对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几点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几点认识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来,知识逐步取代资本和能源,成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更新周期的日趋缩短,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法和学习方式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尤其是终身学习的能力)的要求在变化,对大中小学的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教学尤其是数学教学,必须作出相应的反思和措施。
这就需要数学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同时注重教育教学过程的个性化和民主化,教学更应关注人自身的发展。研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他们的主体进取精神,对于增强高中学生数学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视为学习、认识、发展的主体。
教学从本质上说是教师运用自己的认识结构,把课程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促进学生体力、智力、心理和思想品德的发展。因此,教学活动也是学生认识世界、自我发展和自我变革的活动。
教师的教不仅是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达到由学会向会学转化的自由境界。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的学生就是主体。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实施主体性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能够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需要全面实施主体性教学。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的观念,提高对主体性教学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要具有科学性、启发性和艺术性,才会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实施主体性教学,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就可以培养出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如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呢?
一、相信学生,学会大胆地放手——让知识生成“水到渠成”。
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潜能。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个体,只要独具慧眼,就能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就能使他们的才华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不断地超越自我。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不放心,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好,讲得越详细越好。这样任由教师按自己的思路或知识逻辑去进行灌输式教学,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效果很差。所以教师不能做一个滔滔不绝、头头是道的演说家,而要做的是让学生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做一个“航标”,引导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去发现、去分析、去归纳、自己多做探索性的实验,敢于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鉴别正误,作出评价。要充分地相信他们,不断地鼓励他们,用发
展的眼光对待学生,挖掘他们身上巨大的潜能,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体验获得成功的喜悦感。
例如,在教学“平面向量的概念”这节课时,有很多基本概念,如果仅靠老师逐个介绍讲解,真的很乏味,也会让学生感到无趣和疲惫。所以我决定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先阅读自学。看完书后提问:“向量与有向线段是相同的概念吗?”学生答:“不是,向量只有方向和大小两个要素,而有向线段除此以外还多一个起点这个要素。”又问:“零向量与零有什么不同?单位向量是什么?”有学生抢答:“零向量是有方向的,模为零,而零只是一个实数,单位向量也是有方向的,只是模为1个单位长度。”我又问:“相等向量是平行向量吗?反之呢?”“相等向量是方向和大小都相同,是平行向量的特殊情况。”“平行向量中可以方向相反,不一定是相等向量。”整堂课学生你一句,我一句,大家互相补充。这些内容老师都没有多讲,学生通过自己看、说、讨论,自己就已经掌握了。而且由于是他们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总结的,印象更深刻。由此学生不但了解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独立学习,锻炼了归纳总结的能力,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张扬,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发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平等对待,引导学生的辩论——让探索热情激发,“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营造一种师生、生生平等的教学氛围,使
数学教学过程能充满关爱、尊重、理解和激励,才能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很好的体现。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想要按照原先自己设计好的教学程序走,避免突发情况的发生而不能赶完教学进度、完成教学任务,所以在严谨的课堂教学秩序下,老师不点名学生不可以开口,学生只能是枯燥机械地学习,不利于培养终身学习能力。其实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大多是在积极讨论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的。教师应允许每一位学生凭自己的直觉和经验来进行分析、判断、推测,允许他们展开讨论,发表各种设想和见解,即使是对那些“爱争辩”、“爱顽皮”学生的“超常规”、“异想天开”的设想、方法和推断,教师也不要简单地加以否定,而要因势利导,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和帮助,激发他们更大的知识探索热情。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方程”这节课时,其中例题:求过直线m:x+2y-3=0和n:2x-y+3=0的交点,且过坐标原点的直线方程。教师的解法是先联立两条直线的方程组求得交点坐标,再通过两点式求得方程是3x+y=0。我问:是否有其他解法?学生1答:“只要将两条直线方程直接相加,即为所求的方程。”所有学生愕然,又觉得惊喜,我让学生继续讨论。学生2说:“这是巧合吧,为什么方程相加就过原来两直线的交点了呢?”学生3答:“两个方程中常数项相加恰好是零,所以必过原点。但把直线m改成x+2y-1=0就不成立了。”接着学生4回答:“可以解决,只要改变系数,使得方程
变成3x+6y-3=0,再相加就可以了。”学生3反驳说:“如果原点改成过(2,2)呢,方法就行不通?”我问:“大家仔细想想,真的只是巧合吗?”学生5:“可以转化为过原点,把两直线变形为m:(x-2)+2(y-2)+3=0,n:2(x-2)-(y-2)+5=0再相加即可。(学生鼓掌)”我一直微笑着听到最后,说:“这几位同学分析的都很精彩,竟然找到了如此价值不菲的结论啊,老师希望每个人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所想的说出来,大家相互促进。”课堂中随着教学与辩论的进行,学生学习热情高涨,激活了思维,启迪了学生主动探究。
三、巧拨点睛,促使学生形成心理意志品质——让信心树立,“再起波澜”。
学习过程中,需要学生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更需要有专一的心理素质。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遇到困难时坚持不懈。波利亚指出:一个你已经很好了解并应该去做的问题还不能说就是你的问题,只有当你愿意去解它,下决心去做它,他才真正变成了你的问题。但现在很多学生解题的受阻甚至失败,在一定程度上都归因于心理意志品质的脆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意志品质的指导和训练,让他们对难题不畏惧、对繁琐冗长不厌恶、对干扰因素不“感冒”。
例如,在教学“直线与椭圆”这节课时,有这样一道例题:已知椭圆方程x2+4y2,过点p(2,1)作一弦交椭圆于a、b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