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师培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环境的不断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对教育的影响。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因此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改革的背景有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更新迅速:科技和知识的进步日新月异,传统的课程内容已经不能完全覆盖新知识的需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更新课程内容,保证学生接触到最新的知识。
2. 人才培养需求改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 教育公平问题: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着地区差异和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
改革可以通过统一课程标准和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社会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
2. 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
3. 增强学生竞争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可以增强学生的竞争力,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使他们具备更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设置的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能力,课程设置将更加注重实践和应用导向。
例如,在语言学科中,除了学习语言知识,还会加强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2. 教学方法的创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鼓励教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小组讨论、项目制学习等。
这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高中新课改基本情况概述(王吉宏)
高中新课改基本情况概述(王吉宏)第一篇:高中新课改基本情况概述(王吉宏)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几个重要问题金塔县中学王吉宏1、高中新课改的地位。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承载了强国、育人、创新的使命,贯穿了新的理念、新的框架、新的内容体系,提出了新的教学方式、新的教育功能。
它的出发点很好,推动力很大,目标很高。
它决不仅仅是换一套教科书,而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是一场涉及课堂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校日常管理等全方位的变革。
2、新课改对教师的角色定位。
高中新课改可以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新理念与旧思想、新方法与旧手段、新教材与旧课本、新课程与旧科目全面碰撞并最终推陈出新的艰难过程。
在这样的情境下,高中教师必须刷新头脑,转变角色,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进行反思和重新定位。
在实行高中新课改实验过程中,教师至少要完成如下几个方面的角色转变:变“道德偶像”为“催化剂”、变“知识贩子”为“开发商”、变“教书匠”为“教育家”、变“大学士”为“洋博士”、变“语言巨人”为“实践先锋”。
新课改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学生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作为高中教师,要抛弃旧思想,树立新理念,改变旧模样,塑造新形象,要不断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定位自己。
3、高中新教材的版本。
新课程对高中教材的要求是很灵活的,赋予了各地更多的选择性,目前,在教育部统一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统领下,教材的版本比较多,比如人教版,岳麓版、山东科技版、苏教版等等,从已经进行课改实验的省市看,绝大多数采用人教版的教材,该版本教材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意图,改变了以往课程内容偏难繁琐的倾向,并打破了单一的课程结构,体现层次体系,把知识按难易程度分散到三个年级,便于教学。
甘肃也将采用该版本教材。
4、高中新课程的结构。
高中新课程分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三个层次,学习领域设置了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和综合实践八个。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大纲一、引言基础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的关键阶段。
为了适应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需求,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教学大纲旨在规范基础教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在不同学科领域中获得全面而均衡的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语文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文言文、现代文学作品、修辞学和写作技巧等。
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数学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基础数学概念、代数与函数、几何与测量、数据与统计等。
学生将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3. 外语外语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和翻译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
通过外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一种外语,并能够进行基本的交流和应用。
4. 科学科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课程内容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自然界的基本现象和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实验能力。
5. 社会与生活社会与生活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社会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程内容涵盖社会科学、公民教育、职业教育和生活技能等。
通过社会与生活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社会发展、社会问题和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为了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实验、实践和项目学习等。
通过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五、评价方式基础教育课程的评价方式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第二讲: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要回顾
1952年 1952年3月,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准,教育部公 经中央人民政府核准, 布了《小学暂行规章(草案) 布了《小学暂行规章(草案)》和《中学暂行规 确定小学教学学制为5 小学开设语文、 程》:确定小学教学学制为5年,小学开设语文、 算术、体育、图画、自然、历史、 算术、体育、图画、自然、历史、地理和音乐课 一至三年级不设常识课, 程,一至三年级不设常识课,可以在语文和其他 各科教学中学习自然和社会等常识。 各科教学中学习自然和社会等常识。四、五年级 增设自然、历史和地理。 增设自然、历史和地理。 这是1949 1949年以来颁布的国内全面规范中小学 这是1949年以来颁布的国内全面规范中小学 课程的政府文件,详尽地规定了学校的教学计划、 课程的政府文件,详尽地规定了学校的教学计划、 课程设置、素质管理体制、教学原则等。 课程设置、素质管理体制、教学原则等。
(四)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1963—1965) 第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1963年 教育部重新制定了《 1963年,教育部重新制定了《全日制中小学 教学计划(草案) 对文化课、 教学计划(草案)》,对文化课、政治课和生产 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做了安排。 知识课,对教学、生产劳动和假期做了安排。确 定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 定以“双基”为重点的课程模式。各学科根据编 写的教学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新教材。 写的教学计划,制定了教学大纲,编写新教材。 1963年 31日 教育部颁发了《 1963年7月31日,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中小 学教学计划(草案) 其基本特点有: 学教学计划(草案)》,其基本特点有:片面强 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语文和算术; 调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强调语文和算术; 各科授课时间变动大。 各科授课时间变动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笔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笔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指对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本文将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论,并分析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一、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强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智力、体力、美感、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通过综合素质教育,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面对未来挑战时更好地适应和应对。
二、因材施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另一个重要理论是因材施教。
这意味着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以满足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
因材施教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学科整合学科整合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不同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联系和应用,提高学习的综合能力。
学科整合还能够加强学科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促进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问题导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
这一理论认为,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导向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其在解决现实问题时能够做出积极有效的贡献。
五、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和学习。
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教师和学生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化和创新。
六、评价与考试方式的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需要对评价与考试方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评价与考试方式的改革应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鼓励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减轻学生的考试压力。
七、生涯规划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将生涯规划教育纳入课程体系。
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优势和目标,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下简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广大教育工作者运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品尝了课改带来的乐趣,但同时也有许多老师和家长也对“课改能否进行到底”有很大疑虑,有人甚至怀疑课改的可行性,特别面对当前的考试制度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中考和高考制度尚未得到根本性变革,考试仍作为当前评价的主要方式的情况下。
因而如何看待课改中的评价方式,是我们正确认识课改,加强对课改的信心所必须面对的。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对评价改革的规定是:“改革课程评价过程中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在传统的观念中,人们习惯于把评价等同于考试,认为只要通过考试就能完整地评价学习者的情况,把评价等同于考试,过分夸大了考试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形成了一种“唯分数论”的现象,老师把“学生的分数”当作法宝,学生把“分数”当作是追求的目标。
这种“唯分数论”长期统治了中国的基础教育,从而造成了“高分低能”的应试现象。
现在课改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把学生从考试束缚中解脱出来,正如《纲要》所说的“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从《纲要》的这一段话,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课改中评价方式和功能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革,分数不再是评价的唯一的手段,评价不仅能用检测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能用来促进学生的发展。
对于评价的方式和功能上的重新认识,无疑是评价改革的关键所在,只有从功能和方式上重新认识,才能提出有效的评价方式来取代现存的单一的评价体系,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的确疑虑,增强对课改的信心。
在评价的功能上,我们认为在新课改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评价的功能进行重新认识:1、反馈改进功能。
在教师对学习者评价的过程中,就应该多用“激励性评语”来评价学习者的言行。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但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我国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原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伴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
第一节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课程,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拟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实现教育的全方位变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一是因为课程与教育活动的其他方面有着密切联系,另一方面是因为课程自身含义的扩展和深化,使其得以承担吹起新世纪教育改革号角的任务。
本节将着重介绍课程涵义变化的趋势,新课程改革所要实现的总体目标、观念与策略,以及本次课程改革的特点与主要内容等。
一、什么是课程(一)课程的词源分析课程,在我国最早见于唐朝。
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弈弈寝庙,君子作之”作疏为:“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亦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
这里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义。
在西方,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
它是从拉丁文“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的,意为“跑道”(race-course)。
根据这个词源,课程定义通常是指“学习的进程(course of study)”,简称“学程”。
课程的概念可以引申出两种不同的含义:当采用currere名词形式“跑道”时,人们顺理成章地把课程理解为给不同学生设计的不同轨道,从而引出传统意义上的课程;而将currere 理解为动词形式“奔跑”时,对课程的界定又着眼于个体认识的独特性和经验重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内容
01
02
03
课程类型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学科课程外, 增设综合课程、选修课程 和活动课程,以满足学生 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课程设置均衡性
注重各类课程的均衡设置, 确保学生在德、智、体、 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 展。
课程安排灵活性
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 合理安排课程,允许学校 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课 程设置。
课程内容更新
改革后的课程内容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方法改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等教学方法,注重培 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教育资源不均衡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现象仍然存 在,影响了课程改革的推进效果。
04 课程资源与保障机制
课程资源开发
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包括教材、教 具、学具、图书、器材、场地、网络等,以满足不同学生 的学习需求。
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对现有课程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以 实现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课程资源的创新与开发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科间联系
加强学科之间的联系和渗 透,促进知识之间的相互 融合和迁移。
综合性学习
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培养跨学科的思维方式,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03 教学方式与评价改革
教学方式创新
提倡启发式教学
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引导学 生主动思考,培养其解决问题的
能力。
注重实践与探究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实验、 观察、分析等方式探究知识,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都面临的重要议题。
这一改革旨在适应新的教育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并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和影响。
首先,让我们聚焦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背景下的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学生们需要具备更多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
而传统的基础教育课程过于注重知识灌输,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等重要素质。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以使教育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学生的发展需求。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这意味着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科知识,还要注重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新的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背诵和记忆知识点。
此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应该鼓励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例如社会实践、创客活动和志愿者服务等,以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需要关注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
然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应该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学习,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评价体系也应该从单一的基于考试成绩的评价方式转变为更全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潜力。
对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课程改革将促进教育的公平性和机会均等性。
通过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减少对学科分数的过分依赖,各个学生的潜力将得到更好地释放,不再因知识积累的差异而受到限制。
其次,课程改革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将使他们更加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并更好地为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课程改革还将加强教师的角色转变和专业发展。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简介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简介近年来,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了热门话题。
本文将对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进行简要介绍,探讨其意义和目标,并分析一些重要的改革举措。
一、课程改革的意义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课程设置较为单一,注重知识传授,而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发展的差异,课程改革成为促进个性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增加选修课程等方式,课程改革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课程改革的目标1.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现代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新时代的课程应当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式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发展实践能力传统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
而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课程改革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包括实践操作技能、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
3. 提升终身学习能力随着知识的更新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终身学习能力成为当代人必备的素质。
课程改革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能力和跨学科学习能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持续学习的习惯,使他们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1. 优化课程结构优化课程结构是课程改革的基础。
传统的课程设置过于繁杂,学生承受过大,容易导致知识面广而不深,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因此,课程改革倡导减少课程的数量和课时,注重精要内容的学习,并加强课业负担的管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
2. 引入选修课程针对学生发展的差异性,课程改革应当引入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职业规划,开设各类专业性和兴趣性的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
新课程的主要目标
核心理念:“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 学生的发展。” 根本任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调整和改革基 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 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新课程的主要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
一、新课程改革的背景
国际背景:21世纪,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信息技术
的崛起、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到来、学
习化社会的出现等这样一些重大的变化,面临着
对各业人才、对社会公民素质提出的更高更多的 要求。为适应新世纪这一新的挑战,世界各国无 一例外地实施了以课程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
4、课程改革中的大众主义与精英主义 大众主义与精英主义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两
种意识形态,影响很大,两者都有偏激之处,也
都很有说服力,有学者提出在新课程改革中奉行
中庸之道,开展健康的理性批评。
3、课程资源的不足
造成课程资源匮乏有两个突出的原因:第一,教
育经费投入不足,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正常需要;第
二,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缺乏
国内背景:一方面,对近2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进行总结与评价,就是为了当前新一轮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的更好发展,提供了突破口与动力;另
一方面,当前社Βιβλιοθήκη 发展的新形势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也是不容忽视的。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
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制定的《面向
课程开发的动力与意识。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立足于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提升综合国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契机的同时,也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课程改革的实施,使教师的角色的到重新确立,也赋予了教师角色新的特点,教师专业内容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也有所改变。
基础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基础教育,在很长的时期又叫普通教育和中小学教育。
所谓“基础”,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从教育体制上说,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阶段;二是从人的发展方面说,基础教育是每个社会成员获得社会生存与发展,应当接受的最基本的教育。
基础教育作为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肩负着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任。
学校和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优化创新教育的环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促进学生学思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改革教育评价机制,把传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造就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石,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提高质量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将"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作为战略重点,这既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势下,对人们追求社会公平与和谐的回应,也是有特色社会主义基础教育的内在要求。
课程改革为教师发展提供了契机,表现在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实践舞台,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与课程共同成长。
首先,课程改革促使教师角色的拓展,使教师接受了新的教育观念,提升了教育教学能力,激活了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愿望。
教师在课程改革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变化。
传统意义的教学角色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和知识的传授,而在新课程中,教师须放弃对学生学习内容的绝对权威和垄断,从知识权威拓展为平等参与学生的研究,从知识传递者拓展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近年来,中国教育系统正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挑战。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这一纲要进行解读,剖析其意义和影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是中国教育部最新发布的一项重要政策文件。
该纲要明确提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调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
首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以学科知识为主线的课程设置。
传统的教育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养养成。
新纲要强调学科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有机结合,通过跨学科的融合与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批判思维、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创新能力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
新纲要鼓励学校和教师采用创新教育方法,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实践机会,培养其思辨能力、独立思维和创造力。
第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倡导合作教育。
在以往的教育体制中,学生常常被要求单打独斗,缺乏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
新纲要提倡建立协作教育模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通过小组合作、项目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
最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新纲要要求学校和教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出台,意味着中国教育正朝着更加全面、多元和实践导向的方向发展。
这一改革纲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培养了他们的核心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促使教育体制适应时代的需求。
然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传统的教育观念和体制仍然存在,改革需要时间和耐心。
其次,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教育资源的分配也是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引言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是指对传统基础课教育课程进行深刻变革和改进的过程。
基础课教育课程是学生接受基本学科知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发展潜能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更新,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1. 改革的背景1.1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传统的基础课教育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多元化和综合化,对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加。
因此,基础课教育课程需要进行改革,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1.2 教育观念的更新传统的基础课教育课程强调传授知识和培养基本技能,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
而现代教育注重个性化培养和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
因此,基础课教育课程需要进行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造性思维。
2. 改革的目标2.1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改革,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基础学科知识,并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2.2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通过改革,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
2.3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三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通过改革,学生将能够更好地发展个性,充分发挥潜能,培养创造性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 改革的策略3.1 引入综合素质评价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需要引入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科成绩,还需要评价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水平。
3.2 推行项目学习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础课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推行项目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介
16
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
造就新型公民
❖ 提高公民道德,培养社会责任感; ❖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 培养科学和人文素养; ❖ 培养环境意识; ❖ 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 ❖ 养成和谐的个性。
2021/7/22
17
结构系统
课课课教课课 程程程学程程 目结内过评管 标构容程价理
2021/7/22
得自治,成为现代社会警醒的公民;让学
科的多样性在作为人的学生身上找到统一。
(国民教育研究和技术部:《为了21世纪的高
中》,1998年)
2021/7/22
50
法国的“共同知识和能力基石”:
❖ (1)表达,包括法文、艺术实 践、外语和数学;
❖ (2)关于人的知识,包括历史、 文学、人文地理、艺术等;
❖ (3)关于世界的知识,包括物理、 化学、生理学、技术等
18
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和任务
1、转变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 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 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 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 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021/7/22
19
传 授 知 识
2021/7/22
转变课程的功能
知识与 技能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新 课 程
过程与 方法
20
2021/7/22
35
教师的评价
职业道德 了解学生,尊重学生 教学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交流与反思
2021/7/22
36
❖叶圣陶说:“教师的全部 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爱默生说:“教育的秘密 在于尊重学生。”
2021/7/22
37
学校的评价
学校领导 制度与管理 教学研究 文体活动
新整理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一)基本理念第一,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第二,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要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以适应科学技术既分化又综合的现实。
第三,内容联系观,即课程内容的教学,要努力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第四,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第五,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的过程评价,通过评价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第六.校本发展观。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一)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二)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汇报人: 2024-01-01
目录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效与问
题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动因
01
02
03
社会经济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 变化,需要培养具有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03
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注重理论与实
践相结合。
提高教师素质
加强教师培训
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
鼓励教师参与课程改革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教师参与课程设计和实施。
建立教师评价机制
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科学评价,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质量问题
传统的基础教育存在一些 问题,如过于注重应试教 育、缺乏实践和创新等, 导致教育质量不高。
国际教育改革趋势
国际上许多国家都在进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适 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义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课程改革,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 培养,包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 观等方面。
课程质量监控
建立课程质量监控机制,确保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0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
更新教育观念
树立学生全面发展观念
01
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面发展,注
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强调个性发展
02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校长、教师认为在学生身上实际体 现得较好的课程目标
90 80 70 60 50 40
校长
教师
运用知识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30
责任感和道德
20 10 0
生存生活能力 创新精神 批判性思考
础知 基
能 识技
主获 自
识 取知
力 的能
交
作 流合 搜
和利 集
息 用信
传
德 统美
身
康 心健
新的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合作学习 新学习方式下有效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 促进合作过程的积极互动 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提供资源和环境条件
3、从单一的课堂到回归生活
案例一:课堂中真的声音是如何消失的?
4、关注学生的体验
----改变学习者的行为方式、重视学习者处理信息
的能力、为学习者提供平等的信息环境
----国际意识、合作、交往
பைடு நூலகம்
(二)改革的内部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
然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现状反思、国际借鉴的
结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国家计划,政府行为
(1)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体验的内涵: --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结果 基本特征: --亲历性、个人性、缄默性
4、从强调分科到注重综合
课程综合化的动因 ――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世界发展一体化的趋势 课程综合化的途径 学科教学走向综合化 设置综合课程 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
5、从选择性评价到以评价促发展
(二)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念
新的教学观 ----传统教学观的反思:教学是一
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强调知识传递, 有主客之分,过程确定、封闭,主 要为明天生活做准备
----新的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向 人的生活世界的实践活动、是不断 生成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 关注个体差异
传统课程评价体系的弊端
新课程对课程评价的要求
课程评价的新方法
评价发展的取向
新的课程理念
注重素质教育,强调基本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 突出学生主体,改善学习方式 倡导活动教学,重视过程体验 关注学生生活,注意学科渗透 利用现代科技,鼓励实际应用 采用均权管理,广挖课程资源
不足
适当
偏多
过难
适当
偏易
不清楚
78.2%的校长认为课程内容的量偏多,66.2%的 校长认为课程难度过大; 37.1%的教师认为课程内容 偏多,36.7%的教师认为高中课程内容难度过大。
(6)学生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
60
50.8
50 40 30 20 10 0
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 引发较多的讨论交流
我们的共同追求:
使每一位高中生成功! 使每一位高中教师成功! 使每一所高中学校成功!
谢谢!
学生发展现状反思:
优势
知识
技能
问题
实践能力
创造性
解题能力
勤奋与刻苦
情感体验与自尊自信
人生观与价值观
现状调查的几点思考
优势非常明显,问题相当严重
我们的优势正是西方基础教育力图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问题正是西方基础教育的优势 无论优势与问题,都与文化背景血脉相连 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 我们的优势必须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继承与发扬
69.8
25.2 19 13.5 13.2
基
自
有69.8%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是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
(4)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具体感受
最喜欢的
最不喜欢的
外语、数学、体育、信息技术
政治、物理、数学、外语
数学、物理、外语、化学
压力很大的
实用性最差的
政治、历史、美术、数学
数学、物理、政治、历史
物理、数学、化学、外语
二、基础教育课程理念的更新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二)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观念 (三)课程理念的更新
(一)课程改革的目标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 制度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30.5
老师讲授为主
12 5.4
自学
大量的书面练习 0.8 0.6 其他
86.7%的学生表示喜欢有较多的动手操作或亲身实 践、讨论交流或自学等课堂教学方式,12%的学生喜欢 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方式。
(7)关于学生作业的调查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84.3
41.1 17.9 6.4 4.6 3.7 3.5
60 50 40 30 20 10 0
任 感 和 道 德 身 心 健 康 创 新 精 神 实 践 能 力 价 值 判 自 断 主 获 取 知 基 识 础 知 识 技 能 交 流 合 作 科 学 素 搜 养 集 利 用 信 息 生 活 生 存 人 生 规 划 批 判 性 思 考
校长
教师
责
校长和教师认为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身心健康 以及创新精神是学生终身发展最重要的基本素质。
内容偏多的
内容太难的
(5)对高中课程 内容容量的看法
80 70 60 47.2 50 37.1 40
(5)对高中课程 内容难度的看法
70 60 50
校长 教师
78.2
66.2 52.9
校长 教师
36.7
40 30
31.2
30 20 10 0 1.3 14.3
20.5
20
8.3
10 0
1.3
1.3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
本专题将涉及如下内容: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因 二、基础教育课程理念的更新
三、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方案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动因
改革的外部背景 改革的内部背景
(一)改革的外部背景
时代精神:倡导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还学校教育以 更人性的课程 知识经济、信息论和全球化的影响和冲击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价
断 值判
人生规划
(3)学生认为学校教育实际关注的目标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础 知 识 技 能 获 取 知 识 实 践 能 责 力 任 感 和 道 德 科 学 素 养 价 值 判 断 身 心 健 康 创 新 精 神 交 流 合 作 批 判 性 思 搜 考 集 利 用 信 息 生 活 生 存 人 生 规 划 主
新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新的课程观
儿童是课程的主体 生活世界是课程内容的范围 课程是儿童建构人生意义的活动 课程的学习方式以理解、体验、反思、 探究和创造为根本
新的知识观
知识的内涵发生了变化 知识的性质发生变化
新的学习观
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学习 新的学习离不开原来的经验 社会性的互动能促进学生学习 学习离不开真实的情景
考 业 主 息 论 告 忆为 书与思 整理信 学习讨 践性作 论文报 读 实 习记 练 搜集 小组 撰写
其他
学生的作业以练习记忆为主,实践性、探 索性的作业占的比例极少。
(8)公众对学生作息时间的反馈
• 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睡眠时间在7小
时以下的占67.7%,在6小时以下的
占22.2%;
• 被调查者的子女每天自由支配时间
(三)基础教育课程理念的更新
1、从整齐划一到注重学生个性与创新 传统教育忽视学生个性的培养 新课程与不同学生的发展 新课程与教学的创造性
2、从知识本位的灌输到学生主动学习
传统学习方式的特点与局限 --被动性、接受性、封闭性 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课程理念为其创造条件 教师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可能 新的课程形态提供了课程载体 评价方式起推动作用
在0.5小时以下的占41.6%,没有的
占19.4%。
(9)学生及社会公众对考试成绩的看法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2 6.5 0 8.1 78 85.4 社会公众 学生
能
不能
不知道
85.4%的学生及78%的社会公众明确表示考 试成绩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
现状调查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