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运用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英语课堂中多媒体课件设计与运用探析摘要:本文从小学英语课堂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角度对多媒体课件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加以分析。从技术层面和文本层面发现多媒体在应用中存在如下问题:多媒体技术操作不熟练;颜色过于鲜艳,图文搭配不合理;呈现延时现象;课件内容照搬课本,未创设情境;未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师生互动;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接受。并根据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加强教师培训及交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以学生为本的设计理念。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多媒体课件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128-02

多媒体技术(multimedia technology)是一种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过计算机设备的数字化采集、压缩、解压缩、编辑、存储等加工处理,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以单独或合成的形态表现出来的一体化技术[1]。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产生极大影响,以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发展成为一种趋势,如信息传递量大、生动直观、活动设计丰富多样等。本文从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角度,对应用中出现的问题和对策加以分析,试图提高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 小学英语课堂中多媒体课件应用的重要性

多媒体教学指教师利用音像、网络、计算机软硬件设备等现代

教育技术帮助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实践活动。课堂教学的手段多种多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学条件的改善和教学条件的变化,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多媒体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已成为教师的必备技能之一。英语学科中,教具的运用已由最初的挂图、录音机到幻灯片、投影仪等到现在普遍运用的多媒体。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在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和语言知识(语音、词汇、语法、动能、话题等)又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听力理解中相对于传统的录音机播放,可以结合图片、视频等更加形象生动;口语练习中多媒体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教师描述某个场景能够提供更为真实的情境;朗读课文也可以摈弃照搬书本,朗读的方式也更灵活。根据英语学习的特点,视听说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相对于其他教具将更有效。而小学生好奇心强,注意力的持久性和稳定性弱,需要多媒体教学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英语教学方法也经历了从20世纪以前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到20世纪以来的听说法、50年代乔姆斯基的转换生产语法、70年代初韩礼德根据功能语言学提出了功能意念大纲、海姆斯提出的交际教学法,课堂教学逐渐转向以学生为中心。建构主义认为人类的认识的发展是外部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2]。语言体系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它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人自己决定的;语言学习者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有目的地在一定的情景中

通过言语活动和话语,理解、建构话语,掌握语言,从而建构个人的语言体系。[3]章伟民(2000)认为学习具有建构性、主动性、目的性、情境性和社会性,教学活动不应由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递现成的知识,而应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教学就不是行为主义所描述的“刺激-反应-强化”的简单过程,知识的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所决定的,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之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建构成的。[4]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为学生应自主地、主动地在语言中有意义地学习语言,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以图片、动画、音频等更有效的达到学生主动学习的效果。这些都要求教师能够科学合理的设计和运用多媒体教学。

2 多媒体课件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既需要技术与设备的支持,同时也需要学科理论的指导。就外语多媒体课件而言,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有效的语言教学或语言学习工具[5]。下面本文从技术层面和文本层面探讨小学英语课堂多媒体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层面

(1)多媒体技术操作不熟练。

这表现在一些教师对计算机等现代技术不熟悉,多媒体应用软件不会用。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来急躁、匆忙,先调整出来文本,再去播放与文本匹配的音频,整堂课的流畅性受到影响,学生容易出现走神、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现象,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颜色过于鲜艳,图文搭配不合理。

一些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一味追求吸引学生注意,颜色选择过于艳丽,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同时也忽略了课件本身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并无实质上的教学内容。过于花哨,流于形式。图片和文字搭配时,图片占据屏幕较大比例。喧宾夺主,学生只会注意能够吸引自己的图片,对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字很少注意。

(3)呈现延时现象。

部分教师在呈现多媒体课件时,会出现延时现象,即图片或文字与讲述内容不一致,图片或文字出现时,讲述已经结束,或讲述还未开始,图片或文字已经出现。难以达到设计的目标,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考。

2.2 文本层面

(1)课件内容照搬课本,未创设情境。

教材不仅是学校发给学生供课堂教学使用的教科书。广义的教材指课堂上和课堂外教师和学生使用的所有教学材料,教师自己编写或设计的材料也可以称之为教材,凡是有利于学习者增长知识或发展技能的材料都可以称之为教材[6]。而有些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仅把教材照搬到课件中,未深入理解教材,对教材进行增、删、替、换等加工处理。在某种程度上,图文并茂的课件能够减少单纯讲述的枯燥性和语言学习的抽象性。情境教学认为学习情境要与真实的情境相结合更有利于语言的学习。

(2)未能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许多学者认为多媒体课件基于建构主义(章伟民,2000;李光

梅,2002;曾方本,2004;贺耘耕,2007)。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7]。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外来信息,而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学习者不是从同一背景出发,而是从不同背景、角度出发,在教师和他人的协助下,通过独特的信息加工活动,建构自己的意义的过程,这一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生动丰富,意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而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正确就点出正确答案;回答错误就让下一位学生继续回答,直至得出正确答案。长期下去,学生容易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

(3)不利于师生互动。

多媒体课件呈示时,教师需要对计算机进行操作,很少走入学生中间,走动的范围主要为讲台附近以及前排学生。提问讨论时参与的学生也就相应地集中于前排,互动的广度受到影响。同时,学生的学习行为集中于看,真实课堂中听、写都较少,对于看的内容未必能够真正吸收,学生的听力、阅读写作能力势必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则会影响互动的深度。

(4)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接受。

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呈示,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教师不必去板书,可以充分发挥个人特色。可同时出现了教师过于依赖课件,整堂课即为课件的播放,未考虑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学生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分散注意力。整堂课即为教师播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