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研究
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_谢守红
第37卷第4期2014年7月Vol.37No.4July 2014国内外碳排放研究综述谢守红,王利霞,邵珠龙(江南大学商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要:从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行业碳排放和碳减排对策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
目前,国内外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呈多样化发展,由于测算方法的不同、碳排放系数的标准不统一,使得碳排放测算结果不一致,影响了其实用价值。
关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增长、人口因素、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效率、国际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等。
在分行业的碳排放研究方面,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工业行业,然后扩展到农业、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居民消费等领域。
关于碳减排的对策,主要包括制定低碳发展的法律体系、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开发低碳技术、为低碳发展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等方面。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经济;综述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060(2014)04-0720-11(720~730)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CO 2等温室气体,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将产生一系列的气候变化和气候异常问题,在全球范围产生显著而深刻的影响[1]。
气候变暖给生态安全、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等造成了巨大压力,严重影响到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此后低碳经济被赋予了不同含义,但其主旨都是指基于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绿色生态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但这种以高投入、高排放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之一,如何控制碳排放增速和降低碳排放强度已成为我国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自从低碳经济概念提出以后,国内外学术界纷纷开展对低碳经济的研究,其中关于碳排放的研究成为焦点,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碳排放的测算和分解方法、碳排放影响因素、分行业的碳排放研究和碳减排策略研究等。
我国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Y=α0+α1x+α2x2+α3x3+ε
式中:Y 为是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
X 为人均 GDP;α0、α1、α2、α3 是模型参数;
ε 是随机误差。其中模型参数 α0、α1、α2、α3
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其取值的不同可反应
二氧化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之间有以下
关系:
(1)当 α1≠0、α2=0、α3=0,二氧化碳排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旅游资源的利用研究
□靳惠娟 1 邓 峰 2
(1. 贵州民族学院旅游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2. 湘南学院王仙岭校区社科系,湖南 郴州 423000)
摘 要:目前关于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十分活跃,但由于可持续发展本身尚处于实践性的探索阶段,其概念和理论尚无统一结 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界定也就各有不同。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探讨了旅游资源的利用现状,找出导致其不可持续利 用的根源。
指标自然为人均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氧化碳排放量,测算方 法采用碳排放公式。
碳排放量的基本公式为
Σ Σ C= i
Ci =
i
Ei × Ci × E × Y ×P E Ei Y P
(1)
式中,C 为碳排放量;Ci 为 i 种能源的碳
排放量;E 为一次能源的消费量;Ei 为 i
种 能 源 的 消 费 量 ;Y 为 国 内 生 产 总 值
102030二氧化碳排排放量和人均gdp进行y01x2x分析结果f1198403模拟结果表明我国在此研究时段内人均二氧化碳排排放量和人均gdp并不符合标准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倒关系而是表现为线性的三次方模型由于三次方项的系数为负从图形上看呈现不太明显的型趋势如图1即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发展先上升再保持一定的水平而后又上升的过程总体变化呈现上升趋势
对外开放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0 2具 有 增 排 作 用 , 关 于 进 口与 C 02排 放 关 系 的 研 究 多种 手 段 , 尽可能地 减 少煤炭 石油 等高 碳能 源消耗 , 减 少 温 口对 C DI 对C 0 2的影 响 似 乎 众 说 纷 纭 。本 文 将 根 据 我 室 气休 排 放 , 达 到 经 济 发 展 与 环 境 保 护 双 赢 的 一 种 形 态 。对 不 多 。而 F 考察 F DI 、 出 目贸 易 和 进 口 贸 易 与 C O 2排 放 之 间 外 贸 易 是我 国经 济 增 长最 重 要 的驱 动 因 素 , 在 过 去 的 几 十 年 国 的 情 况 , 里 呈 现 出快 速 的 增 长 , 出 口额 从 2 0 0 1年 的 2 6 6 1亿 美 元 增 长 到2 0 1 0 的1 5 7 7 7 . 5 4亿 美 元 , 年 均增 长率为 4 9 . 2 9 , 进口
从 而 产 生 了结 构 效 应 。这 种 效 应 对 碳 排 放 的 影 响 分 为 两 个
方面 : 其一, 出 口贸 易 中 工业 的 比 重 不 断 上 升 会 引 起 能 源 消
耗 的增加从而增加 了 C 02排 放 , 其二, 服 务 型 贸 易 的 比 重 上 升会降低能耗 , 从而减 少 C O2的排 放 。 目前 来 看 , 工 业 的 比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d e r n B u s i n e s s T r a d e I n d u s t r y
2 0 1 3年第 1 6期
对外开放对我国低碳经济发展影响研究
周 玲 玲
( 南 京 大 学 商学 院 , 江苏 南京 2 1 0 0 9 3 )
是极 其有必要 的。
会 成本提高 了, 因 为 规 模 的 扩 大 导 致 能 源 消 耗 的 增 加 从 而
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122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郑桂华/黔江区委党校摘 要:现如今是市场经济开放的多元化社会,国家经济在快速发展的第一阶段,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导致能源消耗与排放逐步增大,对于能源的需求增大,导致碳排放量过大。
第二阶段随着经济的逐步发展,消费结构也会逐渐发生转变,社会经济形势的日益完善与全面发展意识的觉醒,国家碳排放的总量也会逐渐趋于平稳并且稳步下降。
第三阶段随着国家经济制度结构的不断完善,高能耗产业转型与发展,国家整体经济发展形态也会由高能耗转变为低碳为主的高新科学技术产业。
关键词:经济发展 碳排放 相互作用目前中国仍然并将长期处于发展中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发展依旧是当前中国发展中最重要的任务,因此想要减少发展所带来的碳排放,最主要的还是依靠优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工业化发展道路,改革创新发展理念,树立综合发展、科学发展、环保发展的理念,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
一、中国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的具体定义,笔者认为是国家或者某个地域,在生产要素中投入比或者是效率提升,进而经济规模数量扩大,商品产出量增大,进而是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等增加。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与不断完善,中国经济年增长率逐步提升,远高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
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能源消耗,也致使中国碳排放量呈现逐渐递增的趋势,随着碳排放增加,国家的经济、社会、人文发展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国家经济发展结构的分析与调查,可以进一步优化国家经济发展形式与结构,选择合理的温室气体排放方式。
中国进入工业化时间并不长,更多的经济增长依赖于外界投资,外界投资的注入,也增加了中国重工业发展步伐,随之而来的能源、交通需求也逐步增加,这些需求的增长,直接带动了碳排放量的增长,其次由于经济的增加,国民人均GDP 增长,人们的生活质提升,对于日常生活用品、文化用品的需求增加,对碳排放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因为工业发展,城市占地的拓展,一些地区缺乏科学发展意识,造成大片的森林被破坏,环境的破坏,也从侧面提升了碳排放量。
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关探讨
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相关探讨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
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一直保持在一个惊人的水平上,导致能源消费量不断增长。
在这篇论文中,我将说明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加强可持续能源利用的必要性,并提出建议。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我国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一直处于发展期。
因此,能源消费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42.7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成为了主要的能源消费来源。
这种增长趋势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可能造成巨大的威胁。
其次,加强可持续能源利用和促进环境保护是必要的。
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些措施来鼓励可持续能源的使用。
例如,国家制定了减少煤炭使用的目标,并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以替代传统能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我国还制定了一些法规规定对环境的保护义务和责任,如实施责任追究制度、实施偿付能力认证制度、建立国家环境基金、环保举债等措施。
然而,尽管政府已经采取了这些措施,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了可持续能源利用的发展。
首先是相对传统能源更高的成本和技术门槛。
虽然新能源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在成本和工艺等方面仍然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其次是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存在不足,可持续能源市场的规模还不如传统能源市场。
只有把可再生能源的产业化做好,才能够大规模推广新能源和替代传统能源,缓解能源消耗过快的供需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政府应该采取行动进一步推进可持续发展。
一方面,我们需要大力提高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的扶持和鼓励。
另一方面,在市场环境方面,应加强对可再生能源的市场培育,发展可持续能源市场,优化能源市场结构,促进可再生能源转化。
同时,还需要强化法规和政策的实施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和废弃物处理投资力度,对环境问题严格重罚,保护自然和人类生存的环境。
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
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碳减排已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碳减排目标,不仅关系到国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对全球气候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如何在保持经济增长的通过科学有效的策略和措施,实现碳减排目标。
我们将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探讨碳减排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提出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建议和行动方案。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们期待能够在保障经济增长的有效减少碳排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现状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增长的轨迹与全球经济的脉动紧密相连。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体之一。
然而,这种增长模式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深刻认识到碳减排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例如,中国已经制定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承诺到2030年左右,将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20%左右,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这一目标体现了中国政府对全球环境保护的高度负责态度。
然而,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
中国经济增长与碳减排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方面,经济增长需要能源消耗作为支撑,而能源消耗往往伴随着碳排放;另一方面,碳减排需要降低能源消耗,这可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制约作用。
因此,如何在保障中国经济增长的前提下完成碳减排目标,成为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为了平衡经济增长与碳减排的关系,中国政府正在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通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等措施,中国政府努力在保障经济增长的逐步降低碳排放强度。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
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V引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近4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我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国(XuQiong和ZhongMeirui,2022)o《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22》统计数据显示,201Γ2021年,我国碳排放量由88.8亿吨上升至105.8亿吨,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31%,由此带来了一系列诸如极端气候频发、酸雨、雾霾等环境问题,减排形势日益严峻。
考虑到全球变暖的负面影响,以及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环境恶化问题,我国政府秉承负责任大国的态度,毅然决然地制定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
因此,寻求降低碳排放的方法已经成为政府、企业、学术界需要迫切解决的热点问题。
要使我国经济进一步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完成碳减排任务刻不容缓。
当前,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席卷全球,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
数字经济是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陈晓红等,2022),以数字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量,以现代信息网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以一系列新模式和新业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活动。
数字经济主要包含两大部分:一是数字产业化,以信息与通信技术服务部分为主,包含软件业和相关服务业、互联网行业、电信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二是产业数字化,具体为工业互联网、服务业和农业数字化。
由《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2年)》可知,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数字产业化规模已经达到8.4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9%,占GDP比重为7.3%;同时产业数字化规模达到37.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7.2%,占GDP比重为32.5%o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引发了学术界广泛且持续的研究,大致分为数字经济的内涵、规律、功能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从数字经济的内涵来看,国内学者主要从信息化(孙德林和王晓玲,2004)、数字技术(李长江,2017)、信息和通信技术(逢健和朱欣民,2013)及新经济等角度来讨论;从数字经济发展规律来看,谢康和肖静华(2022)主要从数字经济的创新、运行和政策方面提出八大规律;从数字经济发展趋势来看,数字经济将立足本国优势产业(石建勋和朱靖池,2022),加快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王琛伟,2022);而研究最多的领域,当属有关数字经济的经济效应,李健(2022)认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可赋能乡村振兴,赵涛等(2020)和张勋等(2019)认为数字经济激发并改善了农村居民的创业行为,万晓琼和王少龙(2022)、李宗显和杨千帆(2021)、赵涛等(2020)认为数字经济促进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戴翔和杨双至(2022)认为数字经济推动了制造业转型,戚聿东和肖旭(2020)认为数字经济推动了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一系列变革。
国际贸易参考文献范文.doc
国际贸易参考文献范文导语:随着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下是小编搜索整理的国际贸易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国际贸易参考文献范文一:[1]张晓京,张玉喜,赵丽丽,张路蓬. 货币危机理论和汇率理论:发散与交融[J].经济研究导刊.2013(05)[2]唐斌. 资本理论的脉络及延展[D].复旦大学2013[3]杨宏. 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域下我国老龄消费市场开发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4]梁茵. 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5]黄雯. 人和自然关系的探讨:从马克思到当代[D].福建师范大学2011[6]李翀. 论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J].学术研究.2013(01)[7]黄先禄. 人民币汇率改革路径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2(22)[8]陈雨露,侯杰. 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J].当代经济科学.2005(05)[9]齐行黎,孙伯良,张志海. 从均衡实际汇率理论看我国汇率制度建设[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10]罗红兰. 谈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J].山西财税.2005(04)[11]沈国兵. 马克思主义汇率理论与西方经济学汇率理论比较研究[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2001(05)[12]黄先禄. 汇率理论发展与实践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7[13]许罕多. 新汇率理论[D].吉林大学2006[14]朱宗友.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D].河南大学2010[15]贾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及运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0[16]谢振东. 关于交易者心理预期对汇率影响的量化问题探索[D].中共中央党校2010[17]叶莉,林瑞凤. 汇率决定的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的理论探讨[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00(03)[18]赵文胜,张屹山. 货币政策冲击与人民币汇率动态[J].金融研究.2012(08)[19]赵斌. 漫谈从马克思主义的汇率观到人民币升值对我国进出口的影响[J].小学生(教学实践).2012(06)国际贸易参考文献范文二:[1]徐盈之,郭进. 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家碳排放责任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01)[2]赵兴国,潘玉君,王爽,姚辉,崔文芳. 云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及其动态预测--基于“国家公顷”的生态足迹新方法[J].资源科学.2011(03)[3]任力,黄崇杰. 中国对外贸易与碳排放--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学家.2011(03)[4]刘华军,闫庆悦. 贸易开放、FDI与中国CO2排放[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03)[5]诸大建. 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如何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J].学术月刊.2013(10)[6]彭水军,张文城,曹毅. 贸易开放的结构效应是否加剧了中国的环境污染--基于地级城市动态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13(08)[7]黄娟,田野. 产品内分工下中国自由贸易的环境效应--基于联立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2(08)[8]张友国. 中国贸易含碳量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进口)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0(04)[9]陈琰,由黎,赵淳,胡荣华. 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生态足迹核算[J].资源科学.2010(07)[10]杨来科,张云. 基于环境要素的“污染天堂假说”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国行业CO2排放测算和比较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04)[11]陆旸. 从开放宏观的视角看环境污染问题: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12(02)[12]刘耕源,杨志峰,陈彬. 基于能值分析方法的城市代谢过程研究--理论与方法[J].生态学报.2013(15)[13]宋树理. 马克思国际不平等交换思想的动态博弈新解[J].当代经济研究.2013(05)[14]严立冬,陈光炬,刘加林,邓远建. 生态资本构成要素解析--基于生态经济学文献的综述[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05)国际贸易参考文献范文三:[1]张恒义,刘卫东,王世忠,单娜娜,梁红梅. “省公顷”生态足迹模型中均衡因子及产量因子的计算--以浙江省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9(01)[2]王闰平,荣湘民. 山西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值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8(10)[3]蔡九菊,王建军,张琦,李广双. 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及其对CO2排放的影响[J].环境科学研究.2008(01)[4]刘遵义,陈锡康,杨翠红,LeonardK.Cheng,K.C.Fung,Yun-WingSung,祝坤福,裴建锁,唐志鹏. 非竞争型投入占用产出模型及其应用--中美贸易顺差透视[J].中国社会科学.2007(05)[5]刘建兴,王青,初道忠,顾晓薇,李广军,梁桂燕. 中国三大产业生态足迹的投入产出分析[J].生态环境.2007(02)[6]毕秀水. 我国经济有效增长研究--基于自然资本库兹涅茨曲线的经济学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2005(03)[7]陈艳莹,原毅军. 基于自然资本的经济增长可持续条件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03(04)[8]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陈东景. 中国1999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发展能力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3(02)[9]仇睿,姚俭建. 自然资本简论[J].东南学术.2002(01)[10]李刚.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物质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4(11)[11]刘宇辉,彭希哲.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中国发展可持续性评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05)[12]黄玖立,李坤望. 出口开放、地区市场规模和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6(06)[13]杨充霖,文先明. 自然资本的起因、含义及问题[J].求索.2006(04)[14]曹淑艳,谢高地.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中国生态足迹模型[J].生态学报.2007(04)[15]林娅,孙文营. 深化自然资本理念与发展循环经济[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05)。
对外经济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
对外经济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伴随着中国的入世与国际贸易的世界化,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量有了显著的增长。
198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为381.4亿美元,到2013年已突破4万亿美元,以每年平均16%的速度迅速增长。
外贸的增长有效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与资源供给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的统计,我国2010年能耗占世界总能耗的20%,碳排放量达68亿多吨,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
环境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世界气候变暖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关系中的焦点问题,我国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的持续增长也使我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面临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
在这种国内外环境下,研究我国碳排放与对外贸易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在维持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同时减少碳排放对环境的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1、图2分别描述了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1995—2011年人均外商直接投资(FDI)与人均进出口量和人均CO2排放量之间的关系。
从图中不难看出,FDI与进出口总量与碳排放之间均存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不过这种判断并没有考虑其他影响碳排放的因素(如经济增长)。
因为FDI、进出口总量和人均收入都是随经济增长持续增加的,考察FDI与进出口总量对碳排放的净影响时必须排除其他影响因素。
国外很多学者对环境与贸易关系问题已经有了较深的研究,Grossman和Krueger最早提出将外贸对环境的效应分为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并以此建立了贸易的环境效应分析的基本框架。
其中,规模效应反映经济活动的规模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结构效应代表所生产的商品结构变化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技术效应体现生产技术的变革给环境带来的影响3。
贸易影响碳排放的机制与贸易的环境效应是一致的。
各国学者探究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贸易对环境的效应究竟是正还是负的讨论。
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的现状与对策
碳达峰和碳中和背景下的现状与对策摘要:通过分析我国碳排放的基本特征,并基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背景,发现我国碳中和进程中主要现状有四方面。
基于我国的国情以及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面临的现状,通过查阅分析提出了有利于我国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进程的五条对策。
关键词:碳排放;碳达峰;碳中和一、我国碳中和现状碳中和指的是国家或者企业通过使用节能减排、低碳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植树造林等形式,以抵消自身在一定时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
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必然会给能源基础设施和环境带来更大压力。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中国制定了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2060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1](p52)到2030年我国国内生产单位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05年减少65%;非化石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消费的25%,比2005年森林蓄积量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时。
为了实现“碳峰值”和“碳中和”的目标,我国需要应对庞大且仍在增长的二氧化碳排放基数带来的挑战。
化石能源开发利用是二氧化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以节能提效为抓手,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快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动能源转型升级,是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的关键举措。
[2](p165)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许多缓解碳排放的政策。
2007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并推出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了降低能源强度和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的目标。
紧随其后的是在NAMA基金会和中国住建部的支持下,“中国城市生活垃圾领域国家适当减缓行动项目”,以及2015年中国的国家自主贡献计划(INDCs),后者的目标是到2030年实现碳强度降低60-65%(与2005年水平相比),并在2030年左右达到排放峰值。
基于这些举措分析评估我国碳排放的现状和减排计划的进展,为未来的减碳工作提供基础。
碳排放现状
我国碳排放的现状与主要减排措施时间:2006-11-8 原出处:国家发改委地区司气候办提供作者:阅读:2859次一、我国碳排放的现状1)我国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将趋缓。
能源利用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
我国以煤为主的一次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伴随着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和进入新的经济快速增长阶段以及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比重增加,能源密集度提高,能源消费呈迅速增长态势。
因此决定了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是: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大、增速快,单位GDP的CO2排放强度高。
这种状况使得减缓CO2排放量的增加既存在潜力,也面临很大困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碳排放强度保持了持续的下降趋势,其下降的速率甚至超过了国际上多数发达国家经济起飞阶段的水平。
那么这种快速下降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能否据此推测我国的能源强度在未来还会继续保持快速下降的趋势?通过建立模型,定量分析中国生产部门终端能源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的原因,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否定的。
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至2003年间,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起主导作用;而终端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对碳排放强度的下降反而起抑制作用,这说明我国三大产业的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在向碳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同时,产业结构从1995年到2002年的变化也对碳排放强度下降起到抑制作用,同样说明1995年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在向碳密集型的方向发展。
我国能源强度以及碳排放强度的下降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管理水平提高以及技术进步的结果,今后提高能效仍然是减少碳排放的重要途径。
但是,对一次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起主导作用的产业结构及其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却在向碳密集型发展,这一趋势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002年以后,随着新一轮经济增长,我国能源消费迅速上升,能效提高的速率减缓。
其直接结果是碳排放强度下降的速率也相应减缓。
通过对今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在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的情况下,我国进入碳排放强度下降速率趋缓的阶段可能难以避免。
FDI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研究
C E I= S T( r e s e a r c h ,s c a l e ,F DI )
F D I 的规 模 效应 对 我 国各 地 区 的碳 排 放 有 着 或 正 或 负 的 影 响 ,
借鉴 上述 模 型并通 过整 理和增 减得 到暂 定模 型 ,如下 所示 :
定 由企 业规模 和技 术溢 出表 示 ,其 中企 业规 模 为行 业 平 均职 工 人 数 与行 业 企业个 数 的 比值 ;技 术水 平就 以之前 决 定两 个 外 资 比重 指 标
来技 术 溢 出并非 是 企业 自愿 ,而 是通 过 人 力资 本 、科
溢l 叶 J 效 应 。而 在本 文 中所 指 的技 术 溢 出效 应 并 不 是 在 宏 观 层 面对 东 道 国 的经济 影 响 ,而 是狭 义所 指 的对 东 道 国 在 行 业 或 企 业 层 面
如模 型所 示 :行业 产 出水平 由行业 总产 值 i o v( 即i n d u s t r i a l o u t — p u t v a l u e ,由于此 处 的工业 产 值 是 某 一 个具 体 行 业 的 ,与 之 前 各 省 的工业 总产值 t i o v 有所 区别 )表示 ;企 业规 模 s c a l e 用行业 平 均职 工 人数 除 以行业 企业 个数 来表 示 ;技术 水 平 由于数 据 和模 型 的调 整 决
其 中 的木材 及竹材 采运 业 的数据 多 半残 缺 ,且 在某 些 年 份 的工 业 细 分 中不 存在 该 行业 ,基 于 该 行 业 的产 值 以及 各 能源 的 消 耗 量 都 极 少 ,对 整体几 乎不 产生 影 响 ,因此本 文在 此 通 过对 除 了木材 及 竹 材 采 运业 的其 它 3 4的行业 进行 估计 分 析 。既 是技 术 溢 出 效应 的测 算 , 就 要有 技术水 平 的测量 指标 ,常 用 的表现 指标 有各行 业科 研投 入 r e — s e a r c h 、企业 规模 s c a l e 、技术溢 出 F D I 等 。而 在 各 文 献 例 如 李 子 豪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问题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碳排放问题研究摘要:人类温室气体的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对人类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各国都积极关注碳排放问题带来的政治和经济冲击。
我国目前碳排放总量和增速已跃居世界首位,煤炭是我国能源的主力,高耗能行业是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人均GDP增长是碳排放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
我国政府提出二氧化碳国别排放账户,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绿色增长的治理框架。
关键词:碳排放影响因素碳减排可行性碳排放国别账户一、引言日益变暖的全球气候一直是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
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其带来的危害包括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等,进而会带来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冲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
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则是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其中人类活动起到主要作用。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 IPCC) 在2007 年发布的《第四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中指出,把近50 年气候变暖主要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可能性,从第三次评估报告中的66%提高到90%以上(张丽峰,2011)。
而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其主要来源是二氧化碳。
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已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温室气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消费量日益增长。
根据IEA( 2009) 的统计数据, 2007 年中国消费化石燃料而排放的CO2达到60.7亿吨,已经超过美国的排放总量57.7亿吨, 成为全球第一大CO2 排放国(王峰等,2010)。
面对严峻的气候形势,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响应《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节能减排的要求。
2009 年11 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 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 年下降40% ~ 45%,将碳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张丽峰,2011)。
因此研究我国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与我国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
开放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中国地区与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21 0 1年 9月
浙 江 大 学 学 报( 人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J u n l fZ ein nv ri ( u nt sa dS c l ce c s o r a o h j g U ies y H ma i e n o i i e) a t i aS n
V o . 1。 N o 14 .5 S p 2 I e . 01
DOI 0 3 8 /.s n 1 0 — 4 X. 0 1 0 . 1 :1 . 7 5 j is . 0 8 9 2 2 1 . 7 1 1
开 放 经济 对 碳 排 放 的 影 响
基 于 中 国地 区 与行 业 面 板 数 据 的 实证 检 验
使 企 业 改进 生 产 技 术 , 少 排 放 。 减 [ 键 词 ]开 放 经 济 ; 排 放 ; 商 直 接 投 资 ;对 外 直 接 投 资 ;国 际 贸 易 关 碳 外
Th mp c fOp n Ec no n Ca b n Emiso s e I a to e o my o r o sin :
Ch na o h n e o I nd n s ra pa l i b t i r gi na a i du t il ne da a, wh l e po t nc e s s a bo e ison . t ie x r i r a e c r n m s i s H o v r he i l n e o e c o y o a bo mi son n d fe e t r g on nd i us re we e ,t nfue c fop n e on m n c r n e s i s i if r n e i s a nd t i s s ws dif r nt c r c e itc . Re i na if r n e n c r n e ison e l c he d v l p e t ho fe e ha a t rs is g o ld fe e c s i a bo m s i s r fe t t e e o m n
我国碳排放的危害及对策建议
浅谈我国碳排放的危害及对策建议摘要: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温室效应产生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碳排放正在影响人们的生活,污染环境。
那么如何降低碳排放量成为各国学者、专家以及国家领导人共同关注的话题。
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蕴而生,发展低碳经济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符合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国策。
关键词:碳排放危害对策一、碳排放的危害科学研究表明,碳排放的增加是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以及出现极端恶劣天气,譬如台风、高温、暴雨、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的直接诱发因素,而且随着近几年,全球气温变暖的趋势加剧,南、北极冰雪也在加速融化,海平面逐年上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且在2009年,美国环保署也首次承认了碳排放增加导致的温室气体将会直接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碳排放增加的组要因素是由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能源所造成的。
高能源的消耗就意味着高碳排放量,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人口和人居收入不断增加,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量也急剧增大,因此碳排放不断增加,那么研究如何降低碳排放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降低碳排放的对策和建议城市不仅是人们生产和生活高度集中的地方,而且也是能源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高度聚集的区域,是碳的主要排放区,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处于工业化进程能源消耗量大,环保投入力度不大,因此,建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体系,依靠技术进步大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治理,树立低碳意识,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走向绿色和低碳经济,是我国实现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意义重大。
(一)调整产业结构低碳经济是指较低的能源消耗、较低的排放、较低的环境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调整现有产业结构,增加投资,优化城市产业结构,提升能源使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加大科学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和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减少能源消耗。
加大服务业在三大产业中所占的比重,提升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在零售、餐饮、生活服务等传统服务行业中进行优化,推进现代金融保险业、文化旅游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能源消耗较少的行业,减少碳排放量。
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费对碳排放影响分析
・
--
—
—
第 l 总第 27 期( 0 期)
21 年 1 01 月
工业 技 术 经 济
ol lo n sra e n lgq lEeonom ia l ma fIdutilTe h oo ia e
22 我 国单 位 国 内生 产 总 值 二 氧 化 碳 排 放 比 00年
收 稿 日期 :21 _o_ 2 oo _ 6 _4 - 基 金 项 目 :第 4 中 国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 面 上 资 助 项 目 ( 目编 号 :2 1o742 o 7批 项 0 o 4o 9 ) 作者简介 :张丽峰 ,东: z l k ̄秦皇岛分校讲师 ,经济学博 士,中国社会科学 院城市发 展与环境研究 所博士后 。研 究方 向:能 源经济 、 l z 低 碳 经 济 、计 量 经 济 等 性 的环 境 问 题 ,其 主 要
原 因是 由于 大 气 中 温室 气 体 浓 度 的 不 断增 加 。气
20 年 下 降 4 % ~4 % ,作 为约 束性 指标 纳 入 国 05 0 5 民经济 和社会 发 展 中长 期 规划 ,并 制定 相应 的 国
Jn. 1 a 2 1 0
我 国 经 济 增 长 、能 源 消 费 对 碳 排 放 影 响 分 析
张丽 峰 ,
( 中国社会 科 学院 ,北京
[ 摘
10 0 ) 0 0 5
( 北大 学秦 皇 岛分 校 ,秦 皇 岛 O 6O ) 东 6O 4
要] 改革开放 以来,我 国经济迅猛发展 ,能源消费量 随之增加 ,二氧化碳排放量也 不断增 长,
内统 计 、监 测 、考 核 办法 。但 近几 年 ,我 国能 源 消 耗和碳 排放 的增 长速 度开 始大 于经 济增 长速 度 ,
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
现代经济信息146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夏 兰 南昌工程学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碳排放量和责任分配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展中国家为发达国家承担了碳排放的责任,影响了世界的公平。
只有对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进行核算,确保责任的科学分配,才能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具体探讨国际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以及责任分配,希望给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国际贸易;隐含碳排放核算;责任分配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146-01引言随着《京都议定书》的下达,碳排放权和责任分配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重点,其中国家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核算更是国家关注的焦点。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势必导致隐含碳排放量的不断加大,如何对其进行精准核算,对消费者和生产者进行责任分配,是当今各国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隐含碳排放核算及责任分配进行深入研究,可以为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合法权益。
一、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核算分析对国家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进行核算,首先应当掌握世界各国的投入产出环节。
目前世界各个国家的总投入包括两方面:第一是国内投入,第二是进口投入;目前世界各个国家的总产出包括三方面:第一是固定资产;第二是国内消费;第三是对外出口。
在进行具体核算时,会出现两种常见情况:第一种是部分国家的进口投入和消费在国外进行,碳排放也是在国外进行;第二种是部分国家生产的产品出口国外,碳排放是在国内进行[1]。
不同的国家因进出口结构的差异而需要不同碳排放的核算方法,在具体计算中需要多加注意。
1.计算各部门出口产品的隐含碳排放我国在对国际贸易中隐含碳排放进行计算时,不可能掌握每个国家的精确数据,但可以把各国的碳排放量和投入产出的数据作为参考,从而对各国的分部门的碳排放量进行测算。
比如,根据国家的投入产出表,把生产煤炭的部门设为A,把生产天然气和石油的部门设为B,把燃烧煤炭所排放的碳总量设为a,把燃烧石油和天然气所排放的碳总量设为b,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排放量与生产量呈正比关系,因此根据产出系数k,可以计算出该国的二氧化碳在各部门的分配比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际贸易背景下隐含碳排放转移 问题 。在此基础上 , 基于
“ 生 产者 消费者 共担 ” 视 角对 各 国 的碳 排 放责 任 从 生 产者
和消费者两个角度进行核算 , 将其 与 “ 生产者负担 ” 原则
过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分析了我国各产业部门内涵碳排
放 的间接 效应 和部 分转 移 机制 , 并基 于 “ 生产 者 消 费 者共 担” 原则 对 各 个部 门 的碳 排 放 责 任 进 行 了测 度 。周 茂 荣 等 在对 国外 已有 研 究 进 行 系 统 梳理 的基 础 上 , 详 细对
于区域的碳排放责任界定原则掩盖了隐含碳排放的“ 责任
转移 问题 ”( b u r d e n s h i t f i n g ) , 忽 略 了国 际 贸易 中 的“ 碳 泄
漏” ( c a r b o n l e a k a g e ) 现象 , 存在 巨大 的缺 陷 。 随着 对碳 排放 责任 问题研究 的深 入 , 国 内外 学者 对 开 放 经济 条件下 各 国和地 区碳 排放 责 任 的 界定 原 则 提 出 了
“ 消费 者承 担 ” 原则 更 具 有科 学 性 。Ma n f r e d L、 J o y M 将
投 入产 出法 和结构 路 径分 析 ( s t r u c t u r a l p a t h a n a l y s i s ) 相结 合, 运 用 阈值 捕 捉 技术 ( t h r e s h o l d — c a p t u r e ) , 构 造 了衡 量 包
中国人口 ・ 资 源 与环 境
2 0 1 4年
第 1期
八 国的能 源消耗 、 G D P以及碳 排 放 量 三者 之 间 的关 系 , 研
指标 的公平 性 和重要性 , 同时建 议将 人均 累计 消 费排 放作 为 国际公平 分担 减排 责任 的重 要 指标 。徐 盈 之等 等通
究结果 表 明三者之 间存 在长期 均衡关 系 , 发 达 国家 的碳 排 放基数 和能 源利 用 效率 高 , 单 位 能 耗 和单 位 G D P的 碳 排
国碳 排 放 责 任 的 原 则 称 为 “ 消 费 者 承 担 ”原 则 ( c o n s u m p t i o n — b a s e d p r i n c i p l e ) 。新 核算 原则 的提 出将 碳排 放 责任 的 讨 论 焦 点 从 商 品 生 产 国 转 移 到 商 品 消 费 国 。
下 各 国的碳排 放责 任进行 比较 , 据 此分 析各 国碳 排 放 特征
易加 减法 , 将 国内生产 的碳排 放量 减去净 出 口隐 含碳 排放
和以及产生原 因, 并就开放经济条件下如何减少 中国的碳
排 放提 出 了相应 的对策 建议 , 以弥补 国 内外 研究 的不 足 。
量作为衡量一个 国家碳减排责任的基本指标, 这种界定各
放低 , 而发展中国家则相反。齐晔 等采用投入产出法 ,
对1 9 9 7 — 2 0 0 6 年 中国进 出 口贸易 的产 品类 别和 隐 含碳 排 放量 进行 了研究 , 研 究表 明 中国碳排 放总量 的快 速 增长 与 日 益 扩大 的贸易顺 差 密切相关 , 以价格 为基 础 的投 入产 出 法扭 曲了各 国在 技术 方面 的差异 , 发 达 国家 技术 水 平较 为 先进 , 生 产低 能耗低 排 放 产 品 , 而 发 展 中 国家 技 术水 平 较 低, 却 生产高 耗能高 排 放 产 品 , 这 种 社会 分 工 和 贸 易结 构
毋庸置疑 , 碳排放责任的公平界定是各 国和地 区制定
碳排 放政 策 的基 础 和依据 , 也是 保证 碳排放 政 策 高效运 行
行实证分析的研究相对缺乏 , 尤其是采用“ 生产者消费者
共担” 原则 对 各 国 的碳 排 放 责 任 进 行 分 析 更 是 少 见 。同 时, 既 有研究 大多仅 仅 基 于 一 个 国家 的视 角 , 对 开 放 经 济 条 件下 国家之 间 的隐含 碳 转 移现 象 以及 其责 任 归 属 问题 的关 注不够 , 研 究有 待进一 步深 人 。 本 文通过 构建 多 区域 投 入 产 出模 型 对 包 括 中 国在 内 的2 5 个 世界 贸 易 组 织 成 员 国 ( 包 括 7个 发 展 中 国家 , 1 8 个 发达 国家 ) 2 0 0 9年的 隐含碳 排放 进 行 核算 , 据 此分 析 国
增加 了全任 、 消费者责任及共担原则三种责任划分原
则 对我 国的 影 响 , 并 针 对 我 国碳 排 放 提 出有 效 的对 策 建
议。
可 以发现 , 国内外学 者对 如何公 平界 定各 国碳 排 放 责
任 的理论 研究 比较 丰富 , 但是 对各 国碳排 放责 任 的界 定 进
Z s o i f a V e t o n e Mo z n e r 指 出 国际贸 易使得 生产 和消费 的周
2 研究方法
期变 长 , 从 而模糊 了生产 者 和消费者 的各 自活动 对生 态环 境 的影 响 , 并依据 国际 贸 易 中 “ 碳 足迹 ” 的 分析 结 果指 出
的重要前提。早在 1 9 7 4年 ,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 E C D ) 就提 出过 “ 污染者付 费” 原则 ( p o l l u t e r — p a y s p r i n c i p l e ) 。
按 照这项 原则 , 一 个 区域 应 当承 担 “ 其 地 域界 限之 内所 排 放的 C O ” 造成 的污 染 责 任 。在开 放 经 济 条件 下 , 这种 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