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猜想”讲义(十三)
“abc猜想”讲义(17)
相同的正实数(z11,z12,z13,…,z1e,y11)和(z21,z22,z23,…,z2e,y12), 即至少有一个 z1i≠z2i(i=1,2,3,…,e)或者 y11≠y12,那么必然存在两
2
个正实数
x11
和
x12(x11≠x12),使得(
g z11 11
·
g z12 12
·
g z13 13
函数ψ(zi,y)=
g z1 11
·
g z2 12
·
g z3 13
·…·
g ze 1e
-
d
y
,由第六讲中的定义
3.2
可
知,定义域中任一一组 zi 和 y 的确定值有唯一函数ψ(zi,y)的值与之对应,
同时任一函数ψ(zi,y)的值有唯一
rad(
g z1 11
·
g z2 12
·
g z3 13
·…·
g ze 1e
·
g v2 11
·
g v3 11
·…·
g ve 1e
)÷m}存在正实数极限。令
x+
d
y
=
g z1 11
·
g z2 12
·
g z3 13
·…·
g ze 1e
,x
和
y
以及
zi
均为不小于
1
的正实数。设
函数
f ( zi , y ) = (
g z1 11
·
g z2 12
·
g z3 13
·…·
g ze 1e
)÷
g ve 1e
) ÷m , 不 管
m
和
1
“abc猜想”讲义(十二)
“abc 猜想”讲义(十二)第十二讲证明“abc 猜想”主讲王若仲在第九讲中,对于②如果rad(g )为恒定的值,则rad(n )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对于③,rad(g )和rad(n )均不为恒定的值。
这一讲中我们就具体分析这两种情形:(二)对于②,rad(g )为恒定的值,由第七讲中的定理4.1以及推论4.1可知,则rad(n )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因n ÷n=1,那么+∞→n lim (n )÷+∞→n lim (n )=1。
又因n=[rad(n )]·H;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时,那么根数rad(n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n )也趋向于正无穷大;而n÷{[rad(n )]·H }=1恒成立。
(1)因为R+h d =n ,d 为大于1的恒定正整数,h 为不小于1的整数;由第六讲中的引理3.3可知,n=rad(n )·H,H∈N 。
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时,那么根数rad(n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n )也趋向于正无穷大。
对于n 和rad(n ),因为n=h d +R ,设函数ψ(x)=)(x rad x ,x 为不小于1的实数,函数ψ(x)=)(x rad x 的情形包含了)(n rad n 的情形,同时也包含了)(R d rad R d h h++的情形。
由第六讲中的定义3.2可知,函数ψ(x)=)(x rad x 是连续函数,那么由前面第十讲和第十一讲中的证明可知,函数ψ(x)=)(x rad x 为x 属于闭区间[1+ε,+∞-ε]上的有界函数。
即存在恒定的正实数F (0<F <1),存在恒定的正实数G (1<G <+∞),使得x 属于闭区间[1+ε,+∞-ε]中的元素时,不等式F ≤ψ(x)≤G 恒成立。
“abc猜想”讲义(14)
“abc 猜想”讲义(14)第十四讲证明“abc 猜想”主讲王若仲第九讲中,(iv )对于等式m +g =n ,m 和g 以及n 均不为恒定的值。
我们现在就分析第(iv )的情形。
(iv )对于m +g =n ,当m ,g ,n 均不为恒定的值时,由前面第七讲中的不定方程定理4.1和推论4.1可知,随着m 和g 以及n 的变化,rad(m )和rad (g )以及rad(n )必为下列情形之一:①rad(m )和rad(g )均为恒定的值,rad(n )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②rad(n )和rad(g )均为恒定的值,rad(m )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③rad(n )和rad(m )均为恒定的值,rad(g )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④rad(n )为恒定的值,rad(m )和rad(g )均不为恒定的值。
⑤rad(m )为恒定的值,rad(n )和rad(g )均不为恒定的值。
⑥rad(g )为恒定的值,rad(m )和rad(n )均不为恒定的值。
⑦rad(n )和rad(m )以rad(g )均不为恒定的值。
我们注意观察第(iv )中①,②,③,④,⑤,⑥,⑦的情形,可得出这样的结论;①和⑤以及⑥和⑦中,rad(n )均不为恒定的值,那么①和⑤以及⑥和⑦这几种情形与第(ii )中(三)的情形同理可得出同样的结论。
②和③的情形可互换,只分析其中的一种情形即可。
⑤和⑥的情形可互换,只分析其中的一种情形即可。
(一)对于第(iv )中①的情形,rad(m )和rad(g )均为恒定的值,由前面第七讲中的不定方程定理4.1和推论4.1可知,rad (n )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因n ÷n=1,那么+∞→n lim (n )÷+∞→n lim (n )=1。
又因n=[rad(n )]·H;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时,那么根数rad(n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n )也趋向于正无穷大;而n÷{[rad(n )]·H }=1恒成立。
“abc猜想”讲义(十四)
“abc 猜想”讲义(十四)第十四讲证明“abc 猜想”主讲王若仲对于第(iv )中②的情形我们仍然是分成四种情形来讲解,这四种情形分别如下:(1)b=g=h d ,c=n=v p ,其中d 和p 均为大于1的恒定的正整数,h ,v 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2)b=g=h d ,c=n=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其中11g ,12g ,13g ,…,e g 1均为恒定的素数,d 为大于1的恒定的正整数,s g 1≠t g 1(s≠t);s,t =1,2,3,…,e 。
h ,v ,1v ,2v ,3v ,…,e v 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3)b=g=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c=n=v p ,其中11q ,12q ,13q ,…,s q 1均为恒定的素数,w q 1≠u q 1(w ≠u );w ,u=1,2,3,…,s 。
p 均为大于1的恒定的正整数;(4)b=g=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c=n=111v g ·212v g ·313v g ·…·e v e g 1,其中11q ,12q ,13q ,…,s q 1,11g ,12g ,13g ,…,e g 1均为恒定的素数,w q 1≠u q 1(w ≠u );w ,u=1,2,3,…,s 。
s g 1≠t g 1(s≠t);s,t =1,2,3,…,e 。
1h ,2h ,3h ,…,s h ,1v ,2v ,3v ,…,e v 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
这一讲我们就只分析第(1)和第(2)的情形:(二)对于②,rad(n )和rad(g )均为恒定的值,由第七讲中的不定方程定理4.1和推论4.1可知,那么rad(m )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abc猜想”讲义(21)
·
g v3 11
·…·
g ve 1e
-g)}=(
g11
·
g12
·
g13
·…·
g1e
)÷( g11 · g12 · g13 ·…· g1e -1)。
则函数 f(zi,y)在 ziϵ[1+ε,+∞-ε],yϵ[1+ε,+∞-ε]的闭区域中有界。
即存在恒定的正实数 E(1<E<+∞),使得 1<f(zi,y)≤E 或者 1<f(zi,y)
<E
恒成立。那么对于(
g v1 11
·
g v2 11
·
g v3 11
·…·
g ve 1e
) ÷m , 不 管
m
和
g v1 11
·
g v2 11
·
g v3 11
·…·
g ve 1e
以及
g
如何变化,1<
(
g v1 11
·
g v2 11
·
g v3 11
·…·
g ve 1e
) ÷m ≤ E
或者
1<
(
g v1 11
·…·
g ze 1e
)]=1÷[1-y÷(
g z1 11
·
g z2 12
·
g z3 13
·…·
g ze 1e
)]
=1 。 因 为
1<(
g z1 11
·
g z2 12
·
g z3 13
·…·
g ze 1e
) ÷x < 2 ,
g z1 11
·
g z2 12
·
g z3 13
·…·
“abc猜想”讲义(十五)
“abc 猜想”讲义(十五)第十五讲证明“abc 猜想”主讲王若仲对于第(iv )中②的情形我们分成四种情形,第十四讲我们讲解了(1)和(2)的情形,这一讲我们讲解(3)和(4)的情形。
(3)b=g=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c=n=v p ,因为m+111h q ·212h q ·313hq ·…·s h s q 1=v p ,m=[rad(m )]t ·H;其中t 为正整数,rad(m )>rad(H)。
当正整数n 和g 不断增大时,由第七讲中的定理4.2和定理4.3可知,幂差极值n-max (g )总趋势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正整数m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而正整数g 不断减小时,那么正整数m 也是不断增大。
那么根数rad(m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m )也趋向于正无穷大。
这种情形下,因为v p ÷(v p -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1÷[1-(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v p ],设函数f(x )=x 1,x 为不小于1的实数。
函数f(x )=x 1的情形包含了(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v p 的情形。
函数f(x )=x 1是连续函数,因为-+∞→x lim f(x )=-+∞→x lim x 1=0,+→1lim x f(x )=+→1lim x x 1=1,那么函数f (x )在xϵ[1+ε,+∞-ε]中有界,即存在恒定的正实数E (0<E <1),存在恒定的正实数L (0<L <1),E <L 。
“abc猜想”讲义(十七)
“abc 猜想”讲义(十七)第十七讲证明“abc 猜想”主讲王若仲对于第(iv )中⑤的情形,rad(m )为恒定的值,rad(n )和rad(g )均不为恒定的值;对于第(iv )中⑥的情形,rad(g )为恒定的值,rad(n )和rad (m )均不为恒定的值;对于第(iv )中⑦的情形,rad(m )和rad(g )以及rad(n )均不为恒定的值。
这一讲我们主要讲解⑤的情形。
⑥的情形和⑦的情形同理可得。
(五)对于⑤,rad(m )为恒定的值,rad(n )和rad(g )均不为恒定的值;当正整数n 和g 不断增大时,由第七讲中的定理4.2和定理4.3可知,n-max (m )总趋势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正整数g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而正整数m 不断减小时,那么正整数g 也是不断增大。
那么根数rad(g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 (g )和根数rad (n )也趋向于正无穷大。
因n ÷n=1,那么+∞→n lim (n )÷+∞→n lim (n )=1。
由第六讲中的引理3.3可知,n=rad(n )·H,H∈N 。
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时,那么根数rad(n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n )也趋向于正无穷大;而n÷{[rad(n )]·H }=1恒成立。
令m=k q 或m=111k p ·212k p ·313k p ·…·r k r p 1,其中11p ,12p ,13p ,…,r p 1均为素数,q 为大于1的正整数,i p 1≠j p 1(i ≠j );i ,j=1,2,3,…,r 。
“abc猜想”讲义(22)
“abc 猜想”讲义(22)第二十二讲证明“abc 猜想”主讲王若仲对于第(iv )中⑤的情形,这一讲我们讲解⑤的情形。
(五)对于⑤,rad(m )为恒定的值,rad(n )和rad(g )均不为恒定的值;当正整数n 和g 不断增大时,由第七讲中的定理4.2和定理4.3可知,n-max (m )总趋势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正整数g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而正整数m 不断减小时,那么正整数g 也是不断增大。
那么根数rad(g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 (g )和根数rad (n )也趋向于正无穷大。
因n ÷n=1,那么+∞→n lim (n )÷+∞→n lim (n )=1。
由第六讲中的引理3.3可知,n=rad(n )·H,H∈N 。
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时,那么根数rad(n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n )也趋向于正无穷大;而n÷{[rad(n )]·H }=1恒成立。
对于n 和rad(n ),设函数ψ(x)=z,x 和z 均为不小于1的实数。
这种情形下,由第六讲中的定义3.2可知,任一函数ψ(x)的值有唯一的rad(x)与之对应。
那么这种情形下,我们总可以令rad(x)=az′+r(r<a),其中a 和r 均为恒定的正实数。
因为对于任一正实数x 1,总有一个正实数z 1,使得rad (x 1)=az 1′+r 成立。
那么对于任意两个不小于1的正实数x 11和x 12(x 11≠x 12),必然存在两个正实数z 11和z 12(z 11≠z 12),使得[rad(x 11)-r]÷z 11=[rad(x 12)-r]÷z 12。
“abc猜想”讲义(16)
“abc 猜想”讲义(16)第十六讲证明“abc 猜想”主讲王若仲对于第(iv )中②的情形我们仍然是分成四种情形来讲解,这四种情形分别如下:(1)b=g=h d ,c=n=v p ,其中d 和p 均为大于1的恒定的正整数,h ,v 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2)b=g=h d ,c=n=111v g ·211v g ·311v g ·…·e v e g 1,其中11g ,12g ,13g ,…,e g 1均为恒定的素数,d 为大于1的恒定的正整数,s g 1≠t g 1(s≠t);s,t =1,2,3,…,e 。
h ,v ,1v ,2v ,3v ,…,e v 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3)b=g=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c=n=v p ,其中11q ,12q ,13q ,…,s q 1均为恒定的素数,w q 1≠u q 1(w ≠u );w ,u=1,2,3,…,s 。
p 均为大于1的恒定的正整数;(4)b=g=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c=n=111v g ·211v g ·311v g ·…·e v e g 1,其中11q ,12q ,13q ,…,s q 1,11g ,12g ,13g ,…,e g 1均为恒定的素数,w q 1≠u q 1(w ≠u );w ,u=1,2,3,…,s 。
s g 1≠t g 1(s≠t);s,t =1,2,3,…,e 。
1h ,2h ,3h ,…,s h ,1v ,2v ,3v ,…,e v 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
本讲就只分析第(1)的情形。
(二)对于②,rad(n )和rad (g )均为恒定的值。
令b=g=h d 或b=g=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c=n=v p 或c=n=111v g ·211v g ·311v g ·…·e v e g 1,其中11q ,12q ,13q ,…,s q 1,11g ,12g ,13g ,…,e g 1均为素数,w q 1≠u q 1(w ≠u );w ,u=1,2,3,…,s 。
“abc猜想”讲义(3)
“abc猜想”讲义第三讲“abc猜想”证明(1)主讲王若仲有了前面有界函数一些性质的储备,现在探讨求证“abc猜想”。
abc定理:任何三个满足a+b=c以及a和b互质的正整数a,b,c。
对于任何ε>0,存在常数kε>0,有:kεrad(abc)1+ε>c。
其中rad(abc)表示(a·b·c) 中无重复质因数的积。
证明:对于“abc猜想”中的正整数a,b,c。
从表象看似乎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只要仔细研究不等式,可以设置任意两个素数p和q,设b=p k·n-q h·m,且(p k·n-q h·m)和p k·n以及q h·m两两互质,p k·n>q h·m,p k>q h,k为正整数,h为非负正整数。
再按照n≥m和n≤m这两种情形进行分析讨论:下面就根据这两种类型,从一般化的角度逐一分析讨论:首先分析讨论第一种情形:设置任意两个素数p和q(p≠q),设b=p k·n-q h·m,且p k·n和q h·m互质,p k>q h,p k·n>q h·m(n≥m)。
设c=p k·n,a=q h·m(n≥m),p和q为任意两个素数(p≠q),且p k>q h,p k·n >q h·m,p k·n和q h·m互质,则b=p k·n-q h·m。
假定p和q均为设定的两个素数,k为设定的正整数,h为设定的非负正整数时。
因为c>a>0,c>b>0,那么在这种情形下,则有p k-q h≤(p k·n-q h·m)÷n<p k;说明对于任意两个正整数n和m(n≥m),[(p k·n-q h·m)÷n]不大于某一定值H,[(p k·n-q h·m)÷n]不小于某一定值H′。
解析“哥德巴赫猜想”及“abc猜想”(3)
第一章“哥德巴赫猜想”的来历哥德巴赫(Christian Goldbach),1690年3月18日出生于普鲁士哥尼斯堡(俄罗斯现在的加里宁格勒)的一个官员家庭。
当时的普鲁士是德意志的一个邦国,哥尼斯堡(Konigsberg)是一座历史名城[2]。
哥德巴赫年轻时在家乡的哥尼斯堡大学学习数学和医学,20岁大学毕业,由于年轻,渴望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加之家庭状况也不错,于是1710年之后,哥德巴赫云游欧洲,结识了不少当时欧洲的数学名家。
哥德巴赫首先去莱比锡,拜访了大数学家莱布尼茨。
莱布尼茨(G. W. Leibniz,1646-1716)对于数学的最大贡献是发明了微积分。
哥德巴赫的到来,使莱布尼茨感到很高兴,对于这位朝气蓬勃的晚辈,莱布尼茨少不了给予指点和教诲。
莱布尼茨广博的学识和高屋建瓴的观点,也使哥德巴赫终身受益。
接着哥德巴赫又到伦敦访问棣莫弗。
棣莫弗(De Moivre,1667-1754)是法国人,因躲避宗教迫害移居英国。
棣莫弗最擅长的研究领域是概率论,并对此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哥德巴赫对于理论研究和实际问题都很有兴趣。
后来哥德巴赫去了欧洲其它一些城市,分别见到伯努利家族的几位成员,其中丹尼尔•伯努利和哥德巴赫关系密切。
16世纪末,伯努利家族的祖辈为躲避宗教迫害,从比利时的安特卫普辗转来到瑞士的巴塞尔,在那里繁衍生息。
这个家族以经商为传统,也有个别人行医,似乎都和数学沾不上边。
但是在一个世纪之后,却在三代人中出现了八位数学家,其中几位有相当大的成就。
欧洲的旅行,使哥德巴赫不断开阔眼界,增长了学识,还在学术圈里交了不少朋友,收获颇丰。
1724年哥德巴赫回到故乡哥尼斯堡,此时的哥德巴赫已经 34岁了,过了而立之年,该见的世面也见过了,是到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的时候了。
事也凑巧,就在哥德巴赫回家后不久,正好有两位学者路过哥尼斯堡,他们是去圣彼得堡参与俄罗斯圣彼得堡科学院筹建工作。
在与他们的言谈中,哥德巴赫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感觉正对心思。
卡普雷卡尔黑洞数证明abc
卡普雷卡尔黑洞数证明abc文章标题:探秘卡普雷卡尔黑洞数证明abc:从简单到复杂的数学奇迹引言:在数学的广袤宇宙中,隐藏着许多令人着迷的数学奇迹,而卡普雷卡尔黑洞数证明abc便是其中之一。
abc猜想自从被提出以来,一直挑战着数学家们的智慧和想象力。
本文将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带领读者揭开这个奇妙数学现象的面纱。
第一部分:初识卡普雷卡尔黑洞数与abc猜想1.1 卡普雷卡尔黑洞数的背景卡普雷卡尔黑洞数,亦称为卡普雷卡尔数,最早由维克托·卡普雷卡尔于1985年提出。
它是一个与数论密切相关的数列,定义为将每个正整数的数字按递增顺序排列后所得到的数。
数1234的卡普雷卡尔黑洞数即为1234。
1.2 abc猜想的由来与关键概念abc猜想是由法国数学家乔志尧在1985年提出的。
它涉及到三个正整数a,b,c,满足条件a+b=c,并且a,b,c没有大于1的公共因子。
猜想认为,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整数ε>0,存在一个常数K(ε),当abc满足上述条件时,成立不等式:c<K(ε)·rad(abc)^{1+ε},其中rad(abc)是a,b,c的乘积的正因子的乘积。
第二部分:揭开卡普雷卡尔黑洞数与abc猜想的奇妙关联2.1 卡普雷卡尔黑洞数与高指数初等代数近年来,数学家们通过研究卡普雷卡尔黑洞数与高指数初等代数的关系,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奇妙联系。
具体来说,他们发现了某种情况下,abc猜想与卡普雷卡尔黑洞数的性质相吻合。
2.2 卡普雷卡尔黑洞数证明abc的较简单策略根据数学家们的研究成果,他们提出了一种相对较简单的策略来证明abc猜想与卡普雷卡尔黑洞数的关联。
该策略通过引入一系列数论结构和代数理论,追溯卡普雷卡尔黑洞数的数学规律,并将其与abc猜想的条件进行对比和分析。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与进一步思考3.1 我对卡普雷卡尔黑洞数与abc猜想的理解卡普雷卡尔黑洞数与abc猜想的奇妙关联使我对数学的美妙之处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模型13 半角模型(原卷版)-中考数学解题大招复习讲义
模型介绍角含半角模型,顾名思义即一个角包含着它的一半大小的角。
它主要包含:等腰直角三角形角含半角模型;正方形中角含半角模型两种类型。
解决类似问题的常见办法主要有两种:旋转目标三角形法和翻折目标三角形法.角含半角模型,顾名思义即一个角包含着它的一半大小的角。
它主要包含:等腰直角三角形角含半角模型;正方形中角含半角模型两种类型。
解决类似问题的常见办法主要有两种:旋转目标三角形法和翻折目标三角形法.类型一:等腰直角三角形角含半角模型(1)如图,在△ABC中,AB=AC,∠BAC=90°,点D,E在BC上,且∠DAE=45°,则:BD2+CE2=DE2.图示(1)作法1:将△ABD旋转90°作法2:分别翻折△ABD,△ACE(2)如图,在△ABC中,AB=AC,∠BAC=90°,点D在BC上,点E在BC延长线上,且∠DAE=45°,则:BD2+CE2=DE2.图示(2)(3)如图,将等腰直角三角形变成任意等腰三角形时,亦可以进行两种方法的操作处理..任意等腰三角形类型二:正方形中角含半角模型(1)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BC,CD上,∠EAF=45°,连接EF,过点A作AG⊥于EF于点G,则:EF=BE+DF,AG=AD.图示(1)作法:将△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2)如图,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在边CB,DC的延长线上,∠EAF=45°,连接EF,则:EF=DF-BE.图示(2)作法:将△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90°(3)如图,将正方形变成一组邻边相等,对角互补的四边形,在四方形ABCD中,AB=AD,∠BAD+∠C=180°,点E,F分别在边BC,CD上,∠EAF=12∠BAD,连接EF,则:EF=BE+DF.图示(3)作法:将△ABE绕点A逆时针旋转∠BAD的大小【专题说明】半角模型应用比较广泛:理解半角模型的定义,掌握正方形背景中半角模型的模型的应用,掌握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中半角模型的应用尤为重要。
“Abc猜想”证明(完整版)
“abc 猜想”证明王若仲 (王洪)贵州省务川自治县实验学校 贵州564300摘要:“abc 猜想”最先由英国数学家大卫·马瑟(DavidMasser)和法国数学家乔瑟夫·奥斯达利(JosephOesterl é)于1985年彼此独立提出。
它说明对于任何ε>0,存在常数k ε>0,并对于任何三个满足a+b =c 以及a 和b 互质的正整数a ,b ,c 。
有:c <k εrad(abc)1+ε,rad(abc)表示(abc)中质因数的积。
2012年日本数学家望月新一在日本京都大学公布了“abc 猜想”长达500页的证明,我猜测望月新一的证明有很大的可能性是正确的。
但是“abc 猜想”还有一种更为简捷的证明方法,这种证明很直接,使人易懂明了。
十七世纪那场旷世最降速问题的挑战,当时莱布尼兹,牛顿,雅可布·伯努利,洛比达,约翰·伯努利都分别作出了自己的解,其中约翰·伯努利的解法最漂亮,雅可布·伯努利的解法虽繁琐,但是方法最一般化,体现了变分思想。
后来欧拉给出了这类问题的普遍解法,并产生了变分法这一新的数学分支。
虽然我们用简捷的方法证明了“abc 猜想”,我认为思想比方法更重要。
我猜测望月新一的证明一定有一些思想更重要。
关键词:abc 猜想;奇数;奇质数;质因数 中图分类号:0156引言“abc 猜想”最先由英国数学家大卫·马瑟(David Masser )及法国数学家乔瑟夫·奥斯达利(Joseph Oesterl é)在1985年提出,一直未能被证明。
其名字来自把猜想中涉及的三个数字称为a ,b ,c 的做法。
它说明对于任何ε>0,存在常数k ε>0,并对于任何三个满足a+b =c 以及a 和b 互质的正整数a ,b ,c 。
有:c <k εrad(abc)1+ε,rad(abc)表示(abc)中质因数的积。
著名机构七年级数学春季班讲义第13讲-等腰三角形一-马秋燕
等腰三角形一内容分析等腰三角形从边和角两方面出发,阐述了它的特殊性.在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基础上,能够熟练的进行边和角之间的计算及证明,本节课的内容相对基础.知识结构模块一:等腰三角形性质知识精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平分线所在的直线.例题解析【例1】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7cm,它的周长不大于25cm,则它的腰长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难度】★【答案】【解析】【例2】 (1)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另一腰的夹角为50°,则顶角的度数是_______; (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于底边的夹角为50°,则顶角的度数是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 【解析】【例3】 已知:AB =AC ,AD =DE =BE ,BD =BC ,那么∠A 的度数为________. 【难度】★ 【答案】 【解析】【例4】 已知:在三角线ABC 中,D 是AC 上一点,且AB =BC =CD ,BE =DE ,AD =AE ,连接DE ,则∠C 的度数为_________. 【难度】★ 【答案】 【解析】【例5】 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的比为4:1,那么顶角为()A .30°或120°B .120°或20°C .30°或20°D .以上都不正确【难度】★ 【答案】 【解析】【例6】 如图,在△ABC 中,已知∠C =90°,AD =BD ,如果∠DBC =15°,那么∠A ()A .75°B .37.5°C .60°D .以上都不对【难度】★★ 【答案】 【解析】ABCDEABCD E ABCD【例7】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6厘米,一腰上的中线把三角形分成两部分,其周长的差为2 厘米,则它的腰长为()A.4厘米B.8厘米C.4厘米或8厘米D.不确定【难度】★★【答案】【解析】【例8】在△ABC中,AB=AC,∠BAC=90°,那么△ABC的最大外角为()A.160°B.140°C.135°D.145°【难度】★★【答案】【解析】【例9】在等腰三角形中,角平分线、中线、高的条数最多有(重合的算一条)()A.6个B.7个C.8个D.9个【难度】★★【答案】【解析】【例10】如图,在△ABC中,已知AB=AC,AD=DE,∠BAD=20°,∠EDC=10°,求∠DAE的度数.【难度】★★【答案】【解析】ABC DE【例11】 如图,在△ABC 中,AC =BC ,CD 为AB 边上的中线,点E 为BC 边上的一点,EF ⊥AB ,垂足为F ,试说明∠ACD =∠BFE 的理由. 【难度】★★ 【答案】 【解析】【例12】 如图,AB =AC ,AD =CE ,∠1=∠2,∠3=∠4,试说明∠EAC =∠ACB 的理由. 【难度】★★ 【答案】 【解析】【例13】 如图,在△ABC 中,AB =AC ,∠BAC =90°,D 为BC 上一点,EC ⊥BC ,EC =BD ,DF =EF ,说明AF ⊥DE 的理由. 【难度】★★ 【答案】 【解析】【例14】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30cm(1) 若腰长为xcm ,则x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cm ; (2) 若底边长为acm ,则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 【解析】ABCDEFABCDE13 42 AEFA B CAB CABCE DF EDF DF图1图2图3【例15】 如图,已知∠A =150,AB =BC =CD =DE =EF ,则∠FEM =_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 【解析】【例16】 如图,在△ABC 中,AB =BC ,M ,N 为BC 边上两点,并且∠BAM =∠CAN ,MN =AN ,则∠MAC 的度数是_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 【解析】【例17】 已知Rt △ABC 中,AC =BC ,∠C =900,D 为AB 边中点,∠EDF =900,将∠EDF 绕D 点旋转,它的两边分别交AC ,BC (或它们的延长线)于E 、F ,当∠EDF 绕D 点旋转到DE ⊥AC 于E 时(如图1),易证:S △DEF +S △CEF =12S △ABC ,当∠EDF 绕D 点旋转到DE 和AC 不垂直时,在图2和图3这两种情况下,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S △DEF ,S △CEF ,S △ABC 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不需证明. 【难度】★★★ 【答案】 【解析】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称“等角对等边”).【例18】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 如果三角形ABC 是等腰三角形,那么∠B =∠C B . 如果△ABC 中,∠B =∠A ,那么△ABC 是等腰三角形 C . 如果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那么此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D .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难度】★ 【答案】 【解析】【例19】 (1)在△ABC 中,如果AB =AC ,∠B =52°,那么∠A =__________;(2)在Rt △ABC 中,如果∠B =45°,那么△ABC 是___________三角形;(3)在△ABC 中,如果∠BCA =30°,∠ABC =50°,那么△ABC 是________三角形 (按角分类). 【难度】★ 【答案】 【解析】【例20】 已知AC =BC ,∠ACD =∠BCE ,试说明△CDE 是等腰三角形的理由. 【难度】★★ 【答案】 【解析】模块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知识精讲例题解析ABCD EED CABF 【例21】 如图:BD 平分∠ABC ,CD 平分△ABC 的一个外角,DE ∥BC ,说明EF =BE -CF 的理由. 【难度】★★ 【答案】 【解析】【例22】 如图,△ABC 中BA =BC ,点D 是AB 延长线上一点,DF ⊥AC 于F 交BC 于E ,• 试说明△DBE 是等腰三角形. 【难度】★★ 【答案】 【解析】【例23】 △ABC 中,在(1)∠1=∠2;(2)AD ⊥BC ;(3)BD =CD ;这三个条件中有两个条件成立,能否得出AB =AC ?证明所有的可能. 【难度】★★ 【答案】 【解析】【例24】 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AC ,D 、E 、F 分别为AB 、BC 、CA 上的一点,且BD =CE ,∠DEF =∠B ,说明△DEF 是等腰三角形的理由. 【难度】★★ 【答案】 【解析】ABCDEFABCD1 2 A BDEF【例25】已知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如图所示,试画一条直线MN,将这个三角形分割成两个等腰三角形.【难度】★★【答案】【解析】【例26】(1)如图,在△ABC中,已知∠A=36°,∠ABC=72°,CD平分∠ACB,交边AB于点D.图中那几个是的等腰三角形?为什么?(2)在第(1)小题中,如果再作DE∥BC,交边AC于E,那么上图中还有哪几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为什么?【难度】★★【答案】【解析】【例27】如图,在△ABC中,∠BAC=90°,AD⊥BC,BE平分∠ABC,G为EF的中点,说明AG⊥EF的理由.【难度】★★【答案】【解析】AB CDEF GAB CD120°40°20°120°40°20°【例28】 如图,已知:D 是∠ABC 、∠ACB 的平分线的交点,DE ∥AB ,交BC 于点E ,DF ∥AC ,交BC 于点F ,如果BC =12cm ,求△DEF 的周长. 【难度】★★ 【答案】 【解析】【例29】 把一张长为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纸条,像如图所示的那样折叠,重合部分是△BDE ,求△ABE 的周长,并简单说明理由. 【难度】★★★ 【答案】 【解析】【例30】 如图,在△ABC 中,∠ACB =45°,∠ABC =60°,AD 、CF 分别是BC 、AB 边上的高,且相交于点P ,∠ABC 的平分线BE 分别交AD 、CF 于点M 、N ,试找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并简述理由. 【难度】★★★ 【答案】 【解析】A BCDEFP NM AB CDEC ,ABCDE F【习题1】 在△ABC 中,已知AB =3,∠B =52°,如果AC =3,那么∠A =________. 【难度】★ 【答案】 【解析】【习题2】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100°,则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__.【难度】★ 【答案】 【解析】【习题3】 如图,在△ABC 中,AB =AC ,BD 平分∠ABC ,且BD =BE ,∠A =84°,则∠DEC =___________. 【难度】★ 【答案】 【解析】【习题4】 如图,△ABC 中AB =AC ,CD 平分∠BCA ,CE ⊥AB 于点E ,∠DCE =51°,则∠ACB =________. 【难度】★★ 【答案】 【解析】随堂检测A BCD EABCDE【习题5】如图,在下列三角形中,若AB=AC,则不能被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的是()【难度】★★【答案】【解析】【习题6】(1)如果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120°,另外两个角的度数为________;(2)如果等腰三角形中有一个角为30°,另外两个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难度】★★【答案】【解析】【习题7】(1)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6厘米和12厘米,它的周长为________;(2)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8厘米和12厘米,它的周长为___________.【难度】★★【答案】【解析】【习题8】如图,CE平分∠ACB,且CE⊥BD,∠DAB=∠DBA,又知AC=18,△CBD的周长为28,求BC的长.【难度】★★【答案】【解析】AC DEA B C D36°ABC10890°45°ABBB CCCAA【习题9】 如图,已知:△ABC 中∠C 的平分线CD 交AB 于点D ,DE ∥BC 于点E ,若DE =3,AE =4,求AC 的长. 【难度】★★ 【答案】 【解析】【习题10】 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AC ,∠BAC =90°,∠BAD =∠CAE ,CE =BD .说明:(1)△ADE 也是等腰直角三角形;(2)BD ⊥CE 的理由. 【难度】★★★ 【答案】 【解析】【作业1】 等腰三角形周长为13㎝,其中一边长为3㎝,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 )A . 7cmB .3 cmC .7 cm 或3 cmD .5 cm【难度】★ 【答案】 【解析】课后作业A BDFG ABDE【作业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24㎝,其中一边长为7㎝,则与它相邻的另一边长()A.7 cm或10 cm B.8.5 cm或7 cmC.7 cm或10 cm或8.5 cm D.10 cm或8.5 cm.【难度】★【答案】【解析】【作业3】在△ABC中,AB=AC.若∠A=50°,则∠B= ,∠C=_____ ;若∠B=45°,则∠A= ,∠C= ;若∠C=60°,则∠A= ,∠B= ;若∠A=∠B,则∠A= ,∠C= .【难度】★【答案】【解析】【作业4】等腰三角形中,AB的长是BC长2倍,三角形的周长是40,求AB的长.【难度】★★【答案】【解析】【作业5】已知下列语句:①有一个角为300,腰长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②有一个角为1100的腰长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③腰长相等,顶角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④底角和底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⑤一腰和底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⑥顶角和底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⑦底和一腰上的高对应相等的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其中不能判断两个等腰三角形全等的方法有()A.0个B.1个C.2个D.3个【难度】★★【答案】【解析】【作业6】 如图,△ABC 中,∠A =36°,AB =AC ,BC =BD =BE ,则图中等腰三角形共有_________个.【难度】★★ 【答案】 【解析】【作业7】 如图,在△ABC 中,AB =AC=CE ,D 是BC 上一点,∠ABC =40°,E 是AC 上一点,AE =DE .求∠EDC 的度数. 【难度】★★ 【答案】 【解析】【作业8】 如图,在△ABC 中,BO 平分∠ABC ,CO 平分∠ACB ,MN 经过点O ,且MN ∥BC ,若AB =12,AC =18,求△AMN 的周长. 【难度】★★ 【答案】 【解析】【作业9】 如图,△ABC 中,∠ACB =90°,CD ⊥AB 于点D ,∠ABC 的平分线交CD 于点E ,交AC 于点F ,问△CEF 是等腰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 【难度】★★★ 【答案】 【解析】ACDE FAB COMNABCD EAB C D E【作业10】 如图,在△ABC 中, AB =AC ,E 在BA 延长线上,AE =AF ,求证:EF ⊥BC . 【难度】★★★ 【答案】 【解析】【作业11】 如图,已知:在△ABC 中,AB >AC ,BD 是∠ABC 的平分线且与∠ACB 的角平分线交于点D ,作ED ∥BC ,问线段EF 、BE 、CF 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难度】★★★ 【答案】 【解析】A BCDEFGAB CEF。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同步讲义 第十三讲 归纳猜想——找规律
第十三讲归纳猜想——找规律13.1数字排列规律题【例1】一群整数朋友按照一定的规律排成一排,可排在□位置的数跑掉了,请帮它们把跑掉的朋友找回来.(1)5,8,11,14,□,20;(2)1,3,7,15,31,□;(3)1,1,2,3,5,8,□,21【答案】(1)17,(2)63,(3)13【练习1.1】下面数列后两位应该填上什么数字呢?2 3 5 8 12 17 ______ _______ ;3 6 10 15 21 ______【答案】23,30;28.【例2】观察下列一组数的排列:1、2、3、4、1、2、3、4、1、2、…,那么第2015个数是__________.【答案】3.【练习2.1】观察下列一组数的排列:1、2、3、4、3、2、1、2、3、4、3、2、1、…聪明的你猜猜第210个数是_________.【答案】2.【练习2.2】有一串数,它的排列规律是1、2、3、2、3、4、3、4、5、4、5、6、……聪明的你猜猜第100个数是________.【答案】34.13.2几何图形变化规律题【例3】观察下列球的排列规律(其中●是实心球,○是空心球):●○○●●○○○○○●○○●●○○○○○●○○●●○○○○○●……从第1个球起到第2004个球止,共有实心球__________个.【答案】602.【练习3.1】现有黑色三角形“▲”和“△”共200个,按照一定规律排列如下:▲▲△△▲△▲▲△△▲△▲▲……则黑色三角形有个,白色三角形有个.【答案】101,99.【练习3.2】观察下列图形排列规律(其中△是三角形,□是正方形,○是圆),□○△□□○△□○△□□○△□┅┅,若第一个图形是正方形,则第2008个图形是___________(填图形名称).【答案】圆.【例4】如图,在图1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4个,在图2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7个,在图3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10个,……,则在第6个图形中,互不重叠的三角形共有____________个.【答案】19【练习4.1】“◆”代表甲种植物,“★”代表乙种植物,为美化环境,采用如图所示方案种植. 按此规律第六个图案中应种植乙种植物_________ 株.【答案】49.【练习4.2】已知一个面积为S的等边三角形,现将其各边n(n 为大于2的整数)等分,并以相邻等分点为顶点向外作小等边三角形(如上图所示).(1)当n = 5时,共向外作出了个小等边三角形(2)当n = k时,共向外作出了个小等边三角形(用含k的式子表示).……n=3n=4n=5【答案】9,3(k-2).13.3数、式计算规律题【例5】观察下列顺序排列的等式:9×0+1=19×1+2=119×2+3=219×3+4=319×4+5=41……猜想:第10个等式应为.【答案】9×9+10=91.【例5.1】已知下列等式:①13=12;②13+23=32;③13+23+33=62;④13+23+33+43=102;由此规律知,第⑤个等式是.【答案】13+23+33+43+53=152.【例5.2】观察下面的几个算式:1+2+1=4, 1+2+3+2+1=9, 1+2+3+4+3+2+1=16, 1+2+3+4+5+4+3+2+1=25,…根据你所发现的规律,请你直接写出下面式子的结果: 1+2+3+…+99+100+99+…+3+2+1=__________.【答案】10000【例5.3】已知:22222233445422,33,44,55,338815152415+=⨯+=⨯+=⨯+=⨯ =+⨯=+b a aba b 则符合前面式子的规律,,若 (21010)【答案】109.【例6】观察:11111()37437⨯=-11111()7114711⨯=- 11111()111541115⨯=- ……计算:1111111111++++37711111515171721⨯⨯⨯⨯⨯.【答案】114.【例6.1】观察:11111() 35235⨯=-,11111() 57257⨯=-11111() 79279⨯=-…………计算:11111111 24466818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bc猜想”讲义(十三)
第十三讲
证明“abc猜想”
主讲王若仲
在第九讲中,(iv)对于等式m+g=n,m和g以及n均不为恒定的值。
我们现在就分析第(iv)的情形。
(iv)对于m+g=n,当m,g,n均不为恒定的值时,由第七讲中的定理4.1和推论4.1可知,随着m和g以及n的变化,rad(m)和rad(g)以及rad(n)必为下列情形之一:
①rad(m)和rad(g)均为恒定的值,rad(n)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②rad(n)和rad(g)均为恒定的值,rad(m)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③rad(n)和rad(m)均为恒定的值,rad(g)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④rad(n)为恒定的值,rad(m)和rad(g)均不为恒定的值。
⑤rad(m)为恒定的值,rad(n)和rad(g)均不为恒定的值。
⑥rad(g)为恒定的值,rad(m)和rad(n)均不为恒定的值。
⑦rad(n)和rad(m)以rad(g)均不为恒定的值。
我们注意观察,从第(iv)中的①,②,③,④,⑤,⑥,⑦等情形来看,我们不难发现:①和⑤以及⑥和⑦的情形中,rad(n)均不为恒定的值。
那么①和⑤以及⑥和⑦这几种情形就与(ii)中(三)的情形同理可得出同样的结论。
②和③的情形可互换,即②和③为同类型的情形。
⑤和⑥的情形可互换,即⑤和⑥为同类型的情形。
我们下面逐步分析研究:
(一)对于①,rad(m)和rad(g)均为恒定的值,由第七讲中的不定方
lim 程定理4.1和推论4.1可知,rad(n)不可能为恒定的值。
因n÷n=1,那么
+∞
→
n lim(n)=1。
(n)÷
n
→
+∞
又因n=[rad(n)]·H;当正整数n不断增大时,那么根数rad(n)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n)也趋向于正无穷大;而n÷{[rad(n)]·H}=1恒成立。
(1)令k q+h d=n,q和d均为大于1的恒定正整数且互质,k q>h d,k和
h 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
由第六讲中的引理3.3可知,n=rad(n )·H,H∈N 。
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时,那么根数rad(n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n )也趋向于正无穷大。
对于n 和rad(n ),因为n=k q +h d 。
在k q <h d 的情形下,由第七讲中的定理4.1以及推论4.1可知,这种情形下,不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形:即p =1k q +1h d ,e=2k q +2h d ,k 1≠k 2或h 1≠h 2,使得rad (p)=rad (e )。
我们设函数ψ(x)=)(x rad x ,x 为不小于1的实数,那么函数ψ(x)=)(x rad x 的情形包含了)(n rad n 的情形,同时也包含了)(h k h k d q rad d q ++
的情形。
由第六讲中的定义3.2可知,函数ψ(x)=)(x rad x 是连续函数,那么由前面第十讲和第十一讲中的证明可知,函数ψ(x)=)(x rad x 为x 属于闭区间[1+ε,+∞-ε]上的有界函数。
即存在恒定的正实数F (0<F <1),存在恒定的正实数G (1<G <+∞),使得x 属于闭区间[1+ε,+∞-ε]中的元素时,不等式F ≤ψ(x)≤G 恒成立。
因为函数ψ(x)的情形包含了n ÷rad (n )的情形,那么在n 属于闭区间[1+ε,+∞-ε]中的元素时,不等式F ≤n ÷rad (n )≤G 恒成立。
因为n=rad(n )·H,H∈N,那么F ≤H≤G 恒成立。
又因为rad (g )≥1,rad (m )≥1,那么这种情形下,不等式G ·rad (n )·rad (m )·rad(g )≥n 恒成立。
(2)令111k p ·212k p ·313k p ·…·r k r p 1+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n ,其中
111k p ·212k p ·313k p ·…·r k r p 1>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11p ,12p ,13p ,
…,r p 1,11q ,12q ,13q ,…,s q 1均为恒定的素数,i p 1≠j p 1(i ≠j );i ,j=1,2,3,…,r ;w q 1≠u q 1(w ≠u );w ,u=1,2,3,…,s 。
1k ,2k ,3k ,…,r k ,1h ,2h ,3h ,…,s h 均为不小于1的整数。
由第六讲中的引理3.3可知,n=rad(n )·H,H∈N 。
当正整数n 不断增大时,那么根数rad(n )总趋势也是随着正整数n 的不断增大而不断增大,那么这种情形下,当正整数n 趋向于正无穷大时,根数rad(n )也趋向于正无穷大。
对于n 和rad (n ),因为n=111k p ·212k p ·313k p ·…·r k r p 1+111h q ·212h q ·3
13h
q
·…·s h s q 1。
我们设函数ψ(x)=)(x rad x ,x 为不小于1的实数,那么函数ψ(x)=)(x rad x 的情形包含了)(n rad n 的情形,同时也包含了)(1313212111131321211113132121111313212111r k r k k k s h s h h h r k r k k k s h s h h h p p p p q q q q rad p p p p q q q q ∙∙∙+∙∙∙∙∙∙∙∙+∙∙∙∙ 的情形。
由第六讲中的定义3.2可知,函数ψ(x)=)(x rad x 是连续函数,由前面第十讲和第十一讲中的证明可知,函数ψ(x)=)(x rad x 为x 属于闭区间[1+ε,+∞-ε]上的有界函数。
即存在恒定的正实数F (0<F <1),存在恒定的正实数G (1<G <+∞),使得x 属于闭区间[1+ε,+∞-ε]中的元素时,不等式F ≤ψ(x)≤G 恒成立。
因为函数ψ(x)的情形包含了n ÷rad(n )的情形,那么在n 属于闭区间[1+ε,+∞-ε]中的元素时,不等式F ≤n ÷rad(n )≤G 恒成立。
因为n=rad(n )·H,H∈N,那么F ≤H≤G 恒成立。
又因为rad (g )≥1,rad (m )≥1,那么这种情形下,不等式G ·rad (n )·rad (m )·rad(g )≥n 恒成立。
(3)令111k p ·212k p ·313k p ·…·r k
r p 1+h d =n ,这种情形与(1)和(2)同理可得出同样的结论。
(4)令k q +111h q ·212h q ·313h q ·…·s h s q 1=n ,这种情形与(1)和(2)同理可得出同样的结论。
2020年10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