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湿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研究
青藏高原东缘高山森林-苔原交错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
植物生态学报 2012, 36 (5): 382–392 doi: 10.3724/SP.J.1258.2012.00382 Chinese 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青藏高原东缘高山森林-苔原交错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刘洋张健*闫帮国黄旭徐振锋吴福忠四川农业大学生态林业研究所, 长江上游林业生态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 成都 611130摘要为了了解青藏高原东缘高山森林-苔原交错带土壤微生物的特征和季节变化, 研究了米亚罗鹧鸪山原始针叶林、林线、树线、密灌丛、疏灌丛和高山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氮(MBN)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
结果表明, 植被类型和季节动态对MBC、MBN和微生物数量都有显著影响。
不同时期的微生物在各植被类型间分布有差异, 植物生长季初期和生长季中期, 树线以上群落的MBC高于树线下的群落, 而到生长季末期恰恰相反, 暗针叶林、林线和树线的MBC显著升高, 各植被之间MBC的差异减小; 微生物数量基本上也是以树线为界, 树线以下群落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低于树线以上群落, 其中密灌丛的细菌数量最高;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为生长季末期>生长季初期>生长季中期。
生长季末期真菌数量显著增加,且MBC/MBN最高。
统计分析表明, MBN与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而MBC仅与真菌数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p < 0.05)。
植物生长季末期大量的凋落物输入和雪被覆盖可能是微生物季节变异的外在因素, 而土壤微生物和高山植物对有效氮的竞争可能是微生物季节变异的内在因素。
植物生长季初期对氮的吸收和土壤微生物在植物生长季末期对氮的固定加强了高山生态系统对氮的利用。
气候变暖可能会延长高山植物的生长季, 增加高山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 进而改变高山土壤碳的固存速率。
关键词高山森林-苔原交错带, 季节动态,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土壤微生物数量Seasonal dynamics in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and nitrogen and microbial quantity in a forest-alpine tundra ecotone, Eastern Qinghai-Tibetan Plateau, ChinaLIU Yang, ZHANG Jian*, YAN Bang-Guo, HUANG Xu, XU Zhen-Feng, and WU Fu-ZhongKey Laboratory of Forestry Ecological Engineering of Upstream of the Yangtze River of Sichuan Province, Institute of Ecological Forestry, 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engdu 611130, ChinaAbstractAims The forest-alpine tundra ecotone is one of the most conspicuous climate-driven ecological boundaries. However, dynamics of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quantity during different stages of the growing season in the ecotone remain unclear. Our objective was to underst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s of microbial biomass and quantity to explore the main drivers in the ecotone.Methods We collected soil samples in a forest-alpine tundra ecotone (dark-conifer forest, timberline, treeline, dense shrub,sparse shrub and alpine meadow) during early, mid and late growing season (EGS, MGS and LGS). The number and species composition of soil microorganisms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the plate count method.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and nitrogen (MBN) were measured by the chloroform fumigation leaching method.Important findings Vegetation and seasonalit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MBC, MBN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Microbial biomass distribution among vegetation types was different in the three stages of the growing season. MBC above treeline was higher than below during EGS and MGS. The MBC of dark-conifer forest, tim-berline and treeline during LGS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nd MBC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vegetation types decreased.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measured soil microbial quantity between above- and below-treeline vegetation types; bacteria of dense shrub were highest among vegetation types. The amount of cultivated microorganisms was LGS>EGS>MGS. The ratio of MBC to MBN was the highest and the quantity of fungi increased largely late in the growing season.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between MBN and bacteria, fungi and actinomyces quantity, while only MBC and fungi quantity were ——————————————————收稿日期Received: 2011-12-09 接受日期Accepted: 2012-02-15* 通讯作者Author for correspondence (E-mail: sicauzhangjian@163. com)刘洋等: 青藏高原东缘高山森林-苔原交错带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季节动态 383doi: 10.3724/SP.J.1258.2012.00382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 < 0.05). Litter input and snow cover late in the growing season were external factors of microbial seasonal variation. Soil microbes and alpine plants competing for nitrogen may be internal factors. Plant nitrogen absorption early in the growing season and microorganisms’ nitrogen fixation late in the growing season enhanced the alpine ecosystem’s nitrogen fixation and utilization. Climate warming may extend the growing sea-son of alpine plants, increasing the alpine soil microbial biomass, and accelerate the de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which may change soil carbon sequestration rates in the alpine ecosystem.Key words forest-alpine tundra ecotone, seasonal dynamics, soil microbial biomass, soil microbial quantity高山林线是山地森林最显著的生态界限(Holt- meier, 2003)。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与稳定性评估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与稳定性评估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它们具有过滤污染物、保护自然生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重要功能。
氮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通过生物循环来维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本文将讨论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和稳定性评估。
一、湿地中的氮循环氮素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的循环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到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过程。
首先,固定和释放氮的重要过程之一是生物固氮。
许多湿地植物和微生物都能固氮,将氮从空气中转化为化合物,并让其变得可被其他生物利用。
生物固氮后,固定的氮化合物被用于构成植物和其他生物体中的蛋白质等生物分子。
这些生物分子在生物的死亡或排泄后,被微生物分解为氨或其他化合物。
氨进一步被氧化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并被植物重新吸收。
湿地中的氮循环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
农业和城市化等活动会通过排放废水和化学肥料,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流动和吸收。
这些活动可能导致湿地水质的恶化,以及湿地植物和动物数量的减少或灭绝。
二、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估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指系统在受到外部环境压力时,仍然能够实现良好的功能。
氮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元素之一,但许多因素都会影响氮的流动和吸收,从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首先,过量的氮污染可能导致湿地水体中的氮含量超标,从而引起藻类的过度生长和死亡,进一步引起水体富营养化、氧化还原失衡等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湿地的生态功能,而且还会进一步影响湿地周围环境的生态系统。
其次,湿地中的氮流程也对氧化还原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氧化还原环境包括含氧和缺氧环境。
这些环境之间的转化、变化和数量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湿地中过量的氮和有机物排放会使氮流向缺氧区域,产生剧烈的硫化物和甲烷释放,从而影响湿地系统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湿地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对其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保护和管理湿地生态系统,必须认真评估氮循环过程及其将产生的影响。
这种评估需要结合生态动态、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多项因素,以建立适合于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评估指标。
微生物在城市湿地氮循环系统中的作用研究
第 34卷第 9期 2009年 9月
环境科学与管理 ENV IRO NM ENTAL SC IENCE AND M ANAGEM ENT
文章编号 : 1674 - 6139 (2009) 09 - 0071 - 04
Vol134 No19 Sep. 2009
微生物在城市湿地氮循环系统中的作用研究
李冬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1·
第 34卷第 9期 2009年 9月
李冬茹 ·微生物在城市湿地氮循环系统中的作用研究
Vol134 No19 Sep. 2009
1. 2 研究区域的湿地微生物菌种鉴定
样 ,菌种形态特征如表 1所示 ,菌种的生理生化特征
由于生态环境的衍变 ,城市湿地内的微生物也 如表 2 所示 ,本文所选菌株均是培养过程中长势明
Abstract:U rban wetland is the important part in urban ecosystem. M icroorganism s being integral component of urban wetland ecosystem is the main factor of wetlands sewage treatment, and p lays an irrep laceable role in the degradation.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regard urban wetland of Harbin in north shore of songhua river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experiments to identify the m icroorganism s types, finding five m icroorganism s types being nitrify fungi.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tributions of m icroorgan2 ism s in nitrogen cycle of urban wetland. It is p resent that m icroorganism s p lays an irrep laceable role in controlling pollutions and nitrification and anti - nitrification reactions p lay the most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egradation of nitrogen compounds and ammonium oxidation is a possible p rocess in deducing nitrogen pollutions.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的氮磷循环研究概述湿地是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水、土壤和植被相互作用的产物。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磷和氮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元素,它们通常通过氮循环和磷循环来进行循环。
磷循环和氮循环是生态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发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对于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磷循环的研究湿地中的磷来源主要是来自强化处理排水和河流输入。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磷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沉积物沉积两个途径来循环利用。
研究表明,湿地植被对磷的吸收主要是通过根系和吸附两种方式进行,而湿地底泥是磷的主要沉积物质。
底泥中包含着一些磷酸盐结晶和有机物质,这些物质能够被水中的磷离子吸附,形成与底泥颗粒表面的弱化学键。
此外,底泥中的微生物也可以促进磷的沉淀和吸附过程。
磷的吸附和沉积作用能够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中磷的循环利用,但过多的磷的输入也会导致遗留磷和磷的富集,对湿地生态系统构成威胁。
氮循环的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同样是生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也是湿地生态系统重要的营养源之一。
氮的来源主要包括沉降、养分输入、土地利用变化以及生物发生作用等多种途径。
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氮主要通过植物吸收和细菌转化两个途径来循环利用。
光合作用是植物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的过程,而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的同时也会吸收氮素。
此外,氨氧化和硝化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氮转化的两个重要过程。
氨氧化是通过硝化细菌将氨氧化成为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而硝化是通过硝化细菌将亚硝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转化为固体硝酸盐,将氮转化为可供细菌和植物利用的形式。
影响氮磷循环的因素除了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特性外,还有其他种种因素能够影响氮磷循环。
其中,人类活动是湿地生态系统氮磷循环的主要干扰因素之一。
强化处理排水、农业活动以及城市化进程都会导致氮磷输入增加。
过度输入氮磷会导致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的富集,从而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导致生态系统逐渐退化。
2020届浙科版 人类与环境 单元 测试
人类与环境单元测试一、单选题1.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向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其结构和功能特征会发生明显变化,其中正确的判断是()A.碳循环由相对开放趋向于更加封闭B.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加C.群落代谢过程中向环境中排出的产物逐步减少D.P(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值逐渐增大【答案】B【解析】生态系统从幼年期向成熟期的发展过程中(设想一块抛荒土地的生态演替),其结构不断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物种增多,食物链网状化),所以物质循环量逐渐增大,群落代谢过程中向环境中排出的产物逐步增多,碳循环由相对封闭趋向于更加开放。
由于生物量增加,生物的总呼吸量增多,而生产者同化总能量变化基本不大,故P(生产者同化的总能量)/R(所有生物的总呼吸量)值逐渐减小。
由于物种增多,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有机化合物多样性逐渐增加。
【答案】D【解析】生物多样性越丰富,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强。
3.下列关于酸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正常雨水的pH—般都在5.6左右B. 臭氧的增加是造成酸雨的原因之一C. 酸雨会破坏土壤的肥力,使河流、湖泊、水源酸化D. 防治酸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S02和NO的排放量【答案】B【解析】正常雨水的pH-般都在5.6左右,A正确;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B错误;酸雨落在植物体上直接危害植物的茎和叶片;酸雨污染的水体,严重威胁着鱼、虾和贝类的生存;酸雨使土壤溶液中的金属离子增加,从而毒害植物和土壤中的动物;酸雨抑制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C正确;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溶于雨水而降落至土壤或水体中,因此防治酸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限制SO2和NO的排放量,D正确。
4.我国目前面临一系列社会、经济难题的主要原因是( )A. 国土面积不够大B. 经济发展不够快C. 就业人数过少D. 人均自然资源不足【答案】D【解析】人均自然资源不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目前面临的社会、经济难题,所以本题选D。
氮沉降对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影响解析
氮沉降对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影响解析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其承载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且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湿地生态系统遭受到了农业、工业、城市化等多种压力,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氮沉降。
氮沉降通过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对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本文将对氮沉降对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的影响进行解析。
首先,氮沉降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
氮沉降中的氨氮和硝酸盐氮能够被湿地植物和土壤微生物吸收利用,进而影响湿地植物生长和土壤养分循环。
氮沉降的增加可以促进湿地植物的生长,并提高其生物量和叶面积指数。
而增加的氮沉降也会导致土壤中的氮含量增加,进而影响土壤氮循环的速率。
例如,氮沉降的增加会提高湿地土壤中氮的矿化速率和硝化速率,从而影响土壤中的氮转化过程。
此外,氮沉降还会影响湿地土壤中氮的固持能力,从而影响湿地土壤氮的平衡。
其次,氮沉降还会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的分解和降解过程产生影响。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质分解和降解是湿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氮沉降的增加可以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降解速率,从而影响湿地中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
一方面,氮沉降的增加可以增加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从而提高有机物质的降解速率。
另一方面,氮沉降的增加也会影响湿地中的土壤酶活性,进而影响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
例如,氮沉降的增加可以提高湿地土壤中的蛋白酶和脲酶的活性,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和降解。
此外,氮沉降还会影响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
湿地植物对氮的需求较高,因此氮沉降的增加可以提供更多的氮资源,进而促进湿地植物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
然而,过高的氮沉降也会导致湿地植物的养分过剩,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氮沉降的过量会导致湿地植物根系发育异常,从而影响植物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和利用能力。
因此,适度控制氮沉降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海洋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相关研究
我国海洋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相关研究XXX单位XXX姓名摘要:对某一海区营养盐的去向、不同形态间的相互转化及其与生物相关的过程的研究是研究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基础和关键。
氮是海洋环境中主要的营养元素之一, 并被认为是大部分海区的限制营养元素。
人们对于氮在海洋环境中的循环过程的研究随着分析方法及对化学和生物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而不断加深。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主要由微生物驱动,除固氮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和氨化作用外,近年还发现厌氧氨氧化是微生物参与氮循环的一个重要过程。
同时,随着宏基因组学等分子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参与氮循环的新的微生物类群——氨氧化古菌也逐渐被发现。
,下面就对氮元素的循环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关键词:海洋生物化学; 海洋沉积物; 氮营养盐; 循环过程中图分类号:P734.4+4海洋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系统中,其与大气、陆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调节全球气候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全球变化引起的海洋变化十分明显, 现在已经能够观测到海洋的大尺度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的变化,其中海洋食物链结构、海岸带富营养化和珊瑚礁退化最为明显[1 ]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可为进一步了解认识海洋变化的机制奠定基础。
海洋生物地球化学主要研究海洋环境中与生物有关物质特别是营养盐在生物过程作用下的行为。
海洋中的营养元素主要包括C、N、P、Si、O、Fe等, 它们与生物的生长、繁殖密切相关, 调节着整个生态系的平衡。
其中氮是生物生命活动的基本营养元素,作为蛋白质和核酸的主要成份,氮也是维持生物体结构组成和执行所有生物化学过程的基础。
氮循环是整个生物圈物质和能量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与碳、氢、氧一样在生物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氮的生物地化循环过程非常复杂,循环性能极为完善。
近几十年来, 环境和资源问题的日益突出促进了人们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及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海洋中的循环亦受到了广泛关注。
青藏高原东缘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和区系研究
鸟 类 是 该 保 护 区 物 种 数 最 多 的 类 群 ,共 记 录 到 187 种,隶属于 16 目 42 科。从目内物种组成来看,种 数最多的为雀形目(Passeriformes),共计 79 种,占鸟类 种数的 42.24%(表 3),表明中小型鸣禽为保护区的优 势 鸟 类 ;种 数 较 多 的 目 还 有 鸻 形 目(Charadriiformes) 31 种和雁形目(Anseriformes)(22 种),分别占保护区内 鸟 类 种 数 的 16.58% 和 11.76%,鹰 形 目(Accipitri⁃ formes)和隼形目(Falconiformes)共计 23 种,占鸟类总 数的 12.3%,表明保护区内湿地水鸟和猛禽物种也较 丰富。
摸清青藏高原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优化保 护地体系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重 要目标之一,是青藏高原生态安全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的前提。陆生脊椎动物是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 人类活动对脊椎动物的繁衍和栖息带来巨大影响,栖 息地不断减少和破碎化,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速,生 态系统的稳定平衡遭受到严峻挑战[2-3]。脊椎动物种
类和数量的变化,是区域生态系统变化的重要指针。 因此,摸清区域陆生脊椎动物的多样性现状和变化情 况,对有效保护青藏高原生物资源非常关键。
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称“若尔盖保护 区”)行政区划上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 县境内,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的川西北高原,是目 前 世 界 上 面 积 最 大 的 高 原 沼 泽 分 布 区[4]。 该 区 域 独 特的地质、气候和水文等自然条件,为珍稀野生动植 物的生存和繁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是我国
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循环与生态效应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循环与生态效应研究湿地是一种具有丰富生态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中氮磷循环是湿地生态过程的关键之一。
研究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循环与生态效应对于我们理解湿地生态功能、保护湿地资源以及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一、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是指氮和磷元素在湿地内的循环过程。
湿地中的氮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气体固定和水体中的溶解态氮,而磷主要来源于土壤中的固定态磷。
这些元素进入湿地后,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进行转化和迁移,最终又返回到水体或土壤中。
在湿地中,氮循环包括氮沉降、固氮、氮矿化、氮硝化、氮脱硝和氮在水体和土壤之间的迁移等过程。
磷循环则包括磷释放、磷吸附、磷矿化、磷沉积和磷在水体和土壤之间的迁移等过程。
这些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磷元素的平衡与循环。
二、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生态效应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对于维持湿地生物多样性、净化水体、调节气候等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
湿地中的氮磷循环为湿地中的植物和动物提供了养分来源,维持了湿地生物多样性。
例如,湿地植被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氮磷养分,同时湿地中的植物和动物又通过死亡和分解等过程将养分再次释放到环境中,为其他生物提供生存条件。
其次,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对于水体净化至关重要。
湿地具有良好的自然净化功能,湿地植被和微生物能够通过吸附和降解作用,将水中的氮磷等污染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研究表明,湿地对氮磷的净化效果十分显著,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
此外,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磷循环还对气候调节具有重要作用。
湿地植被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大量CO2,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缓气候变化。
湿地植被和土壤中的微生物还可以通过氮磷转化过程,影响大气中的氮气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浓度,进一步调节气候和能量平衡。
三、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建议保护湿地生态系统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湿地公园与生态系统服务考核试卷
A.光合作用
B.氮循环
C.碳储存
D.食物链构建
17.以下哪种现象可能表明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
A.生物多样性增加
B.水质恶化
C.游客满意度提高
D.植被覆盖率增加
18.在湿地公园的生态修复过程中,以下哪种方法可能被采用?()
A.增加化肥施用量
B.水资源供应
C.防洪减灾
D.文化娱乐
8.湿地公园在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是()
A.增加地表径流
B.减少地下径流
C.降低洪水峰值
D.提高蒸发量
9.下列哪项措施有利于提高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A.增加硬化铺装
B.扩大水面面积
C.引入外来物种
D.提高游客承载量
10.湿地公园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贡献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2.在规划与管理中,应限制游客数量,合理规划游览路线,同时加强环保教育,确保人类活动不对湿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3.湿地公园建设可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就业机会,同时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动可持续发展。
4.湿地公园可通过吸收二氧化碳、调节气温等方式应对气候变化。提升气候调节能力可通过增加植被覆盖、恢复本土物种、合理规划水域等措施实现。
D.控制疾病传播
4.以下哪些是湿地公园中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
A.沼泽
B.河流
C.湖泊
D.森林
5.湿地公园对城市环境质量改善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A.净化空气
B.减少噪音
C.调节气温
D.减少交通拥堵
6.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提升湿地公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湿地生态系统碳、氮、硫、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碳、氮、硫、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氮、硫、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主要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和磷循环。
碳循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主要包括碳的植物吸收、植物分解、植物碳的微生物分解、植物碳的陆地微生物分解、植物碳的水生微生物分解和植物碳的沉积物分解等。
氮循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主要包括氮的植物吸收、氮的微生物吸收、氮的水生微生物吸收、氮的植物分解、氮的微生物分解、氮的水生微生物分解和氮的沉积物分解等。
硫循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硫循环主要包括硫的植物吸收、硫的微生物吸收、硫的水生微生物吸收、硫的植物分解、硫的微生物分解、硫的水生微生物分解和硫的沉积物分解等。
磷循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磷循环主要包括磷的植物吸收、磷的微生物吸收、磷的水生微生物吸收、磷的植物分解、磷的微生物分解、磷的水生微生物分解和磷的沉积物分解等。
湿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与生态效应研究
湿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与生态效应研究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而独特的生态系统,具有多种生态功能,如水质净化、气候调节、生物物种保育等。
其中,氮是湿地系统中重要的生态因子之一。
湿地中的氮循环及其生态效应一直是生态学家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
氮在湿地中的来源与去向氮是生物体中必需的元素,但大气中的氮并不能为植物直接利用。
在自然界中,氮的主要来源为氨和硝酸盐,这些物质来自于大气沉降和入侵的底层水。
湿地自然界中的氮主要来源于大气沉降和入侵水,同时,湿地本身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循环也是一个重要的氮来源。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循环包括氮的进入、转化和排放三个环节。
氮可以以氨或硝酸盐的形式进入湿地系统,并在生物体内和外部环境中进行一系列氮化或反硝化过程,被还原成氨等盐,最终被还原成大气中的氮气排出。
例如,湿地中的绝大部分硝酸盐转化为氨,再被植物吸收,其中部分氮元素进入生物圈,而生物死亡过程中的氮被腐殖质转化为有机氮,又会在还原过程中释放氨或硝酸盐形式的氮进入大气中。
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氮转化反应湿地内氮转化反应主要分为硝化、反硝化和氨化三种类型。
硝化是指氨或有机氮化合物被氧化成为硝酸盐。
硝化菌是完成硝化反应的微生物。
硝化过程的主要作用是将氮从有机形式转化为无机形式,同时也会释放大量的能量。
反硝化是指硝酸盐转化为氮气,反硝化细菌或厌氧条件下生活的微生物是完成反硝化反应的主要菌群。
在湿地中,氮转化是一个相对平衡的过程,硝化和反硝化的速率相当,并且氧化和还原的速率也相互平衡。
湿地生态系统中氮的生态效应湿地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在湿地上,氮循环对湿地功能与服务的表现具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在水质净化方面,湿地可以通过氮的迁移和转化过程去除污染物,从而净化水质。
例如,在浮游藻类大量生长、水体富营养化的情况下,通过湿地植物吸收和降解污染物的过程,可以减少水体氮和磷的含量。
其次,在湿地植被发育过程中,氮对湿地的生长和物种多样性有着显著影响。
生态系统氮循环特征及其环境效应解析
生态系统氮循环特征及其环境效应解析氮是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它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氮循环分为生物固氮、尿素氮转化、硝化和反硝化等环节。
氮循环的特征与环境效应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氮素的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生物固氮是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重要环节之一。
许多微生物通过固氮过程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可供植物摄取的形态。
这些微生物可以存在于土壤中,也可以与植物建立共生关系,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共生。
通过生物固氮,生态系统能够有效地利用空气中的氮气资源,提供植物所需的氮源,从而维持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
其次,尿素氮转化是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另一个重要过程。
尿液中含有丰富的尿素氮,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尿素可以分解为氨氮和硝酸盐氮。
这些被分解出来的氮化合物能够被植物吸收利用,而不会造成氮的损失。
尿素氮转化过程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且对于农田的氮素管理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也是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硝化是将氨氮氧化为硝酸盐氮的过程,可以通过硝化细菌和古菌来完成。
反硝化是将硝酸盐氮还原为氮气的过程,同样需要特定的微生物参与。
硝化和反硝化过程的平衡对于维持土壤和水体中氮的循环非常重要。
过多的硝化会导致土壤酸化和养分的流失,而过多的反硝化则会释放出温室气体,对气候变化产生负面影响。
除了上述的氮循环特征,生态系统中氮的环境效应也是需要考虑的。
过度的氮输入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常见问题。
主要来源包括农业活动、化肥使用、工业废水排放等。
过度的氮输入会导致氮浓度过高,进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氧气,形成缺氧环境,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
此外,氮也可能通过大气沉降的方式进入土壤,造成土壤酸化和土壤质量下降。
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不同环节的氮转化过程,有助于优化农业管理措施,降低氮的损失和污染风险。
微生物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保护的影响与技术
微生物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保护的影响与技术湿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有助于维持水体的质量和生态平衡,还为许多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链的重要组成部分。
微生物是湿地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对湿地功能和生态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微生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有机物和循环营养物质的角色。
湿地通常积聚了大量的有机物质,如枯叶、腐殖质等。
微生物通过分解这些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的无机物质,并在这一过程中释放出二氧化碳等气体。
这个过程被称为腐殖质分解作用,它有助于维持湿地生物圈中的养分循环。
其次,微生物还参与了湿地中的氮循环。
湿地通常富含氮化合物,如氨、硝酸盐等。
微生物通过氨氧化和反硝化过程,将其中的氮转化为可供植物吸收的形式,或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释放到大气。
这些微生物介导的反应有助于维持湿地中氮平衡,同时也减少了氮的流失,对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微生物对湿地生态系统中的有害物质具有降解和修复能力。
湿地常常受到农业、工业和城市活动的影响,其中可能存在着一些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农药等。
一些微生物具有降解这些有害物质的能力,通过吸附、生物转化等方式,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从而减轻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污染影响。
除了微生物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外,还有一些技术措施可以用于湿地生态保护。
例如,湿地可人工增设湿地植物来提高湿地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对水体中养分的吸收,减少养分对水体的污染。
此外,构建人工潮汐沼泽可以模拟自然湿地环境,提供栖息地给鸟类、鱼类等生物,并有效过滤水体中的有害物质。
另一项关键技术是湿地修复和重建。
随着城市化的加快和经济的发展,许多湿地生态系统已经遭到破坏。
通过湿地修复和重建,可以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湿地修复可以包括湿地水体的净化、植物的引种以及土壤改良等方法,以确保湿地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总之,微生物对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氨氧化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生态功能及其影响因子
氨氧化微生物在氮循环中的生态功能及其影响因子
朱国洁;张娜;杜雯;李晓鹤;王晨;王欣丽
【期刊名称】《天津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5(021)012
【摘要】氨氧化作用是硝化作用的第一步,也是限速步骤,其主要驱动者是氨氧化细菌和古菌,在全球氮循环中发挥着极其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介绍了氨氧化细菌和古菌的种类和系统发育,综述了氨氧化细菌和古菌对硝化作用的相对贡献和环境影响因子,最后提出了研究展望.
【总页数】6页(P48-53)
【作者】朱国洁;张娜;杜雯;李晓鹤;王晨;王欣丽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临沂276005;临沂大学财务处,山东临沂276005;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临沂276005;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临沂276005;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临沂276005;临沂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东临沂276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8.1+1
【相关文献】
1.西藏湿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研究 [J], 李静;陈芝兰;李小卫
2.氨氧化微生物生态学与氮循环研究进展 [J], 贺纪正;张丽梅
3.厌氧氨氧化和甲烷氧化在湿地生态系统氮循环中的潜在作用 [J], Guibing
Zhu;Mike S. M. Jetten;Peter Kuschk(著);刘忠松(译)
4.自然生境中厌氧氨氧化功能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J], 侯俊青; 赵吉; 李佳; 赵子闻; 赵曼平; 武琳慧
5.长期施肥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氮循环功能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J], 邹湘;易博;张奇春;邸洪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藏拉鲁湿地土壤酵母菌多样性及产胞外酶活性菌株分布特性研究
西藏拉鲁湿地土壤酵母菌多样性及产胞外酶活性菌株分布特性研究郝兆;梁泽鹏;熊宁;拉巴;德吉;郭小芳【摘要】采用平板稀释法从西藏拉鲁湿地土壤中分离酵母菌,开展城市湿地酵母菌多样性研究.结合经典分类法及26S r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对获得的酵母菌菌株进行系统分类,并进行产胞外酶活性菌株的皿内初筛.结果显示,分离得到的83株酵母菌分属于隐球菌属Cryptococcus、假丝酵母属Candida、原囊菌属Protomyces、红酵母属Rhodotorula及孢囊线黑粉酵母Cystofilobasidium等5个属16个种,其中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相对丰度最高,约26%,其次为维多利亚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victoriae和山杨隐球酵母Cryptococcus aspenensis;多样性分析表明,LhWS6样点的酵母菌多样性最丰富,LhWS9样点则最低;产胞外酶活性菌株初筛结果表明,25℃下产脂肪酶活性菌株比例最高,为67%,而4℃下产淀粉酶活性菌株数最多,为49株.另外,低温条件下产淀粉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和几丁质酶的活性菌株比例均高于常温条件.结果表明拉鲁湿地土壤酵母菌总体种类较丰富,但每个样点的种类相对单一,说明湿地生境或人为活动一定程度影响到该生态环境酵母菌的种群分布,开发青藏高原耐低温、产胞外酶等活性菌株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期刊名称】《广东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4)004【总页数】9页(P99-107)【关键词】拉鲁湿地;土壤;酵母菌多样性;26 SrDNA D1/D2【作者】郝兆;梁泽鹏;熊宁;拉巴;德吉;郭小芳【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理学院,西藏拉萨850000;西藏大学理学院,西藏拉萨850000;西藏大学理学院,西藏拉萨850000;西藏大学理学院,西藏拉萨850000;西藏大学理学院,西藏拉萨850000;西藏大学理学院,西藏拉萨8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54.3微生物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驱动者,其群落组成和活性影响着生态系统转化的方向和进程[1]。
湿地生态系统微生物驱动氮循环过程分析
湿地生态系统微生物驱动氮循环过程分析
廖敏辉;刘彦鹏;毛战坡;付昆明;杨凯;卞逸豪
【期刊名称】《科技和产业》
【年(卷),期】2024(24)10
【摘要】立足湿地生态系统,针对微生物驱动氮循环过程,从菌属水平上分析总结关键环节的发生特点、分布情况、氮去除贡献,综合对比分析各环节的协同和竞争关系,酶水平上微生物的差异以及N_(2)O释放特征。
对比分析认为,微生物驱动氮循环过程可分别以N_(2)、N_(2)O的形式实现氮去除,后者不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驱动氮循环过程的微生物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存在差异的根源在于,微生物在酶水平上的差异;有待开展系统性的量化评价,以推动湿地生态系统N_(2)O释放调控机制的建立。
【总页数】6页(P241-246)
【作者】廖敏辉;刘彦鹏;毛战坡;付昆明;杨凯;卞逸豪
【作者单位】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建筑大学雨水系统与水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荷污水处理技术研发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3;TQ031.9
【相关文献】
1.不同形态氮输入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影响的研究进展
2.西藏湿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微生物数量和多样性研究
3.厌氧氨氧化和甲烷氧化在湿地生态系统氮循环中
的潜在作用4.淡水湿地生态系统中微生物驱动氮转化过程研究进展5.湿地微生物在城市湿地氮循环系统的效应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环境因素对青藏高原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研究进展
河南科技Hen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地球与环境总780期第十期2022年5月环境因素对青藏高原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群落影响研究进展次里央追孙那归布陈俊丽(西藏大学,西藏拉萨850000)摘要:青藏高原上的高寒湿地资源是我国最珍贵的宝库,它在促进气候调节、水源综合补给、生态平衡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意义,为高原人民生活及劳作创造了条件。
本研究综述了土壤中的环境因素如盐度、水分、植被等对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通过对理论结果的分析提出一系列有意义的研究对象,提出可开展生物学技术对微生物繁殖、遗传方面的研究,并通过全面扩展研究范围来展开多种因素综合剖析的研究。
关键词:青藏高原;高寒湿地;土壤微生物;环境因素影响中图分类号:S1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5168(2022)10-0120-04 DOI:10.19968/ki.hnkj.1003-5168.2022.10.027Research Progress on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SoilMicrobial Community in Alpine Wetland of Qinghai Tibet PlateauCI Liyangzhui SUN Naguibu CHEN Junli(Tibet University,Lhasa850000,China)Abstract:The alpine wetland resources on the Qinghai Tibet Plateau are the most precious treasure house in China.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esearch of climate regulation,comprehensive water supply,ecological balance and other aspects,and creates conditions for the life and work of the people on the plateau.This study reviews the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in soil,such as salinity,wa⁃ter and vegetation,on soil microorganisms in alpine wetland.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re⁃sults,a series of meaningful research objects are put forward;It is proposed that the research on micro⁃bial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 can be carried out by biological technology,and the research trend of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various factors can be carried out by comprehensively expanding the research. Keywords:Qinghai Tibet Plateau;alpine wetland;soil microorganism;influence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0引言高原湿地是地球腹地群中最关键的位置,是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最丰富、全国池沼面积发育最大的地区。
中国湿地真菌和细菌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学的开题报告
中国湿地真菌和细菌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学的开题报
告
【题目】中国湿地真菌和细菌多样性及生物地理学的研究
【背景】湿地是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沼泽、海湾、海滩和石滩等环境。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真菌和细菌是湿地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参与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环境修复等生态过程。
然而,目前对于中国湿地真菌和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中国湿地中真菌和细菌的多样性,揭示其空间分布规律和生物地理学特征,为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湿地真菌和细菌多样性研究。
采集中国不同地区湿地样品,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真菌和细菌群落进行分析,并评估其多样性和物种组成。
2. 湿地真菌和细菌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真菌和细菌物种分布数据,研究其空间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3. 湿地真菌和细菌的生物地理学特征研究。
通过分析中国湿地真菌和细菌物种组成和分布情况,研究其生物地理学特征和区域分布规律。
【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湿地真菌和细菌的多样性和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应用价值。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湿地真菌和细菌的地理分布和生态习性,可为生物地理学和生态学领域提供相关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导,同时也为湿地的生态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般为 2 0 0 0 ~3 3 0 0米 , 气 候垂 直 差 异 明显 , 属 高原 暖
温 湿润 气候 , 年 降水 量 平 均 为 6 0 0 ~9 0 0 mm口 。样 地
的主要 植 物 种 类 包 括 禾 本 科 ( P o a c e a e ) 、豆 科
( L e g u mi n o s a e ) 、蔷 薇 科 ( R o s a c e a e ) 、报 春 花 科 ( P r i mu l a c e a e) 、菊 科
色, 它们 通过 生物 固氮 、 氨化 、 硝化 和反 硝 化 作 用 活跃 于生 物 圈 中。其 中氮 的硝 化 和 反 硝 化 过程 被 认 为是 湿 地及其 他 生态 系统 中氮 降解 的 主要 过程 l 3 ] 。并 且
河 流分布 , 面 积较 广 , 海 拔不 等 , 昼 夜 温差 大 , 降水集 中 于夏 季 , 其 他 自然 环 境 相差 较 大 。其 中拉 萨 地 处 西 藏 高原 腹地 , 海拔 3 7 6 5 米, 属 高原 温带 半干 旱气 候 , 无 酷 暑, 冬 季 不甚寒 冷 , 降水 量 在 5 4 2 ~6 8 9 mm 之 间 。 ; 日喀则地 区地 域 辽 阔 , 地 势 高 低 起 伏n , 属 高 原 温 带
确定 3个 不 同位置 点 , 做 5 0 c m×5 0 c m 的小 样方 , 用 土
钻于 5 ~1 5 c m 深度 采样 , 每个 样 品 为 3个 采样 位 置 点 的土样混 合 而成 , 需 要 混 合 的土 样 必 须在 实 验 室 无 菌 环 境下 进行 处理 。每 个样 l k g左 右 , 共 采集 土壤 样 品
1 材 料 和 方 法
l _ 1 研 究 区域 概 况
研 究 区域 涉及 西藏 拉 萨 含量 与形态 的迁 移转 化过 程能 够有 效反 映湿 地 富营养水 平 与环境 变迁 , 为进 一 步 认 识 全球 氮循 环 规律 提供科 学依 据[ 2 ] 。微 生物 在其 中扮 演着 重要 的角
自然 原生 的状 况『 7 ] 。但 随着 西 藏 经 济 的快 速 发 展 , 人
类 活 动 的加 剧 , 部分湿 地 已不 同程度 受 到破坏 , 对 脆弱
土样 采集 点为 湿地 中部 和 撂 荒 地 中部 , 地 势 相对 平坦 , 避开 河 流分 叉 口的 区域 。每 个湿 地 采 集 点 附 近
动 植 物 研 究
《 西藏科技》 2 O 1 5 年4 期( 总第 2 6 5 期)
西 藏 湿 地 生 态 系 统 中氮 循 环 微 生 物 数 量 和 多样 性 研 究
李静 陈芝 兰 李 小卫
( 1 .西藏 大 学农 牧 学 院植 物 科 学 学 院 ; 2 . 西藏 大 学农 牧 学 院生 物 中心 , 西藏 林 芝 8 6 O O O O )
稀释倾注平板法mpn西藏湿地土壤氮循环微生物差异性湿地是介于陆地与水生生态系统之间重要的生态系统系统内部及其与邻近的生态系统之间物质迁移转化非常活跃被认为是氮素的源汇和转化器究湿地氮含量与形态的迁移转化过程能够有效反映湿地富营养水平与环境变迁为进一步认识全球氮循环规律提供科学依据它们通过生物固氮氨化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活跃于生物圈中
摘 要 : 应 用稀释 倾 注平板 法和 MP N 法 对西藏 1 5个 湿地 土壤 中 N 转化 功 能 菌进 行 分析 。结果 表 明 :
样 地 间 氮循 环微 生物 数量 差异性 显 著 , 其 中氨 化 细菌> 硝化 细 菌>反硝 化 细 菌> 固氮 菌 , 辛普 森 多样性 指 数较 高, 并且 固 氮菌对 环境 变化 均 比较敏 感 ; 土壤 理 化性 质表 明 , 西藏 湿 地 生 态 系统 中微 生物 总 数 与 p H、 土壤含 水 量等 因子 间呈显 著正相 关 ( p <O . 0 5 ) ; 硝 化 细菌 与全量 P呈显 著 负相 关( p <0 . 0 5 ) , 硝 化 细
的生 态 系统造 成威 胁 , 直 接 影 响 着 人 类 生存 环 境 。 因
此, 认 识湿 地 氮循环 过程 对认 识湿 地环境 变 化 、 生 态过
程、 营养元 素循 环 以及 相 互 作 用 过程 具 有 重 要 的 指示
意义 , 在 可持 续发展 指 导 下 为 我 国湿 地 氮 素 管 理 与 生
( R a n u n c u l a c e a e ) 等。 1 . 2 样 品 采 集 与 预 处 理
地 区人 口稀 少 , 经济开 发 时间较 晚 , 绝 大 部分湿 地 区域
受 现代 工业 污染 极少 , 湿 地及 湿 地 生 物 基 本上 保 持 着
(As t e r a c e a e) 、 毛 茛 科
半 干旱 季风 气候 , 年 降水 量 4 3 1 . 2 mm; 林 芝 地 区海 拔
一
自然湿地 有 “ 改善 ” 相邻 水体 水质 的能 力 ] 。同时西 藏
是 中 国湿地 中海拔 最 高 、 面积最 大 、 分 布最 为集 中的地
区之一 , 湿地 总 面积达 6 0 0 4 2 . 7 2 k m。 , 约 占西藏 土地 面 积的 4 . 9 , 湿 地类 型 主要 以 自然 湿 地 为 主 。加 之 该
态 系统保 护提 供理 论依 据 。
*
基 金 项 目: 国 家 自然 科 学基 金 资助 项 目资助 3 1 0 6 0 0 2 0
7 0
《 西藏 科技} 2 0 1 5年 4期 【 总第 2 6 5 期)
1 5个 , 分 别 装 入 袋 中密 封 并 标 记 , 带 回实 验 室 置 4  ̄ C 冰箱 保存 备 用 。
菌 与 全 量 K、 c / N 呈 显著 正相 关( p <0 . 0 5 ) 关键词 : 稀 释 倾 注 平 板 法 MP N 法 西 藏 湿 地 土 壤 氮循 环 微 生 物 差 异 性
湿地是 介 于陆地 与水 生生 态系 统之 间重要 的生态
系统 , 系统 内部 及其 与 邻 近 的生 态 系 统 之 间物 质迁 移 转 化 非常 活跃 , 被认 为是 氮素 的源 、 汇和 转化 器_ _ 1 ]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