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赏析论文

合集下载

精品人文论文(昆曲)

精品人文论文(昆曲)

让昆曲成为你我生活的伴奏昆曲人文将昆曲从遥远的天边拉近到我的眼前。

说来有些惭愧,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人,原先竟以为昆曲跟京剧相仿,对她敬而远之。

是昆剧院的艺术家们富有感染力的表演,让我透过他们感受到了昆曲的深情之美,诙谐之美,悲壮之美与梦幻之美,想象着那些黛瓦粉垣,雕梁画栋,花木扶疏的江南庭院中丝竹之声日夜绵延……是的,昆曲曾如现今的流行歌曲一样风靡全国,把那些个风雅调调带入了生活,带进了千万人心中。

多少人感动于杜丽娘的梦中真情,多少人感慨着万代江山的瞬间破灭,又有多少人,在昆曲中寻寻觅觅,觅觅寻寻着自己的影子,发出同病相连的慨叹。

昆曲是生活的缩影,是社会的缩影,更是历史的缩影,没有过多的词句,简单却深刻着,如江南流动的小溪,清澈得让人舒畅。

郭晨子说:“昆曲,是今生看到的前世。

一段段前尘往事,明明素未谋面而却偏偏以似曾相识,梦里熟悉得真切。

”我想,昆曲之所以有着矛盾的统一,皆来自它的虚幻朦胧吧。

她能将世故与天真融合得近乎完美,无愧于“百戏之祖”了。

有人说昆曲由诗写成,如香草美人,未免让人为其前景产生“高处不胜寒”的担忧。

对于生活节奏快速的现代人来说,要真正将自己融入戏中,恐怕不是件轻易就能做到的事。

这或许就是昆曲为高雅所付出的“代价”吧——真正懂得如何欣赏昆曲的人还不多。

然而使十四节昆曲课让我学到了不少昆曲知识,半只脚踏进了欣赏昆曲的门槛,也让我了解了昆曲的生存现状。

昆曲的现状应该是让我们每个江南人都感到痛心的吧。

但失望中也同样蕴藏着希望!“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用在昆曲身上很是贴切了。

昆曲由兴转衰,又由死复生,令我们多少感到欣慰。

起码现在,我们还可以对自己说一句:还好,昆曲是有希望的潜力股!当今社会还是需要昆曲的,她可以平衡快节奏的生活,使我们的心得到片刻的休息。

当然,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更多地继承和发展她,在保留传统的前提下创新昆曲。

但在这里我想陈述的观点是:我们不应为了让她适应社会发展,让她走市场化道路而去改变她,迎合需求,这是万万不可的!昆曲就是昆曲,相反,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从观众身上找挽救昆曲的途径,即提高观众的文化修养。

昆曲论文范文

昆曲论文范文

昆曲论文范文昆曲魅力之兴落摘要:昆曲,又称盛世元音。

昆山腔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话剧,于元末明初时形成,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表演艺术。

关键词:昆曲历史舞台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

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

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而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特点:主要表现在剧本、音乐、表演三个方面:l、剧本:昆曲剧本采用了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大戏分很多折子,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串在总的情节上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它的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

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了长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把汉语的音乐性发挥得非常充分,通过字调、韵律、句法结构,产生一种刚柔、长短轻重和谐的艺术效果,京剧则采用七言诗歌发展而来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数都是固定的。

2、音乐:中国的戏曲音乐大致分成两种结构形式,即曲牌体和板腔体。

昆曲音乐呈曲牌体结构形式,有一千多个曲牌,昆曲的每出戏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转细腻、吐字讲究,有四声、尖团之分,而京剧音乐是板腔体结构,它分为西皮二簧等几个板式。

关于昆曲的传统文化散文

关于昆曲的传统文化散文

关于昆曲的传统文化散文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
文化内涵和历史沉淀。

它不仅是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国传
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昆曲起源于元朝,经历了明清两代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表演
风格和艺术特色。

其表演形式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
声腔婉转悠扬,行腔优美多姿,表演动作细腻婉转,富有古典美感。

昆曲的唱腔有南、北、西、东四大派,每个派别都有其独特的表演
特色和风格,如苏州昆曲、梆子昆曲、沪剧等,各具特色,各具魅力。

昆曲的剧目丰富多彩,内容涵盖了历史、传统文化、神话传说
等各个方面,其中不乏经典名篇如《牡丹亭》、《红楼梦》等,这
些剧目不仅在艺术上有着极高的价值,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昆曲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也在国际上有着一定的
知名度,被誉为“东方歌剧”。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昆曲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为世界各国了解中国
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昆曲艺术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承人口减少、受众群体缩小等问题成为了当前昆曲发展的障碍。

因此,更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

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

让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和弘扬昆曲这一传统文化,让它继续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何欣赏昆曲

如何欣赏昆曲

如何欣赏昆曲第一篇:如何欣赏昆曲如何欣賞昆曲—抛磚引玉一、昆曲概述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簡稱“昆腔”,清代以來被稱為“昆曲”,現又被稱為“昆劇”。

昆曲是我國傳統戲曲中最古老的劇種之一,也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特別是戲曲藝術中的珍品,被稱為百花園中的一朵“蘭花”。

昆山腔早在元末明初之際(14世紀中葉)即產生於江蘇昆山一帶,它與起源於浙江的海鹽腔、余姚腔和起源於江西的弋陽腔,被稱為明代四大聲腔,同屬南戲系統。

昆山腔開始只是民間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區域,開始只限于蘇州一帶,到了萬曆年間,便以蘇州為中心擴展到長江以南和錢塘江以北各地,並逐漸流布到福建、江西、廣東、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萬曆未年還流入北京。

這樣昆山腔便成為明代中葉至清代中葉影響最大的聲腔劇種。

昆曲在長期的演出實踐中,積累了大量的上演劇碼。

其中有影響而又經常演出的劇碼如:王世貞的《鳴鳳記》,湯顯祖的《牡丹亭》、《紫釵記》、《邯鄣記》、《南柯記》,沈璟的《義俠記》等。

高濂的《玉簪記》,李漁的《風箏誤》,朱素臣的《十五貫》,孔尚任的《桃花扇》,洪升的《長生殿》,另外還有一些著名的折子戲,如《遊園驚夢》、《陽關》、《三醉》、《秋江》、《思凡》、《斷橋》等。

昆曲的音樂屬於聯曲體結構,簡稱“曲牌體”。

它所使用的曲牌,據不完全統計,大約有一千種以上,南北曲牌的來源,其中不僅有古代的歌舞音樂,唐宋時代的大麯、詞調,宋代的唱賺、諸宮調,還有民歌和少數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為基礎,兼用北曲套數,並以“犯調”、“借宮”、“集曲”等手法進行創作。

昆曲的伴奏樂器,以曲笛為主,輔以笙、簫、嗩呐、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

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歌唱與舞蹈的身段結合得巧妙而諧和。

俞振飛是卓越的昆曲藝術家,他具有一定的古文學修養,又精通詩詞、書、畫,他不但精研昆曲,同時又是一位京劇表演藝術家。

因此他能將京、昆表演藝術融于一體,形成儒雅、飄逸、雄厚遵勁的風格,特別是以富有“書卷氣”馳譽劇壇。

昆曲艺术论文

昆曲艺术论文

昆曲艺术论文昆曲艺术论文昆曲艺术论文【1】摘要昆曲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戏剧艺术,2001年昆曲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至此,昆曲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今这门美轮美奂的戏曲艺术已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需要我们每个人去传承,本论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将对昆曲的传播,产生,及历史沿革予以探讨,希其能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让美传承下去,以致千秋万代。

关键词昆曲传播昆曲产生历史变迁艺术性一、昆曲传播1956年,浙江昆剧团改编的大型昆曲《十五贯》进京演出,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此,《人民ri报》专门发表了一篇关于《从“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说起》的社论,充分肯定昆曲的艺术价值,周恩来,毛泽东等也特别关注。

此后,全国许多地方相继恢复了昆曲剧团,一大批表演艺术家重又回到昆曲表演舞台,昆曲重新得到人们的认识。

2000年,在文化部直接领导下,江苏省昆山市等单位成功举办了“中国昆剧艺术节”。

期间,各地昆剧院,团纷纷组织艺人“回娘家”交流演出。

百位老艺术家和昆曲爱好者共度百年盛事,昆曲艺术进一步得到重视。

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2001年,在古镇周庄兴建昆曲博物馆和古戏台,用来展现昆曲漫长六百年历史,如今的周庄每天安排为过往游人免费表演昆曲,使其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2002年10月,昆山举行纪念昆曲入选文化遗产周年活动,爱川纪子发言说;“昆山创建了昆曲博物馆,并在古镇周庄每天为成千游人安排昆曲演出,对昆曲保护和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随后,由江苏省苏州市政府投资,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与江苏电视总台专题部联合制作,历时近两年,成功摄制讲述中国昆曲历史与艺术成就的大型电视纪录片《昆曲六百年》(共八集)在央视播出,对昆曲艺术走进寻常百姓家起到很好推动作用。

2004年11月,北京保利剧院全本《长生殿》公演,经过大胆改革后的戏装一时成为人们的焦点。

5000字论文(昆曲)

5000字论文(昆曲)

5000字论文(昆曲)篇一:昆曲赏析论文昆曲赏析论文学院:经济管理专业:旅游管理学号:20211403039姓名:孙玉莹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2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它有着独特渊厚的美学传统和独具神韵的东方风格, 使其数百年来历经沧桑而始终对于人们具有永恒的魅力。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从?明-天启??清-康熙?末年,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

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

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

当然它们的语言,都带着浓郁的乡音,这是地方剧种的最大的特点。

听昆曲演出感受古典文化

听昆曲演出感受古典文化

听昆曲演出感受古典文化昆曲,作为中国民间戏曲的代表之一,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瞩目。

昆曲以优美的旋律、精湛的表演技巧和深邃的意境,将观众带入一个充满古典气息的世界。

在欣赏昆曲演出时,我深深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魅力和影响力。

首先,昆曲的表演技巧给人以极大的震撼。

无论是扮相、动作还是唱腔,每一位演员都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和磨砺。

他们通过精准的身体语言、细腻的表情和流畅的唱腔,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观看昆曲演出时,我不禁为演员们的专业表演技巧而叹服,并深深感受到了昆曲中蕴含的古代艺术智慧。

其次,昆曲的音乐旋律独具特色。

昆曲的音乐以其独特的韵律和旋律结构而著称。

它采用了传统音乐的模式,注重节奏的规律性和旋律的起伏变化,使人听来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宫廷殿堂之中。

演员们用悠扬的唱腔和婉转的音乐,将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音乐不仅仅是昆曲演出的伴奏,更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古代音乐的魅力。

此外,昆曲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了丰富而深奥的传统文化内涵。

昆曲中融入了儒道纵横的文化意蕴,表现了古代社会的伦理道德和儒家思想,同时也体现了道家的追求自然天命和超脱尘俗的精神。

观赏昆曲演出不仅仅是欣赏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感受古代文化的智慧和魅力,以及传统价值观的传承。

最后,昆曲演出中所表现的情感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和共鸣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昆曲虽然以古代的题材和背景为基础,但其揭示的情感和人性却是永恒的。

通过演员们的表演,他们能够塑造出与观众产生共鸣的角色和情节,使观众情感上得到满足和共享。

观赏昆曲演出时,我能够感受到故事中角色的喜怒哀乐,与之产生共鸣,这种情感的共鸣使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听昆曲演出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感受古典文化的途径。

昆曲以其独特的表演技巧、精湛的音乐表演、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的共鸣,将古典文化的魅力传递给观众。

昆曲论文

昆曲论文

《昆曲鉴赏》论文昆曲,又称昆剧、昆腔、昆山腔,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太仓南码头,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宛转、表演细腻著称,被誉为“百戏之祖”。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在这八周的课程中,老师让我们看过了几部戏曲,每一部给我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但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班昭》这部讲述汉代才女班昭编纂《汉书》的不凡经历,不仅向我们展示了一位集才气与一身的女人,还展示了班昭和二位师兄马续、曹寿之间的感情与事业上的纠葛。

演绎了面对兄死、夫亡、友散和大火烧毁大量书稿的困扰艰辛,班昭的奋斗、失望和重振,使人物形象趋于丰满。

对于《班昭》这部戏曲,令我印象深刻的不仅仅是只有它的剧情,其中的演员的表演令我的印象更加深刻。

听老师介绍说,其中的演员在出演这部戏曲是都已经四、五十岁,其中更有甚者,已经达到六十岁。

虽然演员的实际年龄都很大,但他们都表现的非常的好,表现的他们都还处于最青春、最羞涩的年纪。

还有一个演员即使是扮演的傻姑的角色,也演得很到位。

然后是它的内容,该部戏曲演绎了才女班昭的一生班昭家学渊源,尤擅文采。

班昭的父亲班彪是当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宫,教授皇后及诸贵人诵读经史,宫中尊之为师。

班昭的哥哥班固负责编纂《汉书》,不料,就在快要完成时,却因窦宪一案的牵连,死在狱中,班昭痛定思痛,接过亡兄的工作继续前进。

好在班昭还在班固活着的时候就参予了全书的纂写工作,后来又得到汉和帝的恩准,可以到东观藏书阁参考典籍,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

在班昭四十岁的时候,终于完成了汉书。

之后的内容我们没有来得及看,不过,听老师说,班昭的夫婿最终在宫里成了太后的“男宠”,在这一方面来说,也体现了班昭的悲惨。

昆曲表演赏析

昆曲表演赏析

昆曲表演赏析
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表演精湛,唱腔优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昆曲的表演形式包括清唱和戏场演唱,其乐器配置齐全,主乐器为笛,为昆曲表演增添了美妙的音乐效果。

在昆曲表演中,演员常常会通过“无实物表演”来呈现相应的动作情态,这种表现手法增强了观众对角色内心世界的理解,同时也增加了昆曲的艺术表现力。

昆曲的角色行当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清康熙年间增设小生、小旦、小末、小外、小净五行,共十二行。

表演中对角色的塑造非常注重,尤其是丑角,李鸿良先生是昆曲丑角表演艺术家,他的表演特点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昆曲表演中还有特定的技法,如耍佛珠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急迫之情,这些都为昆曲表演增色不少。

昆曲的剧目繁多,包括《牡丹亭》、《南柯梦》等经典之作。

其中《牡丹亭》讲述了贫寒书生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爱情故事,他们在梦中相遇,后在梅花庵观中重逢,最终结为夫妻。

该剧取材于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小说《南柯太守传》。

《南柯梦》则讲述了淳于棼喝酒误事,赋闲在家,终日借酒浇愁的故事。

这些剧目的演绎充分体现了昆曲的表演艺术和文化内涵。

在保护和传承昆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其的宣传和推广,同时也应该通过演出和教育的方式来提高昆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昆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更多的艺术家和爱好者的投入和参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昆曲,让它在未来的发展中继续闪耀光芒。

昆曲六百年心得体会作文

昆曲六百年心得体会作文

昆曲六百年心得体会作文昆曲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经历了六百年的发展,昆曲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我来说,学习和欣赏昆曲给我带来了许多心得和体会,下面我将就此展开阐述。

首先,昆曲教会我专注并培养了耐心。

昆曲表演中的每个动作、每个音符,都需要演员经过反复琢磨和练习才能流畅地呈现,而观赏昆曲也需要全神贯注地聆听和观察。

在学习昆曲时,我逐渐意识到,只有通过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才能领略昆曲的魅力。

在排练中,我也体会到了耐心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反复排练,才能舞台上每个细节都达到最佳状态。

这种专注和耐心,不仅在昆曲学习中很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适用。

学着专注,做事情一丝不苟;学着耐心,相信付出和坚持一定会有回报。

其次,昆曲教会我欣赏美和塑造审美情感的能力。

昆曲曲调婉转动听,唱腔高低起伏,表演动作优美,舞台布景精致。

每一部昆曲剧目都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美感,观赏昆曲让我感受到一种独特的审美情感。

通过欣赏昆曲,我学到了如何去感受、理解和欣赏优美的艺术作品。

我愈发明白,美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

从昆曲中,我学会了用心感受、体味和理解不同的审美感受,提高了我的审美素养。

再者,昆曲教会我团结协作和与人合作的重要性。

昆曲表演是一个高度协同的艺术形式,需要演员之间互相配合,才能展现出最佳的效果。

在与同伴排练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彼此之间的交流和配合,锻炼了用心倾听和合作的能力。

而在公演时,与导演、化妆师、舞台技术人员等各个岗位的合作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只有通过团结协作,才能完成一台优秀的昆曲演出。

这种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不仅在昆曲学习中发挥作用,也对我今后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中有着积极的影响。

最后,昆曲教会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昆曲作为中华民族珍贵的传统文化遗产,承载了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

通过学习昆曲,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昆曲论文

昆曲论文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代以来称为“昆曲”,现今已被称为“昆剧”。

“昆山腔”产生于元末明初(十四世纪中叶)江苏昆山一带,时间上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清曲、小唱。

到明嘉靖、嘉庆年间(1522——1572)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甫对昆山腔加以改革,使其更加委婉细腻,流利悠远,人称“水磨腔”。

在此之后音乐家、戏剧家梁辰鱼按昆山腔的特点,创作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

因此也扩大了昆腔的影响。

一些文学人士争用昆腔新声撰写传奇,昆山腔一时名声大噪,到明万历年间昆腔已从“吴中”扩展到江浙各地进而扩展到全国,形成了全国性的剧种,当时称为“官腔”。

从“明-天启”至“清-康熙”末年(1621——1722)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

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

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户户[不提防]”中的“不提防”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花”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剧目。

当然它们的语言,都带着浓郁的乡音,这是地方剧种的最大的特点。

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

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

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2篇昆曲艺术赏析论文范文一: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演绎历史传奇,传颂人间佳话,凝聚文化精髓,承载千古情意。

昆曲,用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神韵风采。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明末清初,昆曲发展为全国性剧种,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曲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可称为戏曲艺术中的珍品佳酿,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的悠久,对南北曲唱腔优点的吸取,各地文化语言的融合,造就了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吟词唱诗话情意昆腔唱词极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斟句酌,字字珠玑,韵调优美,含情蕴意。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

它所使用的曲牌不计其数,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词本为唱而生,字数、平仄、韵调、对仗,处处讲究,只是当世人多作古典文学作品来赏读,但亲耳听其谐调而唱时,才能感到真正的韵味之所在。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游园》中的这段唱词是我最喜欢的,看似描绘园中景,实有幽愁怨情生,全然是古典诗词的一贯作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意含蓄不外露,颇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

昆曲鉴赏

昆曲鉴赏

《昆曲鉴赏》期末论文——我眼中昆曲的何去何从电信1208班王达120900815转眼间,七周已经过去了,我们可能不希望结束昆曲鉴赏课,但还是步入了尾声。

作为一名纯理科生,丝毫没有艺术基础的我在课程开始时连什么是戏曲都不了解,到现在主动去欣赏戏曲进校园活动,我明白,可能我并没有学到什么专业知识,但是我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戏曲,并且去努力更加了解昆曲,爱上了我们国家的这块瑰宝。

谈到戏曲发展,我们应该现了解昆曲是什么,现在昆曲发展的怎么样。

昆曲是发源于公元14世纪中国元朝末期江苏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是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

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汉文化艺术中的珍品。

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百年昆曲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戏曲诞生以来,能做二百多年的舞台霸主,又具有四百多年艺术生命力的剧种,迄今为止,只有昆剧了。

所以,昆曲又被称为“百戏之祖”,不仅因为她在现存的二三百个剧种中最为年长,还因为许多剧种,如川剧、京剧、秦腔、越剧等都接受过她的哺育。

比如,京剧的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也是在昆曲奠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中国戏曲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以及演出的身段、程序、伴奏乐队的编制等等,都是在昆曲的发展中得到完善和成熟的。

2021推荐优秀昆剧论文范文四篇范文3

2021推荐优秀昆剧论文范文四篇范文3

2021推荐优秀昆剧论文范文四篇范文 昆剧是只采用昆腔这一单一声腔演故事的剧种。

一般而言,着重表达戏曲声腔时用昆山腔,表达乐曲、尤其是脱离舞台的清唱时用昆曲,而将指表演艺术的戏曲剧种,则称作昆剧。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昆剧曾经有"昆山腔"(简称"昆腔")、"昆调"、"昆曲"、"南曲"、"南音"、"雅部"等各种不同的名称。

昆剧的产生,不仅是昆腔自身发展的成熟标志,还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成熟标志。

本文提供四篇优秀昆剧论文范文供大家欣赏。

摘要:苏州昆剧戏衣同昆剧一样,在中国戏剧服饰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在苏州昆剧戏衣产生与发展过程中,由于处在苏州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苏州昆剧戏衣在走向成熟的同时,也逐步显现出了它的艺术特色,并表现出它特有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昆剧;戏衣;艺术特色;文化内涵 昆剧作为“百戏之祖”,有着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其戏衣艺术来自生活,但与生活服装设计又有区别。

苏州昆剧戏衣以明代服装为主体,在宋元南戏戏衣与元杂剧戏衣的继承基础上,结合隋、唐、宋、元、明、清的历史服装,并逐步加以艺术化,形成一套不分朝代、不分季节,各剧通用的“戏衣”。

一、苏州昆剧戏衣的艺术特色 (一)“美如冠玉”———装饰性 所谓装饰,是一种审美形式,也就是对自然事物进行修饰以使之美观。

而装饰物具有这种能够被美化的装饰性的特点。

装饰性是昆剧服装的一个重要艺术特色。

而昆剧服装的装饰性主要通过装饰工艺、纹样、色彩、样式等手段来体现。

精湛卓越的苏州刺绣工艺赋予了苏州昆剧服装“精致雅洁”的装饰艺术特色。

特别是苏州刺绣受当时文人的影响,带有诗情画意的韵味。

其中绘画艺术对当时苏州刺绣的影响最为直接。

这使苏州刺绣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水平和文化内涵,再加上绣花苏针“坚而不脆”,针身匀圆,针尖锐利的特点以及苏州花线可染一百多种色彩,一种色彩又可分许多色阶,而且纤维细致透明,抱合好,拉力强,能劈丝分缕,直至一丝一线,都具“光、滑、细、柔”的特点,使绣出的绣品平薄匀,和色无痕,精美细致。

昆曲的优秀作文

昆曲的优秀作文

昆曲的优秀作文昆曲的优秀作文篇1走在林荫小道上,我聆听着鸟鸣,“叽叽喳喳”,仿佛与生命在交谈,感受着那份活力;漫步在山川岩谷中,“叮叮咚咚”,仿佛在与自然沟通,赞叹那份豪迈;踏入影院的沁兰厅中,我聆听着昆曲“咿咿呀呀”,仿佛与前人在对话,惊叹那份古典。

郭晨子说,昆曲是河对岸的风景,河水潺潺,没有摆渡的舟。

而我们只能停留在河的这头,听着对岸“咿咿呀呀”的水磨腔,回首前尘,想象着戏里女子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向往着戏中似真似假的人生。

叹一声戏如人生,却不知人生如戏,只是一味地感怀着那一段段从未经历的人生旅程,只是觉得戏里演得真切,好似那就是自己苦寻多年的前尘往事。

于是我轻叹:昆曲,今生看到的前世。

在昆曲那酥人入骨的腔调中,我分明嗅到了一丝江南微湿的味道。

沁兰厅中未能听一曲《牡丹亭》,隐约记得其中一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一种遗憾,惆怅与无奈,就如在“花雅之争”中失势的昆曲一般,悄悄的退出历史的舞台,隐匿于繁华的生活之外,看着自己被遗忘,而后一笑,或许这就是所谓的从容与淡然吧。

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并由此得名。

她被称为“百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曲,剧本的文学性很高。

歌与舞的结合,虚实结合,神形皆备。

后来发展的戏剧都从昆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养分,可以说,昆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戏曲。

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

昆曲所讲求的不正是人世间的美善丑恶吗?昆曲舞台上的一方春色,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并在陶醉中思索人生。

昆曲中的丑角最令我印象深刻,滑稽的动作,明快的语调,一出场便深深吸引了我视线。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惟妙惟肖的表演,令我不禁“哈哈”大笑。

静静地聆听,轻轻地微笑,也许不是每次付出都会有收获,但收获的背后必须付出。

还记得大宰相寇准吗?在庆功宴上大摆酒席。

刘婆苦口婆心,时而规劝,时而说唱。

曲调幽婉凄凉,发人深省。

例举寇准寒窗苦读,太夫人的告诫,自己的感想,使得内容格外丰富。

听者有意,说者更是用尽心思。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小编整理]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小编整理]

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小编整理]第一篇: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从艺术手法和美学角度分析昆曲《牡丹亭》《牡丹亭》是明代戏剧大师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现如今已登上了戏曲舞台,成为家喻户晓的舞台艺术作品;舞台中绚丽的服装、优美的乐曲、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程式化的动作,受到越来越多的戏曲爱好者以及艺术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当我第一次走近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

艺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

正如汤显祖所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毫无疑问,《牡丹亭》代表了汤显祖戏剧的最高成就。

《牡丹亭》是一部爱情剧。

少女杜丽娘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但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故事美——它讲述了一个在明媚的春天里开始的故事:南安太守杜宝家的后花园是一片姹紫嫣红,但是他的独生女儿杜丽娘被牢牢地关在闺房里。

姹紫嫣红的后花园作为《牡丹亭》的基本背景,主人公杜丽娘在百花争艳、春心荡漾的季节里接受一个六十多岁、咳嗽多病的老学究陈最良关于《诗经》的讲议,灌注贤达、风化的教义。

不妨说,在《牡丹亭》的开头作者扳开了封建礼教的重闸,放进一丝新鲜的气流,然而让我们可怜的女主角倾刻间迷醉和眩晕了。

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她竟然吃惊地发现《诗经》中还有坦率表达男女恋情的诗句,她竟然在每日囚禁着自己的闺房后面看到了袒露得不加任何掩饰的春光!因此,丽娘虽长期深居闺阁中,接受封建教伦理道德的熏陶,却仍免不了思春之情,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后因情而死,死后与柳梦梅结婚,并最终还魂复生,与柳在人间结成夫妇。

我国明代就有如此浪漫爱情故事,可见当时的文明程度。

汉民族的含蓄和年轻人追求爱情的勇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放到现在都堪称典范!当我们现代人还在讨论清朝留下的封建礼教的时候,从元代的年轻人张生和莺莺到明代青年柳梦梅和杜丽娘已经实践着现代年轻人的生活了!唱词、唱腔、台词美——曲词,与昆曲唱腔的婉转、柔美珠联璧合、相得益彰,配合现代感台词仿佛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就在我们身边,痴情的柳梦梅对丽娘的呼唤,好像喊出的是我们曾经的呼唤!“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对于昆曲的看法

对于昆曲的看法

对于昆曲的看法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发源于 14 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 300 年。

昆曲糅合了唱念做打、舞蹈及武术等,以曲词典雅、行腔婉转、表演细腻著称,是被誉为“百戏之祖”的南戏系统下之一的曲种。

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其唱念语音为“中州韵”。

昆曲在 200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6 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 年12 月,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北京大学为昆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对于昆曲的看法因人而异,以下是一些观点:1.艺术价值:昆曲被认为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珍品,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它以优美的曲调和婉转的唱腔而闻名,表演形式包括唱、念、做、打等,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细致的表演。

2.文化遗产: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一。

它承载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美学体验:昆曲的舞台布置、服装设计、音乐伴奏等都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

观众可以沉浸在昆曲的艺术氛围中,享受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

4.传承与发展:尽管昆曲面临着一些挑战,但许多人致力于保护和传承这一艺术形式。

通过培养新一代的演员、推广昆曲教育、举办演出和活动等方式,昆曲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展和传承。

总的来说,昆曲是中国戏曲艺术中的瑰宝,它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于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和戏曲艺术的人来说,昆曲是一种值得欣赏和传承的艺术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昆曲赏析论

学院:经济管理
专业:旅游管理
学号:20121403039
姓名:孙玉莹
昆曲艺术已经有几百年厚重的历史沉淀,它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有全国影响的
剧种之一,有关它的研究、资料和论述,浩如烟海,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
科文组织授予世界不同地区的首批19 种文化表现形式以“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
产代表作” 称号,中国昆曲以全票荣列榜首,由此确认了我国昆曲独特的文化特
性以及它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的特殊价值,它有着独特渊厚的美学传统和独
具神韵的东方风格, 使其数百年来历经沧桑而始终对于人们具有永恒的魅力。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即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
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昆山腔开
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

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
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
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末年还流入北京。

这样昆山腔
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从“明-天启”“清-康熙”末年,这一百余年,昆曲达到鼎盛时期,成为当时的流行歌曲。

“家家收拾起,户户不
提防“这句话就是当时昆曲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真实写照。

就是说当时家家户户都爱听、爱唱昆曲。

所谓“收拾起”就是昆曲《千钟戮•惨赌》中逃窜在外的建
文帝所唱“倾杯玉芙蓉”第一句“收拾起大地山河一担装” 。

“户户[不提防]”中
的“不提防” 则是《长生殿》传奇的乐工李龟年所唱“弹词”一折中的一枝
花”
曲牌第一句“不提防余年值乱离” ,讲述的是唐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昆山腔融北曲、弋阳腔、海盐腔等声腔于一炉,并加以提炼加工,其音乐上的艺术成就是史无前例的。

它的音乐被后来京剧以及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湘剧、广东粤剧、桂剧、汉剧、婺剧等吸收消化,更有甚者一些剧种干脆原封不动地搬演昆曲
剧目。

当然它们的语言,都带着浓郁的乡音,这是地方剧种的最大的特点。

由于
昆曲在中国戏曲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故而有“百戏之母”的美誉。

因为早期昆剧属于南戏系统,所以它继承了南戏的角色行当体制,同时兼收北杂剧之长,以生、旦、净、末、丑、外、贴七行为基础角色,早期作品《浣纱记》反映了昆
剧初创时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戏的七行之外,还借鉴了
元杂剧的小末、小旦等设置法,更增设小生、小旦、小末、小外、小净五行, 共十二行。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
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 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在演唱技巧上,昆曲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快慢以及咬字发音有“豁”
“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

音乐的板式节拍,除了南曲“赠板”将四拍子的慢曲放慢一倍外,无论南北曲,都包括通常使用的三眼板、
一眼板、流水板和散板。

它们在实际演唱时自有许多变化,一切服从于戏情和角色应有
的情绪。

昆曲的乐器配置较为齐全,大体由管乐器、弦乐器、打击乐器三部分组成, 主乐器是笛,还有笙、箫、三弦、琵琶等。

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 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
远”的特色,使昆曲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几百年冠绝梨园。

伴奏有很多吹奏
曲牌,适应不同场合,后来也被许多剧种所搬用。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

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一千种以上,南北曲牌的来源,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 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此外,还有不少宗教歌曲。

从古至今,著名的昆曲杰作数不胜数,《牡丹亭》就是其中的一个典范。

“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这是杜丽娘第一次踏进自家后花园时,看到眼前的
“好天气”而叹出的一句词,唱腔婉转动人、曼从结构上看,《惊梦》这出
戏它可分为“游园”和“惊梦”两部分;就内容而言,主要写女主人公杜丽娘的青春觉醒,梦里钟情,是她反抗和追求的叛逆之路的开始,文采飞扬,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妙悠然,“烂漫春光下,步步美人归,”写杜丽娘游园前对镜梳妆时的内心活动。

这支曲子是在杜丽娘赞叹“好天气也”的念白之后起唱的,所以从春光,春意落笔。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是写大地回春以后,各种冬眠的昆虫都苏醒了,纷纷吐丝活动,这些虫丝是很细的,只有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才能见到。

“袅晴丝”就是指这种摇曳、飘忽的春游丝,也吹进了这冷落的庭院。

作者不写桃柳蜂蝶,唯独选取了纤细的游丝,此中大有新意妙理。

一、这样写完全是从规定情景出发,它不是主观随意性的产物。

所以在小庭深院中的女主
人公难以直接看到姹紫嫣红的春色,在这里只能从晴丝上体味到一点可怜的春光。

二、这样写与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杜丽娘是一位过着闲适而愁闷的深闺人物,她是个对春天十分“关情”的妙龄少女,唯其这样,才会有此细心而专注的观察。

游丝是很细的,不是心细专注的人是很难发现的。

所以说这两句同人物身份性格相吻合。

三、这样写体现出人物微妙心绪的理想物化形态,“晴”与“情”、
“丝”与“思”谐音,所以“晴丝”语意双关。

它即指晴空里的游丝,又是女主人公心中缠绵飘忽的情丝。

无论是“游丝”还是这种“情思”,它都是这般纤细朦胧,都是那样的难以捉摸。

春风将轻软的游丝吹进幽深庭院的景象,也可以看作是春光打开了丽娘闭锁的心扉,被萌生的情思逐渐摧开的那种心理写照。

作者描绘的既是游丝袅袅的春景,也是情思缠绵的春情。

情与景,物与我,虚与实结合的非常巧妙,真称得上是体察入微。

昆山腔的正式形成并能在多种声腔中脱颖而出,与“曲圣”魏良辅有关。

魏良辅是昆山的一名曲师,他“生而审音,愤南曲之讹陋也,尽洗乖声,别开堂奥, 调用水磨,拍捱冷板,声则平上去入之婉协,字则头腹尾音之毕匀,功深镕琢, 气无烟火,启口轻圆,收音纯细。

所度之曲,则皆《折梅逢使》、《昨夜春归》诸名笔,采之传奇,则有《拜新月》、《花荫夜静》等词。

要皆别有唱法,绝非戏场声口,腔曰‘昆腔’,曲名‘时曲’声场禀为曲圣,后世依为鼻祖。

盖自有良辅,而南词音理,已极抽秘逞妍矣。

”昆山腔又被称作水磨腔,用“水墨”来命名这种细腻婉转的曲调生动地体现了昆曲在声腔上柔媚绵远的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魏良辅之所以会致力于创造这种新腔,有着极为偶然并有趣的原因。

明代的余怀告诉我们:“南曲盖始于昆山魏良辅,良辅初学北音,绌于北人王友山,退而镂新南音,足迹不下楼者十年。

当是时,南曲率平直无意致。

良辅转喉押调,度为新声,疾徐高下,清浊之数,一依本宫。

取字齿唇间,跌换巧掇,
恒以深邈助其凄唳。

吴中老曲师如袁髯、尤驼辈,皆瞠乎自以为不及也。


在昆曲形成之前,北曲的势力相当强大,导致像魏良辅这样的优秀曲师都要
努力去学习北曲。

可是,他所操持的吴方言却给他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使他在北区方面一直得不到发展,无奈之下,也许是激愤之下,魏良辅转向了自己熟悉的南曲,他希望在这方面干出一番事业来,最终,他成功了,他成功地完成了南曲的改革和创新,为南曲尤其是昆曲日后的席卷全国开创了局面。

虽然魏良辅的行为是一种自发的行为,但我们依然可以发现文化地理学的他者与自我的理论在这件事情上的体现。

自我认同感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他者的东西再好,总会觉得有那么一层隔膜存在,而只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才会产生亲切感,并愿意为他倾注心血。

进入21世纪,昆曲的发展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转机。

2001年,昆曲被列入
世界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名单。

这一历史性的事件使人们意外的发现,古老而高雅的昆曲又充满了活力。

这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这一支强心针
的力量一下子就使得我们的昆曲受到了政府的重视,受到了国际的关注。


在政府、民间、专业团体几股力量的联合推动下,昆曲的演出市场也出现了多年未见的繁荣景象。

昆曲培养年轻观众,大学校园是重要的阵地。

全国七家昆剧院团每年都会到大学校园进行公益演出。

青春版《牡丹亭》和全本《长生殿》的上演,让昆曲在大学里掀起了一股热潮。

昆曲在新世纪的重振,有着政治的原因、社会的原因,但归根结底,却是中
华民族文化归属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对所有中国人而言,昆曲是中华文明的根和血脉,它清晰地传承着我们民族的艺术精神和审美情趣。

而我们,通过昆曲,找到了自我,找到了文化归属,也找到了发展自己、迈向世界的信心和依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