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1物态变化与温度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1物态变化与温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材,具体章节为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了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3. 理解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4.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2. 能够解释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3. 能够说明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4. 能够判断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5.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难点: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的判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投影片、PPT、实物模型等;学具:课本、笔记本、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冬天室外冰冻的饮料瓶,提问为什么饮料瓶会冻成固体?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态变化与温度。
2. 知识讲解:通过投影片和PPT,讲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态变化的知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回答教材中的问题,检查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实际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发现。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包括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
七、作业设计:1. 描述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2. 解释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3. 说明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4. 判断六种物态变化的吸热和放热情况;5. 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教案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目标】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2.知道在一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3.能举例说明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4.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5.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教学重点】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2.通过观察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感受物质发生物态变化的条件;3.摄氏温度的定义;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摄氏温度与热力学温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学生对水的固(冰、雪、霜、雹)、液(水流、雨露)、气(水蒸气)态虽不陌生,但并未认真研究和系统观察。
宜从常见的天气现象导入课题,着力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使学生得以亲历和观察水的物态变化。
伴随实验观察进程,适时指明观察点和思考问题,诸如: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为什么要给烧杯加热?为什么在杯口盖着的盘子里放些冰块?为什么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换用别的东西,例如冰块,行吗?烧杯上方出现的朦胧“白雾”说明什么问题?依据教学需要,亦可在本实验前补充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许冰块,加热,直至烧干。
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
由此导入本实验。
本实验的湿沙亦可换为冰块。
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强调以下几点: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灯帽盖灭,不能吹灭。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二、测量温度。
(一)温度。
引入“夏天天气很热”到了“秋天天气就会变凉”而“冬天会很冷”,“春天时天气较暖”。
“冷、热、凉、暖”都是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的,物体的冷热程度在物理学中用温度表示。
体验1:教师准备三杯水:冷水、热水、温水各一杯,请学生用手指触摸并描述感觉。
步骤1:将左手食指浸入冷水杯,同时将右手食指浸入热水杯,说出左手的感觉和右手的感觉。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1物态变化与温度优秀教学案例
4.反思与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物态变化的概念、类型及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让学生谈谈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反思,发现自身不足,明确改进方向。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4.板书课题:“物态变化与温度”,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包括固态、液态、气态的特点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2.通过示例和图片,直观展示六种物态变化的现象,让学生理解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
3.运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物态变化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如冰雪融化、蒸发冷却等。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冬天的雪人、雾凇等物态变化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以生活实例导入的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抽象的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问题导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物态变化是什么?”“温度与物态变化有什么关系?”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引导学生自己探究物态变化的本质和规律。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5.1物态变化与温度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质量、长度、温度等基本物理量,对物理学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节课主要介绍物态变化的概念、类型及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旨在让学生理解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状态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态变化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态变化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
2.掌握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点及相互转化的条件。
3.能够解释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现象。
4.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物态变化的过程。
二、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演示。
2.实验用具,包括烧杯、烧瓶、温度计、量筒等。
3.实验材料,包括水和冰块。
4.学生实验记录表。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与激发兴趣•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曾经见过物质从一个形态变成另一个形态吗?这是怎么发生的?与温度有关吗?•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物态变化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2. 引入新知识•定义物态变化与温度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
•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物态变化现象。
3. 实验探究•配置实验用具和材料,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实验设计:–实验题目: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相互转化条件。
–实验步骤:1.将一定数量的水倒入烧杯中。
2.用温度计测量水的初始温度。
3.将冰块放入烧杯中,并搅拌。
4.不断测量并记录水的温度变化。
5.观察水的物态变化,记录下物态变化发生的温度范围。
6.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固态、液态和气态的转化条件。
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学生完成实验记录表,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归纳。
•引导学生讨论固态、液态和气态相互转化的温度区间和条件,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
5. 练习与巩固•分发练习题,让学生个人或小组完成。
•练习题内容可包括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物态变化条件的判断等。
6. 拓展与应用•出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从固态到气态的转化是否存在温度限制,以及这种转化是否能反向发生。
7.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系以及相互转化的条件。
•让学生评价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1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1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主要涉及物态变化的概念、种类以及与温度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凝华、升华、液化、汽化、熔化、凝固。
2. 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3.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掌握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能够分析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
3. 学生能够区分晶体和非晶体,并了解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态变化的本质,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2. 教学重点: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块、热水、试管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冰块在室温下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物态变化的思考。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详细讲解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以及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
3. 实验演示:进行物态变化的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物态变化的过程。
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知识拓展:介绍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物态变化的种类及其定义:凝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升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液化:气态变为液态汽化:液态变为气态熔化:固态变为液态凝固:液态变为固态2. 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温度升高:物质趋于气态温度降低:物质趋于固态3.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简述各种物态变化的定义和特点。
分析温度对物态变化的影响。
举例说明晶体和非晶体的应用。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讲解知识和随堂练习,让学生掌握了物态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一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的概念、单位,摄氏温度的判定标准。
2.掌握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的转换、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异同,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3.观察温度计的构造,通过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及情景互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注重训练学生用科学用语规范描述概念,并学会使用温度计测温度,突出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理解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的转换。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全球变暖是一个重要的环境话题,你知道最直接的危害是什么吗?寒冷的冬天用舌头去舔室外的金属,会把舌头粘在上面,这你能解释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
(板书设计)二、自学互研(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自主阅读教材P91,完成1~3题:1.如图所示,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是__液__态的水,空气中的水蒸气是__气__态的水;如右图所示的冰和雪是__固__态的水。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体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做__物态变化__。
2.下列现象中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 D )A.冬天水结冰B.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C.冬天早晨地上的霜 D.将橡皮泥捏成橡皮泥人3.合作探究:“制造云和雨”。
现象:湿沙子逐渐__变干__,在装冰的盘子底中有__水珠__出现。
(二)温度及测量自主阅读教材P92~93,完成4~7题:4.0℃的冰和0℃的水冷热程度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0℃的冰比0℃的水冷些 B.0℃的水比0℃的冰冷些C.0℃的冰和0℃的水冷热程度相同 D.冰和水之间无法比较5.气象学里的平均气温是一日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平均值。
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此地的最高气温是__5℃__,最低气温是__-2℃__,一天的温差为__7℃__,平均气温是__1.25℃__。
6.如图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主要涉及物态变化与温度的相关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了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包括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和凝华。
3. 理解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以及摄氏度的定义。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描述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并能够说出各自的名称和特点。
2.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3. 通过对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以及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难点:对物态变化现象的观察和解释。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冰块融化、水蒸气凝结等,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现象。
2. 讲解:详细讲解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以及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
3. 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亲身体验不同物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六、板书设计:1. 物态变化的名称和特点熔化:固态→液态凝固:液态→固态汽化:液态→气态液化:气态→液态升华:固态→气态凝华:气态→固态2. 温度在物态变化中的作用温度升高:物态向液态或气态转化温度降低:物态向固态或液态转化七、作业设计:1. 描述一下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并解释这个过程为什么叫做凝固。
答案:水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在这个过程中,水的温度逐渐降低,分子运动减慢,逐渐凝结成固态的水,即冰。
2. 解释一下为什么二氧化碳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
答案:二氧化碳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这个过程叫做升华。
这是因为二氧化碳的固态结构比较松散,分子间的作用力较弱,所以在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下,可以直接从固态转变为气态,而不经过液态。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物态变化的概念,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
2019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第五章第1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
教案:2019秋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一、教学内容1. 物态变化的定义和分类:物质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的过程称为物态变化,主要包括固态、液态、气态以及相应的相变现象。
2. 温度的概念: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3. 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温度是影响物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不同温度下物质发生的物态变化不同。
4. 物态变化的规律: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升华),也可以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凝华);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熔化),从液态变为固态(凝固),从液态变为气态(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液化)都伴随着吸热或放热。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规律,掌握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
2. 能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规律,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
难点:物态变化的规律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水、玻璃管、温度计等)。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作图工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观察冰箱中的冰块,思考冰块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发生什么变化。
2. 知识讲解:介绍物态变化的定义、分类和规律,讲解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物态变化的实验,如冰的熔化、水的沸腾等,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冬季结冰的道路、夏季冰箱中的冰棍等,引导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解决问题。
6. 知识拓展:介绍物态变化在科技领域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物态变化定义、分类和规律。
2. 温度与物态变化的关系。
3. 物态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1物态变化和温度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和温度》。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固态、液态、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
2. 温度与热量:温度的定义,热量与温度的关系。
3. 熔化与凝固:熔化的条件,凝固的过程。
4. 汽化与液化:汽化的方式,液化的条件。
5. 升华与凝华:升华的过程,凝华的现象。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能够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
2. 掌握温度与热量的关系,能够运用温度和热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理解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过程和条件,能够分析物态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难点: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过程和条件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冰块、水、酒精灯等)。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如冰雪融化、水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物态变化的本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物态变化的概念和分类,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掌握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的过程和条件。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物态变化1. 固态→ 液态→ 气态2. 液态→ 固态→ 气态3. 气态→ 液态→ 固态温度与热量1.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 热量:物体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内能3. 温度与热量关系:热量 = 质量× 比热容× 温度变化七、作业设计1. 判断题:(1)冰融化成水,是固态变为液态的熔化过程。
()(2)水沸腾时,温度不变,热量不断增加。
2024年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教学设计5.1 物态变化与温度
第1节物态变化与温度
教材分析
一、课标分析
本节主要包括温度计的原理、种类、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其中温度计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是本节课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二、内容和地位分析
本节首先从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入手,观察物体的三态;然后学习温度这个物理量;最后研究测量温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重点学习红液温度计的使用。
学情分析
温度计是常用的一种工具,因此学生比较熟悉,但对于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大多数学生并不清楚,还需要详细讲解。
教学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通过学生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核心素养
从测量温度出发,建立物理观念,增强科学探究。
重点难点
重点: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难点:温度影响物态变化。
教学过程
续表
学生活动5:讨论总结如何正确使用红
液温度计
观察图片,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
论哪个步骤是正确的并总结出红液温度计
在使用前和使用时应该注意观察哪些问
题?讨论后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同学作为代
表发言。
讨论交流
所学知识
温度计的使用
方法。
续表
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上册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新版)教科版
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认识水的三种物态.2.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3.了解测量温度的方法.4.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5.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2.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奇妙现象.2.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景.【教学难点】水循环中的物态变化.【教学突破】从生活现象入手,从感性认识出发,引导学生设计好模拟云和雨的小实验,并认真观察水的物态变化.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与体会,根据物质的初始状态和最终状态来确定水所发生的物态变化,从而认识物态变化的名称.【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图片等.学生准备:烧杯、酒精灯、支架、盘子、冰块、湿沙、温度计等.┃教学过程设计┃3.水结冰的物态变化结合上面学习的内容,将水的各状态下的名称填写在图-1中.老师让学生一、两个学生总结和鼓励.【板书设计】第一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1.地球上水的物态变化(见图5—1—2)2.测量温度 (1)温度(2)温度计:原理小使用方法. 【教学反思】教材编写思路清晰,从水的物态变化一地球上的水循环一欣赏大自然中的物态变化.教学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组织各种活动进行探究与学习.在教学中,一定要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同时加以适当的练习,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把握,同时联系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从而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增强学生环境的意识和节水意识以及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5.1物态变化与温度
第五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物态变化与温度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水的三种状态及其变化。 2.了解液体温度计工作原理,会用温度计。 3.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实验活动
教学难点
对“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描述。
例:人的正常
体
温
— 37 读 作
“ 37 摄 氏
度”℃
液态氨的沸
点— -
33.4 ℃ , 该
怎样读数?
读作“负 33.4
摄氏度”
或“零下 33.4
摄氏度”练习
温度的读法
5min
让学生知道人体体温、冰水混合物的 了 解 自 然 界
温度。
中常见的温
度 3min
常见温度计的种类
了解体温计、
金属温度计、
实验用温度
正确使用体温计 1、使用前用力甩几下 2、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3、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解释体温计 的构造。
课堂练习 一支刻度均匀但不准确的温度计,放在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 2℃;放在 1
标准大气压下沸腾的水中,示数为 92℃,挂在教室内的墙上,示数为 29 ℃, 教室中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教学反思:
计、寒暑表
3min
生活中最容易得到的液体是水,但是人 们却不用水做温度计中的测温液体,你 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是因为:大多数液体都是”热胀冷 缩”,但水在 0℃~4℃的却是”冷胀热 缩”的. )
学生回答常 见的感温液 有哪些?
引导学生正
正确使用温度计(四字诀)
确使用温度
看、放、读、取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5.1物态变化和温度 教案
学科物理授课年级八年级学校教师姓名
章节名称
第五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
计划学时
1课时(40分)
学习内容分析
《物态变化与温度》是教科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五章《物态变化》的第一节。这一节的教学以“水的三态变化”和“温度”为起点,不仅仅因为它们是本章的预备知识,更因为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可以说“温度”是“物态变化”的核心,而学会使用“温度计”则是学习本章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
使用投影仪显示出演示文稿的内容,实物展台提高实验可见性,视频播放水的三态变化
激发学习兴趣、增大可视度
温度计
知道温度计的原理、结构
计算机、投影显示内容
实物投影
使用投影仪显示出演示文稿的内容
利用实物投影展示伽利略温度计
增大可视度,提高学习兴趣,丰富学习内相机;计算机、投影显示内容
使用数码相机拍摄学生使用温度计时的情况,使用投影仪显示出演示文稿的内容、利用实物投影展示体温计
增大可视度,提高学习兴趣,对温度计的使用印象深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所用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通过视频,实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视频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水的三态。通过演示实验明确水的三态之间的转化与温度有关,通过举例让学生知道物态变化
专
家
点
评
总结:当气体温度升高时体积会膨胀,温度下降时,体积会收缩,气体的这种性质叫热胀冷缩。这个装置就是利用气体的热胀冷缩来工作的。
师:这实际是物理学家伽利略发明的气体温度计。
师:请同学们观察实验桌上,老师自制的温度计(简单介绍装置)。实验前先把绳圈拨到液面处,放入白色保温杯中观察(边观察边提问“观察到什么现象?”);再把线圈拨到液面处然后放入乙烧杯中观察(同上)。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1物态变化与温度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2、知道在必定条件下,物质存在的状态可以发生变化。
3、理解温度的看法,认识生活环境中常有的温度值。
4、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以及正确使用温度计丈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1.经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2.经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教课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念。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温度的定义及单位;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正确使用温度计进行温度的丈量。
【教课难点】理解温度看法、温度计原理及构造、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课前准备课件、烧杯、湿沙子、酒精灯、盘子、冰、各种温度计。
教课过程一、新课引入出示图片展现水的三种状态的互相转变。
引入:它们是如何变化形成的呢?二、认识水的物态变化学生活动:制造云和雨,指引学生进行正确的活动,并指引学生对细节的观察。
由现象思虑以下问题:给烧杯加热过程中,你在杯口盘子底面看到了什么?在盘子上看到什么?为何要给烧杯加热?为何在杯口盘子里放些冰块?为何在大烧杯里铺一层饱含水分的湿沙?盘子中看到水,说明什么问题?烧杯上方出现的模糊“白雾”说明什么问题?在本实验前教师可增补加热冰块的小实验:在烧杯中放少量冰块,加热,直至烧干。
使学生感悟水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
由此再导入本实验。
对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应做出示范并重申以下几点:绝对严禁用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去加热。
熄灭酒精灯时,一定用灯帽盖灭,不可以吹灭。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慌乱,应马上用湿抹布扑盖。
得出实验结论:水可以在三种状态间互相转变,三态的转变与冷热程度有关。
三、丈量温度生活中你是如何表述物体温度的高低的?我们的生活顶用冷、热、温、凉、烫等有限的词来形容物体的冷热程度。
但是这样的形容非常粗糙。
开水和烧红的铁块都很烫,但是它们烫的程度又有很大的差别。
教科版2020年物理八年级上册第5章《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教学目标1.知道温度的概念、单位,摄氏温度的判定标准。
2.掌握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的转换、温度计与体温计的异同,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3.观察温度计的构造,通过练习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及情景互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注重训练学生用科学用语规范描述概念,并学会使用温度计测温度,突出科学方法的教育。
教学重点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学难点理解热力学温标和摄氏温标的转换。
课时安排1课时课前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全球变暖是一个重要的环境话题,你知道最直接的危害是什么吗?寒冷的冬天用舌头去舔室外的金属,会把舌头粘在上面,这你能解释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探究《第一节物态变化与温度》。
(板书设计)二、自学互研(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自主阅读教材P91,完成1〜3题:1 .如图所示,从高山上流下来的是液 态的水,空气中的水蒸气是 水;如右图所示的冰和雪是固 态的水。
随着温度的变化,物体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叫做 物态变化 现象:湿沙子逐渐变干,在装冰的盘子底中有 水珠 出现。
(二)温度及测量气象学里的平均气温是一日当中的 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平均值。
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图所示,则此地的最高气温是气态的 2. 卜列现象中没有发生物态变化的是A. 冬天水结冰B.洒在地上的水变干了C. 冬天早晨地上的霜.将橡皮泥捏成橡皮泥人3.合作探究:“制造云和雨”。
自主阅读教材 P 92〜93,完成4〜7题:4. 0 C 的冰和 0c 的水冷热程度相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 A. 0 c 的冰比 0c 的水冷些 B . 0c 的水比0c 的冰冷些C. 0 C 的冰和 0c 的水冷热程度相同D .冰和水之间无法比较 5. 5C,最低气温 是 —2C , 一天的温差为 7c ,平均气温是O_1.25 C £6.如图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1物态变化与温度
5.1 物态变化与温度教学目标:一、目标要求1、知识和技能认识水的三种物态。
了解水的汽化和液化、熔化和凝固、升华和凝华。
了解地球上的水循环现象。
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在观察中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图片或视频、实验探究、查询资料,认识自然界形形色色的水。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感知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相互转化,欣赏大自然中水的物态变化的鬼斧神工。
关注水资源危机,养成节水意识和保护水资源意识。
重、难点:让学生经历水的三态变化的模拟情境设计测温度的仪器(温度计)正确使用温度计教学器材:电脑平台、杯、冷热水、温度计、体温计教学课时:1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出示图片欣赏大自然的水体(搜集大量关于水的美丽图片,做成课件并展示给学生。
)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课件中有吉林的雾凇,黄山的雾,早晨的植物上的露珠,冬天的房屋上的冰柱,美丽的雪景,冰雹,涓涓细流,潺潺的流水等图片,并配有优美的诗句或美文。
师:关于水大家想知道的很多,在大自然中,水以各种形态存在着:美丽的云雾,高耸的冰川,流淌在山涧的涓涓溪流,凝聚在荷叶上的闪闪“珍珠”,悬挂在枝条的晶莹的凇挂……这些水以不同的形态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师:云、雾、雨、露、霜、雪、冰、雹是大自然中水的多姿多彩的化身。
而它们是怎样变化形成的呢?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这些水的形态是怎样形成的?二、进行新课(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实验探究:模拟云和雨介绍需要的器材:烧杯、湿沙子、酒精灯、盘子、冰。
学习酒精灯的使用:(1)绝对禁止一只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2)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应该用外焰加热。
(3)熄灭酒精灯时必须用帽盖灭,不能吹灭。
(4)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布铺盖。
初二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1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
初二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5.1物态变化与温度教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幼儿园教师,我设计了本节课程,旨在让幼儿了解和掌握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能够观察、体验和理解物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物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物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能够观察、体验和理解物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显微镜、实验器材(如冰块、水、容器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彩泥等。
四、活动过程1. 情景引入:让幼儿观察和体验物态变化,如冰块融化、水沸腾等。
2. 讲解与演示:向幼儿讲解物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实验演示。
3. 实践操作:让幼儿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4. 交流与分享: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引导幼儿相互交流和讨论。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幼儿理解物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活动重点: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能够观察、体验和理解物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幼儿是否掌握了物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拓展延伸: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加深对物态变化与温度之间关系的理解。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希望幼儿能够掌握物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培养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并在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让幼儿理解物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最大的难点。
由于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还不够成熟,他们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我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幼儿能够直观地观察和体验到物态变化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物态变化和温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的不同状态,知道水能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2.酒精灯的使用和注意事项。
3.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知道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4.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和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水的三种状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认识物态变化及物态转化的条件。
2.通过实验让学生掌握温度的测量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主动探索、主动思考和亲生体验来获得水的物态变化及温度测量等知识,让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乐于探究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把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90—95页,具体教学内容为:水的物态变化和温度。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水的三种状态的变化,物态变化的概念及物态转化的条件。
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摄氏温度的规定、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的记法、读法以及温度的实际测量。
⚫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节教学时,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掌握了一些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
对于水的三种物态变化,仅停留在认识阶段,通过实验能够让学生理解水的不同状态间的转化,从而理解物态变化的含义并得到转化的条件。
这些是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难点在于学生对温度的估计和实际测量上。
⚫教法分析
本节课提倡采用探究式教学和教师讲授两种相结合的模式。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即学生用以获取知
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观察、测量、制作、提出假设、进行实验、提出模型和交流)进行学习,主动去获得知识,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形成科学概念、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积极态度的实践活动。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适时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从而达到更好的课堂效果。
本节课具体教法入下:
1.学生探究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设计方案——学生自主实验探究——教师从旁协助——总结归纳。
2.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分析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只起一定的指导作用。
有鉴于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做出实验设计。
学生在学法上应采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和亲生体验的学习方法。
与此同时,在学生自主实验的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流程】
【主要教学过程】
【教学评价和反思】
通过本节课学生的自主实验和教师适时的讲解,让学生看到了水的三种物态变化,并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总结出物态变化的条件。
亲身感受温度,自己得出温度的定义。
了解一般的温度计分类,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通过“测量水的温度”实验,让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更加清晰。
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和教师讲授式教学模式的结合,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使课堂效率得到提高。
对于酒精灯的使用,这里一定要强调注意事项,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使用方式。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第一节物态变化及温度
一、认识水的物态变化
(1)水的三种物态:冰、水、水蒸汽
(2)物态变化的概念:物体从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
(3)转化的条件:温度、压强
二、温度
1、温度:物态的冷热程度
2、温度测量:
①仪器:温度计
②液体温度计:
(1)分类:水银、酒精或煤油
(2)构成:玻璃外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温标
(3)原理:常用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单位:摄氏度,符号℃(华氏温度°F,1摄氏=5/9(°F-32))
(5)摄氏温标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分别用0℃和
100℃表示0℃和100℃之间分成100个等份,每个等份代表
1℃。
(6)温度计的使用
观察:
一看: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二认:看清量程;看清分度值。
使用时(三要):
一要:温度计的感温泡要全部浸入被测的液体中,不要碰到
容器底或容器壁;
二要:温度计的感温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
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三要:读数时温度计的感温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
度计中液柱的液面相平
(7)读数
零上:
零下
主要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水的三种状态及物态变化和转化条件;第二部分是温度的测量,里面包括了温度的定义,温度计的原理、构成、单位、摄氏度的规定和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及如何读数。
整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学生对大自然雨、雪、冰、霜等的观察,让学生觉得这节课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创设问题情境,导入课题。
通过实验,让学生动手,积极观察,填写实验结论,切身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逐步建立物态变化的概念及转化条件。
在讲解温度和温度计时,除了让学生主动观察,还要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前)找到摄氏度和华氏温度的关系,以及摄氏度的规定,这样不仅培养了他们收集资料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在学生总结归纳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后,再次让学生实践(测量水的温度),从而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热情。
最后就是如何读数,让学生在题目中领悟仰视和俯视对读数的影响,加深印象。
让学生动起来,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引导,“边学边做”,充分体现“学本思想”。
这就是本节课的设想和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