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6课:琵琶行

合集下载

人教版必修三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琵琶行教案

人教版必修三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诗。

2.分析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3.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

2.难点: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及情感表达。

三、教学过程1.导入利用多媒体播放《琵琶行》朗诵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味。

提问: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这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诗歌解读让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意。

分析诗歌的背景,了解白居易创作《琵琶行》的动机。

讨论诗歌的意象,如“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等,引导学生理解意象的作用。

3.情感分析分析诗歌中的情感,如孤独、惆怅、失落等。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体会古代文人的悲欢离合。

4.表现手法分析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夸张、拟人等。

让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并阐述其作用。

5.课堂讨论诗歌中的琵琶女形象有何特点?诗人在诗歌中表达了哪些社会现实?你如何看待诗歌中的情感表达?6.课堂小结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7.作业布置背诵《琵琶行》全诗。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琵琶行》的意境、情感及表现手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了古代诗歌的魅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讨论,从而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但在课堂讨论环节,部分学生仍显得较为拘谨,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引导和鼓励他们积极参与。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深入理解《琵琶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感受诗人情感变化的细微之处。

难点: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教师播放《琵琶行》朗诵音频,并提问:“同学们,你们在音频中听到了什么?这首诗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情感体验?”2.诗歌解读教师引导学生:“现在请大家自读诗歌,注意诗中的意象,比如‘浔阳江头夜送客’,这里的‘夜送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学生思考并回答后,教师解释:“这里的‘夜送客’不仅仅是指夜晚送别客人,更象征着人生的孤独与无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琵琶行并序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教案琵琶行并序

《琵琶行》教案设计【教学目标】一、整体把握,分析诗人在三次演奏中描写音乐的方法和所展现的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二、通过诵读,领悟作者是如何在技巧、情感、语言上去表现诗歌的美的。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与琵琶女是如何达到情感共鸣,以致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与琵琶女相遇、相知以及产生共鸣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形象和情感。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白雪阳春传雅曲,高山流水觅知音。

两千多年前,一位文人雅士——俞伯牙,一位山野樵夫——钟子期,他们因为音乐走在了一起,从而成就了一段关于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位曾经色艺双绝、名满京城的琵琶歌女在浔阳独自弹奏,排遣寂寞之时,也遇到了一位知音,而这位知音正是当时的大诗人白居易,使得他发出了那句著名的感叹:“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那当时的情况是怎样?琵琶女又弹奏了怎样的乐曲?白居易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琵琶行》。

二、总体把握-谁解沦落人师:文中讲述的是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诗人最后为什么会发出“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诗人和琵琶女成为知音之前经历了哪几个过程?找学生个人回答分析重点句子。

1、相遇相遇的背景:夜送客这一层中最能直接体现诗人的心情的词语是哪一个?惨。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渲染这种凄伤的情怀的?饮酒无乐,江浸月(烘托)。

试想,患难之交,即将远行,此等离愁,非同寻常;而夜晚送客,月色暗淡,霜叶衰草,秋风萧瑟,使得惜别之心,更添惆怅;饮酒话别,却又没有音乐助兴,这番愁绪又怎么排遣得出呢?分别时,只见眼前茫茫的江水中沉浸着一轮明月,我此时的哀愁不正象那茫茫的江水一样无边无际吗?这几句是叙事,而事中写情,又写景,而又缘情写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相遇的过程:师:写诗人与客人正要分手时,“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公开课教案:6琵琶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公开课教案:6琵琶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公开课教案:6琵琶行《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利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达方式。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诗歌,积累部分字词。

学习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教学难点: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读法教学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A部分一、导入两千多年前,一位文雅的学者和山中的一位樵夫父亲被音乐联系在一起;(于伯牙、钟子琪)一千多年前,一位作家、诗人、天涯海角的歌唱家,因为音乐,他们再次演绎了一位永远知己的杰作。

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旬阳河的长河流水,萧萧的秋风,冰冷的月光,飞扬的银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悲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用湿淋淋的线条走进了经典。

他的两行热泪浸湿了历史的脸,永远无法抹去。

白居易死后,唐玄宗李宸用诗句把它挂了起来,其中包括“少年会吟咏长恨歌,胡儿会弹琴”。

(互文性,儿童和呼儿可以诠释和演唱《长恨歌》和《琵琶章》),这表明《琵琶行》易于理解和广泛传播;一千多年后,它仍然是一颗璀璨的珍珠和玉石,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关于作者(见教学参考和练习本),这是江西九江琵琶亭上的一副对联:“戏水戏月,半入河半入云”。

(黑板书写)2。

作家作品与问题解决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白居易晚年被称为香山人,名乐天。

中唐时期的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当他年轻时,他的家庭很穷,他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苦难有了更多的接触和理解。

他学习如此刻苦,以至于舌头上长了疮。

平原上郁郁葱葱的草,一年凋谢一次,一年繁茂一次。

野火还没有烧灭。

春风又吹来了。

远处的芳侵古道,碧玉连接荒城。

它还把盛开鲜花的王孙送到了这个地方。

他拜访了京城一位伟大的诗人顾匡,受到了深切的赞赏。

29岁的中士金石,汉林学士官,左世毅,刑罚大臣。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他主张“文章要写得及时,诗歌要写得有的放矢”。

2020年高中语文 第6课 琵琶行并序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2020年高中语文 第6课 琵琶行并序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琵琶行并序【教学目标】1。

理解《琵琶行》内容和把握诗歌主旨。

2.领悟诗人和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教学重点】1。

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3.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教学课时】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

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

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

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

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

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

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2。

白居易生平与诗作前期:(从入仕到贬江州司马以前)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兼济天下"的宗旨。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并序)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琵琶行 (并序) 教案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体会诗人贬谪郁闷之思教学重难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安排:两教时教学过程:第一教时主要内容:1.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诗歌创作。

2.听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本内容。

3.理清文章结构,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一.导入。

从杜甫《登高》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杜甫的《登高》,现在我们一起来背诵一边。

……在《登高》中杜甫写尽了人间的凄凉,道尽了人生的沧桑。

今天我们来走进与杜甫在创作上一脉相承的另一位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

二.白居易及诗歌创作。

出示幻灯,介绍白居易。

1.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后期则“独善其身”。

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之后,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了青年时代,因而能广泛接触社会,了解民生疾苦,所以他的诗歌从创作开始就走上了现实主义道路。

2.诗歌主张和创作:“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

”——反映时事,为现实而作。

“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反映人发疾苦。

著有《白氏长庆集》,有代表作《长歌恨》、《琵琶行》等。

3.创作《琵琶行》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元和十一年秋,诗人送客盆浦口,夜闻琵琶,心有所感,因此创作了《琵琶行》。

4.文体常识: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因与“歌”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统称“歌行体”。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优秀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 并序》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三优秀教案:第二单元第6课《琵琶行 并序》Word版含答案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知能目标:了解古典诗歌中序和诗的关系以及歌行体的特点。

体会古典诗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鉴赏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2.技能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美好音乐的向往与热爱。

领会作者情感里的人性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重点难点】体会本诗十分出色的音乐描写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

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

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

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这是毛泽东的一首诗,请大家一同品位一下!主旨是那一句?明确:最后一联,不要为沦落的身世感到过度的悲伤,鼓励人们要积极乐观的生活。

究竟诗中是什么样的白居易,什么样的知己,什么样的琴声,让我们一同走进白居易的这首《琵琶行》!二、文学常识1.白居易(772—846) 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

他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并将这一主张付诸自己的诗歌创作实践。

他的早期政治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寄予了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用辞尖锐,主题鲜明。

其代表作《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影响尤大。

2.作者生平入仕以前(772—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

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

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

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学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掌握主要内容,掌握序言内容2、赏析诗歌,品味诗句中丰富的内涵【教学重难点】1、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妙处,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归纳诗歌的主旨;2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设想】一思一得,诗歌的理解感悟最终还是要靠学生自己,所以本课堂教学主要还是着重于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人出色的音乐描写和“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才是重点解决的问题。

播放琵琶曲,让学生从琵琶声中感受琵琶音乐;播放诗歌朗诵,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播放音图并茂的歌曲让学生模仿写作等方式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理解诗文。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一段琵琶曲《高山流水》)大家闭上眼睛,聆听这段美妙的琵琶曲。

一边听,我一边给你们讲个故事。

这个故事可能大家都有听过: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

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

说罢,伯牙弹了起来。

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

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这便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知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诗人白居易在落魄失意的时候遇到了一位红颜知己,他被这位知己精湛的【琵琶演奏技巧所折服,两人的共同遭遇使得他们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

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6(精品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琵琶行(并序)》教案6(精品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3.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白居易还有《长恨歌》。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

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

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

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

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

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

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1.注意几个字词: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

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

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

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②概述琵琶女身世;③点明写作动机;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6课:琵琶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第6课:琵琶行

琵琶行并序教学方案课题名称琵琶行并序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2、过程与方法诵读法,小组探究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难点目标目标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重点目标目标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目标三导学做思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

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

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

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

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

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

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

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

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诗歌意境,学习、欣赏作者以情意活动为核心、通过音乐形象来表现的艺术思维;了解运用环境烘托气氛、渲染心情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对当权者不关心民生疾苦的不满。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难点: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对比法、联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由《高山流水》的典故(钟子期、俞伯牙精通音乐,人与琴声交流,达到更高境界的故事)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白居易被贬官之后创作的一首叙事诗《琵琶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曾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王”之称。

三、整体感知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掌握生字词。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指导。

指名个别学生朗读,师生对其朗读进行适当点评。

播放《琵琶行》的曲子,学生再读课文,感受音乐氛围,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请学生简要复述诗文的大意。

复述的着眼点是“琵琶女的演奏经历”和“诗人的内心感受”。

结合对课文的复述,简要概括琵琶女和诗人的遭遇及命运。

四、文本研习品味诗歌的意境。

听一遍曲子,听一段联想或想象一段场景。

(播放乐曲)问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怎样的情调或氛围?用散文般的语言描述。

由此引入第二段的教学。

通过诵读和分析理解第二段诗句中的情调或氛围。

播放乐曲时尽量达到与诗句所要表现的情调氛围相一致。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同学们尽快进入诗的境界,感受诗的意境。

采取的教学手段是诵读、分析、联想和想象及播放乐曲。

使同学们头脑中尽量浮现诗句所表现的画面或场景,以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和记忆。

这也符合新大纲所要求的“加强诵读”“在诵读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艺术趣味”的教学思想。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琵琶行〈并序〉》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琵琶行》是唐代文学名篇,它以婉转动人的艺术形式,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各种现象。

其中,《琵琶行》的并序更为珍贵,即作品的导语,它为我们揭示了唐代文学的特点以及该作品的艺术价值。

作为高中语文必修三的篇目,《琵琶行》的学习对于学生们的文化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种针对《琵琶行〈并序〉》这个篇目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特点,掌握《琵琶行》的主要文学艺术特征。

2.通过学习并序,了解唐代社会的背景和文学潮流。

3.懂得欣赏珍贵文献、学会阅读文学导言。

二、教学内容1.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本节需要介绍唐代文学发展的整体情况,让学生们了解唐朝文学的时代背景以及文艺风貌。

2.第二节:“《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本节部分通过和《琵琶行》的比较,了解并序文本与文章本身之间的联系,分析该文的主题、艺术手法等。

3.第三节:“《琵琶行〈并序〉》的文学价值”本节重点揭示并序的文学价值,并分析其中所涉及的文学思想,突出并序卓越的文学地位,说明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一、热身阶段通过展示古代琵琶演奏者和一些唐代男女的画像,让学生们感受古代的音乐文化和人文气息。

教师可以说:“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与琵琶有关的文学名篇。

它的题目是《琵琶行》,它为我们描绘了一位少女的遭遇和悲惨的经历,同时也向我们呈现了一种乐器——琵琶的美妙之声。

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这个唐朝的故事中。

”二、讲授阶段1. 第一节:“唐代文学概述”教师通过讲述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时代背景、文化底蕴、外来文化影响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们了解唐代文学的整体情况,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

2. 第二节:“《琵琶行〈并序〉》的主题和艺术特色”教师带领学生们深入分析并序的内容,包括文学思想、艺术手法等方面,突出《琵琶行》的主题和艺术风格。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教学设计(张金波)(人教版高二必修)_高一语文教案.doc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教学设计(张金波)(人教版高二必修)_高一语文教案.doc

人教版必修三语文教案:琵琶行教学设计(张金波)(人教版高二必修)_高一语文教案1.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2.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3.深入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主张。

教学设想1.重点与难点: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

2.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

3.教具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整体感知,把握二人成为知音的基础——同是天涯沦落人。

一、激趣导入由“高山流水”的知音故事导入。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

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

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樵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

说罢,伯牙弹了起来。

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

伯牙惊叹不已。

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

今天我准备再给大家讲一个“知音”的故事。

故事就是我们今天准备学习的课文《琵琶行》。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诵读鉴赏:(一)在《春江花月夜》的琵琶声中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明确:叙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

被贬浔阳的白居易在落魄失意之时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琵琶行》由此写成。

关于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高中语文 第6课 琵琶行并序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6课 琵琶行并序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3-新人教版高一必修3语文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材分析】《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音乐美。

最后对比阅读及课后作业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3.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难点】1.感受诗歌悲剧美,鉴赏诗歌描声艺术是重点;2.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本诗的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两千多年前,一个文雅学士,一个山野樵夫,演绎了一曲音乐传奇;一千多你啊你按,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用音乐演绎了一曲千古绝唱,“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在悠悠的浔某某边,瑟瑟秋风中,一个美丽忧伤的故事便诞生了,一直回响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琵琶行》,体味诗人的情感和心灵。

二、诵读鉴赏:(一)学生集体对照注释吟诵全诗,体悟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二)背景介绍1.歌、行、引:《琵琶行》原作《琵琶引》。

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三者的名称虽不同,但无严格区别。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以44岁为分界线,前期抱定“兼济天下”之思,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力求通俗,与元稹倡导“新乐府运动”,主X“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后期则“独善其身”。

三、师生研读,教师点拨1.诗歌的开头,诗人描写了那些景物?铺设了怎样的离别之情?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了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风格。

2. 学习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3. 理解《琵琶行》中所表达的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全诗的内容和主旨。

2. 难点:学习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多媒体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引入课题。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白居易的生平。

- 分析诗中的琵琶女形象。

- 让学生讨论《琵琶行》中用比喻描写音乐的写法。

4. 拓展延伸:让学生比较《琵琶行》与《听颖师弹琴》在描写音乐方面的异同。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琵琶行》的艺术特色。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背诵《琵琶行》并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体会到作者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比较分析不够深入,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高中语文 第6课 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第6课 琵琶行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琵琶行》解读与探究预习提示白居易在朝廷任左拾遗、翰林学士期间,屡次向皇帝上书言事,剖析朝政,揭露官吏腐败,还写了大量的讽刺社会政治的诗歌,像《卖炭翁》等,因而得罪了很多权贵大臣。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有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

当朝权贵便抓住这个把柄肆意攻击,又诬陷他不顾母亲看花坠井而死,竟然写了“新井”和“赏花”的诗,终以越职言事和“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其贬为江州司马。

五年后,宪宗去世,穆宗即位,才被调回长安。

《琵琶行》即是他被遣江州时所作。

这首诗记叙诗人谪居江州时,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一事。

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个是琵琶女的形象,另一个是诗人自己的形象。

前者为主,后者为宾。

琵琶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然而这是以色取悦于人换来的,其中未尝不含着悲苦。

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动乱,“门前冷落鞍马稀”,身怀绝技的瑟琶女,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孤独的生活。

这个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众多才艺高超的艺人被侮辱、被损害、被埋没的“不得志”的悲惨命运。

诗人的自我形象,着重表现他的“天涯沦落”之恨。

诗的开头写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和饯别宴上的“醉不成欢”,都暗示了这种心情。

琵琶女的演奏不仅道尽了她本人心中的“无限事”,其实也勾起了诗人对往事的回忆。

听了琵琶女的自叙身世,他的“恨”终于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主题。

然后尽情地倾诉他“谪居卧病”、怀才不遇之时凄凉、郁闷的心情。

诗的结句“江州司马青衫湿”,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形象说明。

江州司马之泪,是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琵琶行》是我国诗坛上享有盛誉的一篇名作,特别对音乐的描写,备受称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 岁被改职任太子左 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 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 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 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 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 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 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 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 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 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 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 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 换韵。 学做思二: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 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 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 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 重闻琵琶青衫湿 学做思三: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 何必曾相识)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 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 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 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 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 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D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
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 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 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 落) 京倡 商妇 怨 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城作官、高官 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 魄) 京官 谪官 恨 “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 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 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 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 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 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 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 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 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 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 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 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 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 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 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 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 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 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 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 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 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 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 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 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 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 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
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 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 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 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 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 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 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 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 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 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 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 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 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 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 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 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 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 人 学做思四: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章节: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课时: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 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 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 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 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 抑郁。
格一课堂教学方案
课题名称 琵琶行并序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
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 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小组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 想感情,把握意境,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
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 比喻描写的好处。) 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 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轻柔尖细、委婉缠绵)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课人: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