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七上《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评课稿
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评课稿一、引言本文是对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章节进行评课的文档。
通过评课稿的形式,我们将对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效果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评价。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本章节,学生应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 了解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和特点; - 掌握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方法; - 能够描述和区分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 - 培养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2.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和分类方法。
•教学难点:区分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并理解其特点和生态功能。
3. 教学内容本章节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 无脊椎动物的概念和特点;-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 无脊椎动物的分类方法; - 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和生态功能。
4. 教学方法根据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特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如: - 观察法:通过观察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标本和图片,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动物特征; - 比较法:让学生比较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在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上的差异; - 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和分享对无脊椎动物的理解和认识; - 实践探究法:组织学生实地观察和采集无脊椎动物,通过实践感知生物多样性。
三、教学效果评价1. 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物展示、图片展示和互动提问等。
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丰富的教学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供了多种方式来帮助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进行理解和记忆。
2. 学生学习情况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听取他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有了初步的理解。
他们能够描述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和生态功能,并理解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 教学效果评价根据观察和学生的回答,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理解程度较好,能够描述不同类群的无脊椎动物的特点和生态功能; -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分类方法,将不同的无脊椎动物归类; - 学生对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的认识有所提高,能够意识到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价值和作用。
(新)济南版生物七上《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一等奖)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的比照分析归纳能力。
3.培养学生的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能力。
2.通过对各种生物的认识,了解动物对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开展的重要观点。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根本特征。
【教学难点】区分某种无脊椎动物的类群。
课前准备课件、视频资料等。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地球上的动物可以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本节课我们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讲授新课一、腔肠动物1.我们先来学习一类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腔肠动物。
请同学们观看录像,播放水螅的捕食过程,边放录像边讲解。
讨论:〔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指导学生讨论。
师生一块儿得出结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有口无肛门,体壁仅由外胚层和内胚层两层细胞构成。
2.向同学们展示一些腔肠动物的图片,通过展示图片和同学们讨论他们与人类的关系。
〔1〕沿海岸的珊瑚礁,能稳固海岸。
〔2〕珊瑚礁可以制成石灰及水泥,以作建筑材料。
珊瑚也可作欣赏及装饰用。
〔3〕部份水母,例如海蜇,可供食用。
〔4〕腔肠动物的刺丝囊对人体有伤害性,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二、扁形动物设问:请同学们观看涡虫图片,观察它的体形与腔肠动物水螅的体形有什么不同之处?对。
七年级生物上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教学设计
(2)撰写观察报告,提高写作能力;
(3)开展课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Hale Waihona Puke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对生物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学习具备以下特点:
1.知识储备: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生物有一定的了解,掌握了一些生物基础知识,但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系统分类和特征了解有限,需要在本章节中进行深入学习。
(2)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界相互依存的关系,培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生物进化历程,引导学生关注无脊椎动物在生物进化中的地位。
2.教学新课:
(1)讲解无脊椎动物的定义、主要特征;
(2)介绍无脊椎动物的分类依据,引导学生学会分类;
(3)结合生物图鉴、实物模型等,让学生观察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无脊椎动物类群,讨论其分类特征、代表性生物等。
(2)小组分享: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介绍本组讨论的成果。
(3)教师点评:对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补充遗漏,巩固知识。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2.教学过程:
(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知识?
(2)学生回答:我们学习了无脊椎动物的定义、分类特征、主要类群以及代表性生物等。
(3)教师总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无脊椎动物的丰富多样性,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保护我们的家园做出贡献。
初中生物_《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是济南版生物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中的第一节。
在生物圈中,动物的活动范围广、种类繁多,不同类群的动物有着不同的特征,本节教学内容主要是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等角度阐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感知动物的生活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所以本节在本章、本书、乃至本学科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复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复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但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效率不高,所以我设计了以生命进化树为依托,以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合作等方式来激发与推进学生的帮教互助学习。
本节课是一节复习课,他不同于新授课时学生有着极大的学习兴趣,相反学生可能从心理上认为“我已经学过了,没有什么可学了”。
所以从这方面考虑,我认为这节课的关键是如何组织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就是设计些综合性问题,让学生学会分析、归纳与总结,提高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认同生物“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过程与方法1、首先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了解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互动、帮教互助进一步深入教材,学生互相帮扶来区分各类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师生提问抢答,知识竞赛等活动,进一步巩固知识,提升能力。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生能概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引导学生尝试列表比较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认同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及区别。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概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四种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归纳蠕虫动物的特点。
3.关注身边的无脊椎动物,认同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无脊椎动物各类群的主要特征。
【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2分钟)(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导入语:前面同学们已经学习了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这节课开始我们再一起去认识生物圈中的动物。
根据脊柱的有无生物圈中的动物分为两大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二)出示学习目标过渡语:请同学们大声齐读学习目标。
1.概述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四种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归纳蠕虫动物的特点。
3.关注身边的无脊椎动物,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二、先学环节(15分钟)(一)出示自学指导过渡语:明确目标后,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主学习。
要求:请同学们仔细看课本第72-76页的内容,找出下列问题答案,注意勾画知识点,边读边思考边记忆,8分钟后比谁能正确回答下列问题。
1.无脊椎动物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类群?2.腔肠、扁形、线形和环节动物各有哪些主要特征?3.什么是寄生?举例说明哪些动物是寄生生活。
4.蠕虫动物包括哪些类群?有什么共同特点?(二)自学检测反馈过渡语:相信同学们通过自学已经掌握了本节内容的主要知识点,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进行自我检测。
检测学生的自学结果。
要求学生合上课本,独立完成自学检测题。
初中生物七上《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_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②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重点)2.能力目标①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②通过对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占有、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②通过各项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通过对第一单元“奇妙的生命现象”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已有所了解;通过对本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学习生物类群的规律和方法。
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无脊椎动物的各类群奠定了基础。
生活中,有些同学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对个体较大、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如蜗牛、蚯蚓、蚌、乌贼、蝗虫、虾、蟹等)的外部形态、生活习性等已有了整体的感知。
有些同学通过阅读或观看视频等多种途径,对昆虫及其它无脊椎动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受地域限制,有些动物采集不到,如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从而导致学生对某些无脊椎动物(如桃花水母、沙蚕等)缺乏感性认知。
课前准备:制作课件;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
继续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的思考。
己总结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组织交流点拨建构13分钟过渡:通过同学们刚才的自学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动物的种类有哪些?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1.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分类的依据是什么?2. 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哪些类群?过渡:同学们回答的真好!无脊椎动物中比较低等的类群就是腔肠动物,而水螅就是同学们经常可以见到的腔肠动物?接下来我们就从水螅的身上来寻找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请同学们看课本第7273页中观察水螅实验的图片大家想一想: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它是如何捕获食物的?它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什么特点?过渡:刚才同学们回答的很对!(呈圆筒状、体壁很薄、有口无肛门)接下来让我们来观察其它常见的腔肠动物。
济南版生物七年级上册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
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教材分析《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是继第一章《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之后,又一大生物类群的学习。
本节课作为《生物圈中的动物》的开篇,和第二节《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共同介绍了动物的主要类群,在此基础上介绍动物的运动和行为,最后总结动物的生活对其他生物及生活环境的影响,从而阐述动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是知识零散,学生不容易把握各种动物之间的联系,难以系统化。
二、学情分析通过第一章植物类群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生物类群的学习过程有了总体的认识,学习的过程遵循了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同时针对某一具体类群则是遵循“由宏观到微观,由形态到功能,由个体到与人类关系”的逻辑展开,因此本节课则是将这两个规律再次实践,让学生掌握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特征的基础之上,将其思维由“植物类群”迁移应用到“动物类群”中去,实现科学思维中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概括的能力提升。
三、教学准备PPT,学案,实验材料,动物实物,动物标本等。
四、学习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观察水螅》,能概述腔肠动物的结构特点,形态特征以及捕食过程,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生命观念探究实践)2.通过归纳与概括,分析和综合,梳理出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异同点,进而初步感知动物类群“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关系。
(科学思维)3.通过教师提供的资料,举例说出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提升“人与动物和谐发展”的环境意识。
(态度责任)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概述难点:无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特征区分概述和人类关系描述。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视频展示与人们密切生活相关的各种无脊椎动物,如海洋馆里的水母,海葵;饭桌上的海蜇,虾;肠道中的绦虫,蛔虫;土壤里的蚯蚓,蜈蚣;田野里的蝗虫,禅。
过渡语:同学们,上一章我们了解到我们周围植物的类群以及他们不可或缺的生理活动,有哪一位同学能帮我们回忆一下植物有哪些类群?如果能配上简要的类群介绍就更贴心了。
七年级生物上册 2.2.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1 (新版)济南版
2.2.1.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一、教学目标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举例说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二、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重点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四、教学难点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
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
(二)讲授新课探究: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阅读教材72——73页文字资料,思考: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4.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三)知识运用1.水螅的身体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即__________和__________构成.2.海蜇和珊瑚虫排出消化后食物残渣的结构是()A.肛门B.口C.胞肛D.体壁(四)归纳小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1.身体辐射对称,生活在水中;2.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3.体内有消化腔;4.有口无肛门。
(五)随堂检测1.身体结构简单,有口无肛门,靠刺细胞捕捉食物,是下列哪种动物的主要特征()A.河蚌B.水螅C.螃蟹D.海马2.水螅常常可以捕到与自己身体差不多大小的猎物,这主要依靠()A.刺细胞B.触手的缠结C.发达的肌肉D.口的吞噬3.海蜇等腔肠动物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是()A.由肛门排出B.由口排出C.由胞肛排出D.由细胞排出六、板书设计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一节无脊椎动物的主特征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1.身体辐射对称,生活在水中;2.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3.体内有消化腔;4.有口无肛门。
七、作业布置请据水螅的纵切图回答下列问题:(1)水螅依靠__________和__________捕获食物.(2)水螅由体壁由__________层细胞组成,它围成的空腔叫__________.(3)水螅消化食物是在__________进行,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由__________排出预习74——76页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八、教学反思。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济南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原则。
2.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包括,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和刺胞动物。
3.知晓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1.掌握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并能够根据特征进行判别。
2.掌握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和经济意义。
教学方法1.讲授、讨论、实验。
教学内容一、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原则1.无脊椎动物具有以下特征:•没有脊椎和脑部,具有比较简单的神经系统。
•身体多呈扁平状或柔软而不规则的形状。
•不具有骨骼,或有外骨骼或内骨骼。
•呼吸方式多样,植食和肉食均有。
2.分类原则: 按照体内或体表结构、生殖方式、足的形状、口器类型等进行分类。
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1.环节动物:泥鳅、蚯蚓等,身体由一列独立重复的相似环节组成。
2.软体动物:蜗牛、蛞蝓等,身体主要由软组织构成,体外通常有壳或甲。
3.节肢动物:昆虫、蜘蛛、螃蟹等,被节肢分段,每一节大部分都有一对足。
4.棘皮动物:海星、海胆等,身体表面有刺或孔,水管环绕于背面,并具有吸盘或钩爪。
5.刺胞动物:水螅、珊瑚等,身体外表有刺胞,结构上呈放射对称,通常有触手。
三、无脊椎动物的生态和经济意义1.生态意义:无脊椎动物是海底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种,可以作为食物链的中下层,保持海洋生态平衡。
2.经济意义:无脊椎动物的一些种类可以作为宠物、食品或医学原料等。
实验及讲示素材1.展示各种无脊椎动物的标本和图片。
2.观察、比较各种无脊椎动物的外部特征,归纳其类群。
课堂练习及作业1.课堂练习:就给出的无脊椎动物进行分类。
2.作业:观察家庭或学校周围的无脊椎动物,选择一种进行详细介绍,并附上图片或图纸。
参考书目1.《生命科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2.《现代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初中生物七上《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_3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初中一年级学生2.学科:初中生物学3.课题: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4.:25.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蚯蚓、尺子、玻璃板、白纸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通过分组实验能区分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的异同,并能概述它们的主要特征。
(2)尝试列表比较各类无脊椎动物的异同,初步感知生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由水生到陆生”的进化顺序。
(3)关注无脊椎动物的生活环境,列举无脊椎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对相关实验的探究和相关信息的搜索和收集,发展学生对资料信息筛选、掌握、进一步形成自己观点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的实施,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的对比学习,强化生物进化的观点。
(2)通过对不同类群动物与人类的关系的学习,进一步强化学生喜欢生物学、保护动物的情感。
三、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济南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的第一节内容。
无脊椎动物是活动范围较广的一个类群,它们的生活对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及其生活环境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四、教学方法:尝试观察、比较、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五、教学思路及设计理念根据教材特点,我选取了图片和课件展示和视频放映(创设问题景)――提出科学问题――收集和加工学生有用的信息――正确的得出结论――课堂反馈(形成学生自己的科学观点)――作业(引导利用跨学科知识保护动物).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重视和利用学生的知识差异,引导利用多媒体,发起观察、讨论、总结,充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使学生的差异逐步缩小。
六、教学过程第一情景导入课前展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图片,要求学生进行分类。
师导入:这类生物,就是我们将要开始学习的动物。
地球上的动物可以首先根据有没有脊椎骨,分成两大类:身体里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无脊椎动物身体里有由脊椎骨构成的脊柱的动物,叫做脊椎动物.本节课来学习无脊椎动物中的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
七年级生物上册 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二课时教案 (新版)济南版
学生对这些动物很熟悉。但是部分学生在观察和分析问题上会出现问题,因此需要适时点播,随时纠正错误操作,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和思考。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以“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为基本维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在充分了解和利用学生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拓展,使教学过程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健康发展。
三、教学目标
1.概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4.通过分组实验观察蝗虫的外部形态,提高观察、判断、推理能力
5.关注我们周围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知道动物丰富多彩,培养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意识。
四、教学环境简易多媒体教学境学生活动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资料,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寓言故事,并提出问题导入。
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视频播放导入,引出新知识
自主学习,提出疑问
课件展示思考题,要求学生阅读教材76页内容,结合课本图示,完成问题。引导归纳。
多媒体展示多种软体动物图片,让学生体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以及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
1.在导入阶段,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利用技术解决问题。
2.在合作交流探究中,通过多媒体动画的播放,PPT课件的展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本课内容。
3.在课堂总结、评价中,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课堂练习的答案,对学生进行总结评价。
六、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本节教学充分利用了数字化教学技术,通过课件、视频、图片、实验的辅助,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思维活跃,进行积极思考,认真观察。
七年级生物上册2.2.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3(新版)济南版
总计用时:40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要求紧扣实际学情,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互动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核心素养。同时,教学过程要符合实际教学时间要求,确保每个环节的用时合理。
2. 生命观念:帮助学生建立生物分类的基本观念,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生物之间的联系,形成对无脊椎动物的科学认识。
3.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通过分析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4. 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理解无脊椎动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1. 学生对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和分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学生完成练习题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学生对无脊椎动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
七、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授七年级生物上册2.2.1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新知识。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需要进行反思和改进。
提问内容:针对本节课的内容,提问学生关于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分类和作用等问题。
学生回答:鼓励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和总结。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总结。
5. 创新环节(5分钟)
教学内容:介绍无脊椎动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手段: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无脊椎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济南版七上生物第一节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
课前准备:水螅,水蚤,水螅的纵切片;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等用具,幻灯片,多媒体。
课前预习:1、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等类群。
2、水螅的体壁由___层细胞构成,消化腔直接与___相通,口周围有___可以捕食。
3、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多细胞动物,身体呈状___,体壁仅由___构成,消化腔有___,无___。
大多生活在___里,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4、常见的动物有___、___、___、___等。
5、扁形动物是一类有___无___的多细胞动物,因身体扁平而得名,多数营___生活。
常见动物有___、___等。
6、线形动物身体一般为___形或___形,两头尖,有___有___。
通常生活在土壤或水域中,也有些种类___。
7、蚯蚓属于___动物。
身体由许多相似的___构成,可以增强运动的灵活性,通过___和___来完成运动。
体壁分泌黏液,保持湿润以保证___。
常见种类有___、___等。
8、瑞典分类学家林耐把这些身体细长、左右对称、无___、能蠕动的动物,统称为___动物。
设境发一.在地球这个美丽的星球上,人类并不孤单寂寞,因为有可爱的动物一直陪伴着我们。
动物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也是地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浩瀚的生物圈中,人类目前已经识别的动物种类大约有多少种?比较常见的动物类群有哪些?学生思考、回答:学答答案不唯一教师总结: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答案腔肠动物:大部分生活在海水中,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触手体壁水螅外部形态水螅结构示意图教师引导:水螅的触手是如何把活泼乱动的水蚤送人口中的呢?老师讲解:这与触手上一种特殊的细胞—刺细胞有关。
说明刺细胞中有一个刺丝,平时刺丝是盘曲在刺细胞中的,在刺细胞边上还有一个朝外的刺针,当活动的水蚤碰着刺针时,刺丝立即从刺细胞中弹出,把其中的毒素射向水蚤使其麻醉然后,几条触手一起把水蚤捉住送到口中。
教师提问:水螅是多细胞动物怎样证明它是多细胞的动物呢?小结:水螅确实是多细胞动物也就是米,口周围有6手,可捕食。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第一课时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高效课堂资料《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教学目标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举例说出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教学方法合作学习、自主学习。
课前准备教师:制件相关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课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课快速记忆你将看到的动物,尝试把它们分成两大类。
二、新授自主学习仔细阅读课本72—73页,回答下列问题:1.无脊椎动物约占动物总种数的______,无脊椎动物主要包括原生动物、______动物、______动物、______动物、______动物、______动物、______动物等类群。
使用“学乐师生”拍照\录像\录音。
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2.水螅是一种常见的______动物。
腔肠动物:夏季前后,在水草丰茂的池塘河沟里,能看到一种身体浅褐色、圆柱形,还能翻筋斗的小动物——水螅观察水螅目的要求:1.说出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
2.描述水螅的捕食特点。
材料器具:水螅、水蚤、水螅的纵切片;显微镜、放大镜、培养皿、吸管、清水。
方法步骤:(1)用吸管吸取水螅,放在盛有清水的培养皿中,静置几分钟。
(2)用放大镜观察水螅的外部形态。
(3)用吸管吸取数个水蚤并注入盛有水螅的培养皿中,用放大镜观察水螅捕食水蚤的过程。
(4)对照图,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水螅的纵切片。
水螅的结构水螅的生活:1.尝试描述水螅的外部形态特点。
身体呈筒状,有触手2.水螅是如何捕获食物的?用触手抓住食物,如水蚤,直至不挣扎,经口送入消化腔内3.水螅的体壁和消化腔各有何特点?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几种腔肠动物:桃花水母:生活在淡水中,晶莹透亮,身体周边长满了触手,像飘落水中的桃花,属于古老而珍稀的腔肠动物。
海蜇:生活在近岸海域,体形呈半球状。
海蜇体内含有毒液,用以麻痹小动物,便于捕食。
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腔肠动物是一类结构简单的多细胞动物,生活在水中;身体呈圆筒状;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构成;消化腔有口无肛门。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2单元第2章第1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案2无答案新版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水螅的形态结构特点和生理特点;2、了解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腔肠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水螅的形态结构及对刺激的反应,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的能力。
2、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树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结合水螅的形态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
4、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2、增强生态意识,提高对绿化祖国、保护环境的认识。
课前准备:1、上课当天上午采集水螅多份,每组准备一个放大镜,一台显微镜,留待下午上课时使用。
2、自制多媒体课件一份。
教学过程:动物。
最简单的多细胞动物是腔肠动物。
在淡水中自主完成导学问题,并在课本上勾画重题的答案,疑难问题,组长用红笔标注,以备以分成二大类:单细胞动物(原生动任务二_课堂达标检测题:A类:______________的动物称为无脊椎动物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具体表现为:我们的学生基础一般,参差不齐,分类备课,让每个学生都有比较好的认知,学到一定的知识。
正确理解教材。
研读教材,对教学重难点掌握很好,讲解时着重突出重难点,主要是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印象,让学生对难点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本节《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一)》一课正是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和实验相结合,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提高了生物课堂的有效性。
从实际出发,寻找最佳结合点,探索规律,启发思维,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体现了学生是教学活动核心的理念。
创设氛围情景,注重学习方法的训练,思维的启迪,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1. 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 教案(鲁科版七年级上册).doc
1. 1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鲁科版七年级上册).doc1.1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案(鲁科版七年级上册).doc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一节并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教学设计第三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就是初中生物新教材(鲁教版)第二单元《多彩的生物世界》中的第二章《生物圈中的动物》第一节并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中的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
本节内容主要包含“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二部分,通过本节课的自学,为进一步自学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等一系列科学知识做好了铺垫;通过分组观测蝗虫的外部形态结构,提升观测、推论、推理小说及科学实验能力;通过本节课的自学,各种类群的生物各存有其特征,在生物圈中具备相同的促进作用,维护生物多样性极为重要。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二、学情分析本届学生是取消小升初考试的学生,由于没有通过选拔考试,学生的程度参差不齐,两极分化严重,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欠缺、学习习惯较差,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培养,倡导分层次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三、设计理念新课程要求教学过程要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突出“人与生物圈”这一主题。
《标准》明确规定,教师应指导学生通过调查和资料的搜集、处置、交流等活动,协助学生领悟各类生物和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
应当积极主动研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发生改变仅仅靠教科书展开生物学教学的传统教学方法,积极主动提倡独立自主、合作、探究的自学方式。
融合《标准》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力求以问题为先导,发生改变学生的自学方式,著重学生主动参予、乐意探究、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育,充分利用模型、图片、视频、ppt课件等资源,鼓励学生主动体验、积极思考,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就是软体动物?详述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2.观测蝗虫的外部形态,详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脊椎动物的主要类群第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营养方式。
(重点)(2)尝试列表比较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异同,理解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
(难点)(3)认识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中的代表动物,以及它们和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尝试运用观察、比较、分析、联系生活等方法,培养学生概括总结动物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初步确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动物的生活环境。
(2)通过动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学习,使学生加快生物科学价值观的形成,进一步树立爱护的自然、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的环境意识。
(3)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科学探究的素养。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过程中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但往往只关注生活中常见、熟悉的动物。
对于生活在淡水溪涧或浅海水域中个体微小的动物关注甚少。
对于动物的认识也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并没有系统、规范的理解。
本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要观察的几类动物实物、图片或资料,通过观察,归纳出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几个类群的特征,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以后学习脊椎动物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中要注意加强对几类动物的比较、观察,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不同动物类群的区别。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无脊椎动物大多个体较小,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利用生活实例将教学内容拉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种“恍然大悟”和“茅塞顿开”的感觉,不仅丰富了生活经验,同时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本节课主要介绍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以及它们的生活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想将三种动物对比起来,主要抓住各类动物的形态特征和其代表动物进行介绍,同时也认识到各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从而树立人与生物和谐发展的生态学概念。
同时应用“激趣-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指导学生观察图片、进行分组实验增加对无脊椎动物的感性认识。
让小组成员讨论,找出三种无脊椎动物的区别及各自的代表,探讨过程中,会很深刻的记清三者的区别。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分组实验蚯蚓、解剖盘、清水、棉球、木板、玻璃板。
各种蠕虫动物的图片。
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助学进行相关预习工作。
课前一周,布置任务,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准备蚯蚓。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时间安排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复习提问(3分钟)教师通过口述的方式对上节课学过的主要知识进行提问:1、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细胞动物,身体呈状,体壁仅由构成,消化腔。
2、生活环境:大多数腔肠动物生活在里,少数生活在淡水中。
3、常见动物:、。
学生回忆、看书学生,并给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将复习旧知识常态化,从而强化知识的识记和落实。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5分钟)过渡语:大家请看图片,同学们有没有见过这种动物?这种生物生活在溪流浅水处,多隐于石块下面,昼伏夜出。
体呈树叶形,背腹扁平,可爬行。
全体淡褐色,长10余毫米。
头呈三角形。
它的名字叫做涡虫,是一种扁形动物。
出示学习目标:(1)说出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及营养方式。
(重点)(2)尝试列表比较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的异同,理解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的进化顺序。
(3)认识扁形动物、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中的代表动物,以及它们和人类的关系。
生:没有聚精会神的听老师介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熟悉问题,阅读目标。
学生疏理目标和指导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上课伊使就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明标促学自主学习(15分钟)过渡语:现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几种常见的扁形动物:(展示图片)(目标1)知识点一:扁形动物1、这几种动物的生活环境是否相同?2、他们是单细胞还是多细胞生物?3、他们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及时评价学生的回答(注: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可能会对寄生、宿主有疑问,教师可适当讲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寄生生活和自由生活的不同)点拨:大家回答的很好,总结起来扁形动物的主要特点如下1、主要特征:是一类的多细胞动物,身体,多数营生活。
2、常见的扁形动物:、、。
3、涡虫生活在的落叶或,身体呈,摆动时做运动。
4、绦虫是肠道,身体长达米,依靠头节上的,和小钩固着在内,通过体壁吸引宿主的的营养物质。
教师简介:(目标3)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血吸虫病流行十分严重,造成疫区居民成批死亡,致使田园荒芜、满目凄凉,出现“无人村”等悲惨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进行了积极的治疗和预防,到1958年,我国已经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
在世界范围内,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一直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包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97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特别规划联合倡议要求重点防治的主要热带病有: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利什曼病、锥虫病和麻风。
除麻风外,其余的都是寄生虫病。
WHO (1999年)报告,全球疟疾每年的发病人数达3~5亿,感染血吸虫的人数为2亿。
估计每年因血吸虫病而死亡的人数为 1.5万。
此外,肠道寄生虫生观察图片,认识这三种动物阅读课本74页完成思考题知识点一:1、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中海水中还有的生活在阴暗潮湿的陆地上。
2、都是多细胞生物3、营养方式:多数营寄生生活,也有自由生活的。
学生对重点内容做标注认真阅读课本找到相应的答案1、有口无肛门、扁平、寄生2、涡虫、绦虫3、淡水溪流中、石块下、柳叶状、涡流状4、寄生虫、2~4、吸盘、宿主体学生根据资料及在生活过程中,会有吃打虫糖丸的经历,能够理解蛔虫属于肠道寄生虫。
观看大屏幕上展示的资料,了解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
产生药积极预防的意识,减少寄生虫病发生的几率,养成讲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将相关的知识有个初步的认识。
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巧妙启发,积极引导,共同总结,这样就能突破本课的难点。
通过资料展示的数据给学生一个较强的刺激吸引学生注意力,间接地使学生意识到卫生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培养感染也十分严重,特别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农业地区,据估计全球有13亿人感染蛔虫。
师:通过资料我们看出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极大,所以我们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切断寄生虫的传播。
发现有感染的病人要及时驱虫,卫生部门还要加强卫生宣传、严格肉类检查,我们要养成购买符合卫生标准的肉质,切生肉的案板要分开等生活习惯。
过渡语:寄生在人体内的寄生虫除了血吸虫外还有寄生在消化道内的蛔虫,但蛔虫在结构和功能上和血吸虫完全不同。
课件展示秀丽隐杆线虫、人蛔虫(目标1、2)提问:(1)你认识它们吗?哪位同学对它比较了解?(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人蛔虫,它们在形态上与扁形动物有什么不同?(3)人蛔虫生活环境、营养方式与扁形动物是否相同?(4)秀丽隐杆线虫呢?其他的线形动物呢?知识点二: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方式1、主要特征:身体一般为形或形,两头,有有。
它们通常生活在或中,也有些种类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
2、常见的线形动物:、。
3、秀丽隐杆线虫雌雄同体体长约,生活在,是一种重要的材料。
分组讨论:通过上面的学习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归纳出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知识小结:线形动物形态:细线型或圆筒形,两头尖。
消化腔:有口有肛门。
生活环境:通常生活在土壤或水域中,也有生活在人体或其他生物体内。
营养方式:多数营寄生生活。
代表动物:蛔虫、秀丽隐杆线虫。
教师点拨:究卫生的习惯。
生1:图片上见过。
生2:我小时候得过这种病,吃药就打掉了,很好治疗的。
生3:人蛔虫身体一般为细线形或圆筒形,两头尖,有口有肛门;扁形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生4:人蛔虫寄生扁形动物淡水溪流中、石块下、柳叶状、涡流状也是寄生1、细线、圆筒、尖、口、肛门、土壤、水域、寄生2、秀丽隐杆线虫、人蛔虫3、1毫米、土壤、生物学研究学生根据相似的知识点,总结防治蛔虫的措施。
生:(1)驱虫(2)管理粪便(3)宣传教育,饭前饭后洗手,不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道德情操及珍爱生命的情感意识。
通过分组讨论的方法将所学内容概括总结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同学之间的团结和合作。
利用比较既可以巩固刚学过的扁形动物还可加深对线形动物的理解,一举双得。
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能够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
根据绦虫的防治措施,谁能谈谈你对防治蛔虫有怎样的意见或建议?饮生水。
出示图片过渡语: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种动物有什么不同?探究实验:观察蚯蚓目的要求:描述蚯蚓的形态特点和运动方式材料器具:蚯蚓、解剖盘、清水蚯蚓、清水、木板、玻璃板等。
方法步骤:(1)把蚯蚓放在解剖盘中,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2)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体会其体壁的特点。
(3)观察蚯蚓的运动。
探究操作:1、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蚯蚓的外形有何特点?2、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触摸后有什么感觉?背腹面有何区别?3、蚯蚓的体壁能够分泌粘液,使体壁始终保持,以保证正常的,同时能减少与土壤的摩擦。
生:观察图片回答:上图是人蛔虫下图是蚯蚓解剖盘1、蚯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在前端有一个分节明显的环带。
2、用手触摸蚯蚓的背部有湿润的感觉,腹部有粗糙的感觉。
3、湿润、呼吸利用比较有线形动物过渡到环节动物可加深学生的印象通过探究实验教会学生观察、认识事物的次序,培养自学动手能力,达到直观教学的目的。
合作探究(12分钟) 4、释疑解难:怎样判断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老师点拨:蚯蚓身体呈圆柱形,由许多环状的体节构成,靠近身体前端几节特别粗大、光滑,称为环带。
)5、观察蚯蚓的运动,蚯蚓是如何运动的?延伸探究1、将蚯蚓分别放在木板和玻璃板上,它在哪里运动的更快?为什么?2、仲夏雨后,在校园、花园或田间,常会见到地面上蠕动着的蚯蚓。
这是为什么?如果不及时回到土壤,就有可能死亡,试分析原因?知识点拨:实验时保持蚯蚓的身体湿润,用浸水的棉球轻擦蚯蚓的体表,以保持其正常的呼吸。
过渡语:能像蚯蚓这样身体分节的动物还有哪些?阅读课本完成填空(目标1)知识点三: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和生活方式1、环节动物生活在和环境中,身体由许多相似的,身体分节使它们的运动更加灵活。
2、水蛭生活在、或池沼泽,主食以吸食动物的或体液为生。
其体内的水蛭素可用于治疗血栓疾病。
3、沙蚕生活在海边的中,身体呈。
作为鱼类和虾类的,沙蚕被广泛应用于水产养殖中。
分组讨论:通过上面的学习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归纳出环形动物的主要特征知识小结:环节动物形态:身体由许多相似的环状体节构成。
消化腔:前有口后有肛。
生活环境:生活在水中和湿润的陆地环境中。
代表动物:蚯蚓、沙蚕、水蛭。
阅读课本76页回答下列问题:(环节动物和人类有怎样的关系?4、离环带近的是前端5、蚯蚓运动时缓慢的蠕动爬行1、在木板上运动快,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运动光滑的2玻璃不好固定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