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贬谪期词作的悲剧意识
苏轼哲学思想探析——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观

号,斤.将这些哲学思想融人]£文学创作rfl。
的人生观念,必须要学会超然自适。
苏轼在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书法上与米芾、黄多年迁徙贬谪的地方多达20处,经常居无导生活.这种人生观直接体现人生的美好,庭坚、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苏轼8岁入私定所、食不果腹.依靠朋友的接济生活。
在完全摆脱了世俗束缚,精神达到了绝对的门塾,师从眉山道人张易简.他天生聪颖,才能这样残酷的环境中,苏轼更加关注人生的悲南。
苏轼这种旷达的人生观受到士大夫阶层超凡,兴趣广泛,在琴棋书画等多方面具有剧意义,从个体推之于普遍人生.伴随着人的欢迎,他们在人生不如意的时候,借用苏卓越的成就。
苏轼2l岁进京赶考,获得当时类永恒的忧患意识。
因此苏轼对人生的第一轼的人生观来引领自己获得心灵上的平衡。
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赏识,并在皇帝御试中个理解是人生就是悲剧。
首先,苏轼认为人三、苏轼超然自适人生哲学观的内涵高中状元,考中进士,从此名震天下。
生短暂本来就是悲剧。
人类始终都有对人生苏轼所倡导的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具苏轼几经箧海沉浮。
曾任凤翔府签判。
短暂,命途多舛的无奈与感慨。
在苏轼的诗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总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以熙宁四年由于新党的打压.苏轼被任命为杭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人生悲剧的观点,例如下儿个方面。
州通判,从而远离京师。
熙宁八年,苏轼升迁“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2】。
苏轼1.乐观理性。
首先,乐观理性是苏轼超为密州太守,此时朝廷内新旧两派斗争很激从宏观上看人生苦短、宇宙无穷的生命现然自适的人生哲学的内涵之一。
苏轼超然F1 烈。
熙宁十年,苏轼被调任为徐州太守.此时象,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显得理性而深刻。
适的人生态度与佛家摆脱红尘不同,与道家爆发十分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在湖州入其次,苏轼认为人类在短暂的人生中往往充追求成仙也有着根本的区别。
佛家主张人们狱。
元丰i年,苏轼被贬黄卅l,在这段时间苏满各种苦难。
人生短暂已经是一种悲剧了,想要摆脱人生的痛苦,就应该“跳出三界外,轼历经人间沧桑,其哲学思想逐渐走向r在短暂的人生中还存在着各种不可预见的不在五行中”,以涅檠的境界回归西方极乐成熟,超然自适的人生哲学逐渐形成。
谈苏东坡被贬黄州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谈苏东坡被贬黄州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谪到湖北黄州,苏轼被贬的主要看原因在余秋雨先生看来就是文化群小的围攻和苏轼独以名太高造成的。
从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傲视磨难艰危,谈笑生死,履险如夷,把儒家的精神与佛家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为超脱达观的人生哲学。
反映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其诗歌艺术日臻圆熟,并追求淡雅高远的风格。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在《念奴姣•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图画一般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不禁引人追怀历史往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在三国赤壁古战场,苏轼观赏江山风景,怀念英雄业绩,但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作者建功立业的报复也付之流水,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整首词感情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礼赞,对树功建业的英雄人物的忠心倾慕;又有人生如梦的消沉感喟,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在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恼引向高远之处。
整首词的基调是积极的,追求理想的精神胜过了消极思想,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耕种,自号东坡居士,意味着苏轼对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思想作风的仰慕,意味着他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化: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
一方面他把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背后,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定风波》既是写雨后之实景,作者由此情此景中超然物外而对人生前程所作的一种展望与设想,又将立身意志与超然处之圆满地融合为一处,用儒家用世之旨意与佛老旷达之精神圆满融合自己为一人,表现出在逆境中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至高的精神境界。
从苏轼词中意象看其贬谪后之心态

从苏轼词中意象看其贬谪后之心态二、苏轼词中的意象研究〔一〕明月意象:广漠时空下的人生诘问和苦难排解明月意象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在历代的诗词曲赋中,明月意象“大放异彩”,让文人百写不厌。
清代黄宗羲一语道破:“好诗多在月明中。
”在苏轼的词中,有大量的月意象,他一生咏月、赏月、问月,与月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有很好表达: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
中秋明月的美好寓意与坎坷不平的人生形成鲜明的对照。
诗人一生充满曲折,政治生涯、家庭生活的憾恨悲愁,使他再次问月“何时长向别时圆?”当他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心头掠过一丝忧伤,这些都是人力所无法改变的,他把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进行类比,通过月展开对人生命本质的探究。
由于诗人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宠辱、忘得失、超然物外的处事态度,所以在词的收尾处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词人一个良好的祝愿,把平安、幸福、安康献给弟弟苏辙,并以共勉。
既然人长团圆月长圆不现实,既然“此事古难全”,就不必徒然忧伤,而应该应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人生。
苏轼正是借月亮的阴晴圆缺变化来感悟人生的道理,人的悲欢、月的圆缺,自然规律从来就是如此,于是以旷然自得、乐以忘忧而收结。
另外,苏轼词中的月意象与人之间还存在着亲和关系。
他一生是孤独的,以月为友,与月为伴,他把月当作与自己同等的存在。
月是孤独的,同时它也是皎洁的,这正与苏轼高尚的品质相似。
例如作品《西江月·某某中秋》中的“月明多被云妨”。
当时苏轼被贬到某某已经是年过六旬的老人,心中不免有一些感慨,正值秋季,万物凋零,诗人想到自己的人生也不过如此,凭添了一些孤寂和愁绪。
诗歌鉴赏系列:5贬谪诗 教案-2022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诗歌鉴赏)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这首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时所作。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赏析:首联概写谪守巴楚、度尽劫难的经历。“凄凉地”、“弃置身”,虽语含哀怨,却在感伤中不失沉雄,凄婉中尤见苍劲。二联感叹旧友凋零、今昔异貌。“闻笛赋”、“烂柯人”,借典寄慨,耐人寻味。三联展示的却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寄寓在其中的是新陈代谢的进化思想和辩证地看待自己的困厄的豁达襟怀;在手法上,它则将诗情、画意、哲理熔于一炉,以形象的画面表现抽象的哲理,旨趣隽永。尾联顺势而下,请白氏举杯痛饮,藉以振奋精神。全诗感情真挚,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不仅反映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注释:(1)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2)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zhé)。(3)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4)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23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5)沉舟: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贬谪与苏轼的文学创作

贬谪与苏轼的文学创作贬谪是古代文人常常面临的一种困境,而苏轼则是中国文学史上备受赞誉的一位文学家。
他们的遭遇与创作经历,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贬谪,是指当时的朝廷将文人贬放到偏远的地方,剥夺其权力和地位。
对于文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打击。
贬谪之后,文人不得不离开繁华的都市,远离亲友,背井离乡。
这种流离失所的生活,对于文人的创作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苏轼也曾历经贬谪之苦。
他先后被贬谪到黄州、岳州等地。
在这些地方,苏轼面临着孤独和困苦的生活。
然而,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
相反,他在贬谪之地,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执着,继续进行创作。
苏轼在贬谪之地的创作,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命运的抗争。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许多描绘贬谪之苦的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黄州寒食诗》。
这首诗中,苏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贬谪之地的寂寞和凄凉。
他写道:“寒食天气近清明,纸钱无人烧葬行。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示了贬谪之地的凄凉景象,让人不禁为苏轼的遭遇感到心痛。
然而,贬谪并没有让苏轼失去创作的激情。
相反,他在贬谪之地的创作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富有情感。
他在诗歌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命运的反抗。
他用自己的文字,将贬谪之苦化作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让后人为之动容。
贬谪与苏轼的文学创作,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贬谪让文人遭受了无尽的痛苦,但也激发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力量。
苏轼正是在贬谪之地,迸发出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贬谪的残酷现实,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命运的反抗。
这种坚持和执着,使苏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正是因为贬谪与苏轼的文学创作,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和创作环境。
他们的经历和作品,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他们的坚持和执着,让我们明白了文学的力量和价值。
他们的故事,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试论苏轼及门人贬谪词悲剧来源及悲剧精神特色

因此 , 如果说 悲剧 是命运之井 , 悲剧精神 就是落在井 里
的人 的挣扎行为 。苏轼 、 黄庭坚 、 秦观 、 张耒 和晁补之等这些 被贬谪的文人 , 就落在了那 口井里 , 并且在那里不断挣扎 。他 们经历着人生最 为困顿的时刻 , 遭受着人生 的悲剧 。 下面我 们具体看看苏轼及 “ 苏 门四学 士” 遭受 的贬 谪经 历: 苏轼后期 共经历两 次贬谪 , 一次是 “ 乌 台诗案 ” 后 的谪居 黄州, 是在 元丰 时期 , 从 1 0 8 0年 2月到 1 0 8 4年 4月 , 在这 将 近五年的谪居生 活期间 , 苏轼 由于情 势所迫 , 必须要 学着
【 关 键 词】悲剧精神 ; 贬谪 词
中图分类号 : I 2 0 6 .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3 ) 3 - 0 0 5 6 — 0 1
所谓悲剧精 神 , 其实就是我们人对 自身悲剧命运 的反抗 精神 。也就是说 , 如果没有人 的悲剧命运 , 没有生命的沉沦 ,
“ 独善其身” 。“ 直致” 的过程特点是 “ 不知所以神而 自神” , 可见
提倡的不是诗成之后 的矫枉润饰 ,而是对审美直觉的敏锐感 知和把握 。 最后 , “ 直致” 在诗歌创作上要求诗人注重取景造境 ,
寓情于景 , 倾 向于“ 兴” 。在司空 图看来 , 诗歌之美是“ 可望而不 可置于眉睫之前” 的体验 , 为此他 主张诗歌描写的对象就是感
常切照管 , 不得别致疏虞 !” 《 续资治通鉴长编》 卷五 。二 : “ 元
符元年九月庚戌 : 追 官勒停横州编管秦观特除名 , 永不收叙 ,
基于诗词作品研究苏轼“三贬”中的性格变化

三、三贬惠州与《荔枝叹》
三、三贬惠州与《荔枝叹》
苏轼的第三次被贬是因为他再次因为自己的言论触犯了朝廷。他被贬至惠州, 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贬谪。然而,尽管面临更大的困境,苏轼的诗词创作却更 加坚定和独立。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三贬惠州与《荔枝叹》
在《荔枝叹》一诗中,苏轼用荔枝的形象来比喻自己的遭遇。他通过描述荔 枝的甜美和背后的苦涩,表达了自己虽然面临困境,但仍然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 同时,他也借此机会对朝廷的腐败和权贵们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意象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对苏轼诗词中“月” 意象进行综合探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梳理苏轼的生平和作品,了解其时代 背景和文学传承。其次,运用意象分析法,深入挖掘苏轼作品中“月”意象的内 涵,探究其情感寄托和象征意义。最后,通过比较研究,将苏轼与其他宋代文人 作品中“月”意象进行横向比较,以呈现其独特之处。
基于诗词作品研究苏轼“三贬” 中的性格变化
目录
01 一、苏轼的初贬与 《卜算子》
02
二、再贬儋州与《赤 壁赋》
03
三、三贬惠州与《荔 枝叹》
04
四、苏轼性格的变化 及其意义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在中国古代文坛上,苏轼的地位无需多言。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诗、词、 散文创作的巨匠,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和画家。然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文 人,一生却经历了三次贬谪,即所谓的“三贬”。本次演示将以苏轼的诗词作品 为出发点,探讨他在“三贬”过程中性格的变化。
2、叙事形式的灵活性
2、叙事形式的灵活性
“三言二拍”中的诗词形式多样,包括绝句、律诗、词等多种形式。这些诗 词在故事中出现的时机和方式都不尽相同,具有很高的灵活性。例如,《初刻拍 案惊奇》中的《宣徽院乳娘曲》一篇中,有这样一首诗:“白发朱颜两鬓如花, 金玉堪来比假。若如重见得春还,笑把金条打落。”这首诗以插叙的方式出现在 故事中,既补充了故事情节,又丰富了人物形象。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作的诗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作的诗引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在宋代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平坦,面临过许多挫折和逆境。
其中,被流放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是苏轼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在这段时间里,苏轼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以表达他对命运的反抗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诗,探讨其中的含义和思想。
诗歌传达的情感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诗,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愤怒、思乡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些诗作充满了独特的情感,直接触动人们的内心。
1. 愤怒与无奈苏轼在诗中常常表达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对官场的不屑。
他用激昂而又愤怒的词句,表达出他对贬斥的愤怒和对官场黑暗的批判。
例如在《黄州快哉亭记》中,他写道:“吾居正虽贱,而心行则愈良。
眼力不行,然世态犹存其始者也。
从来司马青衫湿,朝罢曾无东坡醉。
”从这段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内心的愤怒和对命运的无奈。
他明明才华横溢,却只能被贬到一个偏远的地方,正是这种憋屈的感觉让他在诗中宣泄了自己的情绪。
2. 怀旧与思乡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始终怀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人的关怀和牵挂。
例如在《临江仙·横塘》中,他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段诗描绘了苏轼眺望着江边的景色,回忆起故乡的美景。
他对春归的无奈和对与亲人分别的心痛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3. 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岁月中,对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索。
他用诗歌来表达他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例如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他写到:“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如棋久已料。
悲夫!”这段诗中,苏轼表达了对命运的颠沛流离的无奈,也对人生中飘摇不定的变数有所认识。
他对人生的思考深邃而感人,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诗歌背后的思想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诗不仅仅是情感宣泄,也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歌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论苏轼贬谪经历对其谐趣词创作的影响

论苏轼贬谪经历对其谐趣词创作的影响苏轼的谪任经历对于他的词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方面,苏轼借着“苦难”之路,洞悉了人生起伏的多变和境遇变迁的曲折,从而增强了他对生活的感悟,拓展了他的情感世界,有利于他的文学创作。
另外,苏轼的谪任经历还给他的词创作带来了另一种不同的视野,带给了他新的想象空间,丰富了他的词藻,催生了更有智慧的创作,有助于其谐趣兼持的精神理论、经典词类文化的形成。
最后,苏轼的独特经历也营造了一种洞悉古今深化自身情感的独有精神,为其词创作提供了别样的感染力和情趣。
简谈苏轼作品的忧患意识

简谈苏轼作品的忧患意识
苏轼小名“及时行乐”,是宋朝著名文学家、诗人、思想家,一直有“苏先生”的敬称。
在苏轼的诗歌中,他竭力表达忧患的意识,他的忧患伴随着历史的流转,深深的反映出当时政治混乱、社会不安的现象。
苏轼“定风波”一诗,他抒发了深切的忧患情绪,蕴含对国家痛苦的悲愤之情,揭露了昏庸盛世中不安定、复国之难、腐朽政治的困境,内里更诉说出不舍家国之悲伤。
也有《关河》这首诗,苏轼把信仰当作忧患的主题,表达出信仰的价值,以及
信仰被奴役的珍贵,不断的抒发心底深处关于家国情怀的痴心。
在苏轼的诗作中,宏大的气概由他的历史忧患的认知,多少蕴含着人性的高度。
苏轼的诗中多有抒发他忧患的意识,他苦苦挣扎于被外界环境控制下的社会发
展到过程中,他把国家庆典升入神圣不可侵犯之地,看重每一个人的存在,行为表达了深沉的忧患意识。
苏轼强调民族精神对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提倡爱国、爱党、忠诚、正义之朴素
道德观,并且不断呼唤节俭节约,减轻国家财政压力,国家将变得更加强大。
苏轼的诗歌,里面存有的忧患意识,和我们今天的文化价值观完全吻合,苏轼的作品无论是在宗教信仰,还是在道德标准上,一直都包涵着强大的前瞻性和忧患意识。
谈苏东坡被贬黄州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谈苏东坡被贬黄州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论文关键词]苏轼;黄州;诗文思想;超然旷达;惠州;儋州;精神财富[论文摘要]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谪到湖北黄州,并在此地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一时期既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
从苏轼被贬黄州开始,解读他在黄州期间的文学刨作及其心路历程,探究这一时期苏轼的思想隶变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苏轼,一生宦海沉浮,先后多次被贬,然而贬滴经历却成就了他在文坛上的丰功伟业,也造就了他超然旷达的人生境界。
其中,被贬黄州不仅是苏轼文学创作上的第一个高峰期,更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点。
苏轼满怀抱负步人仕途,渴望建功立业。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三月,苏轼调任湖州,他在到任的谢恩奏章上写到,“伏念臣性资顽鄙,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
由此,苏轼被押解人狱,引发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其中更深层的原因是他与王安石的政见不合,诗中抒发对新政的不满而激怒了新党。
因此,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初被贬滴至湖北黄州。
直至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初调离,苏轼在黄州共生活了四年又两个月。
这时期造就了苏轼文学创作的第一个辉煌时期。
笔者选取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析苏轼思想上的隶变及其对他以后人生的影响。
一、黄州初期这一时期包括苏轼被贬滴黄州后近两年的时间。
贬滴黄州是苏轼人生中遭受到的第一次挫折,曾使他“魂飞汤火命如鸡”。
苏轼在出狱当天即写下“平生文字为吾累”、“却对酒杯浑似梦”的诗句。
在被贬黄州途中,苏轼在麻城春风岭看见明艳高洁的梅花,触景生情,不禁自吟《梅花二首》。
春来空谷水潺潺,的碟梅花草棘间。
昨夜东风吹石裂,半随飞雪渡关山。
何人把酒慰深幽?开自无聊落更愁。
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第一首,诗人借赞美野梅远离人世杂尘的绰约风姿及蓬勃的生命力和傲然不群的品格,表达了诗人渴望得到君王赏识却如同眼前的梅花一样尽管明亮鲜艳却无人赏识的复杂心情。
论苏轼的悲剧意识

论苏轼的悲剧意识中文系2005级6班 05091173 赵德恒指导教师: 刘莲英中文摘要:苏轼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文化巨匠,其文化性格一向被认为是旷达、豪放;他在诗、词、文方面都堪称大方之家,为后人所宗仰,在世人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超然物外、旷达乐观、谐趣圆通,身处逆境仍能追求一种心境安适、超凡脱俗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而这些都来自于他独特的生活体验,这种体验最终形成了悲剧意识,而苏轼对生命悲剧意识的把握与超越反过来又影响了他后期的文学创作。
最终使苏轼名垂青史的是他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旷达与豪放,而这种旷达与豪放最终指向正是他的悲剧意识,所以本文就苏轼的悲剧意识、对悲剧意识的超越,以及悲剧意识与其文学创作三方面进行论述。
苏轼悲剧意识产生于他思想中儒、佛、道三家的融合以及命运的起伏坎坷中;他对悲剧意识的真正超越无可厚非在“乌台诗案”之后;而他对悲剧意识的独特体验与超越,最终使苏轼的文学创作形成了高风绝尘的审美风格关键词:苏轼;悲剧意识;超越;文学创作Abstract:SuShi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 great cultural master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s culture is thought to be broad-minded and generous; He was of great accomplishment in poem, word and culture, which caused a great effect among people. Therefore, he is venerated by later generations. He was above worldly considerations, broad-minded and optimistic, humorous and flexible. When in adversity, he could still seek a comfortable mood, and surpass all the refined free spirited state, all of these came from his unique life practice. In the e nd, his life practice brought out a sense of tragedy, but because of his complete mastery and transcend of which also affect his later literature creation. In the articl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SuShi'consciousness of tragedy was from the conbination of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in his thought along with the fluctuation andbackset of his destiny; He really transcended to the consciousness of tragedy undoubtedly after‘wu tai shi an’. What's more, his special experience and transcend of consciousness of tragedy finally made SuShi'literature creation form and reach the hightese style of aesthetic appreciation.Keywords:Sushi; Consciousness of tragedy; Transcend; literature creation引言悲剧是人类的自由意志与社会现实,自然规律之间深刻矛盾的产物,一种文化是否蕴含着成熟的悲剧意识,是这种文化是否成熟、是否具有韧性和活力的重要标志。
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

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贬谪指古代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
下面是本站为大家带来的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贬谪诗中会出现哪些常见的意象综观中国历史,文人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春秋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到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再到根深蒂固的“修齐治平”的观念。
可见,中国文人的政治情怀有着悠久的历史心理积淀。
而唐朝,则是一个令文人的雄心壮志得以大肆张扬的时代:强盛的国力、安定的社会、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信心,加上科举制的推行,在唐朝文人心中,便大大地强化了参政议政、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可能。
于是,其文学创作就必然与其政治活动有着比历代更紧密的关联。
翻阅唐代文人的生平,不难发现,大多数文人都曾在政坛上活跃过,更不可忽视的是,其中大部分人有过被贬谪流放的经历。
这些悲剧式的经历反映在文人的作品中,便透出了一种或深或浅的悲剧色彩。
唐朝的文人们大都有着积极的出世愿望,期待着乘势而起,走进政坛,立功立名。
但这种参政意识和功名意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富贵名利,他们中的多数人是自觉地关心民生、系心社会的。
因此,对功名的重视,对社会1/ 10政治的热衷和参与,使文人超越了小我,将自身与国家的安危治乱、民生否泰联在了一起,责任感、使命感便成了自我约束和激励的重要因素,也使他们的自我感觉相应地崇高起来。
然而,这同时也变成了他们的绊脚石:强烈的自信,使他们生出强烈的功名意识及对政治未来的美好展望;自我的过高期许和重视,使他们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容,由此形成了对个体主观精神的突出强调,并以自我意识取代客观现实。
这就免不了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格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
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剧意识。
苏东坡的人生悲剧:贬谪半生只因性情太完美

苏东坡的人生悲剧:贬谪半生只因性情太完美东坡博闻强识,口才便给,天性又幽默,时能妙语解颐。
他的朋友刘贡父,晚年患风病,须眉尽脱,鼻梁也差点断了,有一次几位朋友一起饮酒,事先约定大家各取古人诗句,互相嘲讽,东坡就开起刘贡父的玩笑:“大风起兮眉飞扬,安得壮士兮守鼻梁。
”这是改了汉高祖刘邦《大风歌》的原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壮士兮守四方。
”所有人都哈哈大笑,弄得刘贡父哭笑不得。
现代人认为,取笑别人的生理缺陷,是非常下流的行径,但须知东坡与贡父本系知交,开得起这样的玩笑,又在事先确立了游戏规则,以古人诗句相戏,这样,玩笑的重点就不在对方的生理缺陷,而在古人诗句与所嘲谑的对象是否吻合,实在未可厚非。
古人把这样的玩笑称作“雅谑”,善雅谑者,内心必定光明澄澈,与今天某些艺人嘲讽别人的生理缺陷,以换取廉价的笑声,有本质的不同。
苏轼(资料图图源网络)东坡的人格魅力,还体现在他的旷达洒脱,安于出处。
他生在和怡喜乐的积善之家,天性得以毫无拗折地生长。
祖父苏序育有三子,大儿苏澹,中儿苏涣,都很早中了进士,惟有三儿苏洵,也就是东坡的父亲,到二十多岁,都还不爱读书。
苏序却从来不强迫苏洵进学,结果苏洵二十七岁上忽尔心智大开,沉潜百家,综融诸子,终成文章大家。
苏洵育儿,也是鼓励多,训诫少,他很早就发现了两个儿子性情的特点——长子太聪明,次子太执着,遂作文《名二子说》,以为规诫。
东坡名轼,轼是车前的横木,同车子的其他部件相比,轼似乎可有可无,然而车没有轼,却不能成其为一辆完整的车子,苏洵担心这个儿子太过聪明,易遭人嫉恨,所以希望他懂得外饰;次子名辙,辙是车轮印,苏洵认为,天下之车,无不遵辙而行,衡定车功,不及于辙,但车子倾倒,马匹僵毙,也没有人会怪车辙,他希望小儿子善处乎祸福之间。
这是一个崇尚自由,没有专横的家长习气,而又书香浓郁的家庭,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人格很难不完备。
自小,东坡受父亲影响,研习贾谊、陆贽的文章,希望经世济国,又作《易传》、《论语说》、《书传》,对儒学有了较精深的研习。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卜算子》,营造了一个凄神彻骨的悲凉境界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卜算子》,营造了一个凄神彻骨的悲凉境界苏轼于元丰二年八月入狱,同年十二月获得释放,即被谪贬黄州,“充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
”(《苏东坡年谱》)实际还是一名监外执行的“罪人”。
“乌台诗案”株连甚广,凡与苏轼有过交往、承受过诗文的文武官吏如曾巩、李清臣、张云平、黄庭坚、晃补之、范缜、司马光等,均受到滴贬和罚铜。
其胞弟苏辙,还被远滴到江西瑞州。
面对这种豺狼当道,回天无力的残酷现实,词人只能保持一种近于冷冻的绒默。
寓居黄州定慧院写的《卜算子》词就象是在风雪凌压下绽开的一树灿烂冰花。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前苏轼曾入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词人勾勒的这个环境,从视觉感到:伦寒萧疏的梧桐,冷挂着一瓣残月,愈显得深夜的索漠,是凉透了的颜色;从听觉上感到:铜壶滴漏,单调重复,终于滴穿了漫漫长夜,使整个院字沉入了梦的寂灭,是凉透了的声音。
在这纵横渲染的寥廓环境里,竟还有一个夜行者在踯圈徘徊!残月“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词的三、四句点出:夜行者踏出的足音虽然很轻,不眠人透露的心事却是很重。
随着笔势的转拨,就把开头已经导入寂静的感情搅动起来,而使词的意境沉入一个错综复杂的精神世界。
“幽人”本为幽居者或隐居之士的简称,但还有别的含意。
荀子《王霸》篇说:“公侯失礼则幽”。
故又有“因禁”之义。
此处“幽人”的确指,毋宁还是后者。
“鸿”,雁之最大者。
刘邦《鸿鸽歌》有“鸿鹊高飞,一举千里。
”(《史记·高祖本记》)陈涉为人佣耕时说:“嗟呼,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荀子都是把这种大鸟比作奋发有为的俊杰之士。
鸿雁的高飞远翔,本应是成群结队,在万里长空布成阵势,可其中一只无端受创,中途跌闪下来,变成落伍者,使远大的理想堕入了缥渺、迷茫。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人生最凄凉的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将孤独写得淋漓尽致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人生最凄凉的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将孤独写得淋漓尽致当人遭遇挫折,特别是重大挫折后,会倍感孤独无助,苏轼也不例外。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被贬到黄州的苏轼,官职低微,没有实权不说,还要受到当地官员的监视。
经此一役,苏轼心灰意冷。
因为收入低微,为了让全家都能吃饱饭,苏轼带领一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补贴生计。
从此,苏轼有了一个别号——东坡居士。
虽然生计解决了,可他内心深处的幽独和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
从汴京到黄州,从一个人人敬重的朝廷官员,到生计都成问题的贬官,苏轼内心落差极大。
小编可以猜想苏轼心中的无助与孤独。
又一个孤独的夜晚,苏轼望着月亮,写下了一首凄凉的诗,这就是苏轼的名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
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是一首妙词,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六个意象,将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是苏轼最孤独的一首词了。
贬谪生涯与苏轼的人格精神及其文学创作

贬谪生涯与苏轼的人格精神及其文学创作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文豪、思想家,也是宋朝最具有影响力的文人之一。
苏轼从官宦地位退步到后来被贬谪为士大夫时,他的贬谪生涯是一段十分艰苦的旅程,但也是对他人格精神和文学创作的影响和深远的启发。
苏轼的贬谪生涯开始于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苏元丰。
苏元丰掌管朝政,苏轼惊愕不已,遂坚持政策不变,遭到皇帝不满,最终拒绝投降并被贬谪。
被贬谪到外地,苏轼既悲愤又愤慨:“他人有利,几无苏轼;自
己之利,向已消磨”。
苏轼感伤不已,但他没有失去追求智慧、保护
自己灵性的信念,义无反顾地继续追求智慧,以彰显自己的人格精神。
他思考古今中外,学习优美的文字,将所学习到的思想和文字融会贯通,磨炼自己的文笔,并创作出许多著名的诗文杂文,被誉为宋代文本的奠基者。
苏轼的贬谪生涯不仅激发了他的深厚的文学造诣,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思想意识和人格精神。
他在贬谪期间,明确指出应当超越时代危机,获取真正的自由;他对人性和人生追求一种犀利的理性和情怀,在历史灾难中他将智慧和精神融合在一起,唤醒人们的追求精神;在政治危机中,他以其强烈的政治思想,抒百态的文学天赋,向后世传达了自己的人文主义信念和理想。
总而言之,苏轼的贬谪生涯不仅使他的文学创作更加完美,更催化了他的人格精神的蜕变。
他把自己的精神智慧融入到传世的诗文中,
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他的思想理念潜移默化,影响了后世文人墨客,被世人称为宋代文坛的祖师,他的文学作品被永远传颂,他的人格精神和文学创作将永远值得世人学习和崇拜!。
苏轼被贬沧州时作的诗

苏轼被贬草州时作的诗引言苏轼是北宋时期的杰出文学家、政治家和画家,他的诗词曾经影响了一代人。
然而,苏轼的一生也经历了很多曲折和坎坷。
其中,他被贬草州时创作的诗歌尤为脍炙人口,体现了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深入探讨苏轼被贬草州时作的诗,从不同角度全面分析其诗歌的内涵和价值。
苏轼被贬草州时的背景苏轼被贬草州(后改称“草河”)是因为他在政治上的立场和观点与当时的皇权不合。
他在欧阳修的支持下,积极参与了政治斗争,并对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了批评。
然而,他的言行被皇帝视为不忠,于1094年被贬到偏远的草州。
苏轼被贬草州时作的诗的主题苏轼被贬草州时作的诗反映了他内心的愤懑和对命运的无奈。
这些诗作主题广泛,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有对自身命运的反思,还有对友情与亲情的思念。
总的说来,这些诗作以个体的遭遇为切入点,抒发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苏轼被贬草州时作的诗的风格特点苏轼被贬草州时创作的诗歌风格独特,既继承了唐代诗人的豪放派特色,又融入了自己的个性。
他善于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例如描绘自然景色、叙述个人遭遇等,通过用典和比喻,使诗歌更富有表现力。
苏轼被贬草州时作的具体诗作分析《赤壁怀古》这首诗是苏轼被贬草州期间创作的名诗之一。
它是苏轼对古代历史的追忆和对自己命运的抒发。
通过描绘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苏轼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同时,他也将自己的遭遇与赤壁之战相比较,用对比的手法凸显了自己的无奈和痛苦。
《定风波》这首诗是苏轼被贬草州期间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它是一首悲愤的抒情诗,描绘了苏轼在贬草州期间所经历的风波和冷遇。
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个人遭遇的反思,苏轼将自己的痛苦和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词是苏轼在贬草州期间创作的名篇之一。
它以长江的壮美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苏轼对江南故土的思念和对自由的追求。
词中抒发了苏轼内心深处的情感,表现了他对命运的反抗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苏轼词悲剧意识的兴起因素过去谈悲剧意识,主要是针对西方戏剧,是指“对现实悲剧性的意识,是对现实悲剧性的一种文化把握”[1](P2)。
实际上,悲剧意识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心态。
西方的悲剧意识一般是由命运的不可抗拒性引发的,而在中国,悲剧意识虽也有人事剧变的因素,但更多的是由物候或指示物候的事物引起的,比如暮(黄昏)、雨、秋、春、飞花(飞絮、黄花)等。
初到黄州的苏轼被政治余悸、穷困与疾病包围着,又先后失去老乳母、子由女儿等亲人,怎能不“异乡罹此,触目凄感”(《答秦太虚七首》),产生巨大的悲剧意识呢?但观察此期间的苏词,虽有以“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的人事因素来引发全篇的篇目,但以传统的物候因素来开篇的更多。
如《西江月·重九》“点点楼头细雨”,悲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如果再与暮、雨等意象叠加,更易引发浓重的悲剧意识。
伤春是另一个传统,秋天的萧瑟与春天的料峭都会让人生出一份苦寒之意,而春天的飞花(飞絮)以及秋天的黄花会触动敏感的生命,让人慨叹美好事物的易逝。
《瑶池燕》中“飞花成阵。
春心困,寸寸。
别肠多少愁闷,无人问。
”正是这种伤春之感的表述。
再如《江城子》“黄昏犹是雨纤纤”,黄昏意象是家园的象征,但它与浮云、飘雨等意象结合在一起时,又营造出一种冷清凄凉的氛围,这时候最容易凸现出个人的孤独和飘零之感。
将黄州期间苏词中的传统意象进行统计,暮(黄昏)有21次,雨23次、秋16次、春22次、飞花(飞絮、黄花)6次,共计88次,比总篇数75篇还要多。
这说明在许多词作中,这些意象不只出现一次。
苏轼对传统意象的选择,使苏词与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结构相契,即心境与物候常常是合一的。
因此,苏词中虽然有苏轼个人的生活背景,却超越了个人遭遇的疏解,暴露出人生的普遍困境。
二、苏轼词悲剧意识的消解模式在西方传统里,悲剧意识往往只暴露人生困境,个人最终被价值悬置,因而文学艺术中常用悲剧和荒诞来表现这样的天人关系。
而在中国传统中,天道和人道在根本上是合一的,因此悲剧意识的突出特点是在暴露人生困境的同时也弥合困境,从而在文学艺术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悲剧意识的消解模式,如通过自然、仙、梦、酒、女人(月)等来消解。
不同作家在选择消解因素时会有不同的偏好,同一个作家在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倾向。
通过分析作家悲剧意识消解方式的改变,就能窥探到作家心理历程和生存状态的细微变化。
将黄州各年苏词悲剧意识消解因素的篇目数作一个统计,得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苏轼初到黄州时,出现次数最多的消解因素是梦,共4次。
宦海浮沉,突然就由朝中臣沦为阶下囚;世事剧变,转瞬即已尽失亲朋挚爱!这怎能不让人慨叹一句“人生如梦”?特别是当“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中秋、重阳,苏轼心中更是感到凄然:“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梦之所以能够作为一种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是因为它能够给人在现实中难以企及的愿望起到一种补偿、安慰消解因素元丰三年元丰四年元丰五年元丰六年元丰七年合计梦403209酒3411622自然1282013仙003104女人(月)30531122011年1月社科纵横Jan,2011总第26卷第1期SOIAL SCIENCES REVIEW VOL.26NO.1苏轼贬谪期词作的悲剧意识张袁月(南开大学文学院天津300071)【内容摘要】“乌台诗案”给苏轼带来了沉重的政治打击,但贬谪生活也成为了他塑造自由人格、实现人生审美化的的契机。
苏轼在这期间所作的词中体现出了深重的悲剧意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悲剧意识消解模式,而这与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又是相通的,从而使苏轼词发生了转折性的改变,超越了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具有了超脱的人生境界和深远的宇宙意识。
【关键词】苏轼黄州悲剧意识酒梦禅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106(2011)01-0088-03*作者简介:张袁月(1985-),女,南开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
88的作用。
但中国人从根本上还是执著于现实的,所以当苏轼买田躬耕后,生活基本趋于稳定,“梦”几乎不出现了。
如果说梦让人逃离现实,那么仙则让人逃离人间。
但对于现实的执著使仙这种消解因素在苏轼前两年词作中均为0。
而自然则出现的较多,共有13次。
因为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中国传统中,自然总能给人带来心灵的平静和归属感,因而是“消解悲剧意识的最重要的因素”[1](P180)。
比自然出现频率略低的是女人(月),共12次。
中国人内倾的思维方式使其有一种“天然的回归情结”[2](P129),投入女人的怀抱正符合这种倾向,“女人—母亲—家园”的三位一体,使“少壮做英雄梦,垂暮归温柔乡”成为中国人的必然心理流程。
而月亮与女人从某种程度上是同构的,这可以追溯到母系社会,但不同之处在于女人指向悲剧意识的消解,月亮与宇宙情怀相联系,更多地指向一种悲剧意识的超越。
因此,从屈原《天问》开始,问月就成为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主题。
在苏词中,月出现的次数这样多,也是由于月在中华民族传统中的多种文化意蕴。
月亮作为母亲—女人,可作为精神家园的寄托;与宇宙情怀相联,可作为追询的对象;而月圆月缺恰似人事悲欢,可用以拷问生命意识;横跨历史长河却亘古长存,又指向历史本体,激发深重的历史感。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苏轼的一句“明月几时有”会在千百年来的人们心中激起回响。
在苏词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消解因素是“酒”,而且它在各年出现频率都较高。
酒与其他诸种因素不同,它是内在于人的。
只有当酒进入了人体并激发了特有的心理机制以后,它才能成为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
在西方传统中,酒神文化导向民族的狂欢化心理。
在中国,酒却被赋予了“隐”的文化品格。
在魏晋南北朝名士那里,就以酒来寻求精神解脱,达到朝隐、林泉之隐等,而在苏轼这里,诸种隐逸模式得以综合和升华,形成独特的“酒隐”。
酒醉后只剩下生命的本真,只剩下情感的本体,半梦半醒酒醉时是洞穿深层生存状态的最佳契机。
黄州苏词中,“醉”与“梦”常常被相提并论。
如“梦中了了醉中醒”(《江城子》)、“笑劳生一梦”、“此会应须烂醉”(《醉蓬莱·重九上君猷》)、“身外倘来都似梦,醉里无何即是乡”(《十拍子·暮秋》)……苏轼偏爱酒,是因为酒能通过一种遗忘和幻觉机制来达到对“命定悲剧的和解与超越”[3],然而,酒毕竟只是“悲剧意识的缓解物”[1](P215),酒醒后还得需要其他的消解因素。
因此,我们会发现,在26首以酒为消解因素的苏词中,仅有一首是单独使用了酒;而酒与仙复合的有4首,与女人(月)复合的5首,与梦复合的7首,与自然复合的9首,所占比例最大,这也正符合酒与自然结合的中国传统模式。
不过,到贬黄的最后一年,各消解因素几乎就不再出现了,更无叠加复合,这大概是被归家的喜悦所覆盖了吧。
三、禅对悲剧意识消解模式的注入苏轼通过运用传统消解因素的组合,使他个人的悲剧意识能与民族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相通。
但如果只是“兴起—消解”模式,容易使人暂时忘却人生的悲剧性,却无法真正从人生困境中解脱,苏轼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他开始寻找新的消解因素,这就是禅。
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早有共识,但只有到了苏轼,他才以自己无畏迈往的性格和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使禅真正成为化解悲剧意识的重要元素,并使悲剧意识从消解走向超越。
当然,即使是对于苏轼,禅的融入也需要一个过程。
虽然苏轼一到黄州便“归诚佛僧。
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黄州安国寺记》),但经过了三个年头,他才真正将禅作为一种悲剧意识的消解因素。
新的消解因素的注入不能不使苏词发生某种微妙的变化。
如同是写月的中秋词,元丰五年的《念奴娇·中秋》与元丰三年的《西江月·黄州中秋》就大为不同: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念奴娇·中秋凭高眺远,见长空万里,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
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其实如果分析两首词的悲剧意识消解因素,差别并不大。
首先,《西江月》秋凉是悲剧意识的兴起;《念奴娇》“冷浸一天秋碧”说的也是秋凉,二者都是由物候兴起悲剧意识。
其次,《西江月》有自然(夜来风叶已鸣廊)、酒(酒贱常愁客少)、月(月明多被云妨);《念奴娇》也无非是自然、酒、月、仙这类消解因素。
然而,两首词却能让我们感受截然不同的风格和境界,原因何在?这与禅的注入是分不开的。
《西江月》开头“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满是凄凉之感;而《念奴娇》开头所描写的“长空万里,云无留迹”却带有几分禅意,引向对终极意义、生命价值的追询。
自“冷浸一天秋碧”兴起悲剧意识后,作者就从“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中寻求精神归宿,寻求对家园的体认。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自然———消解因素之一;“我醉拍手狂歌”,酒———消解因素之二,“举杯邀月”,月———消解因素之三;“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仙———消解因素之四。
“今夕不知何夕”是时空的隐退,个人超越了具体的时空,将人道融入永恒的天道———“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以一种广博的宇宙意识结尾,留下深刻绵远的哲思。
此外,元丰四年没有出现的“梦”再次复现,但内涵已有微妙的转变。
在那首著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苏轼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十拍子·暮秋》中又感叹“身外傥来都是梦,醉里无何即是乡”。
但先前的悲意在此时已经被转化为一种昂扬和超脱。
且不说《赤壁怀古》成为豪放词的开山之作,而《十拍子·暮秋》结句“狂夫老更狂”不也是一种豪气?在这里,“梦”已不仅仅是逃避现实的麻醉剂,而是走向了一种超越。
其转变也正是由于佛(禅)的注入。
如果说这些还不够,那么元丰五年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则更为明显:定风波89(上接第87页)案:《御览》卷76引无“卨”字,“于莘”引作“子华”,“可与为恶,不可与为善,是谓下愚”引作“不可与为善,可与为恶,是为下愚”。
(册1/页355/行40)按师古注曰:“于莘,桀之勇人也。
崇侯,纣之佞臣也。
”张烈《汉书注译》:“于”本作“干”,讹作“于”,或讹作“千”,莘又作“辛”,亦作“羊辛”,夏桀邪嬖臣。
据此《汉书》、《御览》皆因形近而误。
传述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
(册4/页973/行3)案:《御览》卷16引“南正”作“木正”。
(册1/页82/行33)《御览》卷79引作:“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北正黎司地,以属民。
”(册1/页371/行11)考颜师古注引臣瓒曰:“南正司天,则北正当司地,不得言火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