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缈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中华鲟成体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一
段 为十二 指肠 , 起始 处有 幽 门盲 囊 和胆管 的开孔 。腹
基金项 目: 科技部 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 (04DB _9 ) 2 0 [30 9 f 通讯作者 : 谢从新 , 中农 、 华 №大学水 产学 院教授 。E—ma : i l
鱼类消化系统 的主要功 能是完成对 食物 的消化和吸
收, 也是鱼类生长和发育的基础。 中华鲟 ( c es nn A i ne s e— p ri s 是鲟 鱼类 中个 体最 大 、 ) 唯一 于秋季 产 卵的种 类 ,96 19 年被国际 自然保 护联盟 (U N) 入红皮 书 , IC 列 划分 到濒危 等级中 J 。现阶 段对 中华鲟 的研 究 工作 主要 集 中在 生
摘要 : 中华鲟成鱼活体解剖后 , 对其消化系统的形态进行观察 并绘 图 , 且采用 常规组织学方 法对各个器
官进行石蜡切片制作并在显微镜下观察 。结果表明中华鲟 具有 口咽腔 、 食道 、 幽门盲囊 、 胃、 十二指肠 、 瓣肠 、 直肠以及肝脏 和胰脏 。中华鲟消化系统中既有硬骨鱼类 的幽门盲囊 , 又保 留了软骨鱼类所特有的螺旋瓣 肠 ,
维普资讯
・
1 6・
20 0 8年 1月
水 利 渔 业
第2 8卷第 1期
中华鲟 成 体 消化 系统 的形 态 学 和 组 织 学研 究
柴 毅 , 谢从 新 危起伟 杨德 国 , , , 叶帅 东
44 0 ) 3 00 ( . 江大学动物科 学学 院, 1长 湖北 荆州 4 4 0 ;. 中农 业大 学水产学院 , 30 0 2 华 湖北 武 汉 4 07 ; 30 0 3 农业部淡水鱼类种质 资源 与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 中国水 产科 学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 . 湖北 荆州
多鳞消化系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
多 鳞鳕 消 化 道 的形 态 见 图 1 。多 鳞 鳕 口前 位 , 口咽腔 较 小 , 下颌 和犁 骨 有 绒 毛状 齿 , 口盖骨 、 上 但 腭 骨无 齿 ; 主鳃 盖 骨小 , 有一 短 棘 ; 前鳃 盖骨 后 缘垂
直 , 滑或 略 有 锯 齿 , 缘 水 平 ; 三 角 形 , 端 游 平 下 舌 前 离 , 白, 硬 , 面无 齿 ; 色 较 表 口咽 腔 后 端 接 较 粗 且 短
组 织学 和形 态 学 研究 是 认 识 和 探 讨 鱼 类 对 食 物 的
摄食、 消化 和 吸 收生 理 机 制 的基 础 和 途 径 之 一 L 。 2 ] 国 内 外 学 者 对 鱼 类 消 化 系 统 组 织 学 的 研 究 较 多 E 3 但 对多鳞 鳝 消 化 系统 的 组 织 学 研 究 至今 鲜 。 , 一 有 报道 。本 研究 通 过 对 生 长 在 自然 海 水 中 的 多鳞
单层柱状上皮 , 状细胞前肠 较多 , 杯 中肠 较 少 , 肠 无 , 门盲 囊 4 , 构 与 小 肠 相 似 。直 肠 上皮 为 单 后 幽 个 结
层 柱 状 上 皮 , 皮 含 少 量 杯 状 细 胞 , 肉 层 较 小 肠 发 达 。 肝 小 叶 不 明 显 。 细 胞 索 明 显 。胰 腺 为 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散 上 肌 肝
(1 .广 东海洋 大学 , 广东 省 海洋 开发 研究 中心 , 广东 实 验室 , 东 广
摘
湛江
5 4 2 ; .广 东省水 产经 济 2 05 2 湛江 542 2 0 5)
动 物病原 生物 学及 流行 病学 重点 试验 室暨 广东省 高 等学 校水 产经 济动 物病 害控制 重点 湛江 5 4 2 ;3 2 0 5 .广东海 洋 大学 高新 科技 园 , 广东
乌鳢消化管的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
Open Journal of Fisheries Research 水产研究, 2017, 4(3), 79-84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7 in Hans. /journal/ojfrhttps:///10.12677/ojfr.2017.43013The Observation on Morphology andHistology of Digestive Tract inOphicephalus argusYuren GongKezier Reservoir Administrative Bureau, Baicheng XinjiangReceived: Aug. 5th, 2017; accepted: Aug. 17th, 2017; published: Aug. 24th, 2017AbstractThe anatomical and histological methods were used to observe the structure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in Ophicephalus argus. The digestive tract in Ophicephalus argus is composed of oral-pharyngeal cavity, the esophagus, the stomach, the pyloric caecum, and intestine, and the digestive tract with four layers: mucosa, submucosa, muscularis and serosa. The stratified epithelium of buccopha-rynx and oesophagus was located with numerous goblet cells. A single-layered columnar epithe-lium of the pyloric caecum, and intestine were located with many goblet cells too. A single-layered columnar epithelium of the stomach was located with fewer goblet cells. The study enriched the research content of the Ophicephalus argus. It is the foundation of artificial breeding of the Ophi-cephalus argus.KeywordsOphicephalus argus, Digestive Tract, Morphology, Histology乌鳢消化管的形态学及组织学观察宫玉仁新疆克孜尔水库管理局,新疆拜城收稿日期:2017年8月5日;录用日期:2017年8月17日;发布日期:2017年8月24日摘要本研究采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方法观察了乌鳢消化管的结构。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ctatus)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的初步研究
李 萍 , 金 丽 2匡 刚桥 ,
(. 1西南 大 学 荣 昌 校 区 水 产 系 , 庆 4 2 6 ;. 南 大 学 生 命 科 学 学 院 , 庆 重 0 4 0 2西 重 40 1) 0 7 5
摘 要 : 过 对 斑 点 叉 尾 细 ( tlmsp n t u ) 通 1a c u u ca s 消化 系统 的 形 态 学 和 组 织 学观 察 . 果 表 明 . t 结 消化 道 分 化
Ab t a t T e t d o t e mo p oo y n h soo f d g si e y tm i ca u u p n tt s h w d t a i ai n ay s r c : h s y n h r h lg a d it lg o ie t s s u y v e n I tl r s u ca u s o e h t t l s me t r t c c n i e f e o h g s wi to g mu ce l y r , so c i t s n n n s h u fc a e s o c u me r n r t o ss d o s p a u t sr n s l a e s t ma h,n e t e a d a u .T e s ra e l y r f mu o s a t h i mb a e
肠 中段 和 肠 后 段 肌 层 厚 度 分 别 约 为 (0 .7 00 m、 4 .0 00 Im、 1 52  ̄ .5) 1 48 - .7) + ( 86  ̄ .3) x ( 3 .9 00 m; 门肌 层 发 肛 达 。 消 化 腺 由肝 脏 、 腺 和 胆 囊组 成 , 腺 属 弥散 型 ; 囊 由浆 膜 层 、 层 和 粘 膜 层 构 成 。 胰 胰 胆 肌
日本鳗鲡消化系统的形态及组织学研究
日本鳗鲡消化系统的形态及组织学研究摘要:利用解剖学和组织学显微技术对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的消化系统进行形态学及组织学研究。结果显示,日本鳗鲡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小肠和直肠组成。口咽腔较大,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内含较多的杯状细胞。食道、胃及肠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构成。食道短,黏膜上皮包括复层扁平上皮和单层柱状上皮。胃膨大,呈Y形,由贲门部、胃体部和幽门部组成,盲囊部发达。胃壁黏膜为单层柱状上皮,胃腺位于胃体部。肠道短,包括小肠和直肠,由前向后杯状细胞和黏膜褶皱不断减少。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肝小叶分界不明显,肝细胞内脂肪滴明显。胰脏包括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外分泌部由许多腺泡组成,胰岛散布在外分泌部内。关键词: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消化系统;组织学;形态学Morphology and Histology Studies on the Digestive System of Japanese Eel, Abstract:The morphology and histology structure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of Japanese eel, Anguilla japonica were studied by using the anatomy and light microscop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digestive tract in A. japonica was composed of buccal-pharynx cavity, esophagus, stomach, small intestine and rectum. The buccal-pharynx cavity was large, and its mucosa was composed of stratified squamous epitheliums with some goblet cells. The esophagus, stomach and intestine were composed of the mucosa, submucosa, muscularis and serosa layers. The esophagus was short, and stratified and simple columnar squamous epitheliums were identified. The stomach was expanded, Y-shaped, and composed of cardia, body of stomach and pylorus, and the gastric caecum was conspicuous. The stomach mucosa was comprised of simple columnar squamous epitheliums and the stomach gland was located in the body of the stomach. The intestines was short and included the small intestine and the rectum. From foregut to hindgut, the number of goblet cells and intestinal villus reduced gradually. The digestive glands were composed of the liver and the pancreas. The liver lobule was inconspicuous, but its hepatic cells were rich in fat. The pancreas was divided into the exocrine section and the endocrine section. The exocrine section of the pancreas was consisted of many pancreatic acinar cells. The pancreas islets were located in the exocrine section.Key words: Anguilla japonica; digestive system; histology; morphology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俗称河鳗、白鳗,隶属于硬骨鱼纲鳗鲡目鳗鲡科鳗鲡属。日本鳗鲡因其肉质细嫩鲜美,富含多种维生素、蛋白质及易被人体吸收的多烯不饱和脂肪酸而深受人们的喜爱,素有“水中人参”之称。
消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类型与预后分析
消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类型与预后分析引言消化系统肿瘤是指发生在消化系统器官中的肿瘤,包括食管、胃、肠道、肝脏和胰腺等。
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
对于消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类型和预后分析的研究,可以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一、病理学类型消化系统肿瘤的病理学类型多种多样,根据病理形态学和组织学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腺癌腺癌是消化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之一。
它起源于消化系统器官的腺上皮组织,包括胃腺癌、胰腺腺癌和结肠腺癌等。
腺癌的形态学特点是细胞分化程度低,细胞呈不规则形状,有明显的核及细胞浆异型性。
腺癌的预后较差,容易转移和复发。
2. 良性肿瘤良性肿瘤是指不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的肿瘤,如胃腺瘤、肠道息肉等。
良性肿瘤的细胞分化较好,形态规整,无明显的异型性。
大部分良性肿瘤预后良好,但一些特殊类型的良性肿瘤可能会发展成恶性肿瘤,需要密切随访。
3. 平滑肌肉瘤平滑肌肉瘤是一种起源于平滑肌细胞的恶性肿瘤,可发生在消化系统的任何部位,如食管平滑肌肉瘤、胃平滑肌肉瘤等。
平滑肌肉瘤的细胞形态呈束状排列,细胞核呈椭圆形。
平滑肌肉瘤具有侵袭性和转移性,预后较差。
4. 神经内分泌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肿瘤,常见于胰腺和小肠。
神经内分泌肿瘤分化程度较好,细胞排列成小团丛状或巢状结构。
部分神经内分泌肿瘤具有激素分泌功能,临床表现多样化。
预后因肿瘤分化程度和临床病程的不同而异。
二、预后分析消化系统肿瘤的预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肿瘤类型、分化程度、早期发现和治疗等。
以下是常见的预后评估指标:1. TNM分期TNM分期是评估消化系统肿瘤预后的重要指标。
它包括原发肿瘤的大小(T)、淋巴结受累情况(N)以及是否存在远处转移(M)。
分期越高,预后越差。
2. 组织学分级组织学分级是对肿瘤细胞分化情况的评估。
通常使用的是分级系统,如WHO分级系统。
分级越高,细胞分化程度越低,预后越差。
螺旋粉虱成虫消化系统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
、
构 。 结 果 显 示 ,螺 旋 粉 虱 成 虫 消 化 系 统 m前肠 、滤室
中肠 、后肠 、瓶 形 孑 和 一 对 唾 液 腺 组 成 前 肠 部 分 主 要 L
热 带 作 物 学 报 2 1 。3 ( ) 14 — 3 6 0 2 7 : 3 2 14 1
Ch n s o r a fT o c lCr p i e e J u n lo r pia o s
螺 旋粉 虱成 虫 消化 系统 的形态 学与 组 织学 研 究
周 乃珍 ,倪 更 ,胡 好远 ,符 悦冠 ,张盛 周
1安徽师 范大 学生命科 学 学院,生物环境 与 生态安全 省级 重点 实验 室 .安徽 芜湖 中 国 热 带 农 业 科 学 院 环 境 与 植 物 保 护 研 究 所 2 10 400
2奎 . 銮特有害生 海南省热带农 业有害生物检测监控重 点实验 室 海南儋州 777 部热, 入侵监测与控制重点开 验室 放实 51 3
Ru s l s el wa i v siae u ig nao ia a d s n e tg td sn a tm c l n hitl gc l eh ds Th rs ls h we t t h die tv s se so o ia m to . e e ut s o d ha t e g sie y tm
R sel( mo tr :Aly o ia ) u s l Ho p e a e r d d e
ZHOU Na z e ih n ,NI Mi n ,HU Ha y a o u n,FU Yu g a e u n,ZHANG S e g h u h nzo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
系统解剖学名词解释重点解释系统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各个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科学。
它通过对人体结构的系统性研究,揭示了人体的内部构造、器官功能、组织关系等。
下面将重点解释系统解剖学中涉及的一些名词。
1. 组织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是研究组成人体的细胞和组织的科学。
组织学系统解剖学侧重于研究不同组织的形态结构、胚胎学发育、生理功能等方面。
通过研究细胞和组织的形态学特征、结构和功能关系,可以深入理解组织在器官和系统中的作用。
2. 骨骼系统骨骼系统是人体最基本的支撑结构,由骨骼和关节组成。
骨骼系统不仅提供身体的形态支撑,还保护内脏器官并参与肌肉的运动。
通过系统解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骨骼系统中不同骨骼的名称、结构特点、生长发育、关节类型和运动范围等重要内容。
3. 肌肉系统肌肉系统由肌肉、肌腱和肌膜组成,是体内最重要的运动器官系统之一。
肌肉系统能够使骨骼实现各种形式的运动,维持体位姿势和稳定性。
系统解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肌肉的分类、命名、位置、起止点、功能等方面,以及肌肉的形态学特征和肌肉纤维的结构。
4. 循环系统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的系统。
它起到输送氧气、养分、代谢产物等物质的作用,维持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系统解剖学研究的重点包括心脏的结构、心血管系统的分布、血管的类型及其分支分布、血液的组成和循环等方面。
5. 呼吸系统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等器官。
它负责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维持体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
系统解剖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呼吸系统的器官结构、位置、支气管树状分布、肺叶和肺段划分等。
6.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由口腔、食管、胃、肠道以及消化辅助腺体组成。
它负责摄取、消化和吸收食物,并排出食物残渣。
系统解剖学的研究内容包括消化器官的形态、分布、解剖学特点、消化腺体的结构和分泌物的作用等。
通过系统解剖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体的结构和组成。
它为医学的临床、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对进一步研究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体形态学》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
A.成纤维细胞
B.
肥大细胞
C.
浆细胞
D.
巨噬细胞
5.巨噬细胞的前身是(
)
A.间充质细胞
B.
网状细胞
C.
单核细胞
D.
中性粒细胞
6.嗜银纤维是(
)
A.胶原纤维
B.
弹性纤维
C.
网状纤维
D.
胶原原纤维
(四)多项选择题
1.关于浆细胞的说法,
正确的是(
)
A.能合成抗体
B.
细胞核似车轮状
C.
颗粒中有肝素
D.能合成基质和纤维
(50%〜70%)、嗜酸性粒细胞(0.5%〜3%)和嗜碱性粒细胞(0〜1 %);后者则分
为淋巴细胞(20%〜30%)和单核细胞(3%〜8%)。
2.网织红细胞是未完全成熟的红细胞,占成人外周血红细胞总数的0.5%〜1 .5%,
新生儿可达3%〜6%。该细胞较成熟红细胞略大,细胞内有呈蓝色的细网状,电镜 下为残留的核糖体。进入外周血液1〜3天后该细胞即可发育成熟。临床上网织红
其分泌物为
勺激素
3.单层立方上皮分布于(
)
A.肾B.甲状腺C.
空肠
D.
子宫
E.气管
4.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分布于(
)
A.气管B.主支气管C.
小肠
D.
膀胱
E.皮肤
(五)问答题
试述纤毛和微绒毛的结构、功能与分布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内皮:衬贴在心血管和淋巴管腔面的单层扁平上皮,有利于血液和淋巴的流动
2.腺上皮:由腺细胞构成的上皮,构成腺的主要成分。
《人体形态学》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食物过敏后消化系统形态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用穆 氏法测定 。
1 4 病 理 组 织 学 检 查 .
OVA肠 道 攻 击 3h后 , 别 处 死小 鼠取 小 肠 、 分 肝 脏 和 胃组 织 ,0 / 中性 福 尔 马 林 固定 后 石 10 mL L
实 验组 : E在 胃、 肠 粘 膜 组 织 均 阳性 表 达 , I g 小
1 2 动 物 致 敏 模 型 建 立 .
表 1 食 物 过 敏 导 致 小 鼠肝 损 伤 血 清 A T水 平 L
实验组 小 鼠用 卵蛋 白致 敏 : 用 坂 本 的 方法 采 卵蛋 白( OVA) 0 g用 生 理 盐 水溶 解 稀 释 取 经 口 10
投入 , 时 OVA 10 g和 氢 氧 化 铝 ( 为增 强佐 同 0 作 剂 ) . 0 1mL腹 腔注 射 , 周 1次 , 3次 。实验 最后 每 共
淋 巴细胞 浸润 ; 组 织充 血 , 细 胞 水 肿 , 见 的 以 肝 肝 可
OV 肠 道攻击 后 3h后 , 用 断 头 处 死 小 鼠, 血 A 采 取 及小 肠 、 脏 和 胃 组 织 。对 照 组 用 生 理 盐 水 代 替 肝 OVA, 其余 步骤 同试 验组 。
1 3 肝 功 能 检 测 . 小 鼠 的 血 清 AL ( a iea n ta seae T Alnn miorn frs )
第 4期
6 O1 一
见 IE ; 照组 : g )对 小肠 、 、 肝 胃等组 织均无 显 色 。
蜡 包埋 , 然后 , —4mm 厚 连续 切 片 , 3 进行 HE染 色
和免疫 组化染 色 , 别 观察小 肠 、 及 胃等组织 的病 分 肝
理 形态 学变 化 。
毛蚶消化系统形态学_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研究
⽑蚶消化系统形态学_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研究2005年海洋湖沼通报Transactions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No3⽂章编号:100326482(2005)0320023208⽑蚶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研究3许星鸿1,阎斌伦1,郑家声2,徐国成1,时冬晴1(1.淮海⼯学院海洋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5;2.中国海洋⼤学海洋⽣命学院,⼭东青岛266003)摘要:运⽤解剖学、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法对⽑蚶(Scapharca subcrenata)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了研究。
结果表明:⽑蚶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盲囊组成。
消化道包括唇瓣、⼝、⾷道、胃、晶杆囊、肠、直肠和肛门。
除唇瓣、晶杆囊外的消化管壁由内向外可分为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粘膜层包括粘膜上⽪和粘膜肌层。
⼝腔和⾷道上⽪为假复层纤⽑柱状上⽪,消化道其它部位的粘膜上⽪都为单层纤⽑柱状上⽪。
胃壁和肠壁的局部缺乏肌层。
除⼝腔腹⾯的外膜为浆膜外,其余皆为纤维膜。
消化盲囊为复管泡状腺,以导管与胃腔相通。
腺上⽪由胚性细胞(E2细胞)、纤维细胞(F2细胞)、吸收细胞(R2细胞)和分泌细胞(B2细胞)组成。
在⼝、⾷道、胃、肠等部位的消化管腔存在着吞噬细胞。
肠上⽪和消化盲囊腺上⽪有较强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胃上⽪、肠上⽪和消化盲囊腺上⽪有较强的酸性磷酸酶活性。
胃和肠的粘膜下层、消化盲囊腺上⽪和结缔组织中含有钙和铁。
关键词:⽑蚶;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组织化学中图分类号:S944.44;Q954.58 ⽂献标识码:A⽑蚶(S ca p harca subcrenat a L ischke)⾪属于软体动物门、瓣鳃纲、蚶⽬、蚶科,⼴泛分布于我国各海区,其⾁质鲜美、营养丰富,是近海渔业⽣产的重点捕捞对象之⼀[1]。
由于近年来的酷采滥捕,导致⽑蚶的⾃然资源量严重减少,因此开展⽑蚶的⼈⼯养殖势在必⾏。
然⽽关于⽑蚶的⽣物学基础研究资料很少,只有少量有关其外部形态、繁殖习性等描述[1,2]。
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的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研究
淡水渔业,2024,54(2):67-74Freshwater Fisheries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3月Mar.2024㊀㊀收稿日期:2023-05-25;修订日期:2023-10-23资助项目:湖北省技术创新专项(2018ABA105); 科技助力经济2020 重点专项(2020)第一作者简介:董立学(1996-㊀),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水产营养与饲料研究㊂E-mail:dlx@ 通讯作者:王贵英㊂E-mail:hxfsc@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的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研究董立学1,蒋㊀明1,陆㊀星1,吉哲慧1,魏辉杰2,李㊀清2,3,孙艳红2,3,陈㊀见2,3,李㊀佩2,3,李明光2,王贵英2,3(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武汉430223;2.武汉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武汉430207;3.武汉先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武汉430207)摘要:为了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特点,采用生物学测量㊁苏木精-伊红染色(HE)组织学观察和扫描电镜等方法对31尾黑尾近红鲌[平均体重(115.71ʃ24.12)g]消化系统各部分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㊂结果显示:(1)黑尾近红鲌口亚上位,口裂宽/吻长㊁口裂高/吻长分别为1.68ʃ0.16㊁1.46ʃ0.12;消化道由口咽腔㊁食道和肠组成,肠道盘曲简单,以折点为界可将肠道分为前㊁中㊁后三段;(2)黑尾近红鲌肝脏指数为0.51ʃ0.31,肠道系数为0.93ʃ0.23,胰腺组织在肝脏中呈弥散性分布;(3)食道与前肠㊁中肠㊁后肠褶皱数量均差异显著,粘液细胞密度差异不显著;前肠管腔直径㊁褶皱高度和肌层厚度均显著高于后肠;(4)肠内面突起的皱褶发达,前肠和后肠分泌孔小而密集,微绒毛短而粗;中肠分泌孔大而多,微绒毛长而密,排列整齐㊂以上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的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符合其肉食性兼具杂食性的特征㊂关键词: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中图分类号:S965.9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0-6907-(2024)02-0067-08㊀㊀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隶属鲤形目(Cypriniformes )鲤科(Cyprinidae )鲌亚科(Culterinae)近红鲌属(Acherythroculter ),又名黑尾鲌㊁黑尾刁和高尖等,是我国长江上游特有的淡水鱼类,在四川㊁湖北㊁河南㊁江苏和浙江等地均有分布,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1]㊂黑尾近红鲌性情温和,适温范围广,耐低氧能力强,肉质细嫩,营养丰富[2]㊂近年来,对于黑尾近红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需求㊁消化酶活性和人工繁殖等方面[3-5],有关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形态学的研究尚未见报道㊂消化系统是机体消化和吸收食物的主要场所,为机体提供所需的物质和能量[6]㊂鱼类消化系统形态和结构反映了鱼类摄食㊁消化和吸收的特性,其特征与鱼的种类和食性密切相关[7]㊂目前,鲤科鱼类如鲤(Cyprinus carpio )㊁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㊁鳙(Aristichthys nobilis )㊁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8]㊁鲫(Carassius auratus )[9]㊁团头鲂(Parabramis pekinensis )[10]和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11]等已见关于消化系统特征与食性或消化道形态组织与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报道㊂进一步研究鱼类消化道形态学特征,是了解和探讨其消化吸收生理机制的重要途径,可为鱼类营养学及养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12]㊂本研究通过解剖学和组织学等方法,对黑尾近红鲌消化道全长及其各消化器官的形态㊁结构等进行分析,旨在了解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形态学特征,为其营养与消化生理学研究以及比较鱼类杂交育种中消化系统遗传特性提供理论依据㊂1㊀材料方法1.1㊀实验材料实验用黑尾近红鲌来源于武汉先锋水产科技有限公司㊂选取规格均一㊁体表健康的黑尾近红鲌31尾,平均体质量(115.71ʃ24.12)g,平均体长(19.60ʃ1.37)cm㊂样品采集前停食24h㊂淡㊀水㊀渔㊀业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1.2㊀外部形态学及消化系统解剖学研究采用80mg/L MS222将鱼麻醉,观察黑尾近红鲌外部形态,测量统计全长㊁体长㊁体高㊁头长㊁眼宽㊁吻长㊁口裂高㊁口裂宽㊁尾柄长和尾柄宽㊂然后自肛门沿腹中线纵剪至下颌,向左侧背方横剪至脊椎附近,再向前纵剪至鳃盖后部;取下左侧体壁并剪去左侧鳃盖骨,打开鱼体腔和口咽腔,对其消化系统中各组织进行拍照并测量食道和消化道长度㊂1.3㊀消化系统组织学研究分别取唇㊁口腔壁㊁咽㊁食道㊁前肠㊁中肠㊁后肠㊁胆囊㊁肝脏和肛门组织,于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分别进行纵向和横向切片,其厚度为6μm,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显微镜(Olympus BX51)下观察并拍照㊂测定食道㊁前肠㊁中肠和后肠黏膜褶数量㊁黏膜褶高度㊁黏膜褶宽度㊁肌层厚度等参数㊂食道和肠道各段均随机选取7张切片,每张切片随机选取5个视野,计数每一视野中(200ˑ200)μm2范围内黏液细胞的总数,计算黏液细胞的密度㊂1.4㊀消化系统扫描电镜观察取前㊁中㊁后肠部分,用质量分数3%戊二醛固定后,再用质量分数1%锇酸固定,之后酒精脱水,真空冷冻干燥㊁镀金后,扫描电镜(HITACHI Regulus8100)下观察并拍照㊂1.5㊀数据处理实验数据采用Excel㊁SPSS等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平均值ʃ标准差(XʃSD)形式表示㊂将所有数据分组后,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当组间差异显著(P<0.05)时,采用Tukey检验比较不同处理间的平均值㊂2㊀结果与分析2.1㊀黑尾近红鲌外部形态学特征黑尾近红鲌外部形态学特征相关参数见表1㊂2.2㊀黑尾近红鲌消化道形态学特征鱼类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及附于消化管附近的消化腺㊂黑尾近红鲌的消化道起于口咽腔,经食道㊁肠,止于肛门,无胃,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等(图1)㊂口:亚上位,口裂较小,倾斜角大,下颌长于上颌,上颌骨末端未伸达眼前缘㊂口咽腔:黑尾近红鲌口腔和咽腔之间没有明显的分界,出现鳃的部位为咽,其前方为口腔㊂口咽表1㊀黑尾近红鲌外部形态学性状(平均值ʃ标准差,n=31) Tab.1㊀External morphological measurement ofA.nigrocauda(MeanʃSD,n=31)指标参数指标参数体质量/g115.71ʃ24.12口裂宽/mm21.08ʃ1.59全长/cm22.92ʃ1.51尾柄长/mm21.65ʃ2.98体长/cm19.60ʃ1.37尾柄宽/mm17.60ʃ1.90体高/mm51.28ʃ4.23口裂宽/吻长 1.68ʃ0.16头长/mm42.75ʃ3.21口裂宽/口裂高 1.16ʃ0.07眼宽/mm10.68ʃ0.71口裂高/吻长 1.46ʃ0.12吻长/mm12.59ʃ1.13头长/体长0.22ʃ0.01口裂高/mm18.25ʃ1.30图1㊀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解剖观察图Fig.1㊀Anatomical observation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ofA.nigrocauda1:全鱼解剖图;2:消化道整体形态图;L:肝脏;G:肠道; T:精巢;F:脂肪;B:鳔;A:肛门;E:食道;FG:前肠;MG:中肠;HG:后肠腔较大,内无明显的舌㊂口腔和前咽部为纤维膜,后咽壁延伸到体腔,包有一层很薄的浆膜㊂鳃耙中长,排列较密,有4对鳃弓,第一鳃弓外侧鳃耙17~24㊂下咽骨中长,较窄,略呈钩状,前臂长,无显著角突㊂咽齿近锥形,末端尖而微弯,下咽齿发达,其他部位无齿等辅助摄食器官㊂食道:黑尾近红鲌食道短而粗,管壁厚,前端连接口咽腔,末端与前肠相连㊂背壁肌肉层与体壁相连,内壁具有黏膜褶㊂肠道:黑尾近红鲌肠道较短,盘旋附于腹腔脂肪上㊂依据其外观形态可分为前肠㊁中肠和后肠,前肠粘膜褶最厚,顶部呈圆形;中肠粘膜褶较薄,基部宽;后肠粘膜褶较少,呈纵行状,末端以肛门与外界相通㊂肝脏:黑尾近红鲌肝脏位于腹腔前段,呈暗红色,依靠腹膜覆盖住食道和部分前肠,并将胆囊包埋其中;胆囊深褐色,呈水滴状;胰腺组织在肝脏中成弥散性分布,外观上无明显独立的胰脏结构㊂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形态学特征相关参数见表86第2期董立学等: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的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研究2㊂黑尾近红鲌肝脏指数㊁内脏指数㊁比消化道重㊁比肠重和比肠长(肠道系数)分别为0.51%㊁10.67%㊁1.76%㊁1.77%㊁和0.93㊂黑尾近红鲌食道和前肠㊁中肠㊁后肠形态指数比较见表3㊂食道褶皱数量与前肠㊁中肠㊁后肠均差异显著,褶皱高度食道和后肠显著低于前肠和中肠;食道褶皱宽度显著高于前肠㊁中肠㊁后肠;从食道㊁前肠㊁中肠到后肠肌层厚度和管腔直径依次呈现降低趋势;食道和肠道黏液细胞密度差异不显著㊂2.3㊀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组织学特征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HE染色切片见图2㊂肠道电镜扫描切片见图3,500μm下,皱褶高且宽,呈交叉折叠排列;20μm下,分泌孔稀疏,排列不规则,近圆形;10μm下,微绒毛密集,分泌孔较大,呈洞穴状;2μm下,微绒毛短而密,排列整齐㊂唇: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表层细胞为扁平状,深层基底细胞多为矮柱状或立方形,细胞均排列整齐紧密㊂表2㊀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形态学性状(平均值ʃ标准差,n=31)Tab.2㊀Measurement of morphological traits in the digestive indexes of A.nigrocauda(MeanʃSD,n=31)指标参数指标参数口咽腔长/cm 4.78ʃ0.40肝脏指数0.51ʃ0.31腹腔长/cm7.74ʃ0.80内脏指数10.67ʃ5.44前肠/mm55.77ʃ13.73腹腔长/体长0.37ʃ0.10中肠/mm65.85ʃ12.34食道长/消化道长0.03ʃ0.01后肠/mm66.09ʃ12.50比消化道重 1.76ʃ0.92食道长/mm 6.17ʃ1.98肠长/腹腔长23.49ʃ6.19消化道质量/g 2.23ʃ1.01口咽腔长/头长0.11ʃ0.03食道质量/g0.15ʃ0.09肠长/消化道长0.97ʃ0.01内脏团质量/g13.30ʃ7.00比肠质量 1.77ʃ0.75肝脏质量/g0.70ʃ0.27比肠长(肠道系数)0.93ʃ0.23注:肝脏指数=肝脏重量/体重ˑ100;内脏指数=内脏重量/体重ˑ100;比消化道重=消化道重量/体重ˑ100;比肠重=肠道重量/体重ˑ100;比肠长=肠道长/体长㊂表3㊀黑尾近红鲌食道和前肠㊁中肠㊁后肠形态指数比较(平均值ʃ标准差,n=31) Tab.3㊀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esophagus and anterior,middle and posterior intestines of A.nigrocauda(MeanʃSD,n=31)形态指数食道前肠中肠后肠褶皱数量/个24.00ʃ1.00a48.67ʃ2.08c41.00ʃ3.00b39.67ʃ3.06b 褶皱高度/μm588.44ʃ34.07a929.48ʃ81.05b810.53ʃ129.18b521.86ʃ91.98a 褶皱宽度/μm162.62ʃ12.42b102.38ʃ20.15a103.31ʃ18.64a76.04ʃ22.45a 肌层厚度/μm247.17ʃ28.60c192.09ʃ44.01bc132.63ʃ28.12ab109.63ʃ6.24a 管腔直径/μm3561.48ʃ326.02c2982.05ʃ244.24b2645.80ʃ310.79ab1910.13ʃ335.13a 黏液细胞数/(200ˑ200)μm223.00ʃ1.80a25.00ʃ1.80a25.67ʃ1.53a23.33ʃ1.53a 注:表中同行肩标相同字母者表示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字母不同表示组间差异显著(P<0.05)㊂口咽腔:口咽腔壁主要由黏膜层㊁黏膜下层㊁肌层和浆膜层组成㊂黏膜层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黏膜下层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肌层由横纹肌构成;浆膜层稍厚,分布大量粘液细胞㊂食道:由黏膜层㊁黏膜下层㊁肌层和浆膜层构成㊂食道黏膜上皮为复层鳞状上皮,腔内黏膜层向内突出形成褶皱,形态似肠绒毛㊂黏膜下层为结缔组织,与固有层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肌层由内层环肌和外层环肌构成,环肌发达,系横纹肌纤维;最外层为浆膜层,由薄层结缔组织及其外方覆盖的间皮组成㊂肠道:其壁由外向内同样分别是黏膜层㊁黏膜下层㊁肌层和浆膜层㊂肠道黏膜层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上皮细胞游离面具有微绒毛,细胞间夹有许多杯状细胞,体积大而明显,可见杯状细胞的分泌孔及分泌物(图2)㊂扫描电镜观察显示,肠内面突起的皱褶发达,表面由密集排列的微绒毛构成的纹状缘覆盖,其上分布有大量分泌孔,附近可见分泌的蛋白颗粒㊂前肠和后肠分泌孔小而密集,微绒毛短而粗;中肠分泌孔大而多,微绒毛长而密,排列整齐(图3)㊂食道和肠道黏膜上皮细胞间均分布有大量的黏液细胞,在黏膜褶皱的顶部㊁中部㊁基部均有分布㊂食道和肠道共发现3种不同的黏液细胞,Ⅰ型96淡㊀水㊀渔㊀业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56891112141550μm100μm100μm100μm200μm200μm50μm50μm50μm50μm200μm200μm100μm100μm20μmHS CVPC CMSSSSMCSMISMCSMMFIPSCEGCGGCV GCLPSCEGCGCSMISMSMFCSMGCGLPGCSCEMFSMCSMSSESMCSMSMCSMSSESISMISMSLSMGCGTBGCGS图2㊀黑尾近红鲌消化道HE染色切片图Fig.2㊀A.nigrocauda gastrointestinal HE slice1:唇;2:口腔壁;3:咽;4:食道;5~7:前肠;8~9:中肠;10~12:后肠;13:胆囊;14:肝脏;15:肛门;GCG:粘液细胞I;GC:粘液细胞Ⅱ;GCV:粘液细胞Ⅲ;TB:味蕾;CMS:环形肌;LMS:纵行肌;S:浆膜;SM:黏膜下层;CV:中央静脉;HS:肝血窦;PC:胰脏细胞;SCE:单层柱状上皮细胞;SSE:复层鳞状上皮细胞㊂细胞为圆型,染色较浅呈空泡状;Ⅱ型的为杯状,染色较浅亦呈空泡状;Ⅲ型细胞为囊状分泌颗粒,染色下颗粒着色较深㊂肝脏:外层覆着由单层扁平上皮细胞和结缔组织组成的浆膜㊂肝细胞体积较小,排列密集,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肝小叶分界不明显,尚可观察到一些弥散的胰腺细胞㊂胆囊:胆囊壁薄,由黏膜层㊁肌层和浆膜层构成㊂肛门:肛门近似呈椭圆形㊂同样由四层结缔组成,肠道末端至肛门处肌肉层略有增厚㊂3㊀讨论黑尾近红鲌为中上层鱼类,自然条件下栖息于江河中,主要以小型鱼类㊁水生昆虫及浮游动物为食,属肉食性兼具杂食性鱼类[13]㊂黑尾近红鲌的消化系统具有与其食性相适应的特点:口亚上位,口裂较小,倾斜角大;下咽骨呈钩状,咽齿近锥形,这些形态特点便于其抓捕和吞咽食物,防止逃逸㊂鱼类的鳃耙数目也与其食性密切相关,多以计数第一鳃弓外鳃耙数㊂一般而言,肉食性鱼类的鳃耙粗短且稀少,滤食性鱼类的鳃耙则致密且发07第2期董立学等: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的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研究23456789101112500μm500μm500μm20μm20μm20μm20μm10μm10μm2μm2μm2μm图3㊀黑尾近红鲌前肠㊁中肠㊁后肠扫描电镜图Fig.3㊀A.nigrocauda foregut ,midgut ,and hindgut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1,4,7,10:前肠;2,5,8,11:中肠;3,6,9,12:后肠;MF:黏膜褶;SP:分泌孔;P:蛋白颗粒;MV:微绒毛达[14]㊂邹文超等[15]研究发现草鱼鳃耙数为49,鲤鱼鳃耙数为22;王亚龙等[16]比较了5种鲌类摄食器官的形态,鳃耙数范围为19~27㊂黑尾近红鲌鳃耙数为17~24,鳃耙中长且排列较密,较硬而发达的鳃耙可作为辅助摄食器官㊂口咽腔是鱼类消化系统的开端,是机体与外界相连的腔道㊂黑尾近红鲌唇㊁口咽部可见味蕾结构,口咽黏膜和食道黏膜均为复层扁平上皮,分布有大量黏液细胞,这与哲罗鱼(Hucho taimen )[17]和石斑鱼(Centropristis striata )[18]口咽腔结构相似,味蕾结构有助于鱼类感觉食物和触发吞咽反射,可以对摄入进肠道消化的食物进行鉴别和选择[19];黏液细胞能够分泌黏液润湿食物和使黏膜上皮免受机械损伤[20],黏液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如黏多糖㊁糖蛋白㊁免疫球蛋白及各种水解性酶类等,在保护机体㊁防止病原入侵㊁维持微生物稳态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1]㊂同时,复层扁平上皮具有很强的再生修复能力,对摩擦和损伤的耐受能力强[22],大量黏液细胞可分泌黏液润滑管腔利于食物运送[23],还具有一定的吸收和转运大分子㊁辅酶因子,抵御外来致病因子等作用[24]㊂食道的主要功能是传输食物,鱼类在吞咽食物时可通过舒展食道纵褶来调整管径的大小,使食物更加顺利通过食道[25,26],黑尾近红鲌食道管壁厚,肌层发达且多为横纹肌纤维,内壁有很多纵行黏膜褶,其结构特点与大多数硬骨鱼类相同,如银鲳(Pampus argen-teus )[27]㊁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keta )[28]和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 )[26]等㊂肠道是鱼类机体营养物质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器官,其消化作用在无胃鱼上更加突出[8]㊂肠道褶17淡㊀水㊀渔㊀业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皱数量㊁高度㊁宽度与肠道的容纳性及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直接相关[29],其上皮层中含各型黏液细胞,分泌的黏多糖可结合多种消化酶类,促进肠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301]㊂肌层厚度反映了肠道的收缩蠕动能力,收缩蠕动可促进食物消化和降低食糜流通,增强营养物质的吸收[31]㊂本研究中,黑尾近红鲌肠道盘曲简单,共有2个回折,以折点为界可将肠道分为前㊁中㊁后三段,前肠管腔直径和肌层厚度最大,褶皱数量最多,中肠次之,后肠管腔直径和肌层厚度最小,褶皱数量最少,这表明前肠可能是黑尾近红鲌消化吸收食物的主要场所,类似结果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32]和杂交鲌[33](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ɬˑA.nigrocauda ȶ)等消化道的研究中也有发现㊂扫描电镜下,肠内面皱褶明显,皱褶表面微绒毛密集,可见较多杯状细胞的分泌孔,微绒毛沿分泌孔伸出,与其消化酶的分泌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密切联系[34]㊂鱼类消化道系数与其食性密切相关,肠道系数作为重要的消化道形态学指标之一,能间接反映鱼类的消化能力㊂一般来说,肉食性鱼类肠道较短,而杂食性及草食性鱼类肠道相对较长[35]㊂黑尾近红鲌肠道系数为0.93,明显小于草鱼(肠道系数2.30)和鲫(肠道系数2.39)[36],与杂食性的长麦穗鱼(Pseu-dorasbora elongata)(肠道系数0.82)[37]及肉食性的黄颡鱼(肠道系数0.85)[8]㊁翘嘴鲌(肠道系数1. 119)[11]㊁鲇(Silurus asotus)(肠道系数0.69)[38]相近,符合其肉食性兼具杂食性鱼类的特征㊂4㊀结论综上所述,黑尾近红鲌前肠管腔直径和肌层厚度大,褶皱数量多,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肠道整体较短,肠道系数为0.93,消化道形态学和组织学结构说明黑尾近红鲌的食性为肉食性兼具杂食性㊂参考文献:[1]谭德清,王剑伟,但胜国.黑尾近红鲌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J].水生生物学报,2004,28(3):240-246.[2]白晓慧,王贵英,熊传喜.不同年龄黑尾近红鲌消化酶活性比较[J].淡水渔业,2007,37(3):30-33.[3]丁立云,曹义虎,周秋白,等.黑尾近红鲌幼鱼对蛋白质营养需求的初步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40(10):216-218. [4]李代金,黄㊀辉,谭德清,等.饥饿和再投喂对黑尾近红鲌幼鱼体成分㊁消化酶活性和RNA/DNA比值的影响[J].淡水渔业, 2010,40(6):27-32,79.[5]殷海成,吕海英.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及胚胎发育的研究[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0,25(3):265-269.[6]荣㊀华,张㊀雷,王晓雯,等.四种不同食性鱼类的消化酶活性及肠道组织形态学比较研究[J].淡水渔业,2023,53(2):29-35.[7]熊冬梅.黑斑原鮡消化生理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0.[8]毕㊀冰,孙中武,毛天强,等.鲤㊁鲢㊁鳙㊁草鱼消化道结构与食性的研究[J].水产学杂志,2011,24(1):26-29.[9]相玺玺,肖传斌,冯建新,等.淇河鲫消化道组织学观察[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43(1):56-59.[10]权梦雪,罗㊀莹,彭迁迁,等.团头鲂消化道黏膜ACP㊁ALP㊁NSE㊁SDH㊁ATPase的组织化学定位[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15,24(6):573-577.[11]许宝红,王亚楠,肖调义,等.4种淡水经济鱼类消化系统的组织学比较[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2):47-55. [12]马本贺,王海华,徐先栋,等.大刺鳅消化道结构及食性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22,43(3):56-63.[13]李伟东.饲料脂肪水平对黑尾近红鲌生长性能㊁鱼体成分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D].武汉:武汉轻工业大学,2014. [14]杨学芬,谢从新,杨瑞斌.梁子湖6种凶猛鱼摄食器官形态学的比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3,22(3):257-259. [15]邹文超,李云兰,邓玉平,等.5种常规淡水鱼摄食消化器官的形态学观察研究[J].饲料研究,2015(15):42-45. [16]王亚龙,李昊成,何勇凤,等.长湖5种鲌摄食器官形态学的比较[J].淡水渔业,2016,46(6):26-32.[17]关海红,匡友谊,徐㊀伟,等.哲罗鱼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J].中国水产科学,2008,15(5):873-879. [18]李海燕,竺俊全,陈㊀飞,等.美洲黑石斑鱼消化道的形态结构[J].生物学杂志,2011,28(4):31-34,46.[19]ATEMA J.Structures and functions of the sense of taste in the cat-fish(Ictalurus natalis)[J].Brain Behavior and Evolution,1971,4(4):273-294.[20]杨晓鸽,连玉喜,万㊀安,等.长麦穗鱼消化系统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J].水产学杂志,2021,34(2):45-50. [21]KONG W G,Yu Y Y,DONG S,et al.Pharyngeal immunity in earlyvertebrates provides functional and evolutionary insight into mucosal homeostasis[J].Journal of Immunology,2019,203(11):3054 -3067.[22]马本贺,王海华,徐先栋,等.大刺鳅消化道结构及食性研究[J].渔业科学进展,2022,43(3):56-63.[23]何睿祺,谢伟忠,朱旭枫,等.斑鱾消化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J].海洋湖沼通报,2023,45(2):72-79.[24]ARELLANO J M,STORCH V,SARASQUETE C.Ultrastructuralstudy on the intestine of Senegal sole,Solea senegalensis[J].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2002,18(3):154-158. [25]DAI X,SHU M,FANG W.Histological and ultrastructural study ofthe digestive tract of rice field eel,Monopterus albus[J].Journal of Applied Ichthyology,2007,23(2):177-183.[26]陈㊀宵,肖志忠,肖永双,等.斑石鲷消化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观察[J].海洋科学,2022,46(7):70-77.[27]唐道军,刘㊀洋,郑学斌,等.银鲳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特征及其消化酶活性[J].水生生物学报,2022,46(5):643-653.27第2期董立学等:黑尾近红鲌消化系统的形态与组织学结构研究[28]李培伦,刘㊀伟,鲁万桥,等.大麻哈鱼消化器官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J].南方农业学报,2022,53(5):1457-1465. [29]MEKBUNGWAN A,YAMAUCHI K.Growth performance and histo-logical intestinal alterations in piglets fed dietary raw and heated pi-geon pea seed meal[J].Histology and Histopathology,2004,19(2):381-389.[30]YANG L,FANG J,PENG X,et al.Study on the morphology,histol-ogy and enzymatic activity of the digestive tract of Gymnocypris eck-loni Herzenstein[J].Th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al Science, 2015,77(2):1175-1185.[31]卞宇豪,许晓莹,段志鹏,等.酵母培养物替代鱼粉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㊁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21,33(9):5182-5192.[32]董㊀婧,刘㊀聪,吴高峰,等.黄颡鱼消化道形态与组织学研究[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3):4-6,257.[33]吉哲慧,李㊀清,蒋㊀明,等.杂交鲌(翘嘴鲌ɬˑ黑尾近红鲌ȶ)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研究[J].淡水渔业,2023,53(1):12-19.[34]曾延清.低鱼粉饲料中添加姜黄素对黄姑鱼生长性能㊁饲料利用及肠道健康的影响研究[D].浙江舟山:浙江海洋大学,2022.[35]ANDRADE M I,GUIMARãES P J,ROTUNDO M M,et al.Mor-phology of the digestive tract of the Whitemouth croaker Micropogo-nias furnieri(Desmarest,1823)(Perciformes:Sciaenidae)[J].Ac-ta Zoologica,2016,98(2):136-143.[36]曾㊀端,叶元土.鱼类食性与消化系统结构的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8(4):81-84.[37]杨晓鸽,连玉喜,万㊀安,等.长麦穗鱼消化系统的形态学与组织学研究[J].水产学杂志,2021,34(2):45-50. [38]ALBRECHT M P,FERREIRA M,CARAMASCHI E P.Anatomicalfeatures and histology of the digestive tract of two related neotropi-cal omnivorous fishes(Characiformes;Anostomidae)[J].Journal of Fish Biology,2001,58(2):419-430.3747淡㊀水㊀渔㊀业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2024年Morph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of the digestivesystem in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DONG Lixue1,JIANG Ming1,LU Xing1,JI Zhehui1,WEI Huijie2,Li Qing2,3,SUN Yanhong2,3,CHEN Jian2,3,LI Pei2,3,Li Mingguang2,WANG Guiying2,3(1.Yangtze River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Wuhan430223,China;2.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Wuh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430207,China;3.Wuhan Xianfeng Aquaculture Technology Co.Ltd,Wuhan430207,China)Abstract: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sh digestive tract plays a pivotal role in comprehending and exploring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thereby pro-viding a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advancing research on fish nutrition and aquaculture.The biological measurement,paraffin section,and electron microscopy scanning were employed to observation the digestive system of A.Nigrocauda with the average weight(115.71ʃ24.12)g to investigate the morph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 in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igrocauda had upper position mouse,with the ratio of oral fissure length to snout width was(1.68ʃ0.16),the ratio of o-ral fissure length to snout height was(1.46ʃ0.12),and the digestive tract is composed of the oropharyngeal cavity,esophagus,and intestine.The intestine was simple in curvature and could be divided into three seg-ments:anterior,middle,and posterior.The liver index was(0.51ʃ0.31)%,and the intestinal coefficient was (0.93ʃ0.23).Pancreatic tissue was distributed dispersedly in the liver.The esophagus and intestines were com-posed of a mucosal layer,submucosa,muscle layer and serous membrane.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number of folds between the esophagus and the foregut,midgut,and hindgut,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nsity of mucous cells.The diameter,fold height,and muscular thickness of the anterior in-testinal lumen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hindgut.A.Nigrocauda had well-developed folds on the inner surface of the intestine,small and dense secretory pores in the anterior and posterior intestines,and short and coarse microvilli.The secretory pores of the midgut are large and numerous,and the microvilli are long and dense and arranged neatly.In conclusion,the foregut of A.Nigrocauda exhibits a substantial lumen diameter,a considerable muscular layer thickness,and an extensive presence of folds.These findings strongly suggested that the foregut is the primary site for nutrient absorption.Furthermore,it is noteworthy that the intestinal length in this species is comparatively shorter than that observed in other fish species,as evidenced by an intestinal co-efficient value of0.93.The morphological and histological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in A.Ni-grocauda adapted to its carnivore and omnivorous feeding habits.Key words: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digestive system;morphology;histology。
西施舌消化系统形态学、组织学与组织化学的研究
2 中国海洋大学 海洋 生命学 院, . 山东 青 岛 2 6 0 ) 6 0 3
摘要 : 采用解剖学、 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对西施舌 M c a nqa at tut r a i a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 明:西施舌 的消化系统 由消化道 和消化 盲囊组成 。消化 道包 括唇瓣 、口、食道 、 胃、晶杆 囊 、肠 、 直肠 和肛 门 ,除唇瓣 、晶杆囊 外 ,消化管壁 由内向外 可分为黏膜 层 、黏膜下层 、肌 层和外膜 ;胃壁和肠 壁
维普资讯
第2 2卷第 6期
20 07年 1 2月
大 连
水 产
学 院
学 报
V0 . 2 No 6 12 . D c.2007 e
J RNAL OF D I I HER E OU AL AN FS I S UNI RST VE I Y
12 2 组 织 学研 究 ..
取 出 内脏 团 ,用 B unS 固 oi,液
定 ,石蜡 包埋 ,切 片厚 为 7~ m。用 苏木 精 一伊 8 红染 色 ,在 Oy p s X 1显微镜 下 观察 、照 相 。 lm u S B
之功效,为经济价值 较高 的海产珍 品…。 目前关
于西施 舌 的生 活 史 ] 、人 工 育 苗 及 养殖 技 术
文 章 编 号 :0 0—9 5 (0 7 o o o 10 9 7 2 0 )6一 4 9一o 6
西施 舌 消化 系统 形态 学 、 织 学 与 组 织 化 学 的研 究 组
许 星 鸿 孟 学 平 阎 斌 伦 郑 家 声 , , ,
( . 海工学院 江苏省海洋生物技术重点建设实验室 , 1淮 江苏 连云港 22 0 ; 20 5
晶杆头部裸露于 胃腔中,其杆状部从 胃腔 中伸 出,外面包裹着单层纤毛柱状 上皮构成 的晶杆囊
太门哲罗鱼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的研究
(. eog agRvr i e e R s r stt o hns cdm i e c ne,H ri 107 ; 1H i nf n i s r s ee c I tuefC ie Aa e yo Fs r Si cs ab l i e F h i a h n i e f hy e n 5 0 0 2 C lg ia c ne n e nl y ot at gi l rl nvrt,H ri 10 3 ) . o eeo A m l i c dTc o g ,N r es A r ut a U i sy ab 5 0 0 l f n Se a h o h c u ei n
肉食 性 鱼 类 特 征 。
关键词 :哲罗鱼 ( uh i e ) H cot m n ;消化 系统 ;粘液 细胞 ;嗜伊红囊状结构 a
中 图分 类 号 :s 6 . 9 12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9 7 (0 1 0 - 3 -6 006 0 一2 1 )20 00 0
第4 1卷 第 2期
Vo. 14l
No .2
淡
水
渔
业
2 1 年 3月 01
M a . 011 r2
F e h tr F s e is r s wae ih re
太 门 哲 罗 鱼 消 化 系 统 形 态 学 和 组 织 学 的 研 究
张 贾 刘 奕 , 广香 , 胜 永泉 , 钟贺 , 佟 尹家
Abs r t Th r hoo y a d h soo y o g si y tm fH u h ai n we e sude i n t my a ir tc t ac : e mo p lg n itl g fdie tng s se o c o t me r t id usng a a o nd m c oe h—
医学研究中的病理学和组织学研究
医学研究中的病理学和组织学研究病理学和组织学在医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医学研究中的病理学和组织学研究是为了深入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病理变化和治疗方法而开展的重要领域。
病理学主要研究疾病的形态学和功能改变,而组织学则着重于研究生物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重点探讨病理学和组织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一、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病理学是通过对组织切片的观察来研究疾病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病理组织学、病理生理学和病理化学等。
通过对患者组织标本的切片染色观察,可以了解病理变化的类型、程度和分布规律,为临床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重要依据。
病理学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对疾病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和发展规律,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病理学研究的结果能够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临床表现、预后以及治疗反应,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组织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组织学是研究生物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对于医学研究与诊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在医学领域中,组织学常常被用于研究疾病的病理变化、疾病的发生机制以及药物的治疗效果。
组织学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疾病病理变化的观察和分析:通过对患者组织标本的切片染色,观察和分析其病理变化,可以获取有关疾病的基本信息,为临床医生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
2. 病理诊断和分型:根据组织标本的病理变化,可以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型。
这对于临床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3. 药物疗效的评估:通过对药物治疗后患者组织标本的观察和分析,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为临床医生的药物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4. 疾病的发生机制研究:组织学的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机制,帮助医学研究人员深入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三、病理学和组织学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病理学和组织学的研究成果在临床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组织学和病理学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组织学和病理学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组织学和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常用的研究手段和诊断工具。
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的学科,它通过研究组织结构的变化来揭示疾病的机制。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和病变规律的学科,它通过观察病变组织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来诊断疾病。
组织学和病理学在疾病研究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
它们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也可以用于疾病机理的研究和新药开发。
首先,组织学和病理学在疾病的诊断上起着重要作用。
在临床上,医生需要通过检查病变组织的形态学和组织学特征来确定疾病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
例如,当患者出现肺结节时,医生可以通过取样肺结节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确定是否为肺癌。
此外,组织学和病理学也可以用于疾病的预后评估,通过观察病变组织的恶性程度和转移情况来评估患者的预后。
其次,组织学和病理学在疾病的治疗方面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治疗方法开始从传统的化疗、放疗向靶向治疗转变。
靶向治疗的关键在于找到致病基因或蛋白质,并设计出对其的特异性药物。
在这方面,组织学和病理学在寻找新的治疗目标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病变组织的分子表达和信号通路的研究,可以寻找到致病基因或蛋白质,并找到针对其的靶向治疗方案。
另外,组织学和病理学也可以用于疾病机理的研究。
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研究其机理是治疗和预防的基础。
通过观察病变组织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可以揭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例如,研究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可以通过观察动脉内膜下层的成分改变来深入了解其发展过程。
最后,组织学和病理学也可以用于新药的研发。
在新药开发过程中,需要先进行药效学和安全性评价,其中就需要进行动物试验和病理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可以观察药物对组织和器官的不良变化和副作用,评估药物的安全性和毒性。
同时,还可以观察药物对病变组织的治疗作用,评估药物的药效性和适用性。
综上所述,组织学和病理学在疾病研究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是疾病诊断、治疗、预防和机理研究的重要手段。
现代医学基础必学知识点
现代医学基础必学知识点1. 解剖学:对人体结构和组织的学习,包括各种器官的形态、位置和关系等。
2. 生理学:研究人体各种系统的功能和机制,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3. 病理学:研究疾病的形态学和组织学变化,了解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机制。
4. 药理学:研究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治疗效果,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与身体的相互作用。
5. 临床诊断: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通过各种方法来确定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6. 内科学:研究人体各种内部系统的疾病,如心脏病、肺病、肾病等。
7. 外科学:研究手术治疗和外科病理学,包括各种手术技术、手术风险评估等。
8. 儿科学:专注于婴幼儿和儿童的疾病和发育问题,涉及各种儿童常见疾病和儿童健康管理。
9. 妇产科学:研究女性的生殖系统和妊娠、分娩、更年期等生理和疾病问题。
10. 医学伦理学:研究医学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如医患关系、病人权利和医学研究伦理等。
11. 免疫学: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免疫应答机制,以及涉及免疫系统的疾病的治疗。
12.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结构、生理特性和病原机制,了解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
13. 分子生物学: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和相互作用,以及基因表达和调控机制。
14. 遗传学:研究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变异,包括基因遗传、染色体遗传和人类遗传疾病。
15. 统计学:研究数据收集、分析和解释的方法,用于评估医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结果。
这些是医学基础中的一些主要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为从事医学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当然,医学领域的知识非常广泛,还包括许多专业和细分领域,因此学习医学需要长期的系统性培训和实践。
6种猛禽消化系统的比较研究
6种猛禽消化系统的比较研究金志民;杨春文;刘铸;金建丽【摘要】对6种猛禽(普通鵟Buteo buteo、毛脚鵟gopus、红隼Falco tinnunculus、长耳鸮Asio otus、短耳鸮A.flammeus和鸮Bubo bubo)的消化系统形态结构进行了解剖测量和比较,以了解鸟类消化系统形态结构与食性的关系.结果显示,长耳鸮的消化管最长,是体长的2.08倍;鸮的消化管次之,是体长的2.0倍;红隼的消化管最短,是体长的1.14~1.21倍,表明猛禽消化道的形态特征与其食性关系并不大.红隼大肠比较发达是体长的0.22倍.隼形目猛禽具有嗉囊,而盲肠不发达,鸮形目嗉囊不发达,而具有相对发达的盲肠.长耳鸮的盲肠最发达,为体长的0.46倍;其十二指肠也是6种猛禽中最发达的,为体长的0.59倍.【期刊名称】《四川动物》【年(卷),期】2011(030)003【总页数】4页(P435-438)【关键词】猛禽;消化系统;比较【作者】金志民;杨春文;刘铸;金建丽【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59.7;Q954.58目前对野生珍稀濒危鸟类消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研究报道较多(王丽萍等,1991;肖方等,1999;张子慧等,1999;赵京等,2000;韩芬茹,2004;路纪琪等,2004;周菊萍等,2004),而关于猛禽消化系统的形态结构比较研究的报道相对较少。
为此,我们对鸮形目和隼形目的6种鸟的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以期了解猛禽鸟类消化系统结构与食性的关系,也为更好地保护鸟类及动物园对野生鸟类的人工饲养、繁殖、疾病预防等提供基础资料。
普通鵟Buteo buteo,隼形目鹰科鵟属中型猛禽,体长50~59 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者间隔排列 , 一定规 律性 。杯 状细胞 圆形或 椭 圆形 , 无 中
空, 很少呈现 细胞 核 , 高倍镜下 可见网状淡红色结构 ; 柱状细
胞的体积远大于杯状细胞 , 其分布密度 比杯状细胞广 , 切面上 可见柱状细胞为长椭圆形 , 胞质淡红色 , 核位于中央。黏膜上
物形 态和发育的研究 。T l(2 )6 5 0 1 E— a :p g1 1 e:0 3 4 7 17 ; m i l i 8 1 @ l in
最 后 1 转 折 为 肠 中段 , 后 段 为 最 后 1 转 折 至 肛 门 的部 个 肠 个 分 , 管从 前 到后 , 径 逐 渐 变 细 变 薄 , 端 开 口为 肛 门 。 消 肠 管 末
关丁 的报道多集 中于养殖 、 生理生化方 面u , j但对丁 消 化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的研究未见报道。本试验对 丁 消化 系统 大体解剖结构和组织学结构 进行 了研究 , 旨在 为名优鱼 类丁 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
一
24 一 4
萍, 金
江 苏农业科学
21 0 0年第 1 期
李
丽, 匡刚桥 , 等.丁 消化 系统形态学和组织学研 究[ ] J .江苏农业科学,00 1 :4 2 6 2 1 ( ) 24— 4
丁 消 化 系统 形 态 学 和组 织 学 研 究
李 萍 金 , 丽 ,匡刚桥 庹 , 云
( . 南大学荣昌校区水产 系, 1西 重庆 4 2 6 2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0 40; . 重庆 4 0 1 ; . 0 7 5 3 宜春学 院, 江西宜春 36 0 ) 30 0
摘要: 通过对丁 ( i at c ) Tn na 消化系统 的形态学和组织学观察 , c i 结果表 明, 其消化道 由食 道、 肠和肛 门组成 。食 道肌层发达 。肠 由前 、 、 3段构成 , 中 后 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 , 肠前段杯状细胞丰 富, 黏膜皱褶 多且 长 , 肠后段次 之 , 中段最少 ; 肠 肠前段 、 中段和后段 环肌层厚 度分别 约为 2 、8 1 m, 肌层 厚度 分别 约为 6 、9 3 m; 门肌层 0 2 、9 纵 7 2 、8 肛 发达 。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 , 胰腺 属弥散 型 ; 胆囊 由浆膜层 、 肌层和黏膜层构成 。
欧洲 , 在我国仅分 布于额尔齐斯河和乌伦古河流域 , 是一种营 底栖生活习性 的温水性 鱼类 ; 因其具有 高蛋 白、 低脂肪 、 营养
全 面 的特 点 , 时 具 有 易 驯 食 、 捕 率 高 、 长 较 快 、 逆 性 同 起 生 抗
2 结 果 2 1 大 体 解剖 结构 .
丁 的消化道呈螺旋状盘旋于体腔 , 腹面紧紧与鳔相贴 。
照相 , 组织学数据 采用 IP软件测量 , E cl P 用 xe 软件计算。
收稿 1期 :09— 6—2 3 20 0 3 基金项 目: 西南大学荣 昌校区青苗基金( 编号 :0 7 O 1 ) 20 Q O 3 。 作者简介 : 李 萍 (9 1 ) 女 , 18 一 , 陕西渭南人 , 士 , 师, 硕 讲 主要从事动
关键 词 :消 化 道 ; 化 腺 ;形态 学 ; 织 学 ;丁缈 消 组 中 图分 类 号 :s6 .9 95 19 文献标志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2—10 (0 0 0 — 24— 3 10 32 2 l ) 1 0 4 0
丁 ( ic na 隶 属 鲤 科 雅 罗 鱼 亚 科 丁 属 , 产 于 Tnat c ) i 原
1 材 料 和 方 法
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腺 。肝脏 暗褐色 , 为左右 2叶 。胆囊位 分 于肝脏腹面 , 墨绿色 , 呈长囊状 , 胆管 连接肝脏 。胰腺属 弥散
型 , 布 在 肠各 段 系 膜 及 肝 脏 内 。 散
2 2 消 化 道 的组 织 结构 .
试验用丁 4尾 ( 雄鱼 3尾 , 雌鱼 1 ) 取 自西南大学荣 尾 , 昌校区试验渔场 。体长 10— 6 m, 8 2 0m 体重 16— 5 。 5 24g 活体 解剖观察消化道及消化腺 的形 态结构 , 出消化 道 、 取 消化腺 , 用生理盐 水冲洗干净分段 固定 , 分别用 B u oi n液和 C ro any液 固定 2 3 , 7 %酒 精中保存 。石蜡包埋切片 , 4— 6h 于 0 厚度为 5
消化 道 可分 为 口咽 腔 、 道 、 、 门 等 4个 部 分 。 鳔 管 连 接 食 肠 肛
强、 养殖效益好等优点 , 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有关鱼类消
化 系统 形 态 学 和 组 织 学 研究 , 内外 学者 已做 了大 量 工 作 , 国 有
处 以前 的部分为食道 , 紧连食道后 为肠前段 , 肠第 1 个转折到
y h o c m. n。 ao. o c
致谢 : 验及论文 的完成得到 了西南大学张耀 光教 授的悉心指导 , 本试
陈建老师对试验材料 的获得提供支持 , 在此表示感谢 1
2 2 1 食 道 ( s hgs 食 道 较 短 , 壁 较 厚 , 固有 膜 和 .. eo au ) p 管 由
6 m, E H .和 Ma o lr l y三色法染色 , Nkn显微镜观察并 用 i o
上皮组织共 同向管腔内形成一些皱褶。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
上 皮 。表 层 为 扁 平 或 椭 圆形 细 胞 , 比较 大 , 核 圆形 或 椭 圆 形 , 胞 质染 为淡 红 色 。表 层 下 主要 由杯 状 细 胞 和 柱 状 细 胞 组 成 ,
—
消 化 道 管 壁 由内 向外 分 为 黏 膜 层 、 黏膜 下 层 、 肉层 和浆 肌 膜 层 。 黏膜 层 由黏膜 上皮 、 有膜 、 膜 肌 层组 成 。黏 膜 下层 固 黏
由疏松结缔组织组成 。肌 肉层 又分为 内环肌 层和外纵肌层 。 浆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