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式的证明教案

合集下载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自主学习不等式的性质。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概念及表达方式。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性质1、性质2、性质3)。

3. 不等式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推导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不等式的性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不等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讲解不等式的概念、表达方式,详细阐述不等式的性质1、性质2、性质3。

4.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的不等式性质。

5. 应用拓展: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不等式性质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不等式性质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评价其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以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七、教学反馈:1. 课后及时批改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掌握情况。

2. 根据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3. 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学习不等式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中职数学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中职数学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中职数学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及其基本性质;2.掌握不等式中常见运算的性质;3.能够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不等式的基本定义及举例理解;2.不等式中常见运算的性质;3.通过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不等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1.不等式中常见运算的性质的理解;2.实际问题的转化和求解。

教学准备:PPT、黑板、粉笔、教辅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通过举例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不等式,并介绍不等式的基本定义。

举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不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Step 2 不等式中的常见运算性质(10分钟)结合具体例子,介绍不等式中常见运算的性质,如加法性质、减法性质、乘法性质和除法性质,并解释其推理过程。

Step 3 练习(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一些基础的不等式练习,巩固不等式运算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Step 4 实际问题的应用(20分钟)通过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不等式,并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例如:手机厂商生产两种型号的手机A和B,已知A型手机每台利润为500元,B型手机每台利润为300元。

厂商希望利润不少于4000元,又知道生产每台A型手机需要工期为2天,B型手机需要工期为3天。

问厂商应生产多少台A型手机和多少台B型手机,才能在总工期不超过15天的前提下达到最大利润?通过引导,将问题转化为一个不等式,并利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Step 5 总结归纳(10分钟)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方法,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并拓展思维。

Step 6 达成目标检测(10分钟)布置一些综合性的不等式题目,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并将题目答案上交。

通过检查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答案,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Step 7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适量的不等式练习题作业,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和解答,并在下节课上检查。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初中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初中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初中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能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不等式的存在。

2. 提问学生:不等式和等式有什么区别?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5分钟)1. 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包括:a. 不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b. 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c. 不等式的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2.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三、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给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问题。

3. 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学会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给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题目。

3. 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指导。

五、总结和作业布置(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用方法。

2. 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例子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不等式的存在。

接着介绍了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示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最后,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学会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问题,培养学生的转化能力。

同时,通过练习题的巩固,让学生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运用方法。

作业布置要合理,难度要适中,以便让学生在巩固所学内容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证明和推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的运算规则4. 不等式与方程的关系5.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表示方法、基本性质和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性质证明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巩固不等式的应用。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不等式的实际意义。

2. 讲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如“>”、“<”、“≥”、“≤”等,并进行举例说明。

3. 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如对称性、传递性等,并进行证明。

4. 讲解不等式的运算规则,如加减乘除等,并通过例题展示运算过程。

5. 分析不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引导学生掌握解不等式的方法。

6.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问题、排序问题等。

8.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与评估1. 教学策略:运用比较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不等式的性质。

利用图形和符号表示不等式,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提供丰富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和应用。

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评估策略: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程度。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逻辑思维的认知。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 不等式的两边加减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2) 不等式的两边乘除同一个正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 不等式的两边乘除同一个负数,不等号的方向改变。

3. 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其运用。

2. 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3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3. 利用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相关知识点,如实数、比较大小等,为学生学习不等式打下基础。

2. 新课讲解:介绍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通过例题展示运用。

3.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 实际问题解决: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如分配问题、排序问题等。

5. 课堂小结: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运用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题解答:检查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拓展1. 对比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发现等式与不等式的异同。

2. 介绍不等式的其他性质,如不等式的传递性、同向不等式的可加性等。

八、课堂互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不等式性质的应用,分享解题心得。

2. 教学游戏:设计有关不等式的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九、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掌握情况,针对性地讲解不等式的难点知识点。

2.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个别辅导,帮助他们跟上课堂进度。

初中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初中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初中不等式的性质教案篇一:不等式的性质教案课题: 9.1.2不等式的性质(1)课型:新授课主备人:张跃进篇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课题1.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探索并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 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将不等式变形。

方法与过程:通过对比不等式的性质和等式的性质,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大家对不等式性质的探索,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同时还加强了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重点: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正确运用将不等式变形教学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3的运用教学方法:类推探究法教具准备:小黑板教学过程Ⅰ.复习回顾,导入新课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是等式.不等式与等式只有一字之差,那么它们的性质是否也有相似之处呢?本节课我们将加以验证.Ⅱ.新课讲授1.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推导(1)提问1: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会怎么样?举例说明3<53+2<5+2 3-2<5-23+5<5+5 3-5<5-53+a<5+a 3-a<5-a3+ a+b <5+ a+b 3-(a+b) <5-( a+b)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不等式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整式,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很好,不等式的这一条性质和等式的性质相似。

下面继续进行探究。

(2)提问2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乘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会怎么样?学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小组互相讨论总结23;2÷=2×53×5=3÷;2÷2=2×3×=3÷2;121215152÷(-1)=2×(-1)3×(-1)=3÷(-1);2÷(?)=2×(-5)2×(-5)=3÷(?);1122(3)如果在不等式的两边都除以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会怎么样?(乘一个不为0的数等于除以这个数的倒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2:不等式两边都乘(或除以)同一个正数,不等号方向不变。

高中数学 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一 比较法教案(含解析)5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 第二讲 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方法 一 比较法教案(含解析)5数学教案

一 比较法1.作差比较法(1)作差比较法的理论依据a -b >0⇔a >b ,a -b <0⇔a <b ,a -b =0⇔a =b .(2)作差比较法解题的一般步骤:①作差;②变形整理;③判定符号;④得出结论.其中变形整理是解题的关键,变形整理的目的是为了能够直接判定差的符号,常用的手段有:因式分解、配方、通分、分子或分母有理化等.2.作商比较法(1)作商比较法的理论依据是不等式的基本性质:①b >0,若a b >1,则a >b ;若ab <1,则a <b ;②b <0,若a b >1,则a <b ;若ab<1,则a >b .(2)作商比较法解题的一般步骤:①判定a ,b 的符号;②作商;③变形整理;④判定与1大小关系;⑤得出结论.作差比较法证明不等式[例1] y 3.[思路点拨] 因为不等式两边是同一种性质的整式,所以可以直接通过作差比较大小.[证明] x 3-x 2y +xy 2-(x 2y -xy 2+y 3)=x (x 2-xy +y 2)-y (x 2-xy +y 2) =(x -y )(x 2-xy +y 2)=(x -y )⎣⎢⎢⎡⎦⎥⎥⎤⎝ ⎛⎭⎪⎫x -y 22+3y 24. 因为x >y ,所以x -y >0,于是(x -y )⎣⎢⎢⎡⎦⎥⎥⎤⎝ ⎛⎭⎪⎫x -y 22+3y 24>0, 所以x 3-x 2y +xy 2>x 2y -xy 2+y 3.(1)作差比较法中,变形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变形的目的在于判断差的符号,而不用考虑差能否化简或值是多少.(2)变形所用的方法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可以配方,可以因式分解,可以运用一切有效的恒等变形的方法.(3)因式分解是常用的变形手段,为了便于判断“差式”的符号,常将“差式”变形为一个常数,或几个因式积的形式,当所得的“差式”是某字母的二次三项式时,常用配方法判断符号.有时会遇到结果符号不能确定,这时候要对差式进行分类讨论.1.求证:a 2+b 2≥2(a -b -1). 证明:a 2+b 2-2(a -b -1) =(a -1)2+(b +1)2≥0, ∴a 2+b 2≥2(a -b -1). 2.已知a ,b ∈R +,n ∈N +, 求证:(a +b )(a n+b n)≤2(an +1+bn +1). 证明:∵(a +b )(a n+b n)-2(an +1+bn +1)=an +1+ab n +ba n +bn +1-2an +1-2bn +1=a (b n -a n)+b (a n-b n) =(a -b )(b n-a n).①当a >b >0时,b n-a n<0,a -b >0, ∴(a -b )(b n-a n )<0.②当b >a >0时,b n-a n>0,a -b <0. ∴(a -b )(b n-a n )<0.③当a =b >0时,(b n-a n)(a -b )=0.综合①②③可知,对于a ,b ∈R +,n ∈N +,都有(a +b )(a n+b n)≤2(an +1+bn +1).作商比较法证明不等式[例2] 设a >0,b >0,求证:a a b b≥(ab )2.[思路点拨] 不等式两端都是指数式,它们的值均为正数,可考虑用作商比较法.[证明] ∵a a b b>0,(ab )a +b2>0,∴a a b b (ab )a +b 2=a a -b 2·b b -a 2=⎝ ⎛⎭⎪⎫a b a -b 2.当a =b时,显然有⎝ ⎛⎭⎪⎫a b a -b2=1;当a >b >0时,a b >1,a -b2>0,∴由指数函数单调性,有⎝ ⎛⎭⎪⎫a b a -b2>1;当b >a >0时,0<a b <1,a -b2<0,∴由指数函数的单调性,有⎝ ⎛⎭⎪⎫a b a -b2>1.综上可知,对任意实数a ,b ,都有a a b b≥(ab )a +b2.当欲证的不等式两端是乘积形式或幂指数形式时,常采用作商比较法,用作商比较法时,如果需要在不等式两边同乘某个数,要注意该数的正负,且最后结果与1比较.3.已知a >b >c >0.求证:a 2a b 2b c 2c>a b +c b c +a c a +b.证明:由a >b >c >0,得ab +c b c +a c a +b >0.作商a 2a b 2b c 2c a b +c b c +a c a +b =a a a a b b b b c c c ca b a c b c b a c a cb=aa -b a a -c b b -c b b -a c c -a cc -b=⎝ ⎛⎭⎪⎫a b a -b ⎝ ⎛⎭⎪⎫a c a -c ⎝ ⎛⎭⎪⎫b c b -c. 由a >b >c >0,得a -b >0,a -c >0,b -c >0,且a b >1,a c >1,b c>1. ∴⎝ ⎛⎭⎪⎫a b a -b ⎝ ⎛⎭⎪⎫a c a -c ⎝ ⎛⎭⎪⎫b c b -c>1. ∴a 2a b 2b c 2c >ab +c b c +a c a +b.4.设n ∈N ,n >1,求证log n (n +1)>log (n +1)(n +2).证明:因为n >1,所以log n (n +1)>0,log (n +1)(n +2)>0, 所以log (n +1)(n +2)log n (n +1)=log (n +1)(n +2)·log (n +1)n≤⎣⎢⎡⎦⎥⎤log (n +1)(n +2)+log (n +1)n 22=⎣⎢⎡⎦⎥⎤log (n +1)(n 2+2n )22<⎣⎢⎡⎦⎥⎤log (n +1)(n +1)222=1. 故log (n +1)(n +2)<log n (n +1), 即原不等式得证.比较法的实际应用[例3] 一半时间以速度m 行走,另一半以速度n 行走;乙有一半路程以速度m 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 行走.如果m ≠n ,问甲、乙二人谁先到达指定地点?[思路点拨] 先用m ,n 表示甲、乙两人走完全程所用时间,再进行比较.[解] 设从出发地点至指定地点的路程为s ,甲、乙二人走完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分别为t 1,t 2 ,依题意有t 12m +t 12n =s ,s 2m +s2n=t 2.∴t 1=2s m +n ,t 2=s (m +n )2mn.∴t1-t2=2sm+n-s(m+n)2mn=s[4mn-(m+n)2]2mn(m+n)=-s(m-n)22mn(m+n).其中s,m,n都是正数,且m≠n,∴t1-t2<0.即t1<t2.从而知甲比乙先到达指定地点.应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时,关键是如何把等量关系、不等量关系转化为不等式的问题来解决,也即建立数学模型是解应用题的关键,最后利用不等式的知识来解.在实际应用不等关系问题时,常用比较法来判断数的大小关系,若是选择题或填空题则可用特殊值加以判断.5.某人乘出租车从A地到B地,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乘起步价为10元.每千米1.2元的出租车,第二种方案:乘起步价为8元,每千米1.4元的出租车.按出租车管理条例,在起步价内,不同型号的出租车行驶的路程是相等的,则此人从A地到B地选择哪一种方案比较合适?解:设A地到B地距离为m千米.起步价内行驶的路程为a千米.显然当m≤a时,选起步价为8元的出租车比较便宜.当m>a时,设m=a+x(x>0),乘坐起步价为10元的出租车费用为P(x)元.乘坐起步价为8元的出租车费用为Q(x)元,则P(x)=10+1.2 x,Q (x )=8+1.4x .∵P (x )-Q (x )=2-0.2x =0.2(10-x ),∴当x >10时,P (x )<Q (x ),此时选择起步价为10元的出租车较为合适.当x <10时,P (x )>Q (x ),此时选起步价为8元的出租车较为合适.当x =10时,P (x )=Q (x ),两种出租车任选,费用相同. 1.下列关系中对任意a <b <0的实数都成立的是( ) A .a 2<b 2B .lg b 2<lg a 2C.ba>1 D.⎝ ⎛⎭⎪⎫12a 2>⎝ ⎛⎭⎪⎫12b 2 解析:选B ∵a <b <0,∴-a >-b >0. (-a )2>(-b )2>0.即a 2>b 2>0.∴b 2a2<1.又lg b 2-lg a 2=lg b 2a2<lg 1=0,∴lg b 2<lg a 2.2.已知P =1a 2+a +1,Q =a 2-a +1,那么P ,Q 的大小关系是( )A .P >QB .P <QC .P ≥QD .P ≤Q解析:选D 法一:Q P=(a 2-a +1)(a 2+a +1)=(a 2+1)2-a 2=a 4+a 2+1≥1, 又∵a 2+a +1>0恒成立, ∴Q ≥P .法二:P -Q =1-(a 2-a +1)(a 2+a +1)a 2+a +1 =-(a 4+a 2)a 2+a +1,∵a 2+a +1>0恒成立且a 4+a 2≥0, ∴P -Q ≤0,即Q ≥P .3.已知a >0,b >0,m =a b +ba,n =a +b ,p =a +b ,则m ,n ,p 的大小关系是( )A .m ≥n >pB .m >n ≥pC .n >m >pD .n ≥m >p解析:选A 由m =a b +ba,n =a +b ,得a =b >0时,m=n, 可排除B 、C 项.比较A 、D 项,不必论证与p 的关系.取特殊值a =4,b =1,则m =4+12=92,n =2+1=3,∴m >n ,可排除D ,故选A.4.设m >n ,n ∈N +,a =(lg x )m +(lg x )-m ,b =(lg x )n+(lg x )-n,x >1,则a 与b 的大小关系为( )A .a ≥bB .a ≤bC .与x 值有关,大小不定D .以上都不正确解析:选A a -b =lg mx +lg -mx -lg n x -lg -nx =(lg mx -lgnx )-⎝ ⎛⎭⎪⎫1lg n x -1lg m x=(lg m x -lg nx )-lg mx -lg nx lg m x lg n x=(lg mx -lg nx )⎝ ⎛⎭⎪⎫1-1lg m x lg n x=(lg m x -lgnx )⎝⎛⎭⎪⎫1-1lg m +n x .∵x >1,∴lg x >0. 当0<lg x <1时,a >b ; 当lg x =1时,a =b ; 当lg x >1时,a >b . ∴应选A.5.若0<x <1,则1x 与1x2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解析:1x -1x 2=x -1x2.因为0<x <1,所以1x -1x2<0.所以1x <1 x2.答案:1x < 1 x26.设P=a2b2+5,Q=2ab-a2-4a,若P>Q,则实数a,b满足的条件为________.解析:P-Q=a2b2+5-(2ab-a2-4a)=a2b2+5-2ab+a2+4a=a2b2-2ab+1+4+a2+4a=(ab-1)2+(a+2)2,∵P>Q,∴P-Q>0,即(ab-1)2+(a+2)2>0,∴ab≠1或a≠-2.答案:ab≠1或a≠-27.一个个体户有一种商品,其成本低于3 5009元.如果月初售出可获利100元,再将本利存入银行,已知银行月息为2.5%,如果月末售出可获利120元,但要付成本的2%的保管费,这种商品应________出售(填“月初”或“月末”).解析:设这种商品的成本费为a元.月初售出的利润为L1=100+(a+100)×2.5%,月末售出的利润为L2=120-2%a,则L1-L2=100+0.025a+2.5-120+0.02a=0.045⎝ ⎛⎭⎪⎫a -3 5009, ∵a <3 5009, ∴L 1<L 2,月末出售好.答案:月末8.已知x ,y ∈R, 求证:sin x +sin y ≤1+sin x sin y . 证明:∵sin x +sin y -1-sin x sin y=sin x (1-sin y )-(1-sin y )=(1-sin y )(sin x -1).∵-1≤sin x ≤1,-1≤sin y ≤1.∴1-sin y ≥0,sin x -1≤0.∴(1-sin y )(sin x -1)≤0.即sin x +sin y ≤1+sin x sin y .9.若a >0,b >0,c >0,求证:a a b b c c ≥(abc )a +b +c 3.证明:不妨设a ≥b ≥c ≥0,那么由指数函数的性质,有 ⎝ ⎛⎭⎪⎫a b a -b 3≥1,⎝ ⎛⎭⎪⎫b c b -c 3≥1,⎝ ⎛⎭⎪⎫c a c -a 3≥1. 所以a a b b c c (abc )a +b +c 3=a a -b 3+a -c 3b b -c 3+b -a 3c c -a 3+c -b 3 =⎝ ⎛⎭⎪⎫a b a -b 3·⎝ ⎛⎭⎪⎫b c b -c 3·⎝ ⎛⎭⎪⎫c a c -a 3≥1. ∴原不等式成立.10.已知a<b<c,x<y<z,则ax+by+cz,ax+cy+bz,bx +ay+cz,bx+cy+az中最大的是哪一个?证明你的结论.解:ax+by+cz最大.理由如下:ax+by+cz-(ax+cy+bz)=(b-c)y+(c-b)z=(b-c)(y -z),∵a<b<c,x<y<z,∴b-c<0,y-z<0,∴ax+by+cz-(ax+cy+bz)>0,即ax+by+cz>ax+cy+bz.ax+by+cz-(bx+ay+cz)=(a-b)x+(b-a)y=(a-b)(x -y)>0,∴ax+by+cz>bx+ay+cz.ax+by+cz-(bx+cy+az)=(a-b)x+(b-c)y+(c-a)z=(a-b)x+(b-c)y+[(c-b)+(b-a)]z=(a-b)(x-z)+(b-c)(y-z)>0,∴ax+by+cz>bx+cy+az.故ax+by+cz最大.。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概念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的解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法。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性质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入不等式学习。

2. 讲解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实例分析: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练习巩固: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检测学习效果。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通过布置相关的习题,评估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课堂互动: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回答问题时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3. 知识测试:通过书面测试或口头提问,检验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记忆和运用。

七、教学拓展:1. 对比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探讨不等式与等式的异同。

2. 引入绝对值不等式和分式不等式,为学生提供更多不等式解题方法。

八、教学资源:1. PPT课件:展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2. 练习题库:提供丰富的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际问题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将不等式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九、教学反馈:1. 课堂反馈:课后与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程度。

2. 家长反馈: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学习情况。

3. 自我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和测试成绩,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

十、教学改进: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课程。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能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有关不等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性质。

2. 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PPT、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复习相关知识:回顾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不等式有什么性质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探究不等式的性质2.1 展示不等式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2.2 引导学生发现不等式的性质,并总结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例题讲解3.1 出示例题,讲解例题的解法,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3.2 学生自主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课堂练习4.1 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批改并讲解。

4.2 学生总结练习中的经验教训。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课后练习题。

2. 鼓励学生进行不等式性质的探究,发现更多的性质。

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的性质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2. 举例说明不等式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分配等。

3. 引导学生进行不等式性质的综合应用,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巩固练习1. 出示巩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 教师批改并讲解,学生总结解题思路和方法。

八、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和感受。

九、课后反思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优点和不足,制定改进措施。

十、布置作业1. 请学生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课后练习题。

2. 鼓励学生进行不等式性质的探究,发现更多的性质。

基本不等式教案

基本不等式教案

基本不等式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基本不等式的内容及其证明过程。

(2)掌握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和条件。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基本不等式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和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基本不等式的内容及证明。

(2)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方法和条件。

2、教学难点(1)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2)运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时条件的判断和正确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探究法、练习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比如:某工厂要建造一个面积为 100 平方米的矩形仓库,仓库的一边靠墙,墙长 16 米,问怎样建造才能使所用材料最省?(二)新课讲授1、基本不等式的推导对于任意两个正实数 a,b,有\(a + b \geq 2\sqrt{ab}\),当且仅当 a = b 时,等号成立。

证明:\\begin{align}(a b)^2&\geq 0\\a^2 2ab + b^2&\geq 0\\a^2 + 2ab + b^2&\geq 4ab\\(a + b)^2&\geq 4ab\\a + b&\geq 2\sqrt{ab}\end{align}\当且仅当\(a b = 0\),即\(a = b\)时,等号成立。

2、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以直角三角形为例,直角边为 a,b,斜边为 c,那么\(c =\sqrt{a^2 + b^2}\)。

对于基本不等式\(a + b \geq 2\sqrt{ab}\),可以看作是以 a,b 为直角边的直角三角形的斜边长大于等于以\(\sqrt{ab}\)为边长的正方形的对角线长。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逻辑思维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2. 不等式的运算规则3.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将不等式应用于实际问题。

3. 利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感受不等式的实际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不等式的定义与性质,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让学生掌握不等式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的不等式性质与运算规则。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

2. 练习题的正确率: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正确率,以评估他们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包括解题思路的清晰性和答案的准确性。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他们的思考深度和与他人合作的有效性。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包含不等式性质的图表、示例和练习题的PPT,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

2.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不等式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以供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使用。

3. 小组讨论模板:提供小组讨论的报告模板,包括讨论问题、成员贡献和结论等部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介绍不等式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第2周:讲解不等式的运算规则和性质。

大学基本不等式教案

大学基本不等式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 掌握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 能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分析,引导学生探究基本不等式的来源和应用。

-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基本不等式的概念和性质。

-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2. 教学难点:- 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 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回顾等式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思考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介绍基本不等式的概念,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 讲解基本不等式(1)基本不等式的定义:若对于任意实数x、y,有x^2 + y^2 ≥ 2xy,则称x^2 + y^2 ≥ 2xy为基本不等式。

(2)基本不等式的性质:- 非负性:对于任意实数x、y,有x^2 + y^2 ≥ 0。

- 平方性:对于任意实数x、y,有(x + y)^2 = x^2 + 2xy + y^2。

- 平移性:对于任意实数x、y,有(x - y)^2 = x^2 - 2xy + y^2。

3. 证明基本不等式(1)通过几何方法证明:构造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证明。

(2)通过代数方法证明:利用配方法证明。

4. 应用基本不等式(1)举例说明基本不等式在几何、物理、经济等领域的应用。

(2)布置课后习题,让学生运用基本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基本不等式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四、作业布置1. 复习本节课所学的基本不等式及其性质。

2.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基本不等式的概念、性质、证明方法及应用,使学生掌握了基本不等式的相关知识。

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综合法证明不等式
(6)a3+b3+c3≥3abc(a>0,b>0,c>0),当且仅当a=b=c时取“=”号.
●教学难点
“由因导果”时,从哪个不等式出发合适是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难点.
●教学方法
引导、探索、综合、归纳四步教学法.
●教具准备
投影片三张
第一张:记作§6.3.3 A
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常用关系
1.a2≥0或(a±b)2≥0;
(6) ,(a,b,c∈R+),当且仅当a=b=c时取“=”号;
(7)a3+b3+c3≥3abc,(a,b,c∈R+),当且仅当a=b=c时取“=”号.
今天,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公式法”证明不等式的基础上,继续学习证明不等式的一种常用的重要的方法——综合法.
Ⅱ.讲授新课
(简述“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基本思想)
a(b2+c2)+b(c2+a2)+c(a2+b2)>6abc.
[师]观察题目,不等式左边含有“a2+b2”的形式,我们可以创设运用基本不等式:a2+b2≥2ab;还可以这样思考:不等式左边出现有三次因式:a2b,b2c,c2a,ab2,bc2,ca2的“和”,右边有三正数a,b,c的“积”,我们可以创设运用重要不等式:a3+b3+c3≥3abc.(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证明)
2.a2+b2≥2ab,a2+b2≥-2ab,即a2+b2≥2|ab|;
3. ,(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4.ab≤ ,(a,b∈R);ab≤( )2,(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
5. ≥2,(ab>0),当且仅当a=b时取“=”号;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加减乘除同一数或式子,不等号方向不变;乘除相反数,不等号方向改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感受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教学步骤:1. 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3. 利用PPT展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性质的应用。

4. 进行课堂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的不等式基本性质。

5. 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7.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掌握程度。

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让学生分享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经历,评估学生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八、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举出生活中的不等式实例,并与同学分享。

九、教学进度安排:本节课计划用1课时完成。

十、教学资源:1. PPT课件。

2. 练习册。

3. 实际问题案例。

六、教学活动设计: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并分享解题过程和答案。

3.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问题案例,让学生分析并解释不等式基本性质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4. 练习巩固:学生完成一些有关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练习题,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高中高一数学上册《不等式》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高一数学上册《不等式》教案、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1.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包括:
-基础题: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提高题:求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拓展题:求解不等式组及实际问题。
3.教师巡回指导: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
(五)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总结不等式的概念、性质、解法及实际应用。
(二)讲授新知
1.不等式的概念:介绍不等式的定义,强调不等式与等式的区别,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意义。
2.不等式的性质:详细讲解不等式的性质,如同向可加性、反向可减性等,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
3.不等式的解法:以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讲解求解不等式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4.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结合购物优惠券问题,讲解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不等式模型,并求解。
8.适时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系统化认识。
9.注重课后辅导,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定期检查作业,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疑问,提高学习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生活实例引入:以同学们熟悉的购物优惠券问题作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同学们在购物时,如何利用优惠券使得自己的购物更加划算?”通过这个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一元一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不等式组的解法。
3.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不等式的证明方法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难点
1.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灵活运用。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教学设计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教学设计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运算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进行证明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3. 不等式的运算规则4. 不等式的大小比较5.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运算规则。

2. 教学难点:不等式的大小比较,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性质。

2. 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等式的图形和实例,提高学生的直观理解能力。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进行适量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2. 新课导入:介绍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探究并证明。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

4.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与拓展:总结不等式的性质,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不等式性质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反馈:收集学生的练习答案,评估掌握不等式运算规则的情况。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课后总结教学效果,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2. 分析学生的练习情况,找出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

3.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

八、课后作业1. 巩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完成相关练习题。

2. 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应用能力。

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为深入学习作准备。

九、课堂纪律与管理1. 建立课堂规则,维护课堂秩序。

3. 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适当批评和指导,帮助他们改正错误。

不等式的解法举例教案

不等式的解法举例教案

不等式的解法举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的解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概念与基本性质2. 不等式的解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3. 实际问题举例: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解法及实际应用2. 教学难点:不等式解法的灵活运用四、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教学法,以实际问题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不等式的解法。

2. 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探讨,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生动展示不等式的解法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概念,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基本知识。

3. 讲解不等式的解法: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中间找、大大小小找不到,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4. 学生练习:让学生独立解决一些不等式问题,巩固所学解法。

5. 实际问题举例: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不等式解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方式:采用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2. 评价内容:(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概念掌握情况;(2)不等式解法的运用能力;(3)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评价标准:(1)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正确解答题目,得分;(2)实践应用:能够灵活运用不等式解法解决实际问题,得分。

七、教学反思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如代数、几何等。

2. 介绍不等式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性,如科学、工程、经济等领域。

3. 引导学生关注不等式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八章第一节“不等式及其性质”。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1.不等式的定义:了解不等式的概念,能够识别不等号(>、<、≥、≤)。
2.不等式的读法:掌握如何正确读出各种不等式。
3.不等式的性质:
(1)不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不等式的性质1、2、3。对于难点部分,比如性质3,我会通过具体数字的示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不等式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比如,通过比较不同物体的重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等式的意义。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不等式及不等式的性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情况?”(如:比较两个人的身高)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不式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不等式的基本概念。不等式是表示两个数之间大小关系的式子。它是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实际问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小华的身高是1.6米,小丽的身高是1.55米,我们可以用不等式表示这个关系:小华的身高>小丽的身高。
5.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学会利用不等式分析数据,为决策提供依据。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性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3. 通过对不等式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不等式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概念、表示方法及基本性质。

2. 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不等式的性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不等式性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不等式,引入不等式的概念。

2. 新课导入:讲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并举例说明。

3. 探究不等式的性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4. 案例分析:运用不等式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反馈。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不等式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对不等式表示方法的掌握情况。

3. 评价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不等式性质的能力。

4. 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七、教学拓展:1. 不等式的进一步性质探究。

2. 不等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案例分析。

3. 引导学生关注不等式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

八、教学资源:1. 教学PPT。

2. 不等式性质的案例材料。

3. 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4. 小组讨论工具。

九、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不等式概念及表示方法。

2. 第3-4课时:探究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 第5-6课时:应用不等式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4. 第7-8课时:教学评价及拓展。

十、教学反馈与调整:1. 根据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

2. 对学生掌握不足的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教案)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概念,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数学逻辑思维的认知水平。

二、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加减乘除同一个数(或式子)到不等式的两边,不等号的方向不变。

3. 不等式的解集及其表示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不等式的解集表示方法。

2. 教学难点:不等式性质的灵活运用,解集的表示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不等式的图形解集,增强直观感受。

3. 运用实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不等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不等式的表示方法。

2. 探索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发现不等式的加减乘除性质。

3. 应用不等式性质解决实际问题: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5. 总结与拓展:总结不等式的基本性质,提出拓展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教案附件:练习题:1. 判断下列不等式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a) 2x > 3xb) 5(x 2) < 3(2x + 1)c) 4x 12 < 3(2x + 6)2. 解下列不等式:a) 3x 7 > 2b) 2(x 5) > 15c) 5x + 6 <= 4x + 20答案:1. a) 不成立,因为2x < 3x;b) 成立,因为5(x 2) = 5x 10,3(2x + 1) = 6x + 3,5x 10 < 6x + 3;c) 成立,因为4x 12 = 4(x 3),3(2x + 6) = 6x + 18,4(x 3) < 6x + 18。

2. a) x > 3;b) x > 10;c) x <= 1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等式的证明
教学目标:
(1)理解证明不等式的三种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的意义;
(2)掌握用比较法、综合法和分析法证明简单的不等式;
(3)能根据实际题目灵活地选择适当地证明方法;
(4)通过不等式证明,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论证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不等式证明三种方法的理解)==〉(简单应用)==〉(综合应用)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不等式证明的主要方法的意义和应用;
难点:①理解分析法与综合法在推理方向上是相反的;
②综合性问题证明方法的选择.
(1)不等式证明的意义
不等式的证明是要证明对于满足条件的所有数都成立(或都不成立),而并非是带入具体的数值去验证式子是否成立.
(2)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分析
①在证明不等式的各种方法中,比较法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②证明不等式的比较法,有求差比较法和求商比较法两种途径.
由于a>b<==>a-b>0,因此,证明a>b,可转化为证明与之等价的a-b>0.这种证法就是求差比较法.
由于当b>0时,a>b<==>(a/b)>1,因此,证明a>b(b>0),可以转化为证明与之等价的(a/b)>1(b>0).这种证法就是求商比较法,使用求商比较法证明一定要注意(b>0)这一前提条件.
③求差比较法的基本步骤是:“作差→变形→断号”.
其中,作差是依据,变形是手段,判断符号才是目的.
变形的方法一般有配方法、通分法和因式分解法等,变成能够判断出差的符号是正或负的数(或式子)即可.
④作商比较法的基本步骤是:“作商→变形→判断商式与1的大小关系”,需要注意的是,作商比较法一般用于证明不等号两侧的式子同号的不等式.(3)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分析
①利用某些已经证明过的不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
②综合法的思路是“由因导果”:从已知的不等式出发,通过一系列已知条件推导变换,推导出求证的不等式.
③综合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已知)==〉(逐步推演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结论)(4)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分析
①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逐步寻求使不等式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所需条件被确认成立,就断定求证的不等式成立,这种证明方法就是分析法.有时,我们也可以首先假定所要证明的不等式成立,逐步推出一个已知成立的不等式,只要这个推出过程中的每一步都是可以逆推的,那么就可以断定所给的不等式成立.这也是用分析法,注意应强调“以上每一步都可逆”,并说出可逆的根据.
②分析法的思路是“执果导因”:从求证的不等式出发,探索使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直至已成立的不等式.它与综合法是对立统一的两种方法.
③用分析法证明不等式的逻辑关系是:
(已知)<==(逐步推演不等式成立的必要条件)<==(结论)
④分析法是证明不等式时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当证明不知从何入手时,有时可以运用分析法而获得解决.特别对于条件简单而结论复杂的题目往往更实用.
(5)关于分析法与综合法关系
①分析法与综合法是思维方向相反的两种思考方法.
②在数学解题中,分析法是从数学题的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出发,逐步地推导,最后达到题设的已知条件.即推理方向是:结论已知.
综合法则是从数学题的已知条件出发,经过逐步的逻辑推理,最后达到待证结论或需求问题.即:已知结论.
③分析法的特点是:从“结论”探求“需知”,逐步靠拢“已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要寻找结论的充分条件.
综合法的特点是:从“已知”推出“可知”,逐步推向“未知”,其逐步推理实际上是要寻找已知的必要条件.
④一般来说,对于较复杂的不等式,直接运用综合法往往不易入手,用分析法来书写比较麻烦.因此,通常用分析法探索证题途径,然后用综合法加以证明,所以分析法和综合法经常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
第一课时不等式的证明(比较法)
教学目标
1.掌握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比较法;
2.熟悉并掌握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意义及基本步骤.
教学重点:比较法的意义和基本步骤.
教学难点:常见的变形技巧.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根据前一节学过(不等式的性质)的知识,我们如何用实数运算来比较两个实数与的大小?
找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回答:,,,)
[点评]要比较两个实数与的大小,只要考察与的差值的符号
就可以了,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称为比较法.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
目的:通过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的知识,引出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导入本节课学习的知识.
(二)新课讲授
【尝试探索,建立新知】
教师写出一道(证明不等式)例题的题目
[问题] 求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研究不等式的证明.
学生研究证明不等式,尝试完成问题.
[本问点评]
①通过确定差的符号,证明不等式的成立.这一方法,在前面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比较式子的大小、证明不等式性质就已经用过.
②通过求差将不等问题转化为恒等问题,将两个一般式子大小比较转化为一个一般式子与0的大小比较,使问题简化.
③理论依据是:
④由,,知:要证明只需证;
需证明这种证明不等式的方法通常叫做比较法.
目的:帮助学生构建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化归的数学思想.
【例题示范,学会应用】
教师板书例题,引导学生研究问题,构思证题方法,学会解题过程中的一些常用技巧,并点评.
例1.求证
[分析]由比较法证题的方法,先将不等式两边作差,得
,将此式看作关于的二次函数,由配方法易知函数的最
小值大干零,从而使问题获证.
证明:∵

=,
∴.
[本例点评]
①作差后是通过配方法对差式进行恒等变形,确定差的符号;
②作差后,式子符号不易确定,配方后变形为一个完全平方式子与一个常数和的形式,使差式的符号易于确定;
③不等式两边的差的符号是正是负,一般需要利用不等式的性质经过变形后,才能判断;
④例1介绍了变形的一种常用方法——配方法.
例2 .已知都是正数,并且,求证:
[分析]这是分式不等式的证明题,依比较法证题将其作差,确定差的符号,应通分,由分子、分母的值的符号推出差值的符合,从而得证.证明:



所以.
∴.
即:
[本例点评]
①作差后是通过通分法对差式进行恒等变形,由分子、分母的值的符号推出差的符号;
②本例题介绍了对差变形,确定差值的符号的一种常用方法——通分法;
③例2的结论反映了分式的一个性质(若都是正数
1.当时,
2.当时,.)
目的:巩固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知识,学会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时,对差式变形的常用方法——配方法、通分法.
【课堂练习】
教师指定练习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请甲、乙两学生板演;巡视学生的解题情况,对正确的证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对偏差点拨和纠正;点评练习中存在的问题.
练习:1.求证
2.已知,,,d都是正数,且,求证
目的:掌握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并会灵活运用配方法和通分法变形差式,确定差式符号.反馈课堂教学效果,调节课堂教学.
【分析归纳、小结解法】
学生和老师一起分析归纳例题和练习的解题过程,小结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解题方法,并让学生记录笔记.比较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最基本、重要的方法.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作差、变形、判断符号).灵活掌握配方法和通分法对差式进行恒等变形.
(三)小结(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的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和老师一起小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让学生记录笔记.
本节课学习的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步骤中,作差是依据,变形是手段,判断符号才是目的.掌握求差后对差式变形的常用方法(配方法和通分法).并在下节课继续学习对差式变形的常用方法.
(四)布置作业
1.课本作业:P14.1,2,3.(供学生巩固基础知识)
2.思考题:已知,求证:
(培养其灵活掌握用比较法证明不等式的能力)
3.研究性题:设,,都是正数,且,求证:
(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作业答实:
思考题:,又
,从而得证.
研究性题:.
所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