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速度分布曲线图
实验一自由沉降实验讲解
实验一自由沉降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自由沉降过程;2、通过沉降实验学会绘制E~t 关系曲线和E~u 关系曲线;3、能正确运用数据求解总去除率E T 。
二、实验原理在含有离散颗粒的废水静置沉淀过程中,若试验柱内有效水深为H ,通过不同的沉淀时间t ,可求得不同的颗粒沉淀速度u ,u=H/t 。
如以p 0表示沉速u <u 0的颗粒量占SS 总量的分率,则因u ≥u 0而被除去的颗粒量占SS 总量的分率即为(1-p 0)。
以dp 表示u <u 0的颗粒中某一微小粒径范围的颗粒占SS 总两的分率,其中能被除去的部分占据u/u 0(或h/H ,h 为u <u 0颗粒在t 时间内的下沉距离,h <H ),则这种粒径范围的颗粒能被除去的部分占SS 总量的分率即为u/u 0dp 。
当考虑的粒径范围由某一微小值扩展到整个u <u 0的颗粒群体时,它们所占SS 总量的分率也由0增大到p 0,其中能被除去的部分占SS 总量的分率即为0000/dp u u p ⎰。
这样,在t时间内悬浮固体的总沉降效率E (%)为:100)1(100)1(0000000⨯⎥⎦⎤⎢⎣⎡+-=⨯⎥⎦⎤⎢⎣⎡+-=⎰⎰p p T dp H h p dp u u p E 若以有限之和∑udp 代替积分项中的⎰00p udp ,则上式可改写为:100)1(00⨯⎥⎥⎦⎤⎢⎢⎣⎡+-=∑u udp p E T式中⎰p udp 可由沉速分布曲线进行图解积分来确定。
如图1-1所示。
图1-1 颗粒沉速分布曲线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沉降试验柱:直径Φ=100mm ,工作有效水深H=180cm 。
2、过滤装置:漏斗,烧杯100mL ,量筒50mL ,玻璃棒,经稀酸洗涤、烘干的滤纸。
3、悬浮物固体测定设备:分析天平、坩埚、干燥器、烘箱等。
4、实验材料:自制的粘土水样。
四、实验步骤1、将搅拌均匀的水样装入沉降柱中,同时从取样口取两份50mL 的水样(要准确记录书样的体积),用重量法测定初始SS 浓度C 0,并求出平均值;小于指定沉速的颗粒与全部颗粒的重量比x 0 沉速u 0ux2、将柱内水位迅速调整到溢流口出,开始记时;3、当累计时间为5、10、20、30、45、60、90、120min时,从试验柱中部取样口取水2份,每份约50mL (准确记录体积)。
沉降观测方案
目录1..工程概况 (2)2.施工测量依据 (2)3.测量部署 (2)4.沉降观测水准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 (2)5.沉降观测方法和一般规定 (3)6.沉降观测 (7)7.沉降观测数据计算及成果整理 (9)8.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 (11)一、工程概况XXXXXXXX工程位于XX市XXXX,XXXX以南。
该工程包括三栋商住楼(24F),一栋商务综合楼(21F),裙房4F,地下室一层。
该项目基坑占地面积约为18000m2,基坑周边长约540m;基础开挖深度约为7m。
本工程±0.000相当于绝对标高11.750m。
作业内容:对本工程裙房、1#、3#、5#、6#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进行沉降观测。
二、施工测量依据2.1 建设单位提供的沉降测量布置点图2.2 《工程测量实用技术手册》2.3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2.4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2.5 《建筑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三、测量部署3.1测量仪器:表3-1 现场测量仪器一览表四、沉降观测水准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4.1、校核水准控制点根据XX市规划局提供的控制点K1(+5151.756,+3990.412)和K2(+5158.199,4055.586)点,作为建筑沉降观测的基准点。
施测前对给定的水准控制点,采用精密水准仪,往返复测,前后视距尽量等长,以确保精度,若实测高差平均值与给定高差值之差小于±4n时(n为实测站数),或±20l(l为测线长度,KM为单位),所给水准点符合要求。
4.2、水准点控制网的测设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平面工作基点控制网应符合下表规定:表4-1 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五、沉降观测方法和一般规定一二级水准测量的观测方式应符合表5-1的规定:表5-1 一、二级水准测量观测方式建筑变形测量应按确定的观测周期与总次数进行观测。
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应以能系统地反映所测建筑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并综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特征、观测精度要求及外界因素影响情况。
离心沉降速度与重力沉降速度的比较
离心沉降速度为绝对速度在径向上的分量,随颗粒在
离心力场中的位置而变。
阻力同系一数颗:粒层在流同时一种 介质2R4中e 的u离r 心 沉d 2降1速8s度 与 重 u力Rt 2沉降速
1、气体处理量
旋风分离器的处理量由入口的气速决定,入口气体流
量是旋风分离器最主要的操作参数。一般入口气速ui在
15~25m/s。 旋风分离器的处理量
V ui B h
2、临界粒径 判断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高低的重要依据是临界粒径。
临界粒径 : 理论上在旋风分离器中能完全分离下来的最小
颗粒直径。 1) 临界粒径的计算式 a) 进入旋风分离器的气流严格按照螺旋形路线作等速运 动,且切线速度恒定,等于进口气速ut=ui;
中折线obcd。
实测的粒级效率曲线,直径小于10μm的颗粒,也有可观的
分离效果,而直径大于dc的颗粒,还有部分未被分离下来 直径小于dc的颗粒中
有些在旋风分离器进口处已很靠近壁面,在停留时间内能够
达到壁面上
有些在器内聚结成了大的颗粒,因而具有较大的沉降速度 直径大于dc的颗粒
气体涡流的影响,可能没达到器壁。 即使沉到器壁也会被重新扬起
颗粒到达器壁所需要的时间:t
停留时间为: 2Rm N
B ur
18Rm B d 2 sui2
ui
对某尺寸的颗粒所需的沉降时间θt恰好等于停留时间θ
,该颗粒就是理论上能被完全分离下来的最小颗粒,用dc表
示这种颗粒的直径,即临界粒径 。
18Rm B dc2 sui2
2Rm N
ui
p c ui2
沉降观测规范
欢迎共阅沉降观测1 一般规定1.1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
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1.4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2.1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
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
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1.5~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
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2.3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
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
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2.4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自由沉降实验方法全
实验一自由沉降实验一、实验目的1、观察自由沉降过程;2、通过沉降实验学会绘制E~t 关系曲线和E~u 关系曲线;3、能正确运用数据求解总去除率E T 。
二、实验原理在含有离散颗粒的废水静置沉淀过程中,若试验柱内有效水深为H ,通过不同的沉淀时间t ,可求得不同的颗粒沉淀速度u ,u=H/t 。
如以p 0表示沉速u <u 0的颗粒量占SS 总量的分率,则因u ≥u 0而被除去的颗粒量占SS 总量的分率即为(1-p 0)。
以dp 表示u <u 0的颗粒中某一微小粒径范围的颗粒占SS 总两的分率,其中能被除去的部分占据u/u 0(或h/H ,h 为u <u 0颗粒在t 时间内的下沉距离,h <H ),则这种粒径范围的颗粒能被除去的部分占SS 总量的分率即为u/u 0dp 。
当考虑的粒径范围由某一微小值扩展到整个u <u 0的颗粒群体时,它们所占SS 总量的分率也由0增大到p 0,其中能被除去的部分占SS 总量的分率即为0000/dp u u p ⎰。
这样,在t时间内悬浮固体的总沉降效率E (%)为:100)1(100)1(0000000⨯⎥⎦⎤⎢⎣⎡+-=⨯⎥⎦⎤⎢⎣⎡+-=⎰⎰p p T dp H h p dp u u p E 若以有限之和∑udp 代替积分项中的⎰00p udp ,则上式可改写为:100)1(00⨯⎥⎥⎦⎤⎢⎢⎣⎡+-=∑u udp p E T式中⎰p udp 可由沉速分布曲线进行图解积分来确定。
如图1-1所示。
图1-1 颗粒沉速分布曲线三、实验材料与设备1、沉降试验柱:直径Φ=100mm ,工作有效水深H=180cm 。
2、过滤装置:漏斗,烧杯100mL ,量筒50mL ,玻璃棒,经稀酸洗涤、烘干的滤纸。
3、悬浮物固体测定设备:分析天平、坩埚、干燥器、烘箱等。
4、实验材料:自制的粘土水样。
四、实验步骤1、将搅拌均匀的水样装入沉降柱中,同时从取样口取两份50mL 的水样(要准确记录书样的体积),用重量法测定初始SS 浓度C 0,并求出平均值;小于指定沉速的颗粒与全部颗粒的重量比x 0 沉速u 0ux2、将柱内水位迅速调整到溢流口出,开始记时;3、当累计时间为5、10、20、30、45、60、90、120min时,从试验柱中部取样口取水2份,每份约50mL (准确记录体积)。
沉降观测要求
5.1 建筑物沉降观测一、5.1.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1.2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外、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1.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用于宾馆等高级建筑物)等型式。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C次表C.0.1条规定执行。
5.1.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2.2条的有关规定确定。
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1.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可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具体情况确定。
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
实验三自由沉降实验
实验三自由沉降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加深对自由沉降的概念、特点、规律的理解。
2、掌握颗粒自由沉淀实验方法,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沉降速度分布曲线。
二、实验原理沉淀是指从液体中借重力作用去除固体颗粒的一种过程。
根据液体中固体物质的浓度和性质,可将沉淀过程分为自由沉淀、絮凝沉淀、成层沉淀和压缩沉淀等4类。
颗粒在自由沉淀过程中呈离散状态,互不结合,其形状、尺寸、密度等物理性质均不改变,下沉速度恒定,在水流中的沉降轨迹是直线。
自由沉降多发生在悬浮物浓度不高情况下,如沉砂池及初沉池中的初期沉降。
为便于分析,假定:①沉降颗粒为球形,其大小、形状及质量在沉降过程中均不发生变化;②水处于静止状态,且为稀悬浮液。
自由沉降过程可以由斯托克公式进行描述,即2118s gu gd ρρμ-=∙∙式中u ——颗粒的沉速;ρg——颗粒的密度;ρ——液体的密度;µ——液体的粘滞系数; g ——重力加速度;d ——颗粒的直径;废水中悬浮物组成十分复杂,颗粒形式多样,粒径不均匀,密度也有差异,采用斯托克公式计算颗粒的沉速十分困难,因而对沉降效率、特性的研究,通常要通过沉降实验来实现。
实验可以在沉降柱中进行,方法如下:取一定直径、一定高度的沉降柱,在沉降柱中下部设有取样口,如图所示,将已知悬浮物浓度C0的水样注入沉降柱,取样口上水深(取样口与液面间的高度)为h0,在搅拌均匀后开始沉降实验,并开始计时,经沉降时间t1,t2,….ti 从取样口取一定体积水样,分别计下取样口高度h,分析各水样的悬浮物浓度C1,C2,…..Ci,同时计算:①残余悬浮物量Pi=Ci/C0,式中Ci——ti时刻悬浮物质量浓度(mg/L),C0——原水样悬浮物的浓度(mg/L);②沉降速度Ui=H/tiH——取样口高度(m);U——沉降速度(cm/min);ti——沉降时间(min);注意问题:1、每从管中取一次水样,管中水面就要下降一定高度,所以,在求沉降速度时要按实际的取样口上水深来计算。
建筑物沉降观测有关规定
行业标准简介——建筑物沉降观测有关规定(编者注:建筑工程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是国家推荐性行业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及其场地的各种沉降测量和位移测量。
规程全文有七章,包括高程控制、平面控制、沉降观测、位移观测、数据处理等。
在此,特将《规程》的第5.1节“建筑物沉降观测”内容全文转载,供同行学习参阅和引起重视。
)5.1 建筑物沉降观测5.1.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1.2 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应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确定。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1.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用于宾馆等高级建筑物)等型式。
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
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
化工原理第三章沉降3-1
由此可知:
一定粒径的颗粒,沉降室的生产能力只与与底面积WL和 utc 有关,而与H无关。
故沉降室应做成扁平形,或在室内均匀设置多层隔板。
气速u不能太大,以免干扰颗粒沉降,或把沉下来的尘粒重新 卷起。一般u不超过3m/s。
降尘室
结构:入口截面为矩形气体
进口
思考1:为什么气体进入降尘 室后,流通截面积要扩大?
2.停留时间与沉降时间
L W
气体出口
降尘室底面积:A0=W×L
气体入口
H
含尘气流通截面积:S= W×H 颗粒因沉降被除去的条件: 停留时间>沉降时间 停留时间:t =L/u 沉降时间:0=H/ut
集尘斗 净 化 气 体
颗粒
含 尘 气 体 降尘室操作示意图
L H u ut
3.临界粒径dpc(critical particle diameter): 临界粒径:能100%除去的最小粒径。
ut非球<ut球
。
对于细微颗粒(d<0.5m),应考虑分子热运动的影响,不能用 沉降公式计算ut;
沉降公式可用于沉降和上浮等情况。
(2) 壁效应 (wall effect) : 当颗粒在靠近器壁的位置沉降时,由于器壁的影响,其沉 降速度较自由沉降速度小,这种影响称为壁效应。
(3)干扰沉降(hindered settling):
第三章 沉降与过滤
重点:过滤和沉降的基本理论、基本方程
难点:过滤基本方程的应用、过滤设备
概 述
一、非均相物系的分离 混合物有: 均相混合物(物系):物系内部各处物料性质均匀,无相界面。 例:混合气体(天然气)、 溶液(石油)
非均相混合物(物系):物系内部有隔开的相界面存在,而在相
化工原理课件 沉降
外圆筒 切向入口
内圆筒
➢含尘气体从圆筒上部长方形切线进口进入。入口含尘气体 气速约为15~25m/s。
➢含尘气体沿圆筒内壁作旋转流动。颗粒的离心力 较大,被甩向外层,气流在内层。气固得以分离。
锥形筒
➢在圆锥部分,旋转半径缩小而切向速度增大,气 流与颗粒作下螺旋运动。
➢在圆锥的底部附近,气流转为上升旋转运动,最 后由上部出口管排出;
理就是一例。
5.3.1 重力沉降设备
(3)分级器
利用不同粒径或不同密度的颗粒在流体中的沉降速 度不同这一原理来实现它们的分离的设备称为分级 器。
密度相同、粒径不同的两种颗粒 密度不同、粒径相同的两种颗粒 密度、粒径均不同的a、b两种颗粒
da 21a 8gdb21b 8g
db da
a b
讨论:
★1)对一定物系,ut一定,降尘室的处理能力只取决于降尘室的底面积A,而与高度H无 关,故降尘室应设计成扁平形状,或在室内设置多层水平隔板。
净化气体
➢2)气速u不能太大,以免干扰 颗粒沉降,或把沉下来的尘粒重 新卷起。一般u不超过3m/s。
含尘气体 粉尘
隔板
多层隔板降尘室示意图
5.3.1 重力沉降设备
重力 Fg
5.2.2 静止流体中颗粒的自由沉降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
FF gF bF Dm a
即:
6 d P 3P g 6 d P 3g 4 d P 2 1 2u 2 6 d P 3P d d u
d du(P P)g4d3P Pu2
◆开始瞬间,
, u 最0大,颗d粒u 作加速运动。 d
化工原理课件 沉降
5.1 概述
本章考察流固两相物系中固体颗粒与流体间的相对运动。 在流固两相物系中,不论作为连续相的流体处于静止还是作某种运动,只要固体颗
水质工程学——第4章 沉淀与澄清
一、悬浮颗粒在静水中的自由沉淀
1.自由沉淀过程分析
2.自由沉淀的沉速
达到重力平衡时,加速度为零,令式左边为零,加以 整理,得沉速公式:
10
阻力系数CD
u
4 g p 1 d 3 CD 1
10 10 10 1 0.4 0.1 -3 10 C=24/Re C=10/Re
CD与Re有关, Re与u有关
Re
ud
10
-2
10
-1
1
10
10
深度
沉降时间
图
凝聚性颗粒的去除百分数计算
P p2
h1 / t0 h /t h /t h /t ( p3 p2 ) 2 0 ( p4 p3 ) 3 0 ( p5 p4 ) 4 0 ( p6 p5 ) u0 u0 u0 u0
是沉速等于或大于u0的已全部沉降掉的颗粒的去除
减小水力半径R,
平流沉淀池的纵向分隔及斜板、斜管沉淀池
在沉淀池中,增大,一方面提高Re,不利于沉淀, 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Fr,而加强了水的稳定性,从而 有利于沉淀效果的提高。 所以,可在很宽的范围内选取,而不至于对沉淀 效果有明显的影响。我国各地一般=10~25mm/s,最 高可达30~50mm/s。
沉淀时间
t L v
对直线Ⅲ代表的一类颗粒而言,流速v、u0与沉淀时间 有关 h0 t u0
表面负荷
单位沉淀池表面积的处理水量,也叫溢流率 Q u0 LB
沉降观测报告
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三教实训楼沉降观测技术总结书成绩:班级:工程测量1101学号: 39**: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三日目录一、工程概论 (2)二、沉降监测技术依据 (2)三、沉降观测方法与技术 (2)(一)基准点与监测点的建 (2)(二)采用的仪器设备 (2)(三)观测方法与实际精度 (2)(四)观测周期 (3)四、上交资料内业计算与成果分析 (3)五、结论 (3)六、附表和图 (3)(一)沉降观测成果表 (4)(二)沉降曲线图 (7)(三)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7)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沉降观测技术设计书一、工程概况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三教实训楼,福星中路以南,河东大道北,建设路口以东200M。
工程建筑占地面积:4237.0 m2,,总建筑面积26515.74m2 ,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17086.5m2,,地下建筑面积9429.24 m2,。
结构形式为框架混凝土结构,地下一层,其中教学实训综合体、教学楼地上为六层,地下一层为实验室,教学楼建筑高度24.44m。
监测时间自2012年9月8日至2012年11月3日,共计63天。
二、沉降监测技术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4.《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5.本工程《技术设计书》;三、沉降观测方法与技术(一)基准点与监测点的建立1.基准点的建立依照有关规范及建筑物周边的实际情况,在建筑物布设了3个水准基点BM1,BM2,BM3。
水准基点布设于沉降区外约50m的路上。
2.沉降监测点的建立根据监测目的,沉降监测点的布设位置原则为:布设于明显而又有代表性的部位;甲方及设计人员的特殊要求。
按照以上要求,本次沉降监测点布设18个点。
(二)采用的仪器设备本工程采用科力达DL07 电子水准仪及其配套的铟瓦条形码标尺。
(三)观测方法与实际精度技术要求及精度分析: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中二等变形观测(国家一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观测时读数取至0.01mm。
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以某小区项目为例
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以某小区项目为例摘要:随着我过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建筑工程中还存在很多质量问题,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因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严重的威胁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对建筑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坑式静压桩;加固;纠偏0 引言根据我国建设部门的统计,在建筑工程事故中,由于地基基础所引发的工程事故约占总工程事故的21 %~23 %。
建筑物的地基基础若产生不均匀沉降的现象,将影响到建筑物的正常使用与安全,轻则令建筑物倾斜,重则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危及生命与财产安全。
不均匀沉降对建筑安全构成极大影响,需要通过前期勘察、结构设计、建筑施工、监理等环节加强监管以消除隐患,保证施工质量。
1 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基本情况介绍建筑物地基是直接承受构造物荷载影响的地层。
地基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荷载作用下沉降均匀,保证房屋的沉降均匀。
如果地基土质分布不均匀,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不均匀沉降。
1.1 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的特征由于建筑物荷载的作用,使地基土改变了原有的受力状态,从而产生了一定的压密变形,导致建筑物随之下沉。
1.2 建筑物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屋的危害(1)建筑物发生裂缝①正“八”字形裂缝:如果建筑物的中间沉降量比两边的沉降量大,而且没有合理的设置沉降缝的建筑物,那么此建筑物很容易在门窗洞口处开裂成由下往上生成的正“八”字裂缝。
②墙体的斜向裂缝:当建筑物坐落在端部地基较弱且中部地基坚硬的土层上,或者上部结构是个偏心较大的荷载,很容易在端部或悬挑出的部分产生斜向开裂。
③梁柱节点裂缝:对于框架结构的建筑物,在相邻两柱脚间产生不均匀沉降时,则首先在梁柱节点间产生大量裂缝。
(2)建筑物发生倾斜不均匀沉降将极易引发高耸的建筑发生倾斜,尤其是那些长高比小的建筑物体,当建筑物的重心不断的向外偏移,致使倾斜过大则极易引发建筑物的垮塌破坏。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1 一般规定1.1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
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1.4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2.1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
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
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1.5~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
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2.3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
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
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2.4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
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沉降观测的方法和一般规定1.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沉降观测的时间和次数,应根据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地基土质情况及基础荷重增加情况等决定。
在施工期间沉降观测次数:(1)较大荷重增加前后(如基础浇灌、回填土、安装柱子、房架、砖墙每砌筑一层楼、设备安装、设备运转、工业炉砌筑期间、烟囱每增加15m左右等),均应进行观测;(2)如施工期间中途停工时间较长,应在停工时和复工前进行观测;(3)当基础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围大量积水及暴雨后,或周围大量挖方等,均应观测。
工程投产后的沉降观测时间:工程投入生产后,应连续进行观测,观测时间的间隔,可按沉降量大小及速度而定,在开始时间隔短一些,以后随着沉降速度的减慢,可逐渐延长,直到沉降稳定为止。
2.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沉降观测是一项较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四定:(1)固定人员观测和整理成果;(2)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及水准尺;(3)使用固定的水准点;(4)按规定的日期、方法及路线进行观测。
3.对使用仪器的要求对于一般精度要求的沉降观测,要求仪器的望远镜放大率不得小于24倍,气泡灵敏度不得大于15"/2mm(有符合水准器的可放宽一倍)。
可以采用适合四等水准测量的水准仪。
但精度要求较高的沉降观测,应采用相当于N2或N3级的精密水准仪。
4.确定沉降观测的路线并绘制观测路线图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因施工或生产的影响,造成通视困难,往往为寻找设置仪器的适当位置而花费时间。
因此对观测点较多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前,应到现场进行规划,确定安置仪器的位置,选定若干较稳定的沉降观测点或其他固定点作为临时水准点(转点),并与永久水准点组成环路。
最后,应根据选定的临时水准点、设置仪器的位置以及观测路线,绘制沉降观测路线图(图4-194),以后每次都按固定的路线观测。
采用这种方法进行沉降测量,不仅避免了寻找设置仪器位置的麻烦,加快施测进度;而且由于路线固定,比任意选择观测路线可以提高沉降测量的精度。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变形控制测量5.1 一般规定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
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
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
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
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