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曾国藩

合集下载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20篇)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20篇)

曾国藩读后感(通用20篇)曾国藩读后感(通用20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你有什么领悟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曾国藩读后感篇1以前对曾国藩的印象停留在曾国藩家书上,虽然并没有真正读过曾国藩家书,但是从零零散散的信息中对曾国藩形成的印象总体上是正面的,某种程度上有点先入为主,觉得曾国藩在立功立德立言三方面均堪为楷模。

读了唐浩明的三卷小说《曾国藩》,在结尾部分通过左宗棠之信,康福之思,陈广敷之言表达了作者对曾国藩的评价。

真实的曾国藩到底如何,当然需要从历史中探寻,但是严肃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提供一个视角。

左宗棠之信赞曾国藩知人善任,并从正面肯定曾国藩的尊君敬上。

也就是说,曾国藩立功方面成绩斐然,通过镇压太平军、推举人才、举办洋务,使清朝实现了短暂的中兴。

虽然并没有解决专制统治的根本问题,也谈不上客观地看世界,毕竟比同时代的人走在了前面。

陈广敷则对曾国藩之愚忠持否定态度。

从一个在野之人的角度,从儒家学说的另一面否定了曾国藩。

也就是说,曾国藩的立言及依其言之所为并不完全符合儒家观点,儒家认为,当天子无道时,在天道助推下,臣下犯上进而另立新朝也是合理的。

当然,即使不愚忠,改朝换代在儒家理论下,不可能产生质变,仍然是王权专制。

而康福则看到曾国藩权诈与失信的一面。

也就是说,曾国藩在立德方面是有瑕疵的,而且不仅仅是瑕疵,而是与其言相悖的大的失德,应该可以将其理解为是法家的权变与机谋。

曾国藩读后感篇2读完了这本以史实为材,又带一些小说特质的曾国藩传,感触很多。

曾公是一位让后人尊敬的伟人。

第一,曾公的识人,培养人的能力。

个人感觉跟早年其担任刑部侍郎有关,通过察言观色,从言谈举止的细节把握一个人,培养了大量人才。

第二,曾公强大的自律能力。

感觉他的这种自律甚至达到了死板的地步,多年如一日的记日记,身居高位依旧简朴如初,公事再忙也要对诗歌字体的磨炼,名声显赫而对妻子始终如一,佩服。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

2023年《曾国藩》读后感15篇《曾国藩》读后感1说起曾国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在清朝的政治作风,想到的是他政治方面的成就。

然而,其实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

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

”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

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

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

“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

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

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

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

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

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他的头顶着是如此之多的光环,以至于被许多人认为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也不多。

一个人集军事、政治、思想文化与一体,位极人臣,有副对联说得好:“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就是对曾国藩的真实写照。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河;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甚至在毛泽东晚年,他还曾说:曾国藩是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

蒋介石对曾氏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

如此有分量的人物对曾国藩都作出的高度赞扬,不得不让人不被曾国藩的魅力所折服。

曾国藩作为一个人生的成功者,在他身上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一、立坚卓之志。

但凡成功者无不有大志者。

曾国藩是个一生都在立志的人,不仅立大志,而且每个阶段都会有每个阶段的志向。

曾国藩开始走向科举之路的时候,就立下了无数个志向,包括他后来点为翰林、平定了太平天国,直至做到两江总督,甚至直隶总督,不同阶段他都有自己的志向。

他曾给自己写过一个对子:“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这个对子,强调的是自己的一个人生目标,他要朝着这个目标去做,所以曾国藩自己也说:“从古帝王将相,无人不由自立自强做出,即为圣贤者,亦各有自立自强之道。

”也就是说,无论帝王将相,无论圣贤豪杰,各自都有各自的一种志向,只要你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就好了,莫问收获,只问耕耘。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对曾国藩的总体评价
1. 从历史角度分析
经过小组的集体讨论,我们认为曾国藩对历史的作用还是以积极一面为主的。

首先,他倡导的洋务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有一定的推进作用,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其次,他的教育思想如“耕读”、“勤敬”、“孝友”等对后世影响深远,且培养了一批如李鸿章、左宗棠等外交人才;另外,在文化方面,他力主学习西方先进科技文化,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造福了后世。

但其血腥镇压太平运动的行为,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2.从个人角度分析
曾国藩的人格有以下过人之处:第一,他面对长子夭折,朝廷不信任等挫折,并未从此消沉,而是愈挫愈勇。

第二,他严于修身律己,坚持每天写日记自省。

第三,他忠于自己的理想,不为钱色诱惑所动。

第四,他为人宽厚,无论对家人还是对下属,都优待有加。

总之,曾国藩作为晚清重臣,洋务先驱,思想文化名人,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其为人为官的处世之道,值得后人思考学习。

(15篇)读曾国藩有感

(15篇)读曾国藩有感

(15篇)读曾国藩有感读曾国藩有感之一:坚持奋斗精神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奋斗和拼搏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

曾国藩不仅是一位精通经世致用的智者,更是一位坚定不移、勇往直前的实干家。

他的奋斗精神启示了我,只有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才能取得成功。

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困难和挫折,但他从不气馁,永远保持着对未来的信心。

他在求学时勤奋好学,为了弥补自己的短处,他每天起早贪黑地读书,不畏劳苦。

在进入官场后,他也是兢兢业业,尽职尽责,努力为国家服务。

他的奋斗和拼搏精神成为了我生活中的榜样,激励我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克服困难,取得成功。

读曾国藩有感之二:追求儒学之道曾国藩是明末清初儒学思想的杰出代表,他通过勤学苦读,精通儒学经典,掌握了解释世界和指导社会治理的核心思想,成为一位儒者典范。

曾国藩深知儒学的价值和意义,将其运用于官场实践,为国家的快速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将儒学的精髓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真正成为一位有道德,有学识,有智慧的政治家。

曾国藩的追求儒学之道让我深受启发。

儒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强调的仁爱、正直等价值观念对于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和践行儒学精神,我相信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有责任感的人。

读曾国藩的故事,让我真正领悟到儒学的价值,也激励我努力追求儒学之道。

读曾国藩有感之三:积极面对困难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充满波折和困难。

然而,面对困境,曾国藩从不气馁,反而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勇敢地面对一切困难。

曾国藩的乐观精神深深地触动了我。

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他从不轻易放弃,总能找到方法克服困难。

在面对失败时,他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自己。

这种乐观积极的心态让他在官场崎岖时能坚守原则,不受外界干扰。

读曾国藩有感之四:勤奋与担当曾国藩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人,他不惧劳苦,勇于担当。

对近现代史 曾国藩 认识

对近现代史 曾国藩 认识

我对曾国藩的认识曾国藩,对于他,大多是从书本上知晓,并且可以体会到他对我们当今现代的影响。

曾国藩对中国近代文化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近代外交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毛泽东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其中有对曾国藩的两层折服,一是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表露出青年毛泽东受杨昌济、康有为等人的影响,有一种反对暴力革命,提倡渐进改良的保守主义倾向。

一是毛泽东十分重视心力的作用,认为“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动其心者,当具有大本大源”,“夫大本大源者,宇宙之真理”,掌握了大本大源,就可以成为传教之人。

中国近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虽有对立的一面,也还有相通之处。

处在这个文化转型时期的历史人物,多有通融两种文化的品格。

曾国藩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

有的论者指出,曾国藩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带头人,是引进西方近代文化的倡导者。

“第一个上奏提出‘师夷智以制船造炮’者是他;第一个造出轮船者是他;第一个派人出洋购买成套‘制器之器’者是他;第一个提出‘官督商办’者是他”。

第一个上奏促成容闳实现派遣留学生计划的,也是他。

曾国藩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他恪守“三纲五常”之道,认为“君虽不仁,臣不可不忠,父虽不慈,子不可不孝,夫虽不贤,妻不可以不顺。

”他本身的“以礼自治,以礼治人”,“执两用中”,“持盈保泰”,“刚柔相济”,“勤、俭、谨、信”的自我修养,其家训的“八本”、“八字”、“四条”、“四败”等等,均反映了曾国藩地道是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成。

对于“三纲五常”的评论,论者之间是有分歧的。

再者,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多借洋器之器,洋人之力,亦取得成效,并使得他尝到了甜头,增强了师夷之长的自信心。

有的论者同意上述主客观方面的分析,但强调说,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并不是绝对对立的,对立之外还有同一的方面,正是同一性才能使两种对立的文化调和融汇,产生出具有中国历史和国情特色的中国近代文化。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

曾国藩读后感_曾国藩读书心得五篇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一】近日无意中读到一本曾国藩传记,使我颇有收获,也改变了之前对清朝官员皆是腐败无能的印象。

曾国藩在晚清时期虽充当封建统治阶级的工具,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客观上讲违背历史发展自然规律,但其在修身、治军、治家等方面的确颇有建树,也为后来许多政治家所推崇。

在此记录下自己的一点心得,希望能给和我一样在人生道路上求索的年轻人些许启发。

曾国藩29岁中进士进京为官,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都是以一个愤青的面目出现在世人眼中。

当时的清王朝是一个病势危急、行将就木的病人。

朝廷内部,腐败已经渗入帝国每一个细胞,一场翻天覆地的大起义正在酝酿中。

而大清朝的政治家们却安然若泰,敷衍度日,只有曾国藩忧心如焚。

他怀揣“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想挽救危难的清王朝于万一。

但由于行事太过刚直,处处碰壁,举步维艰。

在京为官的时候,曾国藩多次上书咸丰皇帝建议改革官员选拔办法,扭转官场的泄沓风气,指出清朝官僚体系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吁皇帝大刀阔斧改革,都不被理睬。

为挽救大清帝国,他干冒生命危险,上书咸丰皇帝直言批评他的三个缺点,想起到当头棒喝的作用,险些被咸丰治罪。

出国留学网后曾国藩回家乡湖南为母守孝期间受命协助湖南地方政府操办“团练”,抵抗太平军起义,保卫乡里。

他马上设立“审案局”,严打动荡社会下滋事做恶的土匪流氓,使社会秩序迅速得以安定。

由于动了地方官员的“权利”这块奶酪,惹得地方官员心生怨恨。

曾国藩认识到清朝军队绿营军的腐败,大胆创建湘军,想练出一支崭新的有战斗力的队伍。

湖南的绿营军对曾国藩怨恨在心,闯进曾国藩公馆闹事,湖南巡抚就在隔壁却假装不知,曾国藩夺门而逃,险些送命。

湖南官员个个眉开眼笑,把这事当成笑话飞传。

曾国藩打落牙齿和血吞,把湘军带往僻静的衡阳,吃尽千辛万苦,终于在湘潭之战中战胜太平军,取得太平军兴起以来清军唯一一次重大胜利。

此时曾国藩没有实权,连军饷都要自筹。

咸丰皇帝又派他去江西镇压太平军,江西巡抚气度狭隘,寸权必争,曾国藩处处受气,左右为难。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于曾国藩,常被当作一个反面人物,这样说不无道理。

首先,在天津教案处理过程中,曾国藩的屈辱妥协展现无遗。

而且,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消磨了农民起义的气焰,而农民起义是历史发展的动力,且他镇压过程中,手段残忍,值得批判。

再者,曾国藩办洋务的主要目的毕竟是为了“借师助剿”,镇压农民起义,维护清朝的腐朽封建统治。

但是,曾国藩作为推动中国近代史进程的著名人物,有其不可磨灭的功劳。

首先,曾国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曾国藩继承了中国以儒学的纲常名教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他完全按照儒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做人之路,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然后,在后期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的神权政治比曾国藩所维护的封建政权更落后,两害权取其轻,曾国藩镇压太平军获胜,对社会历史的发展反而较为有利。

重要的是,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的开创者,他是洋务运动主要倡导者之一,因为洋务运动被论证为中国第一个近代化运动,其爱国性和进步性不可否认。

总的来说,曾国藩在处事中,表现了能审时度势应付巨变的才能,他坚持民族正义立场,力求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里,进行‘图强求富’的建设。

因此,曾国藩虽有其不可磨灭的历史罪过,但其历史地位应划在近代进步的爱国人物之中,而且,其重要性,在中国近代历史前60年里几乎无人可与之相比。

曾国藩故居观后感作文五篇

曾国藩故居观后感作文五篇

曾国藩故居观后感作文五篇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坐落在双峰县荷叶镇(旧属湘乡),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故居观后感作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曾国藩故居观后感作文五篇(一)11月23日,我参观了曾国藩故居、唐群英故居、岳北农工会。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到达了白玉堂,堂前的一个“帅”字吸引了所有游客的眼球,湘军统帅真的很“帅气”。

曾国藩故居座落在双峰县荷叶镇,修建于清同治四年(1865),坐南朝北,砖木结构,覆小青瓦,四合院形制,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万余平方米。

为典型的轴对称、回廊式侯府建筑群。

故居建筑规模宏大虽令人称羡,但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曾国藩其人更令人称奇,一个生长在清王朝由盛转衰、内忧外患的动荡岁月里,既无家学,又无根底,却以一介儒生,全凭自己的刻苦努力,在封建科举下取得功名,踏上仕途,并官居一品。

这一切都蕴含着十分重要的秘密。

曾国藩,他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以勤俭廉劳,不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礼治为先,提出“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的“八本”,和“书、蔬、鱼、猪、早、扫、考、宝”的“八宝”及“勤、俭、孝、友”“四字诀”等系列家教理论,集中国古今家教思想之大成,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曾氏后人。

这一理论对当今社会涉及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曾国藩遗存的《曾国藩家书》更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家书内容中通过教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

曾国藩读后感(精选10篇)

曾国藩读后感(精选10篇)

曾国藩读后感(精选10篇)曾国藩读后感(精选10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

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读后感1继《红楼梦》之后看的《曾国藩》,红楼虽然写尽了人生百态,但毕竟是小说,《曾国藩》就不一样了,它记录的是真实历史,一共三本已看完两本,初有些感受。

感受一:收敛锋芒、圆滑世故更能收获人心曾国藩初办湘勇团练,锋芒毕露,目空一切,手段狠辣,还常插手别人辖区内的事务,虽然出发点都是为国,但因过于刚硬,得罪了很多人,并得一“曾剃头”称号。

更麻烦的是,和不少官场其他同僚的关系很僵,以至于筹饷银无人支持,湘勇屡被人欺。

人处于低谷时,诸多不顺的事都会随之而来,带兵打仗三次险被俘,欲跳江自尽。

好在曾国藩本性是正直善良的,日久见人心,跟着他年岁久的属下都很敬重他,几次自尽都被忠心的属下救起,才没让这个将才消失在历史中。

而曾更是个有胆识有魄力,能屈能伸的大丈夫,自知短期的形势和自己的状态对未来的仕途不利,趁父亲去世的时机,借口卸职回乡。

这一次的卸任时期,曾国藩的收获很大,自己不断反省,并接受高人指点,最终豁然开朗,明白了之前自己性格欠缺之处。

当再次被启用时,为人处世风格完全换了,慈眉善目主动拜访其他官员,尤其是和嫉恶如仇的左宗棠冰释前嫌。

虽然不少只是面上的工程,曾在心里并不一定认可那些人或是真的原谅他们,但只要脸上不显山露水,对他是百利而无一害的,这也就是他后来能够为自己重建口碑的主要原因。

以前总会跟大家一起吐槽谁谁谁城府深,现在想想,在官场上职场中混得开的,都是有城府的,有城府并不代表要去害别人,只是知道收敛,情绪管理也是有城府的一种表现,而这也是我欠缺的,已经在有意识地去改变。

感受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对上谨言慎行保乌纱在满人皇帝的江山下,曾国藩作为汉人能手握重权实属不易,自然能有这结果也是经历了一番很不容易的过程。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读后感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杰出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曾国藩传》是对他生平事迹的详细记录,通过阅读这部传记,我对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从正面看,曾国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在政治上有着非凡的才能,能够善于治理国家,处理政务,使国家安定和百姓安乐。

他在军事上更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将领,曾国藩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多次打败敌人,保卫国家安全。

他对政治和军事事业的贡献,使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人物。

从侧面来看,曾国藩也有着一些人性的弱点。

他在政治上有时候过于严厉,对待下属和百姓的态度缺乏温和,甚至有时候显得有些冷酷。

在家庭方面,他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因为他的工作繁忙,经常疏于家庭的照顾,使得家庭关系较为紧张。

通过阅读《曾国藩传》,我对曾国藩这位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

他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他的成就和付出都是不可磨灭的,但同时也有一些人性的弱点。

这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
到,每个人都是有缺点和不足的,我们应该在学习他人的优点的同时,也要客观地看待他们的缺点,不盲目崇拜,也不过分批评。

曾国藩的一生是充满传奇和成就的,他的正面和侧面都值得我
们去学习和思考。

他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华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
史遗产,而他的人性弱点也提醒我们要谦虚谨慎,不断完善自己。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曾国藩的同时,不断提升自己,成为更好的人。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通用30篇)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通用30篇)

《曾国藩》读后感范文(通用30篇)《曾国藩》读后感范文(通用30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曾国藩》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曾国藩》读后感篇1读《曾国藩》时,正处于人生的困顿期,那时,大二刚开学,在经历了大一一年的迷茫和数次挫败之后,我确信我的人生存在着巨大问题,于是开始反思自己,在思考了很久之后,我确定我一切的迷惘都是出由于价值观的缺失。

我决定从书中发现自己。

很偶然的一次,在网易新闻上看到一个当当的历史小说推荐,其中便有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出于对近代史的兴趣,我就买来认真阅读。

唐浩明先生是研究湖南近代史出身的,汗牛充栋的古籍,大量的史料,在睿智的思考与探索之后,透彻的认识与读书人揭真批伪的使命感使他开始动笔写一部大书。

上千个日日夜夜过后,《曾国藩》终于出炉,而且炉火纯青。

据白岩松讲,1993年这部书一出版,就迅速在两岸三地的文化圈中流行起来,而且,它也是对白岩松人生第三个十年影响最大的一本书。

《曾国藩》这本书从曾国藩在赴江西任主考官途中闻母去世而回乡奔丧开始写起,到曾国藩在黑雨滂沱中去世于两江总督府为止。

几十年中,曾国藩经历着巨大的艰辛、耻辱和荣耀,从湘军草创的迷惘与荣宠,到后来官场的重重阻挠和战场的屡屡失利,从有条不紊的行军打仗和处理种种变故,再到后来攻克天京、入宫朝觐的莫大荣耀…他的这一段人生,几乎是按照《周易》“初难知,二多誉,三多惊,四多惧,五有功”的顺序走过的,不同的是,在“飞龙在天”之后,他小心而谨慎,认认真真地裁撤湘军,避免走上“龙战于野”的惨烈境地。

之后,又经历了使自己遭受巨大耻辱的天津教案和疑云重重的马新贻被刺案,一生如一场梦一样,终于走到尽头,霎时,黑雨滂沱而下…读之前是疑惑的,读书时是享受和思考的,读完后是沉重的。

一本文笔、故事、内涵、真实性都极佳的历史小说,写出了一部传记所不能表达得当的意味。

曾国藩评价

曾国藩评价

中华历史人物评介——我眼中的曾国藩是什么造就了“一代圣相”09人力一班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

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

是什么造就了“一代圣相”?而又是什么造就了以及如何造就我们自己?今天我想通过这篇文章发表一下自己的鄙见,及提出一些自己的疑惑,希望能与老师切磋切磋。

由于自己的见解确实漏洞百出,所以我想如果用论文的标准格式来写不免有点班门弄斧,故只期以普通文章的格式来与老师交流,且由于能力所限,只能从少数几个方面将这位伟大人物展现出来,并用每段后加以评论的方式来述写,望老师见谅。

一、成长经历说起曾国藩没有人应该感到陌生,那个被骂“满清走狗”,被章炳麟说成是“誉之则为圣相,獻之则为元凶”的人,就是曾国藩。

这样一个充满争议的人是怎样成长起来的我很关心,而一个人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那曾国藩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呢?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出生于世代务农的家庭,祖父是农民,爸爸却当了教书先生,曾国藩从小也就勤勤奋奋地读书了。

曾国藩20岁考的秀才,比他爸爸早23年考得,不愧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天资在此可以瞥见一二。

他喜欢读史,曾经用一年时间读完《二十三史》,之后进京在翰林院做事。

对于曾国藩的成长经历,老师必定比我有更多了解,故在此只是简略叙述一下。

我在看了他的成长经历后有所感悟的是:人成功确实需要天赋。

而天赋从何而来?一是打娘胎以来的智商、情商,二是生活环境、家庭环境的影响。

第一个自不必多说,从仲永、桑弘羊身上就可以看出什么叫“生而知之者”,那东西貌似有点飘忽,却是实在的天赋,普通人学不来,曾国藩却可算是一个,悟性极高。

第二个是可以创造的,像“孟母三迁”似的例子可以略有理解,而曾国藩的农村家庭背景本身造就了他中国农人特有的谦逊、朴实等内在特质。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

对曾国藩的评价篇一:曾国藩评价(我眼中的曾国藩)我眼中的曾国藩历史似一幕绚烂的烟火,稍纵即逝,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中,像是音乐,或婉转,或悲戚;像是影像,或宏伟,或俾小。

它慢慢汇聚成一条大河,看不见,却流淌在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的骨髓里,于是,我们有了同一种语言,用一种经历,同一种信仰。

历史的过程看似宏伟,却也是由一个个故事组成的,而故事的中心永远是人。

今天本文的中心则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曾国藩。

说起对曾国藩评价,正如辛亥革命中的怪杰章炳麟对所说,近百年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曾国藩褒扬者有之,斥骂者也不乏其人。

早在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送其绰号“曾剃头”。

到了1870年“天津教案”,不少人骂他是卖国贼,以致曾国藩也觉得“内咎神明,处咎清议”,甚至有四面楚歌之虑。

辛亥革命后,一些革命党人说他“开就地正法之先河”,是遗臭万年的汉奸,建国后的史学界对他更是一骂到底,斥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卫道士、地主买办阶级的精神偶像、汉奸、卖国贼、杀人不眨眼换刽子手等等,予以全面否定。

80年代以来,学术界对曾国藩的研究逐步深入,对他的评价也相对客观。

随着有关曾国藩的小说和传奇故事的出版,越来越多的人对其产生兴趣,他们希望能透过作家描述的人物形象更多的了解曾国藩的学识、见解和主张,更直接、更清晰、更深入地窥见他的内心世界。

历史是各种复杂因素的有机组合体,历史从物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应该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与环境,从多个角度对曾国藩进行评价。

曾国藩与金田起义时势造英雄,汉末出了个奸雄曹操,清末出了个忠臣曾国藩。

太平天国起义是清朝由胜及衰的必然结果,只是不早不晚,发生在了曾国藩所在的年代,于是一介书生开始了自己的戎马生涯,走上了自己人生的巅峰。

治国、平天下,无数英雄人物的未完之梦,曾国藩做到了,是时代选择了他,而也是他,选择了这个时代,偶然中的必然,这就是命运,这就是历史。

金田起义的历史功过究竟如何呢?首先,从功绩方面看,第一,极大地冲击了整个封建统治秩序。

曾国藩纪录片观后感

曾国藩纪录片观后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曾国藩纪录片观后感《曾国藩》是一部纪录片,通过对曾国藩一生的事迹进行还原和分析,展现了这位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卓越才华和不凡的人格魅力。

观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启发和感动。

首先,这部纪录片真实地再现了曾国藩的一生。

片中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和权威的专家评论,呈现了曾国藩从小学习书法到在官场担任重要职务的全过程。

影片中精心安排的叙事结构和细腻的表演,使观众能够生动地感受到曾国藩在生活和事业上的坎坷和风雨。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其次,曾国藩的思想和品质在纪录片中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他的最大特点是天人合一、勤政节俭。

曾国藩在实践中充分借鉴西方文明思想,同时也注重保留传统文化底蕴,将二者有机结合,使得自己在军事、政治和道德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提倡听取他人的意见,注重团队合作,实行“三从四德”原则,对待士兵和百姓都能体现出他高尚的人格魅力。

纪录片通过采访曾国藩的家属和亲信、解读他的信件等方式,让观众切身感受到这位伟人的深情厚意和高尚品质。

此外,曾国藩的改革思想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在任职期间,深入剖析社会问题,提出了许多改革的方案和政策。

他主张治理社会应综合考虑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因素,注重实际效果和人民的幸福感。

他的理论对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借鉴意义,也让我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在观影过程中,我还特别被纪录片中的人文关怀所触动。

影片以运河为线索,展现了曾国藩在河南的布局和努力。

他不仅修水利,发展经济,更注重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他认为培养人才和普及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证,他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这方面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他创建了许多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综上所述,影片《曾国藩》通过对这位伟大政治家和军事家一生的还原和分析,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品质。

曾国藩电影观后感

曾国藩电影观后感

曾国藩电影观后感《曾国藩》是一部根据历史人物曾国藩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电影。

这部电影通过对曾国藩一生的描绘,展现了他勤奋治学、谦虚谨慎、忠诚奉献的精神风貌,深深触动了我。

作为一位名将,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

在他早年的时候,曾国藩因为家境贫寒,一直受到艰辛的打击,但他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成长起来。

他勤奋好学,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不断修炼自己的才华,最终成为了一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他崇尚科学,研究西方文化精髓,创办了太学教育,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曾国藩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学习和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才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取得更大的成就。

在曾国藩的一生中,个人荣辱与民族兴衰紧密相连。

他一方面对自己的家国深感责任,坚持为国家献身,另一方面又不忘本心,一直保持着对家人的关怀和照顾。

尽管遭受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他依然坚守初心,为了国家、为了家人,义无反顾地奋斗到底。

他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令人感动,让我深深地思考着自己对家庭、对国家的责任和担当。

在这个电影中,我也看到了曾国藩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

在他的一生中,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他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始终保持着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正是因为他的坚持,他才能在各种逆境中战胜困难,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曾国藩的坚持精神让我深受鼓舞,也让我更加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赢得成功。

总之,电影《曾国藩》是一部非常感人的电影,它通过对曾国藩一生的描绘,勾勒出了他崇尚科学、忠诚奉献的性格特点,展现了他勤奋治学、谦虚谨慎的精神风貌。

曾国藩的一生给了我很多启示和触动,他的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只有通过努力和奉献,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家庭和国家做出贡献。

我将会以曾国藩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家庭、为国家的繁荣和进步而努力奋斗。

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

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

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范文一: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一个让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

但从我个人角度来看,在我的很多阅读和研究中,曾国藩是一个有利益冲突的人,并非完全好人或者坏人。

首先,曾国藩的早期生涯非常光辉。

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示了超群的才华和领导能力,在军事领域的表现也很出色。

这些经历让他成为一个备受尊敬的人,也帮助他赢得了后来的成功。

然而,在他的政务生涯中,曾国藩更多的是在平衡各项利益。

他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他的家族和家庭,同时试图在清朝政府中争取更大的权力和地位。

他对于政策的执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经常取决于他的个人利益和政治偏好。

这些问题并不表明曾国藩企图欺骗和伤害他的同胞,但它表明了他在决策时具有复杂的动机和考虑。

在我看来,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但也绝不是一个完全糟糕的人。

写作重点:本文通过客观地分析曾国藩的人物形象,既展示了他的优点,也坦诚地纠正了他的缺点,这符合了写作的客观性原则。

用词分析:本文用了较少的修辞手法,更注重逻辑的清晰性和文字的简洁明了。

这种文风展示了作者的扼要表述和条理性的写作风格。

范文二: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一个让人们众所周知的问题,但我认为答案比较复杂,我们需要在情境下理性地进行评估。

事实上,曾国藩是在一些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人。

他在南方的反叛势力中,包括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都表现出出色的军事才能。

此外,他精通文学、法律等多个学科领域,也使他成为一个十分杰出的人物。

然而,曾国藩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物。

作为一个官员,他经常不遵守法律,经常和其他人贿赂。

此外,他在广西剿灭少数民族暴动中,屠杀了大量的当地居民。

这些行为为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严重的污点。

取决于从哪个角度去看,曾国藩可能会被看成是一个好人或者坏人。

在我看来,评估一个人的历史角色是非常主观的结果。

我们需要考虑当时的情境,历史背景以及其他相关因素,才能做出一个更加准确的结论。

写作重点:本文秉持了客观立场,透过展示曾国藩的优点和缺点并将它们纳入到相关背景和情境中,达到了评估他的人物形象的更全面和准确的目的。

如何评价曾国藩?

如何评价曾国藩?

如何评价曾国藩?曾国藩,生于1811年,逝于1872年。

怎么说呢,这段时间清王朝一改往日“国力强盛,众国臣服”的形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外国侵略者虎视眈眈,太平天国运动愈演愈烈,这一切使得这个传统的帝国像危楼那样摇摇欲坠,正是这样的局面令清政府的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个国家急需一场变革,于是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随之而来的是史学家称之为“同治中兴”一个阶段。

曾国藩就处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很难想象作为一个文人仕子,他要肩负着怎样的职责,又要怎样使这个国家安定繁荣?曾国藩在科举考试方面,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表现平平,会试考了几次。

但是他在考试方面的功夫实在了得,道光十八年即1838年,他以三甲第四十二名的成绩通过会试,而朝考中位列一等第三名,这妥妥的就是逆袭啊。

此后的十年间他七次升迁,连跃十级。

期间多次上书谏言皇帝,好几次惹得龙颜大怒,可他却依旧我行我素,继续谏言。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因朝廷之命,曾国藩在老家组织团练,并依靠各种关系,组成一支地方军队,湘军。

在与太平天国的对战中,他积极运用自己的智慧,虽然多次失力,但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他还主办洋务运动,兴办了不少工厂,开中国近代化之先河。

最令人诟病的就是发生在他晚年处理“天津教案”一事,为了不得罪法国,商议出死为首杀人的8人,流放25人,另将天津知府,知县充军,并赔偿法国45万两白银,派遣使团赴法道歉。

这个决定使得朝廷内外,民众舆论不满。

背负骂名的曾国藩病情加重,改由李鸿章处理此案。

之后曾国藩回任两江总督,1872年在花圃散步的曾国藩突发脚麻,被人扶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

纵观曾国藩一生,不得不承认他在政治、军事、文化方面取得了很多成就。

他为人处世的方式也成为后人研究学习的重要方面。

他追求一种内圣外王的处事规则,即注重自我品德的修养,为人圆滑周到。

不以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别人,不给他人难堪。

可以说曾国藩是晚清舞台上一个主要的人物,他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

我眼中的曾国藩。

我眼中的曾国藩。

曾国藩一、曾国藩介绍。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杨树坪(现属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

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_ 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

曾国藩出生于清代一个地主家庭,自幼虽笨,但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同年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列为优等。

父麟书,有田产,不事耕种,醉心功名,然童试17次皆不第,父设馆授徒。

曾国藩幼从父学。

道光十三年(1833)入县学为秀才。

翌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同年中举人。

此后赴京会试,一再落榜。

十八年,始中第三十八名贡士,旋赴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

朝考选翰林院庶吉士。

自此供职京师,结交穆彰阿、倭仁及唐鉴等。

而后在其自己的探索中逐步形成他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处世为官的学问,以致十年七迁,遂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二、学术、成就(1)文学:曾国藩继承桐城派方苞、姚鼐而自立风格,创立晚清古文的「湘乡派」,他论古文,讲求声调铿锵,以包蕴不尽为能事;所为古文,深宏骏迈,能运以汉赋气象,故有一种雄奇瑰玮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枯淡之弊,为后世所称。

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变化、发展,又选编了一部《经史百家杂钞》以作为文的典范,非桐城所可囿,世称为湘乡派。

清末及民初严复、林纾,以至谭嗣同、梁启超等均受他文风影响。

所著有《求阙斋文集》、《诗集》、《读书录》、《日记》、《奏议》、《家书》、《家训》及《经史百家杂钞》、《十八家诗钞》等。

不下百数十卷,名曰《曾文正公全集》—,传于世。

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2)政治思想:曾国藩作为近代著名的政治家。

他认为,吏治之坏,由于群幕,求吏才以剔幕弊,诚为探源之论”。

基于此,曾国藩提出,行政之要,首在得人”,危急之时需用德器兼备之人,要倡廉正之风,行礼治之仁政,反对暴政、扰民,对于那些贪赃枉法、渔民肥已的官吏,一定要予以严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曾国藩死后的一百多年间,有的人颂扬他是“千古完人”,“万代楷模”,象泰山和北斗一样“万世流芳”。

也有人说他是独夫、民贼、汉奸、刽子手,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毫无可取。

其实,这二者都未免褒贬失当,毁誉偏颇。

在历史上,进步人物有进步人物的成长过程,反动人物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坏。

基于这种看法,我想简单地叙述一下曾国藩的一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是怎样由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子弟,走向与人民为敌的道路的。

一、志在科举成名清朝初年,曾国藩的远祖从湖南南部的衡阳迁徙到湘乡县大界里安家落户。

当时,曾家的生活并不富足,直到曾国藩的爷爷曾玉屏这一代,才成了当庄的大户。

“学而优则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几乎成了一切封建地主子弟的座右铭。

曾麟书在科举路上竞奔,连个秀才也没捞到,深以为憾。

于是,他对曾国藩寄予满腔希望。

在曾国藩七岁的时候,曾麟书就亲自教他读书。

一直读了八年书,学业大有长进。

可是,曾麟书知道古有传统,“易子而教,尽人皆然”。

于是,曾麟书便极力设法为曾国藩另请名师。

1833年,二十三岁的曾国藩考上了县学生,同父亲一样成了秀才。

曾国藩考中了秀才以后,他父亲高兴极了,觉得自己年已半百,挣扎有年,还是儿子年轻有为。

于是,他决心让儿子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1834年,他就让儿子到长沙参加乡试。

曾国藩没料到竟中了第三十六名举人。

报喜的锣声惊动了大界里,曾氏满门沉浸在欢乐之中。

1835年,二十五岁的曾国藩,第一次来到京师参加会试,结果应试不第。

此后,他一直留在京师,一面专心读书,一面又准备参加会试。

1838年,二十八岁的曾国藩,第三次应会试,这次他居然考中了贡士。

同年四月,道光皇帝在保和殿亲自举行殿试,曾国藩中了进士,并点了翰林,终于跻身于上层封建统治者之群。

1847年,他被擢用为内阁学士,1849年,又擢用为礼部右侍郎,到1852年,署吏部左侍郎,已成为清政府中比较重要的官员了。

二、治学有方1838年,曾国藩考中进士并入了翰林院以后,感到耳目一新。

他觉得自己在中进士之前,读的是四书五经,作的是八股时文,见闻窄狭,学问根底不深。

从那时起,他决心深入研究经史,留心经世之学。

他首先拜唐鉴为师,诚心实意地受教。

1841年3月,曾国藩到唐鉴的住处去拜访求教。

当他问到“读书之法”和“修身之要”时,唐鉴告诉他说:书应以朱子全书为正宗,读书要专攻一种经书,一经若通,那么其它各种经书就可以触类旁通。

如果急于求成,想一下子把全部经书都弄通,那就会连一种经书也弄不通。

接着,唐鉴又告诉他,修身之法以检点自己的言行最为重要。

并要求他每天从早至晚,一言一行,一饮一食,都要有记录;或有私心不能克服,或者行为失于检点,都要一一记出,然后进行自我反省。

曾国藩听后,感到顿开茅塞,豁然开朗。

曾国藩能综合各家学派之长,抓住义理之学,博采其它各科,由博及专,由专及博,孜孜以求,使他获得了博大精深的学问。

后来,曾国藩由一个勤奋刻苦、严肃认真的封建学者,变成一个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跟他的渊博知识,以及用心总结了历代统治阶级的经验,是分不开的。

三、初期的政治主张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在战争中,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苟且偷安,遭到了失败。

于是法、美、俄等国也趁火打劫,乘机入侵,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给中国人民造成了空前的严重灾难。

清朝统治者为了支付浩大的战费开支和巨额的战争赔款,更加肆意搜刮人民。

苛重的捐税使劳动人民濒于绝境。

因此,各地农民抗粮、抗税、抗捐的斗争,风起云涌,农民起义怒火不断爆起。

整个中国,到处都布满了干柴,各地的星星之火,大有燎原之势。

清朝最高统治集团,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好象热锅上的蚂蚁,焦虑万分。

曾国藩敢于大胆陈言,甚至抱怨皇帝,是当时一般官僚所办不到的。

曾国藩早期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出于对封建朝廷的忠心,提出了一系列的政治主张,当然不可能挽救清王朝衰败的国势。

他的一些主张,尽管在客观上对民间疾苦表示了一定的同情,但都掩盖和抵销不了他后来与人民为敌的罪行。

四、与人民为敌1852年,身任吏部侍郎的曾国藩,突然接到咸丰皇帝的谕令,要他到江西去主持科举考试。

当时,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声势越来越大。

钦差大臣李星沅率兵前去镇压,兵败身死。

接着,咸丰皇帝派赛尚阿带兵继续讨伐,又遭到失败。

不少州、县已被起义军攻占,一些地方官员被起义军杀死。

告急文书不断飞向京城,北京城内从前宫后院到大街小巷,到处议论纷纷,人心惶惶。

曾国藩在接到谕令以后,心灰意懒,忧心忡忡,不去吧,舍不得朝廷放考差这个荣耀差事,去吧,怕一旦有什么不测,掉了脑袋,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最后,终于硬着头皮出发了。

曾国藩刚走到安徽太湖县小池驿,又突然接到母亲病战的丧报。

他痛哭流涕,一边上书皇帝请求回家治丧,一边准备行装,半路转回湘乡老家。

回家不久,曾国藩听到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占府夺县,横扫了广西,接着进入湖南、湖北,攻下武汉,杀湖北巡抚常大淳。

这时,站在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的曾国藩,颇有国破家亡的预感。

曾国藩经过再三思考,最后,终于坚定了决心,欣然接受了在长沙“帮办团练,搜查土匪”的清廷谕旨。

从此,曾国藩死心踏地投入了剿杀农民起义的反动事业,走向了与人民为敌的道路。

五、别树一帜练湘军曾国藩在湖南帮办团练,正是太平军金田起义后的第二个年头。

太平军打到那里,清军便不溃即散。

在太平军的影响下,各地秘密反清组织也活跃起来,使得清朝地方封疆大吏惊慌万状。

曾国藩出于反动地主阶级的本分和施展自己“雄才大略”的迫切心情,决心充当满洲贵族的走卒,积极镇压人民的反抗。

他在组织团练的同时,几天内杀戮具有反清思想和反清行动的人近千名,湖南的反清活动一时处于低潮,人们送他一个绰号叫“曾剃头”。

湘军成立后,于1853年春派往衡山镇压会党起义。

嗣后又招募三千余人,于同年夏增援南昌,抵御太平军的进攻。

在南昌,湘军虽然被太平军打败,但却表现了湘军凶悍敢战的反革命精神。

从此,曾国藩加紧招募湘军。

同时他还认为,湖南和长江流域,江河纵横,烟波浩荡。

陆军虽粗具规模,但兵还不精,如果没有一支水上劲旅,就很难实现剿灭太平军,澄清中原的大志。

所以,在加紧训练陆军的同时,非添置水师不可。

于是,曾国藩马上向咸丰皇帝写了奏章,请求皇上批准他在衡州(今湖南衡阳)制造战船,训练水师。

清朝统治者在八旗绿营腐朽疲弱的情况下,正需要一支新的反革命武装去对付太平军。

曾国藩别树一帜编练的湘军逐步正规化,就渐渐成为清朝统治者进攻太平军的主力部队。

六、道途久梗魂梦惊曾国藩在湖南编练湘军的时候,太平军的力量又有了进一步的壮大。

1853年1月,太平军占领了武昌,2月,太平军水陆大军沿江东下,一月之内连克九江、安庆,逼近南京,3月19日攻下南京,把它改为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

曾国藩虽然想死心塌地的为清朝统治者卖命,但清朝统治集团内满、汉界限是分明的,满洲贵族一向不让汉族官吏势力过大,更不容许汉族官吏拥有重兵。

这样,曾国藩的湘军在各方面就遇到许多困难,因而,在与太平军交战中总是败多胜少.湘军在九江、武昌受挫的消息传到南昌,曾国藩为了挽回败局,命令湘军全部陆师扑向武昌。

太平军见湘军全力进犯武昌,江西后路空虚,乃转而进军江西。

1855年11月,太平军攻入江西,一路势如破竹,江西十三府中的八府五十余州县,先后为太平军攻占。

这时,曾国藩是欲攻无力,欲逃不能,援兵无望,困守南昌。

他哀叹到:“道途久梗,呼救无从,中宵念此,魂梦屡惊”。

七、沾满鲜血的“功绩”1856年秋,太平天国军民经过三年浴血奋战,摧毁了威胁天京三载之久的清朝江北、江南两大营,控制了东起镇江,西至武汉一段长江流域的城镇,安徽、江西、湖北东部及江苏西南部的大部分土地,也都在太平天国的控制之下。

太平天国的革命烈火,已映红了中国的南半天。

可是,就在这大好形势下,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发生内讧。

结果杨秀清被杀,韦昌辉身死,太平军官兵两万多人受株连丧生。

此后,洪秀全召石达开回京提理政务,但由于受到洪秀全的疑忌,石达开率十万大军愤而出走,又造成了太平天国“朝中无将,国内无人”,军心散乱的严重危机。

内讧后,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在天京以西,湘军于1856年12月攻陷武汉,1858年5月攻陷九江,威胁安庆。

在天京以东,和春、张国梁于1857年又重建江南大营,攻陷句容、镇江,进驻雨花台。

德兴阿攻陷浦口,重建江北大营,与江南大营隔江呼应,围困天京。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捻军起义中,为清政府立下了汗马功劳。

《清史稿》比曾氏为汉之诸葛亮、唐之裴度、明之王守仁,并云“中兴以来,一人而已”。

曾国藩用革命人民的鲜血染红了顶子,他将永远为革命人民所唾骂。

八、在骂声中死去1868年,清政府委派曾国藩担任直隶总督,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八个年头。

当时帝国主义列强正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天主教、耶稣教也随着炮舰,大规模地来到中国沿海。

他们戴着学者、医生、慈善家的面具,以办育婴堂、医院、学校为掩饰,霸占田产,庇护贪官,干涉词讼,逞凶肆暴,激起了中国人民切齿痛恨。

曾国藩在天津办理教案,屈从洋人,屠杀中国人的消息传开以后,又引起了天津人民的切齿痛恨和全国人民的一片唾骂,就连清政府的某些大臣和曾国藩的亲朋故旧,也认为他屈从洋人,有失国体;有的说曾国藩对天津教案的处理,民心丧尽;湖南同乡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功名的匾额,拆掉烧毁,以示鄙弃。

曾国藩见人民怨恨,亲朋反目,官员抨击谴责,感到日子很不好过。

从此,便一病不起。

清政府见他在直隶已臭不可闻,就把他调回金陵再任两江总督。

1874年,曾国藩在举国欲杀的怒骂声中,死于南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