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4古今贤文 苏教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古今贤文

教学目标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名言、格言地节奏美和音韵美,

使学生懂得做人应当洁身自好,善听诤言的道理。

培养学生知错能改的良好品格和爱护健康,勤加锻炼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做人应当洁身自好,善听诤言的道理。培养学生知错能改的良好品格和爱护健康,勤加锻炼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了不少名人格言、警句,今天我们将集中学习由16句组成的《古今贤文》(修身篇)。

2、板书课题:24.古今贤文(修身篇)。

3、理解课题上的“贤文”、“修身”:“贤文”是指教导人们做有德行、有才能的人的文章,有警句、格言、谚语等。“修身”是指修养自身,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德。

二、整体感知,指导读通

1、学生自学课文,教师提出要求:

⑴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全文,不理解的字词查字典和结合上下文理解;

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

⑶全文共多少句话,分几部分,每部分大意是什么?

2、检查自学效果:

⑴指名学生读课文,相机正音;

⑵画出句子,鼓励学生质疑;

⑶再让学生读读自己理解的句子,结合上下文大体说说意思。

三、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采用“读读——议议——再读读”的方法来理解。

(一)指导学习“修身篇”

1.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利用工具书,交流掌握主要词句的含义及文章大意;将不懂的字词句标记下来全班讨论。

2.小组自学,教师巡视,相机辅导。

3.小组交流汇报,共享已经掌握的字词句的意思,互帮互助,小组间相互学习。

4.提出交流后大家仍没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预设学会提出的问题: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意思。

○1指名学生读好这一句;

○2说说“近”、“朱”、“赤”、“墨”的意思。

近:靠近,接近;

朱:矿物名,朱砂;

赤: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

墨:书画所用的黑色颜料;

这句话的意思是: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

○3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体会句中意思。

2、“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1指名学生读好这句话;

○2说说“微”、“著”、“杜”、“渐”的意思:

微:“见微知著”中的“微”表示隐约,“防微杜渐”中的“微”表示微小。

著:明显。

杜:堵住。

渐:自事物的开端。

这句话的意思是: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在坏事情坏思想萌芽的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展。

○3再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二)小组用上面的方法合作学习“保健篇”

1.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自学,教师巡视,相机辅导。

3.小组交流汇报,

相互学习。

4.提出交流后大家仍没能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四、班级交流,诵读感受

1.让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感”,从而进一步加深理解课文。

2.学生放声诵读,感受这些警句、格言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同时一会每句话的意思。

3.指名读。

4.学生积累。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的名言、警句、格言

板书设计

24.古今贤文

修身篇:洁身自好自我反省向他人学习知错能改接受他人的意见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保健篇:衣食住行处处都要养成好习惯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教学反思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应用“读读——议议——再读读”的学习方法,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始终把握住本课的个性特征,一切学习活动着力于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一切学习活动植根于培育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另外,传统文化主要的教学手段就是读,读出韵味,读出兴趣,读出热情。在反复读的过程中,把教学内容反复地碰撞学生的记忆,在读中,不知不觉地熟练以至背诵,从而让学生朦朦胧胧地感受到其中所含的道理,这种模糊的意识其实是最真实、最宝贵的,远比那种云里雾里的标准答案实用的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