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中新课程数学选修2-3概率内容的教学分析(1)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三册(选修II)《概率与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三册(选修II)《概率与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高中数学第三册(选修II)《概率与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人教版数学第三册(选修II)《概率与统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教材分析1、概率与统计的地位与作用本章在初中“统计初步”和高中必修课“概率”的基础上,增加的选修内容“概率与统计”。

概率论是研究随机现象的规律的科学。

是统计的理论基础,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并且概率论还可以渗透到数学的其它分支中。

本章”概率论“通过引入随机变量,用随机变量来刻划随机试验的结果(基本事件)以及随机事件,以便更好地借助于数学工具对随机现象进行研究。

按随机变量所取值是离散的还是连续的,随机变量可以分为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本章只重点研究离散型随机变量。

对于离散型随机变量,我们关心的是它会取什么值,取这些值的多与少,取值的平均值,稳定性等这些都是概率论所要研究的问题。

统计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手段,统计为国家制定政策,计划,进行宏观调控,为企业经营决策,加强业务管理,提供信息、咨询、监督等多功能服务。

所以,统计工作是各行各业的业务活动都离不开统计。

本章“统计“部分是在初中”统计初步“和高中”概率“的基础上学习的,其内容可看成是以上两章的深入和扩展,在数理统计中要研究两个基本问题。

(1)如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抽取样本不但要保证公平性,而且要有代表性。

(2)如何通过对所抽取的样本进行计算和分析,对总体的相应情况作出推断?关于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基本原则,在初中”统计初步“中已进行了渗透,这为高中讲述抽样方法作了一定的铺堑,本章介绍的抽样方法不仅在内容上比初中更为系统和详细,而且运用了刚刚学过的概率的知识和观点来表述和解释抽样的有关问题,这就可使学生对抽样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一步,关于用样本估计总体问题,初中有些准备知识,例如提出了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等概念,并且样本平均数去估计总体平均数,因此,本章介绍的用样本方差估计总体方差,用样本分布估计总体分布,这是初中相关内容的继续和深入。

高二选修2-3概率与统计知识点

高二选修2-3概率与统计知识点

高二选修2-3概率与统计知识点在高二数学的选修课中,学生将学习到概率与统计这一重要的数学领域。

概率与统计是数学中一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事件的可能性和数据的分布规律。

本文将介绍高二选修2-3概率与统计的知识点。

1. 随机事件与概率随机事件是指在相同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

概率是描述随机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数值,通常用一个介于0到1之间的数来表示。

概率的计算可以通过频率法、古典概型和几何概型等方法进行。

2. 条件概率与独立事件条件概率是指在已知某一事件发生的条件下,另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条件概率的计算可以利用乘法法则得出。

如果两个事件的发生与对方无关,则称它们为独立事件。

独立事件的概率计算可以利用乘法法则简化。

3. 排列与组合排列是指从一组不同的元素中按一定的顺序选取若干个元素的方式。

组合是指从一组不同的元素中无序选取若干个元素的方式。

排列和组合的计算可以通过阶乘等方法进行。

4. 随机变量与概率分布随机变量是指随机试验结果的数值表示。

它可以分为离散型随机变量和连续型随机变量。

概率分布是描述随机变量可能取值及其对应概率的函数。

常见的概率分布有离散型概率分布如二项分布和泊松分布,以及连续型概率分布如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

5. 期望与方差期望是随机变量取值的加权平均值,反映了随机变量的平均水平。

方差是随机变量取值与其期望值之间的差异程度的度量,用来描述随机变量的波动情况。

期望和方差的计算可以利用概率分布函数进行。

6. 统计推断与假设检验统计推断是根据样本数据对总体进行估计和推断的过程。

假设检验是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推断来判断对总体的某个假设是否成立。

常用的统计推断方法有点估计、区间估计和假设检验等。

以上是高二选修2-3概率与统计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概率与统计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例如预测天气变化、分析市场需求等。

概率与统计不仅是数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决策能力的重要途径。

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3第二章概率课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3第二章概率课程设计

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3第二章概率课程设计一、前言概率是高中数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应用数学中的基础知识之一。

本次课程设计主要以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3第二章概率为基础,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实践,对该章节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和改进,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概率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了解掷骰子、抽球的实验方法;2.掌握概率的加法规则、乘法规则,能够运用概率的加法规则、乘法规则解决相关问题;3.能够运用概率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如生日悖论、狄利克雷抽屉原理等。

三、教学内容3.1 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概率是指某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一个在0~1之间的实数。

教师可通过实例引入概率的基本概念,以掷骰子、抽球等实验方法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率的基本思想。

在讲解概率的基本性质时,可以引入几何概型和独立性进行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概率的基本性质。

3.2 加法规则和乘法规则在概率的学习中,加法规则和乘法规则是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介绍生日问题、抽球和取牌等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加法规则和乘法规则的应用。

同时,要注意与排列组合与二项式定理的相关联系进行分析。

3.3 应用概率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概率的思想可以应用到很多实际问题中,如生日悖论、狄利克雷抽屉原理等。

通过概率的应用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率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概率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主要以讲授为主,配合实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兴趣。

同时还可以邀请学生上台示范,展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应用技巧。

五、实施方案1.通过实例引入概率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讲解概率的计算规则;2.通过举例讲解概率的加法规则、乘法规则等应用;3.通过讲解具体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概率的应用,并在开放式讨论环节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在教学结束前,对本次课程设计所讲授内容进行综合复习。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3《条件概率》示范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3《条件概率》示范教案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3《条件概率》示范教案2.2 二项分布及其应用2.2.1 条件概率整体设计:本章节介绍条件概率的概念及其在概率理论中的重要性。

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材采用简单的例子,通过探究,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条件概率的思想。

课时分配:本节课程安排为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具体情境的分析,学生将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并掌握简单的条件概率计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本节课程旨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节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

重点难点:本节课程的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难点在于应用概率计算公式。

教学过程:探究活动:本节课程采用抓阄游戏的方式,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由三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否比前两名同学小。

活动结果:XXX:如果抽到中奖奖券用“Y”表示,没有抽到用“N”表示,那么三名同学的抽奖结果共有三种可能:XXX,XXX和XXX。

用B表示事件“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则B仅包含一个基本事件XXX。

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为P(B)=1/3.因此,三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相同的。

法二:(利用乘法原理)记XXX表示:“第i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事件,i=1,2,3,则有P(A1)=1/2,P(A2)=1/3,P(A3)=1/3.提出问题: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奖券的概率又是多少?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内同学合作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教师因势利导。

学情预测:一些学生缺乏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适当辅助完成。

师生共同指出:因为已知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所以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XXX和XXX。

而“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包含的基本事件仍是XXX。

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为P(B|A),其中A表示事件“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

高二数学选修2-3

高二数学选修2-3

高二数学选修2-31. 引言高二数学选修2-3是高中数学课程中的一门选修课,本文档将介绍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目标和教学方法。

2. 教学内容高二数学选修2-3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2.1 三角函数三角函数是数学中的重要概念,本课程将进一步深入学习三角函数的性质和应用。

其中包括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等基本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图像。

2.2 平面向量平面向量是高中数学中的重要内容,本课程将学习平面向量的定义、运算法则以及平面向量的应用。

包括向量的加减法、数量积和向量积等内容。

2.3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序列,本课程将学习数列的定义、性质和求和公式,进一步掌握数列的规律和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2.4 解三角形解三角形是几何学中的重要内容,本课程将学习三角形的性质和角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掌握解三角形的方法和技巧。

3. 教学目标高二数学选修2-3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图像和性质,能够灵活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3.2 掌握平面向量的运算和应用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平面向量的加减法、数量积和向量积的定义和运算法则,并能够应用到几何和物理问题中。

3.3 熟练运用数列的求和公式和数学归纳法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熟练掌握数列的求和公式和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方法,能够解决数列相关的问题。

3.4 掌握解三角形的方法和技巧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解三角形的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地计算三角形的边长、角度和面积。

4. 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高二数学选修2-3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

4.1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通过具体的例题演示和实际问题的探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4.2 小组合作学习在课堂中,学生将会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成员可以互相讨论和辅导,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选修2-3精品教案3:2.2.1 条件概率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选修2-3精品教案3:2.2.1 条件概率教学设计

2.2.1条件概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现实情境的探究,理解条件概率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并能简单地应用公式进行问题解决.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条件概率计算公式的探究,渗透归纳思维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直观能力;2.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现实情境,渗透概率思想,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加强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审美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条件概率的定义及其计算公式.教学难点:条件概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解决难点的关键:弄清楚“事件A发生”、“事件A发生并且事件B也发生”以及“事件B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发生”的概率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教法分析】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结合问题情境,通过探究、交流合作,运用讲授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讲授过程中善于解疑、设疑、激疑,通过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让学生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教学手段】计算机、投影仪.【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引入课题预案:问题情境:某人有两个孩子,请思考:问题1:他的两个孩子都是男孩的概率是多少?问题2:如果他说:“我的大孩子是男孩”,则两个孩子都是男孩的概率是多少?归纳:(预计学生都会凭直觉而出错)分析问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给出条件概率的定义.形成概念;条件概率的概念对于任何两个事件A和B,在已知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叫做条件概率.记作:)(ABP,读作:A发生的条件下B的概率.教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学生:大胆尝试,给出答案.教师:根据学生讨论、回答情况分析两个问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鼓励学生给出条件概率的定义,引入新课.问题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探究激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给学生设置认知冲突.通过学生的困惑体会引出本课概念的必要性.游戏探究,揭示新知游戏活动:抛掷红,蓝两骰子,思考如下问题:预案:问题1:事件A:“蓝色骰子的点数为3或6”概率为多少?问题2:事件B:“两颗骰子的点数之和大于8”概率为多少?问题3:事件A和B同时发生的概率为多少呢?变式:问题4:在已知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概率为多少呢?问题5:在已知事件B发生的条件下,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多少呢?教师: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解决问题.学生:独立回答问题1-3.教师:通过变式同样采用缩小样本空间的方法,让学生求出相应的概率.学生:分组讨论,积极思考,交流体会.游戏的设置具有较强的现实情景,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充分感受条件概率的本原的朴素的想法.通过相互讨论,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那么请大家观察,以条件概率)()()(A P AB P A B P =为讨论对象,其他哪些结论与125有关呢?直观演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集合的观点解释条件概率公式.形式化证明形成公式;条件概率公式)()()(A P B A P A B P =,)(A P >0.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找出条件概率公式. 学生:小组讨论)(A B P 、)(A P 、)(B P 与)(B A P 之间的关系.学生:归纳总结,教师:点拨,强调归纳思想.教师:利用几何图形,让学生直观理解条件概率的本质属性.教师:利用概率公式,形式化证明.类比、迁移以及联想.学生自己归纳出条件概率的计算公式,便于学生操作感知,完成条件概率公式第一次认识;通过几何直观感知,完成条件概率公式的可视化认知;把对公式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通过演绎推理,实现了公式的形式化证明,完成对概念的第三次认识.应用新知,归纳总结问题探究:以下哪个问题是条件概率问题?如果是,请应用条件概率公式计算之.某人有两个孩子,请思考:问题1:他的两个孩子都是男孩的概率是多少?问题2:如果他说:“我的大孩子是男孩”,则两个孩子都是男孩的概率是多少?深度挖掘:P(B)、P(A∩B)与P(B|A)三个概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请同学们总结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点拨.教师:总结.前后呼应,让学生找出条件概率问题中所具有的特点和性质,巩固条件概率的概念与计算方法,建立较完整的认知结构,揭示条件概率的本质.教学的反馈与评价,学生消化所学知识.【板书设计】。

高中数学选修2-3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选修2-3教材分析
高中数学选修2-3教师研读
课标、教材分析情数学
年级
填报时间
年月日









人教版高中数学选修2-3教材分析
一、整体分析
第一章《计数原理》计数原理不仅是概率统计的基础,计数问题是数学中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学习好这一章的知识,能帮助学生对概率统计有更好的理解,正确地分析某些现象。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分布乘法计数原理是解决计数问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也称为基本计数原理,它们为解决很多实际问题提供了思想和工具。在本模块中,学生将学习计数基本原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及其应用,了解计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会解决简单的计数问题。
二、目录(共36课时)
第一章计数原理(约14课时)
1.1分类加法计数原理与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约4课时
探究与发现:子集的个数有多少
1.2排列与组合
约6课时
探究与发现: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1.3二项式定理
约3课时
探究与发现:“杨辉三角”中的一些秘密
小结
约1课时
复习参考题
第二章随机变量及其分布(约12课时)
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约3课时
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约4课时
阅读与思考:这样的买彩票方式可行吗
探究与发现:服从二项分布的随机变量取何值时概率最大
2.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约3课时
2.4正态分布
约1课时
信息技术应用:两个数值对正态分布的影响
小结
约1课时
复习参考题
第三章统计案例(约10课时)
3.1回归蕃息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约4课时
3.2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约3课时

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3第二章概率课程设计 (2)

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3第二章概率课程设计 (2)

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2-3第二章概率课程设计
一、选题背景
概率作为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仅是现代统计学、运筹学等学科的数学
基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概率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世界观,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设计适用于人教版高中选修(B版)数学第二册第三章概率,通过对学生
的编程思维和实践能力要求,加深学生对概率基本概念和初等概率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编程应用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课程设计目标
1. 理论目标
1.理解概率这一重要数学概念的基本概念和思路;
2.熟悉概率的基础知识,掌握基本计算思路和方法;
3.掌握基本的概率分布模型,并能够运用其计算问题;
4.理解概率与统计学、数学分析之间的关系,以及概率思维在现实生活
中的应用。

2. 实践目标
1.熟练掌握编程语言及其应用,学会运用编程语言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程序设计,对统计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理解及应用;
3.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4.锻炼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

数学人教A版选修2-3教案:2.2.1条件概率含解析

数学人教A版选修2-3教案:2.2.1条件概率含解析

2.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2.2。

1 条件概率错误!教材分析条件概率的概念在概率理论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科书只是简单介绍条件概率的初等定义.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以简单事例为载体,逐步通过探究,引导学生体会条件概率的思想.课时分配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具体情境的分析,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掌握简单的条件概率的计算.过程与方法发展抽象、概括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的唯物主义思想.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条件概率定义的理解.教学难点:概率计算公式的应用.错误!错误!抓阄游戏: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现分别由三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问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否比前两名同学小.活动结果:法一:若抽到中奖奖券用“Y”表示,没有抽到用“错误!”表示,那么三名同学的抽奖结果共有三种可能:Y错误!错误!,错误!Y错误!和错误!错误! Y.用B表示事件“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则B仅包含一个基本事件错误!错误!Y。

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为P(B)=1 3。

故三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是相同的.法二:(利用乘法原理)记A i表示:“第i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事件,i=1,2,3,则有P(A1)=错误!,P(A2)=错误!=错误!,P(A3)=错误!=错误!.提出问题: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奖券的概率又是多少?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组内同学合作讨论,得出以下结论,教师因势利导.学情预测:一些学生缺乏用数学语言来表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适当辅助完成.师生共同指出:因为已知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所以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错误!错误!Y和错误!Y错误!。

而“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包含的基本事件仍是Y错误!Y。

由古典概型计算公式可知,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为错误!,不妨记为P(B|A),其中A表示事件“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进一步提出:已知第一名同学的抽奖结果为什么会影响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呢?共同指出:在这个问题中,知道第一名同学没有抽到中奖奖券,等价于知道事件A一定会发生,导致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必然在事件A中,从而影响事件B发生的概率,使得P(B|A)≠P(B).提出问题:对于上面的事件A和事件B,P(B|A)与它们的概率有什么关系呢?活动结果:用Ω表示三名同学可能抽取的结果全体,则它由三个基本事件组成,即Ω={Y Y Y,错误!Y错误!,错误!错误!Y}.既然已知事件A必然发生,那么只需在A={错误!Y错误!,错误!错误!Y}的范围内考虑问题,即只有两个基本事件错误!Y错误!和错误!错误!Y。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B版精品教案《人教版B高中数学选修2-3 2.2.1 条件概率》1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B版精品教案《人教版B高中数学选修2-3 2.2.1 条件概率》1

一、教材分析概率是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它自成体系,是数学中一个较独立的学科分支,与以往所学的数学知识有很大的区别,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对思维能力有较高要求,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本节内容在本章节的地位:《条件概率》第一课时是高中数学选修2-3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巩固古典概型概率的计算方法,另一方面,为研究相互独立事件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教学重点是条件概率的定义、计算公式的推导及条件概率的计算;难点是条件概率的判断与计算;教学关键是数学建模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条件概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归纳、类比的方法和建模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这两年高考改卷的反馈信息,考生在概率题的书面表达上丢分的情况是很普遍的,因此本节课还想达到:表达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书面表达的严谨和简洁个性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克服“心欲通而不能,口欲讲而不会”的困难,提高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三、教法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体现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采用引导发现法、分析讨论法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设问、归纳、讲练结合、适时点拨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在老师的引导下层层展开,让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教学,使他们“听”有所“思”,“练”有所“获”,使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四、学法以建构主义为指导,采用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同时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课堂设计了:①创设情景——引入概念②类比推导——得出公式③讨论研究——归纳方法④即时训练——巩固方法⑤总结反思——提高认识⑥作业布置——评价反馈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五、教学过程⒈创设情景——引入概念首先引入两个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例】投掷红、蓝两个骰子,设事件A=“蓝色骰子点数为3或6”,B=“两个骰子的点数之和大于8”,求:(1)(A)PP,(B)(2)A与B交(积)事件的概率;3A与B并(和)事件的概率。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3课件概率的意义1

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修2-3课件概率的意义1

必然事件的概率是 1
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 0
பைடு நூலகம்
做一做
在你们各组的盒中,装有10颗围棋,按要求进行摸棋活动: ⒈每组各位同学轮流从盒中摸一颗围棋,由组长记录下所摸围棋
的颜色,并要求把每次所摸围棋放回盒中。
⒉每组所有成员共做20次这样的实验,各小组组长将最终结果汇总。
⒊ 我们将各小组实验结果进行汇总,问:摸到白色围棋的次数是多 少?黑色围棋又如何?它们各占总摸棋次数的百分比是多少? ⒋你认为盒中两种颜色围棋各为多少?打开盒子看一看。 ⒌如果任意从盒中摸出一颗围棋,你认为摸到哪种颜色的围棋可能性大。
射击次数n 击中靶心次数m 击中靶心频率
m n
20 13
50 35
100 58
200 500 104 255
800 404
⑴计算表中击中靶心的各个频率;
⑵这个射手射击一次,击中靶心的概率约是多少?
⑶估计这个射手射击1600次,击中靶心的次数约是多少? (4)若这个射手要求击中靶心的次数600次,估计 他实际 需要射击约几 次?
概率的意义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
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随机事件。
说一说:
在你身边的必然事件, 不可能事件, 随机事件?
试一试
指出下列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
⒈在标准大气压下,水温达到100摄氏度,水就沸腾 ⒉下星期五是晴天 ⒊ 任意掷一只纸杯,杯口向上 ⒋ 小明把三根长度分别是7cm,3cm,4cm的细木棒首尾相接, 围成一个三角形 ⒌ 5张卡片上各写1,3,5,7,9中的一个数 ⑴从5张卡片中任抽一张是奇数 ⑵从5张卡片中任抽一张是偶数 ⑶从5张卡片中任抽一张是3的倍数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B版精品教案《人教版B高中数学选修2-3 2.2.1 条件概率》34

高中数学新人教版B版精品教案《人教版B高中数学选修2-3 2.2.1 条件概率》34

教学任务分析(1)了解条件概率及其性质;(2)掌握求条件概率的两种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应用;(3)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发展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条件概率的概念;难点:条件概率的概念和应用3教学基本流程4教学情境设计流程问题链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尝试探求问题1这个家庭中有两个孩子,已知其中有一个是女孩,问这时另一个孩子也是女孩的概率为多大?变式:已知其中有老大是女孩,问这时老二也是女孩的概率为多大?问题2三张奖券中只有一张能中奖,现分别三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问最后一名同学中奖的概率是否比其他同学小?教师:让学生先独立思考问题1,一般预计学生都会凭直觉而出错,给学生设置认知冲突。

学生:先大胆尝试给出答案。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分析问题。

问题情境的创设贴近生活,能够激起学生探究激情,通过学生的困惑体会引出本课概念的必要性。

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变式:若已知第一个同学没有摸到中奖奖券,那么最后一名同学抽到中奖奖券的概率又为多少教师:学生能够比较容易解决问题2,通过变式同样采用缩小样本空间的方法求出相应的概率。

学生:交流体会让学生充分感受条件概率的本原的朴素的想法,为引出定义做准备。

归纳总结揭示新知问题3由上题可得对一般也满足吗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帮助启发引入定义为: 一般地,设A,B为两个事件, 且P(A)>0,称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条件概率教师:利用几何图形让学生理解条件概率的本质属性教师:回顾问题1,初步体会条件概率的应用接着引出两个性质;1概率范围;2条件概率可加性;利用几何性突破条件概率计算公式的难点,通过比较分析共同归纳条件概率的计算办法为引出定义做好铺垫应用新知练习巩固问题4在5道题中有3道理科题和2道文科题,如果不放回的依次抽取2道题(1)第一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2)第一次与第二次都抽到理科题的概率;(3)第一次抽到理科题的条件下,第二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变式:掷两颗均匀骰子,已知第一颗掷出6点条件下,问“掷出点数之和不小于10”的概率是多少问题5盒中有球如表任取一球(略)若已知取得是蓝球,问该球是玻璃球的概率是变式:若已知取得是玻璃球,求取得是篮球的概率是教师:引导学生判断条件概率的特征,在例题的运用中体会条件概率的两种计算方法即练习:1抛掷一颗骰子,观察出现的点数B={出现的点数是奇数}={1,3,5},A={出现的点数不超过3}={1,2,3};若已知出现的点数不超过3,求出现的点数是奇数的概率。

选修2-3第二章“概率”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选修2-3第二章“概率”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1 = 4 ; 39
所以, x 的分布列为:
x
2
0
P
5
4
9
9
x 的数学期望 EX 2 5 0 4 10 9 99
(2)两点分布
X
0
1
P
1-p
p
其中 p P( X 1) 叫做成功概率.
注:
X
1
2
3
P
1-p
p
这个分布不是两点分布.
(3)超几何分布
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分布,由于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取值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内,所以教材就用超几何分布
例 1(2009 年西城一模)某个高中研究性学习小组共有 9 名学生,其中有 3 名男生和 6 名女生. 在研
究学习过程中,要进行两次汇报活动(即开题汇报和结题汇报),每次汇报都从这 9 名学生中随机选 1 人
作为代表发言. 设每人每次被选中与否均互不影响.设 X 为男生发言次数与女生发言次数之差的绝对值,
求 X 的分布列与数学期望.
解:由题意,ξ 的可能取值为 2,0,
每次汇报时,男生被选为代表的概率为 3 =
1 ,女生被选为代表的概率为1-
1=
2
.
93
33
P(x =
2) =
C02
(
1 3
)2
(1-
1)0 3
+
C22
(
1 3
)0
(1-
1)2 = 5 ; 39
P(x =
0)
=
C12
(
1 )1 3
(1-
件下,事件 B 发生的条件概率,一般把 P(B | A) 读作 A 发生的条件下 B 的概率.

【B版】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选修2-3《条件概率》教案1

【B版】人教课标版高中数学选修2-3《条件概率》教案1

2.2.1 条件概率一、我们的目标定位:(1)理解条件概率的定义;(2)掌握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3)能解决条件概率相应一些的问题。

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条件概率的计算方法。

2.条件概率的应用。

【教学难点】:条件概率的应用。

三、我们一起来研究(一)课题引入小游戏:摸球3个兵乓球,2个白色的,1个黄色的,现分别由三名同学无放回地抽取一个,摸到黄色的就中奖。

1、请问最后一名同学中奖的概率是否比第一位小?2、如果已经知道第一名同学没中奖,那么最后一名摸球同学的中奖的概率是多少?(二)新课探究1、条件概率的定义:一般地,设A,B为两个事件,且P(A)>0,P(B|A)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________,其中P(B|A)读作________________,P(A|B)的含义是什么?2、条件概率的性质:(1)有界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加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条件概率的计算合作探究:根据上面摸奖的例子,想一想怎样求条件概率?你能否得到求条件概率的公式?请合作解决(1)利用古典概型计算P(B|A)=_________________ 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利用公式计算P(B|A)= _________________ 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 4、概率P(B|A)与P(AB)的区别与联系P(AB) P(B|A)联系区别事件发生顺序样本空间大小(三)应用与探索【例1】在5道题中有3道理科题和2道文科题。

如果不放回地依次抽取2道题,求:(1)第1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2)第1次和第2次都抽到理科题的概率;(3)在第1次抽到理科题的条件下,第2次抽到理科题的概率。

【巩固练习1】(1)掷两颗骰子,求“已知第一颗为6点,则掷出点数之和不小于9”的概率;(2)掷两颗骰子,求“已知掷出点数之和不小于9,则第一颗掷出6点”的概率。

数学选修2-3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数学选修2-3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学 习 内 容 考 纲 与 说 明
离散 型随 机变 量的 均值 与方 差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 值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 差
1、通过实例,理解取 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 变量均值、方差的概 B 念,能计算简单离散 型随机变量的均值, 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 题. 2、对离散型随机变量 不要 的方差,按照四川省 求 的统一安排,将不作 为2013届高考考试要 求.
2013年高考概率统计试题剖析
2013年高考概率统计试题剖析
2012年北京理科卷
课 改 高 考 命 题 的 启 示
2013年高考概率统计试题剖析
2013年高考概率统计试题剖析
2013年高考概率统计试题剖析
课 改 高 考 命 题 的 启 示
(二)课改高考试题剖析
熟悉概率模型 重在数学能力
新增内容: 课标教材新增了“杨辉三角的文化价值 ”这一内容,体现了新课标中数学文化的 与传 展现和要求 统大 “杨辉三角”的文化价值 纲比 二项式定理的运用主要表现为利用通项公 较 式求系数、项数、次数等问题;或赋值、 求近似解(放缩)等
学 习 内 容 考 纲 与 说 明
标题
具体内容 离散型随机变量
P( B | A)与P( AB)
(一)关于新课程理念
教 学 建 议
(二)关于概念教学
(三)数学建模
教 学 建 议
数学阅读
生活问题
语言转换
数学问题
(四)扎根教材
教 学 建 议
新课标教材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 的联系摆在了十分突出的位置,成 为新的课程改革的亮点之一 重要计数、概率模型 高考命题选材依据
课 改 高 考 命 题 的 启 示
(二)课改高考试题剖析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概率小结与复习(一)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2-3-北师大版高二选修2-3数学教案

高中数学 第二章 概率小结与复习(一)教案 北师大版选修2-3-北师大版高二选修2-3数学教案

第二章概率一、教学目标:1、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了解分布列对于刻画随机现象的重要性2、理解取有限个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概念,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二、教学重点:(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条件概率及事件的独立性(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教学难点: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及其两个基本性质。

三、教学方法:探析归纳,讲练结合四、教学过程(一)、知识梳理1、随机变量的概念:如果随机试验的结果可以用一个变量X表示,并且X是随着试验的结果的不同而变化的,那么这样的变量X叫随机变量,随机变量常用希腊字母X、Y、…表示。

如果随机变量X的所有可能的取值都能一一列举出来,则称X为离散型随机变量。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设离散型随机变量X可能取得的值为,X取得每一个值的概率为,则称表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概率分布,或称为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的性质:(1)(2)一般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在某一范围内取值的概率等于它取这个范围内各个值的概率之和。

3、二点分布如果随机变量X的分布列为,其中,则称离散型随机变量X服从参数为的二点分布.4、超几何分布:一般的,设有总数为N件的两类物品,其中一类有n件,从所有物品中任取M件(M≤N),这M件中所含这类物品的件数X是一个离散型随机变量,它取值为m时的概率为(0≤≤,为n和M中较小的一个)。

我们称离散型随机变量X的这种形式的概率分布为超几何分布,也称X服从参数为N,M,n的超几何分布.5、条件概率:一般地,设A,B为两个事件,且,称为在事件A发生的条件下,事件B发生的条件概率。

一般把读作“A发生的条件下B的概率”.古典概型中,若用表示事件A中基本事件的个数,则。

6、条件概率的性质:条件概率具有概率的性质,任何事件的条件概率都在0和1之间,即。

如果B和C是两个互斥事件,则.7、事件的独立性:设A,B为两个事件,如果,则称事件A与事件B相互独立,并把A,B这两个事件叫做相互独立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高中新课程数学选修2-3《概率》内容的教学分析(1)
海口市第一中学钱新一
摘要:高中新课程中的数学选修课,是课改中的一大亮点,克服了旧教材中选修课的形同虚设。

如何开设好数学选修课,本文对数学选修2-3《概率》内容(人教版A版)如何教学,从知识要求及变化、重点和难点、教学案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关键词:概率;整体定位;课程标准;教学要求;重点和难点;教学案例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作为信息时代的公民,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会遇到大量无组织的数据和信息,人们需要有处理和解释信息的能力,需要有根据信息做出判断和决策的能力,概率统计知识已成为现代公民知识结构中必备的成分。

一些发达国家很早就在中小学课程中加入概念统计内容,经几十年的概率统计教学,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

相反,这部分内容进入我国中学课程相对较晚,经过1960年、1978年、]1980年、1988年4次变动[1],才在《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将“统计初步”列入初中数学必修内容,至此,中学生开始较系统地学习统计知识。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进一步把“概率统计”作为4个模块之一,分学段地规定了统计教学内容和达到的要求。

2003年,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概率统计”也是必修课5个模块之一,而且在选修模块中都是文理科学生必学内容,从而概率在中学课程中的地位得以重新确定。

由于“概率”在我国中小学数学教学中起步较晚,在实施新课程实验中,教师亟需掌握“概率”如何教,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符合编写教材者真正的意图。

对高中新课程数学选修2-3《概率》内容,本文将从知识要求及变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案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二.知识要求及变化
1.整体定位
标准对常用逻辑用语这部分内容的整体定位如下:
学生将在必修课程学习概率的基础上,学习某些离散型随机变量分布列及其均值、方差及内容,初步学会利用离散型随机变量思想描述和分析某些随机现象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概率模型的作用及运用概率思考问题的特点,初步形成用随机观念,观察、分析问题的意识。

为了更好的理解整体定位,需要明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离散型随机变量”与“样本数据”存在定位上的区别。

“离散型随机变量”与“样本数据”两者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离散型随机变量”是由实验结果确定的,“样本数据”是由抽样方式确定的,导致了两者的差别。

应列举实例,加以区别。

(2)通过实例,理解所有的概念,避免过分注重形式化的倾向。

这部分内容的每个概念,都必须运用数学和生活中的大量详实事例引证或推理。

教学中不应简单从抽象的定义出发,机械地模仿,得出概念。

重点是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均值”、“方差”、“正态分布”的概念。

(3)“随机观念”贯穿于这部分内容的始终。

首先要认识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对刻划随机现象的重要性;其次掌握超几何分布、二项分布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应用广泛的概率模型。

另外正态分布应用更广泛。

通过这些“分布”的学习,初步学会一种方法(即利用离散型随机变量思想描述和分析某些随机现象的方法),形成一种意识(用随机观念观察分析问题的意识)。

但“方法”和“意识”的培养,仍然离不开实例。

2课程标准的要求
(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①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中,理解取有限量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认识分布
列对于刻划随机现象的重要性。

②通过实例(如彩票抽奖),理解超几何分布及其导出过程,并能进行简单的应用。

(2)二项分布及其应用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条件概率和两个事件相互独立的概念,理解几次独立重复试验的模型及二项分布,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与方差
通过实例,理解取有限值的离散型随机变量均值、方差的概念,能计算简单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均值、方差,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4)正态分布
通过实际问题,借助直观(如实际问题的直观图),认识正态分布、曲线的特点及曲线所表示的意义。

3、课程标准要求的具体化和深广度分析
(1)如何理解“取有限值的离散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的含义。

①通过实例比较并体会“离散型随机变量” 与“随机变量” 的区别。

例如:问题1 某人射击一次可能出现命中0环,命中1环,…命中10环等结果,即可能出现的结果可以由0,1,2,…10这11个数表示。

思考:a 、某人射击一次的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基本事件)是什么?
b 、为什么可以由0,1,……10这11个数字表示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
分析:因为实验中的可能出现的结果自然的对应着一个实数,根据这种对应关系,我们可以用结果对应的数量表示它。

如0表示命中0环,9表示命中9环等。

例如:问题2 某林场树木最高达到30米,林场树木的高度η一个随机变量。

①随机变量η可以取那些值?
②问题1中的命中环数ξ与问题2中的树木的高度η这两个随机变量取值有什么不同? 分析:随机变量η可以取(0,30)内的一切取值,问题1中的随机变量ξ的取值是可以按一定次序一一列出;问题2中的随机变量η的取值是一区间内的一切取值。

总结:通过对问题2的思考分析(问题2随机变量η不作教学要求)突出离散型机变量的取值特征,概括定义,加深对离散型随机变量的理解。

② 注意在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中,研究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可能值,只研究有限个的情
况,无限个的情况不研究,这是新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差别。

另外,还必须掌握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具有的两个性质:
(1) p i ≥0,i=1,2,…,n (2)1n
i
i p =∑=1 例如:下面表中列出的是某随机变量的分布列的有( )

解析: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要满足两个性质:(1) p i ≥0,i=1,2,…,n (2)
1n i i p =∑=1用这个标准去衡量既可得到结果。

①和④是某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②不是。

因为()50.1P X ==-不满足性质(1);
③也不是。

因为将概率求和不等于1,不满足性质(2)。

答案是B
(2)如何理解“两点分布、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

课程标准要求只研究两点分布、超几何分布与二项分布,注意超几何分布的使用条件为不放回地抽取,二项分布的使用条件为在n 次独立重复实验中有放回地抽取。

(3)如何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的概念及其性质。

第一,通过对具体实例的分析,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反映了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平均水平,而离散型随机变量X 的方差反映了X 取值的稳定性。

例如:袋中有4个黑球,3个白球,2个红球,从中任取2
个球,每取到一个黑球得0分,每取到一个白球得1分,若取到一个红球则得2分,用X 表示得分数,求:
(1)X 的概率分布 (2)X 的数学期望与方差
解析:(1)由题意知,X 可取值是0,1,2,3,4。

易得其概率分布如下:
(2) EX=0×6+1×3+2×36+3×6+4×36
=9 DX 的求值略
注:要求次品数的数学期望与方差,应先列出次品数X 的分布列。

第二,通过具体实例,理解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与方差的性质在解决和分析数学问题中的作用,而且只掌握具有三种关系的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和方差,三种关系是①具有线性关系的随机变量②服从两点分布③服从二项分布
例如:一次英语测验由50道选择题构成,每道有4个选项,其中有且仅有一个是正确的,每个选对得3分,选错或不选均不得分,满分150分,某学生选对一道题的概率为0.7,求该生在这次测验中的成绩的期望与方差。

解析:设X 为该生选对试题个数,η为成绩,则X ∽(50,0.7),η=3X
∴EX=50×0.7=35
DX=50×0.7×0.3=10.5
故Eη=E(3X)=3EX=105
Dη=D(3X)=9DX=94.5
总结:在计算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时,首先要搞清其分布特征及分布列,然后要准确应用公式,特别是充分利用性质解题。

这样才能避免烦琐的运算过程,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