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详解共72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 黑格尔把发展的思想带进了科学分类,从而建立起了能反映各门科学内在联系的科学体系。他把科学分 为:机械论,研究物体空间位移的运动;化学论,研究分子和原子的运动;有机论,研究生命有机体的 运动。
• 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逻辑实证主义,是对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的哲学反思。它把哲学 搞成一种元科学活动,从而成为西方哲学界公认的第一个真正的科学哲学。但是,逻辑实证主义却热衷于 对科学知识结构的分析,而对科学知识的变革过程兴趣不大。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科学的增长是把已有 定律和理论变成在逻辑上更全面的新理论,即把旧理论看成是新理论的“特殊”情况或“局部”情况。一 个理论被吸收到第二个具有更大范围的理论中,这种科学发展观被称为“中国套箱”,即一套容积逐个递 增、依次套装的箱子。
• 到了近代,技术对自然科学理论的应用导致了技术的理论化趋向,产生了技术科学,从而在技术的构成 要素中,技能、经验等主观因素不再占主导地位。随着机器和工具在生产过程中作用的加强,技能逐渐 变为制造和利用机器的过程,以至于人们认为技术就是工具、机器和设备。这样,在技术的本质问题上 就形成了“方法技能说”、“劳动手段说”、“知识应用说”等多种观点。
• 马克思主义是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即物质生产劳动出发把握技术的本质,认为技术是在劳动过程中产 生和发展起来的,而人的劳动过程,实际上是借助包括劳动手段、工具及其技能、方法在内的技术,来引 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的物质交换过程。这样,就可以将技术定义为: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 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制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法的总和。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社会论详解
2.经济形式发生变化——新的经济形式,如信息经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 生物经济等开始出现,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3.经济增长方式出现转变——高消耗、低产出、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逐渐 被低消耗、高产出、低污染的集约型经济代替。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
(三)现代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形态变革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是与社会形态的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1.生产力——从手工化、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走向信息 化和智能化。 2.生产关系——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调整:多种所有制 形式并存;各种社会阶层如寄生阶层、蓝领阶层、中产阶层 等开始出现;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得到加强,专家治国、网 络民主凸现出来。 3.生活方式——从农业时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走向 工业时代商品经济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呈现出新的特征。
(三)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技术、环境与社会批判理论
生态马克思主义对技术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刻探讨。
1、他们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资本的逐利 本性驱使技术沦为资本家牟利的工具,这是技术应用造成环 境问题的根本原因; 2、技术是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要从根本上
解决环境问题,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就必须把技术从
价值观念 爱因斯坦认为:人类从事科学探索的动机有三种类 型,一种人爱好科学是因为科学研究给 了他们超乎 常人的智力之上的快感,科学是他们自己的特殊的 娱乐,他们在这种娱乐中寻 找生动活泼的经验和雄 心壮志的满足。第二种人是为了纯功利的目的。第 三种人思想比较 复杂而且特别,从消极的方面说, 他们似乎是为了在科学的殿堂里避开私欲和尘世的 宣嚣 ,进入一种客观知觉和思维的世界;从积极的 方面说,他们出于一种征服、描绘未知世界 的好奇 心。 按照爱因斯坦的看法,这第三种科学家是最难能可 贵,也是素养极高的科学家,他们用一 种审美的眼 光透视自然界,常常为自然界永恒的和谐而陶醉, 为描述这种和谐而从事充满 激情的探索。前两种人 中有许多卓越的人物,对科学庙堂的建设有过很大 的贡献,但正如 只有蔓草就不成其为森林一样,若 只有这两种人,科学庙堂就不会存在。爱因斯坦称 普朗 克是第三种人,实际上这也正是对他自己的写 照。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的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技术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近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突飞猛进,生产力的变化终将导致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而生产方式的全面变革又将导致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彻底改变。
西欧各国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们追求的是金钱,资本统治一切。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
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
”因此,产业革命的完成和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与生产效益,但是,它造成了大量贫困的人们流离失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1825年以来爆发的周期性经济危机,更是加剧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二者之间的斗争也愈演愈烈。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特征包括:鲜明的时代特色、立足现实的实践性、显著的创新性、坚持自力更生的自主性和为民、利民的人本性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引言中国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
中国马克思主义包括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各自的历史背景下,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他们的科技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形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精髓,是对当代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科学技术思想是对时代背景实事求是的体现,因此他们的科技思想都不可避免地镌刻了时代的烙印,紧密地反映了当时时代的需求。
[1]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内涵科学技术观是一种关于技术的发展规律与本质的理论体系。
科学技术观分析了技术的体系结构、本质与属性,与此同时分析了这种发展影响社会系统的途径,并探讨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一,技术的实践性。
人对自然界的实践水平与能动关系总是技术在本质上的反映,技术总是代表着人对自然界的利用的一种活动和过程。
从根源上说,实践活动的发展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的。
也就是说,技术不只是人类改造自然、实现目的的实践活动,它更是生产劳动的过程和手段。
科学与技术从一出生就体现了“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
把自然物在人的需求的基础上,加工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人造物的劳动活动,就是技术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科学技术是马克思主义创立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从总体上考察科学技术,阐释了重要的科学技术思想。
(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五)马克思提出了科学是生产力的思想。
“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六)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恩格斯指出,“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他把科学首先看成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杠杆,看成是按最明显的字面意义而言的革命力量。
”科学革命的出现,打破了宗教神学关于自然的观点,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从此快速前进。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技术本质的追问推荐理由:1.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科研人员的必备观念。
作为石油特色鲜明的学校里的一名工科生,如果想在科技技术领域有所成就,必然涉及到对于科学技术本质的探寻。
自然辩证法课程中本章节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为思想指引,系统的讲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技术论,并对技术辩证性质给出了解答,这正是从事科研工作人员所必备的人文知识素养。
马克思主义社会技术观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
从事科研工作起步阶段的研究生需要理性认清科学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才能解释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技术输出和技术引进,才能解释在技术转移中的条件和限制。
2.认清技术的种种属性对于探寻科研大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在上课程之前,从没有这么认真的思考过技术本质如何,总是模模糊糊的对技术概念有些似有似无的认知。
课程给我开启了一个崭新的认知世界,从此我知道了原来技术本质的奥秘有那么多。
第一次认识到,原来技术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物质性和精神性、主体性和客观性、跃迁性和累积性、中立性和价值性等等。
经典的论断,至今言犹在耳:我们在科学技术工作中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迎头赶上,重点跟踪,有所突破,同时又要扎实地、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包括做好重要的及细小的技术改良。
技术产生什么影响、服务于什么目的,这些都不是技术本身所固有的,而取决于人用技术来做什么。
近代科学对目的论的祛除,遮蔽了事物的意向结构,导致了技术中立论,并且技术中性论是有局限的。
3.自然辩证法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重要性日益突显。
自然辩证法以自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所要揭示的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中的一般规律以及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主义技术观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手段和工程活动以自然界发生的改造自然的关系。
第二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1、英国百科全书:“科学是按自然界的顺序对事物进行分类和对它们 的意义的认识”。
2、德国百科全书:“科学是作为一个整体的知识总和……或者在整体 上的描述、有计划的发展及研究”。
3、法国百科全书:“科学,通过揭示现象之中的规律所取得的全部知 识,以及作为这些知识基础的认识论”。
4、日本百科辞海:“所谓科学,是具备客观性和真理性的既具体又普 遍的有体系的学术上的认识。即科学是学问达到最高程度的部类” 。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 科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心主义的精神武器, 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 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人的 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生产过程。” (二)科学的分类 恩格斯将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运动着的物体,并将科学分为数学、 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2)波普尔的证伪主义:“疑”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3)库恩历史主义:“求”是科学精神的核心。 7、默顿提出科学精神的四条规范(即四种气质):
普遍性(Universalism) 公有性(Communism)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无私利性
(Disinterestedness)
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Organized Scepticism)
(七)科学技术与社会制度 首先揭示了新兴资产阶级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其次揭示了资本主义 制度下劳动者与科学技术的关系。再次,预见了只有在劳动共和国,科 学才能起它真正的作用。科学家需要依靠历史的产物和群众的智慧。也 肯定了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八)技术异化 马恩并没有直接论及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 地包含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件下,技 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详解共74页文档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详解
1、战鼓一响,法律无声。——英国 2、任何法律的根本;不,不成文法本 身就是 讲道理 ……法 律,也 ----即 明示道 理。— —爱·科 克
3、法律是最保险的头盔。——爱·科 克 4、一个国家如果纲纪不正,其国风一 定颓败 。—— 塞内加 5、法律不能使人人平等,但是在法律 面前人 人是平 等的。 ——波 洛克
第二讲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两种意义上的科学
“一种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经验陈述或形式陈述,以 及由一定时间内被人们接受了的科学知识所构成 的理论和数据的一种集合。根据这种观点,科学 总是一种典型的完成了的产品,因为它出现在教 科书和论文中。”
另一种观点将科学理解为“由科学家们的活动或 行为构成”,即一种作为人类行为的科学。 这种意义上的科学是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 社会学、科学政治学、科学伦理和道德等学科的 研究对象。对科学的哲学、历史和社会学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认识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引导未来的发展方针。
2.科学的含义及特征
什么是科学? 科学很独特吗? 作为知识科学与其它知识有何区别? 科学划界有何标准?
2.1 科学的含义
一、什么是科学?
词源学考察:
➢ 中国: 科举(宋代陈亮,“自科学之兴,世之为士者往往困于一
定的条件下、有限的范 围内成立
-结论的表述要系统、 严格、精确、明晰
2.2 科学的特征
可检验性
—命题要在可控的条件下 可以接受实验的检验
—批判性 “科学行为的标志是甚 至对最珍爱的理论都持某种 怀疑,盲目信仰某种理论不 是智力上的美德,而是智力 上的罪过。” ——拉卡托斯
2.2 科学的特征
可错性或可变性
2.1 科学的含义
➢ 英文中的“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意思是 “静观的知识”。——与实践的知识相对立。 康德:“每一种学问,只要其任务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一
个完整的知识系统的话,皆可被称为科学。”(包括自然科 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现在德语中依然保留着这层含义)
科学是与知识有关的,而作为知识系统,科学的陈述必须是 有根有据、是真的陈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的本质与结构
一、科学技术的本质特征 (一)科学的本质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本质特征的分析马克
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在本质上体现了人对自 然界的理论关系”, 是一般生产力。
第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是真正实证的科学”, 是“真正的知识”,“ 科学就在于把理性方法 运用于感性材料。归纳、分析、比较、观察和 实验是理性方法的主要条件。”
科学、技术与社会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负面效应 2、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 (1)科学技术在自然领域的变异 (2)科学技术社会领域的变异 (3)科学技术在人类自身领域的变异
科学异化问题
科学是人类有目的的活动,异化就是对原 初目的的背离。
“异化”概念被认为是马克思《1844年经 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思想。
科学异化是现代科学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 。甚至有人提出,科学已经失去了控制。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 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 术是改造世界。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 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现代科学 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 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 结构组成。
科技异化的体现(案例)
富士康“连环跳”
科技使寿命的延长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技术异化。在马克思的技术思想中,并没有直接论及 技术异化问题,有关技术异化的思想多是潜在地包含 于其劳动异化理论之中。马克思深人考察了资本主义 条件下由于产业技术的发展以及资本主义统治与剥削 造成的技术异化现象。马克思着重分析了资本主义条 件下,技术异化对自然、社会特别是人类自身所造成 的影响。-----科技异化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观的理解,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丰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的。
关键字: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引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应该是排除形而上学因素,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是“人类理论进步”。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涉及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也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在马克思的《数学手稿》一书中,他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了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各种概念、方法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微分过程的辩证性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马克思根据微分过程的辩证性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果,这些新成果新突破动摇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家头脑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面对自己脑中的旧观念与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之间的矛盾,自然科学家们感到困惑和茫然。
恩格斯认真的分析来了多位科学家的最新成果后,指出,这些自然科学家的新成果,是打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统治地位的突破口。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从他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与科学技术相分离,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他们始终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是分不开的。
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且也不断提高人们改变生活的能力。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详解
一,1903年前,在日语文献中出现的社会主义术语: A. 汉语借用日语的术语: 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资本、资本家;资本主 义;帝国主义;封建制度、封建主义;阶级;阶级斗 争;生产;劳动、劳动力;政治经济学;私有财产; 农民;地主;人民;权力、政权;解放;反动;思想; 理论;唯物论、唯物主义;形而上学 B. 从日语中借用,后被其他新词代替的术语: •劳动者,由“工人”代替 •“劳动阶级” 由“工人阶级”代替 •“垄断”代替“独占” •“统治”代替“支配” •“压迫”代替“压抑”“压制”
二,1903年后,在日文文献里出现的社会主义术语
A. 从日语中借出的术语: 矛盾、对立、对抗、不断革命;辩证法;价值;修正 主义;改造;意识、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无产者、无产阶级;知识分子;实践 B. 从日语里暂时,后来为其他词代替的术语: •“资产者”“资产阶级”代替“有产者”“有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代替“小有产阶级” •“中等资产阶级”代替“中产阶级” •“专政”代替“独裁” •“剥削”代替“榨取” •“觉悟”代替“自觉” •“群众”代替“民众”
•马克思关于科学的论述:71,83
•对自然界的运动形式的反映,体现人 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 •排除形而上学;特殊社会意识形式 •科学以实践为基础,是实践活动产物
•科学从感性出发,以感性为基础; •科学是一般生产力
3、科学的特征,88-89
客观性+实证性:真理+实验
探索性+创造性
通用性+共享性
改编、改订、概括、概略、概念、概算、感性、 干部、干事、干线、纲领、高潮、高利贷、高 炉、高射炮、高周波、歌剧、工业、攻守同盟、 公报、公立、公民、公判、公仆、公认公诉、 公营、公债、共产主义、共和、共鸣、古柯、 固定、固体、故障、关系、观测、观点、观度、 观念、观照、光年、光线、广场、广告、广义、 归纳、规范、规则、国际、国教、国库、国立、 国税、国体、过渡 海拔、寒带、寒流、航空 母舰、和服、黑死病、弧光、化石、化学、化 妆品、画廊、环境、幻灯、幻想曲、回收、会 谈、会社、会谈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原则、立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指导了我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认识和实践。
它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为我们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基本原则1. 科学技术是社会生产力的突出表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技术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面。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科学技术创新不仅是实现经济增长和国家繁荣的关键,而且也是推动社会进步、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的基础。
2. 科学技术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推动力量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是社会制度演进的重要推动力量。
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传统经济形态的冲击和变革有着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也推动了社会制度的不断革新。
3. 科学技术是劳动者解放和人类自由发展的重要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认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可以解放劳动者的生产力,提高劳动者的创造能力和生产效率,实现人的自由发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摆脱了重复劳动和繁重体力劳动的束缚,为人类创新和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 科学技术发展要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强调,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始终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原则。
科学技术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考虑到社会公共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实践意义1.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科学技术的运用可以加强社会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形成了与时俱进和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
关键字: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理论体系引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18、19世纪,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两次科学革命使人类进入到了工业文明时代。
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从现实生产劳动出发,考察社会历史,以实践概念为核心讲科学技术与生产劳动、现代工业、资本生产、社会发展等的关系纳入到对科学技术研究的范围中;同时也关注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作用、发展以及人的解放问题。
恩格斯在对自然科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自然科学和哲学的关系、科学的分类、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然科学方法等问题。
而当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科学命题后 ,江泽民同志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 则继承了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华,结合世界科技发展的新态势、新特点和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发展的新情况进行了新的总结 ,并把科技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表明了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丰富和创造性发展。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体系,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观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文章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发展,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阶级性、科学技术的革命作用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分析其在指导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精髓和要义,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根植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观点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加强剥削和压迫,而不是用来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将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又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基本内容 • (一)对科学技术的理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 科学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是人们批判宗教和唯 心主义的精神武器,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 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 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技术在本质上体现 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 工艺学揭示出人对自 然的能动关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产过程,从而 人的社会生活关系和由此产生的精神观念的直接 生产过程。”
• (五)科学技术的生产动因。马克思认为自然 科学本身的发展,“ 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 产的基础上进行的,这种资本主义生产第 一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为自然科学创造了 进行研究、观察、实验的物质手段。” 恩 格斯认为近代以来科学“以神奇的速度发 展起来,那么,我们要再次把这个奇迹归 功于生产。”
பைடு நூலகம்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马克思提出了科学 是生产力的思想。“资本是以生产力的一 定的现有的历史发展为前提的,——在这 些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认为, 社会生产力不仅以物质形态存在,而且以 知识形态存在,自然科学就是以知识形态 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 形成 • 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 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 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
•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 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 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 社会条件下形成的。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 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 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 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 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 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准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摘要: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则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
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科学技术观的理解,并进一步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是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丰富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并将其应用于实践生活中的。
关键字: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引言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应该是排除形而上学因素,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科学是人类通过实践对自然的认识与解释,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论概括,是社会发展的一般精神产品是“人类理论进步”。
马克思主义不仅仅只是涉及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也始终把科学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在马克思的《数学手稿》一书中,他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了数学概念和数学方法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各种概念、方法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微分过程的辩证性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马克思根据微分过程的辩证性质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19世纪自然科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新成果,这些新成果新突破动摇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家头脑中占有统治地位的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
面对自己脑中的旧观念与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之间的矛盾,自然科学家们感到困惑和茫然。
恩格斯认真的分析来了多位科学家的最新成果后,指出,这些自然科学家的新成果,是打破形而上学自然观统治地位的突破口。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从他诞生之日起就从来没有与科学技术相分离,从一定意义上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与他们始终站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是分不开的。
科学技术不仅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前进而且也不断提高人们改变生活的能力。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四、科学技术的动力
1、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学实践与科学理论的矛盾运动:主要动力; 科学理论的内部(逻辑)矛盾; 不同科学理论、观点和学派之间的争论; 继承与创新的矛盾; 分化与综合的矛盾。
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的矛盾:直接动力;
技术理论与技术实践的矛盾; 不同技术之间的矛盾。
中对技术持悲观态度。他认为,技术使 人类摆脱了时空的某些限制,但并没有 使人获得自由,人的心理状态完全为技 术价值所统治。 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作为一种构架,预 置了一切价值与要求,人无法客观地对 待它。这是对技术异化的批判。 马克思把技术看作劳动过程的要素,认 为技术是人和自然的中介,是人对自然 的实践关系,劳动的进化史就是技术的 进化史。他把技术归结为劳动手段、工 具及其技能、方法。
自然科学具有直接的继承性和相对的稳定性。
美国默顿提出的科学的“精神气质”:
①普遍主义( universalism,普遍性、客观
性):放之四海而皆准,与阶级、党派、民族、 种族、宗教信仰等无关。 ②公有主义(communism,公有性):禁止 保密。 ③无私利性(disinterestedness):科学是对 真理的追求,科学家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 ④独创性(originality)和竞争性(科学优先权 的争夺):视独创性为最高价值,并以承认 优先权作为奖励制度的基础。 ⑤有根据的怀疑主义:批判、怀疑但不盲目。
科学累积发展模式: 亚里士多德的科学发展思想:
归纳 演绎
观察事实 原理 现象陈述 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模式: 观察经验 归纳 科学理论
波普尔的科学否证发展模式: 科学问题 猜想 证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