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框与构图.
4第四课 画框与构图
画框把真实空间分隔为“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
“画内空间”是观众在画框内能直观看到的,而“画外 空间”则是留给我们去想象的。
导演会巧妙地利用画框的隔断造成的对于画外空间的想 象,来完成叙事和表意,并能把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联 系起来,让观众认识到画框以内的空间只不过是真实世 界的一部分,并产生对画外空间的想象。
2、构图规则
(3)对比
通过视觉元素之间的对比和反差,使观众不由自主地将注
意力集中到最引人注目的物体上。
如:
①明暗对比 ②色彩对比
③运动方向对比
④动静对比 ⑤形状对比 ⑥虚实对比
Page ◆ 30
二、构图
2、构图规则
(3)对比
①明暗对比
指光线、影调的深与浅或明与暗之对比。
【影片示例】——《毕业生》
(开头-00:03:00)
本杰明出机场乘坐电梯,采用平移的方式拍摄。
Page ◆ 18
一、画框
3、画外空间的常见构成方法
(8)打破画面内的一些空间隔断
如画面内由一堵墙、一扇卫生间的门或车窗的玻璃隔开两
个空间,每个空间又都仅有一部分出现在画框内,观众会 同时产生对这两个空间的联想和想象。
Page ◆ 20
一、画框
3、画外空间的常见构成方法
(9)画外音
【影片示例二】——《偷心》(开头-)
开头女主人公刚出场被车撞,用紧急刹车声引出画外空间。
Page ◆ 21
一、画框
3、画外空间的常见构成方法
(9)画外音
【影片示例三】——《花样年华》(00:20:28-00:21:21)
《画框与构图》教案公开课
《画框与构图》
课时
2
上课时间
5.7上午一二节
上课班级
19摄1
19摄3
教材与学情分析
画框的存在,使艺术创造与欣赏的空间与外在的真实世界的区别。所以,学习镜头语言的概念是前提。从事影视创作,首先必须树立画框的意识。画框的存在又是构图的前提,而构图就是对画框内的各元素的安排。巧妙的安排与布局,可以表达特定的内涵。
七、作业
请大家任选三种以上的构图法拍摄一段不少于30S的短视频
整理任务设计
板报设计
教师反思
四、【水平、对称、富有变化】
五、构图的原则
师:所以现在大家总结一下,构图需要注意什么原则呢?
1.平衡原则
各元素保持地平线的水平,各元素的重心基本能够位于画框中央或接近画框
2.变化原则
富于变化与动态的构图,可以表达特定的内涵。
比如光线的明暗、色彩的鲜艳或暗淡、物体的动静、构图的平衡
3.动态构图原则
六、注意动静结合
【解释出画和入画】
师:镜头内的画面称为画内空间,镜头外的画面称为画外空间。请大家思考,它们有什么作用呢?
三、构图的概念
师:大家在高一学习摄影的时候应该了解过一些构图的知识,请你们回忆一下,什么叫构图,我们应该怎么构图。
【结合影片布达佩斯大饭店,理解构图的概念和作用】
师:在这部影片中,你们觉得他的构图有什么特点?
调整与思考
学习目标与
重难点
1.理解画框的概念
2.理解画外空间和画内空间的区别
3.理解出画和入画的概念
4.理解构图的概念
5.掌握构图的原则
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视频材料
学习活动设计
学习活动设计
画框与构图知识点总结
一、画框的作用画框是绘画作品的装饰边框,用来起到保护画作和增强观赏效果的作用。
画框可以保护画作不受外界环境的损害,如潮湿、霉变、受潮等,同时也能起到美化作品的效果,增强观赏价值。
二、画框的种类1. 木质画框:木框是最为常见的画框材料,它质地坚硬,使用寿命长,且可以根据画作的风格和要求选择不同的木质画框。
2. 金属画框:金属画框质地坚硬,不易变形,可以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常用于重要绘画作品的装裱。
3. 塑料画框:塑料画框质地轻便,价格低廉,适合一些临时展览或者普通装裱的需求。
4. 定制画框:根据画作的特点和要求进行定制的画框,可以根据具体画作的需要来选择材料、颜色、形状等,以实现最佳的效果。
三、构图的基本要素构图是绘画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良好的构图可以让画面更具有吸引力和美感。
构图的基本要素包括:画面分割、画面比例、氛围与节奏、明暗对比、物体的大小和位置,以及画面元素的分布和形状等。
1. 画面分割:画面的分割是构图的基础,它决定了画面元素的布局和组合方式。
在画面分割中,可以采用平面分割、对角线分割、三分法、黄金分割等方式来实现画面的平衡和美感。
2. 画面比例:画面的比例是构图中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画面元素的大小和位置。
在构图中,可以通过设定画面的比例,来实现画面元素的协调和谐。
3. 氛围与节奏:氛围和节奏是构图中重要的表现方式,通过画面元素的安排和组合,可以创造出不同的氛围和节奏,从而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4. 明暗对比:明暗对比是构图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画面的明暗度和反差进行处理,可以有效地突出画面的主题和重点,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5. 物体的大小和位置:物体的大小和位置是构图中的关键要素,通过合理的大小和位置处理,可以实现画面元素的分布和组合,从而达到画面的良好效果。
6. 画面元素的分布和形状:画面元素的分布和形状是构图中的关键环节,通过对画面元素的分布和形状进行调整,可以实现画面的统一和协调,增强画面的整体效果。
画框与构图
2 、 人物指向画外的视能和 画外的另一个人物有对话或动作,或者人 物的视线指向画外,这都可能导致观众对 话外空间的联想。
3、 画外的人物或者物体投射在画内 的影子。
这种情况,多用于表达恐怖的或悬念的段 落,画外的人物本身并未出现,但他的影 子因为灯光照明的投射,出现在画内,由 于并未见到其人,观众脑海中积聚的悬念 和猜想是最强烈的。
4 、 位置、重心、平衡。
各个元素在画框内的布局、位臵不同,也 会造成构图的重心差异。如果构图的重心 居于比较中心的位臵,就被视为平衡、稳 定的构图;相反,如果重心偏向画框边缘, 就被视为不平衡、不稳定的构图。 (图:德●西卡《偷自行车的人》)。
5、各元素的长短、大小、面积的对比。
各元素在画框内的长短、大小、面积 的差异,也会造成力量的对比,有时 候,也会用于表达特定的内涵。
8、 打破画面内的一些空间隔断。
比如,当画内由一堵墙隔开两个空间,每 个空间又都仅有一部分出现在画内,观众 会同时产生对于这两个空间的联想。 比如在场面调度上,有一个人物穿墙入室, 自由活动于几个空间内,观众会跟随着人 物的活动,想象画外的空间。(图 田壮 壮《小城之春》)
9、 画外音。
画外音也可以对打破画内空间的封闭性产 生一定作用。
6、光影颜色的变化。
由于照明,色彩的不同,会在画框中形成 区域不同的光斑、色块,不同的光线强弱、 色彩对比,也是构图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之一。 例如影片《偷心》的开始,以高速摄影表 现男女主人公在人群中行走。在拍摄女主 角时为了使女主角的形象更加突出,引起 观众在第一时间的注意,导演除了使用对 焦、在构图上居中处理的手段,女主角的 红色头发以及她所处的位臵的光线,也吸 引了观众的注意。(图)
画框与构图
电影中画框的概念
电影中画框的概念在电影中,画框是指导演和摄影师使用的一种重要艺术手法。
它通过对镜头的构图和组合,为观众创造了一个窥视电影世界的框架。
画框和摄影构图的原则密切相关,它决定了电影画面的视觉效果、情绪和故事的叙述方式。
下面我将从画框的种类、功能和案例来解释电影中画框的概念。
首先,画框有很多种类,它们在电影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最常见的画框类型是水平画框和垂直画框。
水平画框与电影屏幕的长边平行,用来表达宽广、宁静或重要事物的平静。
垂直画框与电影屏幕的短边平行,可以表现高度、垂直的感觉。
另外,还有斜角画框,它倾斜造成视觉上的动态效果,常用于表达不稳定、紧张或混乱的情节。
有时候还会使用圆形画框,通过它的特殊形状营造出浪漫或神秘的氛围。
其次,不同的画框在电影中具有不同的功能。
首先,画框可以用来引导观众的视线。
导演和摄影师通过画框来控制观众注意的焦点,让他们看到电影最重要的元素或角色,从而影响观众的情感反应。
其次,画框可以用来传达情感和氛围。
通过不同类型的画框,导演和摄影师可以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心理体验,如紧张、宁静、混乱等。
最后,画框还可以用来增强故事的叙述。
通过画框的大小、位置和组合,导演可以传递出角色的关系、情节的发展以及戏剧冲突的高潮。
接下来,我将给出一些案例来进一步解释画框在电影中的应用。
首先是史诗电影《指环王:王者归来》。
导演彼得·杰克逊通过广角水平画框来呈现电影中的壮观场景,如山脉、冰川、城市等。
这些宽广的水平画框给观众带来了宏伟、辽阔的感觉,增强了电影的史诗氛围。
其次是惊悚片《闪灵》。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使用了大量的垂直画框来传达角色内心的恐惧和孤立感。
特别是在电影中小男孩在迷宫中追逐时,导演使用了斜角画框来增强紧张感和不安全感,让观众感受到恐怖片的恐怖气氛。
最后是浪漫爱情片《罗密欧与朱丽叶》。
导演巴兹·鲁曼通过圆形画框来强调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浪漫爱情故事。
特别是在两位主人公第一次相遇时,他们的面孔被圆形画框突出,给观众带来奇幻、浪漫的感觉。
视听语言
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视听元素课程代码:01197 2014年10月版第一章影像这一章主要从“视”的角度,分析影像的基本元素,包括画框与构图、景别与角度、镜头的运动、灯光与色彩。
这些“视”的元素的形成,归根到底都和摄影相关,所以摄影是形成影像的基础。
学习本章,要求结合具体的影视作品,分析影像的各个构成元素,明确其在视听语言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第一节基本概念(一)影像的基本单位——镜头1、镜头的含义的三个方面:①物理学中的“镜头”,指摄影机上的光学透镜组;②拍摄时谈到的“镜头”,指一次开机到一次关机之间拍摄的一段连续画面;③剪辑后的“镜头”,两个剪辑点之间的一段画面。
对于观众而言,通常所谈论的“镜头”是第三层含义的镜头,即两个剪切点之间所看到的一段画面。
(二)摄影对于形成影像的重要意义“连续摄影术”是电影产生的物质或技术基础之一。
卢米埃尔兄弟时代使用的“活动摄影机”具有以下五大优势:1.既能拍又能放,使用赛璐珞软胶片,集摄、印、放三位一体。
2.成本低,重量轻,便于携带。
3.放映速度1/16秒,更接近于1/24秒的正常速度。
4.依照缝纫机“动——停——动——停”的原理,制造了电影放映机抓片的机械,解决了机器的片带牵引问题。
5.同时又是一种投影式的放映机,可以把影像投射在银幕上。
这样从技术上确立了投影式电影的群体参与性,可以让更多人同时观看。
摄影决定了视听语言影像形成的绝大多数方面,没有摄影机的拍摄行为,也就没有影像的存在。
1、摄影机取景框的存在,决定了影像的构图。
2、摄影机距离被摄物的远近,决定了影像的视角。
3、摄影机的位置、角度,决定了影像的视角。
4、摄影机的光圈、物距、焦距的变化,决定了影像的景深。
5、摄影机的运动路线与轨迹,决定了影像的各种丰富运动。
(三)形成影像的基本元素在创作或读解影视作品时的影像时,主要从以下各方面来进行构思或分析:1.机位:任何镜头开始时,摄影机的位置。
视听语言1 画框与构图
(4)不平衡、不稳定
5、各元素的长短、大小、面积的对比。 各元素在画框内的长短、大小、面积的差异,也会 造成力量的对比,有时候,也会用以表达特定的内 涵。
6、光影、颜色的变化。由于照明、色彩的不同, 会在画框中形成区域不同的光斑、色块,不同的光 线强弱、色彩对比,也是构图需要考虑的重要方面 之一。
构图的重要原则 1、平衡原则 2、变化原则
3、动态构图原则
1、线条。 观察画面中是否存在明显的线条与轮廓。
空笔 间直 的的 透线 视条 关集 系聚 。到 远 方 一 点 , 有 利 于 塑 造
线条也可以用来表达力量冲突、对比。
2、几何形状
观察画面中是否存在明显的或潜在的几何图形。
构图中的几何图形或者具有审美的意义,或 者承担叙事的功能。
3、水平与垂直的关系。 观察画面中的地平线有没有倾斜。
特殊情况下,也会利用倾斜的构图,制造特殊的审美效 果,表达特定的含义。
4、位置、重心、平衡。 各元素在画框内的布局、位置不同,也 会造成构图的重心差异。
(1)、 平衡式构图 平衡式构图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整,安排巧妙, 对应而平衡。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二)画内空间与画外空间
画框把空间分隔为“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
以下,我们来看画外空间的主要构成方法, 这些方法也属于场面调度的范畴: 1、拍摄对象出入画
(可以让观众产生对画外空间的 想象)
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者动作。
3、画外的人物或者物体投射在画内的影子。
4、利用镜子等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面。
(2)对称式构图 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呼应的特点。缺 点:呆板、缺少变化。 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1-2画框与构图
任课教师:曾文琪 课时:30 学时
第一章 影像
第二节 画框与构图
1-2 画框与构图
• 画框的存在使艺术创造不欣赏的空间不外在的真 实世界相区别。 • 学习视听语言,画框的概念是前提。 • 从事影视创作,首先必须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画框意识。
• 画框是构图的前提,构图就是对画框内各元素的
安排。
1-2 画框与构图
一、画框
1、画框的概念
• 绘画中,叫做景框。
• 影视作品中相当于取景框。
• 拍摄对象进画框叫“入画”,出画框叫“出画”。 • 画框的左边框叫“画左”,右边框叫“画右”。 • 画框的视野范围比人眼范围要小,拍摄要“取舍”。
1-2 画框与构图
一、画框
1、画框的概念
《霸王别姬》镜头
镜头1
镜头2
镜头3
镜头4
(3)水平不垂直
利用倾斜的构图制造特殊的审美效果或表达 特定的含义。
1-2 画框与构图
(4)位置、重心、平衡 重心居中视为平衡、稳定的构图,重心偏向 画框边缘则视为补平衡、丌稳定的构图。 (5)各元素的长短、大小、面积的对比 造成力量的对比,有时也表示特定的内涵。 《断背山》片段 《辛特勒的名单》片段1
相似性
合拢性
连续性
1-2 画框与构图
二、构图
1、构图的概念
• 画面的结构、布局,即画面中各形象元素的联合关 系、组合结构,可以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1)线条的使用 有利于塑造空间的透视关系,或表达矛盾冲突对比。
1-2 画框与构图
(2)几何形状的排列 具有审美的意义或承担叙事的功能。
1-2 画框与构图
(1)拍摄对象的出画入画 (2)人物视线指向画外的人或物 (3)画外的人物或者物体的投影 (4)利用镜子来反射 (5)画外人物以局部的方式出现在画面中 (6)长时间的固定镜头 (7)摄影机的运动 (8)画面中利用墙等隔开两个空间 (9)画外音
3-画框与构图
构图的重要原则
• 平衡原则 • 变化原则 • 动态构图原则
画外空间的主要构成方法
• 画外人物有局部出现在画内 • 对画面停留时间足够长的时间,引入联 想画外空间 • 摄影机的运动 • 打破画面内的一些空间隔断 • 画外音
构图
• 构图的概念:指画面的结构、布局,即 画面中各形象元素的联结关系、组合结 构。
构图
• 线条:观察画面中是否存在明显的线条 和轮廓,比如地平线,建筑物的垂直线 等等。 • 笔直的线集聚到远方一点,有利于塑造 空间的透视关系。
构图
• 几何形状:构图中的几何图形或者具有 审美的意义,或者承担叙事的功能。 。
构图
• 水平与垂直的关系:通常,我们在拍摄 时要保持画面的水平与垂直,但特殊情 况下,也会利用倾斜的构图,制造特殊 的审美效果,表达特定的含义。 • 位置、重心、平衡 • 各元素的长短、大小、面积的对比。 • 光景、颜色的变化
画框
• 画框的概念:也叫景框,相当于取景框。
画内空间和画外空间
• 画内空间是我们在画框以内能够直观看 到的,而画外空间则是留给我们去想象 的。
画外空间的主要构成方法
• • • • 拍摄对象出入画 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或者动作。 画外的人物或者物体投身在画内的影子。 利用镜子等有反射功能的物体或平面 (法国中慰的女人)
视听语言
影像之镜头、 影像之镜头、画框与构图
影像的基本单位:镜头 影像的基本单位:
• 镜头严格来说并不是影视语言最小的切 分单位,但却是一个便于研究与分析的 基本单位。
镜头
镜头的三方面的含义 • 物理学中的镜头:指摄影机上的光学透 镜组(比如广角镜头、长焦镜头) • 拍摄时谈到的“镜头” • 剪辑后的“镜头”:两个剪切点之前的 一段画面。
画框与构图
一、画框1.内涵:画框也叫取景框,源自美术创作,相当于镜头的视野范围。
入画,出画.2。
画框对美容的取舍:捕捉真实空间中最富有审美表现力的那一部分影像,捕捉最能易于主题表现的影像.3.画外空间:观者与画面形成一种假想的空间,是一种想象空间。
4。
影视作品拓展画外空间的方法:(1)拍摄对象的出入画(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与物件(3)画外人或物在画面内的投影(4)画外音二、构图1。
概念:在画框中,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得对象以及摄像的各种造型(线条,光线,影调,色调)元素有机的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2。
构图的样式:(1)纪实风格构图强调影像忠实于现实,反对刻意追求和营造画面的形式美感,画面随意,松散,无规律可循。
(2)表现风格构图强调影像的造型能力和表现内心感受的能力,反对机械的复制世界的影像,刻意追求形式美感,与人们的日常视觉经验差别很大。
(3)经典风格构图它介乎前两种风格之间,汲取二者的优势,避免二者的缺陷,力图将真实感和造型性完美结合,是观众觉得画面完全真是,同时又跟精美。
三、构图的要素:一般把画面的结构分为主体,陪体,前景,后景。
1.主体:推动事件的发展,表达主题思想,视觉的焦点,画面的灵魂.2.陪体:在画面中与主体紧密关联构成一定情节或辅助主体,表现主题思想的对象。
(1)深化主体的内涵(2)增加视觉语言的准确性(3)画面总体通过镜头运动和摄像机位的变化,可转换主体。
3。
前景:在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或是靠近镜头位置的人物,景物,统称为前景.(要有前景,陪体可以前景,但是前景不是陪体。
前景很多都被虚化。
要有背景,背景是在体现这个主体是处在什么环境下的,在进行着什么动作.)(1)烘托画面的主体或主题。
(2)增强画面的装饰美。
(3)加强画面的纵深感.(4)后景和前景相对应,是指那些位于主体之后的人物或者景物。
(5)环境,指画面主体对象周围的人物,景物和空间。
摄影范谈(十七)构图中的画框
摄影范谈(十七)构图中的画框关于构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没有绝对正确的构图,却有明显错误的构图。
这一讲就谈谈很多摄影初学者以及很多老法师都常犯的一个构图错误- 画框。
我们谈起构图,立刻想到的便是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是三分构图呢还是居中构图。
最容易忽略的便是画框。
画框处于画面的边缘,与构图似乎风马牛不相及嘛?一张作品给别人看就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人注目。
我们常常听到'我的作品自己喜欢就行,别人看不看无所谓'的论调,而且还毒害着一批数十年如一日不求上进的爱好者。
只要自己喜欢的话放自家硬盘里就行,又干什么拿出来?今天你点击我的文章并且耐心读到这里,已经证明自己不满足于'自己喜欢就行'了。
我们把一张摄影作品打印出来挂在墙上时总爱装裱起来再加个画框。
但是画框对于一张作品来说除了实用与美观之外还有什么意义呢?画框既是作品空间的延伸,也是对欣赏者视觉的收纳。
我在《摄影范谈》第六篇中讲到,人的视觉是一个不断快速扫描的视点,一直在寻找新的兴趣点,以至于人类的专注力还不如鱼缸里的金鱼。
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去收纳欣赏者的注意力,使它不会游移而去。
使用画框便是最直截了当的办法。
以我这张正在《1X十年最佳摄影展》中展出的作品'外星球'为例:欣赏者的视觉在画面中快速扫描,在一个个兴趣点上短暂停留,时不时想逃出画面。
但是画面之外的卡纸一定是平淡的,让它没有落点,快速游离的视觉在此缓冲,加上在卡纸之外又遭画框的阻击,不得不折回到画中继续扫描。
即使视觉偶尔不顾一切地跳出框外,外面一定是同样平淡无奇的墙,让它无法停留。
于是欣赏者的注意力便在逃窜与收纳的争斗中停留在画面之中,直到完全失去兴趣。
没有人会笨到用最花哨的卡纸来装裱一幅画,再将它挂在五颜六色的墙上,让视觉一片茫然。
讲到这里与构图似乎还是无关。
数码时代的影像绝大多数都是在计算机甚至是手机的屏幕上欣赏,画框已经不复存在,这对构图产生了新的挑战。
画框与构图
画框与构图1、画框的存在,使艺术创造与欣赏的空间与外在的真实世界相区别,所以,学习视听语言,画框的概念是前提。
2、从事影视创作,首先必须树立画框的意识。
3、画框的存在又是构图的前提,而构图就是对话框内各元素的安排。
巧妙的安排和布局,可以表达特定的内涵。
一.画框(一)画框的概念画框,也叫景框,原是美术创作中使用的一个名词。
简单来说,它是指用木条或者线条包围的一个封闭的四边框,用来把描绘的空间与绘画作品以外的空间分割开,并且相互区别。
影视作品的影像也是在这样一个四边框中呈现,它大致相当于镜头的取景框。
一.画框拍摄对象进入画框,也就是俗话所说的“闯入镜头”,叫“入画”;相反,出画框就叫“出画”。
通常,画框的左边框叫“画左”右边框叫“画右”。
因为画框的包围,才使镜头拍摄到的影像与真实世界相区别。
在实际拍摄时,就存在着一个对于真实世界的“取”与“舍”的过程。
取什么样的景、舍什么样的景,至关重要。
优秀的摄影师和导演创作时,眼中会有一个无形的“画框”能够以画框捕捉真实空间中最富有审美表现力的那一部分影像。
画框的取舍具有表意的功能。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图)辛德勒听到犹太人史丹被德军拘捕,押进开往奥斯维辛的火车站,急忙赶往车站营救。
在站台上,辛德勒吓唬住了负责押运的警卫,当他把史丹从已经启动的火车上解救下来。
辛德勒一边沿着站台走出车站,一边严厉训斥史丹。
在摄影机正面跟移的拍摄过程中,辛德勒位于画面的中央,昂首阔步,由于仰角拍摄,辛德勒形象更高大,而史丹则紧贴在辛德勒的侧后,一边迈着快步,一边惊魂未定、左顾右盼,由于拍摄角度和人物前后位臵不同,本来身材就比辛德勒的身材矮小的史丹,在视觉效果上显得更加矮小。
摄影师在拍摄时有意识地把史丹“挤压”在画框的左下角,并且,随着人物的行动移动,史丹甚至偶尔被排除在画框外。
这都微妙地表达了两人此时此刻的地位、力量的对比:辛德勒是一个挽救了史丹性命的拯救者,而史丹则是一个捡回了一条性命的可怜虫。
画框与构图
(3)水平与垂直
水平线构图 能够表现出平静与稳定感。
垂直线构图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
利用倾斜的构图制造特殊的审美 效果或表达特定的含义。
《两个只能活一个》
(4)位置、重心、平衡 重心居中视为平衡、稳定的构 图,重心偏向画框边缘则视为不平 衡、不稳定的构图。
上方位置: 表现力量的两极:弱小或巨大 下方位置: 受屈辱、被压迫、力量弱小
(三)分析构图的各方面
(1)线条的使用 有利于塑造空间的透视关系,或表达矛盾冲 突对比。
曲线构图 画面上的景物呈曲线的构图形式,具 有延长、变化的特点。 S形曲线 《我的父亲母亲》
(2)几何形状的排列
(5)各元素的长短、大小、面积的对比 造成力量的对比,有时也表示特定的内 涵。
(6)光影、颜色的变化
由于照明、色彩的不同,会在画 框中形成区域不同的光斑、色块, 而光线强弱、色彩对比也是构图的 重要因素。
《偷心》片段
(四)构图的重要原则
(1)平衡原则 • 地平线水平原则
• 重点元素中央原则 • 元素之间的平衡原则
的培养。
均衡 对称是左右两边的景物形状、 数量、大小、排列的一一对应 均衡是相等或相近形状、数量、 大小的不同排列,给人以视觉 上的稳定。
1、对称:秩序美、稳重感、庄重感、 压抑感 呆板 《大红灯笼高高挂》结尾
2、画面各元素视觉力量的均衡 画左和画面上方重量大(地平线一般处于 画面中心偏下的位置) 视线关注的内容重量重
画外空间构成的方法有哪些?
画外空间构成方法:
入画/出画 摄影机运动 人物视线或动作
不完整或不平衡的取景
视听语言(三)画框与构图
• 3.九宫格构图 3.九宫格构图 井字构图) (井字构图) • 将被摄主体 放在四个视觉中 心上。 • 一般认为,右上 方的交叉点最为 理想,其次为右 下方的交叉点。。
• 4、水平线构图 、 能够表现出平静与稳定感。
• 5、垂直线构图 •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常用于表现 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 瀑布、摩天大楼,以及竖直线形组成的其他画面。
画左和画面上方重量大地平线一般处于画面中心偏下的位置在影视中构图的元素和形式在不停的变化画面的表现对象和主题也在不断变通过正确处理画面中疏密轻重大小虚实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画面统一又有变化取得视觉心理的均衡与稳定
第二节 画框与构图
• 一、画框 • 1、内涵 • 画框也叫取景框,源自美术创作。相当于镜头的 视野范围。 • 入画、出画 • 2、画框对内容的取舍: • 捕捉真实空间中最富有审美表现力的那一部分影 像。 • 捕捉最能易于主题表现的影像 • 3、画框里事物处理的潜规则: • 留天不留地,人物在中央
• (二)、构图的作用 • 1、准确传达形象特征、形式感和美感—— 造型性 • 2、突出主体形象——叙事性
• 3、制造画面的隐喻效果——象征性
(三)、构图的法则
• A;位置法则: • 1、几何中心:是画面对边 中线交叉点或对角线交叉 点。 • 视觉上更强调,更集中, 呆滞感。 • 严肃、庄重的气氛,主体 具有支配感和权威性。
4、上方位置: 上方位置: 特点: 特点: 把画框分为上下两个区域,当一个物体处于上方位置,根据自身面 积的大小产生两种倾向:面积小,物体有种被上边缘线拉出去的倾 向;面积大面积产生的重量感又会使他具有一种向下轻压的感觉。 应用: 应用:表现力量的两极:弱小或巨大 构图观片:《黄土地》腰鼓阵中——解放区人民翻身做主人的豪情。 《黄土地》
电影画框的名词解释
电影画框的名词解释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画框成为了一个常见的词汇。
电影画框可以指代电影中的镜头构图和画面边框,也可引申为电影的视野和独特的视觉风格。
本文将以电影画框为主题,从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这一名词。
1. 电影画框的基本概念电影画框是指电影画面的边界,它限定了观众的视野范围。
在电影中,画框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或其他形状,它将电影画面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
画框的大小和形状直接影响了电影的视觉效果和观众的感受。
2. 电影画框的构图技巧电影画框的构图技巧是电影导演和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常用的手法。
通过合理的画框构图,可以增强画面的吸引力和表达意图。
比如,将主要人物放在画框的黄金分割点,可以达到平衡和美感;使用对角线构图可以增加画面的层次感和动态感。
3. 电影画框与故事叙述电影画框也与故事叙述有着密切的关系。
合理运用画框,可以营造出特定的情绪和氛围。
比如,在悬疑片中使用狭窄的画框可以增加紧张感和压抑感;而在浪漫片中则常常采用宽广的画框来展现开放和宽容的氛围。
4. 电影画框与声音的关系电影画框和声音是电影的两个重要元素,它们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画框能够通过边界的限定营造出声音的来源和方位感。
比如,当人物在画框内移动时,观众能够根据声音的变化来感知其位置;而当画面外的声音渐渐接近画框时,观众会感到紧张和期待。
5. 不同风格的电影画框不同类型的电影常常拥有独特的画框风格。
现实主义电影通常采用普通的画框,力求呈现真实和客观的情景。
而艺术电影则倾向于使用特殊的画框形式,通过镜头的创意和构图的独特性来营造出视觉上的独特感受。
6. 电影画框对观众的影响电影画框可以引导观众的视线和情绪,对观影体验产生重要影响。
画框的大小、位置和形状都会影响观众对画面的关注点和感受的重点。
通过运用画框,电影制作者能够引导观众关注特定的细节和情节,从而更好地传递故事和意图。
总结:电影画框作为电影制作中的重要元素,承载着视觉传达的任务。
从基本概念到构图技巧,再到与故事叙述和声音的关系,电影画框在电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画框
1.内涵:
画框也叫取景框,源自美术创作,相当于镜头的视野范围。
入画,出画。
2.画框对美容的取舍:
捕捉真实空间中最富有审美表现力的那一部分影像,捕捉最能易于主题表现的影像。
3.画外空间:
观者与画面形成一种假想的空间,是一种想象空间。
4.影视作品拓展画外空间的方法:
(1)拍摄对象的出入画
(2)人物指向画外的视线与物件
(3)画外人或物在画面内的投影
(4)画外音
二、构图
1.概念:
在画框中,为表现某一特定的内容和视觉美感效果,将镜头前被表现得对象以及摄像的各种造型(线条,光线,影调,色调)元素有机的组织,分布在画面中,形成一定的画面形式
2.构图的样式:
(1)纪实风格构图
强调影像忠实于现实,反对刻意追求和营造画面的形式美感,画面随意,松散,无规律可循。
(2)表现风格构图
强调影像的造型能力和表现内心感受的能力,反对机械的复制世界的影像,刻意追求形式美感,与人们的日常视觉经验差别很大。
(3)经典风格构图
它介乎前两种风格之间,汲取二者的优势,避免二者的缺陷,力图将真实感和造型性完美结合,是观众觉得画面完全真是,同时又跟精美。
三、构图的要素:
一般把画面的结构分为主体,陪体,前景,后景。
1.主体:推动事件的发展,表达主题思想,视觉的焦点,画面的灵魂。
2.陪体:在画面中与主体紧密关联构成一定情节或辅助主体,表现主题思想的对象。
(1)深化主体的内涵
(2)增加视觉语言的准确性
(3)画面总体通过镜头运动和摄像机位的变化,可转换主体。
3.前景:在画面中,位于主体之前,或是靠近镜头位置的人物,景物,统称为前景。
(要有前景,陪体可以前景,但是前景不是陪体。
前景很多都被虚化。
要有背景,背景是在体现这个主体是处在什么环境下的,在进行着什么动作。
)
(1)烘托画面的主体或主题。
(2)增强画面的装饰美。
(3)加强画面的纵深感。
(4)后景和前景相对应,是指那些位于主体之后的人物或者景物。
(5)环境,指画面主体对象周围的人物,
景物和空间。
四、影视构图的作用
1.叙事功能:从画面可以直观的看出发生了什么事。
2.造型功能:使画面富有艺术表现力。
3.象征功能:制造画面的隐喻效果。
五、构图的法则
A.位置法则:
1.几何中心:是画面对边中线交叉点或对角
交叉点,视觉上更强调,更集中。
2.视觉中心(趣味中心):九宫格四条线的交叉点就是视觉中心。
3.边缘位置:靠近两边边缘线的位置。
特点:有被推出画框的倾向
作用:使人物有明显的受屈辱,被排斥,无能为力,软弱可欺的感觉,一般用来表现一个人在处于某种逆境,收到某种打击时所感到的痛苦,困惑。
4.上方位置
特点:当一个物体处于画面上方位置的时候,它会由于自身面积的大小产生两种倾向。
当物体很小的时候,它看上去有一种被从上边线拉出去的感觉;如果物体面积较大,那么由面积产生的重量感又会使它具有一种向下倾压的感觉,这是地心引力对人们视觉心理的影响。
作用:表现力量的两极,弱小或巨大。
具有权利,神圣,倾压感,有居高临下之势,好像控制下面的一切。
5.下方位置
特点:当物体处于下方位置时,它会受到两种作用力
(1)下边缘线条的张力有种把物体从下面拉出的倾向。
(2)上方空间产生的压迫感特别是面积较大的,因此,当一个人处在画面下方位置时,这个人就会带有一种受压迫、受排挤、受屈辱的感觉。
作用:会带有一种受压迫、受排挤、受屈辱的感觉。
B.面积法则:画面上物体的成像面积
面积和重量感成正比关系,面积越大重量感就越大。
面积大的视觉重量加大,意味着呗关注内容的重要性和权威性,面积小意味着
渺小被忽略的作用。
C.对比
1.线条对比
2.色彩对比
3.光线明暗
4.运动方向对比
5.动静对比
D.均衡
1.画面各元素视觉力量的均衡:主要作用是使画面具有稳定性。
(均衡与对称是互为联系的两个方面。
对称能产生均衡感,而均衡又包括着对称的因素在内。
色,声,线的对称,均衡组合,是形式美中比较常见的现象。
均衡与对称本不是一个概念,但两者具有内在的同一性——稳定。
稳定感是人类在长期观察自然中形成的一种视觉习惯和审美观念。
因此,凡符合这种审美观念的造型艺术
才能产生美感,违背这个原则的,看起来就不舒服。
均衡与对称都不是平均,它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比例关系。
平均虽是稳定的,但缺少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美感,所以构图最忌讳的就是平均分配画面。
对称的稳定感特别强,对称能使画面有庄严,肃穆,和谐的感觉。
比如,我国古代的建筑就是对称的典范,但对称与均衡比较而言,均衡的变化比对称要大得多。
)
2.特殊的处理:不均衡的构图
E.动态构图
动态构图和静态构图相比有以下造型区别:(1)动态构图可以详尽的表现对象的运动过程以及对象在运动中所显示的含义,以及动态人物的表情。
(2)画面中所有造型元素都在变化之中。
(3)动态构图对被射体的表现,有一个逐次展现的过程,其完整的视觉形象靠视觉积累形成。
(4)动态构图在同一画面里,主体与陪体、主体和环境关系是可变的,有时以人物为主,有时以环境为主,主体可变成陪体、陪体变成主体。
(5)运动速度不同,可表现不同的情绪。
五、构图方式
1.平衡式构图: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整,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
常用于月夜、水面、夜景、新闻等题材。
2.对角线构图: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构图表现方法,在角线构图在画面中,线所形成的对角关系,使画面产生了极强的动式,表现出纵深的效果。
其透视也会使拍摄对象变成了斜线,引导人们的视线到画面深处。
在摄影画面构图中,除明显的斜线外,还有人视觉感应的斜线,表现在形态的形状、影调、光线等产生视觉抽象线。
因此对线性的把握是摄影构图运用线的关键。
3.九宫格构图(视觉中心,井字构图):
4.水平线构图:具有平静、安宁、稳定等特点。
常用于表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微波荡漾的水面、一望无际的平川、辽廓无垠的草原等。
5.垂直线构图: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
表现万木争荣的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摩天大楼,以及竖直线形组成的其他画面。
6.曲线构图(S型构图):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
常用于河流、溪水、曲径、小路等。
7.框式构图:为段落镜头定下了性格、基调。
其基调一定是压抑的,沉闷的,悲伤的,消极的。
8.斜线式构图:常表现运动、流动、倾斜、动荡、失衡、一泻千里等场面。
也有的画面利用斜线指出特定的物体,起到固定导向的作用。
9.三角形构图:但只有在全景时使用,效果最好。
三角形构图,产生稳定感,倒置则不稳定,突出紧张感。
可用于不同景别如近景人物、特写等摄影。
10.对称式构图:具有平衡、稳定、相对的特点。
缺点:呆板、缺少变化。
常用于表现对称的物体、建筑、特殊风格的物体。
11.十字形构图:十字形构图就是把画面分成四分,也就是通过画面中心画横竖两条线,中心交叉点是按放主体位置的,此种构图,使画面增加安全感、和平感和庄重及神秘感,也存在着呆板等不利因素。
但适宜表现对称式构图,如表现古建筑题材,可产生中心透视效果。
如神秘感的体现,主要是表现在十字架、教堂等摄影中。
所以说不同的题材选用不同的表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