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代人口迁移心理特点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清代人口迁移的心理特点摘要中国的人口流动古已有之,但是古今又是有许多的差异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特点,而不同的特点又是由不同的历史原因引起的。近代中国,国内、国际政治形势发生巨大变化,战争、灾荒频仍,使人民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苦之中,这些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近代中国的人口迁徙无疑与中国这样的大背景相关,其中以走西口、闯关东和下南洋最为典型,本文就以上三种典型的人口迁移从心理特点分别解析和探讨。

关键词移民背井离乡经济发展心理特征

清代是中国人口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清初通过康雍乾三世的恢复发展,到乾隆朝全国人口突破三亿大关。人地矛盾尖锐,大量内地贫民迫于生活压力,“走西口”、“闯关东”或“下南洋”,形成近代三股大的移民浪潮。从职业角度,清代的人口迁移的种类主要有农垦型、商贩型和工匠及佣工型,各类迁移的方向、规模和社会影响,都有各自的特点。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特点,影响三股移民浪潮的心理特点又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三股移民浪潮各自的心理特点

(一)走西口的心理特点—被迫的背井离乡

走西口指的是山西省居民迁到今内蒙古西部,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

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从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线图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二)闯关东的心理特征—执着,叛逆,豪放,正义

闯关东指的是山东省河北省居民迁到东北地区,作为一种社会习俗而被广泛接受。闯关东-山东人-清代分三个时期:(1)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户益繁息”。(2)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七年(1688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3)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清政府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1860年)正式开禁放垦。

山东人是“安土重迁”的典型,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闯关东,东北是外敌侵扰之地,山东人卓绝的斗争。由于东北为流放地,禁垦,边墙西为蒙古贵族驻牧地。但覆灭的满清殖民政府无力阻挡历史潮流,满清二百多年殖民统治,倒促进了满蒙汉等族的大融合,即使“满蒙独立”运动、“伪满洲国”等历史沧桑,都没能改变满洲人成为

中国的满族人。山东圣人之乡心态乡土意识淡化,冒险精神增强最,促使流民春往冬归转变为在东北扎根。

二、三股移民浪潮的共同心理特征

(一)被迫的为了发展经济,自愿的走上背井离乡之路

三股移民,某种程度上说都是为寻求一条生路。“走西口”的山西省居民、“闯关东”的山东、河北移民先驱与“下南洋”的东南沿海居民,他们身上涌流的是创业者的热血,身怀一种虽九死而不辞的精神,贫苦无依的农民虽有艰险而不惧,虽九死而不辞,前仆后继,使移民的队伍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壮大。生活的艰难困苦打破了他们固有的思维定势,历练了他们的人生,使他们具有一种移民所特有的精神和文化。这就是一种开放的、积极进取的心态,一种艰苦劳动以求生存以及不断改善生存条件的创业精神。

(二)默默接受异地文化的必然

三股移民走出故地与不同文化的当地人杂居,人口集聚促进了商贸活动,开拓了市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繁荣,并为各民族间的互相融合创造了基本条件。他们使用相同的语言,穿相近的服饰,从表面上已很难区分。在一个开放性地区中,由于各地移民与当地土著生活在一起,人们的社会交往圈在扩大,从而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与融合。无论是“走西口”的贫民百姓,还是“下南洋”的沿海居民,他们不仅把新的生产方式、新的商品交易和经营模式带到草原上,而且随着他们的定居,他们原有的语言、信仰、饮食以及生活习俗,在相互交往的过程中,逐渐趋同并发展成一种新的

文化现象。

综上,清代的三股移民,他们的心理是矛盾的。在情感上,既是非自愿的背井离乡,又自愿的为了谋求发展。在意志上,既坚韧不拔,又接受差异;在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上,既保持原有,又被迫同化。

参考文献:

[1]宾静.中国清朝中期的人口迁移[j].西北人口,2007,(3):12.

[2]刘德龙,山东人“闯关东”文化现象学术研讨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4,(4):8.

[3]刘平,下南洋:晚晴海外移民的心酸历程[j].传承,2010,(11):33.

[4]沈琨.走西口[j].寻根,2002,(8):56.

[5]黄平.中国人口迁移的地理轨迹[j].地理教育,2006,(3):35.

[6]谢万里.试论明清人口迁移的特点[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99,(7):19.

作者简介:

薛可心,1992年9月,女,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级历史学,陕西渭南人。

薛文彬,1992年5月,男,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09级历史学,河南焦作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