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数据处理和计算机图像分类

合集下载

测绘技术中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与分析技巧

测绘技术中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与分析技巧

测绘技术中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与分析技巧遥感技术是现代测绘技术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它通过无线电、红外线、激光和雷达等传感器获取地表及大气信息。

遥感数据处理和分析是利用这些获取到的数据进行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与分析技巧。

首先,遥感数据的预处理是数据处理的基础。

预处理包括数据校正、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等过程。

数据校正是将原始数据进行去除噪声、填补无效值和纠正异常点等操作,以提高数据质量。

辐射校正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物理量,如反射率和温度等。

几何校正是校正图像的几何畸变,以保证图像的几何精度。

这些预处理操作能够提高遥感数据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其次,遥感图像分类是遥感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

图像分类是将遥感图像像素分成不同的类别,如水体、植被、建筑和裸土等。

常见的分类方法有基于统计学的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分类和神经网络分类等。

最大似然分类是根据每个类别在样本中的分布情况,使用概率统计方法进行分类。

支持向量机分类是通过寻找一个最优的超平面将不同类别的样本分开。

神经网络分类使用多层感知机模型进行图像分类。

这些分类方法能够帮助我们从遥感图像中提取出感兴趣的地物信息。

此外,遥感数据变化检测是遥感数据处理的重要应用之一。

变化检测可以用于监测城市扩张、农田变化和森林砍伐等。

常见的变化检测方法有单时相变化检测和多时相变化检测。

单时相变化检测是对同一地区的不同时间的遥感图像进行比较,通过像素级别的差异检测来获取变化信息。

多时相变化检测是对多个时间序列的遥感图像进行比较,通过时间序列分析和统计学方法来获取变化信息。

这些变化检测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探索地表变化的重要手段。

最后,遥感数据的空间分析是遥感数据处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空间分析是对遥感数据进行空间模式分析和定量化分析的过程。

常见的空间分析方法有地物对象提取、泥沙径流模拟和土地覆盖变化分析等。

地物对象提取是根据遥感图像进行地物类型的提取,如建筑物提取、植被提取和水体提取等。

遥感数据的图像分类分析及应用

遥感数据的图像分类分析及应用

遥感数据的图像分类分析及应用一、概述遥感数据的图像分类分析及应用是现代科技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遥感数据是使用卫星、飞机等无人机设备获取的地球表面信息数据,其获取方法具有高效、准确的特点,成为人们了解、探究地球表层变化和组成的优质数据来源。

图像分类则是在遥感数据的基础上,对地理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将不同的地物进行分类和识别,为科研、生产等领域提供有力的支撑。

本文将深入探讨遥感数据图像分类的相关知识和应用,供广大读者参考。

二、图像分类的分类方法图像分类是数据处理中的一种方法,这个过程将原始数据根据一定的分组方法,将所有数据分为若干类。

主要方法有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和混合型分类。

1、监督分类监督分类是遥感图像分类分析中最常用的分类方法之一,它能根据现有的人工分类信息来分类遥感图像,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监督分类是利用一些已知地物类别的样本进行分类,这些样本称为训练样本,分类器据此依据训练数据的特征来进行分类判别,从而实现遥感图像分类。

常见的监督分类方法有: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线性判别法、支持向量机等。

2、非监督分类非监督分类是一种自动分类方法,它不使用与分类有关的地面真实信息,而是依靠样本间的统计分析,自动从遥感图像中抽象出其不同类别地物的空间分布信息,然后进行分类。

非监督分类常使用的有:聚类法、k-means聚类法、Iso Data聚类法等。

3、混合型分类混合型分类方法是提高分类精度的有效手段。

混合型分类方法既兼具了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的优点,也综合了多个分类方法的优点,是目前遥感图像分类研究中的主流分类方法之一。

混合型分类方法常用的有:自适应带阈值随机森林分类器、基于遗传算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的模型等。

三、图像分类的应用遥感数据的图像分类应用在地质矿产、城市建设、环境评价等领域。

它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决策者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为提高现代生产和生活的品质做出贡献。

1、地质矿产遥感图像分类技术可以提取地质信息,对地质资源进行富集结构和稀缺性等分析。

遥感影像快速处理与智能解译系统

遥感影像快速处理与智能解译系统

遥感影像快速处理与智能解译系统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遥感影像的获取和分析已成为地理信息系统(GIS)、环境监测、城市规划、土地资源调查等领域的重要工具。

然而,遥感影像的解析往往面临处理量大、处理速度慢以及解译精度不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将介绍一种遥感影像快速处理与智能解译系统。

一、遥感影像快速处理系统遥感影像快速处理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数据预处理、图像融合、图像分类和图像分割。

1、数据预处理:这个步骤主要是对原始数据进行质量检查、格式转换和噪声去除等操作,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2、图像融合:通过将多源遥感影像进行融合,可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常用的图像融合方法包括基于波段融合、基于空间融合和基于光谱融合等。

3、图像分类:这个步骤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深度学习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自动分类,以实现快速、准确的数据处理。

4、图像分割:对于一些特定的应用场景,可能需要对遥感影像进行更精细的处理,例如目标检测、边缘检测等,这时就需要用到图像分割技术。

二、智能解译系统智能解译系统是遥感影像解析的关键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特征提取、分类识别和结果输出。

1、特征提取:从遥感影像中提取有用的特征是智能解译系统的第一步。

这些特征可以包括颜色、形状、纹理等,具体提取哪些特征需要根据实际应用场景来确定。

2、分类识别:在提取出有用的特征之后,就需要利用这些特征来进行分类识别。

常用的分类识别方法包括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神经网络等。

3、结果输出:智能解译系统需要将分类识别的结果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输出,例如生成报告、绘制图表等。

三、总结遥感影像快速处理与智能解译系统是遥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它可以大大提高遥感影像的处理速度和解译精度,从而为各领域的决策提供更准确、更及时的数据支持。

虽然现有的系统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解决,例如如何进一步提高处理速度和解译精度,如何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的应用场景等。

遥感图像分类

遥感图像分类

原始遥感图像
对应的专题图像
用光谱信息 对影像逐个 像元地分类, 在结果的分 类地图上会 出现“噪声”
产生噪声的原因有原始影像本身的噪声,在地类 交界处的像元中包括有多种类别,其混合的幅射 量造成错分类,以及其它原因等
另外还有一种现象,分类是正确的,但某种类别 零星分布于地面,占的面积很小,我们对大面积 的类型感兴趣,因此希望用综合的方法使它从图 面上消失
简单集群分类方法
K-均值法(K-means Algorithm) Cluster分类法 迭代自组织数据分析技术方法(Iterative
Self-Organization Data Analysis Techniques, ISODATA)
通过自然的聚类,把它分成8类
K-均值算法的聚类准则是使每一聚类中,像元到 该类别中心的距离的平方和最小
A. 按照某个原则选择一些初始聚类中心 B. 计算像元与初始类别中心的距离,把像素分配
到最近的类别中
C. 计算并改正重新组合的类别中心 D. 过程重复直到满足迭代结束的条件
仅凭遥感影像地物的光谱特征的分布 规律,即自然聚类的特性,进行“盲 目”的分类
其分类的结果只是对不同类别达到了 区分,但并不能确定类别的属性;其 类别的属性是通过分类结束后目视判 读或实地调查确定的
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
色调、颜色、阴影、形状、纹理、大小、位置、图型、相关布局
基于光谱的
基于空间关系的
遥感图像特征集
遥感图像 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流程框图
将影像数据的连续变化转化为地图模式, 以提供给用户有意义的信息
获得关于地面覆盖和地表特征数据的更深 刻的认识
较目视解译客观,在分析大数据集时比较 经济
基本思想:通过迭代,逐次移动各类的中心,直 至得到最好的聚类结果为止

图像处理技术在遥感数据中的应用案例

图像处理技术在遥感数据中的应用案例

图像处理技术在遥感数据中的应用案例遥感数据是指通过远距离的方式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和数据。

而图像处理技术是一种用于处理和分析图像的技术方法。

图像处理技术可以在遥感数据中发挥重要作用,提高对地球表面的认知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几个图像处理技术在遥感数据中的应用案例。

第一个应用案例是遥感图像分类。

遥感图像分类是将遥感图像中的像素点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水域、植被、建筑等。

图像处理技术可以通过提取图像的特征信息,如纹理、颜色、形状等,然后利用分类算法进行分类。

以卫星遥感图像为例,可以利用图像的波段信息,使用像素级分类算法,如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等,将图像中的像素点分类为不同的类别。

这样的分类结果可以用于土地利用规划、资源管理等方面。

第二个应用案例是遥感图像的目标检测。

遥感图像中的目标可以是建筑物、车辆、人物等。

图像处理技术可以通过目标检测算法,实现对遥感图像中目标的自动检测和识别。

目标检测算法可以使用图像处理技术提取图像的特征信息,如纹理、形状、颜色等,然后利用机器学习算法进行目标的检测和识别。

以航空遥感图像为例,可以使用目标检测算法检测建筑物和道路等目标,这对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等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第三个应用案例是遥感图像的变化检测。

遥感图像的变化检测可以用于监测城市的扩张、农作物的生长等。

图像处理技术可以通过遥感图像的时间序列对比,检测出地球表面的变化情况。

变化检测算法可以使用图像配准技术将不同时间的遥感图像对齐,然后通过像素级的差异分析,检测图像中的变化区域。

以卫星遥感图像为例,可以利用变化检测算法检测出森林的砍伐、城市的扩张等重要变化情况。

第四个应用案例是遥感图像的增强和校正。

由于光照、大气等因素的影响,遥感图像中可能存在噪声和偏差。

图像处理技术可以通过增强和校正的方法,提高遥感图像的质量和准确性。

增强和校正的方法可以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对图像进行预处理,如去噪、增强对比度等。

以卫星遥感图像为例,可以利用图像增强和校正技术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鲁棒性,从而更好地应用于地球科学研究。

遥感遥测中的数据解析与图像处理技术

遥感遥测中的数据解析与图像处理技术

遥感遥测中的数据解析与图像处理技术遥感遥测技术是一种通过卫星或其他远距离传感器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

通过遥感遥测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地球观测数据和图像,但是这些数据和图像的信息量往往庞大且复杂,需要经过数据解析和图像处理技术的支持,以提取有用的信息和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数据解析是指将原始的遥感遥测数据进行转换和解释的过程。

在解析过程中,首先需要了解数据所采集的传感器类型和数据格式。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可能采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数据编码方式,因此需要针对具体的传感器进行数据解析。

在数据解析的过程中,最常见的任务是将数据转换为可理解的数值形式,例如将遥感图像中的每个像素点的亮度值转换为真实的地表反射率。

遥感图像处理技术是指对遥感图像进行数字化处理以提取有用信息的方法。

遥感图像处理技术广泛应用于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目标识别和变化检测等领域。

图像处理的一般流程包括预处理、特征提取和分类或分割等步骤。

预处理是指对原始图像进行降噪、增强和几何校正等操作,以消除图像中的噪声、调整图像的对比度和亮度,并使图像准确地对应到地面实际位置。

常用的预处理操作包括直方图均衡化、滤波和几何校正。

特征提取是指从预处理后的图像中获取地表特征的过程。

特征可以是图像的纹理、形状、颜色等。

特征提取的方法有很多,如基于统计的方法、频域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等。

分类是将图像中的像素点划分到不同的类别中的过程。

分类可根据不同的目标进行,例如土地利用/覆盖分类、植被分类和水体分类等。

分类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基于像元的分类、基于目标的分类和混合分类等。

分割是将图像中的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物体或地物的过程。

分割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进行,例如目标检测和变化检测。

分割方法有很多种,包括基于像素的分割和基于区域的分割等。

综合上述的数据解析和图像处理技术,遥感遥测数据可以为各个领域提供丰富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在环境监测领域,遥感遥测可以用于检测植被覆盖变化、水体质量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等。

遥感数据处理与图像识别技术

遥感数据处理与图像识别技术

遥感数据处理与图像识别技术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遥感数据处理与图像识别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遥感数据处理与图像识别技术能够提取出大量的地理信息,为地质、环境、农业等行业的研究和决策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本文将从遥感数据处理和图像识别技术的概念、原理及应用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遥感数据处理技术1. 遥感数据概述遥感是指通过航空、航天等手段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技术。

遥感数据包括各种能量波段的信息,如光学、红外、微波等。

这些数据可以提供地表物体的位置、形状、结构、光谱和辐射等信息,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数据来源。

2. 遥感数据处理原理遥感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获取、预处理、信息提取和结果分析等步骤。

数据获取是指通过卫星、航行器或飞机等手段获取遥感数据。

预处理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去除噪声、校正等处理,以提高数据质量。

信息提取是指根据任务需求来提取地理信息,如土地覆盖状况、气候变化等。

结果分析是对提取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和解释,得出相关的结论。

3. 遥感数据处理应用领域遥感数据处理技术在农业、环境、城市规划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农业方面,遥感数据可以用来估计作物的生长状况、监测灾害情况等。

在环境方面,遥感数据可以用来监测水体的质量、土地覆盖变化等。

在城市规划方面,遥感数据可以用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扩张等。

总之,遥感数据处理技术为各个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

三、图像识别技术1. 图像识别概述图像识别是指通过计算机算法对图像进行自动识别和分类的技术。

图像识别可以分为目标检测、图像分割和图像分类等不同的任务。

目标检测是指在图像中定位和识别特定对象的位置。

图像分割是指将图像分成若干个不同的区域或物体。

图像分类是指将图像分为不同的类别。

2. 图像识别原理图像识别技术主要包括特征提取和分类器训练两个步骤。

特征提取是指从图像中提取出有用的特征表示。

常见的特征包括颜色、纹理、形状等。

分类器训练是指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训练一个分类器,根据提取的特征对图像进行分类。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1. 概述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是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各种遥感数据,如航空影像、卫星影像等,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分析的过程。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在地理信息系统(GIS)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能够提取出地表覆盖类型、地形和植被等丰富的地理信息,为环境监测、资源管理、农业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步骤遥感数字图像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2.1 数据获取数据获取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第一步,通过卫星、航拍等遥感设备获取地理信息数据。

这些数据以数字图像的形式存在,包括多光谱、高光谱、雷达和激光雷达等数据。

2.2 数据预处理数据预处理是为了消除图像中的噪声和伪影,以及纠正图像的几何和辐射畸变。

常见的数据预处理方法包括辐射校正、几何校正、大气校正等。

2.3 图像增强图像增强是为了使图像更加清晰,突出地物的特征。

常用的图像增强方法包括直方图均衡化、滤波、锐化等。

2.4 特征提取特征提取是为了从图像中提取出具有区别性的特征,以便进行后续的分类和识别。

常见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纹理特征、形状特征、频域特征等。

2.5 图像分类图像分类是将图像中的像素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常用的图像分类方法包括基于像元的分类、基于对象的分类、基于深度学习的分类等。

2.6 图像分割图像分割是将图像划分为不同的区域或对象。

常用的图像分割方法包括阈值分割、边缘分割、区域生长等。

2.7 地物提取地物提取是从图像中提取出感兴趣的地物或地物属性。

常见的地物提取方法包括目标检测、目标识别、地物面积计算等。

2.8 结果评价结果评价是对处理结果进行准确性和可靠性的评估。

常用的结果评价方法包括混淆矩阵、精度评定、误差矩阵等。

3.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环境监测遥感数字图像处理可以用于环境监测,如水质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等。

通过遥感图像,可以获取水体和土地的信息,分析水质和土壤的污染程度。

遥感影像处理中图像融合与分类方法与算法

遥感影像处理中图像融合与分类方法与算法

遥感影像处理中图像融合与分类方法与算法遥感影像处理是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的各种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应用的过程。

在遥感影像处理中,图像融合和分类是非常重要的步骤。

本文将介绍图像融合与分类的方法与算法。

一、图像融合图像融合是将多幅具有不同空间或光谱分辨率的遥感影像进行数据融合,形成一幅具有更高分辨率和更全面信息的新影像。

图像融合常用的方法有主成分分析法(PCA)、小波变换法(Wavelet)、伪彩色合成法(False Color)等。

其中,主成分分析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主成分分析法基于数据的变异程度,将原始影像的多个波段特征通过线性组合来生成新的信息特征。

该方法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PCA处理,得到的前几个主成分代表数据中包含的最重要信息。

然后,将这些主成分按照一定的权重进行加权平均,得到融合后的影像。

主成分分析法能够有效提取遥感图像中的有用信息,提高图像的分辨率和信息量。

小波变换法是一种时频分析方法,通过不同尺度和不同频率的小波基函数将遥感图像进行变换。

这种方法能够在多个尺度上提取图像的纹理和细节信息,进而实现图像融合。

小波变换法的优点是能够克服主成分分析法在处理一些细节信息时的不足,提高融合图像的视觉质量。

伪彩色合成法是将多幅遥感影像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合成,形成一幅彩色图像。

这种方法常用于可见光和红外图像的融合,通过颜色的变化来表示不同波段的信息。

伪彩色合成法可以直观地观察到不同波段之间的关系,方便后续的图像分析和解译。

二、图像分类图像分类是将遥感影像中的像元按照其不同的类别进行划分和分类的过程。

图像分类的方法有监督分类和非监督分类两种。

监督分类是基于训练样本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在监督分类中,先从遥感影像中选择一些样本点,手动标注其所属类别,然后通过计算这些样本点与其他像元之间的相似度,来判断其他像元所属的类别。

常用的监督分类算法有最大似然法、支持向量机(SVM)等。

这些算法能够在样本点的训练下,准确地对遥感影像进行分类。

06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

06遥感图像计算机分类

2、非监督分类
(2)动态聚类法(ISODATA) ➢ 在初始状态给出图像粗糙的分类,然后基
于一定原则在类别间重新组合样本,直到 分类比较合理为止。 ➢ 在分类过程中类别数可以变化,某个像元 可能被分为不同的类。
2、非监督分类
非监督分类的优缺点
➢ 主要优点:
✓ 不需要预先对研究区广泛了解和熟悉 ✓ 人为误差的机会减少 ✓ 独特地、覆盖量小的类别均能被识别
三、图像分类中的有关问题
2、提高遥感图像分类精度受到限制
大气状况的影响 下垫面的影响 云朵覆盖 不同时相 地物边界的多样性
§4、遥感图像专家解译系统
专家系统:把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知识 与经验形式化后输入到计算机中,由计算 机模仿专家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是代替 专家解决专业问题的技术系统。
一、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的组成
1、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子系统:包括图像处理、 地形图数字化、精纠正、特征提取,结果存贮 在遥感数据库内。
2、遥感图像解译知识获取系统:获取遥感图像 解译专家知识,并把专家知识形式化表示,存 贮在知识库中。
3、狭义的遥感图像解译专家系统。
二、图像处理与特征提取子系统
1、图像处理: ➢ 图像滤波可消除图像的噪声; ➢ 图像增强可突出目标物体与背景的差异; ➢ 大气纠正可消除大气散射、雾霁等影响; ➢ 几何精校正后的数字影像可与专题图精确复
例如,1-7波段亮度值是特征变量 x1,x2,…,x7;组合运算也可产生特征变 量。
1.概述
遥感图像分类中所用统计特征变量:
局部统计特征变量:将数字图像分割为 不同识别单元,在各单元内分别抽取的统计 特征变量(如描述纹理的特征量)。
1.概述
利用统计特征变量进行分类,需要: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总结

遥感原理与应用知识点总结遥感原理与应用是地理信息科学和地球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主要涉及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地球表面信息的方法、原理和应用。

以下是遥感原理与应用的重要知识点总结:1、遥感定义:遥感是指通过非接触传感器,从远处获取地球表面各类信息的技术。

2、电磁波谱:遥感技术主要利用电磁波谱中的可见光、红外线、微波等波段,不同波段的信息携带的地面信息不同。

3、辐射与反射:遥感传感器接收到的辐射包括目标物体的自身辐射和反射太阳光。

反射率是物体反射能量与入射能量之比,是遥感影像分析的重要参数。

4、分辨率:分辨率是遥感影像中能够识别的最小细节,可分为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5、图像增强: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对遥感影像进行色彩调整、滤波、边缘增强等操作,以提高影像的可读性和目标物体的识别精度。

6、图像分类:基于遥感影像的像素值和特征,利用计算机视觉和图像处理技术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分类,得到专题图层。

7、动态监测:遥感技术可以对同一地区不同时相的影像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地表信息的动态变化,如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监测等。

8、应用领域:遥感技术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资源调查、灾害监测、全球变化研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9、遥感数据融合:将不同来源的遥感数据融合在一起,可以提高遥感影像的质量和精度,为应用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

10、3S技术:遥感(Remote 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的结合,可以实现空间数据的快速获取、处理和应用。

以上知识点是遥感原理与应用学科的核心内容,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应用遥感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不断涌现,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

除了上述知识点外,遥感原理与应用还包括许多其他重要内容。

例如,传感器设计和制造涉及的技术和标准,遥感数据的预处理和后处理方法,以及遥感应用中涉及的法规和政策等。

遥感影像处理中的图像分类算法研究

遥感影像处理中的图像分类算法研究

遥感影像处理中的图像分类算法研究引言:遥感影像处理主要涉及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即将图像中的像素点根据其特征分为不同的类别。

这项工作对于土地利用、资源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图像分类算法是遥感影像处理的核心技术之一,本文将研究当前遥感影像处理中常用的图像分类算法,并探讨其应用。

一、最大似然分类最大似然分类是一种常见的单波段图像分类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最大化像素点属于某一类别的概率来实现分类。

这一方法通常前提假设是像素点的灰度值服从高斯分布,从而通过计算每个类别的均值和方差来计算概率。

然后将像素点分配给使得概率最大的类别。

最大似然分类算法的优点是简单易懂,计算速度快。

然而,该方法对光照不均匀、地物相似等问题不敏感,容易在复杂的遥感影像中产生分类误差。

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行改进。

二、支持向量机(SVM)支持向量机是一种经典的二元线性分类模型,广泛应用于遥感影像分类领域。

它的基本思想是将训练样本通过一个超平面分割为两个类别,使得两个类别的间隔最大化。

在遥感影像处理中,支持向量机通过对训练样本进行特征提取,获得一个高维空间中样本点投影,并根据分割超平面的位置对遥感图像进行分类。

支持向量机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和适应性,能够处理高维数据和非线性问题,对图像分类具有较好的效果。

三、决策树分类方法决策树是一种基于特征选择和决策规则的图像分类方法,适用于多属性、多类别的图像分类问题。

决策树通过将样本分割成互斥的子集,每个子集对应一个决策规则,从而实现分类过程。

遥感影像处理中的决策树分类方法包括C4.5算法和随机森林算法等。

其中C4.5算法采用信息增益指标进行特征选择,能够有效地处理多属性情况,但容易出现过拟合问题。

而随机森林算法则通过构建并集成多个决策树来减少过拟合现象,提高分类效果。

四、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机器学习方法,具有强大的特征提取和图像分类能力,被广泛运用于遥感影像处理。

深度学习通过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的工作原理,通过多层次的特征学习和抽象实现对遥感图像的分类。

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工具介绍

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工具介绍

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工具介绍遥感数据处理是指利用卫星或其他遥感平台获得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和应用的过程。

遥感数据处理的目的是从遥感影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本文将介绍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和一些常用的工具。

一、遥感数据处理的基本流程1. 遥感数据获取:首先需要获取遥感影像数据,可以通过卫星、无人机等平台采集数据。

常见的遥感数据来源包括Landsat、MODIS、Sentinel等卫星影像。

数据获取后,需要将其存储在计算机或服务器上。

2. 遥感数据预处理:在进行后续处理前,需要对遥感数据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对影像进行辐射定标(radiometric calibration)、大气校正(atmospheric correction)、几何校正(geometric correction)等步骤。

这些步骤的目的是消除遥感影像中的噪声和偏差,提高数据的质量和可信度。

3. 影像分类:影像分类是遥感数据处理的核心环节,其目的是将遥感影像中的像素按照不同的地物类型进行划分。

常用的分类方法包括基于像元(pixel-based)的分类、基于目标(object-based)的分类等。

这些方法通常使用统计学、机器学习等技术进行像元或目标的识别和分类。

4. 特征提取:在进行影像分类后,常常需要从分类结果中提取特定地物的影像特征。

特征提取可以从影像数据的光谱、纹理、形状等方面进行,以获取地物的相关信息。

常见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纹理分析、滤波等。

5. 数据融合:数据融合是将多个遥感数据源(如多个波段、多个传感器)融合起来,以获得更全面和丰富的信息。

常用的融合方法包括多波段融合、多尺度融合、多时相融合等。

数据融合可以提高数据的分辨率和准确性,从而改善地物分类和分析的结果。

6. 地物检测和变化监测:地物检测和变化监测是利用遥感数据识别和监测特定地物的空间分布和时变特征。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第九章 遥感图像分类

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第九章 遥感图像分类

gi ( x) p(wi | x) p(wi x) p(wi | x) p( x) p( x | wi ) p(wi ) gi ( x) p(wi | x) p( x | wi ) p(wi ) / p( x)
对于同一个像素来说,p(x)是相同的,因此可以约掉
最大似然方法
训练区:已知类别的区域,用于训练分类算法
样本区域类别的确定:实地观测,航片解译、 地图分析、个人经验等
监督分类的步骤
(1)提取样本区的光谱特性 (2)确定判别准则(最小距离?),生成判别函数 (3)将类型未知的样本值代入到判别函数中,根 据函数值对样本进行分类
样本区的选择
样本区类型:点、线、面 样本区的选择: 具有代表性(典型性) 时间或空间上的一致性 像元要足够多
A.图像预处理
确定工作范围 多源图像的几何配准 噪声处理 辐射校正 几何精校正 多图像融和(高空间分辨率和高光谱分辨率的图像)
C.特征选择和提取
特征:用于测量的属性 特征选择:变量:数据
波段数据、波段代数运算后的数据 图像变换之后的数据 非遥感图像数据
特征提取:地物光谱与图像亮度的先验关系
可分性、可靠性、独立性、数量少
XY ( X ) (Y )
2 2
p
பைடு நூலகம்
p
分类方法
(1)监督分类 (2)非监督分类 (3)其它的综合性分类方法:
模糊聚类、神经网络、决策树、专家系统分类、面 向对象的分类
工作流程
A.图像预处理 B.选择分类方法 C.特征选择和提取 D.选择合适的分类参数进行分类 E.分类后处理 F.成果输出
平行管道方法(盒式分类器,平行六面体分类器)
分类原理:每个训练区的样本的特征向量生成一个盒子,盒子 的中心为均值向量,边界为标准差的倍数(1、2、1.73等)。未 分类的向量落到哪个盒子就属于哪个类,即

遥感数据的分类与解译方法及应用指南

遥感数据的分类与解译方法及应用指南

遥感数据的分类与解译方法及应用指南引言遥感技术的发展给地球科学的研究和资源管理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遥感数据的获取与解释使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遥感数据的分类与解译方法,并为读者提供应用指南,以帮助更好地利用遥感数据来研究和管理我们的地球。

一、遥感数据分类遥感数据可以根据不同的获取方式和特征进行分类。

下面是常见的几种遥感数据分类方式:1. 按照采集平台:遥感数据可以分为卫星遥感数据和航空遥感数据。

卫星遥感数据通过卫星收集,具有广覆盖和高时空分辨率的特点,适用于大范围的监测与分析。

航空遥感数据则是通过航空平台收集,可以提供更高分辨率的影像和更详细的地物信息。

2. 按照波段:遥感数据可以分为可见光波段、红外波段和微波波段等。

可见光波段数据可以直接反映地表的颜色和纹理,红外波段数据则可以揭示地表温度和植被生长状况,微波波段数据则适用于研究地表的水文与冻融过程。

3. 按照传感器:不同的传感器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例如,MODIS传感器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云和气溶胶观测,Landsat传感器则可以提供高空间分辨率的连续监测数据。

二、遥感数据解译方法遥感数据的解译可以通过人工解译和计算机解译两种方式实现。

下面是常用的遥感数据解译方法:1. 图像分类:图像分类是将遥感影像中的像素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从而得到各类地表覆盖类型的空间分布。

常见的图像分类方法包括基于统计学的最大似然分类、支持向量机分类和决策树分类等。

2. 物候学解译:通过分析遥感数据中的植被指数变化,可以了解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周期性变化。

物候学解译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研究植被生态系统的响应和适应性。

3. 遥感变化监测:遥感数据还可以用于研究地表的变化过程。

通过对比不同时间的遥感影像,可以分析地表的演变与变化速率,并进一步研究其成因。

三、遥感数据的应用指南遥感数据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及相应的指南:1. 自然资源管理:遥感数据可以帮助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森林管理、水资源调查等。

如何进行遥感数据处理和图像分类

如何进行遥感数据处理和图像分类

如何进行遥感数据处理和图像分类遥感技术在地理信息系统和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通过遥感技术,我们可以获取地球表面的各种数据,如地表温度、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等,这些数据对于环境监测和资源管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然而,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图像分类是一个相对复杂的过程,需要利用各种方法和技术来实现。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遥感数据处理和图像分类。

第一,遥感数据的处理。

遥感数据的处理包括了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后处理两个步骤。

首先是数据预处理,主要是为了消除数据中的噪声和干扰,以提高数据的质量。

数据预处理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大气校正、辐射校正、几何校正等。

其中,大气校正是遥感数据处理的重要环节,它可以去除大气散射对数据的影响,提高图像的清晰度和准确性。

接下来是数据后处理,主要是为了利用处理后的数据做相应的分析和应用。

数据后处理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地物提取、变化检测、分类等。

第二,图像分类。

图像分类是把遥感图像中的像素点根据一定的规则分类到不同的类别中。

图像分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表特征、研究地表变化、监测环境演变等。

图像分类有很多方法,常见的有基于像素的分类和基于对象的分类。

基于像素的分类是指将图像像素根据其灰度或颜色等特征进行分类。

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在复杂的遥感图像中容易受到噪声和光照变化的影响。

而基于对象的分类是指将图像中的相邻像素组合成对象,然后根据对象的形状、大小、纹理等特征进行分类。

这种方法相对复杂,但能够更好地反映地物的空间分布和结构。

在进行图像分类之前,我们需要进行特征提取。

特征提取是将图像中的各个像素点提取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特征,作为分类的依据。

特征提取的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像素级特征和对象级特征。

像素级特征是指将图像中每个像素的灰度或颜色值作为特征。

对象级特征是指将每个对象的形状、大小、纹理等特征作为特征。

在特征提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特征选择和降维的方法,以减少特征的维度和冗余。

最后是分类器的选择和建立。

遥感工作系统组成及其工作流程

遥感工作系统组成及其工作流程

遥感工作系统组成及其工作流程
一、遥感工作系统组成
遥感工作系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作流程,它由以下几个组成部分构成:
1. 遥感数据采集系统:该系统包括遥感系统载荷(如遥感技术、载体、数据记录设备等)、遥感信息采集系统与任务计划设计系统。

该系统的作用是进行遥感监测、调查和实验,并将获取的数据全部记录下来。

2. 遥感数据处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空间数据处理、识别分类处理、图像处理、气象等处理与分析,利用计算机技术对遥感数据进行的处理。

3. 遥感信息提取系统:该系统包括各种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信息提取系统、地学数据库系统等,用于从遥感数据中提取地理信息与特征。

4. 遥感综合应用系统:该系统基于遥感信息而建立的一种分析处理系统,可以实现对遥感信息的综合分析处理应用,并将处理结果表达为报告或图形。

二、遥感工作流程
遥感工作流程指的是从遥感信息采集到结果表达的整个遥感系
统工作流程,可以概括为下列四个步骤:
1.遥感信息采集:通过遥感载体和载荷获取遥感信息,并将信息记录到数据库中。

2.遥感信息处理:从数据库中调用遥感信息,对信息进行空间处理、识别分类处理、图像处理、气象处理等。

3.遥感信息提取:通过各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信息提取系统、地学数据库等对信息进行提取和分析。

4.遥感综合应用:基于上述遥感信息,建立综合应用系统进行分析处理,并将结果表达出来。

AI计算机视觉在遥感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快速处理与分析遥感数据

AI计算机视觉在遥感数据处理中的应用 快速处理与分析遥感数据

AI计算机视觉在遥感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快速处理与分析遥感数据摘要: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遥感数据量巨大,快速处理和分析遥感数据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AI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引入为遥感数据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重点讨论AI计算机视觉在遥感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包括遥感数据预处理、图像分类、目标检测、变化检测等方面的应用。

通过使用AI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实现遥感数据的快速处理与分析,提高遥感数据的利用价值。

1. 引言随着遥感技术的迅猛发展,遥感传感器获取的数据不断增加,导致遥感数据量庞大。

由于遥感数据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传统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对大规模遥感数据的快速处理与分析需求。

AI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兴起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2. 遥感数据预处理遥感数据预处理是遥感数据处理的关键环节之一。

AI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自动进行遥感图像的边缘提取、噪声去除、图像增强等预处理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处理效率和精度。

通过AI算法的训练,可以自动学习和识别遥感图像中的特征,从而减少人工介入的成本和时间。

3. 遥感图像分类遥感图像分类是遥感数据处理的重要应用之一。

传统的遥感图像分类方法主要依赖人工进行特征选择和分类器构建,效率低下且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AI计算机视觉技术能够针对不同的遥感图像类别进行自动分类和识别,通过训练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实现高精度的遥感图像分类。

这不仅提高了图像分类的效率,还减少了人工干预,保证了分类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 目标检测遥感图像中的目标检测对于环境监测、资源调查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目标检测方法需要人工设定特征,无法适应遥感图像复杂多变的特点。

AI计算机视觉技术通过卷积神经网络实现了遥感图像目标的自动检测和识别。

通过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实现准确、快速地检测出遥感图像中的目标,大大提高了目标检测的效率和精度。

5. 变化检测遥感图像变化检测在城市规划、农业调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用辐射传递方程进行大气校正; 利用地面实况数据进行大气校正 ; 利用辅助数据进行大气校正。
实际像场大气的校正:
野外现场波谱测试(回归分析法); 大气参数测量; 波段对比分析(直方图法)。
回归分析法
回归分析校正法
直方图法

如果在某一像场中存在亮度值为零的目标地物,地物是 平静清洁的水面或地形阴影区,则任一波段亮度值都应 为零。所以只要对选择区域内波段的图像进行灰度统计 给出其直方图,则直方图上频率最小的灰度值就是大气 改正值。大气校正就是移动直方图的最小值至零值位置。
像元数百分比/% 像元数百分比/% 亮度值
亮度值
调整前直方图
调整后直方图
§1.1 辐射校正
六、太阳高度角的辐射误差校正
太阳高度角引起的畸变校正是将太阳光线倾斜照射时获 取的图像校正为太阳光线垂直照射时获取的图像。 太阳的高度角θ可根据成像时刻的时间、季节和地理位 置来确定,即: sinθ=sinϕ ·sinδ±cosϕ ·cosδ·cost 太阳高度角的校正是通过调整一幅图像内的平均灰度来 实现的。 多光谱图像上的阴影可以通过图像之间的比值予以消除。 比值图像是用同步获取的相同地区的任意两个波段图像 相除而得到的新图像。
§1.1 辐射校正
对于Landsat卫星的MSS图像和TM图像按下式进行 增益变化校正:
Dmax V= × R − Rmin ( Rmax − Rmin )
式中:V ——已校正过的数据; Dmax ——校正系数,对于MSS为127,对TM为255; Rmax ——探测器能够输出的最大辐射亮度; Rmin ——探测器能够输出的最小辐射亮度; R ——传感器输出的未校正辐射亮度。
§1.1 辐射校正
七、地形坡度辐射误差校正
太阳光线和地表作用以后再反射到传感器的太阳光的辐 射亮度和地面倾斜度有关。 若处在坡度为α的倾斜面上的地物影像为g(x , y), 则校正后的图像f(x,y)为: g ( x,y ) f ( x,y ) = cosα 由上式看出,地形坡度引起的辐射校正方法需要有图像 对应地区的DEM数据,校正较为麻烦,一般情况下对 地形坡度引起的误差不做校正。
§1.1 辐射校正
二、镜头辐射畸变的校正
在使用透镜的光学系统中,由于透镜光学特性,其镜头中心和 边缘的透射光强度不一致,使同类地物在图像上不同位置有不同的 灰度值,一般是边缘部分比中间部分暗。在这类光学系统中,一幅 图像上各像点光的强度分布符合以下规律: Ep=E0 cos4θ 镜头的辐射畸变图示
§1.1 辐射校正
四、辐射值校准流程图
Ci Di
回归计算
CCT
Vi
CCT
回 归 计 算
αn bn
滤 处理 波 处 理
滤波
αs(n) bs(n)
校 处理 准 处 理
校准
CCT
CCT
Vi
辐射值校准流程图
§1.1 辐射校正
五、大气散射校正
大气校正就是指消除由大气散射引起的辐射误差的 处理过程 。 大气校正的方法:
(dκ )
偏航变化
§1.2 几何校正
四、动态扫描图像的变形
§1.2 几何校正
五、地球曲率 地球曲率引起的像点位移类似于地形起伏引起的 像点位移。Δh看作是一种系统的地形起伏,就 可以利用像点位移公式来估计地球曲率所引起的 像点位移。 地球曲率的变形图示(to be continued…)。
§1.2 几何校正
以上三种感色细胞受到刺激后,将会通过视 神经系统传送到大脑而得到色觉。其结果如下: a.当三种感色细胞受到同等程度的刺激,便 得到消色感觉。 受到强烈刺激时,便得到白色感觉。 受到弱刺激时,便得到黑色感觉。 受到中等程度刺激时,得到灰色感觉。 b.当三种感色细胞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刺激 ,则可混合构成彩色感觉。
②绿色的植物,是因为有选择性的反射绿光, 吸收其它色光造成的。 此外,物体的颜色还取决于入射光源的颜色 (波长)。例如白纸、白色的大理石、可以被 各种色光(波长)的灯照射出各种颜色,红色 光照白纸成红色纸。这就是所谓有光才有色, 无光便无色。 色觉 色觉是指一定波长的电磁波在人眼中引起的 视觉反映。 我们知道人眼的视网膜内有视觉细胞和与之 相连的视神经。视觉细胞按其形状可分为:
彩色三要素 (1)色别(色调):指颜色的类别,如:红、绿、兰 等。它是区分地物的主要标志。物体的颜色取决于辐射源 的光谱组成和地物表面反射各波长辐射量的比例。 (2)饱和度:指颜色的纯洁程度,取决于物体反射光 谱的选择性。 如物体对某一较窄波段的反射率很高,而对其它波长的 反射率很低或无反射,则表明它有很高的光谱选择性,其 颜色的饱和度就越高。 (3)明度(强度):是指颜色的明暗程度。反映了物 体对某一波段反射率的大小。反射率高明度越大,否则则 相反。 由于颜色具有上述三个特征,这就使得人眼对颜色区分 的数量大大增加,为我们对遥感图象的解译提供了十分丰 富的颜色信息。
§1.2 几何校正
一、遥感图像的几何变形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卫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姿态、地球曲率、地 形起伏、地球旋转、大气折射、以及传感器自身性能 所引起的几何位置偏差。 二是指图像上像元的坐标与地图坐标系统中相应坐标 之间的差异。
§1.2 几何校正
二、几何变形的校正
几何粗校正:这种校正是针对引起几何畸变的原因进行 的,地面接收站在提供给用户资料前,已按常规处理方 案与图像同时接收到的有关运行姿态、传感器性能指标、 大气状态、太阳高度角对该幅图像几何畸变进行了校正。
射的畸变。 传感器在光电变换的过程中,对各波段的灵敏度是有差异 的,也就是说,传感器对各波段的光谱响应是不同的,由此造 成辐射畸变。另外,传感器的光学镜头的非均匀性,会引起边 缘减光,也会造成图像辐射的畸变。 地物(目标物)的辐射(反射)经过大气层时,与大气层 发生散射作用和吸收作用。吸收作用直接降低地物的辐射能量, 引起辐射畸变。散射作用除降低地物的辐射能量外,大气散射 的部分辐射还会进入传感器,直接叠加在目标地物的辐射能量 之中,成为目标地物的噪声,降低了图像的质量。
1.4.1彩色和色觉 色彩的产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看到自然界各种各 样的颜色,但是在黑夜什么颜色都看不见了,这 是为什么?物理学告诉我们,各种物体所呈现出 来的颜色都是由于物体对发光体(如太阳、电灯 等)的入射光作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反射造成的。 例如: ①海水为什么呈兰色?是因为海水选择性反射 蓝光,吸收其余色光造成的。
数字图像纠正的处理过程框图
准 备 工 作 输入原 始数字 图像 建立纠正 变换函数 影像范围 确定输出
输出纠正 后的图像
像素亮度 值重采样
逐个像素 的几何位 置变换
直接法和间接法纠正方案
§1.3 遥感数据的镶嵌处理
数字影像镶嵌(Mosaicking)是将两幅或多幅数字 影像(它们有可能是在不同的摄影条件下获取的) 拼在一起,构成一幅整体图像的技术过程。在遥 感应用中,影像镶嵌有着重要的应用。
§1.3 遥感数据的镶嵌处理
一、数字影像镶嵌原理 影像镶嵌的原理是:如何将多幅影像从几何上拼 接起来,这一步通常是先对每幅图像进行几何校 正,将它们规划到统一的坐标系中,然后对它们 进行裁剪,去掉重叠的部分,再将裁剪后的多幅 影像装配起来形成一幅大幅面的影像。
§1.3 遥感数据的镶嵌处理
二、消除拼接缝的算法 把待拼接的两幅图像先按小波分解的方法,将它 们分解为不同频带的小波分量。 然后在不同的尺度下选择不同的灰度值修正影响 范围,把两幅图像按不同尺度下的小波分量先拼 接起来。 然后再用灰度算法,恢复整个图像,这样拼接的 结果可以很好地兼顾清晰度和光滑度两个方面的 要求。
几何粗校正是针对卫星运行和成像过程中引起的几何畸 变进行的校正,即卫星姿态不稳、地球自转、地球曲率、 地形起伏、大气折射等因素引起的变形。 几何精校正:利用地面控制点进行的几何校正称为几何 精校正。
§1.2 几何校正
三、卫星姿态引起的图像变形
位移变化
速度变化
高度变化
(dα)
侧翻变化
俯仰变化
(dω )
• 地球曲率的变形图示
§1.2 几何校正
六、大气折射 整个大气层不是一个均匀的介质,因此电磁波在 大气层中传播时的折射率也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 使电磁波传播的路径不是一条直线而变成了曲线, 从而引起像点的位移,这种像点移位就是大气折 光差(参见下一页示图)。 对侧视雷达图像的影响(…)。
侧视雷达是按斜距投影原理成像的。 雷达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时,一方面会因 大气折射率的变化而产生路径弯曲,使传 播路径变长;另一方面使电磁波传播速度 减慢,传播时间增加。
§1.1 辐射校正
三、光电变换的辐射误差校正
光电变换的扫描仪,辐射误差主要有两类: (1)光电转换误差; (2)探测器增益变化引起的误差。 对于该两项误差,卫星接收站地面处理系统通常采用楔 校准模型和增益校准模型,对卫星图像进行处理,消除 传感器的光电转变辐射误差和增益变化的误差。
§1.1 辐射校正
§1遥感数据的预处理
§1.1 辐射校正 本章主要分析遥数据 §1.2 几何校正 获取过程中产生的辐射畸变、 §1.3 镶嵌处理 几何畸变的原因和校正的方
法,多幅遥感数据的拼接处 理方法。这些都是遥感数据 的预处理。 本章提要(…)
§1.1 辐射校正
一、遥感图像的辐射误差主要有三个因素
传感器的光电变换 (…) 大气的影响(…) 光照条件的不同也会引起辐射畸变, 光照条件 (…) 如太阳高度角、地面坡度等,都会引起辐
①杆状细胞:呈杆状,感光度高,能够区分光的强 弱,但不能区分光的颜色。 ②锥状细胞:呈圆锥形,能区分光的颜色,但对光 的强弱不敏感,只能在强光下工作。所以人们在光线很 弱时,不易区分各种颜色。 锥状细胞可进一步分为三种: A.感蓝单元:对0.4—0.5μ波长的刺激感觉灵敏,产 生蓝色感觉。 B.感绿单元:对波长为0.5—0.6μ的绿光刺激感觉灵 敏,产生绿色感觉。 C.感红单元:对波长为0.6—0.7μ的红光刺激感觉灵 敏,产生红色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