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3-1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五、科学方法——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和“减法原理”
1.加法原理
与常态比较,人为增加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加法原理”。例
如,在“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的实验中,与对照
组相比,实验组分别作加温、滴加FeCl3溶液、滴加肝研磨液
的处理。
2.减法原理
与常态比较,人为去除某种影响因素的称为“减法原理”。例
性
型活细菌转化
为 S 型活细菌
的活性物质
——转化因子
实验过程
结果分析
③加热致死的 S 型细菌
小鼠
不死亡
④型活细菌
加热致死的型细菌
死亡
S 型活细菌
小鼠
结论
加热致死的 S
已经加热致死
型细菌已失
的 S 型细菌,含
活,无毒性
有某种促使 R
R 型细菌转化
型活细菌转化
为 S 型细菌,
为 S 型活细菌
且性状可以遗
该实验只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
传物质,D项错误。
学以致用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
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3个实验: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
标记的细菌;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短时间保温后离心,理论
上以上3个实验中放射性出现的位置依次是(
1.肺炎链球菌的类型
比较项目
S 型细菌
R 型细菌
菌落
表面光滑
表面粗糙
有多糖类的荚膜
无多糖类的荚膜
炎链球菌转化实验
实验过程
①R 型活细菌
结果分析
小鼠不死亡
结论
R 型细菌无毒
3-1密立根油滴实验
三、实验仪器
南京大学生产的OM98型CCD微机密立根油滴仪 一台,喷雾器一个。 油滴仪主要由油滴盒、CCD摄像显微镜、电路箱、 监视器等组成。
四、实验内容及方案
本实验采用测量不同带电油滴所带电量,求最大公约数的 办法测定基本电荷量e。分下面两种情况测量: (一)带电油滴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 (二)带电油滴在电场中匀速运动的情况 将本实验中测得的e值与该精确值加以比较,以精确值做标 准求实验值的相对误差。
实验3-1 密立根油滴实 验
outline
一、背景知识 二、实验目的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内容及方案 五、实验问题 六、参考文献
一、背景知识
1833年法拉第发现了电解定律,该定律指出:从电介质中分解 出一克当量原子的任何物质,都需要用相同的电量通过相应的电解 质。为了验证电量量子化并求出基本电荷量e,道孙德、汤姆逊、威 尔逊等做了大量工作。密立根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从1907年开始 进行基本电荷量的测量,并与1911年发表了他的结果。 密立根油滴实验是一个非常著名的经典物理实验,其重要意义 在于它直接显示出了电量的量子化,并最早测定了电量的最小单 位——基本电荷电量e,即电子所带电量。这一成就大大促进了人们 对电荷物质结构的认识和研究。 油滴实验中将微观量测量转化为宏观量测量的巧妙设想和精确 构思以及用比较简单的仪器,测得比较精确而稳定的结果都是富有 创造性的。
二、实验目的
1. 了解密立根将基本电荷的测量转化为宏观量测量的实验思想, 以及实现精确测量所做的努力; 2. 掌握用油滴法测量基本电荷量的方法,并测定基本电荷量; 3. 通过测量和数据处理,经受一次毅力、细心和严谨的实验作 风的训练。
三、实验原理
(一)基本原理 (二)油滴半径r的测量 带电量-q的油滴置于两极板间,它受 在两极板上不加电压,且油滴以速度 到重力、空气浮力、电场力和运动时 匀速下降时所受三个力的关系,可得: 的空气粘滞阻力。设油滴匀速向上运 9 v g r ( ) 动,根据四个力联立可得: 2( )g
选修3-1 测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答案:(1)×1 7.5 (2)见标准解答图
(3)a
b
(4)ab
【双基题组】 1.(2013·宁波模拟)在利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灯泡亮度的电路图中,开关闭合前滑
动变阻器的接法最合理且路端电压最大的是( )
【解析】选B。AB选项中闭合开关前,滑片远离下接线柱,接入电路的电 阻最大,电路中电流最小,路端电压最大,B正确
6.(2011福建高考)某同学在探究规格为“6V,3W”的小电珠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 (1)在小电珠接入电路前,使用多用电表直接测量小电珠的电阻, 则应将选择开关旋至 挡进行测量。(填选项前的字母) A.直流电压10V B.直流电流5mA C.欧姆×100 D.欧姆×1 (2)该同学采用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测量。图中R为滑动变阻器 (阻值范围0~ 20Ω ,额定电流1.0A),L为待测小电珠, 为电压表(量程6V,内阻20kΩ ), 为电 流表(量程0.6A,内阻1Ω ),E为电源(电动势8V,内阻不计),S为开关。
答案:(1)A (2)B
3.(2013·济南模拟)有一个小电珠上标有“4V 2 W”的字样,现在要用伏安法描 绘这个电珠的U-I图线,下列器材供选用: A.电压表(0~5 V,内阻10 kΩ ) B.电压表(0~10 V,内阻20 kΩ ) C.电流表(0~0.3 A,内阻1Ω ) D.电流表(0~0.6 A,内阻0.4Ω ) E.滑动变阻器(5Ω ,10 A) F.滑动变阻器(500Ω ,0.2 A) (1)实验中电压表应选用 ,电 流表应选用 (用序号字母表示) 答案:(1)A (2)为使实验误差尽量减小,要求电 压从零开始变化且多取几组数据,滑 动变阻器应选用 (用序 号字母表示)。 (3)请在方框内画出满足实验要求的 电路图,并把图中所示的实验器材用 实线连接成相应的实物电路图。
物理人教版选修3-1课件:第二章 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①闭合开关前,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应停留在滑动变阻器
(选填“左”或“右”)端。
②闭合开关后,逐渐移动变阻器的滑片,增加小灯泡两端的电压,记
录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多组读数,直至电压达到额定电压。
-16-
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探究突破
典例剖析
典例剖析
当堂检测
③记录如下一组U和I的数据,断开开关。根据实验数据在下图中
升高而增大。
-10-
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探究突破
探究突破
典例剖析
当堂检测
4.误差分析
(1)系统误差:由于电压表不是理想电表,内阻并非无穷大,对电路
的影响会带来误差。
(2)测量误差:测量时读数带来误差。
(3)作图误差:在坐标纸上描点、作图带来误差。
5.注意事项
(1)本实验要作I-U图线,要求测出多组包括零在内的电压值、电
所示。
-22-
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E.滑动变阻器(5 Ω,10 A)
F.滑动变阻器(500 Ω,0.2 A)
(1)实验中电压表应选用
,电流表应选用
。(用
字母序号表示)
(2)为使实验误差尽量减小,要求小电珠两端的电压从零开始变化
且多取几组数据,滑动变阻器应选用
(用字母序号表示)。
-12-
实验:描绘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
探究突破
典例剖析
VIP有效期内可以将PDF文档转换成word或ppt格式,一键转换,轻松编辑!
阅读页去广告
VIP有效期内享有搜索结果页以及文档阅读页免广告特权,清爽阅读没有阻碍。
多端互通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制将选中的文档内容一键发送到手机,轻松实现多端同步。
实验03 1-溴丁烷的化学性质-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实验课】1-溴丁烷的化学性质【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1-溴丁烷发生取代反应和消去反应的产物【实验原理】取代反应:32223222CH CH CH CH Br+NaOH CH CH CH CH OH+NaBr−−−→加热消去反应:32223222 CH CH CH CH Br+NaOH CH CH CH=CH+NaBr+H O−−−→↑乙醇加热【实验试剂】1-溴丁烷5%氢氧化钠溶液稀硝酸2%硝酸银溶液氢氧化钠的醇溶液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水【实验仪器和用品】试管酒精灯火柴试管夹试管架玻璃导管单孔橡胶塞双孔橡胶塞胶皮管铁架台量筒(25mL)胶头滴管烧杯(250ml) 圆底烧瓶石棉网【实验一】1-溴丁烷的取代反应:检验反应产物中Br-的存在实验操作图解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取一支洁净的试管,向试管里加入几滴1-溴丁烷。
2.再加入1ml5%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3.点燃酒精灯,加热。
1.取1-溴丁烷2.加入试管中3.取1mlNaOH实验现象:试管中出现淡黄色沉淀。
实验证明1-溴丁烷与氢氧化钠水溶液在加热条件下,发生取代反应,羟基取代溴原子,生成1-丁醇和溴化钠。
此类反应称为卤代01实验梳理02实验点拨03典例分析04对点训练05真题感悟4.静置,用胶头滴管小心吸取少量上层水溶液,置于另一只洁净的试管中。
5.加入少量稀硝酸酸化,再加入几滴2%硝酸银溶液,观察现象。
4.加入试管中5.振荡6.用酒精灯加热7.静置 8.取上层清液 9.加入试管中10.取稀硝酸 11.加入试管中 12.取2%AgNO 313.加入试管中 14.有淡黄色沉淀烃的水解反应。
溴化钠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淡黄色沉淀溴化银。
【实验三】1-溴丁烷的消去反应:检验反应产物1-丁烯实验操作图解操作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将15毫升溴乙烷倒入装有氢氧化钠醇溶液的圆底烧瓶中,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加热一段时间后,产生的无色气体使试管中的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实验小学2022-2023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3-1《太阳系大家庭》教案
实验小学电子备课教学设计学科数学年级六课题 3.1太阳系大家庭课时共(7)课时第(1)课时一次备课教师二次备课教师审批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
2.能够根据资料提炼太阳系的相关信息。
3.认识到在讨论交流中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对于丰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是必要的教学重点通过资料了解太阳系中太阳的特点和其他天体。
教学难点通过对信息的分析比较,修正、完善自己原有的太阳系知识。
教学准备太阳系的基本资料、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课件、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次备课二次备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辅助资源设计意图检测导入(5)分一、聚焦1.引入:请同学们在黑板上画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并描述它们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和主要特点。
2.提问:你们还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3.揭题:看样子,太阳系中还有很多天体等待我们去了解。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太阳系大家庭”。
(板书:太阳系大家庭)观看视频。
PPT通过回顾日、地、月三者的运动关系和主要特点,唤起学生对于太阳系这个系统的原有认知。
导学探究(20)分探索一:我们知道的太阳系1.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自己知道的太阳系中的天体,那么请大家结合自己了解的有关这些天体的知识,把它们添加到我们刚刚画的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相对位置图上。
2.提问:在绘制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些什么?3.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活动,并按要求完成活动帮助卡。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PPT小行星带:火星与木星运行轨道之间的小行星集中区域,呈环带状。
导学探究(20)分探索二:了解太阳1.过渡:我们已经通过画图展示了太阳系的大致结构,太阳作为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同学们对它了解多少呢?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资料,提取信息,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探索三: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1.过渡:在太阳系中,有一些天体可以直接观察到。
还有一些比较小或者比较远的天体,需要借助天文望远镜才能更好地观察。
大家知道太阳系中的这些天体都属于什么类型?2.布置任务: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资料,并完成活动帮助卡。
3-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第二课时)-高一生物同步备课课件(人教版2019必修2)
基因的本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952年
美国遗传学家赫尔希和他的助手蔡斯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
定义: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结构:头部和尾部成分:头部和尾部的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头部含有DNA。
实验材料——T2噬菌体
头部
尾部
DNA
蛋白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D
8.习题训练
2.利用两种类型的肺炎双球菌进行相关转化实验。各组肺炎双球菌先进行图示处理,再培养一段时间后注射到不同小鼠体内。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E、F对照,能说明转化因子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B.F组可以分离出S型和R型两种肺炎双球菌C.C组只能分离出S型肺炎双球菌 D.能导致小鼠死亡的是A、B、C、D四组
烟草花叶病毒、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流感病毒、SARS病毒、新型冠状病毒等
RNA
综上所述,除RNA病毒外,其它(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所以: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即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
(2)既含有DNA又含有RNA的生物和只含有DNA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2)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得出结论
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例3.如果用 、 、 、 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标记元素为( )。A.可在外壳中找到 、 和 B.可在DNA中找到 、 和 C.可在外壳中找到 、 D.可在DNA中找到 、 、
物理选修3-1第二章电学实验三:测电源电动势和内阻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
UR
直线(如图乙).由图丙可知该电池的电动势E为 3.3 V、内阻r 为 0.25Ω.(结果均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第2章 恒定电流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内阻.
(1)如图所示是该同学正准备接入最后一根导线(图中虚线所示)
时的实验电路.请指出图中在器材操作上存在的两个不妥之
①图线与纵轴交点为 电源电动势E ; ②图线斜率的绝对值为 内阻r . 即:r U
I
第2章 恒定电流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
【误差分析】
高中2021级选修3-1
1.偶然误差 (1)读数不准引起误差。 (2)用图象法求E和r时,由于作图不准确造成误差。
第2章 恒定电流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
A-1
6.7
5.9
5.3
4.5
3.8
根据表中数据,在上图方格纸上作出 R 1 的关系图像.
I
第2章 恒定电流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
高中2021级选修3-1
由图像可计算出该干电池的电动势为 1.33(1.V30(结~果1.3保6均留可三)位 有效数字);内阻为 1.2(1Ω.0(~结1果.4均保可留)两位有效数字).
(2)把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到接入电路阻值最大的一端. (3)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有明显示数并记录一 组数据(I1,U1).用同样的方法再测量几组I、U值,填入表格中. (4)断开开关,拆除电路,整理好器材.
第2章 恒定电流
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坚持不懈的人
高中2021级选修3-1
【数据处理】 (1)列方程组EE= =UU21+ +II21rr ,解出 E、r,并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2)用作图法处理数据,如图所示.
3-1 功 热和内能的改变(含视频)(教学课件)——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越大时,相应地做功才越多。
三、 热与内能的改变
1.热传递 定义: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要降温,温度低的物 体要升温,即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到了低温物体,这个过程就叫作热传递。 传递的方式:热传导、热对流和热辐射。
热传递的条件:存在温度差。 实质:热传递过程实质是能量转移的过程。 2. 热和内能 (1) 热传递与内能改变的关系 ①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从外界吸收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增加多少, 即 Q吸 = ΔU。 ②在单纯热传递中,系统向外界放出多少热量,系统的内能就减少多少, 即 Q放 = -ΔU。 (2)热量
在热力学系统的绝热过程中,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仅由过程的始末两个状 态决定,不依赖于做功的具体过点两个位置决定,与物体的运动路径无关?
重力 电场力
重力做功对应重力势能 电场力做功对应电势能(电能)
1.内能与内能变化 (1)内能:任何一个热力学系统都必定存在一个只依赖于系统自身状态的 物理量,这个物理量在两个状态间的差别与外界在绝热过程中对系统所做 的功相联系。我们把它称为系统的内能。 (2)物体的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的动能和势能之和。因此,物体内能是 一个状态量。 (3)内能的变化:当物体温度变化时,分子平均动能变化;物体体积变化 时,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因此,物体的内能变化只由初、末状态决定,与 中间过程无关。
第三章 热力学定律 1 功、热和内能的改变
前情回顾
什么是内能?内能大小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内能:物体内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与摩尔数有关
与温度有关 与体积有关
内能与物体的摩尔数、温度和体积有关
质量、温度相同的物体,内能必定相等对吗?
不一定。比如0°C的冰和水
人教课标版高中物理选修3-1:《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教案-新版
《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是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第二章第9节内容,本实验在高考中出现的几率较高;另一方面从多用电表的实用性来看,掌握多用电表的使用是高中生的一项基本技能,应用多用电表测电压、电流、电阻以及鉴别电路元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原动力。
二、核心素养通过《实验:练习使用多用电表》的探究学习过程,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了解多用电表的构造,掌握多用电表的使用方法。
2.会使用多用电表测电压、电流及电阻。
知道多用电表的使用规则及使用的注意事项。
3.会用多用电表测二极管的正反向电阻。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多用电表正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
2.难点:多用电表中的欧姆挡的原理和使用。
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多用电表、直流电源、开关、导线若干、小灯泡、二极管、定值电阻等。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多用电表的内部结构和原理,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了解多用电表并探究多用电表的使用。
(二)进行新课【一】介绍多用电表的外形及关键部件多媒体展示多用电表并引导学生观察欧姆表、交直流电压电流表表盘的特点以及各种功能旋钮,再简单复习多用电表的内部原理。
【二】多用电表测电压和电流(1)讲解测量方法机械调零→选择电压、电流档→选择量程→同用电器并联(测电压)、串联(测电流)→读数(2)学生分组实验注意点:1.红表笔接电路“+”极,黑表笔接电路“—”极,电流由红表笔流入,黑表笔流出。
2.测电流和电压时,如果所读表盘的最小刻度为1、0.1、0.01等,读数时应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若表盘的最小刻度为0.2、0.02、0.5、0.05等,读数时只读到与最小刻度位数相同即可。
【三】多用电表测电阻(1)讲解测量方法机械调零→选择欧姆档→选择倍率→欧姆调零→测量时使指针尽可能靠近刻度盘的中央位置(此时读数误差小)→读数(阻值等于读数乘倍率)(2)学生分组实验注意点:1.多用电表在使用前,一定要观察指针是否指向电流的零刻度。
高中物理选修3-1电学实验专题
高中物理选修3-1电学实验专题第二章恒定电流(电学实验)本章主要研究内容:1、恒定电流——电流电动势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电功率2、电学实验常用仪器介绍3、实验一测定金属的电阻率4、实验二描述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5、实验三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6、实验四练使用多用电表7、实验五电表内阻的测量8、实验六传感器的简单使用一、恒定电流1.电源1)、电源的作用:提供持续的电压2)、形成电流的条件:(1)存在自由电荷(2)导体两端存在电压3)、恒定电流:大小、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
2.电流强度:I=q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积的电荷量{I:电流强度(A),q:在时间t内通过导体横载面的t电量(C),t:时间(s)}(1)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有方向,但它是标量。
划定:导体内正电荷定向挪动的偏向为电流偏向。
3)金属导体中电流的计算式:I=nqSvn为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的个数,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v为自由电荷的定向移动速率。
3.电动势和内阻4.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E或E=Ir+ IR(纯电阻电路);r RE=U内U外E=U外I r;(普通适用)I:电路中的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R:外电路电阻(Ω),r:电源内阻(Ω)}5.部分电路欧姆定律:I=3.电阻定律:R=ρUI:导体电流强度(A),U:导体两头电压(V),R:导体阻值(Ω)}RL2{ρ:电阻率(Ω•m),L:导体的长度(m),S:导体横截面积(m)}S5.电功与电功率:W=UIt,P=UI{W:电功(J),U:电压(V),I:电流(A),t:工夫(s),P:电功率(W)}26.焦耳定律:Q=IRt{Q:电热(J),I:通过导体的电流(A),R:导体的电阻值(Ω),t:通电时间(s)}7.纯电阻电路和非纯电阻电路8.电源总动率P总IE;电源输出功率P出IU;电源效率η=P出P总I:电路总电流(A),E:电源电动势(V)。
U:路端电压(V),η:电源效率}9.电路的串/并联:串联电路(P、U与R成正比)并联电路(P、I与R成反比)10.伏安法测电阻1)、电压表和电流表的接法2)、滑动变阻器的两种接法:注:(1)单位换算:1A=10mA=10μA;1kV=10V=10mV;1MΩ=10kΩ=10Ω2)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金属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半导体和绝缘体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高中物理 第二章 实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新人教版选修3-1
五、实验步骤
1.用毫米刻度尺测量接入电路的金属丝长度l,反复测量三次,
并记录。
2.用螺旋测微器在导线的三个不同位置上各测一次,并记录。
测量次数
1 2 3 平均值
金属丝长l/m
金属丝直径d/m
3.依照实验电路图用导线把器材连好,并把滑动变阻器
的阻值调至最大。
4.电路经检查确认无误后,闭合开关S。改变滑动变阻
器滑动触头的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
I和U的值,记入记录表格内,断开开关S。
测量次数 1 2
3
电阻平均值
电压U/V
电流I/A
电阻Rx/Ω
5.拆除实验电路,整理好实验器材。
六、数据处理 1.金属丝直径的测量 (1)特别注意半刻度是否露出。 (2)因螺旋测微器的精确度为0.01 mm,可动刻度上对齐的格 数需要估读,所以,若以毫米为单位的话,最后一位应出现在小 数点后的第三位上。 (3)把三个不同位置的测量结果求平均值作为直径d。 2.金属丝长度的测量 (1)应测量接入电路中的有效长度。(也要估读) (2)把3次测量结果求平均值作为长度l。
七、误差分析 1.金属丝直径、长度的测量带来偶然误差。 2.电流表外接法,R测<R真导致ρ测<ρ真(系统误差)。 3.通电时间过长,电流过大,都会导致电阻率发生变化 (系统误差)。
八、注意事项 1.为了方便,应在金属导线连入电路前测导线直径,为 了准确,应测量拉直悬空的连入电路的导线的有效长度,且 各测量三次,取平均值。 2.测量电路应选用电流表外接法,且测电阻时,电流不 宜过大,通电时间不宜太长,因为电阻率随温度而改变。 3.为准确求出R的平均值,应多测几组U、I数值,然后 采用U-I图像法求出电阻。 4.滑动变阻器用限流式接法就可以满足该实验的要求。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1《让小车运动起来》教案一. 教材分析《让小车运动起来》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是对于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可能还没有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2.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原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和总结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小车若干辆2.摩擦材料(如毛巾、木板等)3.测量工具(如尺子等)4.实验记录表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小车是怎么运动的吗?小车运动的过程中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它的运动呢?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并提出实验要求:用不同摩擦材料的表面让小车运动,并记录小车运动的速度和距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摩擦材料下小车的运动速度和距离,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讨论: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摩擦力对小车运动有什么影响?学生分享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对小车运动的影响。
5.拓展(5分钟)教师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其他影响小车运动的因素吗?学生思考并回答,如重量、倾斜度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摩擦力对小车运动有影响,摩擦力越大,小车运动的速度越慢,运动的距离也越短。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体会。
实验三-透析实验(一)——蛋白质的透析
2021/6/3
4
实验步骤
➢ 透析袋的前处理。
➢ 将蛋白质溶液做双缩脲反应。
➢ 取出透析袋,用三级水清洗透析袋内外,并检查透析袋是否有损坏。 用线将透析袋靠近末端的地方绑紧。
➢ 取8ml蛋白质溶液放入透析袋中,并将开口端同样用线绑住并放入盛 有蒸馏水的烧杯中。随时用玻棒搅拌液体。
➢ 每30min从烧杯中取水1ml,用10%HNO3酸化溶液,再加入 1%AgNO3 1-2d,检查氯离子的存在。另外取出1-2ml做双缩脲反应, 检查烧杯中是否有蛋白质存在。
➢ 蛋白质作为生物分子物质,不能透过透析膜 而小分子物质(比如离子等)可以自由通过。
2021/6/3
3
器具与试剂
➢ 烧杯;玻棒;试管;试管架;透析袋(宽 26cm,长8-10cm),线。
➢ 0.5mol/L EDTA;2%NaHCO3 ;1% AgNO3溶液;10%HNO3,10%NaOH; 1%CuSO4;鸡蛋清-NaCl溶液
2021/6/3
6
思考:
➢ 透析是去除小分子物质,那还有哪些去除小 分子物质的方法?
➢ 影响透析的因素整 理而来,供大家参考,
感谢您的关注!
实验原理透析是利用小分子能通过而大分子不能通过半透膜的原理把它们分开的一种重要手段是生物化学分离提纯过程经常使用的基本操作技术之一
实验三 透析实验(一) ——蛋白质的透析
2021/6/3 1
实验目的
➢ 掌握透析的基本原理和操作; ➢ 了解透析袋的使用方法。
2021/6/3
2
实验原理
➢ 透析是利用小分子能通过而大分子不能通过 半透膜的原理把它们分开的一种重要手段, 是生物化学分离提纯过程经常使用的基本操 作技术之一。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1实验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实验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1.掌握电流表、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方法。
2.掌握螺旋测微器和游标卡尺的原理及读数方法。
3.学会利用伏安法测电阻,进一步测出金属丝的电阻率。
一、实验原理1.把金属丝接入电路中,用伏安法测金属丝的电阻R ⎝ ⎛⎭⎪⎫R =U I 。
2.用毫米刻度尺测出金属丝的长度l ,用螺旋测微器测出金属丝的直径d ,算出横截面积S ⎝ ⎛⎭⎪⎫S =πd 24。
3.由电阻定律R =ρl S ,得ρ=πd 2U4lI ,求出电阻率。
二、实验器材毫米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直流电流表、直流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电池组、开关、导线、待测金属丝等。
三、实验步骤1.用螺旋测微器在导线的三个不同位置上各测一次直径,并记录。
2.依照实验电路图用导线把器材连好,并把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调至最大。
3.用毫米刻度尺(游标卡尺)测量接入电路的金属丝长度l ,反复测量三次,并记录。
测量次数 1 2 3 平均值 金属丝长l /m 金属丝直径d /mm4.电路经检查确认无误后,闭合开关S 。
改变滑动变阻器滑动触头的位置,读出几组相应的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I 和U 的值,记录在表格内,断开开关S 。
测量次数123电阻平均值电压U/V电流I/A电阻R x/Ω5课堂任务测量过程·获取数据仔细观察下列图片,认真参与“师生互动”。
活动1:测金属丝的电阻率需要测哪些物理量?提示:从ρ=RSl看需要知道三个量,l可以通过刻度尺直接测量。
但是R和S都不能直接测量,故还要继续想办法测出R和S相关的量。
R可用伏安法测量得到,S可以通过测量直径d,再根据S=πd24计算得到。
故需要测量金属丝接入电路的长度l、直径d,金属丝两端的电压U、通过金属丝的电流I。
活动2:伏安法测量电阻时电流表采用内接法还是外接法?提示:金属丝的电阻较小,与电压表内阻相差很大,使金属丝与电压表并联,电压表对它分流作用很小,应采用电流表外接法,如接线图。
项目3-1多种液体混合
未来研究方向和展望
• 拓展实验条件: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计划进一步探索不同温度、压力和混合 条件下的液体混合行为。通过拓展实验范围,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各种因素 对混合过程的影响,并优化实验条件以提高产物的质量和纯度。
• 新型液体混合体系:除了拓展实验条件,我们还将研究新型的液体混合体系。 这些体系可能包括具有特殊性质的液体、离子液体或有机溶剂等。通过研究这 些新型混合体系,我们可以发现新的反应机制和潜在的应用前景。
数据分析2
02
通过密度测量,发现液体C和液体D混合后的密度分布不均,导
致分层现象。
数据分析3
03
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发现液体E和液体F混合后产生了
多种有机化合物,导致气味变化。
结果解释和讨论
• 结果解释1:铜离子和氯离子的结合导致颜色变化,这种变化可用于判断两种液 体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 结果解释2:密度差异是导致液体分层的主要原因,这种现象在化学反应中很常 见,可用于判断反应是否进行完全。
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温度、混合速 度和液体的初始浓度对最终结果有显 著影响。这些发现对于理解液体混合 的内在机制和优化实验条件具有重要 意义。
尽管我们的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实验中 使用的液体种类有限,且未考虑某些 可能的杂质影响。为了更全面地了解 液体混合的特性,未来研究应考虑更 多的实验条件和因素。
将液体C和液体D按1:2的比例混合后,观察到液 体逐渐分层,上层为透明液体,下层为黄色液体。
3
实现混合 液体的气味与单一液体不同,具有独特的芳香味 道。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1
01
通过色谱分析,发现液体A和液体B混合后产生的新物质为铜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家馆
国家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展馆的展示以“寻觅”为主线,带领参观者行走在“东方足迹”“寻觅之旅”、“低碳行动”三个展区,在“寻觅”中发现并感悟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展馆从当代切入,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城市化的进程,彰显三十多年中国城市化的规模和成就,回溯、探寻中国城市的底蕴和传统。
随后,一条绵延的“智慧之旅”引导参观者走向未来,感悟立足于中国价值和发展观的未来城市发展之路。
中国馆共分为国家馆和地区馆两部分,国家馆主题造型雄浑有力,宛如华冠高耸,天下粮仓;地区馆平台基座汇聚人流,寓意社泽神州,富庶四方。
国家馆和地区馆的整体布局,隐喻天地交泰,万物咸亨。
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采用极富中国建筑文化元素的红色“斗冠”造型,建筑面积46457平方米,高69米,由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组成;地区馆高13米,由地下一层、地上一层组成,外墙表面覆以“叠篆文字”,呈现水平展开之势,形成建筑物坚稳的基座,架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
观众首先乘电梯到达国家馆屋顶,酷似九宫格的观景平台,将浦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
然后,观众可自上而下,通过环形步道参观49米、41米、33米三层展区。
而在地区馆中,观众可在参观完地区馆内部31个省、市、自治区的展厅后,登上屋顶平台,欣赏屋顶花园。
游览完地区馆以后,观众不必再下楼,可以从与屋顶花园相连的步道离开中国馆。
为了均衡客流,世博会期间中国馆将实行“全预约”参观,预约点设在展馆现场各出入口处。
展馆亮点:
◆。
◆国宝级文物将现身,百米墙面重现《清明上河图》。
◆穷尽现有高科技手段,体验五千年文明精华。
◆“新九州清晏”灵感源于圆明园,描摹中华典型地貌。
◆传递中国气韵,篆书作墙组成二十四节气。
◆濒临失传“三斩斧”,平均每1厘米宽度要斩7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