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大水文学原理Ch1-2章

合集下载

工程水文学1~2章

工程水文学1~2章

第一章
绪论
1.2 水的储量与分布
第一章
绪论
水文学的分类:庞大的学科体系 研究对象(河川水文学、湖泊水文学、水 文气象学等) 研究内容(水文测验学、水文学原理、水 文预报等) 新理论、新技术(遥感水文学、模糊水文 学、同位素水文学等)
现代水文学的研究框架
基础理论
水循环过程与原理 水文确定性理论 水文不确定性理论
2.3 工程水文学的研究方法
成因分析法 成因规律
统计规律
数理统计法
地区相似规律
地理综 合法
水文学的发展
水文学萌芽与古典时期(远古~公元1400) 最早的水位觀測是在中國的黃河和埃及的尼羅河開始的。 約公元前22世紀,中國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已「隨山刊木」 (以樹木標記水位),觀測河水漲落。 殷代(公元前13~前11世紀)又開始有描述雨情和占卜預測 洪水的記載。 戰國時的慎到(公元前395~前315年)曾在黃河龍門流浮竹 觀察水流速度; 李冰設於都江堰的「石人」觀測水位。秦代(公元前221~ 前206年)建立了報雨制度; 西漢後期(公元前77~前37年)創造了雨量筒,開始降雨的 定量觀測;西漢元始四年(公元4年)對黃河泥沙進行過觀 測論述; 隋朝(公元581~618年)設立「水則」觀測水位。
参考书 1. 左其亭,王中根.现代水文学[M].郑州:黄河 水利出版社, 2002. 2. 芮孝芳.水文学原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 电出版社, 2004 3. Chow V T, Maidment D R, Mays L W. Applied Hydrology [M]. New York: Mc Graw Hill, 1988.
流域形状系数:流域平均宽度与流域长度的比值
r = B / L= F / L

工程水文学 第二章水循环及径流形成

工程水文学 第二章水循环及径流形成

中游、下游、河口。
2、河流的断面
河流的断面横 纵断 断面 面复单式式断断面面
3、河流的比降
河流纵比降 河流横比降
COPY RIGHT 扬大陈平
Z
洪水位
B
Z4
C
Z3
l4 l3
Z2
L l2
Z1
l1
枯水位
A 单式断面
Z0
L
洪水位 滩地 枯水位 滩地
复式断面
当河段纵断面或水面近似于直线时,纵比降可以用下式计算:
平均降雨量。
公式:
P

1 n
Pi
(2)泰森多边形法(加权平均法):假定流域各处降水有距离 最近的雨量站代表。(关键:绘制多边形)。公式:
P 1
F
Pi fi
(3)等雨深浅法(也是加权平均法)
关键:绘制等雨量线。量相邻等雨量线之间的面积。公式:
P 1
F
Pi fi
面平均雨量计算示意
COPY RIGHT 扬大陈平
流域形状系数等。
第三节 降水(Precipitation)
1、降水的成因及分类 (1)成因:成云致雨
成云:充足的水汽。 致雨:〈1〉有足够的凝结核;
〈2〉有使水汽凝结的温度。 原因:蒸发的水汽随空气上升,膨胀作功,放热,气团降温,水汽 凝结,碰撞合并增大,上升气流不能顶托,下落。
COPY RIGHT 扬大陈平
三、流域 1、 流域:是指河流某一控制断面以上汇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区域。 2、流域分水线:实际上就是指与相邻流域的分界线,是分水线或分水岭。
COPY RIGHT 扬大陈平
分水线地 地下 面分 分水 水线 线
流域 闭 非合 闭流 合域 流: 域地 :与 面 线 地地 分 与 面下 水 地 分分 线 下 水水 分线 水一 。 线致 不。 一致 3、流域的几何特征:包括流域面积、流域长度、流域的平均宽度、

现代水文学(新1版)第2章-水循环过程与原理

现代水文学(新1版)第2章-水循环过程与原理

第二章水循环过程与原理研究生适用教材:现代水文学(新1版).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9 2.1 水循环过程2.2 水循环原理2.3 水循环研究进展2.1.1 自然界的水循环大气降水水汽水平运动蒸腾内陆海陆间海上地面蒸发滴落蒸腾地表径流滴落水面蒸发根系吸收根系吸收地下径流海洋根系吸收•水循环是指地球上的水在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等作用下,以蒸发﹑降水和径流等方式进行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

•自然的水循环是影响自然环境演变的最活跃因素,是淡水资源的获取途径。

•全球水循环时刻都进行着。

水循环示意图2.1.1 自然界的水循环⚫指海洋水与陆地水之间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所进行的相互转化⚫这种海陆间的水循环又称大循环⚫指降落到大陆上的水,其中一部分或全部(指内流区域)通过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大陆上⚫海洋面上的水蒸发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又降到海面海陆间水循环内陆水循环海上内循环水循环周期•大气中的水汽,平均每8天多循环更新一次。

•河水平均每16 天多更新一次。

2.1.2 人类社会的水循环•是依附于自然水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或者是一个环节、分支(如降水、蒸发、下渗等环节),而不是一个独立的水循环过程。

•主要包括人类从自然界的取水过程、用水过程和向自然界的排水过程。

•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是交织在一起的。

从“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角度,应当将水循环研究纳入到“天然-人工”这个更为完整的水循环体系中。

“人类社会的水循环”是指人类在经济社会活动中不断地取水、用水和排水而产生的人为水循环过程。

2.1.2 人类社会的水循环“天然-人工”水循环示意图内因(水的物理特性)外因(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水循环2.2.1 水量平衡原理水量平衡(Water balance ):是指在任一时段内研究区的输入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储水量的变化值。

水量平衡研究的对象可以是全球、某区(流)域、或某单元的水体(如河段、湖泊、沼泽、海洋等)。

水文学原理水文预报:水文预报原理与方法多媒体课件(水文培训班)

水文学原理水文预报:水文预报原理与方法多媒体课件(水文培训班)
而马斯京根法的槽蓄方程可处理成为yoxi成线性关系时可使流量演算程序大大简化而且可以采用联解水量平衡方程和槽蓄方程的方法求得流量演算公式二特征河长法简称l法1特征河长的概念及公式特征河长如果能找到这样一个河长在其下断面处由于水位的变化引起的流量变化正好与由于水面比降的变化以起的流量变化相互抵消以致河段的槽蓄量与其下断面流量呈单值关系则称其为特征河长








第一章
1、水文预报的任务和内容;
绪论
2、水文预报的作用;
在绪论中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我国的水文情报预报工作及预报技术的发展;
一、水文预报的任务和内容 水文预报——是对自然界各种水体未来的水文现象及其变化进 行预报。它的任务就是分析研究水文现象的演变规律和水文预报技 术、预报方法,从而迅速地、准确地提供水文现象的定量或定性预 报。所以水文预报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 水文预报——就是根据已知的信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水文状态 作出定性或定量的预测。 按水体在地球上所处空间位置的不同水文预报可分为: 海洋水文预报 陆地水文预报
洪水波在传播的过程中会发生展开和扭曲变形,正是由于产生变形,使河 段上下游站的洪水过程相应而又不相同的现象。利用这种现象可以由已知的河 段上游站的洪水过程来预报下游站的洪水过程。另外在实际预报时,并不需要 预报整个洪水波在某一时刻沿程的水力要素,只要根据上游站某时刻已出现的 水位(流量),来推求下游站未来某时刻的水位(流量)。由此引出相应水位 (流量)的概念。 相应水位(流量)——沿河传进的洪水波的某一个位相点,先后经过河段上 下游站时所测得的水位或流量。相应流量在传播的过程中要发生变化,并引起相 应水位的变化。因此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研究相应水位关系的实质是研究 其相应流量在河段传播过程中流量值和传播速度值的变化规律,而造成洪水波变 形的内因和外因是造成相应流量及其传播速度变化的原因。也就是要分析造成洪 水波变形的具体原因。

水文学原理_中英文专业词

水文学原理_中英文专业词

水文学原理Principle of hydrologyChapter 1 绪论绪论:introduction大气圈(aer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岩石圈(lith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人类圈(anthroposphere)中国四大水问题(four major water issues in China)水多(more):洪水(floods)水少(less):干旱(droughts)水浑(turbid):水土流失(soil and water losses)水脏(dirty):水污染(water pollution)水平/垂直结构(horizontal/vertical structure)河流学(potamology/river hydrology) 湖沼学(limnology/lake hydrology) 水库(reservoir)冰川水文学(glacier hydrology) 地下水水文学(groundwater hydrology)水文气象学(hydrometeorology) 积云(cumulus) 河口水文学(estuary hydrology)流域水文学(basin hydrology) 全球水文学(global hydrology)水文学中的环境同位素(environmental isotopes in hydrology)Chapter 2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hydrological cycle海洋蓄水(water storage in oceans) 蒸发(evaporation)凝结(condensation)大气蓄水(water storage in the atmosphere)冰雪蓄水(water storage in ice and snow)降水(precipitation)散发(transpiration)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升华(sublimation)凝华(desublimation)地表径流(surface/direct runoff)融雪径流(snow melt runoff to streams)河川径流(streamflow)泉水(spring)淡水储存(freshwater storage)下渗(infiltration)地下水出流(groundwater discharge)地下水储存(groundwater storage)大/中/小尺度(macro-scale/mesoscale/microscale)开放/封闭系统(open/closed system)截留(interception)洼地储蓄(depression storage)地下径流(groundflow)壤中流(interflow)总水量(total water)海洋/大陆(oceans/continent)咸水/淡水(saline/fresh water)沼泽(marish)大气水(atmospheric water)生物水(biological water)土壤水(soil water)Chapter 3 流域与水系流域与水系:Watershed & Drainage NetworksPart 1 基本概念分水线(watershed divide) 闭合流域(closed watershed)非闭合流域(unclosed watershed) 水系(Drainage Networks)羽毛状水系(Elongated shape) 平行状水系(fan shape)混合状水系(mixed shape) 坡地(Slope) 倾斜面(inclined plane)收敛曲面(Convergent Camber) 发散曲面(Divergent Camber流域基本单元(Unit)P art 2 水系的地貌特征(headwater) 节点 (node) 出口 (outlet)外链 (External links) 链 (Internal links) 干流(main river)支流(tributary river) Strahler分级法河流长度(stream length) 河数定律(the law of stream numbers) 河长定律(the law of stream lengths)链长度(Link Length) 横断面(Cross section) 纵断面(longitudinal section)大断面(flood cross-section) 弯曲率(Sinuosity)河底比降(Slope of stream bed)Part 3 流域的地貌特征流域形状(Shape of watershed)流域坡度(Slope of watershed)流域面积及面积定律(Drainage area and the law of drainage areas)流域长度和宽度(Width and length of watershed)形态因子(Shape factor) 圆度(Circularity ratio) 伸长比(Elongation ratio) 河网密度和河道维持常数(Drainage density & constant of channel maintenance)河流频度和链频度 (Stream frequency & link frequency)面积--河长曲线(Drainage area-stream length curve )高程曲线(Elevation curve)Chapter 4 降水降水 (Precipitation)Part 1 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表示方法(Precipitation elements & Temporal andspatial variation)降雨的基本要素(Rainfall Elements)降雨量(深) Rainfall (depth)降雨历时(Rainfall duration) 降雨强度(Rainfall intensity) 降雨面积(Rainfall area) 暴雨中心(Storm center)降雨强度与历时曲线(Rainfall intensity-duration curve)降雨深与面积关系曲线(Rainfall depth-area curve)降雨深与面积和历时关系曲线(Rainfall depth-area-duration curve)Part 2 降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Types of rainfall and Affecting factors) 气旋雨(Cyclonic rain) 对流雨(Convectional/Convectiverain)台风雨(Typhoons/Hurricanes) 地形雨(Orographic rain)锋面雨(Frontal rain) 非锋面雨(Non-frontal rain)Part 3 区域(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Calculation method of Average rainfall overan area)算术平均法 (Arithmetic mean method) 泰森多边形法 (Thiessen polygon method)等雨量线法 (Isohyetal method) 距离平方倒数法(Inverse distance-squared method)雷达测雨 (Radar measurement of rainfall) 卫星测雨 (Satellitic measurementof rainfall)Part4 降雨资料的检验(Test of rainfall data)Chapter 5 土壤水土壤水(Soil Water)水文循环(Hydrologic Cycle)土壤颗粒(soil particles)过滤(leach)蒸发(evaporation)蒸发,散发(transpiration)水分(moisture)Part 1土壤的质地结构及“三相”关系土壤质地 (Soil texture) 粘粒(clay)粉粒(silt)砂粒(sand)土壤结构 (Soil configuration) 土壤中的“三相”关系 (Three phases within a soil)固体(Solids)液体(Liquids)空气(Vapor)固体密度(solid density) 干容重(Dry bulk density) 孔隙度(Porosity)质量含水率(Gravimetric water content) 容积含水率(volumetric water content)饱和度(the degree of saturation) 充气孔隙度(Aeration porosity)孔隙比(Void ratio)Part 2土壤水的存在形态土壤水作用力(Forces governing soil water) 分子力(Molecular force)毛管力(Capillary force) 粘着力(Adhesion)粘结力(Cohesion)重力(Gravitational force) 土壤水类型 (Soil waterclassification)束缚水(bound water)吸湿水(Hygroscopic Water) 膜状水(Film water)毛管上升水(Ascending water in capillary tube) 渗透重力水(percolating water)毛管悬着水(Suspended capillary water) sustained gravitational water(支持重力水)土壤水分常数 (Soil water constants) 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Saturation(饱和状态)Part 3土壤水的能量状态土水势 (Soil water potential) 影响因素(Affect the factors)土壤水分特性曲线 (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Chapter 6 下渗下渗: InfiltrationPart 1 引言(Introduction)土壤水分剖面 (soil moisture profile) 下渗 (infiltration)下渗率(infiltration intensity) 下渗容量(infiltration capacity)下渗曲线(infiltration capacity curve)累积下渗曲线(accumulative infiltration capacity curve)下渗机理(mechanism of infiltration)Part 2 非饱和下渗理论()下渗方程的导出(deduction of infiltration equation)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方程的解(solution under gravity neglected)完全下渗方程的解(solution under whole condition)Part 3饱和下渗理论()基本方程的建立 establishment of basic equation下渗曲线的导出(deduction of infiltration curve)Chapter 7 蒸发与散发蒸发与散发(Evaporation & Transpiration)Part 1蒸发现象及其控制条件(evaporation and control conditions) 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s)蒸发潜热 (heat of vaporization)蒸发率(evaporation rate) 凝结潜热 (condensation latent)蒸发能力(evaporation capacity) 蒸发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evaporation控制蒸发率的条件 controlling conditions for evaporation 动力条件(dynamic)气象条件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供水条件 (water supply)Part 2 水面蒸发(water surface evaporation)太阳辐射 (solar radiation) 气压 (air pressure) 风速 (wind velocity)温度 (temperature) 湿度 (humidity) 水面大小(water surface area)水面形状(shape of water body) 水深 (water depth) 水质(water quality)理论方法(theoretical method)热量平衡法 (heat balance method)空气动力学法 (aerodynamic method) 混合法 (mixed method)水量平衡法 (water balance method) 经验公式(empirical equation)器测法( instrument-measurement method )水面蒸发的时空分布特点 tempor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Part 3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过程 (soil water evaporation processes)土壤蒸发规律 (soil water evaporation rules)Part 4 植物散发散发现象(phenomena of plant transpiration) 植物散发规律(plant transpiration rules)植物散发的确定 (determination of transpiration)Part 5 流域蒸散发(watershed evapotranspiration)上层(Upper Layer)下层(Lower Layer)深层(Deep Layer)Chapter 8 产流机制产流机制:mechanism of runoff generation径流 (Runoff) 径流形成过程 (Rainfall-Runoff Process)径流深(Runoff Depth) 径流量的时程分配(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unoff) Part 1包气带及其结构(Aeration (vadose) zone and its structure)包气带和饱水带(aeration zone or vadose zone and Saturdayed zone)特殊包气带(Special aeration zone)三相系统(three-phase system(liquid, gaseous,solid))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包气带结构(The structure of aeration zone)高寒地带的包气带(aeration zone in a high and cold area)Part 2包气带的水分动态及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Soil moisture dynamics in aeration zone and its roles in partitioning rainfall)A、包气带水分动态(soil moisture dynamics in aeration zone)包气带水分的增长(Soil moisture increase in aeration zone)包气带水分的消退(Recession of soil moisture in aeration zone)B、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The role of aeration zone in redistributing rainfall)筛子(sieve)门槛(threshold)C、包气带水量平衡方程式(Water balance equation for aeration zone)Part 3 产流的物理条件(Physical conditions for runoff generation)超渗地面径流(Hortonian overland flow) (Rainfall excess)壤中水径流产流(through flow / subsurface flow / interflow)饱和地面径流条件(saturated overland flow)回归流(return flow)Part 4 基本产流模式 (Basic modes of runoff generation)Chapter 9 地表水流地表水流:surface flowPart 1 洪水波的形成及传播(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flood wave) A、洪水波运动 (movement wave)a、几何特征(geomtric characteristics)波体(main body of flood wave)波高(wave height)波长(wave length)b、附加比降(additional slope)c、相应流量与相应水位(Corresponding discharge (water levels, stages) )d、波速(wave velocity)e、坦化(attenuation)扭曲(distortion)B、洪水运动的水力学描述(Hydraulic description of flood wave movement)圣维南方程组(Saint-Venant Equations)连续方程(Continuity equation or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动力方程 (Momentum equation)C、洪水波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lood wave)空间惯性迁移惯性项(convective inertia term)重力(gravity)时间惯性力局地惯性项(local inertia term)压力(pressure )阻力(friction)D、运动波 (Kinematic wave)E、扩散波 (Diffusion wave)Part 2(Storage theory & storage equation)A、河槽调节作用和河段水量平衡方程(Storage effects of a river channel and waterbalance equation for a reach)蓄满产流(Runoff generation on repletion of storage)超渗产流(Runoff generation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B、槽蓄方程(Storage equation)C、洪水波运动的水文学方法(Hydrological method of flood wave movementD 、特征河长(Characteristic river length)F、槽蓄曲线的特性(Nature of Storage-discharge curve)Chapter 10 洪水演算洪水演算 (Flood Routing)Part 1 引言 (Introduction)具有物理基础的洪水演算法 (Physically-based flood routing method)质量守恒(mass conservation)动量守恒(momentum conservation)Part 2 线性扩散波演算法(Linear diffusion wave routing method) 定解问题的构成 (Composition of solution problems) 基本解 (Basic solution)出流过程的计算(Derivation of outflow hydrograph) 扩散波(Diffusion wave)入流过程 (Processing of inflow hydrograph) 稳定流(Steady flow)参数的确定 (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卷积公式(Convolution formula)上断面洪水过程(inflow hydrograph at upper section)半无限长,自由下边界(semi—infinite long, free lower boundary)简单入流过程(Simple inflow hydrograph) 单位入流过程(Unit Inflow hydrograph)单位矩形入流过程 (Unit Rectangular Pulse Input)单位瞬时脉冲入流(Unit instantaneous Pulse Input)入流过程离散化(Discretizing inflow hydrograph) 汇流曲线(flow concentration curve)Part 3 线性特征河长演算法(Linear characteristic length routing method) 描述洪水波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式(Bas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flood wave movement)汇流曲线的确定(Determination of flow concentration curve)Part 4 线性运动波演算法(Linear kinematic wave routing method)运动波差分方程的建立(Difference equation of kinematic wave)数值扩散的概念(Numerical diffusion) 连续演算问题(successive routing)汇流系数的计算(Calculation of flow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泰勒公式(Taylor formula) 汇流系数(flow concentrationcoefficient)Chapter 11 流域产流流域产流:Watershed Runoff Generation/ProductionPart 1 引言(Introduction)径流 (Runoff) 径流形成过程 (Rainfall-Runoff Process)径流深(Runoff Depth) 径流量的时程分配(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unoff) Part 2流域产流面积的变化(Variations in runoff producing area)A、现象及原因(Phenomena & Causes)蓄满产流(Runoff generation on repletion of storage)超渗产流(Runoff generation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B、蓄满产流条件下总径流的产流面积变化(Variations in the runoff producing area of total runoff under runoff formation on repletion of storage)蓄水容量曲线(Watershed Capacity Curve)流域蓄水容量曲线(Watershed water capacity curve)在降雨空间分布均匀的情况下(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is even) C、超渗产流地面径流产流面积变化(Variations in the runoff producing area of surface runoff under runoff formation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Part 3 蓄满产流的流域产流量的计算(Computation of total runoff under runoff formation on repletion of storage)总径流量的计算(Computation of total runoff)径流成分的划分(Separation of runoff components)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匀情况(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being uneven)Part 4超渗产流的流域产流量计算(Computation of total runoff under runoff formation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Chapter 12 流域汇流流域汇流:Watershed flow concentration..Part 1 基本概念及数学描述Basic Concepts and mathematical description A、流域汇流的路径Watershed flow paths几何路径 (Geometric paths) 状态路径 (State paths)B、流域汇流时间Watershed flow time of concentration平均流域汇流时间 (Average watershed flow time of concentration)最大流域汇流时间 (Maximum Watershed flow time of concentration)C、径流成因公式Formula for computing the discharge at the watershed outletD、流域调蓄作用Watershed storage effectsPart 2流域汇流系统分析 Analysis of watershed flow concentration system 基于流域调蓄作用的流域汇流系统的数学表达式(Mathematical description of storage-effect-based watershed flow system) 流域瞬时单位线(Watershed Instantaneous Unit Hydrograph)卷积公式 (Convolution formula)流域单位线的识别(Determination of unit hydrograph)Part 3面积—时间曲线Time-area histogram等流时线和等流时面积(Isochrones and Inter-isochrone areas)等流时线法(Isochrones Method)Part 4概念性流域汇流模型Conceptual watershed flow concentration models 概念性元件(Conceptual components)“渠道”型 (Canal type) b. “水库”型(Reservoir type) 概念性元件的组合及其瞬时单位线(Combination of conceptual componen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stantaneous unit hydrograph).. .。

水文学原理(全套课件上158P)

水文学原理(全套课件上158P)

第三节 水文学的分支学科 (Major Branch Subjects of Hydrology) 1 、按理论或应用可分为:
2、按水体可分为:
3、按应用的对象可分为:
4、按水文学的研究方法分类:
第四节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
(Methodologies on Hydrology)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途径 (Interdisciplinary appoach)
第一阶段:十九世纪
1856年,Darcy定律-渗流运动定律
1871年,圣维南(St. Venant)方程组 (明渠缓变不稳定流运动规律)
第二阶段:二十世纪初至五六十年代
1914年,Hazen,水文频率计算 1932年,Sherman,提出了单位线 1935年,Horton,产流量计算 1938年,MaCarthy ,提出Muskingum法
水文学是地球物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水文学又是水利工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水文学又具有社会科学性 水文学是水利工程科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技术科学)
水文学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 基础(社会科学)
第二节 水文学发展的动力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logy)
研究地球系统中水的运动、循环和时空 分布规律,水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经济属性 ,水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作用)以及在水 旱灾害防治、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水环境 保护中的应用的科学称为水文学。
2、水文学的研究内容(Research fields of Hydrology)
揭示地球系统中水的运动规律、水的 循环机理和水的时空分布特点
实验途径(Experimental approach) 流域水文模拟(Hydrological Modelling) 确定性与随机性研究方法的结合 (Combination of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approaches)

水文学原理-第1章 绪论

水文学原理-第1章 绪论
水学原理
课程考核成绩评定 1、课程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等构成。 比例 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成绩占70% 2、平时成绩由出勤率以及平时随堂作业构成,比例为:1:1
2
教材为水利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内容涉及:水文学发展,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河流与流域,降水, 土壤水与下渗,蒸散发,径流,流域产流,坡面、土壤与河道水流, 流域汇流,河流泥沙,沼泽、冰川与融雪径流,湖泊、水库与河口水 文。 第1章简要介绍水文学原理基本内容和发展历程; 第2~7章阐述了水文要素及其描述方法; 第8~10章分析了流域产、汇流过程,包括地表、土壤中和地下过程 的基本特征和计算方法 第11章简要分析了河流泥沙的形成及其影响; 第12章和第13章阐述了沼泽、冰川、湖泊、水库以及河口的水文现 象和特征。
8
(3)水文现象在地区分布上,既存在相似性,又存在特殊性
不同的流域,如果所处的地理位置(指纬度、距海远近等)相似, 由于纬度地带性的影响,水文现象也就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例如, 我国南方湿润区的河流,水量充沛,年内分配较均匀,含沙量较小, 而北方干旱地区的河流则水量不足,年内分配不均,含沙量大。 但有时,不同流域虽然处在相似的地理位置,但由于各流域的地质、 地形等非地带性下垫面条件的差异,水文现象就会有很大的差异(特 殊性),例如,同一气候带,山区河流与平原河流、岩溶区与非岩溶 区,其水文现象就有很大的差别。
6
1.1.2 水文现象 水文现象: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存在和运动的各种形态,例如: 降水、蒸发、径流以及河流的结冰封冻等,统称为水文现象。 水文现象的特点: (1)水循环永无止尽(境) 任何一种水文现象的发生,都是全球水文现象整体中的一部 分和永无止境的水循环过程中的短暂表现。 任何水文现象在空间上或时间上总是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的。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

水文学原理Principle of hydrologyChapter 1 绪论绪论:introduction大气圈(aerosphere)水圈(hydrosphere)岩石圈(lithosphere)生物圈(biosphere)人类圈(anthroposphere)中国四大水问题(four major water issues in China)水多(more):洪水(floods)水少(less):干旱(droughts)水浑(turbid):水土流失(soil and water losses)水脏(dirty):水污染(water pollution)水平/垂直结构(horizontal/vertical structure)河流学(potamology/river hydrology) 湖沼学(limnology/lake hydrology) 水库(reservoir)冰川水文学(glacier hydrology) 地下水水文学(groundwater hydrology)水文气象学(hydrometeorology) 积云(cumulus) 河口水文学(estuary hydrology)流域水文学(basin hydrology) 全球水文学(global hydrology)水文学中的环境同位素(environmental isotopes in hydrology)Chapter 2 水文循环水文循环:hydrological cycle海洋蓄水(water storage in oceans) 蒸发(evaporation)凝结(condensation)大气蓄水(water storage in the atmosphere)冰雪蓄水(water storage in ice and snow)降水(precipitation)散发(transpiration)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升华(sublimation)凝华(desublimation)地表径流(surface/direct runoff)融雪径流(snow melt runoff to streams)河川径流(streamflow)泉水(spring)淡水储存(freshwater storage)下渗(infiltration)地下水出流(groundwater discharge)地下水储存(groundwater storage)大/中/小尺度(macro-scale/mesoscale/microscale)开放/封闭系统(open/closed system)截留(interception)洼地储蓄(depression storage)地下径流(groundflow)壤中流(interflow)总水量(total water)海洋/大陆(oceans/continent)咸水/淡水(saline/fresh water)沼泽(marish)大气水(atmospheric water)生物水(biological water)土壤水(soil water)Chapter 3 流域与水系流域与水系:Watershed & Drainage NetworksPart 1 基本概念分水线(watershed divide) 闭合流域(closed watershed)非闭合流域(unclosed watershed) 水系(Drainage Networks)羽毛状水系(Elongated shape) 平行状水系(fan shape)混合状水系(mixed shape) 坡地(Slope) 倾斜面(inclined plane) 收敛曲面(Convergent Camber) 发散曲面(Divergent Camber流域基本单元(Unit)P art 2 水系的地貌特征河源(headwater) 节点(node) 出口(outlet)外链(External links) 内链(Internal links) 干流(main river)支流(tributary river) Strahler分级法河流长度(stream length)河数定律(the law of stream numbers) 河长定律(the law of stream lengths) 链长度(Link Length) 横断面(Cross section) 纵断面(longitudinal section)大断面(flood cross-section) 弯曲率(Sinuosity)河底比降(Slope of stream bed)Part 3 流域的地貌特征流域形状(Shape of watershed)流域坡度(Slope of watershed)流域面积及面积定律(Drainage area and the law of drainage areas)流域长度和宽度(Width and length of watershed)形态因子(Shape factor)圆度(Circularity ratio) 伸长比(Elongation ratio)河网密度和河道维持常数(Drainage density & constant of channel maintenance)河流频度和链频度(Stream frequency & link frequency)面积--河长曲线(Drainage area-stream length curve )高程曲线(Elevation curve)Chapter 4 降水降水(Precipitation)Part 1 降水要素及其时空变化表示方法(Precipitation elements &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降雨的基本要素(Rainfall Elements)降雨量(深) Rainfall (depth)降雨历时(Rainfall duration) 降雨强度(Rainfall intensity)降雨面积(Rainfall area) 暴雨中心(Storm center)降雨强度与历时曲线(Rainfall intensity-duration curve)降雨深与面积关系曲线(Rainfall depth-area curve)降雨深与面积和历时关系曲线(Rainfall depth-area-duration curve)Part 2 降雨类型及其影响因素(Types of rainfall and Affecting factors)气旋雨(Cyclonic rain) 对流雨(Convectional/Convective rain) 台风雨(Typhoons/Hurricanes) 地形雨(Orographic rain)锋面雨(Frontal rain) 非锋面雨(Non-frontal rain)Part 3 区域(流域)平均降雨量计算方法(Calculation method of Average rainfall over an area)算术平均法(Arithmetic mean method) 泰森多边形法(Thiessen polygon method) 等雨量线法(Isohyetal method) 距离平方倒数法(Inverse distance-squared method) 雷达测雨(Radar measurement of rainfall) 卫星测雨(Satellitic measurement of rainfall) Part4 降雨资料的检验(Test of rainfall data)Chapter 5 土壤水土壤水(Soil Water)水文循环(Hydrologic Cycle)土壤颗粒(soil particles)过滤(leach)蒸发(evaporation)蒸发,散发(transpiration)水分(moisture)Part 1土壤的质地结构及“三相”关系土壤质地(Soil texture) 粘粒(clay)粉粒(silt)砂粒(sand)土壤结构(Soil configuration) 土壤中的“三相”关系(Three phases within a soil) 固体(Solids)液体(Liquids)空气(Vapor)固体密度(solid density) 干容重(Dry bulk density) 孔隙度(Porosity)质量含水率(Gravimetric water content) 容积含水率(volumetric water content)饱和度(the degree of saturation) 充气孔隙度(Aeration porosity) 孔隙比(V oid ratio)Part 2土壤水的存在形态土壤水作用力(Forces governing soil water) 分子力(Molecular force) 毛管力(Capillary force) 粘着力(Adhesion)粘结力(Cohesion)重力(Gravitational force) 土壤水类型(Soil water classification) 束缚水(bound water)吸湿水(Hygroscopic Water) 膜状水(Film water) 毛管上升水(Ascending water in capillary tube) 渗透重力水(percolating water)毛管悬着水(Suspended capillary water) sustained gravitational water(支持重力水) 土壤水分常数(Soil water constants) 田间持水量(field capacity)Saturation(饱和状态)Part 3土壤水的能量状态土水势(Soil water potential) 影响因素(Affect the factors)土壤水分特性曲线(Soil 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Chapter 6 下渗下渗: InfiltrationPart 1 引言(Introduction)土壤水分剖面(soil moisture profile) 下渗(infiltration)下渗率(infiltration intensity) 下渗容量(infiltration capacity)下渗曲线(infiltration capacity curve)累积下渗曲线(accumulative infiltration capacity curve)下渗机理(mechanism of infiltration)Part 2 非饱和下渗理论()下渗方程的导出(deduction of infiltration equation)忽略重力作用的下渗方程的解(solution under gravity neglected)完全下渗方程的解(solution under whole condition)Part 3饱和下渗理论()基本方程的建立establishment of basic equation下渗曲线的导出(deduction of infiltration curve)Chapter 7 蒸发与散发蒸发与散发(Evaporation & Transpiration)Part 1蒸发现象及其控制条件(evaporation and control conditions)基本概念(basic concepts)蒸发潜热(heat of vaporization) 蒸发率(evaporation rate) 凝结潜热(condensation latent) 蒸发能力(evaporation capacity) 蒸发分类classification of evaporation 控制蒸发率的条件controlling conditions for evaporation 动力条件(dynamic) 气象条件meteorological condition 供水条件(water supply) Part 2 水面蒸发(water surface evaporation)太阳辐射(solar radiation) 气压(air pressure) 风速(wind velocity) 温度(temperature) 湿度(humidity) 水面大小(water surface area) 水面形状(shape of water body) 水深(water depth) 水质(water quality) 理论方法(theoretical method)热量平衡法(heat balance method) 空气动力学法(aerodynamic method) 混合法(mixed method) 水量平衡法(water balance method) 经验公式(empirical equation)器测法(instrument-measurement method )水面蒸发的时空分布特点temporal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Part 3 土壤蒸发土壤蒸发过程(soil water evaporation processes)土壤蒸发规律(soil water evaporation rules)Part 4 植物散发散发现象(phenomena of plant transpiration) 植物散发规律(plant transpiration rules) 植物散发的确定(determination of transpiration)Part 5 流域蒸散发(watershed evapotranspiration)上层(Upper Layer)下层(Lower Layer)深层(Deep Layer)Chapter 8 产流机制产流机制:mechanism of runoff generation径流(Runoff) 径流形成过程(Rainfall-Runoff Process)径流深(Runoff Depth) 径流量的时程分配(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unoff)Part 1包气带及其结构(Aeration (vadose) zone and its structure)包气带和饱水带(aeration zone or vadose zone and Saturdayed zone)特殊包气带(Special aeration zone)三相系统(three-phase system(liquid,gaseous,solid))土壤结构(soil structure)包气带结构(The structure of aeration zone)高寒地带的包气带(aeration zone in a high and cold area)Part 2包气带的水分动态及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Soil moisture dynamics in aeration zone and its roles in partitioning rainfall)A、包气带水分动态(soil moisture dynamics in aeration zone)包气带水分的增长(Soil moisture increase in aeration zone)包气带水分的消退(Recession of soil moisture in aeration zone)B、包气带对降雨的再分配作用(The role of aeration zone in redistributing rainfall)筛子(sieve)门槛(threshold)C、包气带水量平衡方程式(Water balance equation for aeration zone)Part 3 产流的物理条件(Physical conditions for runoff generation)超渗地面径流(Hortonian overland flow)(Rainfall excess)壤中水径流产流(through flow / subsurface flow / interflow)饱和地面径流条件(saturated overland flow)回归流(return flow)Part 4 基本产流模式(Basic modes of runoff generation)Chapter 9 地表水流地表水流:surface flowPart 1 洪水波的形成及传播(Formation and propagation of flood wave)A、洪水波运动(movement wave)a、几何特征(geomtric characteristics)波体(main body of flood wave)波高(wave height)波长(wave length)b、附加比降(additional slope)c、相应流量与相应水位(Corresponding discharge (water levels, stages) )d、波速(wave velocity)e、坦化(attenuation)扭曲(distortion)B、洪水运动的水力学描述(Hydraulic description of flood wave movement)圣维南方程组(Saint-Venant Equations)连续方程(Continuity equation or mass conservation equation)动力方程(Momentum equation)C、洪水波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lood wave)空间惯性迁移惯性项(convective inertia term)重力(gravity)时间惯性力局地惯性项(local inertia term)压力(pressure )阻力(friction)D、运动波(Kinematic wave)E、扩散波(Diffusion wave)Part 2(Storage theory & storage equation)A、河槽调节作用和河段水量平衡方程(Storage effects of a river channel and water balanceequation for a reach)蓄满产流(Runoff generation on repletion of storage)超渗产流(Runoff generation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B、槽蓄方程(Storage equation)C、洪水波运动的水文学方法(Hydrological method of flood wave movementD 、特征河长(Characteristic river length)F、槽蓄曲线的特性(Nature of Storage-discharge curve)Chapter 10 洪水演算洪水演算(Flood Routing)Part 1 引言(Introduction)具有物理基础的洪水演算法(Physically-based flood routing method)质量守恒(mass conservation)动量守恒(momentum conservation)Part 2 线性扩散波演算法(Linear diffusion wave routing method)定解问题的构成(Composition of solution problems) 基本解(Basic solution) 出流过程的计算(Derivation of outflow hydrograph) 扩散波(Diffusion wave)入流过程(Processing of inflow hydrograph) 稳定流(Steady flow)参数的确定(Determination of parameters) 卷积公式(Convolution formula)上断面洪水过程(inflow hydrograph at upper section)半无限长,自由下边界(semi—infinite long, free lower boundary)简单入流过程(Simple inflow hydrograph) 单位入流过程(Unit Inflow hydrograph) 单位矩形入流过程(Unit Rectangular Pulse Input)单位瞬时脉冲入流(Unit instantaneous Pulse Input)入流过程离散化(Discretizing inflow hydrograph) 汇流曲线(flow concentration curve) Part 3 线性特征河长演算法(Linear characteristic length routing method) 描述洪水波运动的基本微分方程式(Basic differential equations of flood wave movement) 汇流曲线的确定(Determination of flow concentration curve)Part 4 线性运动波演算法(Linear kinematic wave routing method)运动波差分方程的建立(Difference equation of kinematic wave)数值扩散的概念(Numerical diffusion) 连续演算问题(successive routing) 汇流系数的计算(Calculation of flow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泰勒公式(Taylor formula) 汇流系数(flow concentration coefficient)Chapter 11 流域产流流域产流:Watershed Runoff Generation/ProductionPart 1 引言(Introduction)径流(Runoff) 径流形成过程(Rainfall-Runoff Process)径流深(Runoff Depth) 径流量的时程分配(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runoff)Part 2流域产流面积的变化(Variations in runoff producing area)A、现象及原因(Phenomena & Causes)蓄满产流(Runoff generation on repletion of storage)超渗产流(Runoff generation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B、蓄满产流条件下总径流的产流面积变化(Variations in the runoff producing area of total runoff under runoff formation on repletion of storage)蓄水容量曲线(Watershed Capacity Curve)流域蓄水容量曲线(Watershed water capacity curve)在降雨空间分布均匀的情况下(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is even)C、超渗产流地面径流产流面积变化(Variations in the runoff producing area of surface runoff under runoff formation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Part 3 蓄满产流的流域产流量的计算(Computation of total runoff under runoff formation on repletion of storage)总径流量的计算(Computation of total runoff)径流成分的划分(Separation of runoff components)降雨空间分布不均匀情况(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ainfall being uneven)Part 4超渗产流的流域产流量计算(Computation of total runoff under runoff formation in excess of infiltration)Chapter 12 流域汇流流域汇流:Watershed flow concentrationPart 1 基本概念及数学描述Basic Concepts and mathematical descriptionA、流域汇流的路径Watershed flow paths几何路径(Geometric paths) 状态路径(State paths)B、流域汇流时间Watershed flow time of concentration平均流域汇流时间(Average watershed flow time of concentration)最大流域汇流时间(Maximum Watershed flow time of concentration)C、径流成因公式Formula for computing the discharge at the watershed outletD、流域调蓄作用Watershed storage effectsPart 2流域汇流系统分析Analysis of watershed flow concentration system 基于流域调蓄作用的流域汇流系统的数学表达式(Mathematical description of storage-effect-based watershed flow system)流域瞬时单位线(Watershed Instantaneous Unit Hydrograph)卷积公式(Convolution formula)流域单位线的识别(Determination of unit hydrograph)Part 3面积—时间曲线Time-area histogram等流时线和等流时面积(Isochrones and Inter-isochrone areas)等流时线法(Isochrones Method)Part 4概念性流域汇流模型Conceptual watershed flow concentration models 概念性元件(Conceptual components)“渠道”型(Canal type) b. “水库”型(Reservoir type)概念性元件的组合及其瞬时单位线(Combination of conceptual componen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stantaneous unit hydrograph)。

水文学原理(水文水资源绪论及第一章)PPT课件

水文学原理(水文水资源绪论及第一章)PPT课件

%
淡水亿 km3
%
96.54
0
0
地表水
0.242541
1.75
0.2417
69.0
地下水
0.23700
1.71
0.1083
30.916
土壤水
0.000165
0.001
0.000165
0.047
大气水
0.000129
0.0009
0.000129
0.037
生物水
0.0000112
0.00001
0.0000112
承压水
大气降水
水汽水平运动
地面 蒸发 根系吸收
蒸腾 内陆
海陆间
海上
滴落 地表径流
根系吸收 地下径流
蒸腾
滴落 根系吸收
水面蒸发 海洋
2.水文学的研究内容:
水文学作为地球物理科学的一个分 支,主要研究地球系统中水的存在、分 布、运动和循环变化规律,水的物理性 质、化学性质,以及水圈与大气圈、岩 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各省会城月市份 分月降雨量
400 350 300 250 200 150 100
50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月份
降雨量(mm)
北 京 天 津 石家庄 太 原 呼和浩特 哈尔滨 长 春 沈 阳
上 海 南 京 合 肥 杭 州 福 州 南 昌 武 汉 长 沙 南 宁
香 港 澳 门 台 北
年径流量(亿m3) 牋巴西 牋俄联邦 牋加拿大 牋美国 牋印度尼西亚
中国 牋印度 牋日本
各主要国家的年径流总量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水文学原理第一章绪论

水文学原理第一章绪论

2006年7月韶关铁路成为河道
水中熄火的车辆
2006年7月韶关体育馆陷入汪洋
•.
•.
人类面临的主要水问题
水的自然属性 水借助于大气运动和蒸发、降水、径流等现象在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
和生物圈组成的地球系统中作周而复始的水文循环。 水是良好的溶剂,许多物质都容易溶解于水 水具有势能、动能、压力能和化学能等,这是驱使水发生流动、溶解物质、
携带泥沙和其他物质的动力。 水的社会属性 水是维持生命的不可替代的物质。 水多、水少、水污染都给人民的生活生产等都带来不良影响。 水资源可再生,但有时空变化。 水问题处理不好,会成为社会问题。
•.
面临的水问题
水旱、水涝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主要自然灾害(水旱灾害 造成的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的总损失比例的55%,水灾占40%)
•.
世界在研究水资源和水文时,采用了大量先进科技手段,如: ①遥感与空间技术的应用.如航片、卫星、雷达等. ②在地下水文学中应用类推式计算机,模拟难以观测的地下水情况. ③核和放射性技术应用. ④随机水文学. ⑤确定的线性水文数学模式,确定的非线性水文数学模式. ⑥确定的线性水文系统,确定的非线性水文系统. ⑦水文学与水资源学的系统方法. 目前又增加: ①模拟与模型.主要是各种水文过程的复杂模拟和参数多的模型. ②系统方法.将水文和水资源看成一个系统进行研究,是模型化理论的基础,
观测方面,发明制造了雨量器、蒸发器、流速仪等,系统的水 文测验为水文定量计 算及预报奠定了坚实基础。 (2) 20世纪初至50年代,是应用水文学兴起阶段
进入20世纪,大规模的水利水电和交通事业建设蓬勃发展, 需要科学的水文计算和水文预报,使应用水文学迅速发展起来。
① 美国1900年J.A.塞登提出著名的塞登定律; ② 1924年H.A.福斯特建立了P-Ⅲ水文频率曲线计算方法; ③ 1932年L.R.K.谢尔曼提出单位线法 ④ 1935年G.T.麦卡锡建立了马斯京根河道洪水演算法。 这一时期我国水文学发展则比较落后。

水文学第1-2章

水文学第1-2章


3 .下渗


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下渗能力不同; 同一时间不同点的下渗能力不同。 下渗能力可用曲线表示,随时间增长而衰减。
实用上,用实测降雨、径流资料反推流域平均 下渗能力曲线或用下渗能力地区分布函数;

4 .水位

我国统一采用青岛附近的黄海海平面作为标准基面。 水尺观测:变化平稳时,每日8时和20时各一次 枯水期,每日8时一次 汛期每日4次(或更多) 自记水位计:观测连续 日平均水位,月平均水位,年平均水位 年、月最高、最低水位、洪水水位
(3)流量资料的整编:

1)常测水位下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绘制 水位——面积曲线 水位——速度曲线 水位——流量曲线
2)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延长

低水位:顺势延长 展延幅度不应超过10%。

高水位:展延幅度不应超过实测流量对应水位变幅的30%
A:延长水位——速度曲线,此线高水位 时趋于一条与纵轴平行的直线; 实测 高水位的水位——面积曲线;
测沙垂线 垂线平均含沙量 断面输沙率


(2)推移质泥沙测验及计算 推移质输沙率 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测验断面的 推移质泥沙重量。




测验推移质: 首先确定推移质的边界,在有推移质的范围内布 设若干垂线,施测各垂线的单宽推移质输沙率; 计算部分宽度上的推移质输沙率; 最后累加求得断面推移质输沙率。


5 .流量
(1)流速仪观测流量 1)断面测量、布置测深垂线 2)流速计算与流量计算 点流速测量 第m条垂线上的平均流速(5个测点时):


第i快面积上的平均流速: 中间部分: 左、右岸部分

流量计算
(2)浮标法观测流量

工学工程水文学讲稿

工学工程水文学讲稿

工程水文学(讲稿)教师:陈平扬州大学水利学院2010年9月Chap.1绪论(2h)一、水文学水是生命之源。

地球上存在着广阔的水体。

1. 水体:是指以一定形态存在于自然界中的水的总体。

如大气中的水汽,地面上的河流、湖泊沼泽、海洋和地面下的地下水。

各种水体都有各自的特性和变化规律。

2. 水文学:就是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存在、循环、分布和变化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一门学科。

它分为:河流、湖泊、地下水、海洋、沼泽、冰川。

我们所研究的主要是河流水文学。

3. 工程水文学:是一种应用性的学科,即把水文知识应用到水利工程建设的科学。

主要内容为水文计算和水文预报。

二、作用与用途1. 规划设计阶段:预估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内的水文情势(水体的变化规律),确定工程规模、开发方式。

为工程设计提供设计水文数据。

如把河水流量估计过大,就会使工程规模过大,造成资金浪费。

估计过小,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甚至威胁人民生命财产。

2. 施工阶段:短期洪水预报。

3. 运营管理阶段:调度,防洪,使水利工程发挥最大的工程效益。

三、水文现象的特点水文现象主要受气候、下垫面条件等影响,其特点表现为:1. 时间上:周期性;年、月、多年的周期性。

2. 空间(地区)上:随机性、不平衡性。

四、研究方法1. 成因分析法2. 数理统计法3. 地理综合法五、我国水资源状况:1. 世界总水量:13860亿km3,淡水:350亿km3。

2. 我国:2.8万亿m3,排在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印尼之后,为第六位,人均2670方,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世界三大危机:资源、人口、环境。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南多北少,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经流总量占全国82%,耕地占38%。

时间上、年内、年际间分配不均。

夏多、冬少,有明显丰、枯年份。

水资源拥有量——富有;开发程度——现代化水平。

六、水文计算主要解决:1. 工程使用期间可能出现的符合设计标准的水文过程。

2. 各水文特征值大小。

水文学原理——精选推荐

水文学原理——精选推荐

⽔⽂学原理第⼀章1. ⽔⽂循环现象:⽔在太阳能和⼤⽓运动的驱动下,不断地从⽔⾯、陆⾯和植物的茎叶⾯,通过蒸发或散发,以⽔汽的形式进⼊⼤⽓圈。

在适当的条件下,⼤⽓圈中的⽔汽可以凝结成⽔滴,⼩⽔滴合并成⼤⽔滴,当凝结的⽔滴⼤到能克服空⽓阻⼒时,就在地球引⼒的作⽤下,以降⽔的形式降落到地球表⾯。

我们把⽔的这种既⽆明确的“开端”,也⽆明确的“终了”的永⽆休⽌的循环运动过程称为⽔⽂循环。

2发⽣原因:内因:⽔在常温下能实现“三态”转化;外因:太阳辐射地⼼引⼒3影响⽔⽂循环的因素:⽓象因素:风向、温度、湿度等;⾃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壤、湿度等;⼈类活动:农业措施、⽔利措施等;地理位置4.科学意义:1.形成各种地貌,塑造地球表⾯;2众多物质循环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地球上⽣命⽣⽣不息,能千秋万代延续下去;3.形成⼀切⽔⽂现象,调节⽓候;4提供巨⼤的⽔利资源,⽔资源和⽔能资源具有再⽣性。

第⼆章1.⽔量平衡原理:针对⼀定长度的时间段,针对某⼀空间尺度2全球⽔量平衡(陆地、海洋)3. 流域⽔量平衡4. ⽔⼟植被系统的⽔量平衡⽅程式第三章1. 流域⼭峰、⼭脊、鞍部的连接线称分⽔线流域: 地⾯分⽔线包围的区域地⾯分⽔线与地下分⽔线重合的流域称为闭合流域;地⾯分⽔线与地下分⽔线不重合的流域称为⾮闭合流域。

2.⽔系流域中⼤⼤⼩⼩河道交汇形成的树枝状或⽹状结构称为⽔系3.坡地: 流域中除⽔系以外的部分称为坡地4 Strahler分级(1)直接发源于河源的⼩河流为⼀级河流;(2)两条同级别的河流汇合⽽成的河流级别⽐原来⾼⼀级(ω*ω= ω+1 );(3)两条不同级别的河流汇合⽽成的河流的级别为两条河流中的较⾼(ω*n=n,n>ω);(4)整个河⽹中所有河流的级别的最⼤值取为整个河⽹的级别,也称流域级别。

5霍顿三⼤定律河数定律何长定律⽐降定律6.地形地貌与洪⽔关系第四章1降⾬(⽔)基本要素降⾬量(深):指⼀定时段内降落在某⼀点或某⼀⾯积上的总⾬量,⽤深度表⽰,以mm计。

水文学第1、2章

水文学第1、2章

2、形成 —— 地面上的水在重力作用下,沿着陆地 表面上的线性凹地流动,从而形成河 流。
3、分段 —— 一条发育完整的河流,按河段的不同
2019/10/29
特性,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41
(1)河源 ——河流的发源地。即开始具有地面水流的地方。
例如:泉水、冰川、溪涧
2019/10/29
42
(2)上游 ——紧接河源上端,奔流于深山峡谷中的一段河流。
又可分为
一级支流 二级支流
2019/10/29
直接注入 干流的河流
注入一级支 流的河流
24
3、水系 ——河流的干流及全部支流所构成的脉络相 通的河流系统,称为河系或水系。
常用干流名称来命名
2019/10/29
25
二、河长及弯曲系数
1、河长
——从河源到河口的距离。是确定河流落差、比降 和能量 的基本参数。
21
重点 •掌握水位~流量关系曲线的绘制及延长 •了解河川径流的基本概念 •掌握一般的测流方法,能进行有关问题的计算。
2019/10/29
22
§2—1 河流与流域
一、干流、支流和水系 1、干流 ——直接注入海洋、湖泊的河流。
一般取长度、流量最大的河
2019/10/29
23
2、支流 ——流入干流的河流。
2019/10/29
10
4、水分循环图示:
图1.1水文循环示意图
2019/10/29
11
§1—2 水文学的研究领域及发展
1、水文学概念
——水文学是研究地球上各种水体的形成、运 动变化规律以及地理分布的科学。
2019/10/29
12
2、分类 (1)按研究水体可分为:

《水文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水文学原理》复习思考题

《⽔⽂学原理》复习思考题《⽔⽂学原理》思考题第⼀章绪论1. ⽔⽂学主要研究那些内容?⽔⽂学是研究地球上⽔的分布、循环、运动变化规律及其与地理环境、⼈类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研究地球上的各种⽔体的形成、循环和分布,探讨⽔体的化学和物理性质以及它们队环境的反应,包括它们与⽣物的关系。

)2. ⼈类⾯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如何解决?⽔资源缺⽔问题:⽔多了,⽔少了,⽔脏了;3. 什么是⽔⽂现象?⽔⽂现象有哪些基本规律和特性?⽔⽂现象;降⽔,蒸发径流以及河流的结冰封冻等基本规律;1确定性规律;2随机性规律特性;1时程变化的周期性与随机性对⽴统⼀;2地区分布的相似性与特殊性对⽴统⼀4. ⽔⽂学有哪些主要分⽀学科?1、按应⽤范畴分:⼯程⽔⽂学、农业⽔⽂学、城市⽔⽂学、森林⽔⽂学2、按研究⽅法分:⽔⽂统计法、随机⽔⽂法、地理⽔⽂学、实验⽔⽂学、同位素⽔⽂学,实验⽔⽂学,动⼒⽔⽂学,数值⽔⽂学,⽔⽂测验学;3、按研究对象分:河流⽔⽂学、河⼝⽔⽂学、海洋⽔⽂学、河⼝⽔⽂学、地下⽔⽂学冰川⽔⽂学、湿地⽔⽂学,环境⽔⽂学,⽣态⽔⽂学5. ⽔⽂学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1萌芽时期;2奠基时期;3时间时期;4现代化时期6. 简述⽔⽂学研究的特点⽔⽂现象的基本特点1、成因上的⾃然性和认为性2、时程上的周期性和偶然性3、地域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4、运动的同在性和独⽴性第⼆章⽔⽂循环1. ⽔有哪些⾃然属性?社会属性?2. ⽔循环有哪些环节?降⽔,蒸散发,下渗,地⾯径流与地下径流。

2. 研究⽔⽂循环有哪⼏种尺度?1全球⽔⽂循环,2流域或区域⽔⽂循环,3⽔—⼟壤—植物系统⽔⽂循环3. ⽔循环的主要表现形式(⽔⽂现象)有哪些?降⽔,蒸发,径流和下渗4. 全球和流域(区域)⽔量平衡及⽅程式。

.全球⽔量平衡⽅程:如研究区域为地球上的全部海洋,所取计算时段为年,则某⼀年的(1)⽔量平衡⽅程为:P 洋+R=E 洋+△Ws 式中P 洋——海洋上某—年的降⽔量;R——⼤陆流⼊海洋的某年径流量;E 洋——海洋上某⼀年的蒸发量;△W ——海洋某⼀年的储⽔增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绪论
• • • • • • 水文学? 水文学的研究对象 水文学的发展动力 水文学的分支学科 水文学研究方法 《水文学原理》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第一节 水文学的研究对象
• 1.水文学的定义Definition of Hydrology
研究地球系统中水的运动、循环和时空 分布规律,水的自然和社会属性,水与生态 环境相互关系(作用)以及在水旱灾害防治、
空间尺度最小,开放式循环系统。
4、水文循环的作用和意义
地球上总水量13.86亿Km3,
参与循环的约57.7万Km3,0.0416%。 (1)调节气候; (2)塑造了地球表面; (3)形成了巨大的水利资源; (4)形成一切水文现象。 5、水文循环的影响因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气象因素——如温度、风速、风向、湿度等;
(principles of Hydrology)
水文学原理
扬州大学·水利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
课程认识
一、水文学原理的主要内容
何为水文学?水文学原理是什么? • 1.各种水体的形成、演变; • 2.水体形成的成因、演变的规律; • 3.研究水体形成成因、演变规律 的方法。
二、学习目的
• 1.掌握水文现象的基本规律和研究方法; • 2.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为后续课程学习、水文学科研究打下基础。
1871,圣维南(St.Venant)方程组--明渠缓变不稳定流运动
规律
• 第二阶段:20世纪初至五十六年代
1914,黑曾(Hazen),水文频率计算; 1932,谢尔曼(Sherman),单位线; 1935,霍顿(Horton),均质包气带产流理论; 1938,麦卡锡(Macarthy),马斯京根(Muskingum) 洪水演算方法;
课程内容
• • • • • • • 主要内容 Chp1 绪论 Chp2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 Chp3 流域与水系/河流与流域 Chp4 降水 Chp5 土壤水和下渗 Chp6 蒸发与散发 Chp7 径流 Chp8 流域产流 Chp9 河道水流 Chp10 流域汇流 Chp11河流泥沙 Chp12 河口水文与潮汐
第三节 水文学的分支学科branch subjects of Hydrology
第三节 水文学的分支学科branch subjects of Hydrology
第四节 水文学的研究方法(Methodologies on Hydrology)
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途径(Interdisciplinary appoach) 实验途径(Experimental approach) 流域水文模拟(Hydrological Modelling) 确定性与随机性研究方法的结合 (Combination of deterministic and stochastic approaches)
1674,法国人佩劳特(Perreault)通过分析得出 法国塞纳河流域的年径流量为流域内年降水量的1/6 (径流系数=1/6). UNESCO和WMO将1674年作为水文学的生日。
第二节 水文学的发展动力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logy • 1.水文学发展简史 History of Hydrology • 第一阶段:19世纪 1856,达西(Darcy)定律--渗流运动规律
第二节 水文学的发展动力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logy • 2.水文学发展动力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人类追求真理的进步 • 3.水文学发展机遇
第三节 水文学的分支学科branch subjects of Hydrology
第三节 水文学的分支学科branch subjects of Hydrology
第二节 水文学的发展动力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logy • 1.水文学发展简史 History of Hydrology •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
流域水文模型(Hydrological Mode) 水资源水文学、环境水文学
•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
全球尺度水文学(Global Scale Hydrology);
• 第五阶段: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
生态水文学(eco-hydrology);
第二节 水文学的发展动力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ydrology • 1.水文学发展简史 History of Hydrology • 萌芽时期(1600年以前) —最原始的观测 雨量、水位 • 奠基时期(1600-1900)---实验水文学 • 实践时期(1900-1950)---应用水文学 • 现代化时期(1950以后)—理论深入研究、 多学科交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引入
主要研究水资源的形成、时空分布、开发利用和保护,水旱 灾害的形成、预测预报、防治,以及水利工程和其他工程建 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中的水文水利计算技术。
(3)同时具有社会科学性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害灾害预测预报和防治
第一节 水文学的研究对象
• 3.水文学的研究内容Research fields of Hydrology
第三节
水量平衡
1、通用水量平衡方程 设想以一个区域的下垫面为研究对象,该区域内地面有许多进 出的水道并有湖泊、水库、沼泽等水体。 Rr
Rg
Ec Px Eb
qa R´
r
I
w
O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I-O=±W
I =Px+Ec+Rr+Rg O =Eb+ qa +R´r+R´g
R´g
Px+Ec+Rr+Rg= Eb+ qa +R´r+R´g ±W 令E=Eb-Ec ,Rr+Rg=RI,R´r+R´g=RO 则 Px+RI = E+qa+RO ±W
由此表可知,地球是一个水量丰富的星球,同时对人类来说又是一
个水资源短缺的星球。可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紧缺必然制约经济社会 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已成为人类社
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2、地球上水的更新 正是由于自然界水文循环的周而复始、永不停息,从而
导致地球上的各种水体中的水得到不断更新。水体中的水
4、全球的水量平衡
2、水-土壤-植被系统的水平衡
I =P-P截留+Wsi+Wsui+E潜水 O =Ep+Es+Wso+Wsuo+Rper I-O=± W
3、河流-流域的水量平衡
4、全球的水量平衡
大陆:输入项:Pl 输出项:El R 水量平衡式:Pl=El+R+ Sl 海洋:输入项:Po R 输出项:Eo 水量平衡式:Po=Eo - R+ So 短时段内, Sl和 So可正可负。 但是对于多年平均的情况,正负可以相互抵消,蓄水量的变 化量趋于零。
全部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更新周期。 水体的更新周期可用下式计算:
s tr q
s — 水体的储量; q — 流量;tr — 水体更新周期
地球系统中的水更新速度: Tr=13.86 亿km3/(57.7万km3/year)=2400years
根据全球各水体的储量和流量之间的关系可以计算出相应的更 地球上更新最快的水体是大气水,只有8.2天;其次为河流水,为 16天。河流水的这种快速更新对人类获取淡水资源具有特别重要的 意义,也是水资源成为地球上能自行恢复或再生的原因。相反,深 层地下水的更新周期长达1400年,大量开采、超采深层地下水而得 不到及时补充恢复,就会导致各种负面影响。
新周期,具体结果上表(教材P14)。据计算结果:除生物水以外,
第三节
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原理:对任一区域在给定的时段内,各种输入水量等
于输出水量与区域内储水量的变化之和。
要正确理解水量平衡方程必须掌握两个关键点: 针对一定长度的时间段(a specific period of time) 针对某一空间尺度(a study area)
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水资源保护中的应用
的科学统称为水文学。
第一节 水文学的研究对象
• 2.水文学的性质nature of Hydrology
(1)地球物理科学的分支
主要研究地球系统中水的存在、分布、运动和循环变化规律, 水的理化性质,以及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的相互关系。
(2)水利工程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
(3)地理位置——如距离海洋的远近;
(4)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改变下垫面条件直接或间接地 影响水文循环。
6、我国的水文循环路径
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与各大洋的相对距离,以及大气环流 和季风的影响,决定了我国的水汽来源主要有:太平洋、印度洋、
大西洋、北冰洋和鄂霍次克海,从而形成了相应的水文循环:
1.水文循环现象water cycle
1.水文循环现象water cycle
1.水文循环现象water cycle
2.水文循环的原因Causes
3.水文循环的尺度 (1)大尺度水文循环(Macro-scale water cycle)
全球水文循环(Global water cycle )
空间尺度最大,最完整的水文循环。
太平洋水文循环、印度洋水文循环、大西洋水文循环、 北冰洋水文循环、鄂霍次克海水文循环、内陆水文循环
第二节
1、地球上水的分布和储量
地球上的水
地球上的地理圈——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组成。 水圈——包括大气水、地面水、地下水和生物水。其中地面水 是地球上水量组成的主要部分。地球上各种水的分布见书上P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