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美学情愫
流行语中的语言美学特质的体现【论文】
流行语中的语言美学特质的体现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文化呈现多样性发展趋势, 流行语就是从其中衍生而来的一种。
一般形式的流行语所展现的是人们在对词语所指对象的形容中表现出社会观念、文化心态以及审美取向。
本文从流行语的语言特点出发, 把握语言与美学两者的反应关系, 进而体现流行语中的语言美学特质, 并在特质之中寻找其审美规律。
关键词:现代流行语; 体现; 语言美学; 特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们所应用的语言已经与流行语分不开, 不仅仅是由于流行语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广泛认同性与迅速流传性, 还由于其在发展中具有自身的美学理念。
流行语在社会发展中所展现出的美学特质, 其实就是对其魅力的展现, 并且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交流沟通、互相理解的主要手段。
用流行语进行语言表达, 就是对展现理性化的逻辑概念与文字化的语言进行论述, 并在艺术活动中萌发产生。
由此可以说明, 艺术的自然化、多样化以及不同的创造过程是流行语不断完善的发展基础, 促进着流行语在当今时代演变衍生。
1 现代流行语言特点1.1 时代性根据社会语言及心理语言学中对现代流行语的解析可知, 在某一时代当中, 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社会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与前一时代产生一些相异的变化, 同时可能对当前时代的风貌进行或正或负的社会现象反应, 或者是用该时代中最具影响力的流行语进行表述。
从最基础的理论角度来解析, 流行语来自人类社会同时也是人类社会, 就如同当前社会中对于年轻女孩不再用“女士”“小姐”“小姑娘”来称呼, 转而用“美女”“仙女”等来称呼。
以上的称呼形式就目前社会、时代发展状况来看是极为临时的称呼用法, 是否能将这种语义确定下来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刘晓芳, 2009)1.2 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流行语与其他在人类活动中所流行的事物相同, 都经历产生、盛行、消亡的过程, 在产生的过程中也会有特定的环境与范围。
流行语与其他的语言相比, 其“寿命”更为短暂, 比如“上山下乡”“样板戏”等, 在现代会社发展中已经不见踪影。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
社会学论文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探究及其引导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流行语成为了大学生日常交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些网络流行语以其独特的表达方式、鲜明的个性和幽默的风格,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关注和喜爱。
然而,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背后隐藏着一些深层次的原因和影响。
首先,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可以满足他们追求归属感和认同感的心理需求。
在大学生活中,社交圈子的拓展和社会身份的建立对于个体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大学生可以与同龄人建立共同的语言符号系统,形成一种群体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能够让他们感到自己被接纳和理解,从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还可以作为一种情感宣泄的方式。
在快节奏和高压力的大学生活中,情绪的释放和情感的表达是非常重要的。
网络流行语通常以夸张、幽默的方式表达情感,能够帮助大学生化解压力和释放负面情绪。
通过使用网络流行语,大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他人的共鸣和支持,从而减轻内心的负担。
然而,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流行语也存在一些心理隐患。
首先,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导致大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下降。
网络流行语通常以简洁、模糊的方式表达,缺乏准确性和严谨性。
长期以来,大学生过多地使用网络流行语可能使他们在正式场合或学术交流中表达不清、不准确,甚至影响到他们的沟通能力和思维逻辑。
其次,过度追求网络流行语的时尚性和个性化可能导致大学生的价值观扭曲。
网络流行语往往以调侃、讽刺等方式表达,有时会涉及到不恰当的内容或价值观。
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流行语时,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盲从、不跟风,避免对错误的价值观产生误导和认同。
面对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心理需求和心理隐患,我们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正确使用网络流行语。
首先,学校和家庭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语言表达能力。
其次,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文化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视野,提升综合素质。
浅析网络流行语“最美”
等 多种 句 法 成 分 ,具 有 丰 富 的句 法 功 能 ( 6 2 整 理 的 从 4条 语料 中选 取 最 典型 的 以下 l例 来 说 明。 ) 2 ( ) “ 美 ”作 主语 一 最
、
“ 美 ”语义 发 展 与 演 变 最
“ 美 ” 是 由 程 度 副 词 “ ” 加 上 形 容 词 “ ” 构 最 最 美 成 , “ ”字 的义 项 有 很 多 ,最 基 本 的 义 项 是 “ 丽 的 、 美 美
语 言应用研 究
疆
浅 析 网 络流 行 语 “ 最美
口王 昕芄
, ,
摘 要 :本文将从语言学视 角分析 网络流行语 “ 最美” 的含义 、句法特征 、语用条件以及其所折射 出的当代 人的社会心态,进一步探寻其流行的真正原 因。
关键 词 :流行 语 最美 语义 语用 社 会 心 态
( )民众 眼中的 “ 2 最美”应该得到制度的肯定 ( 华夏
( ) “ 美” 其 实 不需 要 仰 视 ( 钱 江 晚报 》 2 1 年 3 最 O 2
最 美 图 画 、最 美 乐 曲… …其 语 义 是 指 在 诸 多 同类 的 人 或 事 经纬 网 ,2 1# 4 2 日 ) O2 月 5 物 比 较 中 ,美 丽 的程 度 最 高 的一 个 , 更 倾 向其 比较 后 的 客
流行语指 的是某 个时期在某些人 中广泛流 行的语言形式 。[ 1
自从 2 1年 7 日被 网友 们 称 为 “ 美 妈 妈 ” 的 吴 菊 0 1 月2 最
美 ” 评 价 的人 都 是 些 “ 根 ”人 物 。 “ 美 N ” 格 式 绝 大 草 最 P 部 分 最 先 是 出 自网 民 的 “ 誉 ” , 与 以往 客 观 的 “ 丽 ” 赞 美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美学情愫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美学情愫【摘要】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美学情愫是当代大学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首先探讨了流行语的起源和传播,分析了网络文化对于流行语的影响以及大学生如何通过流行语表达自己。
接着深入探讨美学与情感共鸣在流行语中的体现,以及流行语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
从流行语的文化价值出发,提出重视和研究网络流行语的美学情愫有助于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
总结指出,流行语的美学情愫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文化特征,研究和关注这些美学情感的表达形式,对深入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美学情愫、起源、传播、网络文化、影响、表达、美学、情感共鸣、心理影响、文化价值、重要意义、文化特征、社会、理解。
1. 引言1.1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美学情愫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美学情愫,是指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流传并产生情感共鸣的网络用语。
这些流行语不仅仅是简单的词汇或短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情感载体。
通过网络传播,这些流行语蕴含着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情感内涵,成为大学生们表达情感、认同归属、探索自我等方面的重要工具。
研究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美学情愫,不仅有助于理解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文化特征和审美趣味,更能够深入挖掘这些流行语背后的文化意义和情感蕴涵。
流行语的美学情愫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反映了他们与当代网络文化的紧密联系,同时也揭示了他们对情感表达和文化认同的需求和追求。
通过重视和研究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美学情愫,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变化和发展,为推动文化交流和审美创新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1. 流行语的起源和传播流行语的起源和传播是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美学情愫的重要组成部分。
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传播过程在当今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迅速和广泛。
流行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各种不同的来源,可能是某一句影视剧台词被大家引用,也可能是某一段网络视频在社交平台上被疯狂分享,甚至可能是某一篇段子在微博上迅速走红。
大学校园流行语说
大学校园流行语说大学校园流行语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既是抒发情感,也是表达态度的工具,更是传递思想的媒介。
在面对山山水水,风风雨雨的大学生活时,我们不禁要借助这些流行语来表达我们的心声。
一、"佛系"“佛系”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它指的是一种传统佛教中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即不会为了一件事情而过分的纠结和抱怨,而是从容面对生活。
在大学校园中,“佛系”这个词体现在有事情不紧不慢的态度上,学生们以一个轻松的心态面对学业和生活。
如:“要佛系一点,不然生活太累了。
”二、"666"“666”是指非常好的事情,这个说法来自网络语言。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常常用“666”来表达对某人或某事物的赞赏。
例如:“这件衣服好看极了,666!”三、"女汉子"“女汉子”是指在行为举止、性格特质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呈现出与传统女性明显不同的女孩子。
她们拥有男人般的果断、干练和坚毅,同时又保留了女性特有的温柔与细腻。
在大学校园里,“女汉子”这个词语往往被用来描述那些独立自主、自由自在的女孩子。
如:“她是个女汉子,什么都干得来。
”四、"小清新"“小清新”是一个比较新的词语,它常常用来形容表现出脱俗的、自然的、清新的风格,如在穿衣、打扮、文化娱乐等方面坚持简约风格的人。
在大学校园里,“小清新”既被用来形容人,也被用来描述环境。
如:“这间咖啡馆很小清新。
”五、"晒图"“晒图”是指将自己或家里或学校或旅游的照片刊登到网上或自己的朋友圈中让其他人欣赏。
在大学校园中,“晒图”这个词语已经成为了记录生活美好的一部分。
当一件美好的事情或美丽的风景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我们便可以用“晒图”来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
如:“我去旅游了,晒图”!大学校园流行语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它代表了学生们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态度和想法。
在大学校园中,这些流行语非常的多种多样,既有满足自我情感需要的,也有表达个性和特点的。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美学情愫
础》 等课程 已经成为高 等教育 的必修课 。即便 是之前没 有受
过计算 机 网络教 育的学 生 ,在 大学 课堂 上进 行过 相关 学习
后. 也 可 以较 熟 练 地 掌 握 网络 技 术 。在 现 有 的 高 校 网络 条 件
下. 每个 大学 生都可 能成为信息 的发布 端。数量 多 、 地域 广 、 专业 面宽 的大学 生信息 源群体 使得 校 园网络 流行语 的信 息 来源 宽广 、 出处 众多 。第 二 , 网络 流行语 自身特点 易 引起 大 学 生共鸣 。大学生 群体较之 其他群体 . 具有 较好 的文化基 础
学生与青年两 大特征 , 大 学 生 毫 无 疑 问 成 为 网络 使 用 的 最 大
由上述 数据 不难 得 出 , 大 学生 是数 量最 大 的网 民群体 。
与一 般 网络流 行 语相 比 , 大 学 生 网络 流行 语 的传 播速 度更快 , 形 式更 简洁 , 用词 更抽 象 , 更具 有 高校校 园特 色 , 更
现代语 言学之 父索绪 尔认 为语言 是社 会 中形 形 色色 的
各 式 符 号 巾最 重 要 的 一 种 符 号 。 网 络 流 行 语 作 为 网 络 语 言
伴随着 网络 的产 生而 出现 , 为一种 新的语 言 符号形 态 , 是人 类社会 发展到一 定阶段信 息传播 载体变化 的必然产 物 。 网络 流行 语 以文 字 、 数字 、 字 母 和符 号 为 主要 载体 , 广 泛存 在于具 有共 享性 与开放性 的 网络平 台 中 ,是 网络语 言 巾最 活跃 和网 民们 约定 俗成 的表 达方式 。网络流 行语 既具 有语 言的“ 符号” 性质, 又是 以网络 为载体 的 , 简行 语 的 美 学 情 愫
现代流行语中体现的语言美学特质
现代流行语中体现的语言美学特质
现代流行语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们的出现和传播往往伴随着时代变迁和文化的演变。
这些流行语在表达意义的同时,也体现了一定的语言美学特质。
首先,现代流行语的语言美学特质体现在其简洁、生动、易于理解的特点上。
这些流行语往往通过简短的词语和形象性的比喻,能够直观地表达出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一脸懵逼”、“脑洞大开”、“压力山大”等等流行语,都以简练明了的语言形式,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的情感和心理状态。
其次,现代流行语的语言美学特质还表现在其幽默、讽刺、反讽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这些流行语往往通过夸张、调侃、讽刺等方式,表达出人们对社会现象和人际关系的反思和感慨。
例如,“土味情话”、“社会人”、“骗你没商量”等流行语,都以幽默、讽刺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和态度。
最后,现代流行语的语言美学特质还体现在其创新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上。
这些流行语往往通过创新的词语组合、新颖的表达方式等,呈现出多样化的语言风格。
例如,“有钱任性”、“颜值担当”、“脱单即将成为狗粮”等流行语,都以新颖、富有创意的方式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总之,现代流行语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其语言美学特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追捧。
它们以简洁生动、幽默讽刺、创新多样化的方式,表达出人们的情感和思想,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成为了时代
和文化的重要代表。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心得
网络流行语大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你方唱罢我登场。
从一篇新闻报道中不起眼的几个字,到成为风靡网络的流行语,只用了几个小时。
一些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一种新的社会方言,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网虫’之间在网络上的交际用语”。
许多语言学专家对这种现象十分担忧,他们认为网络流行时尚语对规范的汉语是一场挑战。
特别是对正在学习的青少年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有的学生做作文时运用很多文理不通的网络时尚语言,显得不伦不类。
这些观点不是全无道理,但用这种方式全面否定网络流行语体现出的却是相关评论者的无知。
网络流行语不能简单地被看作一种特殊的信息符号,某些时候它常常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正如每一枚硬币都有它的正反面,从一个角度来看是积极的因素,换一个角度来看则未尝不是弊端。
流行语和所有事物一样,都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流行语作为社会生活和文化在语言中集中、精炼的反映,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屏蔽掉其消极影响。
青年人尚处于成长期,自我控制能力低、是非判断能力差,流行语文化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教育的消极负面影响不可避免。
只有客观公正对待该现象,积极引导青少年学会理性对待,并为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才能促使其健康成长。
在青年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适当、适时地引入流行语,可以大大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实现教育与现实生活的成功对接。
价值观教育是社会生活的基础性部分,社会生活是青年价值观教育存在的意义和动力源泉,但价值观教育不会自动为青年人所接受。
流行语涉及当代社会的重大事件、现象与时弊,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个层面,如人生意义、生活方式、爱情、友情、就业、消费、时尚等等,本身蕴涵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又因其生动、形象、时尚、表达力、感染力强等特征,深得青年人喜爱,极易为青年人被接受,融入了流行因素的价值观教育将必然蕴含着巨大的教育力量。
由于青年群体的善于模仿、易于接受新事物等生理、心理特点,通过流行语直白通俗的表述,可以使青年人从中吸取内含在流行语中的有益价值观。
大学生流行语浅析
大学生流行语浅析——实践活动课之大学生流行语调查大学生群体是当代追逐潮流,喜欢新鲜事物的一群青年群体。
大学校园里各种流行现象的产生也深受社会,网络的影响。
作为新事物产生的流行语是深受热爱新奇事物大学生喜爱并欣然接受的。
作为大学文化中的一部分,校园流行语不仅有幽默简洁明了的语言特色,也体现了大学校园特有的生活风尚。
下面就是我们针对这一现象所做的分析和结论。
Part1:流行语在校园流行的原因一、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新现象的不断产生。
对于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新奇的大学生而言,使用流行语会使得语言更诙谐幽默,人际交往变得更容易。
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紧跟潮流的代表,也是他们善于交际,风趣幽默的化身。
二、书刊杂志,电视电影,电脑手机之类网络传媒等各种媒介对学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一些广告语言,小品台词,影视剧中的经典对白常常在学生中传播并成为流行语.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青年学生追求时尚化的结果。
三、是人际交往中的从众心理.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在形成独立人格塑造自我的同时,还有着极强的从众心理,同龄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更为直接.再加上大学生群体人员数量众多,也使得校园流行语能够迅速在大学校园里被广泛传播和使用。
Part2:校园流行语的分类(一)心理、情绪词语。
这一类词语在流行语中所占比例相当大,比如“淡定”、“无语”“醉了”、等。
最近大热的“醉了”一词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似乎已经成为高校独有的一道风景线,反映了部分高校学生在生活中被部分现象的无奈。
现在学生学习就业压力和烦恼日增,对一些社会现象难以理解和接受。
“醉了”一词在此情况下,开始频频出现。
充分能体现出大学生无奈的尴尬心情,形容贴切。
(二)网络流行词语。
社交网络以其丰富多彩性、快捷互动性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它的出现,反映了新的通信手段的优势,也成为大学生获取新信息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更方便了大学生的交往。
网络上各种热词的出现也被带入到生活中。
新兴起的热词“段子手”也被用到校园生活中那些幽默风趣可爱的人,词语贴切,但更容易让人接受。
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心理解读与思考
校园流行语的文化心理解读与思考作者:符秀敏陈亚芳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第08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经济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崭新的语言词汇,这些语言词汇必须借助特定的环境才能被人们所理解,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就显得尤为亲切,也很容易就能够理解这些崭新的语言词汇。
这些校园流行语的出现,反应了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生活状态,是其内心价值观的一种体现载体,有必要给予高度重视。
本文首先从校园流行语概述谈起,继而分析校园流行语反映出的大学生的文化心理状态,最后阐述校园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希望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校园流行语概述校园流行语是指特定时期内在校园内被学生所广泛使用的话语形式,主要包括崭新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可以说,这些崭新的校园流行语移植于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领域,是这些领域的缩影。
校园流行语的来源。
校园生活、公众传媒、社会公众人物为校园流行语的出现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
校园生活是校园流行语最为直接最为本职的来源,公众传媒主要指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介,其为校园流行语的出现也提供了诸多机会和平台,公众人物同样是校园流行语不可或缺的产生渠道。
校园流行语的类型。
与大学生学习考试或就业有关,比如“挂柯南”、“考证”等等都是与考试有关:“裸考”、“歇菜”则反应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天没降大任于我,照样苦我心志,劳我筋骨”则反映出大学生面对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而形成的心理;与大学生的爱情或与异性有关,比如“要嫁就嫁灰太狼”、“5201314”等等;与大学生日常生活有关,比如“大冼之日”、“起床失败”等等;与大学生独特经历有关,比如“翘课”是旷课的意思,“特困生”是指一上课就爱睡觉的学生。
校园流行语的特点。
校园流行语的主要特点就是形象幽默,比如“特困生”一词,将学生一上课就睡觉这种厌学的形象描绘得非常到位形象,而且又具备很强的幽默感;再如“5201314”,借助谐音功能,将“我爱你一生一世”的意思表达得形象风趣;“大洗之日”将大学生慵懒的日常生活浓缩的非常形象,已付攒了很多才洗一次,又不乏幽默感。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美学情愫【美学论文】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美学情愫【美学论文】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美学情愫自21世纪以来,科技不断创新,经济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网络已经逐渐成了人们交流、办公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途径。
不同于传统的书信或者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人们在利用网络进行交流、表达观点时,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流行语。
同时,人们对这种交流方式的喜爱和传承,为网络语言形态的发展提供了极便利的条件。
根据《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兼具学生与青年两大特征,大学生毫无疑问成为网络使用的最大群体,在推动网络流行语的更新与发展中表现得最突出,同时也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最深刻。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进行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这些语言或幽默风趣或时尚创新或形象生动或婉转隐晦,在构词形式和修辞用法上贴近大众表达习惯,弥补了口头语表达的不足。
网络流行语在“95后”的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泛化,广泛传播,彰显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多彩和强大的生命活力,同时也表现了独特的审美追求。
一、网络流行语释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各式符号中最重要的一种符号。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产生而出现,为一种新的语言符号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信息传播载体变化的必然产物。
网络流行语以文字、数字、字母和符号为主要载体,广泛存在于具有共享性与开放性的网络平台中,是网络语言中最活跃和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既具有语言的“符号”性质,又是以网络为载体的,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在网络环境中广泛传播发展的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形态有所反应的一种流行语形态。
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通不仅具有科学技术方面的原因,而且作为表达人们交际的语言符号中的一种,更是对各种大家广为关注的社会现象的直观、真实的反应。
二、大学生网络流行语流行溯源2014年12月《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指出,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网络梗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研究
网络梗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研究当我们谈论网络梗时,我们是在探讨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
网络梗指的是在互联网上流传较广的一些词语、图片、视频、表情等,通常通过重复和传播的方式,迅速在网络社群中传播开来。
网络梗既是一种文化表达,也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形式。
通过对网络梗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进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文化的特点和影响。
首先,网络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网络梗通常与特定的语境、事件或文化符号相关联,以幽默、讽刺或让人意外的方式表达某种观点。
网络梗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和细节,给人们带来了不同层次的快感和思考。
例如,“表情包”作为一种常见的网络梗形式,通过使用各种不同的表情图,将独特的情感状态与特定的文化符号相结合,传递出一种独特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其次,网络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网络梗通常以简洁、直观、激动人心的方式呈现,能够迅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注意。
网络梗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能够打破语言和地域的限制,让人们通过共同的经验和理解联系在一起。
它们通过与其他人共享某种情感、观点或价值观,加强了互联网上社群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此外,网络梗的短暂性和即时性也为人们提供了短暂而强烈的审美体验,给人们带来快乐与放松。
然而,网络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网络梗的快速传播和消耗性使得其原创性和独特性受到威胁。
一些人往往会滥用和模仿热门梗,导致其丧失独特性和创新性。
其次,某些网络梗可能包含不适宜、冒犯或歧视性的内容,给人们带来了困扰和争议。
因此,我们需要在欣赏网络梗的同时保持审慎和批判的态度,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总之,网络梗作为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通过研究网络梗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网络文化的独特之处。
然而,我们也需要在欣赏网络梗的同时保持审慎和批判的态度,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通过对网络梗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网络文化的力量,推动互联网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高校“90后”大学生流行语使用特点及心理状况研究
高校“90后”大学生流行语使用特点及心理状况研究【摘要】本文旨在研究高校“90后”大学生流行语的使用特点及心理状况。
通过对流行语在高校“90后”大学生中的使用情况、特点分析、与心理状况的关联性分析、影响因素以及对流行语的态度进行研究,揭示了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影响。
研究发现,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频率较高,主要特点包括追求潮流、表达个性、加强交流等。
流行语的使用与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同时受到个人特点、社交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普遍积极看待流行语,认为其有助于更好地融入社交圈。
研究表明,流行语使用对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未来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流行语对大学生的具体影响机制,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高校“90后”大学生、流行语、使用特点、心理状况、影响因素、态度、影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关联性分析、结论总结、后续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会产生一些特有的流行语言,这其中也包括现代高校“90后”大学生。
作为80后的接班人,“90后”大学生在语言表达上展现出了与前辈不同的特点,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时尚化以及符合当下社会潮流的用词。
研究高校“90后”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特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盛行,流行语言已经成为年轻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高校“90后”大学生作为数字化时代的主力军,在日常生活和网络社交中频繁接触和使用各种流行语。
这些流行语言不仅丰富了表达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当下年轻人的趣味和心态。
深入研究高校“90后”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情况及心理状况,不仅有助于了解他们的沟通方式和认知习惯,还能为教育教学、青年心理健康等领域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青年群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高校“90后”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特点及心理状况,探讨其对他们的影响与意义,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础。
我校大学生流行语的调查报告.doc
我校大学生流行语的调查报告.doc综述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对流行语的需求越来越高。
为研究我校大学生流行语的特点和影响因素,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了我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流行语,以及这些流行语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在平时的交流中广泛使用着各种各样的流行语,其中以网络流行语和口头禅最为常见,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意义。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我校本科生为样本,共计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共287份,有效回收率为95.67%。
问卷主要涵盖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日常使用的流行语种类及其用法,以及流行语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和统计分析,得出了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我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各种流行语,其中以网络流行语和口头禅最为常见。
网络流行语主要从各种互联网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和网络游戏中衍生出来,呈现出不断更新、变幻莫测的趋势。
比如,“666”、“咕咕咕”、“蓝瘤”、“雾”、“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等,都是网络流行语中比较典型的代表。
这些流行语有时候是为了搞笑,有时候是为了表达情感,有时候是为了增强归属感。
它们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意义,反映出了年轻人的智慧和表达能力,并且通过网络的传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另外,我校大学生还广泛使用了一些口头禅,比如“嗯”、“哦”、“对对对”、“不要问我为什么”等。
这些口头禅虽然不如网络流行语广为人知,但是在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却十分常见,也可能反映出一定的心理状态和情感倾向。
分析我校大学生使用流行语的特点与社会文化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流行语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更是文化的一种组成部分。
它们承载着某种文化价值观和情感色彩,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启示性。
比如,“蓝瘤”一词来源于网络游戏英雄联盟中的一位英雄角色,原意为“长时间缺乏资源,被困在一处不能轻松行动”的状态,后来经过网络的转化和演变,成为一种形容局面困顿和心情低落的流行语。
浅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颖网词魅力
浅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颖网词魅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而在这个过程中,新颖的网词也扮演着一种魅力的角色。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们越来越多地接触到各种新颖的网络用语和词汇,这些网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举止。
本文将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去分析新颖网词的魅力。
一、网词的普及与传播新时期的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他们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种设备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网络用语和词汇。
这些网络用语和词汇大多源自于社交媒体、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平台,通过大家的传播和使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文化,也让网络用语得以普及和传播。
尤其是一些有特色、新颖的网络用语,更容易被大家所接受和传播,成为了大家日常交流的一部分。
二、新颖网词的独特魅力新颖的网络用语和词汇往往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们常常富有创意、幽默,能够迅速引起大家的共鸣和注意。
比如“皮一下很开心”、“low爆了”、“就是酱紫”等,这些词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的新颖、生动,并可以很好地传达出一种情绪或态度。
在新时期的大学生中,这些网词也因其独特的魅力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喜爱。
三、网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新颖的网词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影响。
这些网词常常富有感染力和共鸣力,能够很好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大学生们更加容易形成共鸣,建立情感联系。
这些网词因为其独特的魅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举止。
部分过于消极调侃的网词可能会对大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也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在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新颖的网词也需要进行引导和规范。
四、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新颖网词的使用针对新颖网词的魅力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新颖的网络用语和词汇。
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讲座、专题教育等形式,对新颖网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解读。
浅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颖网词魅力
浅析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新颖网词魅力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大学生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逐渐涌现出了一系列新颖的网词。
这些网词以其独特的表述方式和丰富的内涵,成为了大学生们思想改造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载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作用。
网络语言是高校学生所熟练掌握的一种表述方式,它是年轻人思维特色的体现,是他们与传统文化之间深入交流的一种途径。
网络语言是以简洁、幽默、生动的方式表达出年轻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是一种具有自我表达功能的语言形式。
尤其是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人们社交沟通中最为普及和方便的一种方式。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颖网词已经成为热门的网络用语。
这些网词常常是一些简单有趣的表述方式,例如:“low”、“神犇”、“土豪”等,这些词不但有着独特的表述方式,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因此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些新颖网词也被广泛应用。
例如,“低头族”、“宅男宅女”等网词,可以用来描述那些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年轻人;“逃兵”、“渣男”等网词,则可以用来批判那些心怀不良、逃避责任的大学生。
这种运用方式不仅可以使得大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社会现象,而且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抵御各种负能量的侵蚀,从而更好地完成思想上的自我提高和精神文明建设。
1、丰富了教育内容新颖网词的出现,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育内容。
这些词语诙谐幽默却不失深刻,可以带给学生轻松愉悦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为学生们展示社会现象和问题,使得学生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状,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2、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新颖网词的形式有趣,并且附有中式幽默元素,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学生去更加热衷于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和素质,达到思想和身心的全面培养。
3、加强了师生沟通通过使用新颖网词,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关怀。
论网络语言的审美惊奇
论网络语言的审美惊奇中国网民强劲的增长势头令世界瞩目,每天一拨拨的“菜鸟”怀着好奇与兴奋开始闯荡网络江湖,网络语言就是他们的入门必修课。
随意的口语、新奇的词汇、变异的语法和混杂的符号时时处处给人带来审美惊奇。
审美惊奇是获得审美快感的重要心理过程,俗话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正是因为对于司空见惯的事物缺乏新奇的感受,人的感官陷入长时间的、习惯的、麻木的注意,感觉的难度降低,感觉的时间缩短,视若无睹,听若罔闻,心灵陷入了麻木机械的状态。
人如果对于关注的对象没有好奇感,就很难激发起审美快感。
这也就不难理解,在开放的网络空间,无法计数的网民热衷于使用这种另类的、非规范的语言形态,并不是有意给“菜鸟”们设置语言的拦路虎,而是无法摆脱满足审美惊奇感的癖好。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著名的语言美学命题“陌生化”,他指出:“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的魅力在于语言形式的变化,同时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审美快感。
同理,网络语言连绵不断地诞生出令人惊奇的表达,网络也就成为这个审美泛化时代的有力表征。
网络语言的非规范性、反规范性契合了网民追求审美惊奇的心理需要,助长了审美泛化趋势。
只要人类审美惊奇的心理动因不消失,学术界、教育界众说纷纭的“网络语言的规范化”就只能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理想。
网络语言的不规范制造了阅读障碍,但如果据此认为必须取缔其中不符合汉语言既成表述规范的说法,出发点虽好,这样做却并不现实。
网络语言是一种基于在线的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新型语言形态,键盘符号、数字符号、拼音符号、网络词汇广泛吸收口语词、外来语、书面语等,脱离语义、语音、甚至语法。
在虚拟的数字空间,人们的交流与沟通主要借助网页的界面呈现,文字作为视觉性的符号,其潜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开发。
通过谐音、借用、曲解等手法令对方感到好奇,使人在惊讶之余不禁产生逗乐、搞笑、幽默、诙谐的效果。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及使用行为研究
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及使用行为研究黄婉玉+李春晓+吕莉摘要: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流行语的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特定的群体,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接触更加频繁并且给予高度赞同。
本课题通过问卷调查并分析大学生对于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以及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态度。
我们希望我们可以在指导大学生的行为上提供一些建议。
结果显示:针对负面的网络流行语,学生倾向于产生一个消极的态度并且进行消极使用;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用语的频率上差异较大:大一与大二的学生使用更为频繁;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流行语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其中男生在使用负面的流行语上更为频繁。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大学生;态度;行为G642.0 文献标志码:A :1674-9324(2017)03-0049-02网络流行语是在网络间流行的,网民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使用的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中负性词的态度及使用行为,希望能为高校对大学生的行为引导提供一些参考性建议。
一、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在武汉某高校发放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94.05%。
本文采用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及卡方检验。
二、研究结果1.被试人口统计学特征。
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年级分布比如分别为:大一16.7%,大二28.3%,大三31.7%,大四23.3%,其中女生51.7%,男生48.3%。
2.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情况。
调查发现对网络流行语特别熟悉的大学生占67.7%,而且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也较为频繁,“经常使用”和“频繁使用”所占比例近70%,分别是68.7%和76.7%,远远高于“没有使用”和“很少使用”所占的比例。
可见,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流行语的熟悉度非常高,那么他们是通过哪些途径来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呢?3.网络流行语的使用途径。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使用方式基本以口头交流和网络交流为主,分别占比59.0%和39.7%,并且发现他们对流行语的使用对象主要是同学、朋友和网友,分别占比2.7%、81.7%、88.3%,但是对老师和家人使用较少。
大学生网络美学
;大学生网络美学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推广,网络已经成为继印刷、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之后的第四大媒介。
网络凭借其信息量大、快捷方便等特点迅速占据了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网络的广泛使用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生存方式,泛指一切由网络派生出来的文化形态和文化产品,如博客、论坛、网游等。
网络文化作为新信息时代的典型代表受到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的热力追捧。
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休闲、娱乐的新平台。
网络生活成了在校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查信息、发邮件到网游、群聊,以至于开网店、建博客等,大学生们正在尽享网络文化带来的乐趣。
网络传播的美学内涵不在于交流信息,而在重构个体感知世界的方式,进而重构当代人的审美生活。
空间维度上的“互联”和时间维度上的“互动”,使康德所要求的“审美共通感”获得新的历史形态。
网络浏览、网络写作和网络游戏,使主体间的非概念沟通真正突破传统的艺术范畴,扩展到整个生活世界。
这使网络传播暴露出其内在的审美向度,同时也迫使当代美学扩展其理论视野,关注交流方式本身的意义。
关键字:网络,大学生,审美,共通感目录摘要 (I)第1章网络美学的阐述 (1)1.1网络美学的内涵 (1)1.2中国特色网络美学的内涵 (2)1.3网络文化的新美学形态 (2)第2章美学视角下的现代网络主体 (3)2.1视觉文化与网络主体的情感沦丧 (3)2.1.1当代社会里的图像符号正在充塞我们的眼球 (3)2.1.2当下人们对网络文化的执著和迷狂 (4)2.2情感沦丧的本质在于主体的异常 (4)2.2.1传统哲学中的主体性原则 (4)2.2.2主体的异常是主体在不正常环境中异变的结果 (4)第3章,网络大学生亚文化研究 (6)3.1网络———大学生的第二课堂 (6)3.2网络大学生亚文化的类型 (7)3.3网络大学生亚文化形成过程中的情况 (8)3.4当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 (9)3.4.1当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9)3.4.2当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9)第4章,网络审美资源的美学批判 (10)4.1文艺美学建设需要关注网络审美资源 (10)4.2网络审美的价值原点是人文审美 (11)4.3网络审美的工具理性批判 (13)第5章,建设网络美学以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 (13)5.1加强网络美学技术的开发 (15)5.2加强网络美学文化产品的创作和宣传 (15)5.3加强网络美学舆论的引导 (51)5.4加强网络美学阵地的建设 (15)5.5加强网络思想道德的建设 (16)第6章,讨论 (18)6.1美学能唤醒网络主体的本真情感 (18)6.2美学的科学整体思维 (18)第7章结束语 (19)参考文献 (20)第1章网络美学的阐述1.1网络美学的内涵网络传播的美学内涵不在于交流信息,而在重构个体感知世界的方式,进而重构当代人的审美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美学情愫作者:支景来源:《文教资料》2015年第11期摘要:学生群体青春洋溢,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一定的知识储备,具有独特的判断能力和审美感受力。
因此,大学生通过网络流行语,呈现并传递自身的审美态度,体现具有鲜明校园青春特色的求真、求善、求美的美学情愫。
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流行语进行更深入的美学研究,并利用其实现美育追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美学情愫自21世纪以来,科技不断创新,经济高速发展,新媒体技术突飞猛进,网络已经逐渐成了人们交流、办公甚至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途径。
不同于传统的书信或者面对面的交流方式,人们在利用网络进行交流、表达观点时,形成了独特的网络流行语。
同时,人们对这种交流方式的喜爱和传承,为网络语言形态的发展提供了极便利的条件。
根据《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兼具学生与青年两大特征,大学生毫无疑问成为网络使用的最大群体,在推动网络流行语的更新与发展中表现得最突出,同时也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最深刻。
大学生使用网络流行语进行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换,这些语言或幽默风趣或时尚创新或形象生动或婉转隐晦,在构词形式和修辞用法上贴近大众表达习惯,弥补了口头语表达的不足。
网络流行语在“95后”的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泛化,广泛传播,彰显了汉语词汇的丰富多彩和强大的生命活力,同时也表现了独特的审美追求。
一、网络流行语释义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认为语言是社会中形形色色的各式符号中最重要的一种符号。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语言伴随着网络的产生而出现,为一种新的语言符号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信息传播载体变化的必然产物。
网络流行语以文字、数字、字母和符号为主要载体,广泛存在于具有共享性与开放性的网络平台中,是网络语言中最活跃和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
网络流行语既具有语言的“符号”性质,又是以网络为载体的,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以网络为载体,在网络环境中广泛传播发展的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形态有所反应的一种流行语形态。
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流通不仅具有科学技术方面的原因,而且作为表达人们交际的语言符号中的一种,更是对各种大家广为关注的社会现象的直观、真实的反应。
二、大学生网络流行语流行溯源2014年12月《CNNIC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指出,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
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5.8%。
我国网民以10至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78.1%。
其中20至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
网民中学生群体的占比最高,为23.8%。
由上述数据不难得出,大学生是数量最大的网民群体。
与一般网络流行语相比,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传播速度更快,形式更简洁,用词更抽象,更具有高校校园特色,更符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盛行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高校特有的网络环境和全面的技术支持。
大多数高校已经建成教室、宿舍、图书馆,有线、无线全覆盖的网络格局。
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逐渐普及,《信息技术基础》等课程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
即便是之前没有受过计算机网络教育的学生,在大学课堂上进行过相关学习后,也可以较熟练地掌握网络技术。
在现有的高校网络条件下,每个大学生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发布端。
数量多、地域广、专业面宽的大学生信息源群体使得校园网络流行语的信息来源宽广、出处众多。
第二,网络流行语自身特点易引起大学生共鸣。
大学生群体较之其他群体,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和审美标准,因此在网络流行语中他们会将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其中并制造出在大学生中产生共鸣的网络流行语。
网络语言通过网络平台以新闻、Flash、微电影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传播。
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那些有意义、符合传播习惯、反映大学生心态的词语逐渐被精练和保留下来,最终形成独特的大学生网络流行语。
三、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中的真、善、美大学生群体青春洋溢充满活力与激情、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审美感受力,大学生网络流行语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韵味。
大学生通过网络流行语,呈现并传递着自身的审美态度和价值信仰,体现出求真、求善、求美的美学情愫。
1.纯净风趣的率直之真调查表明,作为“新新人类”的大学生“心态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同时,由于大学生网民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一定判断能力和面临多种压力的群体,在网络流行语的学习与使用中能自觉抵制网络流行语的负面作用。
积极类的网络流行语被大学生群体广泛使用,而经常使用粗话类的大学生不到一成,使用脏话类的比例更低,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的负面作用有较清醒的认识,特别是对粗鄙恶俗的流行语败坏语言文明的负面作用有较清醒的认识。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体现在节奏、声调、谐音三个方面和谐的声律之美。
尽管有些网络流行语有时显得随意性较大,但是往往幽默诙谐,反讽意味十足。
如“剩女、楼主、蚁族、灌水、山寨、宅男、达人”等,这些词语朗朗上口,形成一种率真独特的旋律美。
此外,大学生网络语还常常利用语音相谐的特点,达到幽默诙谐的效果,如“杯具——悲剧”、“洗具——喜剧”、“菌男——俊男”、“鸭梨——压力”、“餐具——惨剧”、“斑竹——版主”、“神马——什么”、没有——木有”、“灰常——非常”、“酱紫——这样子”、“表——不要”等,呆萌的童趣溢于言表。
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交际、生活和就业中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往往选择网络表达情绪、寻找慰藉、快乐。
大学生常以喜闻乐见的网络流行语自嘲,既喜欢“损友”,又喜欢“损己”。
如“我只是打酱油”、“出来混迟早要还的”,言语之间又不乏“自谦”之意。
通过网络很多兴趣相近的大学生形成“朋友圈”,成为大学生最广泛社交的形式。
在这种“朋友圈”内,成员相互间的信任感较强。
特定的网络流行语也成为“朋友圈”内大学生群体相互认同的特定符号。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便在虚拟社会和现实生活中更频繁地使用网络流行语,推动了网络流行语的广泛传播。
2.直面现实的忧怀之善任何时代的青少年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承担相应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虽身处校园,但其主流思想意识从不乏忧国忧民和敢于担当。
在汶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事件中,大学生向全社会充分证明了自己的历史担当。
近几年的青年网络网络流行语中,缘于社会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的比重日益增多,而且影响力较大。
几乎每一个热点事件都会催生一个或多个网络流行语,大学生通过使用“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煤超疯”和“苹神马”,表达对物价和民生的关注;通过借问“元芳”,表达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现实诉求;通过谴责“范跑跑”,凸显对某些人道德下滑的疑虑;通过使用“楼脆脆”,表达对安全生产和房地产泡沫的担忧。
大学生利用网络流行语中蕴涵的潜台词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一种观点与立场,实现对公共事件的参与。
很多描绘社会现实的网络流行语,如:神马都是浮云、给力、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你应该知道的、鸭梨、非常艰难的决定等,这些表达嘲讽之意的流行语无不体现大学生网民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及态度。
3.创新再造的形式之美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审美追求表现在结构方面的新奇之趣。
那些看似将被淘汰的旧词被赋予新意后,以一种崭新的面目重新出现。
例如“北大荒”泛指大都市中单身大龄女青年。
“神童”表示神经病儿童、“可爱”代表可怜没人爱等词汇。
有些则是由词根扩展延伸而创造出来的新词,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如:“热+X”结构、“X+奴”结构、“X+门”结构等,既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又能发挥词语的再生功能。
又如“被”字组合,“被就业”、“被道歉”、“被开心”和“被高铁”等一大批新奇的“被”字句,突破了常规用法。
刘斐、赵国军认为,“被组合”中受动者在现实生活中处于被动的处境,才会用“被组合”诉求自己的遭遇,表达对个体权利的无奈追求,体现出现代汉语新词强大的再造功能,很多时候表现出一种含泪的幽默和悲剧性的美感。
在网络流行语中,有一部分生僻的古汉字,经由网络传播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
例如:“囧”,“囧”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囧部》中本义为窗户,由窗户引申出明亮、光明之意。
如今,网民将“囧”看做是人脸的象形,大张着的“口”上耷拉着两条下垂的眉毛,生动地展示出一悲伤沮丧的表情,并由此引申出尴尬、无奈的处境,郁闷、悲伤的心情。
又如“槑”本是“梅”的古体字,因其字形,被人们用形容很呆、很傻。
这些几近废弃的古字,一经新用,顿时别有趣味。
还有一些网络流行语是在已有的本义上,引申、派生出来新的义项。
比如“雷”,本意是一种自然现象,其网络与语义为“受惊吓、被震住”,“被雷到”“雷人”等表达某些事情很离谱,让人很震惊、很无奈、很无语;“亲”本来是亲戚、亲自的意思,随着网络的传播,又赋予网络称谓语的含义。
相类似的还有“躲猫猫”、“打酱油”等,这些常用词突破原有语义,衍生出新的语义,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汉语的词汇,增强汉语的表现力,同时也为人们在使用汉语时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
四、大学生网络流行语的美育价值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中蕴含了独特的美学意蕴,但存在部分审美精神与理性的人文理想失衡的表现。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流行语进行更深入的美学研究,并利用其实现美育追求。
席勒说过美是人的“第二造物主”,有了“美”的存在,人性才得以完整呈现,正是因为“美”,人性中的感性和理性才能互相统一。
大学生网络流行语来自普通的青年学生群体,它所展现出来的是美学的大众形态,具有的是简单的语句组合所表达出来的富有大众意味的审美追求,向大家展示了美学最迷人的一端。
因此,大学生网络流行语代表的审美取向虽然简单、芜杂,甚至粗造化、功利化,但是作为传统美学的补充,因为代表着美学的世俗化取向而显示出同样不可或缺的价值,这种审美价值,因为来源于广大的受众,所以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呈现出一些因为受到传统美学价值标准影响而被束缚的内容,这种与传统美学的对立正是当代美学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1]袁陇珍,王小龙.网络流行语的实时语义构建[N].光明日报,2013-09-29.[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徐朝晖.当代流行语研究出版[M].暨南大学社,2013.[4]胡侠.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5]周军军.大学生网络流行语泛化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2).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助,项目批准号:SZJ14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