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现实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同时它又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一个有力的战斗武器。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并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国特色1.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十九纪五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社会化的机器大工厂已在生产部门占统治地位,工厂手工业的痕迹已经被清除。
不仅如此,交通工具也跟着变革,蒸汽机车,轮船取代了马车,帆船。
在农业上,平整土地和其它农活也逐渐使用蒸汽动力代替畜力和人力为一个部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工业交通的这种大变革,促使资本主义财富迅猛增加,半个世纪所产生的财富超过了过去几个世纪所积累的财富,但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是在对立矛盾中进行的,也就是说落在资产阶级手中的财富愈多,资本积累的规模愈大,积蓄的速度愈快,那被游离出来的相对过剩人的规模也就愈大,在劳动市场上现役军与后备军的竞争也就愈激烈,从而使工人阶级的生活愈趋于贫困化,甚至降到仅仅可以维持其生命再生产的水平[1]。
因为工业生产上劳动资料的大变平,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商品的成本降低以提高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必然促使资本的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向高度化发展,这就必然游离出一部分工人从现役军转变为后备军。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因资金的流动是完全受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
哪里的利润高,资金就流向哪里;在资本与资本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各部门的商品生产是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经过一定时间造成生产过剩,产品积压,市场停滞的状态。
但这种过剩并不是社会不需要了,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贫闲,他们有限的消费能力赶不上拼命发展的生产力[2]。
人口原理读后感
人口原理读后感《人口原理》是一本关于人口学理论的经典著作,作者是马尔萨斯。
在这本书中,马尔萨斯通过对人口增长和资源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马尔萨斯人口理论。
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口问题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也让我对人口增长和资源供给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人口原理》中,马尔萨斯提出了一个观点,即人口的增长是呈指数增长的,而资源的增长是呈线性增长的。
这就导致了人口增长远远快于资源增长,从而造成了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口增长对于资源的消耗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就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社会的崩溃。
在现代社会,人口增长对于资源的消耗已经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的供给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这就导致了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
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就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从而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人口增长对于资源的消耗这一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资源,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对人口增长对于资源的消耗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之外,通过阅读《人口原理》,我还对人口问题的全球性和长期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这本书中,马尔萨斯通过对世界各地人口增长和资源供给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人口问题是一个全球性和长期性的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人口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问题,而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来解决。
在现代社会,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的供给已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这就导致了全球资源的匮乏和环境的恶化。
如果不加以有效的控制,就会导致全球资源的枯竭和全球环境的恶化,从而对全球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人口问题的全球性和长期性,采取全球性的措施来控制人口增长,保护全球资源,维护全球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以阶级斗争和生产力发展为核心,深刻探讨了经济增长与人口变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理论,并分析其对当代经济现实的启示。
### 1. 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之间存在着辩证的关系。
一方面,经济发展可以促进人口增长。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人们的生育意愿通常会增强,导致人口数量的增加。
另一方面,人口增长也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劳动力的增加,为生产提供了更多的劳动力资源,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 2. 经济发展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结构也会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这导致了人口结构的城镇化和老龄化趋势。
同时,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到人口的教育水平和健康状况,从而对人口素质产生重要影响。
### 3. 人口发展对经济的影响人口发展状况也会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增长率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劳动力市场的供给与需求关系,进而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方向。
此外,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对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的稳定与发展。
### 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当代经济现实的启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理论对于理解和解决当代经济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前全球化和经济转型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理解经济发展与人口变动之间的内在关系,把握人口变动对经济增长、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便更好地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结语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发展与人口发展理论为我们理解和解决当代经济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经济发展与人口变动之间的辩证关系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需要我们深入研究和认真对待,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
我国现阶段人口问题及其对策
• (3)解决粮食问题,必需提倡:节约粮食。
中国人口与环境 人口与可耕地关系
资源 国土面积 数量 960万平方千米 居世界的位次 三
耕地 草原 森林
国家 全世界 中国 印度 人均耕地 (公顷) 0.25 0.08 0.19
9589万公顷 22434万公顷 11525万公顷
国家 加拿大 美国 日本
四 四 六
归纳反思
走进生活
谢 谢!
探索建立各种形式的计划生育家庭养老保险 制度,城市要逐步完善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 相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构成多层次的 城镇养老保险体系。
六、切实加大人口和计划生育事 业保障力度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 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稳定 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形成行政部门,服务 机构、自治组织、群众团体目标一致、上下 互动,信息共享,运转高效的科学管理格局。 加快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积极 推动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技创新。
人口基数大 新增人口多
2000年我国文化人口在 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
其他 14.2% 文盲半文盲 15.8% 小学 37.1%
2000年中外万人中的在 校大学生人数对比(单位:人)
555
600 500 400 300
217 103 18 60 282
大学 1.4% 高中 8%
200
初中 23%
100 0 中国
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对策
一、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
实行计划生育是控制人 口增长的有效方法
一、我国人口增长快的原因:出生率超过死 亡率。 二、控制人口的唯一选择:降低出生率。 三、实行计划生育可有效降低出生率
计划生育是指
• 计划生育是指国家对人们的生育实行统一计 划,通过国家指导和人民自愿相结合,做到 有计划生育子女,消灭生育上的无政府状态。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启示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启示就业问题是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充分就业常被认为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
本文拟就对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现状就当前的就业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马克思很早就注重就业问题,他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有有关就业问题的相关论述,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其就业理论的核心。
1、相对过剩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直接推导出过剩人口产生的必然性,他说:“剩余价值的第二种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它表现为工人生产力的发展,就工作日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就人口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人口的减少”。
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下降,从而减少必要劳动人口,这势必会使一部分人口变为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
在马克思看来,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资本积累过程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种经济现象。
“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
”这进一步说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不1/ 9仅受制于资本积累的总体规模,还与资本结构的变化有关,而这一切都与资本的本质——追求利润最大化相关。
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律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资本集中是加剧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资本集中同样产生着相对过剩人口。
“集中在这样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指出了就业工人人数的减少比可变资本的减少还要快的事实。
“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或工人的游离,比生产过程随着积累的增进本身而加速的技术变革,比与此相适应的资本可变部分比不变部分的相对减少,更为迅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要快于社会总资本的增长速度,因此,失业问题也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常态。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2000字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2000字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和其他商品交易活动的发展,随着价格定价和经济波动,在就业市场上会出现过剩人口。
这些过剩人口将被迫寻求其他方式来了解经济生活,或者不得不接受低工资职位。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过剩人口理论是一种永久性的现象,即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过剩人口将会成为日常现实。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失业问题依然存在。
与中国当前失业现状相关,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仍然具有参考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产业集约化和市场规模扩大,新型技术的应用,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中被逐出,对比就业市场供应数量和就业申请数量,把握到“过剩人口”。
而且,当前的现状也是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所导致的。
经济的发展使大量劳动力流向了大城市,这些劳动力都是从农村流出的,而他们的技能中尚不足以适应大城市的发展速度,部分劳动力没有能力在大城市就业,形成了失业问题。
因此,从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当前的失业现状是一种长期、持久的现象,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与经济发展不匹配所导致的,而这种不匹配也正是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所指出的过剩人口所造成的。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徐曼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在资本主义背景下萌发并完善的,其中的“两种生产”理论、人口与社会生产方式理论、人口质量理论、相对剩余人口理论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人口规律,是科学的人口理论。
我国人口问题有着浓郁的“中国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党在制定人口政策时,要从我国人口国情出发,使人口政策与生产力水平、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人口问题理论基础中图分类号:A811 C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216-03人口是一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人口也就没有人类社会,更无法谈及社会的发展。
从古至今,关于人口的文字或口头作品数不胜数,人口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在社会发展中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十分关注人口问题,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人口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任何理论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同样如此;其产生不仅得益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发现,也离不开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在资本主义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掠夺农民土地,让他们为了生存转变为劳动力。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以工场手工业为主,对劳动力数量上的需求较大。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工场手工业已经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生产上,逐步被机器大工业取代。
机器大生产使资本家对劳动者的熟练程度要求降低。
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他们开始雇佣童工、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劳动者”的数量增多竞争加大。
劳动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凸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带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后,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现实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现实的启示学院:哲社学院社会学系学号:200910039 姓名:白乡林马克思主义人口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口问题的科学认识和主张,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口问题的定位定性、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口规律等问题的认识成果。
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主张,是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中国化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人口总数正在逼近国土资源所能承载的极限,控制人口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是实现科学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1.适度人口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这样写到:“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增长规律;过剩人口同赤贫是一回事。
”“古代人遣送出去的移民就是过剩人口;也就是说,这些人在当时的物质的所有制基础上,即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不能在同一空间继续生活下去。
”他由此得出结论:“总括了一切生产力发展的人口的增加,尤其要遇到外部的限制,因而表现为受限制的东西。
”“在一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过剩人口,也和当时适度的人口一样,都是被决定了的。
”“人口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超出它的限制,这是由限制本身决定的,或者确切些说,是由设定这个限制的那同一个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5 年)马克思所指的外部限制即社会条件,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适度人口”概念,认为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生产条件是有限的,有限的生产条件只能养活有限的人口,一旦人口的数量超过这个限度便形成过剩人口。
也就是说,自然条件是制约有限时空范围内人口数量的基本因素。
虽然人口数量可以随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始终摆脱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2. 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同总产品相比,一个国家的生产人口愈少,国家就愈富;对于单个资本家来说也完全是这样,为了生产同量的剩余价值,他必须使用的工人愈少愈好。
浅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及当代启示
20207News Dissemination新闻传播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背景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以极端形式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不可调和矛盾,使那些原本热衷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资本主义制度也并不完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也存在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
正值此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极大地震撼了资本主义世界。
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世界上正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们纷纷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开始民族解放道路。
国内,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救国救民的道路上,各阶级爱国人士做了各种尝试,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究其原因,是民众心中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为了动摇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发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新文化运动前期主要对旧文化进行批判,批判封建主义的糟粕文化,传播资产阶级民主和科学思想。
五四运动爆发后,新文化运动进入后期阶段,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新文化运动从资产阶级激进派领导的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无产阶级领导的爱国革命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途径(一)通过报刊杂志宣传马克思主义1899年,由当时的上海教会组织创办的刊物《万国公报》上刊登了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的文章《大同学》,在文章中第一次提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名字,这是“马克思”的名字在中国的首次出现。
其中提到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引起学界关注,并由此开始对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
1902年,梁启超第一次在《新民丛报》中介绍了马克思的相关事迹和理论。
“五四”运动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研究和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在报纸杂志上发表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文章。
其后,学者们开始从不同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并发表各种文章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口问题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口问题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在探讨人口问题时,马克思主义以其独特而深刻的观点对人口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解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人口问题,并探讨其观点。
一、人口问题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将人口问题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了人口问题的出现。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劳动力有着强烈需求。
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家会通过压缩工人的工资和劳动条件来增加利润。
这导致了工人阶级生活条件的恶化和人口过多的问题。
二、人口问题的经济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过剩对经济发展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人口过剩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造成劳动力价格的下降,进而降低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
这使得劳动者难以获得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次,人口过剩还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平衡分配。
随着人口增加,对劳动力、土地、能源和水源等资源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这将不可避免地加剧资源的短缺问题,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
最后,人口过多还会带来环境问题。
随着人口增加,排放物的增加和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崩溃。
这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些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得到充分保障,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平等,不再受到资本主义下人口过剩的困扰。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教育的推动,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劳动需求。
最后,马克思主义还强调要关注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在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摘要】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劳动力的过剩,从而产生失业问题。
而我国当前失业现状表现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突出。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核心观点,结合我国失业现状进行了深入解析,并探讨了马克思理论对我国失业问题的启示。
在政府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教育培训、推动农村发展等措施来解决失业问题。
通过对马克思理论与我国失业现状的关联进行总结,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我国,失业现状,政府,建议,关联1. 引言1.1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简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资本主义制度下会出现大批相对过剩的劳动力。
这种劳动力与需求岗位间的不匹配导致失业率上升,使得劳动市场充斥着竞争激烈、工资低下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制度祸端的体现,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产物。
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的困境,督促各国政府更加关注就业问题,通过改革政策来缓解失业压力,尽可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在当今中国,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各种产业的发展不均衡,技术进步的推进,都为失业率的上升埋下了隐患。
如何针对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进行深入思考,更好地分析我国当前的失业现状,将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劳动力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
1.2 我国当前失业现状概述我国失业现状复杂严峻,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失业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时期,失业人数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失业主要集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大学生就业、工业企业职工下岗等多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人口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如何正确理解和应对人口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分析框架,对人口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复习马克思主义的人口理论,深入探讨其基本原理及现实意义。
第一部分: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它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然而,人口问题并非始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人口问题的独特贡献在于将其置于社会历史和经济发展的整体框架下进行研究。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生产方式密切相关的。
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发展会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
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使得劳动力成为商品,导致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和集中。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的。
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人口问题的表现形式和解决途径也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初级阶段,人口问题主要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而在高级阶段则可能表现为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结构失衡等问题。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具有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人口决定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变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即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变化。
生产方式的发展将直接影响到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人口问题也要以此为基础来分析和解决。
2.人口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变化,还体现在人口对生产力的贡献和人口剩余价值的创造上。
人口的增加和减少,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生产能力和社会财富的积累。
3.人口历史演变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是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历史演变规律。
通过对各个历史阶段的人口问题的研究,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并为当前的人口问题提供借鉴和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当代价值
《长江丛刊》2018.04185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与当代价值■章 义/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人类生产以及物质资料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阐明了资本主义相对人口过剩的规律,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同时探究了资本主义社会就业与失业,以及科学进步对其的影响的,这些理论成果时至今日还是重要指导的意义。
关键词:人口理论 生产方式 就业 产业机构一、马克思人口理论(一)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发展在社会生活中,人不仅是生产主体也是消费主体,一方面人创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人也需要消耗物质资料。
社会特定生产方式所决定了其人口的存在和发展,这也是正确认识马克思人口理论的起点。
人类社会必须依靠生产来维持生存和发展,这也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和物质资料的生产在关系上的统一。
根据马克思人口理论,指出人口的变化是属于社会现象的范畴,它受到客观自然条件以及自身生理因素的影响,由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并受到政治、教育、军事等具体制度的制约。
“每一种特殊的、历史的生产方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地起作用的人口规律。
抽象的人口规律只存在于历史上还没有受过人干涉的动植物界。
”[1]因此,认识马克思关于人口的理论,要以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为出发点,把人口规律看作不同历史条件不断变化的产物。
必须要结合一定生产条件下所处的生产关系之中来研究人口理论。
人类社会的组织生产必须建立在人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作为生产要素是物质生产的一般条件,也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此外要进行有效和规模的生产,必须形成一定的社会劳动分工与协作,人口的数量和密度则是其物质前提,他指出:“一定量同时使用的工人,是工场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同样,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是社会内部分工的物质前提。
”[2]马克思所指的人口密度是一个相对性的概念,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交往的加深,物质生产对于人口密度的要求则会不断下降。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启示.pdf
前言并不存在的错误观点,并指出“《资本论》中有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U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U坪论是马克思丰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出人LJ问题实质上是经济问题16】。
刘永估则认为,人u思想虽然从形成的阶段及其最初形式看,是从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的,但它在马克思丰义体系中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和内容,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立组成部分之一171。
钱俊牛简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的一些问题的辩证关系:人口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人口共有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关系;控制人[J的具体于段与宏观途径的关系,为我们以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看待整个马克思主义人u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维空问【8】。
桂世勋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中国研究的八大进展:推倒强加在恩格斯“两种生产”论述上的不实之辞【。
】;纠正关于社会主义人U规律概括的片面性;社会丰义也有“相对过剩人[J”;承认国家的“适度人u”问题:探究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特有人u规律;论证人类社会共有规律;指出斯大林的欠缺;肃清“两个凡是”在研究毛泽东人u思想中的影响【Io】。
在中国,两种生产理论一直被视为马克思丰义人u理论的核心。
两种4i产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初构建完成【111,关于这方面论述很全面。
廖田平、温应乾认为:“在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不承认是不行的”1121。
“曲种牛产”的观点是马克思丰义人口理论的重要基础,而人U牛产必须和物质生产相适应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所以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U质量,逐步实现人【J过程现代化,是我N社会主义人[J发展的必然趋势”【13】。
沈一波认为,在马克思丰义人口研究对象里的各种关系,如人口过程、人口现象、人口问题、人口规律等关系中,唯有人u与物质牛产的关系也就是两种生产的关系才是最基本的关系,它与其他关系相比是源与流的关系,而且是占丰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关系【14】。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同时它又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一个有力的战斗武器。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并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国特色1.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十九纪五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社会化的机器大工厂已在生产部门占统治地位,工厂手工业的痕迹已经被清除。
不仅如此,交通工具也跟着变革,蒸汽机车,轮船取代了马车,帆船。
在农业上,平整土地和其它农活也逐渐使用蒸汽动力代替畜力和人力为一个部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工业交通的这种大变革,促使资本主义财富迅猛增加,半个世纪所产生的财富超过了过去几个世纪所积累的财富,但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是在对立矛盾中进行的,也就是说落在资产阶级手中的财富愈多,资本积累的规模愈大,积蓄的速度愈快,那被游离出来的相对过剩人的规模也就愈大,在劳动市场上现役军与后备军的竞争也就愈激烈,从而使工人阶级的生活愈趋于贫困化,甚至降到仅仅可以维持其生命再生产的水平[1]。
因为工业生产上劳动资料的大变平,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商品的成本降低以提高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必然促使资本的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向高度化发展,这就必然游离出一部分工人从现役军转变为后备军。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因资金的流动是完全受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
哪里的利润高,资金就流向哪里;在资本与资本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各部门的商品生产是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经过一定时间造成生产过剩,产品积压,市场停滞的状态。
但这种过剩并不是社会不需要了,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贫闲,他们有限的消费能力赶不上拼命发展的生产力[2]。
浅析主要人口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主要人口理论及其现实意义作者:陈慧来源:《学理论·下》2018年第02期摘要:作为人口大国,我国人口的数量与素质不仅关乎每个人的社会发展状况,更关系着我国各方面方针政策的制定。
而人口理论作为指导实践的基础,对整个国家人口发展的方向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了解经典人物对人口发展的主要看法和国内外学者的人口理论,既可以深刻地认识到我国全面二孩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又可以从多角度认识到我国人口政策的一些不足。
本文通过对一些主要的人口理论的论述,从现实意义方面剖析了这些人口理论对我国政策的适度调整和我国人口理论发展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人口理论;政策;理论发展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2-0099-02人口理论是整个社会人口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也对各国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完善人口发展结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就我国人口政策而言,它既关系着我国的人民生活和社会和谐,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和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基石。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等学者的经典人口理论以及国内外学者的主要人口理论是新时代下落实我国全面二孩政策的必由之路,其不仅有助于更好地推动现有人口政策的因势利导,更有利于在这个发展变化极快的新常态下使我国政策的调整更加科学化、合理化,进一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一、经典人口理论概述(一)马克思的人口理论马克思的人口理论主要是在其创立唯物史观、深入探究资本主义本质规律的过程中形成的。
首先他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方面分析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其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同时他辩证地阐述了人口数量的上涨与社会整体发展的关系。
他指出,一方面,人口的增长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发展,它虽然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但是对其起到推动或阻碍作用;另一方面,人口的变化也同时受到生产力及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
其次,马克思认为,整个人类社会乃至人类历史,都伴随着人口数与质的变化和人类生活资料的生产。
人口原理读后感
人口原理读后感《人口原理》是一本关于人口学理论的经典著作,作者是马尔萨斯。
这本书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独特的理论观点,对人口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对于我们理解人口问题、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人口原理》中,马尔萨斯提出了著名的“人口过快增长会导致资源不足”的理论观点。
他认为,人口的增长是呈指数级增长的,而资源的增长是呈线性增长的,当人口增长过快时,就会导致资源的不足,从而引发社会问题。
这一理论观点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争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认识到了其深刻的内涵和现实的意义。
马尔萨斯的理论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人口问题、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它提醒我们要警惕人口过快增长所带来的资源压力和环境问题。
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的消耗也在加剧,环境的破坏也在加剧,这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人口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人口增长,保护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马尔萨斯的理论观点也提醒我们要关注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的问题。
在人口增长的过程中,人口的结构和质量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人口结构失衡,就会导致劳动力不足或者过剩,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如果人口质量低下,就会影响国家的科技创新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我们必须关注人口结构和人口质量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人口结构的优化和人口质量的提高。
最后,马尔萨斯的理论观点还提醒我们要关注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
人口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而且它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从全局的角度来认识和处理。
因此,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深入研究人口问题,探索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总之,《人口原理》是一本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经典著作,它为我们理解人口问题、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观点和实践启示。
人口原理读后感
人口原理读后感《人口原理》是一本关于人口学理论的经典著作,作者是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
这本书深刻地阐述了人口与资源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人口问题、资源分配以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读完《人口原理》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口问题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马尔萨斯在书中指出,人口的增长是呈指数级增长的,而资源的增长却是呈线性增长的。
这就意味着,人口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资源的增长速度,如果不加以控制和调节,就会导致资源的匮乏和社会的不稳定。
这一理论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在人口过快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另外,马尔萨斯在书中还提到了人口增长与生活水平的关系。
他认为,人口的增长会导致资源的稀缺,从而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
这一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验证,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过快增长,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社会的不稳定性也随之增加。
因此,要解决人口问题,就需要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加大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性。
除此之外,马尔萨斯在书中还提到了人口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他认为,人口的增长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的过剩,从而使得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工资水平下降。
这一观点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过剧增长,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加剧,导致了工资水平的下降,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也随之下降。
因此,要解决人口问题,就需要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加大对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以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性。
总的来说,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对于我们理解人口问题、资源分配以及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在当今社会,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解决人口问题,就需要在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加大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分配,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的稳定性。
希望我们能够从《人口原理》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为解决人口问题和促进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努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对我国现实的启示学院:哲社学院社会学系学号:200910039 姓名:白乡林马克思主义人口观是马克思主义对于人口问题的科学认识和主张,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人口问题的定位定性、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人口规律等问题的认识成果。
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主张,是马克思主义人口观中国化的成果。
近年来,中国人口总数正在逼近国土资源所能承载的极限,控制人口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前提,是实现科学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1.适度人口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这样写到:“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有不同的人口增长规律和过剩人口增长规律;过剩人口同赤贫是一回事。
”“古代人遣送出去的移民就是过剩人口;也就是说,这些人在当时的物质的所有制基础上,即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下,不能在同一空间继续生活下去。
”他由此得出结论:“总括了一切生产力发展的人口的增加,尤其要遇到外部的限制,因而表现为受限制的东西。
”“在一定生产基础上产生的过剩人口,也和当时适度的人口一样,都是被决定了的。
”“人口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超出它的限制,这是由限制本身决定的,或者确切些说,是由设定这个限制的那同一个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5 年)马克思所指的外部限制即社会条件,尤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马克思明确提出了“适度人口”概念,认为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生产条件是有限的,有限的生产条件只能养活有限的人口,一旦人口的数量超过这个限度便形成过剩人口。
也就是说,自然条件是制约有限时空范围内人口数量的基本因素。
虽然人口数量可以随生产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始终摆脱不了自然条件的限制。
2. 人口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同总产品相比,一个国家的生产人口愈少,国家就愈富;对于单个资本家来说也完全是这样,为了生产同量的剩余价值,他必须使用的工人愈少愈好。
在产品量相同的情况下,同非生产人口相比,一个国家的生产人口愈少,国家就愈富。
因为生产人口相对的少,不过是劳动生产率相对的高的另一种表现。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1975 年)也就是说:一定时期在总产量不变的条件下,生产人口减少,就意味着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时,剩余价值和积累也会增加,减少出来的生产人口又可以投入其他行业,进而扩大社会再生产的规模,引起财富的增加,国家也就更加富裕。
另一方面,一国在产品总量相同的情况下,总人口越少,人均占有的产品就越多,总体上就越富裕。
3.人口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各国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发展阶段上会面临不同的人口问题,国家应该根据人口资源状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进行人口调节。
恩格斯于1865 年提出当现有生产潜力得到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时,若仍存在生活资料匮乏的现象,就应当控制人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年)1881 年,恩格斯又提出“人类数量增多到必须为其增长规定一个限度的这种抽象可能性当然是存在的。
但是,如果说共产主义社会在将来某个时候不得不像已经对物的生产进行调节那样,同时也对人的生产进行调节,那么正是这个社会,而且只有这个社会才能无困难地做到这点。
”“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
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 年)当前的人口自我调节已经在很多国家成为现实。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口观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不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伟大胜利,而且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创立了丰富的理论,人口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而且还在多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
毛泽东提出人类在生育上不能完全是无政府状态,认识到中国实行人口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主张有步骤地实行计划生育;邓小平指出人多地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据之一,深刻认识和把握了中国人口资源条件,并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强调加强计划生育,将它提升为基本国策;江泽民提出坚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中调控人口,并领导制定和实施了统筹兼顾人口资源环境和现代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胡锦涛指出要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高度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强调研究人口发展战略、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强调创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机制。
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人口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三.马克思主义人口观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具有现实性的特征,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特定时期的历史条件相结合,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的问题,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人口观同我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人口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控制人口数量,马克思的“适度人口”理论指出一定社会生产条件只能养活有限的人口,人口不能无限制的膨胀。
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资源量偏低是我国的一大基本国情,许多地区都处于极其贫困的状态,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各种社会资源缺乏,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的温饱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人口素质偏低。
2008年底,中国人口为13.28亿,今后一个时期每年还将新增人口700万左右,总规模正在低生育水平上继续扩张,向极限规模推进。
按现行政策继续严格控制人口,到21世纪中期人口总量会达到15亿左右,在接近或达到极限规模时实现零增长。
虽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不能估计过高。
因此,在现阶段控制人口数量,稳定地生育水平对于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同中国的人口国情相结合,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人口再生产的控制思想——计划生育思想,认为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的社会主义社会应该而且能够实行计划生育;将计划生育作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受到全社会和各级党委各个部门的重视;同时,把农村作为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并提倡少数民族也实行计划生育。
如果我国能把人口收缩到适度规模,从根本上消除人口对资源环境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让人民的富裕程度达到甚至超过西方发达国家,那么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将充分显示,成为发达的社会主义,并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有利条件。
2.提高人口质量人作为生产力中起主导的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其素质的高低直接作用于生产力,从而决定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平。
作为第一人口大国的人口总量,既是“压力”,更是宝贵的资源,我们必须要将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以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人口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等等。
这些素质的提高需要相应的资源支持。
人口数量过多会影响提高人口素质所需资源的供给,从而使人口素质的提高受到限制。
人口素质的提高会促进供给人口所需资源的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改善。
20世纪80年代,党提出把经济发展最终转移到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
把现有人口作为最宅贵的资源,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事业,提高人口素质。
在全国范闱内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努力使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现代经济发展证明,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言,物质资本的多寡固然重要,但人的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重要。
一方面,人口素质的提高可以弥补物质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可发挥倍数效应。
当前各国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国民素质的竞争。
谁拥有了掌握先进思想和技术的高素质的劳动者,谁就能在新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以传统产业为主,科技含量低、能耗高、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
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技术,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把人口“包袱”变为社会财富——积极开发人力资源,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3.可持续发展思想据研究,中国国土资源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即极限规模在16亿左右。
如果我国的人口超过这个极限,那么就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毁灭性的影响,将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强调人类必须正确认识自然规律,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严格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因此,在当前我们必须十分重视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诸如吃饭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以及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等,都与人口基数大、增长快有着直接的关系。
如果不对人口增长进行合理的控制,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状况不协调发展,就难以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为了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总之,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就必须解决好人口自身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等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使人口数量按计划增长,全面提高人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
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人口自身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和谐与良性互动,以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推动社会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1] 郑志国:《马克思主义人口观及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9年第9期.[2] 张纯元主编:《马克思主义人口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3] 王爱华、程恩富:《我国实行“一胎化”生育政策的成本—效益分析》,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7期.[4] 程恩富、王新建:《论先控后减的“新人口策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智库首届论坛会议论文汇编,2009年.[5] 郑志国:《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6]李光荣:《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实践中的创新与发展》,理论学习,2008年第12期.教学方式的建议: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相对抽象和宏观的理论,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调动积极性,因此,建议老师可以找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原著如《资本论》等给我们详细讲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