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别友人》教案
苏教版语文高二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专题《春夜别友人》教案5
语文选修苏教版最新同步教案唐诗宋词选读第一专题《春夜别友人》教案5【教学目标】一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是如何通过空间、景色的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教学流程】一资料链接:作者简介:陈子昂,24岁举进士,他屡上书言事,辞多真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后因忤上被降职,解职还乡后,被县令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的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代表作《感遇》三十八首。
代表作还有《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二诵读品味。
1、自读诗歌2、个别小组展示3、个人朗读,齐读。
三品读理解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银烛,名月,长河(银河),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别”?金樽,绮筵(饯别之宴),离堂,别路3、诗歌在时间上有何变化?夜晓——拂晓4、诗歌中的场景,在空间上有何变化?室内——室外四品读探讨1、诗人施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空间上从离堂华筵到别路山川,作者遥想到洛阳古道。
景色上从银烛青烟,金樽绮筵到明月高树、长河晓天,作者想到悠悠道远。
情感上从室内的相对无言的离情缠绵到室外的时光催人难舍难分,作者想到悠悠离情相会在何年。
总之,景色随空间而变化,情感跟随景物的变化而逐渐加深,变化出与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2、体会本诗的写作特色:渲染:对环境、景物的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渲染出人物的离情之悲切。
衬托:以景衬情,如“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明写时间和景物,暗写离人的难舍难分,即通过写景物来烘托深化人物的感情。
【学习总结】本诗写惯见的离情别绪,却无惯用的吁叹哀伤之词,而是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
【学习巩固】归自南阳李昌祺去日犹秋暑,归日已冷霜。
江山非故土,人物是他乡。
老态随年出,离愁共路长。
埃尘如见恋,到处扑衣裳。
(1)从思乡的角度看,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请概括。
《春夜别友人》(教)
《春夜别友人》教学目标:1.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
教学设想:1.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和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2.教学方法:点拨•诵读•回味3.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由《登幽州台歌》引出诗人。
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请同学讲出此首诗的作者――陈子昂。
抒发的感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特点――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二、简介作者——陈子昂1.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有《陈子昂集》。
2.主张: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
存诗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38首和《登幽州台歌》。
3.地位:他的诗歌创作,是唐代诗坛从初唐向盛唐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白居易评价:“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写作背景:684春,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面对金樽美酒,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
三、检查预习1.字音识记2.词语理解四、读析诗歌。
(一)单读-齐读,试背(二)理解诗意1.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银烛、明月、晓天2.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离堂、别路、金樽3.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夜晚→拂晓4.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室内→室外(三)归纳主旨全诗通过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明确:由一场筵席来表达朋友依依惜别之情五、赏析评点1.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意象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暗含“夜”字。
《春夜别友人二首》教案
VS
默写全诗
在背诵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默 写出诗歌的全文,注意字词的正确书写。
完成相关练习题
词语解释
针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设计解释题,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解释词语 的含义。
诗句赏析
选取诗歌中的名句或佳句,设计赏析题,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诗句的 妙处和表达技巧。
粉笔
配合黑板使用,用于书写 和标注。
投影仪
用于展示与课程相关的图 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多媒体资源准备
课件
图片
包含课程介绍、作者简介、诗歌背景、诗 意解析、艺术手法等多个板块,以PPT形式 呈现。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风景、人物等图片 ,用于辅助诗意解析和情感体验。
视频
音频
准备与诗歌朗诵、鉴赏相关的视频资源, 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
学习诗歌的艺术手法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比喻、象征、抒情等手法,培养学生的诗 歌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与感悟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 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 朗读能力。
合作与探究
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诗歌中的意 象、情感和主题,培养学生的合 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友情的美好
术特色,通过讲解和讨论,大部分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相关内容。
02
教学方法运用
采用了讲解、讨论和朗读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
与度高。
03
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效果良好。
对未来教学的展望与改进
教学内容拓展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别友人》。
(2)理解并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文学,热爱祖国的情感。
(2)感受友情之美,学会珍惜友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含蓄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2)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春夜景象。
(2)提问:同学们,你们有过春夜的经历吗?能否分享一下?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
3. 诗歌讲解:(1)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解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4.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友情之美。
(2)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设想自己处在诗人的情境中,体会离别之情。
(2)分享自己的感受。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四、作业布置:1. 抄写并背诵《春夜别友人》。
2. 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对友谊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友谊的主题是否深入人心。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推荐其他描写友情或春夜的诗歌,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
2. 文化探究: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典诗歌中“友情”主题的文化背景,探讨友情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春夜别友人》。
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能够解释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引导学生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情、离别和自然美景的深情描绘。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春夜别友人》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诗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词语解释。
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对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创作背景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夜的图片或播放相关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情景。
简要介绍诗人张若虚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语言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解释生僻词语。
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中景象和情感的理解。
4. 应用与拓展:学生尝试运用诗词创作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教师组织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春夜别友人》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五、教学资源1. 春夜的图片或视频。
2. 关于诗人张若虚的资料。
3. 诗词创作技巧的指导资料。
4. 相关古代文化背景的资料。
六、教学内容与安排第1课时:1. 导入与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诗中的情景,学生朗读诗文。
2. 理解与解释:教师讲解诗中的生僻词语和古代文化背景。
3. 分析与讨论: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第2课时:1. 应用与拓展: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尝试运用诗词创作技巧。
2. 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和反馈。
七、教学方法与策略1. 朗读与讨论:通过朗读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春夜别友人》教案
《春夜别友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别友人》。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情、离别和春天的独特情感。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他人的美好品质。
(3)提高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背诵与朗读。
(2)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
(3)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作者情感的表达和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李白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2)阐述本诗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行解读诗文内容,理解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合作探讨:(2)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讨论成果进行分享。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感受春天的美好。
(2)体会作者对友情和离别的真挚情感。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珍惜眼前的友谊,感恩他人。
(2)讲述有关友情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6. 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 背诵并默写《春夜别友人》。
2. 结合课内所学,选取一首古典诗歌进行鉴赏,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3. 以此诗为素材,创作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文的背诵和朗读情况。
2. 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友情、离别和春天的情感体验。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春夜别友人》为例,分析古典诗歌的创作技巧。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春夜别友人》。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了解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诗歌。
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合作学习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情、别离和自然的深刻描绘。
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理解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重点:掌握《春夜别友人》的诗意和主题。
分析和解读诗中的重点句子和意象。
了解张九龄的文学地位和影响。
2.2 教学难点:诗中使用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
诗意的深入理解和个性化解读。
诗歌创作技巧的运用和模仿。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友情的图片或故事,引起学生对友情的思考。
引入诗人张九龄和他的作品《春夜别友人》。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春夜别友人》,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词和难点。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享各组的发现和感悟,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讲解。
讲解诗人张九龄的生平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作。
3.5 创作练习:学生尝试仿写诗歌,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学生互相评改,提供建设性意见。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4.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和创作是否符合要求。
评价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诗歌的感悟。
4.3 课堂测试:通过测试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诗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测试学生对诗中重点句子和意象的记忆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学材料:《春夜别友人》原文及其注释。
张九龄的生平介绍资料。
相关的文学鉴赏指导书籍和文章。
5.2 教学设备:投影仪或白板,用于展示图片和文字资料。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别友人》。
2.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和背诵,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2. 通过小组讨论和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友情的重要性。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诗文背景介绍诗人杨炯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ontext.2.2 诗文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春夜别友人》,强调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2.3 词句解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解释其意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以一个问题或者情景引出诗文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3.2 朗读与背诵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运用,提供适当的辅导和反馈。
3.3 词句解析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引导学生思考其意义和作用,进行互动讨论。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观察学生在朗读、背诵和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4.2 知识掌握通过提问和练习,检查学生对诗中关键词语和典故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4.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态度和表现,评估其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对友情的感觉和理解。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创作练习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离别诗,表达对朋友的情感和祝福。
5.2 对比分析让学生阅读其他描写友情的诗文,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3 课堂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和感受,鼓励互相欣赏和交流。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使用《春夜别友人》原文作为主要教学材料。
6.2 多媒体资源准备相关的图片、音乐或视频,以增强学生对诗文意境的理解。
6.3 辅助读物提供其他古典诗歌或文言文,供学生自主阅读和参考。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教案
春夜别友人一、导入新课,呈现目标陈子昂(公元659~公元700),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青少年时轻财好施,慷慨任侠,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到女皇武则天重视,授麟台正字。
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
在26岁、36岁时两次从军边塞,对边防颇有些远见。
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陈子昂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
陈子昂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二、自主学习,预习展示看注解,查工具书,问同学,弄懂诗歌中的意思银烛:蜡烛。
绮筵:华丽的筵席。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
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
”隐:隐藏。
长河:即天上的银河。
没:(mo)淹没。
晓:天亮,黎明。
三、问题驱动,合作探究1、简要概括每联的内容。
2、首联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两个字?简要分析。
3、颈联两句写什么时间的情景?“隐”“没”两字有何作用?答案1、首联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颔联写离情的缠绵,颈联从室内转到户外所见,尾联写友人远去盼望再相聚。
2、用了拟人的手法。
“吐”“对”分别写出了离别的筵席将结束,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吐”字使人想到亲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凝滞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写除了举杯劝酒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中,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3、颈联两句写的是黎明时分。
这两句承上文写把杯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隐”“没”两字表明时间过得太快,似乎在催人分手,从而传达处依依惜别之情。
《春夜别友人》教案
《春夜别友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别友人》。
(2)理解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离别的感慨。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描绘。
2. 诗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春夜别友人》的译文和解析。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文和相关图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古诗词,谈论对友情的描写。
(2)提问:你们认为友情重要吗?为什么?2. 诗歌朗诵(1)请学生朗读《春夜别友人》。
(2)教师指导学生注意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诗歌解析(1)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描绘。
4.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指出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学生讨论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对友情的珍惜和对离别的感慨。
(2)学生分享自己的友情经历,互相交流感受。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理解和欣赏。
(2)提醒学生要珍惜身边的友情,学会感恩。
7. 作业布置(1)背诵《春夜别友人》。
(2)写一篇关于友情的短文,可以是自己的经历或感悟。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将《春夜别友人》与其它描写友情的古诗词进行比较,如《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等。
(2)学生分析不同诗人对友情的表达方式和情感抒发。
2. 艺术创作(1)邀请学生以《春夜别友人》为题材,进行绘画、书法或摄影等艺术创作。
(2)学生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和情感体验。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并理解《春夜别友人》这首诗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诗人的生平事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能够领略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春夜别友人》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2.2 教学难点:诗中的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整理好与《春夜别友人》相关的资料,包括诗歌原文、注释、译文以及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知识。
3.2 学生准备:学生应预习《春夜别友人》诗歌,对诗歌有个初步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诗人陈子昂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春夜别友人》的兴趣。
4.2 诗歌原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诗歌原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4.3 诗歌内容分析: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4 诗歌鉴赏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4.5 诗歌背景知识介绍:介绍唐朝的历史背景和诗歌创作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诗歌理解评价: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方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5.3 诗歌鉴赏评价:评价学生在鉴赏诗歌时的观点独到性、分析深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诗歌默写:让学生在课堂上默写《春夜别友人》的诗歌,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程度。
6.2 诗歌翻译练习:让学生尝试翻译诗歌,检验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6.3 诗歌创作尝试:鼓励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对文学的热爱。
《春夜别友人》11月26日下午
《春夜别友人》教案一、经典诵读: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襟。
二、《春夜别友人》-------课题“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江淹三、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送别诗的有关知识;2、学以致用,鉴赏《春夜别友人》;3、掌握古代送别诗的鉴赏规律。
四、(一)送别诗的魅力——距离产生美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而诗人的情感天生敏捷,故而触之于怀,发而为诗,以独特的人生经验和艺术表现形式,道出常人所不能言的离情别绪。
空间的隔离感、时间的距离感、心理的距离感使送别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二)送别诗的诗题特点送别诗诗题往往是“送××(多写其名,也有官职加人名的)归(之、游、还、入、赴、迁等)某地”“留别(别)××”/“赠××”。
唐代许多诗人在诗题中往往并不记具体的离别的对方。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送友人》、《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送别》、《送友人入蜀》、《白雪歌送友人》等。
六、(三)送别诗中的意象1、空间意象:如长亭、谢亭、灞陵桥(亭)、南浦、劳劳亭、渡口、古道等;2、时间意象:如黄昏、月夜、清晨、秋等;3、环境意象:如杨柳、柳絮、杨花,孤帆、流水、寒蝉、船(舟)、阳关、古道、夕阳、西风、美酒、春草等。
七、(四)送别诗中的情感别离,是令人哀伤愁怨的,故古代诗人创作出了不少含悲忍泪的名篇;但别离所包含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它表达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
小结:送别诗一般以抒写依依难舍之情、表达真挚友谊为核心,兼及别时或别后的落寞惆怅;有时还会附着对友人的称颂、劝慰、嘱告等;还有的借送别表达志向抱负,发人生际遇之感慨;更有不多的借送别而发思古之情。
春夜别友人教案【《春夜别友人二首》教案】
《春夜别友人教案【《春夜别友人二首》教案】》摘要: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赏析诗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能力,整体感知、略介诗创设情景这首诗写农历二月诗人长江边上思念乡扬州种种感慨和想象,(二)领悟诗哲理美、导诗人感受无限美景睹月思情又情不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思春江花月夜()教学目标、赏析诗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能力、提高学生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境3、培养学生诵感受诗歌能力教学重展开想和想象进入诗歌境教学难景、情、理如何有机地融合教学步骤、导入新课(出示幻灯片古人月亮情结)我国浩瀚海有无数人墨客都曾望月有感从而写下无数吟诵月亮美丽诗句学们平到了哪些关月诗句能举出吗?学生说诗句教师结是啊月诗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种寄托从我们感受到了波心荡冷月无声寂静凄凉明月松照宁静恬淡;感受到了雁回月满西楼相思杨柳岸晓风残月清苦;感受到了人生如梦樽还酹江月惆怅无奈还有夜飞镜湖月梦幻神奇人才辈出、群星璀璨唐代诗坛有这样位诗人因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千秋美名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交张若虚这首诗便是千年无数人迷恋、倾倒《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起领略张若虚笔下那轮明月光华吧二、整体感知、略介诗创设情景这首诗写农历二月诗人长江边上思念乡扬州种种感慨和想象诗就是从春天、江水、花林、明月、夜晚这五方面写起、教师配乐示背诵学生整体感知三、赏析诗歌()欣赏诗景物美、导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美景入笔、出示诗歌前八句幻灯幕学生齐诵3、问这几句诗诗人写到了哪些象?请展开想和想象用己语言描绘这副画面、学生描绘画面境春江潮水涌动仿佛和海连起气势宏伟这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明月与江潮相辉映波光粼粼哪处春江不明月朗照!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花草遍地春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片5、展示三副春江月夜幻灯图片学生根据画面说出相应诗句(二)领悟诗哲理美、导诗人感受无限美景睹月思情又情不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思、出示幻灯幕及配画指名学生朗诵节3、评价学生诵并加以指导指导让学生感受哲理出江天色辽阔与苍茫空孤月寂寞空旷何人何年应重以出诗人对月苦苦追问与思人生代代无穷已应出种沉重历史沧桑感江月年年望相似但见长江送流水应出诗人对人生短暂、宇宙无穷惆怅、指名学生再次朗出感情5、拓展对宇宙人生思古往今人从曾断苏轼羡宇宙无穷哀吾生须臾流露更多是人生失惆怅毛泽东人生易老天难老表达更多是革命乐观主义豪情张若虚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感慨有丝惆怅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因诗人毕竟生活唐代毕竟有到发展机遇可能性因诗人只是到止(三)鉴赏诗情感美、导如良宵如美景人生能得几逢?然而普天下不知有多少游子思妇却因离别而将它虚掷?宇宙无穷、人生短暂该珍惜然而普天下又不知有多少思妇游子重复着千年人情难圆两地悲愁啊!诗下半写人男女离愁别绪、展示下半幻灯幕学生朗诵3、整体了部分思路先总写思妇游子离愁别绪再分写思妇怀远、游子思归情绪、重赏析思妇怀远片段5、学生以思妇口吻用人称改写这片段写出思妇情感和心理6、学生交流所写容感受诗歌情感美(学生甲)我坐楼上寂寞地等待等待他归月儿怕我寂寞忍不住用它朦胧光罩住我陪伴我月光落我妆镜台上我仿佛看见他我画背影月儿你勾起了我浓浓思念深深愁绪我不愿再陷入悲伤想拂月光拂愁思岂月光依旧照着我唉远方他是否还记得青枫浦上我久久不肯离身影?如良辰美景他会想我吗?何我们能看见轮月亮却要天涯相隔连鸿雁、鱼儿也送不我浓浓相思?我真想化作月儿丝光辉照远方他身上啊月儿请带上我话语告诉远方他我爱人还记得我吗?不管你天涯还是海角不管你何归我都会清枫浦上等你等你直到永远(学生乙) 昨天他还和我清枫浦上共放纸鸢;昨天他还我梳妆打扮桌上还放着他纸砚;墙上还挂着他宝剑但是现他还没回我独登上高楼四处寻他身影我独到清枫浦寻昨日歌声月儿善人整夜地陪伴着我月光照楼上照镜台上映出我憔悴脸却不见他我梳头、我描手(学生丙)今夜你看到月亮了吗?想起等你人了吗?孤独月儿楼上徘徊月光照了我镜台上看着镜子里已憔悴了多苍老了多我要梳妆我要打扮我要以美形象你面前望着窗外看着明朗月亮我知道它光芒也定照到了你身上但是我们却不能看见对方月儿啊你把我思念带给他告诉他有人等他鸿雁、鱼儿你们不是传达信息使者吗?难道因路途遥远連你们也懒惰了吗?只希望月儿你把我祝福给他祝他平安我还是会直等下直到我们誓言开花(学生丁)什么思念总有月亮悄悄跑进心里?什么我愁思剪不断理还乱是花月圆良辰美景却只能由我独分享什么不能和远方他见面什么尽千帆皆不是?这般美丽银光却勾起了我们惆怅远方他还吗?还记得我吗?愿这美丽月光带我问候四、结诗融景情理体尽情描绘春江月夜澄澈空明美景讴歌人美爱情抒写人生离别感并把对人生哲理感悟对宇宙奥探结合起从而形成幽美而邈远境成诗绝响是轮明月成就了春江月夜如诗如画美景;是轮明月引出了诗人对宇宙人生无穷感慨;是轮明月平添了思妇游子几多愁情?轮明月将景情理有机地融合了起五、学生才艺展示法、绘画、朗诵进行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愿学们美人生路上永远有片皎洁月光六、布置作业用人称改写游子思归容写出游子情感和心理。
《春夜别友人》教案精选2篇
《春夜别友人》教案精选2篇《春夜别友人》教案1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
教学重点重点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和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教学方法点拨与诵读教学过程1、由《登幽州台歌》引出诗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请同学讲出此首诗的作者――陈子昂。
抒发的感情――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语言特点――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
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2、诗人简介:陈子昂(659-700),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少年任侠,24岁举进士,擢麟台正字,故世或称陈正字。
迁右拾遗,故又称陈拾遗。
屡上书言事,辞多直切,颇中世病,但罕为用。
曾随武攸宜北征契丹,忤上降职。
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死。
陈子昂所作诗论著作《修竹篇序》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均有积极影响。
所作诗歌以《感遇》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为代表,作品指斥时弊,风骨高古,有汉魏风骨,是他的诗歌理论的最好体现。
3、单读-齐读。
4、释词:绮筵:华丽的宴席。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
长河:银河。
5、解读:⑴理解诗歌内容:这首律诗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作者抓住这一时刻的心理状态作为诗意的起点,径直但却自然地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颇为深挚。
“银烛吐青烟”,着一“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金樽对绮筵。
,用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怀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离堂”把臂,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
《春夜别友人》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别友人》。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了解作者贾岛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探究,提高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情的重要性,珍惜身边的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2. 诗中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3. 作者贾岛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意境感受和情感理解。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学生准备《春夜别友人》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贾岛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春夜别友人》。
2. 朗读与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
(2)学生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提高朗读能力。
(3)教师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强记忆。
3. 词语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如“春夜”、“别友人”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词语的理解和感悟。
4. 句子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重要句子,如“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
5. 意境感受(1)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诗中的场景,如“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米”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意境的感受和联想。
6. 情感理解(1)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如友情、别离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对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与背诵、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意境和情感的感受。
8.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春夜别友人》。
(2)学生写一篇关于《春夜别友人》的感悟文章。
9. 板书设计春夜别友人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江苏省徐州市高中语文第一专题春夜别友人二首教案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春夜别友人备课时间上课时间第周周月日班级节次课题春夜别友人总课时数第节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情感。
2、掌握炼字的技巧。
2)3)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炼字的技巧。
难点:目标1教学参考教材、教参授课方法诵读法教学辅助手段多媒体无专用教室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二次备课一.导入:学过哪些写离别的诗句,请学生回忆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雨霖铃》 [宋]柳永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蝶恋花》 [宋]晏殊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二.知人论世1、作者: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有《陈子昂集》。
陈子昂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 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
存诗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和《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进步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
2、背景:武则天光宅元年(684 )春。
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这首离别之 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春夜别友人》共两首 ,课本所选的是第一首.学生回忆学过的离别诗看书注,了解作者及作文背景三、诵读感知1、体裁2、题材3、大意明亮的蜡烛吐着缕缕青烟,高举金杯面对精美丰盛的席宴。
饯别的厅堂里回忆着朋友的情意融洽,分别后要绕山过水,路途遥远.宴席一直持续到明月隐蔽在高树之后,银河消失在拂晓之中.走在这悠长的洛阳道上,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会?四、精读品鉴1)首联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对”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吐”字,使人想见离人相对无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相慰的话了。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 1. 了解唐代诗人张籍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 理解诗歌《春夜别友人二首》的意境和主旨; 3. 掌握韵律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介绍张籍唐代诗人张籍(约767年-约830年),字子厚,汉族,湖南醴陵人。
他入仕后因上表谏言而被贬为永州司马,期间多次遭受排挤和折磨。
他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创作了很多优秀的诗歌,被誉为“永州诗派”的代表人物。
诗歌解读春夜别友人二首,是张籍的代表作之一。
其中《其一》表达了作者与好友分别的情感和思考。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别来四载寻常事,晚翠楼高空水碧。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里江山寒色迷。
这首诗是在春夜告别友人时所作,诗人运用了大量的意境描写,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感慨和情感。
第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写出了春夜的珍贵和似乎能够买到的价值,强调了诗人在告别友人时的重要性。
接下来两句“花有清香月有阴”,运用花香、月色等自然景象,表现出诗人当时的环境和心情。
第四句“秋千院落夜沉沉”,则表达了离别时的悲伤和无助。
第二节写出了作者与好友已别四年,此时想起曾经的相聚,心情却依然不能平静。
借用“晚翠楼高空水碧,千里江山寒色迷”这样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惆怅。
最后两句写出得意洋洋的皇帝这一荣耀的背面,借以表达了“名利皆空”的思想。
在诗歌的整体结构上,张籍采用了七绝的形式,用平仄和韵律完美的呈现了诗歌的意境。
操作规范1.课文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教师可以采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2.教师在讲解韵律和修辞手法时,应该举一反三,让学生了解到其他古诗中同样运用了这些手法;3.教师在课程结束后应该安排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唐代诗人张籍的生平和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懂得如何解读诗歌,把握韵律与修辞手法。
《春夜别友人》教案
《春夜别友人》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夜别友人》。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离别的真挚情感。
(2)领略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中重点字词和句式的理解与掌握。
3. 诗歌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感悟。
2. 诗歌艺术特色的鉴赏。
3. 诗句内涵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诗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歌韵律美。
(2)学生通过工具书或注释,理解诗中字词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鉴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情感。
(2)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文的独特见解。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提升自身素养。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春夜别友人》。
2. 分析诗中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并结合实例进行阐述。
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友情的感悟短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春夜别友人》的理解掌握程度,以及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片、影视等资料,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情感氛围的课堂环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内容。
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教案教学设...
•[阅读次数:1555]一.走近作者。
1.杨炯。
参考注释。
2.陈子昂。
参考注释,补充:陈子昂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六朝柔靡诗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代诗歌及后代诗歌创作都有积极影响。
《登幽州台歌》为其代表作。
二.知识积累。
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阅读次数:1678]【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情感。
2、认真研读课文,掌握表现手法。
一、资料链接(一)作者简介 1、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有《陈子昂集》。
2、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阅读次数:957]教学目标:1、对一篇《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
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阅读次数:1519]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主备:陈霞审核:授课人:备课时间:2010-3-30 【学习目标】一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二理解诗歌的内容感...•[阅读次数:3019]教学过程:一、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由《登幽州台歌》导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参考《学习与评价》 2、这首诗塑造了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表现出他的怀才不遇,他的不平,他的忧愤,他?..•[阅读次数:2320]教学目标: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2、《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篇,虽然是一首和诗,但写得别有情致。
诗人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感伤,有满腹牢骚寄于言...•[阅读次数:1342]教学目标:1、对《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一篇,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揣摩具体词句的同时着重体会其于沉静之中见深挚情感的艺术境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夜别友人》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让学生了解陈子昂的生平。
2.理解诗歌表现的内容、感情。
3.体会本文炼字艺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在本诗中所传达的情感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和转换表达离情别意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于交通落后,古人别离动辄数年,相会无期,故而古人更重离别。
文人士大夫们离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或留给居者。
这类诗歌,统称为别离诗。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明月不谙离别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二、知人论世
作者简介:
1、陈子昂,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有《陈伯玉集》(或《陈子昂集》)。
2、主张:改革六朝以来绮靡纤弱的诗风,恢复《诗经》的“风、雅”传统,强调比兴寄托,提倡汉魏风骨。
存诗100余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感遇》38首和《登幽州台歌》。
3、地位:他的诗歌创作,是唐代诗坛从初唐向盛唐发展的一个分水岭。
白居易评价:“杜甫陈子昂,才名括天地。
”
写作背景:
陈子昂《春夜别友人》共有两首,这里所选的是其中的第一首。
诗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年方二十六岁的陈子昂告别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在一个温馨的夜晚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面对金樽美酒。
他不禁要歌唱依依不舍的离情,抒发自己的远大怀抱。
这首离别之作,就从眼前宴会的情景落笔。
三、文本研读
1、初读诗歌,读懂诗意。
银烛:晶莹洁白的蜡烛。
绮筵:华丽的筵席。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
语出《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琴鼓瑟。
” 隐:隐藏。
长河:即
天上的银河。
没:淹没。
晓:天亮,黎明。
2、再读诗歌,理解诗意。
(1)用自己的话描述每一联的场景。
(时间顺序)
首联:写别筵将尽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颔联:写离堂把臂伤琴瑟,别路遥迢情缠绵。
颈联:写户外所见,时光无情催人离。
沉静之中见真挚情愫。
尾联:写遥望将赴之古道,隐隐哀愁胸中涌。
(2)全诗通过什么事情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由一场筵席来表达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3)诗中哪些词语写了“夜”?
明确:银烛、明月、晓天
(4)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别”?
明确:离堂、别路、金樽
(5)全诗在时间上有一个怎样的流转变化?
明确:夜晚一拂晓
(6)全诗在空间上有怎样的流转变化?
明确:室内一室外
3、三读诗歌,赏析评点
(1)首联“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描绘了一个别筵将尽,朋友分手在即的场景,句中的“吐”“对”字写出了友人怎样的神情?
提示: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位交流。
参考:一“吐”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银烛静静地冒着青烟。
从而使人仿佛看到离人相对无
言,怅然无绪,目光只是凝视着银烛的青烟出神的神情。
一“对”字,其意是面对华筵,除却频举金樽“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意绪而外,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勉强
相慰的话了。
此中境界,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
【方法点拨】炼字要点: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可点出修辞手法)
②展开想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点出表现手法)
(2)简要分析“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一联的表达效果“隐”“没”的妙用。
参考:精于炼字,
巧用衬托。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阴遮住了西沉的明月;
“没”字写出了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衬托出时光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
臾,难舍难分的心绪。
(3)最后两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中哪个字最能体现离别哀愁?
结尾两句写目送友人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
相聚之感。
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4)诗人是如何通过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来表达离情别意的?
明确:诗人根据离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空间和景色的转换,景色随着空间而变化,情感
随着景色的变化而逐渐加深。
诗人先写离别华筵(室内)的人和物,再写朋友告别时的环境(室外),突出表现了朋友依依惜别之情。
(5)试结合诗句分析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这首诗没有套用长吁短叹的哀伤语句,却在沉静之中见深挚的情愫,觥筹交错之时,欢声笑语之外,显现淡淡的惆怅,别时容易相见难,离别在即,透出隐隐哀愁。
四、拓展延伸:送别诗小结
(一)送别习俗
喝酒送别,折柳送别、古道相送、夕阳挥手、芳草离情
(二)送别诗的意象
1、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灞陵亭、南浦。
2、杨柳、杜鹃、鸿雁、浮萍。
3、夕阳。
4 、酒。
5 、秋。
(三)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
1、依依惜别的感伤之情
2、体贴入微的宽慰
3、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4、前途艰险的担忧
5、坦陈心志的告白
6、积极奋发的勉励
(四)送别诗常见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
如高适的《送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直抒胸臆,表达自己虽不得意但满怀信心和力量。
2、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
3 、想象联想(虚实结合)。
如刘长卿的《送严士元》第三联写道:“日斜江上孤帆影, 草绿湖南万里情。
”诗人由眼前的落日去帆这一实景而联想到严士元听去之地湖南应是万里草青。
4、比喻修辞手法。
如刘迁的《柳梢青•卢梅坡》“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
现形单影只的孤独之感,飘泊无定的离别之苦。
五、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下面冋题。
南浦别南浦凄凄别, 看肠断,
白居易西风袅袅秋。
好去莫回头。
尺上非常传神,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
作者想写什么?离别的痛苦。
(意图)
有没有写出来?写出了。
(达意)
怎么写出来的?通过“看”这一动作。
(方法)
写得怎么样?淋漓尽致!(效果)
参考: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E—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
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