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象之争”——中印矛盾问题的因素

合集下载

中印关系(龙象之争)

中印关系(龙象之争)

阴影中的印度
众所周知,印度是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但它的面积却只有中国3分 之一大面积。这直接导致了印度的国民教育、国民素质等问题长期得 不到解决。印度2.6亿的人口仍然处于贫困之中。1990年到1992年, 印度营养不良的人数为2210万,10年后下降至2160万,仍然占世 界营养不良人数的四分之一。印度5岁以下儿童中的47%体重不足, 印度每千个婴儿的死亡率是65人,有文化的成人在印度为57%。根 据世界银行的研究印度只有45%的妇女具有文化。
Hale Waihona Puke •印度当局在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政府的拒绝后, 继续推行“前进政策”,使用武力片面改变业已 形成的边界状况,并不断制造流血事件。将此次 战争作以“一个月阵亡3770人”的代价输掉了 “天堂门口的战争”反击战主要是消除印度政府 在西藏周边设置的站哨岗,当时进行反击战的两 个目的是一个是希望取得边境上的安宁,第二个 是希望把当时印度时任总统尼赫鲁吸引到谈判桌 上。但因为尼赫鲁没有打赢战争在羞辱中下了台 而导致谈判没有成功。由于此战争中印两国人民 产生了敌对意识。
崛起的大国——军事篇
印度实行募兵制,陆、海、空三军总兵力 为127万,其中陆军103.5万,海军7万,空军 17万。另有50多万预备役军人和100多万准军 事部队。 印度当局深信,军事实力是取得大国地位 的必要基础,所以一直以来印度把扩充军事 实力当成争当世界一流大国的重要标志。印 度始终致力于称霸南亚、直接控制印度洋, 跻身世界军事强国行列是印度国家战略的终 极目标。 大力推进海、陆、空三军转型。陆军:向 战略打击军种转变;海军:向远洋作战型军 种转变;空军:向航空航天型军种转变。 以 此建立一支适应未来战争需要、与国家战略 目标相适应的“未来军队”。 目前,印度已宣布在未来十年里要建立一 支航母舰队和核潜艇的计划。最近,印度还 进行了可携带核弹头的导弹试射,其射程可 覆盖中国的主要城市。而在临近中国的边境 地区,它也正在重新开启空军基地。 为鼓励 印度制衡中国,俄罗斯也逐步加强与印度军 队紧密合作。

中印比较 (1)资料

中印比较 (1)资料

经济
印度在独立后经济有较大的发展,并与
1991年7月开始实行全面经济改革,放松对 工业、外贸和金融部门的管制。目前,印 度已成为全球软件、金融等服务业重要出 口国。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2008 至2009财年经济增幅从此前高于9%的增速 下滑到6.7%。2010至2011财年国内生产总 值同比增长8.5%。
印度总理
曼莫汉•辛格
曼莫汉辛格生于1932 年。印度大学毕业后,先 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 大学深造,于1962年获得 博士学位,曾任旁遮普大 学经济学教授。1971年至 1976年,出任印度外贸部 经济顾问。1991年6月至 1996年5月,担任拉奥政 府财政部长期间,进行了 前所未有的经济改革,打 破了束缚印度经济增长的 种种枷锁,使印度经济步 入高速发展的轨道,他本 人也被誉为“印度经济改 革之父”。
39
1653 22
2
电影艺术
宝莱坞的制片厂外景宝莱坞(Bollywood)
是对位于印度孟买电影基地的印地语电影 产业别称。宝莱坞时常被误解为所有的印 度电影,而实际上,它只代表部分印度电 影产业。宝莱坞是世界上最大的电影生产 基地之一,拥有数十亿观众。 出品代表作:《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 《三傻大闹宝莱坞》
文化
种姓制度:印度婆罗门教主张种姓制度,将人分 为四个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各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身份、职业世袭,其影响 至今。 宗教:信仰印度教的人数为总人口的80.5%,穆 斯林占13.4%,基督教2.3%,锡克教占1.9%,其 它教派占1.8%,情况不明的为0.1%. 哲学思想:更多的印度人认为,几千年来,印度 一直在调和种种分歧和差异,并将它们融会在一 个统一体之中。印度有一种其他国家所没有的精 髓,它会告诉你在林林总总的生命背后,有种叫 做“统一体”的精神现实。

中印关系试题

中印关系试题

中印关系试题一、背景介绍中印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之一,两国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印关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篇文档将通过试题的形式,对中印关系的各个方面进行考察。

二、试题内容1.中印两国在哪些领域存在竞争?请举例说明。

2.中印两国在贸易、投资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是否存在合作空间?请列举具体案例。

3.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印两国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4.中印两国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5.对于中印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你有何建议?6.三、答题思路7.第一题:中印两国在哪些领域存在竞争?8.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中印两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某些特定的领域,而是广泛存在于经济、科技、文化等多个方面。

例如,在经济领域,两国在贸易、投资等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科技领域,双方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也存在竞争;在文化领域,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印两国之间的合作也是存在的。

例如,在基础设施建设、能源等领域,双方可以进行互利合作。

因此,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辩证的、全面的。

9.第二题:中印两国在贸易、投资和文化交流等方面是否存在合作空间?10.是的,中印两国在贸易、投资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

在贸易方面,双方可以加强贸易往来,增加相互间的商品和服务出口,促进双边经济的发展。

在投资方面,双方可以通过加强投资合作,提高彼此的投资水平,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双方还可以在文化交流方面加强合作,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为双边关系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1.第三题: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印两国如何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12.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印两国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这包括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与配合,共同维护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体制;加强在全球气候治理方面的合作,推动全球气候治理进程;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强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增进人民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等。

中印关系论文

中印关系论文

中印关系论文引言中印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其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印关系经历了波折和起伏,但又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合作。

本文将探讨中印关系的历史和现状,并分析两国之间的挑战和未来合作的机会。

历史背景中印两国在历史上有着数千年的交流和互动。

然而,自1947年印度独立以来,中印关系经历了多次的紧张局势和冲突。

最引人关注的一次是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导致了两国关系的严重恶化。

此后,双方在边境问题上一直存在争议和摩擦。

现状分析尽管中印两国在经济、文化和国际事务等多个领域都存在合作,但两国之间的关系仍然面临挑战。

边境问题中印边界问题是两国关系的核心争议之一。

两国在东北部的边界线上存在争议,并且曾经发生过多次边境冲突。

两国政府一直在寻找解决办法,但进展缓慢。

经济竞争中印两国都是亚洲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但两国在经济领域存在竞争关系。

中国的出口依赖度较高,而印度则希望通过提供投资机会来吸引外国资金。

两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策略存在差异,这可能导致经济竞争的加剧。

地缘政治和国际影响力中印都是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重要参与者。

中印的地缘政治和国际影响力在不断增强,两国都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然而,两国之间的竞争和争议也可能限制它们的合作和共同利益。

机遇与挑战中印关系既面临着许多挑战,也存在着许多合作的机会。

经济合作中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加强经济合作来实现互利共赢。

两国可以加强贸易联系,加大互相投资,共同开发市场。

中印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信息技术等领域开展合作,提高两国的经济实力。

边界问题解决中印可以通过对话和谈判解决边界争议。

两国政府应该继续推动边界问题的解决,并寻求建立稳定的边界管理机制,增强互信和合作。

人文交流中印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和了解也非常重要。

两国可以加强教育交流、旅游合作和文化交流,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理解。

结论中印关系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对两国和两国人民具有深远的影响,也对地区和全球的稳定与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中印边界问题(地图)

中印边界问题(地图)

二、正常的中印关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 边界问题:中方的“三段说”,印度的 “四段说”。 “麦线”与分水岭、“锡金问题”与四段 说、中段(2000平方公里)、阿克赛钦地区/ 拉达克、喀喇昆仑山口至因地科里山口以北 (4500平方公里,1963年“中巴边界条约”) 对边界认知上的差异与“入侵”指责; 中印对解决边界问题的不同立场:“互谅互 让,一揽子解决”和“互利互惠”原则。 2005年“解决边界问题的指导原则”,实 际控制线与边界的最终解决。
2.安全问题
(1)陆地安全:西藏的地缘价值、所谓 “在青藏地区设导弹基地”问题、中巴关系。 (2)印度洋地区:中缅战略合作、安达曼 群岛、中巴共建瓜达尔港、中国海军在印度 洋的存在、中斯合作。 (3)印度“东向政策”同东盟(越南、马 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的联合军演) (4)美印关系与中国的关注
四、中印关系走出困顿的路径
1. 地区合作进程、合作规范与“外溢” 2. 促进发展经贸合作,为双边关系奠定新 的基础。 2010年贸易额600亿美元 、能源 合作 3. 认知结构的调整,重塑彼此的“镜像” (Image) 4. 边界问题的解决既要考虑历史,又要尊 重现状。目前的实际控制线是最终解决的基 础,可以作适当调整。
4. 中印+X及其超越
中印美三边关系 中印苏三边关系 中印巴三边关系 中印东盟三边关系 超越权力制衡逻辑,尊重对方的合理关注 是超越传统三角关系的有效路径
三、影响中印关系正常化的因素
1. 印度精英层的冷战思维 zero-sum game, balance of power, security dilemma) “中国威胁论”(经济、军事) 2. 印度的“大国情结”与国人对印度秉持的“优越感” (1)大国情结:尼赫鲁与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引领中 国进入国际社会;最大的民主国家 (2)中国对印度的看法:印度落后、国力贫弱、民主 不能改变贫穷的命运,印度民主是无效的;印度同中国有 差距。 (3)印度对中国小视自己的不满。

【原创】产业观 第十季 ——从龙象之争看印度产业发展

【原创】产业观 第十季 ——从龙象之争看印度产业发展

【原创】产业观| 第十季——从龙象之争看印度产业发展中印之间的龙象之争是这几年比较热闹的一个话题,印度的崛起与中国30年来的发展奇迹一样,同样让人不可思议。

印度在宗教信仰,国家治理,产业选择上与中国有着诸多的不同,某些方面甚至相反。

但是其基础发展逻辑却是惊人的相似,那就是通过持续变革不断的释放各种要素红利。

对亚洲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对现实利害的洗练沉淀,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南亚、日本和中南半岛。

相反的,印度的意义则可媲美于古代的希腊:所有超越现实利害思考提炼,很少能不将其追溯到印度的。

一、宗教信仰(一) 印度教印度的稳定剂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有大约十亿人信仰,其中的九亿五百万居住在印度,仅次于拥有18亿信徒的基督教、13亿信徒的伊斯兰教以及12亿信徒的佛教。

印度信教人口超过了90%以上,其中,印度教(80.5%),穆斯林教(13.4%),基督教(2.3%),锡克教(1.9%),佛教(0.8%),耆那教(0.4%),其他(0.6%)。

所有的印度教派别都以撰于公元前1500年的《吠陀经》作为经典教义。

多神崇拜的主神论,这是印度教的主要特征之一。

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湿努和湿婆。

梵天是第一位的主神,是创造万物的始祖;毗湿努是第二位的主神,是宇宙的维持者,能创造和降服魔鬼,被奉为保护神;湿婆是第三位的主神,是世界的破坏者,以男性生殖器为象征,并不断变化着不同的形象,也被奉为毁灭之神。

虽然印度教信众很多,但印度不是宗教国家。

(二) 伊斯兰教冲突的导火索旧称回教、清真教等7世纪初,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信安拉为唯一的神,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

以《古兰经》为经典,信徒多分布于亚洲、非洲,特别是西亚、北非和东南亚各地,有些国家还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印度宪法保障信教自由、各教平等,国家实行政教分离原则。

但因信仰、文化、习俗差异很大,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经常发生教派冲突。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

论中印关系之中印边界问题##(工科试验班(工学)313#######)[ 摘要]中印边界问题是中印关系发展中比较明显的阻滞因素。

这一问题源于历史遗留,数十年来,尽管交过火也谈判过,但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今天,此问题依旧存在。

在这里,我对一些资料进行了整理,论述了中印边界问题的各方面,并简要分析了边界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影响。

[ 关键词] 中国印度边界问题边界战争[ 正文]中国与印度是当今世界两大人口大国,作为邻居,近年来中印关系迅速发展。

政治上,中国与印度高层互访不断,并确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新框架;经济上,到2009年,双边经贸额已突破500亿美元;军事上,两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信任措施。

尽管两国发展势头良好,但也不能忽视中印之间存在的某些问题和障碍,其中比较突出的应该是两国的边界争端。

1.中印边界的划分历史上,中印两国从未正式划定过边境界线,但存在着一条由双方历来的行政管辖所形成的传统习惯线。

中印边界全长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

西段是指中国新疆、西藏同印度克什米尔占领区拉达克接壤部分,即西起喀喇昆仑山口,南到西藏阿里及印度拉达克、旁遮普三地接壤处,约600公里;中端指从中国同克什米尔最南端接界处至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交界处,是中国西藏阿里地区同印度马偕尔邦和北方邦接壤部分,约450公里;东段是从中、印、不丹三国交界处至中、印、缅甸三国交界处,约650公里。

2.中印边界问题的产生英国统治了印度以后,英属印度当局以印度为基地,把侵略扩张的矛头指向周边亚洲地区。

19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锡克王国,把锡克王国侵占的中国拉达克地区划入了印度版图。

然而英帝国野心不减,随着清政府势力日渐衰弱和俄国势力的逐步东侵,英国把魔爪伸向了中国,并致力于把西藏变成受其控制的独立缓冲国。

19世纪60年代,英帝国主义为寻找一条通向中国新疆腹地的捷径,派遣军事情报人员深入中国新疆阿克赛钦地区进行勘察,发现此处是中国一条古商道的必经之路,不但可沿喀拉喀什河到达新疆和田,更重要的是可向南通往西藏。

为何中印边境划界难解决?

为何中印边境划界难解决?

为何中印边境划界难解决?1962年,中国与印度爆发了边境战争,从那时起中国与印度边境一直未划界,中印边境之战从1962年到如今这么多年都过去了,为何一直都解决不了呢?许多人可能不太了解,笔者来告诉你真实的原因。

一、现实中,中印边境冲突中方是吃了大亏的一方,如果按双方实际控制线划边境,中国是明显吃亏的一方。

所以中方并不想马上解决中印国境划界问题。

中国与印度的直接接壤的领土其实并不太多,两国基本上被尼泊尔与不丹给分割开了,真正有接壤的主要在两个地方,阿克塞钦地区与藏南地区,藏南地区的边境线大约有五百多公里,阿克塞饮约有三百公里的边境线。

整个藏南六万平方公里的地,中国几乎全丢了。

阿克塞钦地区中国也没有全占,在中国手中的大约占整个阿塞钦百分八十五的地区在中国手中,阿克塞钦的中印有争议的地有约三万平方公里。

整个边境地区如果按双方实际控制线划边境,中国是明显吃大亏的。

所以,中国不太愿意用实际控制线来划边境,但和平谈判中印度又很强硬,所以双方基本上谈不拢。

二、而武力解决也非常困难,风险、成本都特别高,这也非常棘手。

武力解决困难的原因中国地缘方面处于劣势。

1、海洋上中国相对于印度处于明显的劣势。

印度洋航线的安全对中国崛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印度洋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也越来越深。

中国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从非洲进口的原材料都要经过印度洋,出口到欧洲与美国的工业成品也要经过印度洋。

反观印度,无论是原材料、石油或出口工业品都可以不通过中国的海洋水域,印度作为这个在印度洋区域内唯一具有大国资质的国家,印度在争夺印度洋控制权方面,有着其他势力无可比拟的优势。

如果中国海军对印度海军没有压倒性的优势,一旦中印海军在印度洋发生大规模冲突,中国海军其实很难击败印度的海军,即使击败了印度的海军,要确保中国商船的安全仍旧是非常困难的,地缘上印度占明显的优势,中方是很难弥补的。

2、陆地边境上中国陆军彻底击败印度陆军,并守住收复的失土,也很困难。

中印边境冲突的根源

中印边境冲突的根源

中印边境冲突的根源中印边境冲突的根源如下:当时的印度总理尼赫鲁一直在做印度“大国梦”,常常以“亚洲领袖”自居。

正是他的这种地区扩张主义,酿成了60年代初期中印边界战争。

到1962年8月,在中印边界的东西两段,印度共集结了32000余人。

10月10日凌晨,印度“里窝那作战行动”开始,印军对准尺冬山下林间草场上的中国边防部队开火,当场打死打伤中国官兵11人。

接着又向河北岸的中国边防部队射击,打死打伤中方22人。

克节朗河地区成为印军向中国大举进攻的战场。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和印度军方也加紧进行扩军备战,印度的总兵力,由1959年的41万增加到60万。

军费开支也猛增。

1962年10月17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反击入侵印军的作战命令。

按照中央的命令,西藏边防部队组成东线指挥部,由张国华任东段指挥部司令;新疆边防军向喀喇昆仑山地区集结,由南疆军区司令何家产任西段指挥部司令。

10月20日前,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界全线已准备就绪。

1962年10月20日清晨7时,印军达尔维准将下令向克节朗河谷中国边防哨所炮击。

战斗开始,我西线边防部队集中了4个多团约9千人的优势兵力,向入侵印军发起全面反击。

中国边防军反击攻势凌厉,到上午10点40分,战斗全部结束。

印军270余人被击毙,42人被俘。

中印边界西段,我边防部队向入侵奇普恰普河谷和加勒万河谷以及阿克赛饮地区的一些据点进行攻击,切断印军向河谷逃跑的退路。

这时,在提斯浦尔的印度第四军参谋长辛格准将,不得不下达撤退的命令。

在一个星期的反击作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共歼灭入侵印军3000余人,其中俘虏印军官兵927人,包括步兵旅长达尔维准将及7名校官、9名尉官。

11月14日上午10时,印军考尔中将又率部向中国的瓦弄地区开火。

新的战斗开始以后,中国军队全面进行反击。

11月23日,西藏边防部队已进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近传统习惯线的附近地区,反击作战实际已经结束。

在历时一个多月前后两个阶段的反击战中,中国边防部队在全线共清除印军据点90个,全歼印度各部队若干旅团。

冷汗淋漓!中印边境对峙前因后果

冷汗淋漓!中印边境对峙前因后果

冷汗淋漓!中印边境对峙前因后果中印在洞朗地区的边境对峙,已经一个多月了,尽管中国发出了“界线即是底线”的通牒式警告,但印军没有丝毫撤兵的意思,这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虽然不少国人都会煞有介事地在“强国论坛”或者微信朋友圈“抗印”,但多数国人并不认为这次边境对峙是什么大的威胁,这源于我们宣传上一直以来对印度的刻意忽视、矮化与贬损,以及对55年前(1962年)那场规模不大的边境战争细节的选择性记忆。

中印边境对峙也不是第一次了,我们习惯于认为这个超过13亿人口、近300万平方公里土地、拥有5艘航母并完全控制印度洋中国石油生命线,堪称庞然大物的邻居,只是一个不可能构成任何威胁的弱国……很少有人去认真思考印度国防部长那句“今日印度已不是1962年的印度”的真正含义,也少有人产生哪怕丝毫的疑惑:既是泥足巨人,焉何有如此胆量,明目张胆越界世界第二大经济国家边界,月余而不撤?本次中印冲突的核心原因双方对峙从6月16日开始,中方使用推土机拆掉了印度之前设立的碉堡。

有些人不知道事件经过是什么,就在网上跟着瞎嚷嚷开打。

中国在中方固有领土原为不丹控制的洞朗地区修路,修路目标是2014年建立的蔗草场哨所,一旦修通,将能够实际控制该地区,改变以前不丹控制的局面。

张胡子而洞朗地区距离印度西里古里走廊只有几十公里,如果洞朗被中国控制,印度在东北邦的驻军将面临战略上的合围局面。

这是印度无法容忍的根本原因。

所以这次到底是谁的原因引起就不言而喻,中国的应对很大程度上是剧本内的预案。

毕竟不说其他地区,光是洞朗地区和印度的大规模冲突也不是第一次(比如1994年中印在洞朗地区有过一次小规模的冲突),印度的反应基本是可以预料的。

为什么这次工程惹得印度那么大的反映,大家只要一看地图就知道,中国这次修的公里工程,就是战略挺进,可能是对印度的前几次小动作的回应,可以是说这次的动作就是肢解东印度尖刀,一旦中国动手,就有截断印度和东印度的联系肢解印度的可能。

中印边界争议

中印边界争议

浅议中印边界争议问题中印边界分为西、中、东三段,全长约2000公里。

西段指的是中国西藏和新疆同克什米尔印度管辖区的拉达克接壤的边界;中段指的是西藏同现在的印度喜马偕尔邦和北安恰尔邦(2000年前为北方邦)接壤的边界;东段指的是不丹以东的中印边界。

中印边界争端是一个历史问题,主要是由英帝国在印度殖民统治期间,向外扩张势力,觊觎中国西南边疆,妄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上瓜分出去而造成的。

在中印边界西段,英印政府曾单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所谓的边界线,在东段,制造了非法的西姆拉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这些成为印度政府对边界主张的主要依据。

印度还举出历史上的所谓“1684年条约”、“1842年条约”来支持自己的主张,甚至认为中方曾对“麦线”有默认,后又以禁止反言原则指责中国。

国家边界的确立基本来自两种事实,一是基于传统习惯而自然形成,二是通过条约来划定。

印方认为,中印边界线已清楚地划定,是为许多条约和协定以及相关文件所支持的。

尼赫鲁总理认为,印度的地图所发表的他们疆界的画法不仅是根据天然的和地理的特点,而且也符合传统,并且一大部分是为国际协定所肯定的⋯是没有怀疑余地的。

既然边界已定,也没有理由举行全面的边界谈判。

方认为,印方所举的条约在划界问题上是效或非法的,两国间历史上并没有划界协定,所以两国边界没有正式划定。

中方还认为,中印双方对传统习惯线看法各不相同,也并不认可印方所谓由自然特征决定的边界,因此有必要通过谈判和实地勘察来正式决定边界所在,并用条约来明白确定,然后在地面上标定。

我们可以从国际法的角度来对中印边界的争议进行法律分析。

首先,中国以先占和有效管辖取得对西段地区的主权的。

西段边界争议地区,不管是新疆段还是西藏段,从未经条约划定。

历史上中国人最先进入这里并开始生产生活活动,从而获取了对该地区的主权。

中国在进入以后就再未退出,不问断地、持续性地活动,补充、巩固和完善了初始权利,形成了中方所主张的传统习惯线。

中国历史上的活动是符合先占”概念的。

“龙象之争”的背后——中印政治制度比较

“龙象之争”的背后——中印政治制度比较

“龙象之争”的背后——中印政治制度比较龙作为中国人流传千年的图腾信仰,而象头神则是印度大部分人的神圣信奉,所以“龙象之争”一直被用来比喻中印两国之间激烈的竞争。

透过“龙象之争”这一现象的背后,我们看到的是这两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差异。

尽管这两个国家都是人口大国,同为发展中国家,但是两者的政治制度却迥然不同。

谈到这种差异,就不得不追溯到它们制度的建立过程。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发动了多次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斗争,对解救中国的道路不断进行摸索。

最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而近代的印度沦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殖民者在殖民期间就建立了议会民主制。

而后印度人们不断争取,终于通过非暴力斗争取得独立,在政治制度上则延续并改良了西方的议会民主制。

两个国家所采取的不同政治制度,都有着其自身的优势,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源自苏联模式,具有凝聚力强、执政效率高的优点,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以及严密组织下,中国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上取得了飞速且举世瞩目的发展,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国。

印度采用改良的西方议会民主制,虽然发展没有中国之迅速,但是相比其他同样采取相同制度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印度的发展顺利且平稳,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借用一个比喻就是,同样作为在受剥削压迫之后站起来的巨人,中国走得更快,而印度则走得更稳。

尽管两者不同的政治制度都为自身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不得不说,这两种制度都存在一些不足。

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导致民主长期缺乏,因而在前进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比如说执政党本身面临的腐败问题(近年来中国政府反腐力度逐渐加大,正是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改革)、发展观扭曲的“大跃进”活动(过分地夸大了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而忽略了客观规律)、政治民主问题、公平问题(比如一直在扩大的贫富差距问题)以及环境问题等。

中国的政治制度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并且改革依旧任重而道远。

印度与中国边境紧张局势升级地区安全堪忧

印度与中国边境紧张局势升级地区安全堪忧

印度与中国边境紧张局势升级地区安全堪忧印度与中国边境紧张局势升级地区安全堪忧近期,印度与中国在边境地区的紧张局势升级引发了深刻的担忧。

这不仅对两国关系造成了严重影响,也给地区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1. 背景介绍印度与中国是两个人口众多、经济实力强大的邻国。

两国边境线长达数千公里,其中一段被称为中印边界争议地区。

长期以来,中印两国在该地区存在着领土争议和边界划定等问题,而且曾多次爆发冲突和冲突导致的紧张局势。

2. 最新事件最近的一次边境事件发生在X段时间,双方军队在争议地区发生了冲突。

据报道,双方士兵互相推搡、投掷石块并进行了激烈的肢体冲突。

这一事件导致伤亡人数上升,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3. 原因分析印度与中国之间的边界问题根源复杂。

一方面,历史和文化因素使两国之间产生了矛盾和分歧。

另一方面,资源争夺和地缘政治利益也使得边界争议问题更加突出。

此外,两国军队的巡逻和边境部署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紧张局势。

4. 影响分析边境紧张局势的升级对两国关系和地区安全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

首先,矛盾的激化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冲突,给边境居民带来生命财产的威胁。

其次,两国之间的经济交往和合作也可能受到冲击,造成贸易和投资的下降。

此外,地区其他国家的安全也会受到波及,加剧地区不稳定。

5. 解决方案为了应对印度与中国边境紧张局势升级带来的地区安全问题,各方需要采取积极行动。

首先,双方应通过外交途径加强沟通,通过对话与谈判解决争议,而不是采取军事手段。

其次,国际社会应加强调解力度,发挥中立地位,为双方提供合理的解决方案和中间地带的妥协建议。

最后,各国应加强地区安全合作,加强边境管理和冲突预防机制,防止边境事件升级。

总结:印度与中国边境紧张局势的升级带来了地区安全的堪忧。

我们应关注该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议、加强国际社会调解、加强地区安全合作等措施将有助于缓解紧张局势,维护两国关系与地区安全。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

中印边界争端及对策分析印度是中国的第二大邻国,与中国有着长达1700公里的陆上边界。

由于历史原因,两国边界一直没有正式划定。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两国的边界争端演变成严重的国家关系危机,并最终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边界战争。

对印度而言,和中国维持合作关系是符合国家利益的,但为减少两国差距,印度也需与亚洲各国及美日等国维持战略合作关系,因此不免有些摩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边界战争看来是减少了,甚至是无足轻重了。

但是冲突却不仅对印度和中国,而且也对整个国际社会有着深远的和有害的影响。

假若尼赫鲁能表现出缅甸的吴努那样的智慧和政治勇气,并且像他那样,大约在1959年,同北京谈判出一个相互满意边界解决办法,并以一个友好和互不侵犯的条件签署了它,世界政治该将会出现多么不同的情景。

那么,中国就不会遭受冲突和印度诬陷带来的僧恨,代之的是其国际威信的极大提高。

印度可能不会走向导致巴基斯坦1965年战争的扩军备战。

中美关系可能早就得到修补.并很可能对华盛顿对越南的做法产生影响。

还有,印度的核试验的唯一借口自然不会存在——不过那时,事情就成为双料虚伪,因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自独立后不久以来,即一直保证要使印度拥有核武器。

进入21 世纪后,双方就安全观问题达成一致,重申彼此互不构成威胁,并采取多种“建立信任措施”,双边关系走出“冷和平”的阴影,开始了“热合作”的进程。

中印关系对中国、印度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

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最主要的利益关系与冲突,如不可忽视的边历史问题——边界问题。

中印领土争端具体讲就是“三条线”之争:(1)是传统习惯线中印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由双方历来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了受到两国人民尊重的传统习惯线。

这条线,在东段大体上沿著喜马拉雅山南麓与布拉马普特拉河北岸平原交界线而行;在中西段,大体沿著喜马拉雅山分水岭走向,即我国地图标示的国界。

根据国际法有关规定,这条客观上存在的传统习惯线,应当是中印定界的依据和基础。

中印关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中印关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中印关系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作者:***来源:《中印对话》2020年第02期《当代中印关系的历史与未来》陈宗海马加力胡仕胜张雷/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20年4月中印关系动如雅鲁藏布江水,静若喜马拉雅珠峰。

如何洞察当代中印关系70年发展的动静之势?《当代中印关系的历史与未来》一书,在中印建交70周年之际,由世界知识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对于要了解跌宕起伏的当代中印关系的读者来说,此书值得一读。

这部著作共有九个部分。

包含序言、绪论、第一章中印发展简史与当代关系、第二章当代中印关系中的“西藏问题”、第三章当代中印关系中的边界问题、第四章当代中印关系中的经贸问题、第五章面向未来的中印关系、参考文献和结语。

这部著作在至少296种中英文参考文献的支撑下,由陈宗海教授、马加力研究员、胡仕胜研究员、张雷博士四位作者历经八年勤勉耕耘、成书出版。

第一章为中印发展简史与当代关系的主要研究结论。

该章引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根本动力理论和科技革命这个核心变量,以最近300年的四次科技革命为时间轴线,“文明古国一遭受殖民一独立发展”是中印两国相似的发展简史。

这是当代中印关系植根的历史厚土,也是中印关系走向未来的国家底蕴。

当代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被划分为进入蜜月时期(1950-1959)、转向对峙时期(1959-1976)、走上正常化时期(1976-2000)、实现关系全面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等四个时期。

其中第四个时期,又被划分为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期(2000-2013)和构建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时期(2013至今)。

1950年4月1日建交以来,当代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起伏跌宕,但是双边关系的主流是和平友好合作共赢,主脉是朝着向上向好方向发展的。

本着鉴古知今的态度,当代中印关系发展的经验教训被总结为:第一,坚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二,坚持以和平方式协商解决“西藏问题”、边界问题等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坚持以首脑外交引领实行多种形式外交。

试论新时期影响中印关系的主要因素

试论新时期影响中印关系的主要因素

试论新时期影响中印关系的主要因素作者:饶绮虹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11期【摘要】中印两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未来是“龙象相争”还是“龙象共舞”备受关注。

文章指出,新时期影响两国关系的主要因素是认知互信情况和媒体导向,而其他因素是基于这两个因素的基础上的。

这两个因素的影响途径有两个:一是影响两国间历史问题的解决进而影响到未来发展,二是会直接影响当前的交往状况,发挥的作用都是双重的。

【关键词】中印关系;新时期;主要因素;互信;媒体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和21世纪亚洲最具发展潜力的两个国家,中国和印度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究新时期影响“龙象关系”的主要因素极具现实意义。

下文从双方的认知互信情况和媒体舆论导向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认知互信情况影响中印关系当前学界对新时期影响中印关系的主要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边界问题、西藏问题、第三国因素等方面,笔者认为中印关系中不管是一直未解决的边界问题、领土争端还是当前的安全困境,都是涉及到民族观念、人民感情等因素,是建立在我们的观念、认识上的。

双方问题的解决也是要在观念上、认识上有认同才能更好地解决。

而当前中印双方缺乏相互间的必要理解,缺乏互信。

新时期,只有双方更加了解彼此,在观念上有一致的认知,才能建立起信任共同体,最优地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保证双方的良好关系长足发展,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认知互信问题上,目前的情况一方面是印度对中国的误解,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历史恩怨,战败情节。

印度仍没有摆脱历史因素、既有认知的影响,败战情结直到今天还在影响印度对华的认识。

第二,大国情结,对中国崛起的担忧。

印度国家目标中有确保南亚霸主地位的意图,中国的快速崛起、中国和巴基斯坦的友好关系、中国对印度争取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态度等使印度感到不安。

第三,交流互动不足。

主要体现在文化认同感差、军事交往流于表面等方面。

中印两国的联合军事演习与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并不同步,双方联合军事演习并未常态化、机制化,很多联合演习计划被搁置。

龙象之争

龙象之争

龙象之争:现当代中印关系简析“龙象之争”久已有之。

事实上,从历史脉络到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印之间有着太多的貌合与神离。

它们是昔日四大文明古国的延续,都曾拥有过最辉煌的时期,大唐盛世和阿育王朝;最后,它们都认为现在是国家全面复兴的最佳时机,它们既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也是最有前途的“金砖四国”的成员。

然而,历史上的恩怨,文化上的渊源,地缘上的竞争,边境上的紧张,经济上的较量,西藏问题的牵绊,使两国关系变得敏感而又紧张。

一个是民主推进,一个是国家主导;一个是世界工厂,一个是世界办公室;一个是矫健翻腾的飞龙,一个是温吞慧黠的大象。

在2 1世纪的舞台上,Chindia有可能实现吗?是“龙象共舞”或是“龙象相争”,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作为21世纪两大新兴发展中国家,中印两国有超过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口,是两个唯一超过10亿人口的国家,是两个巨大的具有潜力的市场。

两大市场的对接互补,将给亚洲和世界带来增长、发展、繁荣的巨大潜力和不可估量的市场。

而且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人均收入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高,财富收入两极分化严重;两国同时也是世界上送出留学生最多、接受海外汇款最多、人才流失数量庞大的两个国家。

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企业家,成为美国硅谷的重要力量。

同时,中国与印度也有着许多不同,中国经济的基础设施更为完善,政府极富效率并且政治稳定。

所以,在很多人看来,中国略胜一筹似乎已成定局。

印度有很多的缺点,比如基础设施差,文盲率高,还有种姓制度,种族关系比较紧张,去印度参观的人,看到的都是印度落后于中国。

但是,尽管大多数舆论都更为看好“中国龙”,而在我看来,却不尽然。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是看它的管理,看它有没有创新。

有些指标、管理、金融体制等,是眼睛看不到的,而在眼睛看不到的几个方面,中国是落后于印度的。

比如印度的私营企业大部分还都是家庭企业,家庭企业一般都不重视职业管理,而印度虽然是家庭企业,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职业型的教育。

影响中印关系的负面因素分析

影响中印关系的负面因素分析

31就印度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后与新中国的关系来说,在七十余年的发展交往中可谓是跌宕起伏,既有政治分歧又有边境问题争端,发生在边境线上的武装摩擦不断,双边关系既稳定又脆弱。

作为亚洲大陆上接壤的两个超级发展中大国,随着两国经济发展渐进佳境,建立中印命运共同体关系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它不仅关涉到中印两国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福祉提高,还联接着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然而,由于印度在发展两国关系问题上始终放不下历史包袱,对中国发展与南亚其他国家关系问题上总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在中印合作问题上既把中国作为建立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合作伙伴,又作为处处防范的竞争对手[1],这些往往让印度对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做法矛盾重重,使中印关系复杂、敏感且脆弱。

一、英国殖民者留下的边界问题中国和印度是亚洲最大的两个文明古国,自古以来以喜马拉雅山脉为天然屏障,两国从未发生过边界争端问题。

但是自近代印度沦为英国殖民地,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来。

英国殖民者的扩张思想,为中印两国的边境问题埋下了伏笔。

印度沦为殖民地后,英国殖民者继续在南亚地区扩张,19世纪就发起过对尼泊尔和阿富汗的侵略战争,对中国这片沃土自然也是虎视眈眈。

此时沙皇俄国在中国西北地区的蚕食使英国感到不安,也企图对新疆一带进行蚕食,却没有付诸行动。

当俄国占领伊犁后,英国人对其觊觎已久的阿克赛钦地区采取了行动。

由于阿克赛钦地区一直在中国控制下,英国人便先在地图上划了一条自己满意的图线,并且标注了未定国界的标记,这条线就是所谓的“约翰逊线”。

1897年1月,英国情报官员阿尔达向英国政府提交了关于修改中印边界的备忘录,将中印西段边界划至中国境内的昆仑山一线,中印间阿克赛钦地区的归属争议由此产生。

1904年9月,侵略西藏的英军代表荣赫鹏与中国西藏地方代表签订了《拉萨条约》(即《英藏条约》),企图以此排挤中国政府对西藏地区的主权,为其染指西藏提供条件。

清末民初之际,为能在列强瓜分中国的激烈态势中占得先机,1913年10月6日,由英国一手操办的中、英关于西藏的会议在印度西姆拉召开。

龙象之争的秘密

龙象之争的秘密

龙象之争的秘密
黄亚生
【期刊名称】《三联竞争力》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2003年我和同事提出“印度能否赶超中国”这一命题时,中国的媒体、学界和政界可以说对印度毫无兴趣,现在中印发展比较却成了社会经济讨论的热门话题。

【总页数】1页(P13)
【作者】黄亚生
【作者单位】青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龙象之争——中印边界问题的来龙去脉 [J], 鞠杨
2."龙象之争"与"龙象共舞"——基于出口技术结构的中印贸易关系分析 [J], 祝树金;陈艳;谢锐
3.龙象之争如龟兔赛跑 [J], Michael A.Witt
4.中印龙象之争,谁将胜出? [J], 颜色
5.龙象之争的思考——评《印度能超越中国吗》 [J], 涂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象之争”——中印矛盾问题的因素
印度星期天卫报转载过一篇文章《加勒万战役后,中国士兵处于恐慌状态》并配文道:“我看过很多文章,也听过很多专家的意见,印度军队的士气比中国士兵高得多,印度军队在山区作战方面比中国军队有更好的训练经验。

”与此同时,印度一位精英阶层的新闻记者也写道:解放军,特别是被要求在中印度边境服役的人,没有动力,因为他们要忍受身体上的苦难和低廉的工资。

解放军依靠恐惧来提高效益。

解放军对自己的职业没有信心。

”以小见大,由此我们看出为什么印度在边境敢如此冒进。

追本溯源,龙象之争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边界划分问题。

中印之间从未正式划定过边界线,但根据各自的历史行政管辖所及,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条传统的习惯线,在过往时期中双方皆相安无事。

直至工业革命后,英国统治印度期间,英印政府为自身利益不断拓展疆界,致使中印边界问题放大并争议不断。

而在印度独立以后,尼赫鲁政府妄图以继承者的身份来继承英印政府的“遗产”,致信要求我国纠正我国在麦克马洪线上的立场,并要求将阿克塞钦地区的三万多平方公里土地划归印度所有。

而在我国打太极般地回绝了他们无理的要求后,印军便开始频繁越线修筑据点挑起流血冲突,并且专挑我国国内面临比较棘手问题时,比如80年代我国大裁军专心搞经济建设时期,90年代面临台海危机时期,千禧年后的奥运会时期,一直
到2017年的萨德部署时期和今年的疫情期间,印度从未放弃对于边界线的执着,始终保持着强大而坚定的信念对我国进行不间断的骚扰。

对于他们这种持久无赖般的行径,我认为大致有以下两个因素:
首先,印度对于自我强大的自信和优越感。

而他们强大的自信和优越感来自哪儿呢?我认为来自他们自身的“大国梦想”和基于宗教民族主义的群体思想。

马克思认为:印度的历史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历史,使得印度的民族主义精英们的神经十分紧张。

殖民时代,在目睹了作为“人上人”的英国人所顶着的各种光环、强势、受尊重、有地位后,成为同样拥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家成为了他们理所当然的梦想,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印政府一直通过道义、宗教和政治手段对自我和印度民众塑造“印度必然成为大国”的心里事实,而其他国家看来正常的谈判和求同存异原则在印度人眼里也都统统成为了绥靖政策,基于此的“大国梦想”就成为了印度对外骚扰不断地外在因素。

印度的民族主义群体思想则是内在因素。

虽然印度历史上被外族征服也屡次反抗,但是他们的独立不是通过自我流血革命而来的,这就导致了某些通过暴力才能革除的宗教统治和殖民统治遗毒一直被保留下来,比如种姓制度、神明至高等。

而印度统治者为了统一将宗教制度和民族主义结合到一起形成了印度特有的宗教民族主义,即印度是神明的化身。

这种充满封建激进思想的主义在促使印度独立后更是被奉上了神坛,于是印度在偏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演变成与周边各国纷争不断的局面。

其次,我国对印度释放的威慑信号过于模糊。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威慑思想最经典的表述,莫过于《孙子兵法》:“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屈人之兵”是目的,“不战”是手段,至于是遏制还是胁迫对手则皆涵盖其中。

威慑有两个基本作用:遏制对手不做某事及胁迫对手做某事。

这个解释与孙子的威慑思想一脉相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我认同这一看法。

自印度非法强占我国边境领土后,中国一方面通过外交警告,一方面通过武力威胁—即表达对印度实施武力惩罚的意向阻止印度,然而这并未奏效,究其原因,是中国释放的威慑信号过于模糊。

1962年印度曾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西藏的军事部署实施系统监视,但中国却对此并未进行反击;1963年,印度借古巴危机之势,趁机对我国边境发动军事行动,虽然我国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战后却突然宣布撤军并且主动释放了所有俘虏,交还所有缴获的装备。

在战略上来说我国的做法是为了在外交方面占据正义制高点,但却让基于宗教民族主义的印度产生了一种错觉,中国始终不敢同印度公开撕破脸,中国始终是畏惧于印度的强大。

威慑是权利和意志的结合,但仅有二者还不够,权利和意志必须传递给对手,威慑才能成功,如基辛格所言:“同样是进行威慑,虚张声势但被对手信以为真比实为威慑但被当成虚张声势更有效”。

不论是我国难以把握威慑的效果,亦或是缺乏威慑实践经验,由于我国威慑的模糊性,才导致了长达半个多世纪与印度的边境摩擦。

我国现在正处于前有虎后有狼、危机四伏的国际环境下,印度已经成为中国在西南战略方向的主要挑战者,而不是合作者。

中国能否妥善应对来自印度的挑战,是中国西南方向战略成败得失的主要衡量标准。

在当下这种形势下,不论战争是否爆发、何时爆发,我们必须丢掉一切幻想,准备打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