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第三节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苏教版

合集下载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学习目标】1.基于物质的量认识化学变化;2.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学习过程】环节一:温故知新,承前启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系数可以明确表示出化学反应中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

2Na+2H2O=== 2NaOH+H2↑化学计量数之比 2 ∶ 2 ∶ 2 ∶ 1扩大6.02×1023倍2×6.02×1023∶2×6.02×1023∶2×6.02×1023∶1×6.02×1023物质的量之比____ mol ∶____ mol ∶___ mol ∶___mol 结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______之比等于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环节二:实例切入,新知突破例题:250 mL 2 mol·L-1的硫酸与足量的铁屑完全反应。

计算:(1)参加反应的铁屑的物质的量;(2)生成的H2的体积(标准状况)。

请及时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环节三:运用计算,思维发散医疗上颇为流行的“理疗特效热”,就是利用铁粉缓慢氧化成Fe2O3并放出均匀、稳定的热,使患处保持温热状态。

若56 g铁粉完全氧化成氧化铁,则需要消耗标况下氧气的体积为多少?牛刀小试:某化学实验室准备用一定量的Fe与足量的1 mol/L的H2SO4溶液反应来制取H2。

若要制得2.24 L H2(标况),试计算:(1)参加反应的H2SO4的物质的量。

(2)参加反应的Fe的质量。

(Fe:56)把一定量的CO还原Fe2O3生成的CO2通入到澄清石灰水中,得10 g沉淀,那么参加反应的CO的质量是 g。

(CaCO3:100 CO:28)即时小练:用足量的CO还原Fe2O3,将所生成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中,得到的沉淀为60 g,则Fe2O3的质量是( )A.16 g B.32 gC.64 g D.80 g环节四:归纳总结,习题巩固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步骤:(1)审题并设有关物理量(n、m、V)(2)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3)在方程式有关物质的化学式下方标出相关物理量注意:注意左右比例相当,上下单位一致(4)列出正确比例式求解【学习效果】一、单项选择题1.标准状况下,2.7 g铝与足量的盐酸反应生成a L的氢气,化学方程式比例关系正确的是()A.2Al+ 6HCl =2AlCl3 +3 H2↑2 mol 67.2 L2.7 g a LB.2Al+ 6HCl =2AlCl3 +3 H2↑27 g 22.4 L2.7 g a LC.2Al+ 6HCl =2AlCl3 +3 H2↑54 g 67.2 L2.7 g a LD.2Al+ 6HCl =2AlCl3 +3 H2↑54 g 3 mol2.7 g a L2.有关反应2Na+2H2O===2NaOH+H2↑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中Na与NaOH的质量相等B.反应中H2O和H2的质量相等C.反应中H2O和H2的质量比为2∶1D.反应中Na与NaOH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3.相同质量的两份铝,分别放入足量的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中,放出的氢气在同温同压下体积之比为( )。

高中化学苏教版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物质的量教案

高中化学苏教版物质的量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量是物质的一种特性;2. 掌握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计量单位;3. 能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解决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是什么;2. 物质的量的单位;3. 物质的量在化学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理解物质的量概念的抽象性;2. 掌握物质的量的计量单位的转换。

教学准备:1. 课件、实验器材、实验材料;2. 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简要介绍物质的量的意义;2. 利用日常生活例子,引发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思考。

二、概念讲解(10分钟)1. 展示物质的量的定义和计量单位;2. 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单位的含义,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是什么;3. 通过示意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

三、实验操作(20分钟)1. 进行实验,观察物质的量对物质性质的影响;2. 让学生测量不同物质的量对物质的体积、密度等性质的影响;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加深对物质的量的理解。

四、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物质的量的概念;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实际生活中物质的量的应用;3. 指导学生归纳物质的量在化学中的应用实例。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本节内容;2. 提醒学生认真复习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应该对物质的量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能够灵活运用物质的量概念解决化学问题。

同时,老师也应及时总结学生掌握的情况,对学习进度进行调整和优化。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学科: 化学教学内容: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基础知识精讲】一、计算物质的量的公式1.已知m 、M :则n=Mm 2.已知标准状况下V 、V m :则n=mV V 3.已知N :N A :则n=AN N 4.已知溶液的c 、V :则n=cV5.已知溶液的m 、w 、M :则n=M wm • 6.已知溶液V 、ρ、w 、M :则n=Mwv ρ7.已知饱和溶液m 、s 、M :则n=)100(s M sm +•二、化学方程式中定量关系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时:参加反应的各粒子之间是按照一定数目进行的.而这些数目的粒子又可以用不同的物理量来表示.例如:2H 2 + O 2 2H 2O(液) 化学计量数之比 2 ∶ 1 ∶ 2 分子数目之比 2 ∶ 1 ∶ 2 扩大N A 倍 2N A ∶N A ∶ 2N A 物质的量之比 2mol ∶1mol ∶ 2mol 质量之比: 4g ∶32g ∶ 36g ∶ ∶ 忽略不计【重点难点解析】学会正确规范的解题方法(1)根据题意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2)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写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关系(根据需要有时要将有的物质的物质的量转化成质量或体积).(3)把已知量和要求的量(用x 表示)分别写出化学方程式中相关物质下面. (4)列出比例式:求出未知数.(1)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是纯净物之间的关系:因此不纯物质必须换算成纯净物的量再进行计算.(2)在所列比例式中:同一物质上下单位要一致:不同物质左右要对应.(3)化学计算方法很多:其中守恒法、差量法、平均原子量法等在高一应掌握. 过量问题的计算一般说来:反应物之间完全反应时:不足量的物质会全部反应转化为生成物:而过量的物质则要剩余.因此判断哪种物质过量:便是解这类题的关键.具体步骤为:1.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判断哪种物质过量.3.根据不足量求解.例 用agH 2和bgCl 2化合制HCl 气体:求所得产物的质量. 解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关系 H 2 + Cl 2 = 2HCl2 71 a b有下列三种情况:①若71a >2b :则H 2过量:应根据Cl 2量求HCl 的量: ②若2b >71a :则Cl 2过量:应根据H 2的量求HCl 的量:③若71a=2b :则二者恰好反应完:根据H 2或Cl 2的量求产物HCl 的量.【难解巧解点拨】例1 甲、乙两位学生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O 2:甲取一定量的KClO 3223全部分解完全得到O 2672mL(标况).求甲实验时KClO 3的分解率.分析 思路:要求出两个值:一个是总的KClO 3质量:一个是甲实验得到的KCl 质量而求得甲实验时KClO 3分解的质量做题过程:从后面的结论往前推.据: 2KClO 3△2MnO 2KCl + 3O 2↑2× 2× 3×知在4.04g 混合物中m(KCl)Lg 4.223672.05.1222⨯⨯⨯=1.49g 即甲分解时得到KCl 的质量为1.49g :由此可算出甲实验时KClO 3的分解质量:gg5.74249.15.1222⨯⨯⨯故甲实验时KClO 3的分解率为gg g45.245.245.2+×100%=50%答:甲实验时氯酸钾的分解率为50%例2 取50mLNa 2CO 3和Na 2SO 4232放出:试计算(1)原混合溶液中Na 2CO 3、Na 2SO 4的物质的量浓度(2)产生标况下气体的体积.分析 物质的量和组成物质的微粒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利用这种关系会使解题简化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守恒法”它用得很广.据(1)Na 2SO 4~ BaSO 43的沉淀为BaSO 41mol 233gn(Na 2SO 4) 4.66g n(Na 2SO 4故 C(Na 2SO 4)=Lmol 05.002.0 =0.4mol ·L -1(2)Na 2CO 3 —BaCO 3 —CO 2n(Na 2CO 3) (14.51-4.66)g V(CO 2) n(Na 2CO 3)=0.05mol V(CO 2 C(Na 2CO 3)=Lmol05.005.0 =1mol/L答:原混合物中Na 2CO 3、Na 2SO 4·L -1产生的CO 2气体在标况下的体积为1.12L.【课本难题解答】P83 三、3 2KBr+Cl 2=2KCl+Br 2 2KI+Cl 2=2KCl+I 2 (1)固体残留物中含KCl.(2)原溶液中n(KI)=36×10-3×0.86=0.031mol :参加反应的KI 有n(KI)=2031.0 =0.015mol. 2反应生成0.015molKCl :5.741.6=0.082mol : 故原KBr 的量应为2×(0.082-0.015)=0.134mol : ×199=20g.2的量为0.014mol :故反应消耗Cl 2×22.4=0.92L.【命题趋势分析】本节高考要求是要学会运用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典型热点考题】例1 完全中和相同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并使之生成正盐:需要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硫酸、磷酸的体积比是( )∶3∶∶2∶∶2∶∶2∶3解析 此类无数据题目有两种处理方法:一种列举法是把已知条件转化成简单直观的数据:另一种是用相同的化学符号表达已知数据.此题NaOH 溶液实为n(NaOH)相同:再设HCl(aq)、H 2SO 4(aq)、H 3PO 4(aq)的体积分别为V 1、V 2、V 3:其物质的量浓度为c :则:NaOH + HCl = NaCl+H 2O 1 ∶ 1n c ·V 1 V 1=cn2NaOH + H 2SO 4 = Na 2SO 4+2H 2O 2 ∶ 1 n c ·V 2 V 2=cn 2 3NaOH+H 3PO 4 = Na 3PO 4+3H 2O 3 ∶ 1 n c ·V 3 V 3=cn 3 则V 1∶V 2∶V 3=c n ∶c n 2∶cn 3 =6∶3∶2∴本题正确选项为(A) 答案 A例2 往50.00mL 溴化亚铁溶液中缓慢通入1120mL 氯气(标准状况):溶液中还原性离子只有2/3溴离子未被氧化.求原溴化亚铁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解析 本题应用物质的量对离子方程式进行计算.根据反应:Br 2+2Fe 2+ = 2Fe 3++2Br -可判断离子的还原性:Fe 2+>Br -:依题意:Br -部分被氧化:则Fe 2+全部被氧化.设原溶液中FeBr 2的物质的量为x :则Fe 2+物质的量为x :Br 物质的量为2x :被氧化的Br -的物质的量为2x/3.2Fe 2++ Cl 2 = 2Fe 3++2Cl - x x/2 2Br -+Cl 2 = Br 2+2Cl - 2x/3 x/3氯气的物质的量:2x +3x =molL L /4.2212.1: 解得:x=0.06mol.c(FeBr 2例3 已知Cl 2在70℃的NaOH 水溶液中能同时发生两个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反应完全后测得溶液中NaClO 与NaClO 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2:将其通入足量70℃的NaOH 水溶液:反应完全后得到500mL 溶液.(1)写出Cl 2在70℃的NaOH 水溶液中符合上述条件的总反应方程式. (2)计算完全反应后各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浓度(除H 2O 处).解析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第(1)问.可根据得失电子数相等确定生成物NaCl 、NaClO 、NaClO 3的物质的量之比:进而确定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算数.(1)依题意可设生成NaClO 的物质的量为4mol :NaClO 3的物质的量为1mol :设生成NaCl 的物质的量x :根据得失电子的物质的量相等:有:1×x=1×4mol+5×1mol :解得:x=9mol.NaCl 、NaClO 、NaClO 3化学计量数之比与生成对应物质的物质的量相等:即等于9∶4∶1.据此可写出总的化学字方程式:7Cl 2+14NaOH = 9NaCl+4NaClO+NaClO 3+7H 2O(2)n(Cl 2)=49.7g/71g/mol=0.7mol :由化学方程式可求得n(NaCl)=0.9mol :n(NaClO)=0.4mol n(NaClO 3)=0.1mol :故可求得三种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c(NaCl)=1.8mol/L;c(NaClO)=0.8mol/L;c(NaClO 3答案 (1)7Cl 2+14NaOH = 9NaCl+4NaClO+NaClO 3+7H 2O(2)C(NaCl)=1.8mol/L :Cl(NaClO)=0.8mol/L :C(NaClO 3 例4 甲、乙两位学生用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甲取了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0.10g 二氧化锰:经混合后装入试管中加热:待收集到所需氧气时停止加热.试管冷却后:乙称得甲留下的反应混合物的质量为 4.04g :将它继续加热:直至氯酸钾全部分解:得到氧气672mL(标准状况).求甲实验时氯酸钾分解的百分率.解析 设乙分解KClO 3的质量为x :甲分解KClO 3的质量为y.2KCl 3△2KCl+3O 22mol ××× xx mol g mol /5.1222⨯=672.0/4.223molL mol ⨯:解得:x=2.45g.在4.04g 混合物中:m(KCl)=4.04g-0.10g-2.45g=1.49g.即甲分解KClO 3时得到的KCl 质量为1.49g :由此可计算y:y mol g mol /5.1222⨯=gmolg mol 49.1/5.742⨯:解得:y=2.45g.故甲实验时KClO 3分解的百分率为:gg45.245.245.2+×100%=50%答案 甲实验时氯酸钾分解的百分率为50%.例54固体加热一段时间后:收集到amol 气体:此时KMnO 4的分解率为x.在反应后的残留固体中加入足量的浓盐酸:又收集到bmol 气体(设Mn 元素全部以Mn 2+存在于溶液中).试填写:(1)a+b= (用x 表示).(2)当x= 时:a+b 取最小值:且最小值为 . (3)当a+b=0.09时:加热后取得残留固体的质量为 g.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并结合数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 (1)参加分解的反应的KMnO 4物质的量为0.04xmol :剩余的KMnO 4物质的量为0.04(1-x)mol :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2KMnO 4△K 2MnO 4 + MnO 2 + O 2↑2KMnO 4+16HCl = 2KCl+2MnCl 2+ 5Cl 2↑ +8H 2O 0.04(1-x)mol 0.1(1-x)mol K 2MnO 4+8HCl △MnCl 2+2KCl+2Cl 2↑+4H 2OMnO 2+4HCl△MnCl 2+ Cl 2↑+2H 2Oa+b=0.02x+0.1(1-x)+0.04x+0.02x=0.1-0.02x.(2)因为x ≤1:当x=1时:a+b 有最小值:(a+b)min =0.08. (3)当a+b=0.09时:0.1-0.02x=0.09:解得:x=0.5. 加热后剩余固体的质量=m(KMnO 4)-m(O 2) ×××32g/mol=6g.答案 (1)0.1-0.02x (2)0.08 (3)6g【同步达纲练习】一、选择题2最多的是( )2.完全中和同体积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 溶液并使其生成正盐.需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盐酸、硫酸、磷酸的体积比是( )∶3∶∶2∶∶2∶∶2∶32SO 4溶液中加入过量的BaCl 2+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 ·L -1·L -1 ·L -1·L -1 x ROn+1溶液跟0.8molM(OH)Y 溶液恰好中和.则X 与Y 的比值为( ) ∶∶∶∶45.在3Cu+8HNO 3(稀) = 3Cu(NO 3)2+2NO ↑+4H 2O 中:当有1.5molCu 被氧化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33被还原6.碱金属(LiNaKRb 等)溶于水汞中可形成良好的还原剂“汞齐”:取某种碱金属的“汞齐”2(标况)并得到密度为ρg/cm 3的溶液1L 1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可以是( )A.ρ8.0% B.ρ48.0%C.ρ32.0% D.ρ7.0%olCO 2所得溶液中CO 2-3和HCO -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约为( ) ∶∶∶∶23溶液.都正好与同体积的下列溶液反应完全:则这些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最大的是( ) 23 22O 2、Na 2O 混合物溶于水后.刚好被100g7.3%的盐酸中和则混合物中Na 2O 2与Na 2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CO 32CO 3溶液中:两次操作在同温同压下产生的气体体积比是( ) ∶∶∶∶2二、计算题2跟50g 质量分数为36.5%的盐酸混合加热(不计HCl 挥发且MnO 2反应完全)试求: (1)标况下能生产多少升Cl 2(2)有多少摩尔HCl被氧化?(3)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足量的AgNO3.产生沉淀多少克?12.某金属硫酸盐8g溶于水后:与适量BaCl2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盐酸的白色沉淀14g:过滤后:将滤液蒸干:可得该金属的氯化物无水盐0.04mol求:①该金属的化合价②该金属的摩尔质量.2SO4和Na2CO3210mL.然后过滤得沉淀B和滤液C:在C中加足量的AgNO3溶液:又生成5.74g 沉淀.在B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沉淀增加0.180g.计算:(1)BaCl2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2)原混合物中Na2SO4的质量分数.【素质优化训练】4、Na2SO4、Al2(SO4)3三种溶液各50mL:若上述三种溶液中SO 2-4完全沉淀:所用相同浓度的BaCl2溶液体积比为( )∶2∶∶1∶∶3∶∶1∶32.在两密闭容器中分别盛有31g白磷和1mol氧气:控制条件使其发生如下反应:容器甲:P4+5O2= P4P10:容器乙:P4+3O2= P4O6:经充分反应后:两容器中分别所得的P4O10和P4O6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2(标况):下列各组金属不能构成符合上述条件的混合物是( )2O氧化成SO2:现用3.2g硫粉和224mL(标况)N2O在加热条件下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气体混合物在标况下的体积为( )A.112MlB.224mL5.0.1mol的某单质跟足量的S反应:反应后质量增加了1.6g:则构成这种单质的元素是( )6.在50g含有1.70g硝酸银和1.85g硝酸钯[Pd(NO3)2]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I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过滤、洗涤、干燥:称量得到5.245g固体.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银离子只有一部分参加反应B.钯离子(Pd2+)只有一部分沉淀C.碘化钯(PdI27.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是( )A.碘化钾溶液中滴入氯水 2I-+Cl2= 2Cl-+I22+H2O= H ++Cl-+HClO-+CO2+H2O= CO 2-3+HClO2+Ag+= 2AgCl↓2+6KOH △KClO3+5KCl+3H2O的反应中:得电子和失电子的原子个数比为( )∶∶∶∶13、MgCO3组成的混合物充分加热至质量不再减小时:称得残留物的质量是原混合物的一半:则残留物中Ca、Mg两元素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13·XH2O转变为LiNO3·(X-2)H2O时质量减少3.6g:则X值是( )二、计算题2SO4和Na2CO3的混合物溶于水得到溶液A:在A中加入足量的一定浓度的BaCl23溶液:又生成5.74g沉淀.向B中加入足量稀硫酸:沉淀增加0.18g.计算:(1)氯化钡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2)原混合物中硫酸钠的质量分数.12.将4.6g金属钠在空气中小心加热:使其燃烧:得到7g燃烧产物.(1)求燃烧产物中Na2O和Na2O2的物质的量之比.(2)将燃烧产物全部溶解在18.8g水中: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2O2与H2O反应:如果反应中有1mol电子发生转移:则生成O2的物质的量是多少?若所得溶液为1L:求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14.现有2mol/L的盐酸和硫酸溶液各100mL:分别加入等质量的铁:反应后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比为2∶3:求加入盐酸中的铁的质量.【生活实际运用】1.输送氯气的管道为检验其是否漏气:常用浓氨水来检验:试简述其依据的原理.解析该过程发生的反应为:3Cl2+2NH3 = N2+6HClHCl+NH3 = NH4Cl现象及结论看到白烟:说明有氯气泄漏.42SO4.若用KCl、NH4Cl和(NH4)2SO4三种固体物质来配制:则每升溶液需三种固体的物质的量依次是( )答案 C【知识验证实验】如果一个化学过程中涉及到发生了两个以上化学反应:并且这几个化学反应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如第一个反应的生成物作为第二个反应中的反应物:依次下去):则同学们可以找出反应起始物质和终了物质之间的物质的量关系:即关系式:通过关系式进行一步计算.例工业上常用漂白粉跟酸反应得出的氯气对漂白粉的质量分数(X%)来表示漂白粉的优劣.漂白粉与酸的反应为:Ca(ClO)2+CaCl2+2H2SO4 = 2CaSO4+2Cl2↑+2H2O2S 2O 3溶液20.00mL :恰好与生成的碘完全反应:2Na 2S 2O 3+I 2 = Na 2S 4O 6+2NaI试由上述数据计算该漂白粉的x %. 解析 要计算该漂白粉的x %.须求出漂白粉与酸作用产生的氯气的质量 由题可知:发生了三个反应Ca(ClO)2+CaCl 2+2H 2SO 4 = 2CaSO 4+2Cl 2↑+2H 2O Cl 2+2KI = 2KCl+I 22Na 2S 2O 3+I 2 = Na 2S 4O 6+2NaI 则有关系式:Cl 2~2Na 2S 2O 371g 2mol×0.02L y=0.071(g)×.25250=0.71(g) 所以x %=00.271.0×100%=35.5%答案 X %=35.5%【知识探究学习】同学们可以每两个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分成若干小组:以“物质的量”的自述为题开一次“自我介绍会”:从物质的量的定义、如何理解物质的量这个基本物理量、物质的量的几种计算方法开展一次活动课.本章实验总结一、Cl 2、Br 2、I 2溶解性Cl 2 Br 2 I 2水中 黄(溶) 橙(溶) 黄褐(微溶) CCl 4 黄(易溶) 橙红(易溶) 紫红(易溶) 二、碘跟淀粉的反应①淀粉溶液中加碘水 现象变蓝色 ②NaI 溶液中加淀粉溶液 无上述现象说的单质I 2遇淀粉溶液变蓝 I -则不能 三、氯、溴、碘之间的置换反应①湿KI 淀粉试纸−→−2Cl变蓝(现象) Cl 2+2I -=2Cl -+I 2 ②NaI 溶液−−→−氯水黄褐−−→−淀粉变蓝 Cl 2+2I -=2Cl -+I 2 ③NaI 溶液−−→−溴水黄褐−−→−淀粉变蓝 Br 2+2I -=2Br -+I 2 ④NaBr 溶液−−→−氯水橙色 Cl 2+2Br -=2Cl -+Br 2 ⑤NaBr 溶液−−→−碘水无明显变化 四、Cl -检验参考答案:【同步达纲练习】二、11.(1)V(Cl212.①+3价②56g·mol-1 13.(1)2mol/l (2)72.8%【素质优化训练】1.D2.B3.B、D4.C5.A、D6.C7.C、D8.A9.C 10.A 11.(1)2mol/升(2)72.8% 12.(1)1∶。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的应用

第3课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新课导入】在初中时同学们就已经知道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又知道了构成物质的粒子数与物质的质量之间可用物质的量作桥梁联系起来,既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那么,化学反应中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之间又遵循什么关系呢?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有何应用呢?【教材讲解】一、复习回顾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是离子反应的,再写出离子方程式。

学生书写方程式。

新课导入:由金属共同的化学性质可知,金属能与氧气反应,较活泼金属能与酸反应,而金属与碱能否反应呢?今天我们来探究少数金属与强碱的反应。

金属铝是当今世界产量最高、用途最广的有色金属,请同学们归纳总结你学过的有关铝的知识。

学生归纳整理,回答。

归纳整理:有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

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膜,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二、新课教学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验学习铝的另一点性质。

实验探究:1.取2支小试管分别加入5mL盐酸和5mLNaOH溶液,再分别放入一小段铝片,观察现象。

2.将点燃的木条分别放在两支试管口,观察现象。

学生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铝的性质。

交流讨论,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归纳整理并板书:(三)铝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1.与酸反应产生氢气——金属性2Al+6HCl=2AlCl3+3H2↑2.与碱反应产生氢气——特性2Al+2NaOH+2H2O=2NaAlO2+3H2↑思考与交流:使用铝制餐具应注意哪些问题?学生交流回答。

解释:使用铝制餐具应避免长时间盛放酸性或碱性食物。

思考与交流: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金属在参加化学反应时通常表现出什么性质?学生思考交流回答。

归纳整理:通过分析,我们知道金属在参加化学反应时,化合价都发生了变化,且都从单质变为化合态阳离子,表现出较强的还原性。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设计2套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设计2套

第四章卤素第三节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第一部分教材分析及处理一、教学目的要求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能力。

4.通过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问题实际上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习过了。

通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质量的关系,并学习了运用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弊端,人们往往有先入为主的观念,如何由质量转为物质的量成了这一节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问题。

根据本人在教学中的观察,很多学生在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时,往往先算质量,再进行一道转换,这是由枝叶求根本的途径,而且费时、费力、易出错。

因此,如何尽快地让学生会在方程式的计算中以物质的量为核心成了这一章的重点和难点。

三、我们的对策好在在教材的编排上,我们看见了编者的苦心。

将物质的量应用于方程式的计算安排在这一章,主要是分散了前一章的难点。

在前一章中学习了物质的量、微粒数量、物质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和换算后,再将它们应用于方程式中的计算集中安排在一节,也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这是我们的有利条件之一。

我们的有利条件之二是,课本中安排的三道例题很有特色。

为了进一步降低难度,三道例题都分成了两问,分散了难度;且三个例题在概念上是综合性依次增强,起到了循序渐进的效果。

最后,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在适当的地方不动声色地复习物质的量、微粒数量、物质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和换算,起到强化物质的量才是核心的作用,使学生避免一提方程式的计算就不自觉地采用质量计算的习惯。

四、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注重于旧习惯的破除,新习惯的养成及标准的格式。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学设计

【导言】1. 引出话题: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化学学习中的基础知识,其中涉及到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阐述重要性: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和摩尔数之间的联系。

3. 提出问题:如何合理设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教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该知识?【正文】一、认识物质的量1. 定义:物质的量是指物质中包含的基本粒子(原子、离子、分子)的数量,通常以摩尔(mol)为单位表示。

2. 摩尔的概念:1摩尔的物质含有6.02×10^23个基本粒子,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3. 物质的量与质量的关系:物质的量和质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二者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关系。

根据不同物质的摩尔质量可以换算出不同物质的质量。

二、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量计算1.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表示化学反应的过程,包括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等信息。

2. 物质的量与化学方程式:在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可以通过系数表示,系数的大小代表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关系。

3. 物质的量计算的方法: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物质的量比例关系,可以通过已知物质的量计算出其他物质的量。

三、教学设计1. 立足实际案例:通过生活中的化学反应案例,如燃烧反应、中和反应等,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量计算其他物质的量,并进行实际运用。

3. 系统化知识点讲解: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计算方法等知识进行系统化讲解,让学生建立完整的认识。

4. 合理安排练习:设计一定难度的物质的量计算练习题,包括单一化学方程式和复合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5. 实验结合:组织相关实验,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和计算,加深学生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理解。

6. 互动讨论: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并进行答疑,增强互动,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结论】1. 总结重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能帮助学生建立化学知识体系,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高一化学上学期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高一化学上学期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授课课题: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授课课时:一课时授课形式:新授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初中已学过化学反应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能运用于化学方程式有关质量的计算。

在这节课中我们将学习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课堂练习】把克Fe放入足量的盐酸中,铁完全反应。

计算生成氢气的质量。

【提问】根据氢气的质量计算出氢气的物质的量和标准状况下的体积各是多少【师】如何把物质的量运用于化学方程式中呢二、新授【板书】2Na+ 2H2O=2NaOH+H2化学计量数之比 2 : 2 2 :1物质的量之比2 mol:2 mol2 mol:1 mol 【师】由此可以看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因此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可用于化学方程式计算。

【板书】例:把克Fe放入足量的盐酸中,铁完全反应。

计算:(1)参加反应盐酸的物质的量;(2)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分析】根据题中所给条件,可直接应用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计算出参加反应盐酸的物质的量和生成氢气的体积【板书】解: (1)Fe + 2HCl = FeCl 2 + H 2↑56 2 moln(HCl)n(HCl)mol 26.556=g n(HCl)= mol (2) Fe + 2HCl = FeCl 2 + H 2↑56g V(H 2))v(H 4.226.5562L g = V(H 2)= 答:(1)参加反应盐酸的物质的量是 mol(2)生成氢气在标准状况下体积是【课堂练习】 g 金属钠投入到一定量水中,完全反应后,计算:(1)生成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2)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三、【小结】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主要步骤:(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2)列比例关系,单位要求:上下一致,左右相当四、【布置作业】 p54 8、9【教学后记】多媒体(幻灯):【课堂练习】把克Fe放入足量的盐酸中,铁完全反应。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知识点归纳+典例解析)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知识点归纳+典例解析)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学习目标】1、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2、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以及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要点梳理】要点一、化学计量数在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按一定微粒数比相互转化为一定微粒数的生成物。

各反应物和各生成物微粒个数的最简整数比称之为各物质的化学反应计量数。

化学计量数既表示各物质参加化学反应的微粒个数,也表示宏观可度量物质的量之比。

它比以前称之为方程式中各物质系数的提法更确切、更科学。

要点二、引入化学计量数的必要性“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皆基于各反应物、生成物“粒子数之比”等于其物质的量之比。

例如:2222H (g)+O (g)2H O(g) 点燃指出:体积关系只对气体成立要点三、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依据【高清课堂: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ID :388491#知识回顾】化学方程式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微粒数之间以及质量之间的数量关系。

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其气态物质在同温同压下也有确定的体积关系,总结起来有如下规律:(1)相互作用的物质的微粒数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计量数之比。

(2)相互作用的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计量数之比。

(3)相互作用的气态物质,同温同压下的体积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气态物质化学计量数之比。

(4)相互作用物质的质量之比等于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计量数和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乘积之比。

以上四种基本关系在化学计算中会经常用到。

要点四、计算要求(1)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已知物质的其他物理量一般可换算成物质的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列比例求解。

(2)解题过程中注意: ①各种符号的书写要规范,大写字母与小写字母的意义各不相同。

如“M”表示摩尔质量,而“m”表示质量;“N”表示微粒数,而“n”表示物质的量。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

高一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

超越自我,成就未来
第三节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m
×M ×Vm
V
÷Vm
÷M ×N A
N
÷V(aq) ×V(aq) ÷N A c(B)
n
化学方程式不仅表明了组成物质粒子数和物质的量的 比例关系,还表明了物质的质量和一定条件下的气体体积 的比例关系。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物质间的化 学反应也就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行的;化学方程 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这些粒子间的数目关系,这 些粒子间的数目关系,也就是化学计量数( )的关系. 1.上下单位一致、左右对应 各物理量应用于 化学方程式计算 2.每一项中量应为纯净的量 中应当注意: 3.各项与差量对应成比例
超越自我,成就未来
产物为1.5bmol PCl3
产物为amolPCl3 产物为amol PCl3;(b-1.5a)molPCl5 产物为amol PCl5 产物为amol PCl5
当a:b<2:3时,
当a:b=2:5时, 当a:b<2:5时,
思考:Mg、Al混合物ag,在cL bmol/LHCl中全溶后, 得到标态氢气dL,加入emol/L fLNaOH中,恰好完全沉淀,得到 mg沉淀。
1mol×0.448L n(NaClO)= =0.02mol 22.4L
答:生成NaClO的物质的量为0.02mol
超越自我,成就未来
一 、解涉及化学方程式计算题的步骤 1 、根据题意写出相关的反应方程式。 2、找出已知量、未知量,设出未知数。 3、列出比例式(或计算式),算式中各量应带单位。 4、计算出结果并作答。
3、守恒计算 ⑴质量守恒法
特点:反应前后,有原子个数、 电荷数、质量、或气体体积等方面的守恒关系。 解题关键:找守恒关系。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

高一化学教案:物质的量学科:化学年级:高一单元:物质的量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的量是描述物质数量大小的基本概念。

2. 熟练运用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包括摩尔、质量和体积的计算。

3. 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基本概念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3.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4. 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教学重点:1. 物质的量的概念的理解和运用2. 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教学难点:1.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应用2. 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化学试剂。

2. 准备教案及教学素材。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例如一个苹果和一升水之间的比较。

2. 概念讲解:a. 解释物质的量的概念,包括定义和单位。

b. 介绍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例如摩尔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3. 计算练习:a. 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b. 学生进行计算练习并解答问题。

4. 实验操作:a. 进行一个涉及物质的量的实验,例如利用酸溶液和碱溶液反应进行中和反应。

b. 学生观察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c.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物质的量的计算。

5. 总结和应用:a. 总结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b. 引导学生应用物质的量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解决化学方程式中的问题。

6. 反思和评价:a.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交流学习心得。

教学延伸:1. 布置课后作业,包括物质的量的计算题和相关应用题。

2.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资源:1. 教材:化学教材;2. 实验器材:酸溶液、碱溶液、容量瓶、烧杯等;3. 学习资料:PPT 等。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计算练习和问题解答的准确性;3. 学生实验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4. 学生对物质的量的概念和应用的理解程度。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化学方程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3.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方法。

4. 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难点: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的量和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提高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讲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讲解:讲解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阐述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方法。

4.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的量的应用。

2. 互动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逐步引导:从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计算开始,逐步增加难度,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计算方法。

七、教学评价:1. 课堂练习:观察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通过批改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3. 考试:通过定期考试,全面评估学生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的掌握程度。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及其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运用物质的量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分析能力。

3. 帮助学生掌握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二、教学内容1. 物质的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3.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方法。

4. 常见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

5. 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和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分析,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例掌握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物质的量的定义、表示方法及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3. 案例分析:分析常见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实例,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自行计算一些化学方程式的物质量,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鼓励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经验,提高自身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的量概念和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掌握程度。

2. 练习批改:批改学生课后练习,评估其对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能力的掌握。

3. 小组讨论观察: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能力,以及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对物质的量的应用。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化学实验室技术人员进行专题讲座,介绍物质的量在实验操作中的应用。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高中化学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教案从容说课在初中,学生已经知道了化学中反映物和生物之间的质量关系,并学习了运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有关质量的计算。

本节是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生成物之间的粒子数关系,并学习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应用于化学方式的计算。

将这部分内容安排在这一节,主要是为了分散前一章的难点,同时,在打好有关知识基础的前提下在来学习本内容,有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和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记忆。

本节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中和滴定等知识的重要基础,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对于学生了解化学反应规律、形成正确的有关化学反应的观点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这一节的内容在全书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应让学生在学好本节知识的基础上,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应用,巩固。

本节内容实际上是前面所学知识和技能和综合运用,涉及中学化学反应中许多有关的物理量及各物理量间的换算,综合性很强,这是这一节的特点,也是它的重、难点。

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引导、边讲边练的方法,在例题中,适当分解综合性,逐步提问,使综合性逐步增加,以题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为掌握好本节中的相关知识,可适当补充一些不同类型的题作课堂练习,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注意引导学生总结规律、理清思路。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应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讲解、练习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用具投影仪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引入新课]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我们在初中就已经很熟悉了,知道化学反应中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符合一定的关系。

物质的量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物质的量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第三节物质的量应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常莉◆考纲要求1.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加深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认识化学反应的规律。

◆教材导读一、计算的依据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应中各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也就是说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v)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o 若有气体参加或生成的反应,在温度和压强相同时。

化学计量数之比还等于各气体物质体积之比。

二、计算要求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

已知物质的其他物理量一般都换算成物质的量,再利用化学计算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列比例式o2.各物理量及单位、物质的名称、公式等尽量用符号表示。

各物理量的符号要注明物质(或粒子)的符号。

3.设未知数直接用各物理量符号表示。

如设参加反应的二氧化锰的物质的量为n(Mn02),并且不带单位。

4.把已知量代入计算式中计算时都要带入单位。

综合3、4可归纳为;已知量带单位,未知量不带单位。

.5.解题过程中要体现计算步骤。

步骤有:(1)设未知数;(2)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并在有关的物质下面注明有关的量;(3)列出比例式并求解;(4)写出答案。

◆要点解读1.化学方程式明确地表示出物质的粒子数的关系,即各物质的量的关系,关系下:化学计量数之比=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各物质的量之比、可以将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这样,对于定量研究化学反应中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会更方便,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

2.学习本节时,首先要明确物质的质量、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物质的量浓度,物质所含的粒子数与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再把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算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量之比作为计算依据。

最后,注意审题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3.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以物质的量为核心。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导学案》:第60页第4题
质 量 (m)
÷ M M ×
物质的量 (n)
÷ V(aq) × V(aq)
× NA NA ÷
微粒个 数 (N)
浓 度 (c)
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一、原 理:
2Na+2H2O=2NaOH+H2↑
化学计量数 2
2
2
1
扩大NA倍 物质的量(n)
2NA 2mol
2NA 2mol
2NA 2mol
NA 1mol
化学计量数之比
=
物质的量之比
【例 题 】 实验室用6.5g Zn与足量盐酸完全反应。 求:① Zn的物质的量;②参加反应HCl的物质的量; ③生成H2的体积(标况下)。 单位应 解法2: 上下一致 Zn + 2HCl == ZnCl2 + H2 1mol 22.4L
0.1mol
1mol 0.1mol V(H2)=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
文峰中学
学习目标: 掌握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气体 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应用于化学 方程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中的计算 教学难点: 在化学方程式中有关电子转移数 的计算
物质的量与其它物理量之间的联系
体 积 (V)
÷22.4L/m ×22.Hale Waihona Puke L/m=V (H2)
22.4L V (H2) = 2.24 L
0.1 mol × 22.4 L/mol
1mol
练习:
1. 把5.4 g Al 放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中完全反应,计算 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下)
2.已知:3Cu+8HNO3=3Cu(NO3)2+2NO+4H2O,现反 应生成4.48L(标准状况下) NO,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消耗铜的质量________. ②若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为150 ml ,则生成的Cu(NO3)2 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______. ③ 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是________.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反响规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综合计算的能力.一、计算原理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或离子等粒子组成的,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响也是这些粒子按一定的数目关系进展的.化学方程式可以明确地表示出化学反响中这些粒子数之间的数目关系.这些粒子之间的数目关系,又叫做化学计量数ν的关系.【例1】2H 2 + O 2点燃======2H 2O化学计量数ν之比:2∶1∶2分 子 数N 之 比: 2∶1∶2 扩大N A 倍: 2N A ∶N A ∶2N A物质的量n 之比: 2mol ∶ 1mol ∶ 2mol 质 量 m 之 比: 4 ∶ 32 ∶ 36由以上分析可知,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组成各物质的粒子数之比,因而也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二、解题步骤:化学方程式中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须按以下步骤进展: 1.设未知数2.写出有关反响方程式 3.找出相关物质的计量数之比 4.对应计量数,找出相关物质的物质的量或质量或气体体积 5.列比例,进展计算。

6.写出答案。

【例2】:完全中和0.10 mol NaOH 需H 2SO 4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解:设硫酸的物质的量为n (H 2SO 4) 2NaOH + H 2SO 4====Na 2SO 4+2H 2O 210.1mol n (H 2SO 4)n (H 2SO 4)==0.05mol答:完全中和0.10mol NaOH 需H 2SO 40.05mol .我们运用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解决问题时,还经常涉及到物质的质量、浓度、体积等物理量的必要换算.而换算的核心就是——物质的量.三、物质的量与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练习1】答复以下化学方程式的含义: H 2+Cl 2====2HCl化学计量数比 粒子数之比物质的量比 物质的质量比 气体体积比根据化学方程式进展计算时,要明确条件是什么,求解什么,从而合理选择比例量的单位.列比例式时应注意,不同物质使用的单位可以不同,但要相应,同一物质使用的单位必须一样.四、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练习2】计算例2中所需H 2SO 4的质量是多少"2NaOH + H 2SO 4====Na 2SO 4+2H 2O 2 mol 98 g 0.1molm(H 2SO 4)答:所需H 2SO 4的质量为4.9 g .【例3】:将30 gMnO 2的质量分数为76.6%的软锰矿石与足量12 mol ·L -1浓盐酸完全反响(杂质不参加反响).计算:(1)参加反响的浓盐酸的体积. (2)生成的Cl 2的体积(标准状况). 请大家分析比拟以下几种解法. 解法一:解:(1)MnO 2的摩尔质量为87 g ·mol -1,设浓盐酸的体积为V [HCl(aq)]4HCl(浓) + MnO 2∆=====MnCl 2 + 2H 2O + Cl 2↑ 4112 mol ·L -1×V [HCl(aq)] 0.26 mol)SO H ()NaOH (42v v )SO H ()NaOH (42n n =mol2mol0.1g 98⨯m(H 2SO 4)==4.9g122mol g 8776.5%g 30)MnO ()MnO ()(-•⨯⨯M w m 软锰矿石n(MnO2)= =0.26 mol V [HCl(aq)]==0.087 L1Lmol 121mol 0.264-•⨯⨯-(2)4HCl(浓) + MnO 2∆=====MnCl 2+2H 2O +Cl 2↑1 10.26 moln(Cl 2)V(Cl 2)=n(Cl 2)V m=0.26mol ×22.4L ·mol -1=5.8L答:参加反响的浓HCl 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 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 解法二:解:(1)MnO 2的摩尔质量为87 g ·mol -14HCl(浓) + MnO 2=====MnCl2 + Cl 2 + H 2O ↑4 1 n(HCl)0.26 moln(HCl)=1mol0.264⨯=1.04molV [HCl(aq)]=1L mol 121mol 0.264-•⨯⨯=0.087L(2)4HCl(浓) + MnO 2∆=====MnCl 2 + 2H 2O + Cl 2↑1 mol 2.4 L0.26 molV(Cl 2)V(Cl 2)=mol1L22.4mol 0.26⨯=5.8 L答:参加反响的浓HCl 的体积为0.087 L,生成Cl 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 解法三:解:4HCl(浓) + MnO 2∆=====MnCl 2 + 2H 2O + Cl 2↑4 mol 87 g22.4 L 12 mol ·L -1×V [HCl(aq)]30 g ×76.6%V(Cl2)V [HCl(aq)]=g 87L mol 1276.6%g 30mol 41⨯•⨯⨯-=0.087 LV (Cl 2)=g87L22.476.6%g 30⨯⨯=5.8 L答:参加反响的浓HCl 的体积为0.087 L ,生成Cl 2的体积在标况下为5.8 L . 大家认为以上哪种解法更简单呢? -------第三种解法更简捷!【练习3】4.6 g Na 与足量的H 2O 反响,计算生成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标准状况下H 2的密度为0.0899 g ·L -1). 【答案:2.24 L 】【练习4】106 g Na 2CO 3和84 g NaHCO 3分别与过量的HCl 溶液反响,其中 A .Na 2CO 3放出的CO 2多 B .NaHCO 3放出的CO 2多 C .Na 2CO 3消耗的盐酸多D .NaHCO 3消耗的盐酸多 【答案:C 】五.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时,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是进展各项计算的最根本依据; 其次,计算时要注意物质的量与其他各物理量(如质量、气体体积、浓度等)之间的换算关系; 第三.准确把握反响内涵,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四.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是纯洁物之间的量的关系,不纯物质必须换算成纯物质的量再进展计算.第五,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是实际发生反响的物质间量的关系.如反响2H 2+O 2点燃======2H 2O 表示发生反响的H 2与O 2的物质的量是2∶1,而不时体系中H 2和O 2的实际含量或量的关系,即使反响体系起始时H 2与O 2的量的关系为4∶1,反响也是按方程式规定的2∶1进展,最后会剩余H 2. 第六,计算单位要做到同一物质上下单位要一样,不同物质左右单位要对应.第七,存在过量问题时,要根据不过量的物理量来进展计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化学第三节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案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1、学生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方
法和格式。

2、使学生加深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等概念的理解及对化学规
律的认识。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各化学量的相互转化,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计算的能力。

2、通过化学方程式系数的意义的引导,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通过析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逆向思维能力。

4、通过一题多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比较化学量的差异和联系,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计算题格式及思维过程的规范训练,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通过课堂反馈习题,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气体摩尔体积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教学方法:讲解、阅读、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板书]第三节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二)
[板书] 1、2mol氯气与元素A的单质完全反应生成0.8 mol的氯化物AClx,则x值为( )
A.1
B.2
C.3
D.4
[板书]解法一: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
2A+xCl2====2AClx
x mol 2 mol
1.2 mol 0.8 mol x=3
解法二: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得失电子总数相等关系求解
设A的化合价为x
则A失去的电子为0.8x mol
Cl2得到的电子为1.2 mol×2=2.4 mol
故0.8x=2.4 x=3
解法三:因为两者完全反应,所以AClx中的氯原子和氯气中的氯原子守恒
即:0.8x=1.2×2 x=3
答案:C
[板书]2、将14gNa2O和Na2O2的混合物加入足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生成标况下的气体
1.12L,所得溶液的体积为400mL。

试计算:
⑴原混合物中Na2O2的质量。

⑵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分析讨论]①气体是什么?
②所得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讲解]由O 2的体积能求出Na 2O 2的物质的量和质量,进一步可计算Na 2O 的质量和物质的量。

计算NaOH 的物质的量有两种方法:根据钠原子守恒原理有关系Na 2O 2––-2NaOH ;2NaOH –––Na 2O 求,或者根据化学方程式求。

[板书]解: 2Na 2O 2 + 2H 2O = 4NaOH + O 2↑
2mol 22.4L
n(Na 2O 2)mol 1.12L
n(Na 2O 2)=(2mol×1.12L)/22.4L=0.1mol
m(Na 2O 2)=0.1mol×78g/mol =7.8g
m(Na 2O)=14g-7.8g=6.2g
n(Na 2O)=6.2g/62g/mol=0.1mol
根据题意有:Na 2O 2––-2NaOH ;Na 2O –––2NaOH
1mol 2mol 1mol 2mol
n(NaOH)=2×(0.1mol+0.1mol)=0.2mol
c(NaOH)=0.2mol/0.4L=0.5mol/L
答:(略)
[板书]取50.0 mL Na 2CO 3和Na 2SO 4的混合溶液,加入过量BaCl 2溶液后得到14.51 g 白色沉淀,用过量稀硝酸处理后沉淀量减少到4.66 g ,并有气体放出。

试计算:
(1)原混合溶液中Na 2CO 3和Na 2SO 4的物质的量浓度;
(2)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

[讲解]:本题是关于混合物的计算题。

Na 2CO 3和Na 2SO 4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BaCl 2溶液后,产生的白色沉淀是BaCO 3和BaSO 4的混合物。

向沉淀中加入过量硝酸后,BaSO 4不溶解,BaCO 3溶解并放出CO 2,剩余的4.66 g 沉淀为BaSO 4。

由生成的BaCO 3、BaSO 4的质量,可求得它们的物质的量;它们的物质的量也分别是Na 2CO 3和Na 2SO 4的物质的量,从而求得Na 2CO 3、Na 2SO 4的物质的量浓度。

生成CO 2的体积可由化学方程式求出。

[板书]解:Na 2CO 3+BaCl 2====BaCO 3↓+2NaCl Na 2SO 4+BaCl 2====BaSO 4↓+2NaCl
BaCO 3+2HNO 3====Ba(NO 3)2+CO 2↑+H 2O
(1)n (Na 2SO 4)=n (BaSO 4)=1
mol g 233g 66.4-⋅=0.02 mol m (BaCO 3)=14.51 g -4.66 g =9.85 g
n (Na 2CO 3)=n (BaCO 3)=
1mol g 197g 85.9-⋅=0.05 mol c (Na 2SO 4)=L
05.0mol 02.0=0.40 mol ·L -1
c (Na 2CO 3)=L
05.0mol 05.0=1.0 mol ·L -1 (2)n (CO 2)=n (Na 2CO 3)=0.05 mol
V (CO 2)=0.05 mol ×22.4 L ·mol -1=1.12 L
[小结]综合以上计算可知,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须注意以下几点:
1.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之比。

2.计算时,要注意物质的量与其他各物理量(如质量、气体体积、浓度)之间的关系。

3.把已知条件中的各物理量转换成物质的量,再求解。

4.存在过量问题时,要根据不过量的物质的量来进行计算。

[课后练习]
用AgNO 3溶液和NaCl 、MgCl 2、AlCl 3三种溶液分别反应时,若把同体积、同物质的量
浓度的三种溶液中的Cl -全部沉淀下来,所需AgNO 3溶液的体积比是___________;若把同
体积的三种溶液中的Cl -全部沉淀下来,所用AgNO 3溶液体积相同,则此三种溶液中溶质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________。

生成沉淀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

(1∶2∶3 6∶3∶2 1∶1∶1)
[布置作业] P83第三题3小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