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化手法

合集下载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

文学作品中陌生化例子一、欧•亨利《警察与赞美诗》在《警察与赞美诗》的开头有这样一段对描写:““每当雁群在高空引吭高鸣,每当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和她的丈夫亲热起来,苏比知道,冬天迫在眉睫了……”在这里,欧•亨利想交代的其实就是“冬天将至”这个时间背景,但他却通过对“雁群”、“没有海豹皮大衣的女人”等意象的描写将读者早已熟知的事物进行说明,可以说是一种“陌生化”描写。

二、余华《往事如烟》《往事如烟》中余华对于声音的圆润是这样形容的:“她们的声音都很光滑,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

”余华没有直接说“她们”的声音圆润光滑,而是用“让瞎子想到自己捧起碗时的感觉”这种读者并不熟悉的感觉来形容,重构了“声音光滑”的感觉,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法。

三、余华《第七天》《第七天》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的思绪借助身体的行走穿越了很多像雪花一样纷纷扬扬的情景之后,终于来到了这一天。

”余华在这里想要说明的其实就是“我”终于回想起了这一天发生的事,但他却花费了许多笔墨描写。

思维是借助身体行走的、情景像纷纷扬扬的雪花一样纷繁复杂,余华在这里借助了这些“陌生化”的描写加大了读者对熟知的事物的认知难度。

四、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莫言在《透明的红萝卜》中,这样描写黑孩灵敏的听觉:“声音细微如同毳毛纤毫毕现,有一根根又细又长的银丝儿刺透河的明亮,音乐穿过来。

”作者在这里使用了同感的手法,对听觉不在进行传统意义上的描写,而是将听觉视觉化、形态化,这是对“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五、雨果《巴黎圣母院》如果说上面的四个举例都是集中于描写手法特别是修辞手法上的“陌生化”,那么《巴黎圣母院》中对“陌生化”手法使用最突出的一点应该是文学形象的“陌生化”。

具有美好心地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不在像读者熟悉的那样具有英俊的样貌,而是有着十分丑陋令人恐怖的面容。

作者将内在的美丽与面貌的丑陋矛盾而又十分和谐的结合在一起,让笔下的文学形象“陌生化”。

陌生化写作手法

陌生化写作手法

陌生化写作手法
在文学创作中,陌生化写作手法是一种常见的技巧。

陌生化指的是将本来熟悉的事物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使其变得陌生和新鲜。

这种手法可以让读者重新审视熟悉的事物,从而达到深入思考和体验的效果。

陌生化写作手法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 转换角度
陌生化写作手法最常见的方式就是转换角度。

通过改变叙述者的视角,让读者看到不同的世界。

例如,用动物的视角来描写人类社会,或者用孩子的视角来描写成年人的世界。

2. 扭曲形象
扭曲形象是指对熟悉的事物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形和扭曲。

例如,将人类形象变成机器人或者动物形象,让读者重新认识这些事物。

3. 模糊边界
模糊边界是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无法分辨出它们的真正面貌。

例如,将人类和机器人融合在一起,让读者无法分辨出哪些是人类哪些是机器人。

4. 借用象征
借用象征是指用一个象征性的事物来代表另一个事物。

例如,用一朵花来代表爱情,或者用一个空房间来代表孤独。

通过这些手法,作者可以将熟悉的事物变得陌生和新鲜,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这种手法在文学创作中被广泛使用,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就是一部典型的陌生化小说。

除了文学创作,陌生化写作手法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

例如,在广告设计中,通过将产品与其他事物进行结合,让消费者重新认识产品,从而提高产品的吸引力和销售量。

总之,陌生化写作手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巧,可以让读者重新审视熟悉的事物,从而达到深入思考和体验的效果。

新诗阅读教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

新诗阅读教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

新诗阅读教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新诗阅读教学中“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研究引言新诗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许多学生对于新诗的阅读常常感到困惑和无趣,缺乏主动的阅读兴趣和积极的思考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新诗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近年来,一种名为“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的阅读手法逐渐在新诗教学中得到应用。

本文旨在探讨“陌生化”手法在新诗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并分析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影响。

一、“陌生化”手法的概念与特点1.1 “陌生化”手法的来源与定义“陌生化”一词最早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家维克多·舍洛夫(Viktor Shklovsky)提出,用来描述一种破坏艺术作品中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的手法。

它通过改变作品的语言、结构、形式等多种方式,使读者感到陌生和不熟悉,从而唤起读者的思考和感受。

1.2 “陌生化”手法的特点“陌生化”手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破坏了文学作品中常规的表达方式,使读者产生新奇感和困惑感;其次,它以改变语言和形式为手段,通过使作品中的表意和抒情变得难以捉摸和解读,激发读者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作品;第三,它追求对常识和普遍概念的反思,使读者能够超越直观的认识,把握作品中独特的意义和美感。

二、“陌生化”手法在新诗阅读教学中的运用2.1 选用陌生的文本在新诗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陌生的文本作为教学素材,如形式独特、语言生涩、主题复杂等。

这些陌生的文本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究作品的深层意义。

2.2 提供陌生的题材和内容在新诗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陌生的题材和内容。

通过选择新颖的题材,如科技、社会热点、人类命运等,使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理解作品,激发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造力。

2.3 改变诗歌形式和结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并模仿一些陌生的诗歌形式和结构。

通过改变传统的韵律、格律和诗句的排列等方式,使学生对诗歌形式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泰戈尔诗集中陌生化手法的句子

泰戈尔诗集中陌生化手法的句子

泰戈尔诗集中陌生化手法的句子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这句话通过将生与死分别比喻为夏花的绚烂和秋叶的静美,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世界以痛吻我,要我报之以歌。

”这句话中,泰戈尔将世界的痛苦和自己的响应转化为诗歌的形式,使读者在感受到痛感的同时,也能领略到诗的美感。

“我们把世界看错,反说它欺骗了我们。

”这句话通过颠倒因果关系,使读者对世界产生新的认识,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你的负担将变成礼物,你受的苦将照亮你的路。

”这句话通过将负担和苦难转化为礼物和指引,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

”这句话通过将地狱和天堂的对比,使读者对困难和挑战有了新的理解。

“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的时候,你也要再错过群星了。

”这句话通过将错过太阳与错过群星进行对比,使读者对失去与收获有了新的认识。

这些句子都运用了陌生化手法,使读者对平常的事物有
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尘埃落定》中的

尘埃落定》中的

一、作品题材的陌生化 小说通过一个家族故事,展现了藏族土司 时代的结束,一种没落制度的土崩瓦解,这 段遗世独立的社会生活,对于大多数读者来 说无疑是新鲜的、陌生的。 题材的陌生化体现在四个方面:
1、小说的时间设定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不安 的时代,翻天覆地的变革即将到来。 尽管中国当代小说多有集中描写类似的对 象,但大多是对时代的政治图解,对于川西 藏族的这段历史,少有触及。 《尘埃落定》从川西藏族人的角度出发,观 照的是土司制度的最后时刻,对这一时代变 革做出陌生化的表达,对多数读者来说很具 有吸引力。
《尘埃落定》中的“陌 生化”表现手法
关于“陌生化”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什克
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最先 提出“陌生化”这一理论术语,他认为“艺 术之所以存在为的是恢复人对生活的感觉, 为的是使人感觉事物,使石头更像石头。艺 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 事物。艺术程序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 更复杂,从而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然设法 强化。”
这种叙述方式不仅可以引导读者对其话语 进行真实性判断,而且可以让读者参与其中, 用心灵去感受。 所以,通过限知与全知的相互杂糅,小说 既完成了对土司世界的真实再现,又完成了 对土司世界的深刻反思,更深刻地传达出小 说的主旨。
3、小说的结局告诉我们,作为叙述者的“傻 子”死在了复仇者的刀下。实际上,整个故 事是通过一个亡灵来进行叙事,这种安排在 文学史上无疑是少见的、陌生的。 叙述者既身处其中,又仿佛置身局外,自 由地穿梭于现实与梦幻之间,不受时间和空 间的限制。读者如痴如醉于这种神秘的叙述 方式,最后又如梦初醒,原来整个作品正是 对那个时代与制度的一曲挽歌,这是正常的 视角所无法表述的,只有通过这种超常规的 方式才得以实现。

陌生化处理的方法词语交互错位的例子

陌生化处理的方法词语交互错位的例子

陌生化处理的方法词语交互错位的例子
陌生化处理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通过词语交互错位的方式,达到突破常规表
达方式,给读者带来新鲜感和思维上的冲击。

下面将举几个例子来演示这种创作方法。

例子1:
暖阳洒在窗台上,轻风拂过树梢,乡村的宁静与城市的繁忙交织在一起。

一条
小巷子弯弯曲曲,石板路上留下了阅读的足迹,那是人们对文字的热爱。

文化的花朵,在这个石头的草地中,绽放出自己的鲜艳。

例子2:
泛黄的信纸上密密麻麻写满了温馨的问候,宛如一抹温暖的阳光穿透窗户。


月的洗礼并没有抹去友情的痕迹,它们在时光中碰撞出美丽的火花。

交流的纽带,将心与心连接在一起,无论距离有多远,我们始终相伴。

例子3:
黑夜笼罩着大地,星星在寂静的天空中闪烁,此刻大海平静如镜。

渔船在海面
上漂荡,渔民用力弯曲的身躯与暗红色的渔网交织在一起,他们的汗水洒在波浪中,成为大海的一部分。

这些例子都是利用陌生化处理的方法进行词语交互错位,通过使用不常见的词
语或者词语的非常规搭配,创造出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这样的创作手法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受到新奇和冲击,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思维和创造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运用陌生化处理的方法时,需要把握好度,不要过度使用,
以防止文字难以理解或者令人产生误解。

作为作者,我们应该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保持文字的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我们想要传达的意思。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陌生化处理的方法词语交互错位的效果,在文学创作中得到广泛应用。

它能够为读者带来新鲜感,刺激我们对语言的思考和理解,在文字的世界中开启一扇独特的窗户。

文学概论陌生化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陌生化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陌生化名词解释
文学概论陌生化是文学中的一种手法,指的是通过对外部世界的刺激和日常生活的反思,创造出令人新奇、陌生和难忘的作品效果。

通过让作品对读者产生陌生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陌生化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进行,包括对事物的描绘和描写方式、对人物的刻画和形象塑造、对语言的选择和运用等。

在文学中,陌生化常常被用来创造紧张、悬疑、刺激和感人的氛围,从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并提高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陌生化是文学中的重要手法之一,能够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文学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

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

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

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摘要:一、引言二、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2.特点三、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1.词语陌生化2.语法陌生化3.形象陌生化4.结构陌生化四、实例分析1.具体诗歌实例2.分析诗歌中语言陌生化的运用五、陌生化语言在现代诗歌创作中的作用1.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2.丰富诗歌的审美内涵3.激发读者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六、结论正文:一、引言现代诗歌作为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学形式,其语言表达往往充满陌生化。

陌生化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有意识地运用非传统的语言表达方式,以突破读者惯有的阅读思维,使诗歌呈现出新的审美价值。

本文将对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进行探讨,分析其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以期为诗歌爱好者和创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二、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概念与特点1.概念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是指诗人有意识地突破传统诗歌的语言规范,运用新颖、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使诗歌呈现出一种新奇的艺术效果。

这种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是词语、语法、形象和结构等方面的创新。

2.特点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反常规:陌生化语言打破读者对传统诗歌的认知,使诗歌语言具有现代性。

(2)创新性:陌生化语言体现在词语、语法、形象和结构等方面的创新,为诗歌创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3)审美价值:陌生化语言使诗歌呈现出新的审美内涵,提高诗歌的艺术价值。

三、现代诗歌语言陌生化的方法1.词语陌生化词语陌生化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有意识地使用生僻、新颖的词汇,以突破读者惯有的阅读思维。

如:将“月亮”称为“月牙儿”,将“春天”称为“绿潮”等。

2.语法陌生化语法陌生化是指诗人打破常规语法规则,重新组合词语,使诗歌语言具有新奇感。

如:将“我要去远方”改为“远方,我要去”等。

3.形象陌生化形象陌生化是指诗人通过独特的形象描绘,使诗歌中的事物具有新的视觉感受。

如:将“雪花”描绘为“天空的白糖”等。

4.结构陌生化结构陌生化是指诗人突破传统诗歌的篇章结构,重新组织诗歌形式,使诗歌具有新颖感。

文学陌生化名词解释

文学陌生化名词解释

文学陌生化名词解释
文学陌生化是一种文学手法,它借助生硬、复杂、晦涩的表达方式,刻意使作品的语言脱离平凡、直白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强化作品主题、营造艺术氛围的目的。

文学陌生化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1. 新造词:创造全新的词汇,使读者无法理解,从而产生陌生感。

2. 奇特的语法结构:使用奇怪的语法结构,比如颠倒主谓、乱序等,加强句子的复杂性,让读者难以理解。

3. 模棱两可的隐喻:使用模棱两可的隐喻,使读者无法准确理解,从而产生陌生感。

4. 使用外语或方言:在作品中使用外语或方言,让读者感到陌生和不熟悉。

文学陌生化可以让读者感到不适应和陌生,但同时也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思考欲望,提高阅读体验的深度和广度。

- 1 -。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在诗歌的创作中,语言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而“陌生化”则是现代汉语诗歌中一种独特的手法,它通过扭曲、变形等方式,让诗歌语言变得新颖、独特,从而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知。

语义陌生化主要是通过词语的搭配、偏移、变形等手法来实现的。

通过打破词语常规的用法,让读者对诗歌产生新的感悟。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萧萧”和“滚滚”这两个形容词来修饰“落木”和“长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动态的、悲壮的场景。

语音陌生化是通过改变词语的发音、韵律等方式来实现的。

这种手法可以让诗歌的节奏更加鲜明,增强读者的听觉体验。

例如,在余光中的《乡愁》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运用了押韵和叠音的手法,让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音乐感。

语法陌生化是通过改变词语的语法结构、语序等方式来实现的。

这种手法可以让诗歌的表达更加新颖、奇特,从而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顾城的《远和近》中,“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诗人运用了简短的句式和省略的手法,让诗歌的表达更为独特,引人深思。

语篇陌生化是通过改变文本的结构、叙述方式等方式来实现的。

这种手法可以让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例如,在海子的《麦地》中,“那一年我不到一岁/现在我是两千年”,诗人运用了跨时空的叙述方式,将个人的经历与历史、现实与幻想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诗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现代汉语诗歌中的“陌生化”语言实现,主要是通过语义、语音、语法和语篇等方面的创新手法来实现的。

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新颖,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知,同时也可以拓展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推动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

对于诗人来说,掌握和运用好这些手法,可以提高其诗歌创作的艺术水平;对于读者来说,可以更好地领略现代汉语诗歌的魅力,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早安》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它以独特的意象和语言形式,展现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

诗文陌生化手法

诗文陌生化手法

诗文陌生化手法
诗文陌生化手法是指在诗歌中采用一些新颖、独特的手法来表现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诗文陌生化手法:
1.意象陌生化:在诗歌中通过描绘和表达方式的变化,将日常经验中的事物
变得陌生化,从而唤起读者不同寻常的感知和思考。

例如,将阳光形容为“撒满金色粉末”,让读者感受到非凡的光芒。

2.语言陌生化:在诗歌中采用非日常的、新颖的语言表达方式。

可以是使用
生僻字、罕见词汇或古词,也可以是运用拟声词、拟态词、排比等修辞手法。

这种陌生化的语言可以破坏读者的语言预期,使其感到诗歌中充满了新奇和神秘感。

3.称物变人、称人变物和虚沙非山:例如,将一种物品比作人类的行为,如
“东风静,绿牡丹素手挽:仙蝶翩,凤蝶合双翅翻。

”其中,芬芳绿牡丹这一物品,被比作凤蝶一般地合双翅翻舞,从而形象地表达了这一物品的美丽神奇。

这些陌生化手法可以让诗歌更具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同时也可以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举例

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举例

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举例一、引言形式主义是二十世纪初期俄罗斯文学艺术运动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强调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语言运用,尤其重视艺术创作中激发观众主动参与的力量。

在形式主义理论中,陌生化手法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其目的在于破除观众的习惯性感知,引发观众对作品的思考和感知体验。

什克洛夫斯基是形式主义理论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陌生化手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陌生化手法的执行方式及其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本文将以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为主题,通过举例分析其在文学、电影等艺术领域的具体运用,以期为读者深入理解形式主义理论及陌生化手法的实践应用提供借鉴。

二、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概述1. 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的理论基础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艺术的目的在于激发观众对现实世界的新颖认识和思考。

而传统的文学艺术作品往往使用语言和形式,以求得观众的情感共鸣和情感投射。

为了突破这种情感共鸣的陈腔滥调,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了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手法即是通过将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情感、语言等元素进行颠覆、夸张、断裂等处理,使得观众在浏览艺术作品时不再是被动消费,而是能够主动参与其中,从而实现对现实世界的新颖感知和认知。

2. 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的具体表现形式a. 语言的陌生化b. 结构的陌生化c. 视角的陌生化d. 角色的陌生化e. 感知的陌生化f. 时间的陌生化g. 空间的陌生化三、什克洛夫斯基形式主义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中的应用举例1. 语言的陌生化:尼古拉·高尔基在《我的大学》中运用了生动而新颖的语言描写,使得读者能够产生陌生感,从而重新审视作品中的情节和人物。

2. 结构的陌生化:马克·嘉利在《太阳照常升起》中采用了无序的故事叙述结构,使得读者需要通过自行组织故事片段来理解整个故事。

3. 视角的陌生化:弗朗兹·卡夫卡在《变形记》中通过主人公变成昆虫的视角,进行了视角的陌生化处理,使得读者对故事情节产生了强烈的震撼。

语言陌生化手法答题

语言陌生化手法答题

语言陌生化手法答题
“陌生化”是由俄国形式主义学者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

通俗上来讲,就是“换一种说法”,在叙述道理或者场景时,不用大家习以为常的说法,而采用让人眼前一亮、更有生命力的语言。

也就是考验作者如何将精巧的立意与琐屑的题材结合,考验大家对于周边世界的感知力和表达力。

打开接受世界的感官吧!倾听鸟鸣,观察微尘,细嗅蔷薇,与世界搭起沟通的桥梁,世界也会向你奔来。

诗歌陌生化处理方法以及例子

诗歌陌生化处理方法以及例子

诗歌陌生化处理方法以及例子
1. 改变意象的角度呀!就像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般人会写花美鸟可爱,但他却从花能溅泪、鸟会惊心的角度来写,多新奇!这就让诗歌变得陌生又有趣啦。

2. 运用奇特的比喻好不好?像李白说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把白发比喻成三千丈,哇,这得多长的头发呀,一下子就让人印象深刻!
3. 来个夸张的手法呀!“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花哪有那么大呀,但这样一写,那场景是不是就在你眼前了呢?
4. 打破常规的语序嘛!“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正常语序不是这样,但这样一写,就感觉很特别呢!就好像平时走路,突然换种奇怪的步伐,是不是很不一样。

5. 加点奇特的联想呀!“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想象成剪刀,多有意思呀,一下子诗歌就活了起来。

6. 尝试陌生化的词语组合哟!“云破月来花弄影”,把云、月、花组合在一起,还相互“互动”,真的很酷呢!
7. 制造点悬念呀!“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为啥要打黄莺呢,让人好奇得很,就想读下去找答案。

8. 用独特的视角来写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换个角度看山都不一样了,诗歌也是这样呀,换个视角,哇,全新的感觉!
我的观点就是,这些陌生化处理方法能让诗歌变得超级有趣,就像给诗歌施了魔法一样,让它变得独特又迷人,快试试吧!。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是一种运用语言手法将一个陌生或不熟悉的事物与一个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的修辞方法。

其特征效果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增加注意力:陌生化比喻通过将陌生的事物与熟悉的事物进
行对比,使读者或听众对所表达的内容产生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提高对比喻对象的关注度。

2.突显特点:陌生化比喻通过对比,突出了被比喻对象的某种
特定特点或特质,使读者或听众更加明确地理解所表达的意思。

3.增强形象感受:陌生化比喻通过将抽象的概念或观念与具体
的形象进行关联,使其更具有形象感受。

这种视觉上的形象感受能够更好地唤起读者或听众的情感。

4.创造意境:陌生化比喻能够营造一种独特的意境,使读者或
听众在感知和理解比喻对象的同时,体验到一种特殊的情绪氛围。

5.加深印象:陌生化比喻通过与熟悉事物的对比,使得比喻对
象在读者或听众心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和记忆。

综上所述,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包括增加注意力、突显特点、增强形象感受、创造意境和加深印象等。

这些效果使得陌生化比喻在写作和演讲中具有很强的表达力和影响力。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

浅析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运用诗歌作为文学的一种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表现方式,其中陌生化运用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

通过使用陌生化语言,诗人可以创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感受,使读者感受到一种与日常生活不同的审美体验。

陌生化语言是指在诗歌创作中故意使用那些普通人不常使用或陌生的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

这些陌生的词汇和句法结构可能是已经存在的语言中的罕见或生僻的部分,也可能是诗人自创的新词汇和语法结构。

通过使用陌生化语言,诗人可以营造出一种超脱常规、神秘而深刻的氛围,引发读者对诗歌内容的深思和联想。

在现代诗歌中,陌生化语言的运用可以出现在各种形式的诗歌中,如自由诗、象征诗、抽象诗等等。

陌生化语言的使用不仅可以使诗歌更具有表现力,同时也可以让诗歌更富有个性和创造力。

陌生化语言的运用可以表现出对日常生活的一种超越和突破。

通过使用陌生化的词汇和语法结构,诗人可以创造一种新的语言空间,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脱离日常生活的限制,进入一个全新的感受和体验世界。

这种陌生化的语言给予读者一种不一样的思考方式,将他们带入到一个陌生却又熟悉的诗意之中。

另外,陌生化语言的使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诗歌的表现力。

某些情感和体验可能很难通过常规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而通过使用陌生化语言,诗人可以用一种奇特而又直接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读者,从而使读者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入。

陌生化语言的运用不仅可以表现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还可以增加诗歌的神秘感和朦胧感。

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常常追求一种模糊而深邃的美感,而陌生化语言的运用正是为了实现这种美感的追求。

通过使用陌生化语言,诗人将诗歌转化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体验到一种超越日常的美的享受。

当然,在使用陌生化语言时,诗人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陌生化语言的使用应该符合诗歌的整体语言风格,以避免过度刻意和造作的感觉。

其次,诗人需要注意诗歌语言的可读性,要确保读者能够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摘要:一、引言二、陌生化比喻的定义与特征1.陌生化的概念2.比喻的定义与分类3.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三、陌生化比喻的作用与应用1.陌生化比喻的作用2.陌生化比喻的应用实例四、结论正文:一、引言在文学创作和日常表达中,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审美效果。

在众多比喻中,陌生化比喻因其独特的特征效果备受人们关注。

本文将从陌生化比喻的定义与特征入手,探讨其作用与应用。

二、陌生化比喻的定义与特征1.陌生化的概念陌生化,原指一种心理现象,即对熟悉的事物产生陌生感,或者对陌生的事物产生熟悉感。

在文学创作中,陌生化比喻是指通过将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方式进行表述,从而使读者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和体验。

2.比喻的定义与分类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指的是抓住两种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一种事物来描绘另一种事物。

比喻可以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等类型。

3.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颖性:陌生化比喻往往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读者对事物产生新的认识和体验。

(2)独特性:陌生化比喻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通过对事物的陌生化处理,使得事物更具个性和特色。

(3)深化主题:陌生化比喻能够深化文章的主题,使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更加鲜明。

三、陌生化比喻的作用与应用1.陌生化比喻的作用陌生化比喻在文学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丰富语言表达,增强文学表现力。

2.陌生化比喻的应用实例在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比喻的应用实例比比皆是。

如《红楼梦》中,“黛玉进荣府”一幕中,曹雪芹运用“人如花落,水如脂滑”的陌生化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荣府的繁华与富丽。

四、结论陌生化比喻作为一种独特的修辞手法,具有显著的特征效果,对于提高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丰富语言表达具有重要意义。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

陌生化比喻的特征效果摘要:一、引言二、陌生化比喻的定义与特征1.什么是陌生化比喻2.陌生化比喻的特征三、陌生化比喻的效果1.增强表达效果2.提升文本的艺术性3.丰富读者的想象空间四、陌生化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1.举例说明2.作品分析五、结论正文:一、引言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从而产生一种新的审美效果。

在众多的比喻中,陌生化比喻独具特色,其独特的特征和效果使其在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陌生化比喻的特征和效果进行探讨。

二、陌生化比喻的定义与特征1.什么是陌生化比喻陌生化比喻是指在文学创作中,通过将熟悉的事物用陌生的方式进行比喻,从而产生一种新颖、独特的审美效果。

这种比喻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明喻和暗喻,更注重对事物本质的挖掘和表达。

2.陌生化比喻的特征(1)新颖性:陌生化比喻最大的特点就是新颖,它要求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突破传统思维,寻找事物之间的新联系,从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2)独特性:陌生化比喻要求作者以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事物,形成独特的审美体验。

这种独特性体现在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和表达上,使作品更具个性和艺术魅力。

(3)深度性:陌生化比喻不仅仅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比喻,更是对事物内在本质的挖掘。

通过深入剖析事物之间的联系,使读者对事物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陌生化比喻的效果1.增强表达效果:陌生化比喻能使文学作品的表达更加丰富、立体,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它可以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2.提升文本的艺术性:陌生化比喻的运用,使文学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它可以使作品在表达上更加独特、新颖,从而具有更强的艺术吸引力。

3.丰富读者的想象空间:陌生化比喻的运用,使文学作品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对作品中的事物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

四、陌生化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1.举例说明在文学作品中,陌生化比喻的例子比比皆是。

语言陌生化的方法

语言陌生化的方法

语言陌生化的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语言作为交流的重要工具,也经历了诸多变革。

有时候,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目的,人们会采用一种叫做“语言陌生化”的方法。

语言陌生化是指将一种语言转变成另一种陌生的形式,以达到某种目的的一种技巧或手段。

语言陌生化的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将介绍其中的几种常见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音译法”。

音译法是将一个词语或短语直接音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外来词的翻译,例如“咖啡”在英语中被音译成“coffee”。

这种方法能够很好地保留原词的音韵特点,但是却无法传达出词语的本意。

第二种方法是“字母替换法”。

字母替换法是将一个语言中的字母替换成另一种字母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网络聊天中的“字母游戏”,通过替换字母来制造一种陌生的感觉,增加交流的乐趣。

例如将“你好”替换成“拟浩”,通过替换字母的方式,使得原本熟悉的词语变得陌生起来。

第三种方法是“词语翻译法”。

词语翻译法是将一个词语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翻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文学创作中的造词,通过翻译词语的方式,使得词语更加生动有趣,增加作品的艺术性。

例如将“月亮”翻译成“夜明珠”,通过翻译词语的方式,使得原本普通的词语变得富有诗意。

第四种方法是“语法倒装法”。

语法倒装法是将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颠倒过来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文学创作中的修辞手法,通过倒装句的方式,使得句子更加独特有力,增加作品的表现力。

例如将“我爱你”倒装成“你爱我”,通过倒装句的方式,使得原本简单的句子变得更加深情。

第五种方法是“词序颠倒法”。

词序颠倒法是将一个句子中的词语顺序颠倒过来的方法。

这种方法常用于诗歌创作中的修辞手法,通过颠倒词序的方式,使得诗句更加朗朗上口,增加作品的韵律感。

例如将“春风吹过花丛”颠倒成“花丛过吹风春”,通过颠倒词序的方式,使得原本平淡的诗句变得更加优美动听。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人们可以将一种熟悉的语言转变成一种陌生的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格列佛游记》看乔纳森·斯威夫特的陌生化手法
摘要:“陌生化”理论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因其极致的讽刺艺术而堪称经典。

而达到讽刺艺术效果的原因就是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本文从人物形象、叙述视角、语言描写和修辞手法四个方面用陌生化手法进行分析,体现《格列佛游记》的讽刺艺术,从而表明陌生化手法对文学作品艺术魅力展现的作用。

关键词:陌生化,格列佛游记,讽刺
一、陌生化手法
“陌生化”一词,又译奇特化、反常化,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什克洛夫斯基在其著作《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来的。

陌生化在语言运用中,变习见为新异,传递鲜活的感受,制造令人震惊的效果,是修辞艺术中的普遍现象与基本规律。

随着对“陌生化”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陌生化”手法的应用扩展到了文学艺术中的题材、情节、主题、人物性格等方面,以及小说、戏剧、音乐、雕塑、影视等领域。

对陌生化理论基本内容及其艺术效果有理性把握,是正确理解陌生化理论的实际价值并进而推进文学作品的创新。

二、《格列佛游记》的陌生化技巧
小说《格列佛游记》以外科医师莱缪尔·格列佛之笔,透过一系列奇妙文化之旅对当代的科学家及政客进行辛辣的嘲讽。

从形式主义角度来看,所谓陌生化就是使艺术作品增加可感觉性的各种手法的统称,也是文学作品具备文学性的基本手段。

陌生化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格列佛游记》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叙事视角、语言描写和修辞手法上采用陌生化技巧。

1.人物形象的创造
什克洛夫斯基认为,形象的描绘属于陌生化,“几乎哪里有形象哪里就有陌生化”。

因为形象的目的不是使其意义易于我们理解,而是制造一种对事物的特殊感觉,即产生“视觉”而非“认知”。

例如慧嘶马国游记中的慧嘶马国是个马国,这儿的叫做慧嘶的马是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而另一种动物叫野胡,被视为低等畜生。

小说中描绘的这些形象和国度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但是它们并不是毫无根据的创造出来的。

作者斯威夫特只是将人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物、现象和场景陌生化了。

例如第二部分通过大人国国王对格列佛引以为荣的英国选举制度、议会制度以及种种政教措施所进行的尖锐的抨击,对英国各种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怀疑和否定。

2.叙述视角的转换
18世纪的游记主要采用“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的方式来展现故事情节。

《格列佛游记》主要采用的就是第一人称的叙述视角,也就是说作品中的叙述者也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但是,有时为了讽刺艺术的客观性和作品的生动性,斯威夫特在叙述中就转化了叙述视角。

这种叙述视角的变化也是陌生化技巧之一。

例如,在小人国游记中,由一位“朝廷里相当重要的人物”间接叙述小人国朝廷大臣设谋陷害格列佛的过程。

这种旁观者的叙述视角,使故事情节更具客观性。

在大人国游记中,作者插入的大人国国王对英国法庭、财政管理、教派政党、贵族绅士的娱乐等的评论采用了间接引语的叙述形式,对英国各种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而在慧嘶国游记中,作者更是通过马民与格列佛的问答形式,从品德高尚的马民视角对人类的贪婪和虚伪进行强烈的质疑和辛辣的讽刺。

3.语言的描写
什克洛夫斯基在谈到“陌生化”的时候,指出艺术“陌生化”的前提是语言的“陌生化”,因为艺术语言是实现“陌生化”过程的重要保证与条件。

语言的陌生化是体现在文学语言对日常生活语言的加工上,使文学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之间产生疏离,从而更新人们对欣赏对象的认识,获得更多的感受经验。

如在小人国游记中,格列佛翻译的一份由两位小人检察官呈递给皇帝的搜查清单,清单译下级向上级传达的语言形式讽刺了小人国居民少见多怪和愚昧无知的姿态。

语言的陌生化还体现在文学语言的创造上,即作者创造一些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陌生词汇。

这种陌生化效应可以吸引读者注意,使读者感到惊奇,增加读者接收的难度和时间,从而增强读者对作品的印象。

《格列佛游记》中有许多自造的词,如小人国的“赫够”、“那达可”,大人国里的“格里锥格”,慧嘶国游记里的“野胡”,甚至这些国家的名字都是作者创造的新词。

4.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也是取得陌生化效应的一种方式。

《格列佛游记》中采用夸张、反语、对比等修辞手法,使熟悉的事物以这些方式转化为人们陌生的事物,从而使作品更加新奇,引人入胜。

如小人国游记中,对数字和比列进行夸张性的描写,“每辆装肉车上的肉足够我吃上两三大口”(2000:14),“皇帝还指令一支六百人的队伍为我当差”(2000:16),夸张的数字有力地讽刺了英国剥削阶级生活的奢侈和本性的贪婪。

”小人国游记里的小人身高不足六英寸,与格列佛的身高比例悬殊,作者采用这种居高临下的视角,讽刺人类的荒唐渺小。

反语的使用使作品的讽刺达到了极点,如懦夫立了伟大战功,阿谀奉承的人最诚实,出卖祖国的人具有了古罗马人的优良品质等。

三、结论
陌生化的手法是多种多样的。

艺术家之所以采用“陌生化”的手法,目的就是要让接收者感受到生活化,体验到生活细节,从一个异乎寻常的角度发现隐藏在普通事物后面的道理。

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对于展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具有重要作用。

作家通过“陌生化手法,增加人们对事物的感知难度,尽可能延长人们这种审美感知的过程。

斯威夫特在《格列佛游记》中广泛利用了陌生化手法,描绘出了一幅关于欧洲社会和政治制度的讽刺画,成为经典之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