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区域活动上的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是一个隐性的教育过程,体现为创设游戏环境和提供游戏中的适宜指导两方面。(一)活动前的指导。1.材料的投放。作为隐性课程的一部分,教玩具材料的投放往往影响着幼儿游戏的内容和游戏进程。生活活动区源自幼儿生活,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满足幼儿尝试成人做事的愿望,享受活动带来的快乐。中班孩子好奇心强,可以多创设动手操作的环境及半成品。
2.确定游戏主题。
确定游戏主题即玩什么,是孩子自己商量的,也有时是孩子和老师一起讨论决定的。同时,主题还是不断变化的。
3.丰富幼儿相关的经验。
生活经验是幼儿游戏的基础,当游戏主题确定后,就应充分利用各种几乎吩咐幼儿有关经验,这样才能保证幼儿能玩得起来。
(二).游戏中的指导
在生活活动区,教师的角色应定位于观察者和指导者的身份,如何进行及时、必要的指导,对幼儿顺利开展活动提供有利的条件。
1.重视观察
幼儿的发展特点及其需要是教育的一个基本依据,因此,要教育好幼儿,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幼儿。区域活动的知道首先是观察。我们要求教师在活动中凭借观察来抓住反映幼儿某一活动发展水平的创造性表现,从而较准确把握幼儿活动的动态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灵活地投放或更换材料,并提供事实、适当的知道,提高区域活动的水平。
2.重视指导和研究相结合
教师在活动区域中的知道是为了帮助幼儿与环境、引导者及同伴发生积极有效的互动,这就需要在活动过程中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不同的发展规律。教师如仅靠书本上的一般规律,还远不能解决实际中的各种问题。即使实施了观察,仅根据幼儿在某个活动区一两次表现也可能判断有误,因此,教师需要对观察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然后再去实践,以验证前面的结论,并多次地反复,才可能获得有价值的教育信息。如中一班在拼图区投入新的材料后,使幼儿引起了极大的兴趣,一时该区域内“人满为患”,如何解决活动区的拥挤现象呢?通过研究讨论,教师找到了答案:可在该区域边上贴上几个小标记,表示只能有那么多人在此活动。
(1)观察活动中的角色分工是否明确,形成一个有序、和谐的整体,给予幼儿适当的细节暗示。区域活动并非是任意的行为,而是有其内部规则的,包含着积极的约束,规则是行为和活动的准则,要使区域活动顺利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就需注意规则的建立。这里所说的规则,并不是为了制约幼儿由教师制定一条条让孩子遵守的规矩,而是为了创设更宽松的环境,强调教室要运作流畅,必须让老师和孩子都清楚区域的使用方式,不论是地垫或桌面的使用,轮流的方式或是材料的拿取和操作,甚至如何参与或观看别人操作,都是规则的一部分。教师应注意通过活动规则的建立,是幼儿的活动情况有规范有条理。这种活动规则既包括必要的一般性活动规则,如能自选区域活动,积极愉快活动;使用材料先来后到;用什么拿什么,不用放回原处;不把玩具拿走等等,亦包括各区角的活动规则,如美工区,要求美工活动时要专心、认真,保持安静;使用剪刀注意安全,注意坐姿和用眼卫生;做到会拿会放,并随时清理等。以上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讨论制订,并且让孩子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增强幼儿的自主性、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例如,班内新开张的“奶茶铺”,既满足了幼儿亲自制作珍珠奶茶的好奇心,有能体验到自由买卖带来的欣慰。“奶茶铺”设置了经理一人、服务员四人、点心师二人,共七位幼儿参加游戏。每次游戏时,幼儿根据意愿插牌进入活动区,并穿戴相应的衣帽,分工操作。如果门牌上的牌子已经插满,其他幼儿便会自动离开,等待下次参加游戏,或作为顾客购买珍珠奶茶,而不破坏区域的秩序。
(2)重视差异,观察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提供适合、适时的帮助和指导。
例1,
一次,幼儿在进行制作珍珠时,大颗大颗的珍珠塞满了杯子,倒也倒不出来,因此,没有几位幼儿前去购买。观察到这一点,我没有直接让幼儿把大颗改搓成小颗。第二天自己买了一杯珍珠奶茶,让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并展开讨论:如何让客人喜欢吃珍珠奶茶。从而进一步明确要做出有创意地奶茶才能吸引顾客光临。这样,既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增加了积极性,又能提高幼儿之间的买卖等交往能力。
例:区角活动开始了,孩子们都投入到了自己的角色里,有的扮医生,有的扮护士,有的在演病人。这时豪豪从外面跑进来,手里拿着一块积木,一直凑到了我的嘴边,想送给我:“姚老师,给你吃,我们刚刚做的面包。”这时,小医院的医生、护士就跑过来跟我嚷开了:“这是假的,有细菌的,不能吃。”“吃了会肚子疼的。”“要看医生,还要开刀了。”……听到孩子们的议论,我想,何不借此机会看看小医院的医生、护士本事如何。于是,我假装把那块“面包”吃了下去,孩子们看到我真的吃了,就叫开了,“不好了”,于是,我又假装捂着肚子说“哎哟,疼死我了!”有躺在床上不动了,孩子们急了,都围过来喊我:“姚老师,姚老师,你怎么啦?”“姚老师是不是中毒了?”有几个孩子就去叫保育员华老师过来,华老师就问他们:“如果姚老师中毒了,该怎么办呢?”“对啊,我是医生。”一个小朋友喊起来了,“我来给姚老师打针。”一个“小护士”也喊起来了。于是,一些救助活动就开始了,有的听我的心跳,有的摸摸我的胸口,有的拿出针管,认认真真地给我看病了。
上述案例中,起初在该活动中互动的只是教师与个别幼儿,但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更多的幼儿饶有兴趣的参与到了活动中。它不仅影响了其他在场的幼儿和教师,产生了现场效应,从而形成了一种整体的互动氛围。教师在与幼儿一同游戏的过程中,不是流于表面层次的互动,而是深入有效的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幼儿主动学习,在幼儿寻求知道时给予引导、帮助,鼓励幼儿以自身主动的学习来积极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程度。
这些都是从幼儿自身的经验出发而引发的创造活动,从活动中,教师只有更细致地观察,给予适当的指导、帮助,掌握帮助的时机、方法,为每一位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造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