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北京新高考变化分析(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新高考语文卷解读(北京适应年卷)

第一部分:整体分析(从试卷结构、难度、题型和整体分值上分析整体的变化)

此次语文卷在命题上有不少亮点:

一、落实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增加了语文基础运用考题(21题),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二、作文部分命题趋势体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引导考生自觉继承优秀文化。

三、名著部分除常见的微写作考查形式外,增加了主观题(16题)的呈现形式,将《红楼梦》诗词与诗歌鉴赏有机结合,考查了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四、《论语》和《红楼梦》是今年高考必考篇目。11题和16题,这种趋势已经在命题中体现出来了。

本卷体现了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贯彻落实,延续了去年高考北京卷的命题方向,侧重对民族传统文化、文化经典和文学名著的理解与鉴赏能力,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思考能力。

如第一大题关于书法艺术的话题,属于民族传统文化的范畴;第二大题《论语》中关于颜回的语段,属于文化经典研读的范畴;第三大题中有关《红楼梦》中第76回的诗句问题,属于必读名著阅读的范畴;第四大题的文学类文本,属于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第五大题”春节”的作文,考查学生对现实的关注与思考,因为今年”春节”期间发生的疫情,有很多值得叙写的故事。

第二部分:针对重要变化逐项分析,利用表格形式呈现(包含新高考和2019北京卷)

1.试卷结构变化

试卷结构与传统高考相比有少许变化。

从试卷结构与题型来说,稳中有变。

第一大题非文学类文本阅读依然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形式,由6道题变成5道。围绕筛

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和归纳内容要点出题,有一道主观题。与去年不同的是,客观题有推断能力的考查,主观简答题体现对三则材料观点的综合把握。

第二大题中文言文阅读增加了对虚词的考查;文化经典研读还是从《论语》中出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品质的理解。

第三大题的诗歌鉴赏是考查对同一题材的两首诗的比较鉴赏能力。

第四大题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依然考散文阅读。

第五大题增加了语言基础运用题,微写作延续围绕名著出题,有写作现代诗的题目。大作文依然是议论文和记叙文二选一。

试卷多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难度略有下降;微写作考查更趋专业化,间接抒情技

巧成为考生试金石;第二道大作文题要求考生关注现实生活,语文试题多文本阅读考了5道题,有4道是选择

题,1道是简答题,这个比例是北京近几年高考多本文阅读题比较常见的比例。尤其是多文本阅读题4道选择题都是3分的正规选择题。文言文阅读题难度比2019年文言文高考真题低,基本回归多年来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常见形态,即1道实词选择,1道虚词选择,1道翻译的客观选择题和1道文意理解的客观选择题。这套试卷将主观翻译题的4分省掉了。另外,简答题难度不高,整个多文本阅读和文言文阅读难度没有变化,甚至有下降。

2.考查内容和题型略有变化

从以上对比可以发现,适应性考试增加了语文基础运用考题(21题),增加了主观题(16题)的呈现形式。整套试卷突出了对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是对《红楼梦》的考查,以主观题的形式单独出来,不再和微写作合并,微写作三选一的形式,相当于是选考。而适应性考试则是必考,对《红楼梦》考查应该是北京高考的一个指向性,就是精确考查,而不是粗线条考查。

3.难度要素变化(《论语》《红楼梦》成为必考内容)

与传统高考不同的是适应性考试增加了语文基础运用考题(21题),考查学生语言建构

与运用能力。增加了主观题(16题)的呈现形式,将《红楼梦》诗词与诗歌鉴赏有机结合,具体的知识点考查更为精细。

4.备考指导

对各类文本的考查点要全面复习,注意考题的变化传递的信息。如非文学类文本阅读对推断能力的考查,文言文对虚词的考查,语言题对语言的连贯、病句的考查,微写作对现代诗写作的考查,大作文”春节”可以写今年春节期间出现的疫情,是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考查等。

在复习中考生要做到,夯实考点知识,熟悉题型,掌握答题思路方法,关注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社会现实问题。

鉴于这次适应性考试难度不大,高考的难度肯定会比适应卷难度大。请考生务必做好心理准备。

补充材料:

关于篆、隶、分、真、楷等正书体的重新考察

该如何对待正书

摘要:邵正红(浙江)书法顾童恭(浙江)书法学书一定要从楷书或正书学起,或一定要学楷书、正书,这并不是新话题,更不是新观点。本来稍有点常识的书法人都应知晓。但最近几年乃至几十年来,学书法不一定要从楷书学起,甚至不一定要学楷书,成了许多人一个强烈的自我个性张扬的艺术理念与主张,并产生了相当的共鸣。很多…

学书一定要从楷书或正书学起,或一定要学楷书、正书,这并不是新话题,更不是新观点。本来稍有点常识的书法人都应知晓。但最近几年乃至几十年来,学书法不一定要从楷书学起,甚至不一定要学楷书,成了许多人一个强烈的自我个性张扬的艺术理念与主张,并产生了相当的共鸣。很多人认为,那种要从楷书学起、一定要学楷书的观念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已经过时了。甚至前不久,我还听到一些高谈阔论:如果只会写楷书而不会写行草,那不算真正的书法家。在相当一部分人看来,楷书不能算是书法艺术,顶多算是写字,写字不等同于书法。

必须要说明,说这些话的人不是书法外行,而恰恰是书法内行。外行人说外行话自不奇怪,但内行人说

外行话则不得不警惕了。

今天的书法家十分沾沾自喜的一点就是,动辄各种风格、各种流派、各种观念、各种思想,似乎这才叫艺术,而且自以为超过了民国,超过了清朝,似乎当代书法已经进入全面复兴、全面繁荣的时代了。果真如此吗?无可置疑,当今书法家接受了各种最新的艺术思潮,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受各种艺术观念的影响,但恰恰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基本功的训练。基本功从何而来?从正书体而来。正书体包括除楷书以外的篆书、隶书、真书、分书等。

有人会问:按照你这意思似乎学书必要从篆书甚至要从甲骨文学起了?我当然不是此意。因为甲骨文是比较简单的字体,笔画和笔法都还比较简单,属于祭司群体一种比较私密化的书体,甚至可以认为不是一种成熟的书法艺术。但到了商周金文则大不同了。商周金文,也即先秦的大篆体系的书体,无论是书写还是笔法,都十分繁复、精美、华贵,具有一种贵族化的审美。这是书法艺术真正璀璨的时代,可以说,书法艺术的高贵与华美,即以金文为代表。到了东周末年,列国分封,群雄并起,中国很快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贵族体系被分化、瓦解,原有的贵族化审美也随之而消解,这时候,社会阶层剧烈变动,下层或民间知识分子可以自由向上层流动,于是,出现了真正以知识和文化为职志的民间独立知识分子,也即产生了真正的文人群体,比如孔子、孟子、墨子等。而这些文人知识分子由于身份较低,其书写材料也不可能再是青铜器或贵金属器皿,而只能是比较廉价的竹简。这时,到了春秋战国之际,竹简由于适应中下层知识分子的书写,故而大量诞生。

竹简书法的诞生,使得大篆体系的书法形态开始向隶书形态转化。因为大篆形态的书体结体繁复,行笔迟缓,必须一笔一笔一丝不苟,而青铜器这种书写材料,决定了它的书写只能是比较端庄,故所用字体只能是正书体。因此,在没有纸张的情况下,简牍的产生,为书写提供了便利。简牍产生之后,原有的大篆形态的书写方式则必须进行革命,这样,就要追求大篆的行草化书写,这便是草书的雏形,也即篆草或草篆,而篆草或草篆的出现,恰恰为隶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或者可以说,早期的隶书形态,就是这种篆草或草篆形态。当然,区分是篆书还是行草书的依据是篆书行草化的程度。如果篆书草化程度很低,虽然加入了一定的行草书笔意,但仍然还属于篆书,但这种篆书已经具备了行草书的雏形。而先秦时期行草书的雏形即是隶书。也就是说,篆书的快速化书写,是隶书产生的标志。而先秦时期的隶书基本是书写在简牍上的,这时的书写工具也逐渐由原来的刻刀(硬笔)向毛笔(软笔)转变,书写方式则由原来的刻转变为了写。目前出土的战国竹简书,大部分是以毛笔书写的,具有比较明显的笔锋和轻重粗细对比变化,而毛笔(软笔)与硬笔书写的差别之一便是,毛笔书写可以较为快速,而硬笔刻写则行笔较慢。因此可以说,毛笔的出现,为书写速度提供了便利,改变了过去刻的书写方式。而毛笔这种追求相对较快的书写工具,使得书法在字体和笔画形态上必须有所调整,这样,原有的大篆书体开始简化,一方面朝着小篆方向转化,一方面则朝着隶书方向转化。而由篆书向隶书的这种转变,也就是分的过程,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八分”。八分和八分书并不是一回事。八分是一个动态化的演变过程,而八分书则是东汉末年产生的一种书体。八分之八非数字之八,而是分的意思。八者,别也,分也,背也。八分也就是分,分就是书法产生逆势的进程,而这一进程正是隶书演进的进程。八分之背,也即隶书笔法中的逆势。而由篆向隶的分的进程,也许要四五百年以上。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篆书的八分即是隶书,也即是篆书的隶书化书写。篆书的隶书化书写是隶书的最早形态,但依然还是篆书;当篆书的隶书化程度较高的时候,则可以两可,既可以仍然称为篆书,也可以称为隶书;当隶书化程度进一步发展、提高,就不能称篆书,只能称隶书,但可以说含有篆意的隶书。

相比于行草书,八分书才是一种最基本的书体,行、草书则是篆隶楷八分书的快写风格。但必须强调的是,行书和草书并不是一种真正独立的书体,它包含于篆书、隶书、楷书和八分书之间。也就是说,真正独立的书体,并不包含行书和草书。这个是千百年来书法史和书论家对书体的一种误读。那么如何理解?这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