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化石鉴定资料

合集下载

-----化石鉴定报告

-----化石鉴定报告

植物化石鉴定报告植物化石送样单送样单位:内蒙古赤峰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送样品人:送样时间:2010年7月1日化石产地:扎鲁特旗西沙拉1:5万图幅初定时代:二叠纪和侏罗纪野外编号:1-7号;共19块鉴定要求:鉴定化石的属种名称、特征和描述、演化及时代。

(一)、鉴定结果标本编号属种名称1号标本:共4块:(1)-(4)1(1)和1(2)(正反面):Phoenicopsis speciosa Heer (华丽拟刺葵);Czekanowskia rigida Heer(坚直茨康叶);1(2)和!(3)(正反面):Phoenicopsis angustifolia Heer(窄叶拟刺葵);Czekanowskia rigida Heer(坚直茨康叶);1(3)(正面):Phoenicopsis angustifolia(窄叶拟刺葵);Czekanowskia rigida Heer(坚直茨康叶);Podozamites sp.(苏铁杉未定种);1(4)Phoenicopsis sp. (拟刺葵未定种)和不能鉴定的植物茎干碎片;Neocalamites(?)sp.(?新芦木未定种)2号标本:仅1块:2(1):Neocalamites sp.(新芦木未定种)(仅有一个茎干的碎片);Cladophlebis sp.(枝脉蕨未定种)(仅两个保存不全的小羽片);3号标本:共5块:(1)-(5)3(1)-(4):Paracalamites frigidus Neub. (寒带副芦木);3(5)在标本的两个面上均未见植物印痕。

4号标本:共4块:(1)-(4)4(1)-(2):Pecopteris anbangensis Huang(安邦节羊齿);4(3)-(4):植物根状碎片,不能鉴定。

5号标本:共2块:(1)-(2)5(1)-(2):这两快标本的岩石表面上并没有植物化石,但可见有铁状污染,形如植物叶,故称假化石。

6号标本:仅1块:标本的几个面上均可见到大小不等的同心圆状构造,但仔细观察后,看不到生物结构和细胞构造,表明它们不是动、植物化石,很可能是一种岩石的结核,同心圆状的构造可能是由岩石的不同成分和不同的粒度形成的。

古生物化石实验模板

古生物化石实验模板

测绘工程学院
海洋地球科学
实验报告书
实验名称:实验3 古生物化石标本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地点:海洋地质地貌室
实验时间:2014-12-18
实验成绩:
海洋技术系
一、目的要求
1.通过观察和认识矿物的形态及物理性质,初步掌握肉眼鉴定矿物的操作方法,为深入认识矿物打好
基础。

二、预习要点
1.复习有关矿物部分的内容,弄懂矿物的相关形态和物理性质方面的概念。

三、实验用品
标本:15块钾长石K[AlSi3O8];石墨C;方铅矿PbS;萤石CaF2;石英(小型单晶及块状石英)SiO2;纤维状石膏Ca[SO4]·2H2O;冰洲石CaCO3;褐铁矿Fe2O3·nH2O;鲕状赤铁矿Fe2O 3;磁铁矿Fe3O4;石棉(Mg、Fe)[Si4O11]2(OH)2;高岭石Al4[Si4O10](OH)8;方解石CaCO3;
白云石CaCO3·MgCO3;红柱石Al2[SiO4 ]O 。

工具:小刀,条痕板(无釉瓷板),放大镜,磁铁,摩氏硬度计,稀盐酸,硝酸与钼酸铵等。

四、实验内容,方法与注意事项
观察古生物化石的形态与物理性质,描述一种古生物化石
五、作业与思考题
1、化石的概念?
2、化石的定义和类型?
六、实验心得
- 1 -。

八大珍贵化石

八大珍贵化石

八大珍贵化石一、侏罗纪蜘蛛化石侏罗纪蜘蛛化石是在我国境内发现的,是目前为止被发现保存最完好的蜘蛛化石,那可是1.65亿年前侏罗纪中期的蜘蛛喔!由于蜘蛛身体较脆弱,保存完好的蜘蛛化石非常罕见。

二、可吞食恐龙的史前巨蟒化石1984年,印度地质学家丹纳杰・莫哈比发现了一条生活在6700万年前的巨蟒的化石。

这条巨蟒盘绕在一堆恐龙蛋的旁边,在巨蟒包围圈中还有一只刚刚孵出的小恐龙。

这个化石是人类第一次发现蛇类吃恐龙的直接证据。

三、鳄鱼粪化石鳄鱼粪化石被发现在美国切萨皮克湾西海岸的沙滩之下。

据考古学家说,1500万年前,鲨鱼在吞食鳄鱼时,鳄鱼肠内仍存有未排出的粪便,于是便形成了现在我们看见的鳄鱼粪化石。

四、源泉南方猿化石科学家在南非发现了两具190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骨架化石。

这种灵长类动物被称为源泉南方猿,它们拥有较长的腿和向前突出的鼻子,还有超长的前臂和灵活的足。

五、史前巨鱼化石史前巨鱼身长可达9米至15米,曾经占据着海洋生态系统的顶端。

这种巨型鱼类曾经被认为只拥有很短的进化过程,不过,古生物学家对这些收藏在博物馆内的化石标本进行重新鉴定后才发现,它们是被冤枉了,这些动物可能拥有相当长的进化历史,大约生活在1亿年前的海洋中。

六、远古神秘生物体化石一组被认为可能是地球复杂生命体最古老案例的化石可能属于21亿年前的远古生物体,目前我们还叫不出它的名字。

这些化石呈扁平的盘形,直径约13厘米,上面有齿状边缘和辐射状裂缝。

七、巨型企鹅化石美国古生物学家近日在秘鲁境内发现了一只生活于3600多万年的史前巨型企鹅化石。

这种巨型企鹅身高达1.5米,体重约为54千克至59千克,全身覆盖着浅灰色和棕红色羽毛,以鱼类为食。

与此前出土的其他种类企鹅化石不同的是,这种巨型企鹅保存完好的前肢上也有羽毛。

这表明,这种史前巨型企鹅很早就进化出了鳍状肢,并已成为优秀的游泳健将。

八、蜂巢化石史前黄蜂茧被称为踪迹化石,距今已有7500万年。

史前黄蜂与现代黄蜂很相像,它们在恐龙的巢穴旁边建起各种形状的蜂茧,它们的生活环境与旁边的恐龙巢穴相似,由此古生物学家们也可以间接了解恐龙的生活环境。

古生物化石鉴赏介绍课件

古生物化石鉴赏介绍课件

04
化石的分类包括:实体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等。
化石的形成过程
01 生物死亡:生物死亡后,遗体 被沉积物覆盖
02 沉积物压实:沉积物被不断覆 盖,压力增大,水分被挤出
03 石化:矿物质逐渐取代有机物 质,形成化石
04 暴露:地壳运动使化石暴露在 地表,被人类发现
化石的分类
01
实体化石:保存了生 物的实体部分,如骨
生物种类:化石 所属的生物种类, 如恐龙、翼龙、 三叶虫等
03
05
02
结构:化石的 内部结构,如 骨骼、牙齿、 鳞片等
04
06
地质年代:化 石的地质年代, 如侏罗纪、白 垩纪等
生态环境:化 石所在的生态 环境,如海洋、 陆地、淡水等
化石的年代鉴定
01
地层学方法: 根据化石所在 的地层年代进 行鉴定
3
化石的鉴定:需 要专业的鉴定人 员进行鉴定,确 定化石的年代、 种类等信息。
4
化石的保护:需 要制定相应的保 护措施,防止化 石被盗窃、破坏 等。
古生物化石的 科学研究价值
古生物学研究
古生物学研究是研究生物进化历
01
史的科学 古生物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
02
要证据 古生物学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
古生物化石的 保护与利用
化石的保护措施
01
建立化石保护 区:划定保护 区域,禁止非 法采掘和破坏
02
制定法律法规: 完善法律法规, 加强化石保护 力度
03
开展科普教育: 提高公众对化 石保护的认识 和重视
04
加强科研合作: 促进国内外科 研机构在化石 保护方面的合 作与交流
化石的展示与教育
01

10实验十 古生物化石

10实验十     古生物化石

实验十古生物化石一、实验目的1. 初步了解古生物化石,并对其形成过程及研究意义有初步了解;2. 认识最典型的珊瑚及腕足类动物化石的基本构造和特征。

二、仪器设备1. 各种典型的古生物化石,包括各类珊瑚及腕足类动物化石2. 放大镜三、简述原理生活在各地质时代的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其遗体或遗迹可以被保留在地层中,最终形成化石。

其形成过程一般是,本身具有硬壳、骨骼等不易毁坏的硬体部分的生物,在死后快速被沉积物掩埋,并经过较长时间的填充、置换等化学反应,最终形成化石。

观察古生物化石,首先可以对地史时期存在的古生物有一定的了解,其次也可以了解相应地史时期的生物面貌,最后还可以通过分析古生物的生存环境及化石保存条件,推断当时的古地理环境。

四、实验步骤1. 简单观察各类古生物化石,以建立对古生物化石的基本印象;2. 参照相关资料,详细观察珊瑚及腕足类动物化石的基本构造和特征。

五、结果及分析1. 详细观察珊瑚及腕足类动物化石的基本构造和特征;2. 绘制珊瑚的基本构造示意图及袁氏珊瑚、拖鞋珊瑚、六方珊瑚、蜂巢珊瑚的构造示意图;3. 绘制腕足类的基本构造示意图及中华长身贝、弓石燕;4. 绘制简单的三叶虫、头足类的基本构造示意图。

附:古生物化石的观察内容及参考资料一、典型古生物化石的相关观察内容1. 四射珊瑚(1)四射珊瑚有单体类型亦有复体类型。

注意观察不同的单体形态——牛角状、圆柱状、拖鞋状;复体形态——枝状、丛状、块状)。

(2)观察横切面及纵切面上主要构造。

横切面上观察内容:隔壁(原生隔壁、一级隔壁)、鳞板、泡沫板、中轴;纵切面上观察内容:横板、鳞板、泡沫板、中轴。

2. 横板珊瑚(1)横板珊瑚均为复体,注意观察丛状、枝状、链状、块状不同形态的复体类型;(2)注意观察个体的横切面形态:方形、圆形、多角形等。

3. 腕足动物(1)腕足动物的硬体为背壳和腹壳。

注意观察和区分腕足动物的背壳腹壳。

一般情况下,背壳小,腹壳大;(2)注意观察其壳面的壳线及两壳之间的绞合线和三角孔。

地质概论任务13-4-古生物化石鉴赏

地质概论任务13-4-古生物化石鉴赏
其他物质的再充填,分为内核和外核
(4) 铸型化石:外模和内核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
其他物质的再充填
(1)印痕化石 (impression) 生物软体留下的痕迹
专指生物死亡后,•遗体 沉落在松软细密底层上 留下的印迹.生物遗体 往往遭受破坏而消失. 但这种印迹却反映该生 物体的主要特征.
(2) 印模化石(mold) :
任务13 古生物化石鉴赏
2 模铸化石
是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各种印痕和复铸 物. 虽然并非实体本身,•但却能反映生物体的主 要特征.按其与围岩的关系可分出下列几种:
(1) 印痕化石:生物软体留下的痕迹 (2) 印模外模和内模
(3) 核化石: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化石本身溶解,
假 化 石
岩层岩面层上面的上恐的龙恐脚龙印脚印
4.化学化石
生物遗体虽被破坏,但组成生物的有机成 分经分解后形成的物质仍可保存在地层中, 如氨基酸,脂肪酸,蛋白质等,能未经变化或轻 微变化地保存在各时代岩层中,虽其无形,但 具有一定的化学分子结构,能证明古代生物的 存在,•称为化学化石和分子化石.
研究化学化石对探讨地史中生命的起源,阐 明生物发展演变历史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主要指生物遗体坚硬部分(如贝壳等)的表面在围 岩上印压的模.•可分外模和内模.它们分别反映原来 生物硬体的外表和内部形态及构造特征.其上的纹饰 构造与原物表面凹凸相反.
(3) 核化石(core):生物遗体内外模形成后,化石
本身溶解,其他物质的再充填,分为内核和外核.
核化石含有整体之意,能反映生物形态,大小,纹饰 等特征.核有内核,外核之分.贝壳内的泥砂充填物称为 内核,表面就是内模. 当贝壳溶解后,其空间再被泥砂 所充填,则形成外核. 外核表面的形状是由外模反印出 来的.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是研究古生物学家使用来鉴定古生物化石的技术。

它既可以帮助人们确定物种的起源,也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古代动物的生物多样性。

一、微体古生物学
微体古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古生物体细胞结构及有机物的学科,它可以将变形有机体或化石分解为微小组分,以便进行深入研究,揭开古生物结构及生态之谜。

通过观察古生物遗存痕迹,研究古生物细胞的生长变化,探索古生物的演化过程,检测矿物质成分,研究古代动植物个体的形态及结构特征等,可以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古代生物多样性。

二、化石鉴定技术
化石鉴定技术是一种以化石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在古生物群中鉴定出新物种,了解其形态及演化历史。

它可以通过分析化石的特征,如形状、色泽、工艺、大小、结构等,来准确鉴定出具有特定表型的物种,提供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可能性。

此外,化石鉴定技术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生物体所处的环境,得出古生物在过去的演化及发展过程,从而更好的把握未来的生物多样性。

三、实际应用
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古生物学家研究中,为他们解决演化及生态之谜提供了可靠的科学数据。

比如,科学家可以通过微体古生物学分析,重新建构出古生物的外形及形态特征;而根据化石鉴定技术,还可以了解古生物特征,研究其行为模式、物种迁徙及其它敏感问题。

此外,微体古生物学还可以记录古代环境变化,帮助科学家们完善当今的气候变化研究。

总结来说,微体古生物学及化石鉴定技术为我们确定物种起源、理解古老动物的生物多样性、以及完善当今气候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可靠的科学依据。

生物化石实验报告

生物化石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生物化石的形成与鉴定二、实验目的1. 了解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

2.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化石样本。

3. 掌握化石鉴定的一般方法。

4. 增强对古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

三、实验原理生物化石是古生物遗体、遗迹或生活痕迹在地层中被埋藏、经过长时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而形成的。

本实验通过模拟化石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了解化石的形成原理,并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化石样本,从而提高对化石的认识和鉴定能力。

四、实验器材与试剂1. 实验器材:显微镜、解剖针、放大镜、载玻片、盖玻片、滴管、镊子、酒精灯、剪刀、剪刀等。

2. 实验试剂:氢氧化钠、盐酸、蒸馏水、染料等。

五、实验步骤1. 化石模拟制作- 将新鲜的植物叶片或昆虫尸体剪成小块,放入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容器中。

- 加热容器,使溶液沸腾,保持沸腾状态约30分钟,使植物或昆虫组织中的有机物质分解。

- 将处理后的样品取出,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放入盐酸溶液中浸泡,去除无机物质。

- 将清洗干净的样品取出,放入染料中染色,使化石更加清晰可见。

- 将染色后的样品晾干,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

2. 显微镜观察- 将制作好的化石样本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焦距,观察化石的结构特征。

- 使用解剖针轻轻拨动样本,观察化石的完整性、颜色、形状等特征。

3. 化石鉴定- 根据化石的形状、颜色、结构等特征,参考相关资料,对化石进行鉴定。

- 记录化石的种类、产地、时代等信息。

六、实验结果1. 观察到的化石样本主要包含昆虫和植物遗体。

2.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化石具有清晰的轮廓和结构特征。

3. 根据化石的形状和颜色,鉴定出化石样本为昆虫和植物。

七、实验讨论1. 化石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多种物理和化学作用。

2. 本实验通过模拟化石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了化石的形成原理。

3. 在观察化石样本时,需要注意样本的完整性和颜色变化,这对化石鉴定具有重要意义。

4. 通过本次实验,提高了学生对古生物学基本知识的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古生物实验报告册

古生物实验报告册

一、实验名称古生物化石的鉴定与复原二、实验目的1. 了解古生物化石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学习使用显微镜观察古生物化石的微观结构。

3. 通过实验,提高对古生物化石的认识和鉴定能力。

4. 学习古生物化石的复原方法,体验古生物复原图的制作过程。

三、实验原理古生物化石是古生物遗体、遗迹或生活痕迹的化石记录,是研究古生物的重要依据。

通过观察古生物化石,可以了解古生物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和演化过程。

本实验主要利用显微镜观察化石的微观结构,并尝试复原化石的形态。

四、实验仪器和材料1. 显微镜2. 显微镜载物台3. 显微镜物镜4. 显微镜目镜5. 古生物化石样本6. 石蜡切片7. 刀片8. 显微镜切片机9. 实验记录本10. 绘图工具五、实验步骤1. 化石样本准备- 取适量化石样本,用刀片将其切割成薄片。

- 将薄片放置在显微镜载物台上,调整显微镜焦距,使样本清晰可见。

2. 显微镜观察- 使用显微镜观察化石样本,记录其宏观特征,如形态、大小、颜色等。

- 利用显微镜物镜和目镜观察化石的微观结构,如骨骼、牙齿、外壳等。

- 对观察到的特征进行描述和记录。

3. 化石复原- 根据观察到的化石特征,尝试复原化石的形态。

- 利用绘图工具,绘制复原后的化石图。

4. 实验结果分析- 分析观察到的化石特征,结合古生物知识,对化石进行鉴定。

- 对复原的化石进行评估,讨论其合理性和准确性。

六、实验结果1. 观察到的化石样本为三叶虫化石,具有明显的头、胸、尾结构。

2. 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化石样本具有丰富的骨骼结构和牙齿排列。

3. 通过复原,成功绘制出三叶虫的复原图。

七、实验讨论1. 本次实验中,观察到的化石特征与三叶虫的形态特征相符,说明化石样本为三叶虫化石。

2. 在复原过程中,由于化石样本部分缺失,导致复原结果与实际形态存在一定差异。

3. 本次实验提高了对古生物化石的认识和鉴定能力,同时也锻炼了绘图和复原技能。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通过对古生物化石的观察和复原,加深了对古生物化石的认识。

古生物化石鉴定资料

古生物化石鉴定资料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一)四射珊瑚亚纲化石代表Tachylasma Grabau,1922(速壁珊瑚)小型阔锥状单体,隔壁作四分羽状排列,对部隔壁较主部多。

二个侧隔壁和二个对侧隔壁在内端特别加厚,形成棍棒状。

主隔壁萎缩,主内沟明显。

二级隔壁短,横板上凸,无鳞板。

(图4-4,1)Hexagonaria Gurich,1896(六方珊瑚)复体块状,个体多角柱状。

一级隔壁伸达中央,横板分化为轴部与边部,轴部横板近平或微凸(图4-4,2)。

中一晚泥盆世。

Kueichouphyllum Yu,1931(贵州珊瑚)大型单体,弯锥柱状。

一级隔壁数多,长达中心;二级隔壁长为一级的1/3—2/3。

主内沟明显。

鳞板带宽,鳞板呈同心状。

横板不完整,向轴部升起(图4-4,7)。

早石炭世。

Lithostrotion Fleming,1828(石柱珊瑚)复体多角块状或丛状。

隔壁较长,具明显中轴。

横板呈帐蓬状,有的在横板带的边缘有具水平的小横板。

鳞板小,鳞板带一般较宽(图4-4,3)。

早至晚石炭世。

Wentzellophyllum Hudson,1958(似文采尔珊瑚)复体块状,个体呈多角柱状,具蛛网状中柱。

边缘泡沫带宽,泡沫板较小而数目多。

横板向中柱倾斜,与鳞板带的界线不明显(图4-4,6)。

早二叠世。

Calceola Lamarak,1799(拖鞋珊瑚)单体,拖鞋状,一面平坦,一面拱形。

具半圆形萼盖。

隔壁为短脊状,位于平面中央的对隔壁凸出。

体内全为钙质充填,少数具稀疏上拱的泡沫鳞板(图4-4,10)。

早—中泥盆世。

(二)横板珊瑚亚纲化石代表Cystiphyllum Lonsdale,1839(泡沫珊瑚)单体珊瑚,外形锥状或柱状。

体内充满泡沫板。

隔壁短刺状,发育于个体的周边部分及泡沫板上,泡沫板带与兆沫状横板带界线不清(图4-4,5)。

志留纪。

无图Waagenophyllum 卫根珊瑚,复体丛状,个体圆柱状,具中柱,横板泡沫状,向中心陡倾,横板带窄。

地质概论任务13-3-古生物化石鉴赏

地质概论任务13-3-古生物化石鉴赏

1.实体化石.
实体化石是指原来生物全部或部分保存为化 石.主要有两类:(1) 未变实体 生物遗体(包括 成分、形态)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完整地保留下 来成为化石.(2).已变实体 生物遗体经过一定 程度的石化作用,全部硬体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 石,这遗体经过了
任务13 古生物化石鉴赏
三、 化石形成条件
地质历史上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能够以化石 形式保存下来,•地质与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决 定生物遗体或遗迹能否成为化石,形成化石 要有一定的条件. 主要为生物硬体,埋藏环 境和时间因素.
生物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时间条件(时间长)
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弱)
四.化石的保存类型
生物遗体埋藏后要经历物理、化学的 作用才能形成化石。由于不同类型的 生物、不同的保存环境及不同的石化 作用,形成不同的化石类型
化石的类型有:实体化石 模铸化石 遗迹化石 化学化石
地层中保存的化石样式很多,主要可分 为四类: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 化石.
一定的石化作用,包括:充填作用, 交替作 用, 升馏作用
未变实体化石 已变实体化石—充填作用
已变化石—交替作用

古生物化石

古生物化石

筳亚目1.小纺锤筳C2 壳小到中等,纺锤形。

旋壁由致密层,透明层及内外疏松层组成。

隔壁中部平,两级褶皱,旋脊发育。

2.假希瓦格筳C2 壳中等到大,粗纺锤形到球形。

旋壁由致密层和细蜂巢层组成。

隔壁平直或轻微褶皱。

旋脊小且仅见于内圈。

3.新希瓦格筳P3 壳中等到大,粗纺锤形。

旋壁由致密层和细蜂巢层组成。

具旋向和轴向副隔壁,且有1-2级之分。

拟旋脊宽低,常和第一旋向副隔壁相连,列孔多。

四射珊瑚目4.犬齿珊瑚C 单体,少数复体。

隔壁两级,二级隔壁短。

主内沟明显,横板多数完整,宽平。

鳞板小,常作“人”字形排列。

5.贵州珊瑚C1 单体,弯锥柱状。

一级隔壁数量多,长达中心。

二级隔壁也较长。

鳞板带宽,横切面上呈半圆形。

主内沟清楚。

横板呈泡沫状。

6.石柱珊瑚C 复体,丛状或者角柱状。

具中轴,隔壁两级。

鳞板小。

横板帐篷状。

7.棚珊瑚C 单体锥柱状,具网状中柱。

一级隔壁内端可以达到副中柱,二级隔壁短。

鳞板宽带。

横板呈泡沫状。

8.拖鞋珊瑚D1-D2 单体拖鞋状。

杯部深,有时具杯盖。

隔壁短脊状。

体内偶见泡沫状。

边缘带大都充满灰质加厚层。

横板珊瑚9.链珊瑚O2-S 复体链状,个体间发育有间隙管,管内横板较个体内密集。

10.日射珊瑚O2-D2 块状复体,个体圆柱状。

一般发育有12个隔壁刺。

横板水平稀疏。

个体间的共骨构造由许多角柱状小管组成,其中有密集的横板。

腕足动物门11.圆货贝∈-O 亚圆形至长卵形,几丁鳞灰质壳。

壳面具同心饰和放射状细纹。

壳壁后半部加厚,腹壳壳喙高耸,茎沟显著,上有条纹。

12.杨子贝O1 横方形。

铰合线直略短于壳宽。

双凸,三角孔洞开,腹中褶背中隆显著,匙形台发育,壳面光滑。

13.五房贝S 壳体较大,长卵形或近五边形。

双凸。

中隆一般不明显。

壳面光滑。

14.网格长身贝C 壳大,圆方形。

凹凸,前方急剧膝折。

铰合线直长。

壳面放射线密布,后部有同心皱形成网格。

壳刺粗大。

15.蕉叶贝P 壳体杜蛎状,两侧不对称,长卵形。

古生物化石的资料

古生物化石的资料

古生物化石的资料
关于古生物化石的资料
古生物生存在地球历史的地质年代中而现已大部分绝灭的生物。

包括古植物(芦木、鳞木等)、古无脊椎动物(货币虫、三叶虫、菊石等)、古脊椎动物(恐龙、始祖鸟、猛犸等)。

古生物死后,除极少数(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由于特殊条件,仍保存原有的组织结构外,绝大多数经过钙化、碳化、硅化,或其他矿化的填充和交替石化作用,形成仅具原来硬体部分的`形状、结构、印模等的化石。

化石经过自然界的作用,保存于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的生活遗迹。

大多数是茎、叶、贝壳、骨骼等坚硬部分,经过矿物质的填充和交替作用,形成仅保持原来形状、结构以至印模的钙化、碳化、硅化、矿化的生物遗体、遗物或印模。

也有少数是未经改变的完整遗体,如冻土中的猛犸、琥珀中的昆虫等。

化石是古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化石可以让我们知道古时的生态环境。

此块发现于香港大澳的植物化石,显示一亿七千万年前,大澳有多类羊齿植物共生。

古生物学中化石的分类与鉴定

古生物学中化石的分类与鉴定

古生物学中化石的分类与鉴定化石是研究古生物学的主要依据之一。

通过化石,我们可以了解到远古时代的生命形态、特征以及演化过程。

化石的分类与鉴定是古生物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化石的定义与分类、化石的鉴定方法以及化石保存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一、化石的定义与分类化石是指远古生物所留下的遗骸、化石胶、排泄物、化学反应后残留的物质等,在地质作用下保存下来的痕迹或遗迹。

化石种类繁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按照化石的性质和特点来分类,化石可以分为遗骸化石、印痕化石、化石胶、沉积化石、化学化石等几大类别。

遗骸化石是指生物遗骸经过化石化后所形成的化石,如骨骼、牙齿、角质、壳体等;印痕化石是指生物在生活过程中留下的轮廓、疤痕等印痕所形成的化石,如蕨类叶子的印迹、恐龙的足迹等;化石胶是指具有一定黏度的有机物,如琥珀;沉积化石是指生物遗体被沉积在河流、湖泊、海洋中的沉积物中而形成的化石,如化石龟、鱼类、贝类等;化学化石是指通过化学反应、生物代谢作用等形成的化石,如石化木、微生物的化石等。

以上化石的分类,也可以按照其保存方式来进行分类。

化石的分类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进行选择。

二、化石的鉴定方法化石的鉴定是古生物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化石的鉴定方法有多种,下面介绍常见的几种方法。

1. 形态学鉴定法形态学鉴定法是根据化石的形态、尺寸等特征进行鉴定的方法。

这种方法多用于化石的描述和分类。

2. 比较鉴定法比较鉴定法是通过对现代动植物的比较,找出化石的近缘关系。

通过与具有亲缘关系的现代生物相比较,可以确定化石的分类和特征。

3. 地层学鉴定法地层学鉴定法是通过对化石所在层位的地层古生物学、地质学特征进行研究,确定化石时代和地理分布范围,从而确认化石的分类和特征。

4. 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从化石中提取出化学成分,通过化学反应进行分析,确定其成分和化学性质,从而确定化石的分类和年代。

化石鉴定并不是一项容易的工作,需要借助多种方法进行综合分析和鉴定。

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

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

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古生物化石鉴定方法古生物化石鉴定是一门研究古生物化石的科学,是对已经保存下来的化石进行分析、分类和鉴定的过程。

通过古生物化石的鉴定,可以了解古生物的形态、生理特征、生活习性和物种的演化历史等重要信息。

下面,将详细介绍古生物化石鉴定的一般方法。

首先,古生物化石的采集是鉴定的第一步。

采集化石需遵守科学原则,采用科学方法进行,以保证化石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一般而言,化石的采集地点选择在具有地质背景的地区,如河床、岩层等。

对于已经明显破裂的化石,应采取保护措施,使用专业工具进行修复,并在采集过程中留下足够的标注信息,以便后续的鉴定工作。

其次,对采集到的古生物化石进行清理和保存。

清理化石是指去除附着在化石上的泥沙或矿物质等杂质,以便更好地观察和研究化石的形态特征。

清理化石需要使用特殊的工具,如细小的刷子、镊子等,避免对化石造成损害。

清洗完化石后,还需要进行干燥和防潮处理,防止化石的腐蚀和破坏。

然后,对清理干燥后的化石进行观察和描述。

观察和描述是鉴定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观察化石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颜色、纹理等特征,可以初步确定化石的种属和物种。

在描述的过程中,应尽量使用专业的术语和方法,以确保描述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鉴定某一化石的种属和物种需要进行比较解剖学的研究。

比较解剖学是通过对现存生物和古生物化石的骨骼、牙齿等特征进行比较,来推断某一化石的种属和物种。

在比较解剖学的研究过程中,需要收集现有的骨骼、牙齿等标本,并与待鉴定的化石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不同标本的相似特征和差异特征,可以得出初步的鉴定结果。

分子生物学方法在古生物化石鉴定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分析现有生物和古生物化石中的DNA、蛋白质等分子组成,来推断某一化石的种属和物种。

这种方法对于那些距今比较近的古生物化石尤为有效,因为DNA的分解速度较快,一般只能保存约百万年。

最后,将鉴定结果进行检验和验证。

鉴定结果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验和验证,以确保鉴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古化石鉴定

古化石鉴定

古化石鉴定
古化石鉴定是指通过对古生物化石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确定其属于哪种生物、生活环境、年代等方面的科学活动。

古化石鉴定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野外发现:古化石鉴定的第一步是在野外勘探中发现化石。

这可能发生在采矿活动、地质调查、探矿等过程中。

2.采集与保护:一旦发现化石,需要小心地进行采集,并做好
保护措施,以避免其被损坏或丢失。

3.清理与准备:采集回来的化石可能被覆盖着泥土或其它物质,需要进行清理和准备工作,以便更好地观察和分析化石的特征。

4.特征观察:观察化石的外部和内部特征,例如形状、尺寸、
纹理等。

这有助于判断化石的类别和特征。

5.鉴别与分类:比较观察到的特征和已知的化石特征,将其鉴
别为某种生物或特定的物种。

这可能需要与已知的参考资料进行对比。

6.年代确定:通过对化石所在地层的年代进行研究,使用不同
的地质年代学方法,例如放射性同位素测年、地层对比等,可以初步确定化石的年代。

7.进一步分析: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例如对化石的化
学成分、结构等进行物理和化学测试,以获得更多的信息。

8.文献对照:将鉴定结果与相关的学术文献进行对照,确保其
准确性和可靠性。

9.报告和展示:编写鉴定报告或制作展览,将鉴定结果向更广
泛的学术界和公众展示。

需要注意的是,古化石鉴定是一项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工作,通常由古生物学家、古生态学家、地质学家等专业人员进行。

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最好将发现的化石带给专业人员进行鉴定。

古生物之腕足动物门化石鉴定

古生物之腕足动物门化石鉴定
腕足动物门化石还可以提供生物分类、系统发育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深入理解 生物多样性的起源和演化机制。
05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采集与 保护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采集方法
挖掘法
通过挖掘古土壤、岩石等沉积物,寻找并采集腕 足动物门化石。
采集点选择
选择沉积环境稳定、化石保存良好的地点进行采 集,以提高成功率。
采集工具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保存状态
完整化石
一些腕足动物门化石保存非常完整,能够清晰地展现其形态特征 。
碎片化化石
一些腕足动物门化石在形成过程中遭到破坏,仅留下碎片。
化石印模
一些腕足动物门化石仅留下印模,没有硬体部分保存。
03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鉴定方 法
观察外观形态
总结词
通过观察腕足动物门化石的外观形态 ,可以获取关于其生活习性和环境的 信息,有助于确定其所属的生物分类 群。
对地球历史的研究价值
腕足动物门化石是地质年代的重要标 志,通过对腕足动物门化石的分析, 可以确定地质年代和地层年代,进而 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事件。
腕足动物门化石还可以提供古地理、 古气候、古环境等方面的信息,有助 于深入了解地球历史和环境变化。
对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价值
腕足动物门化石是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资料,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腕 足动物门化石的比较研究,可以揭示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印模化石
某些生物死后,其遗体或遗物在沉 积物中留下印迹,随后被矿物质填 充,形成印模化石。
腕足动物门化石的形成过程
生物遗体
腕足动物死亡后,其遗体被 沉积物掩埋。
硬体保存
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腕足 动物的壳体等硬体部分得以 保存。
矿物质取代
经过长时间的地质作用,腕 足动物壳体中的有机物质被 矿物质取代,形成化石。

鸟蛋化石鉴定

鸟蛋化石鉴定

鸟蛋化石鉴定一、什么是鸟蛋化石鸟蛋化石是指保存下来的古代鸟类蛋壳或者其它与鸟类有关的化石。

这些化石可以提供有关古代鸟类的信息,包括它们的外形、生活习性和演化历史等。

鸟蛋化石通常在沉积岩层中被发现,这些岩层可以帮助确定它们的年代。

二、如何判断鸟蛋化石真伪1. 观察外观特征首先要注意观察鸟蛋化石的外观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和纹路等。

真正的鸟蛋化石通常比较小,形状规则,颜色和纹路也比较清晰。

如果发现有明显的缺陷或者不规则的形态,就需要怀疑其真实性。

2. 测量壳厚度测量壳厚度也是判断鸟蛋化石真伪的一种方法。

真正的鸟蛋壳通常比较薄,而且厚度比较均匀。

如果发现某个部位过于厚或者过于薄,就需要怀疑其真实性。

3. 检查壳表面检查壳表面也是判断鸟蛋化石真伪的一种方法。

真正的鸟蛋壳表面通常比较光滑,没有明显的凹凸不平或者裂纹。

如果发现有这些缺陷,就需要怀疑其真实性。

4. 检查内部结构检查内部结构也是判断鸟蛋化石真伪的一种方法。

如果能够打开鸟蛋化石,就可以看到里面的结构。

真正的鸟蛋内部通常比较均匀,没有明显的缺陷或者不规则形态。

如果发现有这些缺陷,就需要怀疑其真实性。

5.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也是判断鸟蛋化石真伪的一种方法。

通过对鸟蛋化石进行元素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可以确定其年代和地质环境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与已知的古生物学资料进行比对,从而确定其真实性。

三、如何保护和保存鸟蛋化石1. 避免暴露在阳光下鸟蛋化石应该避免暴露在阳光下,因为紫外线会破坏其结构和颜色。

最好将其放在阴暗的地方,或者使用遮阳布进行保护。

2. 避免接触水分鸟蛋化石应该避免接触水分,因为水分会导致其结构变得松散和脆弱。

最好将其放在干燥的地方,并使用密封袋进行保护。

3. 避免碰撞和振动鸟蛋化石应该避免碰撞和振动,因为这些会导致其结构受损。

最好将其放在固定的位置,并使用泡沫塑料或者海绵进行缓冲保护。

4. 定期清洁和维护鸟蛋化石需要定期清洁和维护,以保持其外观和结构。

古生物:珊瑚纲化石鉴定

古生物:珊瑚纲化石鉴定

2.地史分布
四射珊瑚最早出现于中奥陶世,至二叠纪末绝灭。 在其发展历程中有四个繁盛期,分别是晚奥陶世至 中志留世、早中泥盆世、早石炭世和早二叠世。
横板珊瑚始现于晚寒武世,在志留纪和泥盆纪最为 繁盛,石炭纪横板珊瑚大大减少,在古生代末几乎 全部绝灭。
珊瑚体外形:分单体和ຫໍສະໝຸດ 体 单体:始部锥形,可直可弯,后期形态各异
二、四射珊瑚亚纲-形态
珊瑚体外形:
复体:由多个个体构成,包括
丛状复体:个体之间 保留一定距离:枝状、 笙状
块状复体:个体之间 紧密相连无空隙:多 角状、多角星射状、 互嵌状、互通状
四射珊瑚亚纲—表部构造
顶部虫体居住的杯 形凹陷:萼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 轴部构造: • 中轴:一条实心的轴。 • 中柱:一种交织的蛛网 状构造
四射珊瑚构造组合类型
带型 单带型 双带型
三带型 泡沫型
构造组合
时代分布
隔壁+横板
?O-P(O、S为主)
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或中 柱(中轴)
S-P(S、D为主)
隔壁+横板+鳞板(泡沫板)+中 柱(中轴)
表面上的横向皱纹: 年轮
16
17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纵列构造:隔壁:珊瑚体内辐射排列的纵向骨板。 分为一、二、三…...级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 横列构造:横板:横越腔肠的板,可完整地跨 越体腔,也可以交错、分化
四射珊瑚亚纲—内部构造
• 边缘构造: • 鳞板:位于隔壁之 间上拱的小板。 • 泡沫板:切断隔壁 的大小不等的板
S-D
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腔肠动物门珊瑚纲(一)四射珊瑚亚纲化石代表Tachylasma Grabau,1922(速壁珊瑚)小型阔锥状单体,隔壁作四分羽状排列,对部隔壁较主部多。

二个侧隔壁和二个对侧隔壁在内端特别加厚,形成棍棒状。

主隔壁萎缩,主内沟明显。

二级隔壁短,横板上凸,无鳞板。

(图4-4,1)Hexagonaria Gurich,1896(六方珊瑚)复体块状,个体多角柱状。

一级隔壁伸达中央,横板分化为轴部与边部,轴部横板近平或微凸(图4-4,2)。

中一晚泥盆世。

Kueichouphyllum Yu,1931(贵州珊瑚)大型单体,弯锥柱状。

一级隔壁数多,长达中心;二级隔壁长为一级的1/3—2/3。

主内沟明显。

鳞板带宽,鳞板呈同心状。

横板不完整,向轴部升起(图4-4,7)。

早石炭世。

Lithostrotion Fleming,1828(石柱珊瑚)复体多角块状或丛状。

隔壁较长,具明显中轴。

横板呈帐蓬状,有的在横板带的边缘有具水平的小横板。

鳞板小,鳞板带一般较宽(图4-4,3)。

早至晚石炭世。

Wentzellophyllum Hudson,1958(似文采尔珊瑚)复体块状,个体呈多角柱状,具蛛网状中柱。

边缘泡沫带宽,泡沫板较小而数目多。

横板向中柱倾斜,与鳞板带的界线不明显(图4-4,6)。

早二叠世。

Calceola Lamarak,1799(拖鞋珊瑚)单体,拖鞋状,一面平坦,一面拱形。

具半圆形萼盖。

隔壁为短脊状,位于平面中央的对隔壁凸出。

体内全为钙质充填,少数具稀疏上拱的泡沫鳞板(图4-4,10)。

早—中泥盆世。

(二)横板珊瑚亚纲化石代表Cystiphyllum Lonsdale,1839(泡沫珊瑚)单体珊瑚,外形锥状或柱状。

体内充满泡沫板。

隔壁短刺状,发育于个体的周边部分及泡沫板上,泡沫板带与兆沫状横板带界线不清(图4-4,5)。

志留纪。

无图Waagenophyllum 卫根珊瑚,复体丛状,个体圆柱状,具中柱,横板泡沫状,向中心陡倾,横板带窄。

PPolythecalis(多壁珊瑚),块状复体,个体多为不规则的多角状,外壁常部分消失。

具边缘泡沫带,泡沫带内缘占隔壁相接处有明显的“内墙”,为隔壁加厚形成。

中柱典型,边缘泡沫板凸度大,横板向中心下倾(图4-3,5)早二叠世。

Favosites Lamarck,1816(蜂巢珊瑚)各种外形的块状复体。

个体多角柱状,体壁常见中间缝。

联结孔分布在壁上(壁孔),具1—6纵列。

隔壁呈刺状或瘤状(图4-4,11)。

志留纪至泥盆纪。

Hayasakaia Lang Smith et Thamas,1940,emend Sokolov,1947(早坂珊瑚)复体丛状,由棱柱状或部份呈圆柱状个体组成。

个体由联结管相联。

联结管呈四排分布在棱上。

横板完整或不完整,凸或倾斜状。

边缘有连续或断续的泡沫带(图4-4,8)。

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

软体动物门双壳纲Halysites Fischer V on Waldheim,1828(链珊瑚)链状复体,个体呈圆柱状或椭圆柱状,彼此相连而成链状。

个体间发育有中间管,横板完整而多,水平状。

隔壁刺状(图4-4,9)。

中奥陶世—晚志留世。

Syringopora 笛管珊瑚复体丛状,由圆柱状个体组成,个体间以联接管联结,横板漏斗状,具隔壁刺。

晚奥陶世至早二叠。

Anadara Gray,1847(粗饰蚶)白垩纪至现代。

斜四边形,具宽的基面,其上有人形槽。

铰缘直,短于壳长。

沿铰缘一排栉齿,两侧齿微曲,内腹边缘锯齿状,无外套湾。

壳面具粗射脊,其上常有同心沟纹(图5-3,3)。

Myophoria Bronn,1834(褶翅蛤)壳近三角形,铰缘短,具后壳顶脊。

喙前转。

壳面光滑或具放射脊,齿系为裂齿型(图5-3,7)。

三叠纪。

Claraia Bittner,1900(克氏蛤)壳圆或卵圆形,左壳凸,右壳平,喙位前方,铰缘直而短于壳长,前耳小,足丝凹口明显,后耳铰大,与壳体逐渐过渡。

具同心线或放射线(图5-3,2)。

早三叠世。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一)鹦鹉螺类Ostrea Linnaeus,1785(牡蛎)壳厚,因固着生活而成显著不等壳,形态也不规则。

左壳(下)凸,右壳(上壳)平。

韧带区窄。

单柱,位于中部偏后,无齿,无外套湾(图5-3,10)。

白垩纪至现代。

Lamprotula Simpson,1900(丽蚌)壳较大且厚,圆三角形至长卵形。

喙近前端,壳面具粗生长线(层),还有V形或W形的顶饰,并向后变为瘤状。

齿式与Unio的相同,但假主齿更为粗壮(图5-3,5)。

中侏罗世至现代。

Protocycloceras Hyatt,1900(前环角石)壳直或微弯。

横切面圆至椭圆形。

壳面饰有横环,环及环间有细的横纹。

体管中等大小,不在中央。

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甚厚(图6-4,1)。

早奥陶世。

Sinoceras Shimizu et Obata emend Yu,1951(震旦角石)壳直锥形,壳面有显著的波状横纹。

体管细小,位于中央或微偏,隔壁颈较长,约为气室深度之半(图6-4,2)。

中奥陶世。

(二)菊石类Protrachyceras Mojs,1893(前粗菊石)半外卷至半内卷,呈扁饼状。

腹部具腹沟,沟旁各有一排瘤。

壳表具有许多横肋,每一肋上附有排列规则的瘤,横肋常分叉或插入。

缝合线为亚菊石式,鞍部也发生微弱的褶皱(图6-4,6)。

中至晚三叠世。

Pseudotirolites Sun,1937(假提罗菊石)壳外卷,盘状。

腹部呈屋脊状或穹形,具明显的腹中棱。

内部旋环侧面饰有小瘤。

外部旋环侧面发育丁字形肋或横肋,具腹侧瘤。

齿菊石型缝合线,每侧具有两个齿状的侧叶,腹叶二分不呈齿状(图6-4,8)。

晚二叠世。

Dactylioceras(指纹菊石)壳外旋,旋环多而明显;脐部浅,宽大。

壳表具有较密而分枝的横脊穿过圆的腹侧。

菊石式逢合线。

早侏罗世。

Ophiceras Griesbach,1880(蛇菊石)壳外卷,呈盘状,脐宽而浅,腹部弯圆,旋环横断面略呈三角形。

壳表一般光滑或具不明显的肋或瘤,缝合线为微弱的齿菊石型,具两个细长的侧叶及短的助线系。

早三叠世。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纲Aulacosphinctes 洪底斯沟旋菊石,壳内卷,盘状,腹部浑圆,壳面具分枝的横肋,菊石式逢合线。

晚侏罗世。

无图Aneeocras (松旋菊石) 壳外卷,壳体旋转松,扁平呈盘状,脐大并较浅,横肋微向后斜伸,缝合线为无棱菊石型。

中泥盆世。

Redlichia Cossman,1902(莱德利基虫)头鞍长,锥形,具2—3对鞍沟;眼叶长,新月形,靠近头鞍,内边缘极窄。

面线前支与中轴成45°—90°夹角。

胸节多,尾板极小(图7-3,1)。

亚洲、大洋洲、北非洲。

早寒武世。

Dorypyge Dames,1883(叉尾虫)头鞍大,强烈上凸呈卵形或两侧平行,前侧具一对前坑,无内边缘,外边缘极窄,具颈刺,固定颊窄。

尾轴高凸,两侧近平行,后端圆滑,肋部肋沟显著,间肋沟微弱。

边缘不甚清楚,有6对尾刺,其中第5对最长;第6对最短。

壳面具小瘤点(图7-3,3)。

亚洲、欧洲、大洋洲。

中寒武世。

长江大学地科院09级资工基地班整理 6Drepanura Bergeron,1899(蝙蝠虫)头盖梯形,头鞍后部宽大,前部较窄,前端截切,前边缘极窄。

眼叶小,位于头鞍相对位置的前部,并十分靠近头鞍,后侧翼成宽大的三角形。

尾轴窄而短,末端变尖,尾部具一对强大的前肋刺,其间为锯齿状的次生刺(图7-3,4)。

东亚。

晚寒武世早期。

Eoisotelus Wang 1938(古等称虫)头鞍倒梨形,前部最宽,伸达前缘,眼叶间最窄。

背沟宽而深。

眼叶小,位于头鞍相对位置的后部。

固定颊窄。

面线前支在头鞍的前下方相遇。

尾甲中轴狭长,背沟深而宽;肋部光滑,具下凹的边缘(图7-3,10)。

华北及东北南部。

早奥陶世。

Nankinolithus Lu,1954(南京三瘤虫)头甲强烈凸起,头鞍棒状,前部极凸,形成一个明显的假前叶节,具三对鞍沟,后两对较明显。

颊叶无侧眼粒和眼脊,饰边分为一个凹陷的内边缘和一个略为凸起的颊边缘,内边缘有3行小陷孔分布在放射形陷坑之内,颊边缘的前部有放射状排列的小陷孔,侧部小陷孔排列不规则。

尾甲横三角形,中轴狭,分节明显;肋叶有3对深的肋沟(图7-3,7)。

我国南方。

晚奥陶世。

Coronocephalus Grabau,1924(王冠虫)头鞍前宽后窄,成棒状,后面狭窄部分被3条深而宽的横沟穿过。

前类面线,活动颊边缘上有9个齿状瘤,头甲具粗瘤。

尾甲长三角形。

中轴窄,平凸,向后逐渐变窄,分为35—45节。

肋部分节较少,由14—15个简单的无沟的肋节组成。

背沟与间沟窄而深(图7-3,6)。

我国南方。

中志留世。

Damesella Walcott,1905(德氏虫)头甲横宽,头鞍长,向前收缩,鞍沟短。

无内边缘,外边缘宽,略上凸;眼叶中等大小,固定颊宽。

尾轴逐渐向后收缩,末端浑圆,肋沟较间肋沟宽而深。

边缘窄不显著,具长短不同的尾刺6—7对。

壳面具瘤点(图7-3,8)。

东亚。

中寒武世晚期。

Ductina (沟通虫)头部半园形,头鞍光滑,前部宽于后部,背沟微弱,往前扩展,形成头鞍前侧反曲翼,颊环与颈环微现,仅在侧部见一小凹坑,后边缘窄,无眼,胸部11节,尾部近半圆形,中轴分节不清,肋部光滑,仅在前部微现肋节,中泥盆统,广西南丹。

腕足动物门Lingula Bruguiere,1792(舌形贝)壳薄,几丁磷灰质,长卵形,后缘钝尖。

两瓣近相等,腹瓣稍大,前缘略平直,其中部常略向前突出,腹瓣茎沟明显(图8-3,1)。

寒武纪至现代。

Sinorthis Wang,1955(中国正形贝)无疹壳;贝体小,方圆形,平凸至微凹凸,背壳具中槽;铰合线直,稍短于壳的最大宽度;腹基面较高,面平,三角孔洞开;背基面窄,主突起发育。

具铰牙,牙板强,腕基发育;肌痕明显。

放射线简单,有少数插入的放射线(图8-3,3)。

早奥陶世。

Yangtzeella Kolarova,1925(扬子贝)壳横方形,铰合线直,略短于壳宽;双凸,背壳凸度较强,腹中槽、背中褶显著;壳面光滑;腹基面高于背基面,三角孔洞开;腹壳内具匙形台(图8-3,5)。

早奥陶世。

Dictyoclostus Muir-Wood,1930(网格长身贝)壳大,圆方形,凹凸,腹壳高凸,前方急剧膝折,造成深阔的体腔。

铰合线直长,主端钝方,形成耳翼;壳面放射线密布,后部有同心皱,两者相交成网格状;腹壳有稀疏的壳刺(图8-3,4)。

石炭纪至二叠纪。

Cyrtospirifer Nalivkin,1918(弓石燕)壳中等大小,双凸,横长方形,铰合线等于或稍大于壳宽。

基面宽广,斜倾型。

中槽、中褶纵贯全壳。

全壳复有放射线;牙板发育(图8-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