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
五、学业质量——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word文档)
五、学业质量
(一)学业质量内涵
(二)学业质量水平
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为四级。
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不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
水平1至水平4具有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关系。
水平
质量描述
1 1—1在简单、熟悉的情境中,能够辨识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简单分析其中两个要素的相互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能够辨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理事象的地理特点,简单分析其中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
1—2根据提示,能够辨识日常生活区域的某些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能够简单辨析日常生活区域内某产业的部分区位因素和特点。
(区域认知)
1—3借助他人的帮助,能够使用遥感影像等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对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相关自然现象进行初步观察,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能够收集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方面的人文地理信息,开展社会调查;能够在地理实践中理解和接受不同的想法,表现出合作的意识、求真的态度与应用知识的能力。
(地理实践力)
22—1对于给定的简单地理事象,能够简单分析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
地理要素中多个要素之间的关系,解释地球演化、热力环流、水循环等的时空变化
过程,辨识某些自然地理要素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能够简单分
析人口、城乡、产业、文化等人文地理事象之间,以及它们与自然要素之间的关系,
解释人口分布、城乡内部空间结构、城镇化、产业区位等的时空变化过程,结合某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1。
解读03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地理解读
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2003实验稿:“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休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四个要素,三个维度”——基本思想和方法(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基本活动经验(地理实践力)、基本价值观念(人地协调观)人地协调观: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
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
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是地理学基本的思维方法。
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思维方式和能力。
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
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二、课程目标——要点精简、维度变化2003实验稿: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知识与技能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1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完整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本篇文章将围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展开,从课程目标、内容框架、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进一步加深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
该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了解地球表层环境及其动态变化,具备利用地理方法和技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实践能力。
基于这一目标,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了解世界地理文化,认识人与地关系,掌握地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地理实践能力。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框架。
该标准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地理基本知识、地理基本技能、地理学科核心理念、地理综合实践活动。
地理基本知识包括地球和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表层、地球的人口与城市、地球的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地理基本技能包括地图阅读与制作、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地理测量与实地实习等技能的学习。
地理学科核心理念强调人地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考能力。
地理综合实践活动则关注学生在实际环境中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实地考察、情境模拟等。
教师应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和实地调查,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地理实践活动。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地理学习和地理实践,如利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地图制作和数据分析等。
总结一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地理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能力。
该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了解世界地理文化,认识人与地关系,具备利用地理方法和技术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同时,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开展实验研究和实地调查,提倡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科核心素养
析的观念。
史料实证
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理解
将对史事的叙述提升为理解其意义的理性认识和情感取向。
历史解释
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与能力。
历史价值观
对历史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是从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意义的追求中凝练出来的价值取向。
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指针对研究对象获得相关数据,运用统计方法对数据中的有用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断,形成知识的过程。主要包括: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提取信息,构建模型对信息进行分析、推断,获得结论。
英语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发展语言意识和英语语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并在语境中整合性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口语和笔试语篇中所传递的意义,识别并赏析其恰当的变大意义的手段,有效使用这种传递意义和进行人际交流。
物理
物理观念
从物理学视角形成的关于物质、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等基本认识,是物理概念和规律等在头脑中的提炼和升华。“物理观念”包括物质观念、运动观念、相互作用观念、能量观念及其应用等要素
科学思维
从物理学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是基于经验事实构建理想模型的抽象概括过程;是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科学思维方法的内化;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质疑、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与品质。“科学思维”主要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
法治意识
法治意识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可、崇尚与遵从,是关于法治的思想、知识和态度,主要包括规则意识、程序意识和权力义务意识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国家治理方式:形成宪法至上、法律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懂得行使权利与履行法定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维权、履行法定义务的习惯;具有法治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201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性质,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一门基础学科课程,其内容反映地理学的本质,体现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学会运用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有行动力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基本理念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核心素养。
通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理念;提升地理学科方面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具备家国情怀和世界眼光,形成关注地方、国家和全球的地理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意识。
2.构建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
围绕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力求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统一,满足学生现在和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求。
3.创新培育地理核心素养的学习方式。
根据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育和形成过程的要求与特点,科学设计地理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自然、社会、生活等情境中开展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实时、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4.建立基于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的学习评价体系。
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表现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为依据,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的水平,全面反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地理核心素养是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概括性、专业化表述,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与提炼,是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中或之后所形成的、在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新课标人文地理
新课标人文地理
根据 2017 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人文地理是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人口与城市:探讨人口增长、分布、迁移和城市化等问题,以及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2. 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研究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区位选择、发展变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地域联系方式。
3. 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关注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地域差异和联系,以及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等趋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人地协调观:强调人地关系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
通过学习人文地理,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认识,培养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为未来参与社会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知识和能力支持。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音乐(word文档)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审美感知审美感知是指对音乐艺术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及独特美感的体验、感悟、理解和把握。
2.艺术表现艺术表现是指通过歌唱、演奏、综合艺术表演和音乐编创等活动,表达音乐艺术美感和情感内涵的实践能力。
丰富多样的音乐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表演性。
将艺术表现作为高中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旨在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演和创作实践的兴趣,提高艺术表现水平。
学生在其中接受熏陶、把握规律、感受乐趣,并在特定的艺术表现情境中丰富情感、充实心灵、激发想象力、发挥创造力、培养自信心、获得成就感。
高中阶段的艺术表现应以培养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能力为原则,重在通过艺术表演实践和创造活动,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能力,同时促进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人际交往,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强化社会责任感。
学科!网3.文化理解文化理解是指通过音乐感知和艺术表现等途径,理解不同文化语境中音乐艺术的人文内涵。
音乐艺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不同地域、民族、时代有着不同的音乐文化创造,并直接表现为音乐作品题材、体裁、形式和风格等多方面的差异。
优秀音乐作品是对特定社会、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造的特色、能力和水平。
将文化理解作为高中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旨在通过音乐课程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博大精深及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坚定文化自信;让学生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以平等的文化价值观理解世界音乐的多样性。
1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
(完整word版)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完整版)
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现代社会要求国民能够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
地理科学的迅速发展和地理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都对高中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构建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反映地理科学发展、适应社会生产生活需要的高中地理课程。
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一、课程性质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综合性。
地理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层构成,是地球表层各种自然要素、人文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
第二,地域性。
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而且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并致力于揭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空间演变的规律。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高中地理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基础课程,跨“人文与社会”、“科学”两个学习领域。
高中地理课程由"必修"与"选修"课程组成。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1.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由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核心要素组成。
它是高中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四个核心要素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共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具体内涵表述如下。
1.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度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
具备信息意识的学生能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自觉、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式获取与处理信息;能够敏锐感觉到信息的变化,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信息,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指向的目的性做出合理判断,对信息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期分析,为解决问题提供参考;在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愿意与团队成员共享信息,实现信息的更大价值。
2.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指个体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具备计算思维的学生,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总结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并迁移到与之相关的其他问题解决中。
3.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
具备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学生,能够认识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性,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习惯;掌握数字化学习系统、学习资源与学习工具的操作技能,用于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知识分享与创新创造,助力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生物(word文档)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
1.生命观念“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
学生应该在较好地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生命观念,如结构与功能观、进化与适应观、稳态与平衡观、物质与能量观等;能够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独特性和复杂性,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并以此指导探究生命活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2.科学思维“科学思维”是指尊重事实和证据,崇尚严谨和务实的求知态度,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能力。
学生应该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发展科学思维,如能够基于生物学事实和证据运用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模型与建模、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法,探讨、阐释生命现象及规律,审视或论证生物学社会议题。
3.科学探究“科学探究”是指能够发现现实世界中的生物学问题,针对特定的生物学现象,进行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
学生应在探究过程中,逐步增费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在探究中,乐于并善于团队合作,勇于创新。
4.社会责任“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
学生应能够以造福人类的态度和价值观,积极运用生物学的知识和方法,关注社会议题,参与讨论并作出理性解释,辨别迷信和伪科学;结合本地资源开展科学实践,尝试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
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有关情况。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湛就“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后的主要变化”进行了说明。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学科课程标准有哪些变化?一起来看↓↓↓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主要变化■ 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的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
■ 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一是保留原有学习科目,在英语、日语、俄语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
二是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在保证共同基础的前提下,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
三是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
四是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
■ 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从课程规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学校分别提出了要求。
增设“条件保障”部分,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学科,它以地球为研究对象,探讨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及其规律。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的制定,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认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发展。
首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明确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基本能力。
学生应当具备地理信息获取、分析和利用的能力,能够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具备地理问题的解释和解决能力,具备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具备地理素养和地理思维的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世界观和地理方法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其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明确了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和学科要求。
地理学科的基本内容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
自然地理包括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地表形态与地貌、气候与水文、生物与生态等内容;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资源与环境、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内容。
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掌握这些内容,理解地球表层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形成对地球表层的整体认识和对地理问题的综合分析。
再次,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明确了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
地理学科的教学要求包括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活动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地理创新能力。
评价标准包括对学生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和地理素养的综合评价,对学生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研究成果的综合评价,对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
这些要求和标准的落实,有助于提高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地理素养的全面提升。
最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的实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教师应当全面系统地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地理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养,积极参与地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目录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二)基本理念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二)课程目标三、课程结构(一)设计依据(二)结构(三)学分与选课四、课程内容(一)必修课程(二)选择性必修课程(三)选修课程五、学业质量(一)学业质量内涵(二)学业质量水平(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六、实施建议(一)教学与评价建议(二)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附录附录1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附录2项目教学案例一、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一)课程性质信息技术作为当今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网络强国的战略支撑。
信息技术覆盖了获取、表示、传输、存储和加工信息在内的各种技术。
自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信息技术沿着以计算机为核心、到以互联网为核心、再到以数据为核心的发展脉络,深刻影响着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加快了全球范围内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社会信息化、智能化的建设与发展,催生出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并存的信息社会,并逐步构建出智慧社会。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塑了人们沟通交流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不断改变人们的思维与交往模式,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与学习,已经超越单纯的技术工具价值,为当代社会注入了新的思想与文化内涵。
提升中国公民的信息素养,增强个体在信息社会的适应力与创造力,对个人发展、国力增强、社会变革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旨在全面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增强信息意识、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的基础课程。
课程圈绕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精炼学科大概念,吸纳学科领域的前沿成果,构建具有时代特征的学习内容;课程兼重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通过丰富多样的任务情境,鼓励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学习与实践;课程倡导基于项目的学习方式,将知识建构、技能培养与思维发展融入到运用数字化工具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课程提供学习机会,让学生参与到信息技术支持的沟通、共享、合作与协商中,体验知识的社会性建构,增强信息意识,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信息社会参与的责任感与行为能力,从而成为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的中国公民。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word文档)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
这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数学抽象数学抽象是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
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
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数学抽象主要表现为:获得数学概念和规则,提出数学命题和模型,形成数学方法与思想,认识数学结构与体系。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在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把握事物的本质,以简驭繁;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
2.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的素养。
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
逻辑推理主要表现为:掌握推理基本形式和规则,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探索和表述论证过程,理解命题体系,有逻辑地表达与交流。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学会有逻辑地思考问题;能够在比较复杂的情境中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把握事物发展的脉络;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和理性精神,增强交流能力。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2017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数学(word文档)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1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一)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关键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是在数学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
这些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交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学科网1.数学抽象数学抽象是指通过对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抽象,得到数学研究对象的素养。
主要包括:从数量与数量关系、图形与图形关系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从事物的具体背景中抽象出一般规律和结构,并用数学语言予以表征。
数学抽象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是形成理性思维的重要基础,反映了数学的本质特征,贯穿在数学产生、发展、应用的过程中。
数学抽象使得数学成为高度概括、表达准确、结论一般、有序多级的系统。
数学抽象主要表现为:获得数学概念和规则,提出数学命题和模型,形成数学方法与思想,认识数学结构与体系。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在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命题、方法和体系,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活动经验;养成在日常生活和实践中一般性思考问题的习惯,把握事物的本质,以简驭繁;运用数学抽象的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
2.逻辑推理逻辑推理是指从一些事实和命题出发,依据规则推出其他命题的素养。
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推理形式主要有演绎。
逻辑推理是得到数学结论、构建数学体系的重要方式,是数学严谨性的基本保证,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进行交流的基本思维品质。
逻辑推理主要表现为:掌握推理基本形式和规则,发现问题和提出命题,探索和表述论证过程,理解命题体系,有逻辑地表达与交流。
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学会有逻辑地思考问题;能够在比较复杂的情境中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把握事物发展的脉络;形成重论据、有条理、合乎逻辑的思维品质和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
国际组织
PISA
核心素养=素养+核心
• 《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 不可以重国。”
• 《现代汉语词典》:“平日的修养”,后天习得和养成的。
•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 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品格属性和能力特征 • 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 课程结构
• 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选修工、选修Ⅱ三类课程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成 • 必修88分(116学分)
• 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发展意识”、“多元联系”、 “历史理解”、“历史评判”、“历史认同感
2.2 学科核心素养
• 这门学科在学生身上能够产生哪些变化? • 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哪些贡献? • 如何确认这样变化(是否发生)?
2.1 组织工作
• 教育部组织260多位专家,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 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
• 编制课程标准 • 包括学业质量的标准 • 也包括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 课程标准和高考大纲合并?
学制和课程结构
• 学制为三年,每学年教学和社会实践时间为41 周。每周 35课时, 每课时45分钟。1 8课时为1 学分。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 核心素养
• 课程标准修订背景 • 学科课程标准修订 • 地理课程标准修订 • 高中地理教材编写 •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一、课程标准修订:背景和历程
课程标准修订路线图
• 2004-2014
• 2003年4月,教育部颁布
1.1 政策背景 • 十八大(2012.12):立德树人
• MoE 立德树人工程
核心素养的框架(指标)
• 10指标 • 9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2.综合思维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
“综合思维”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区域认知指人们运用空间一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
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科.网4.地理实践力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
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
“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好地在真实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从地理教育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具体目标如下。
1.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深入认识两者相互影响的不同方式、强度和后果,理解人们对人地关系认识的阶段性表现及其原因,认同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1
原创精品资源学科网独家享有版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