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史课件1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史ppt

中国文化史ppt
五代时期“散页装”—— 1、蝴蝶装(唐代以后)
2、包背装(宋代以后) 3、线装(唐代以后)
三、中国古代书籍魅力
汉字(“意符”、“音符” ,稳定性) 打破时空局限
• 黄庭坚
班固《汉书》
• 苏舜钦
“以汉书为下酒物”
感谢您的阅读! 为 了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 文档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 改调整及打印 , 欢 迎 下 载 !
长度; 宽度一尺;木片为轴, 由左向右------“卷”
(二) 纸卷书
1、形制 以“轴”为中心,由左向右卷
四周空白:“边”、“栏”;行间空白: “界”; 正文正面写; 注解背面写——
2、演变
• 阅读纸卷书不便——
边打开,边读,边卷-----检索
• “折叠书”(折本)——
• 印度“经折装”
三)册页制图书
(二)简牍形制
• 长方形,2·4尺 • 简册制作——
古书常识:无书名,无篇名; 《诗经·关雎》: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卷轴制图书
(一)帛卷书(帛书) ( 缣帛丝织物)
1、产生原因: 简册缺点:脱简;笨重
《庄子》: 《史记·滑稽列传》东方朔
2、出现时间
《墨子》、《韩非子》 1973年马王堆汉墓—— 西汉帛书
3、帛书形制
二)形体演变
(一)字形变化 1、形式由多样到统一
李斯:“秦篆”(小篆) 2、笔划由繁到简
1956、1985年
二、古代书籍
• 早期图书
一)简牍制图书 △ “简”---“策”(册); △“牍”----“方”;------“尺牍”
(一)简牍起源
甲骨文:“册”、“典”
• 《尚书·多士》:
“册”?
• 《史记·孔子世家》:“韦编三绝” • 湖北睡虎地:《秦律》 • 山东银雀山:

中国文化史PPT课件

中国文化史PPT课件

表兄弟 。
• 大功
小功
缌麻
衣物:
熟麻布
丧期: 九月
衣物:
较粗熟麻布
丧期: 五月
衣物: 精细熟麻布 丧期: 三月
以宾礼亲邦国:春见曰朝,夏见曰宗,秋 见曰觐,冬见曰遇,时见曰会,殷见曰同, 时聘曰问,殷覜(tiào)曰视。
——《周礼·春官·大宗伯》
……以军礼同邦国。大师之礼,用众也; 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 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以“子”为字。 仲由:子路 司马迁:子长 曹植:子健 苏轼:子瞻 杜甫:子美 袁枚:子才
表字和名为“并列式”:意义相同。 屈平:原。 颜回:子渊。 宰予:子我。 樊须:子迟。 张衡:平子。 陆游:务观。 曾巩:子固。 班固:孟坚。 孟轲:子舆。
表字和名为“辅助式”:意义相近。
• 梁鸿,字伯鸾。 • 陆机,字士衡。 • 郑樵,字渔仲。 • 李渔,字笠翁。 • 陈琳,字孔璋。
2、母族三:
母之父系一族。 母之母系一族。 母之姐妹嫁人者一族 。
母之父母: 外祖父的兄弟姐妹:外伯(叔)祖、外祖姑。 外祖母的兄弟姐妹:舅外公(婆)、姨外公
(婆)。 外祖父的父母:外曾祖父母。
母之兄弟:舅父(舅);其妻:舅母(妈); 其子女:舅表兄弟姐妹。
母之姐妹:姨(母、妈)、从母;其夫:姨夫 (丈);其子女:姨表兄弟姐妹。
唐以后:岳父、岳母。 称他人之岳父为泰山 。 书面语:女婿致岳父:姻子。
岳父致女婿:姻外舅(外父)。
夫称妻之兄弟姐妹:
兄弟:内兄、内弟、妻舅。 内子女为内侄、内侄女。 姐妹:姨、小姨。小姨之夫:姨夫。 双方为连襟,互称襟兄襟弟。 姨之子女称外甥、外甥女。
妻称夫的父母系

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第一章)

中国传统文化 课件(第一章)

(二)、西方词汇“文化”的定义
拉丁文:cultura (动) 耕种、练习 英语:culture 栽培、种植、锻炼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 法律、艺术、道德、习俗等多学科的知识。
美国学者克罗伯和克拉克洪《文化的概念》 : 文化是通过符号与形象(语言与艺术)所获得并加
以传播的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文化既是人类行 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 。
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 即指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即 “仰韶文 化”、“龙山文化”等;
▲ “文化”指“运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识。” 如人们实际生活中的读书识字、人的素质修养,包括文博、 图书等。
◆其它:企 业文化、 “社区文化”、“商业文化”、 “校园文化”、“寝室 文化”、“厕所文化”、“课桌 文化”等等。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 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 家文化软实力。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 园。 ”(血脉是维系有机体生命的重要保障,精神家园是精神上 的造血供血系统 )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 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 社会层面: 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等。
▲ 社会功能: 礼仪文化、服饰文化、食文化、酒文化、校园文化等。
二、文化的特征(特点属性)与功能
(一)、文化的特征(特点属性)
1.民族性群体性。 2.地域性。 3.时代性—历史承传性和现实变异性。 4.同一性。
(二)、文化的功能(价值)
1.满足需要功能(记录、传播等)。 2.认知价值。 3.教育、教化功能。 4.规范调控功能。 5.凝聚功能。 6.应用功能。

最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史(课件)一

最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史(课件)一

总结/概论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有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但是国际公认的是从殷商开始算,因为有器物(甲骨,青铜器),文字(甲骨文,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周朝把青铜器叫金,所以叫金文。

)和古城遗址(殷虚)的明证,也就是公元前17世纪,这样算起来也就是3700多年,而一些新的考古发现,如二里头,被认为是夏朝都城的遗址。

在国家的推动下,根据最新的考古发现,甲骨文中有在位国君与关于特殊天象记载的描述,把中国的信史向前推进到夏朝的开端(禹的时代),大概公元前两千年。

已经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发表夏商周年表,确定周朝开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

这样,就有了中国历史四千年的答案。

再加上估算的尧,舜两朝年代,还往上数帝喾,颛顼,黄帝三代,这么加起来,才够五千年)。

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之一。

何为华夏?《左传定公十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

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华夏”本义即有文明的含义。

可见,华夏族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礼仪道德兴盛为夏。

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

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

由有服章之美开始(传统服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先正衣冠,后学做人,始于衣冠,大于博远)。

问孩子们怎么理解古装和传统服饰(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也是附着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既主张象征表意性又倡导审美愉悦性,既注重形式美的创造又崇尚情感意念的表达,使内涵意义与表现形式完美统一)?服饰是人类生活的要素,又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它除了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需要外(御寒、遮羞、审美),还代表着一定时期的文化。

中国文化史(1)

中国文化史(1)

(二)兴起的历史背景
1.统治阶级加强统治的需要 2.佛教和道教的 广泛传播和严重冲击 3.儒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外部原因 内部原因
北宋地图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 事关心 。(顾宪成) •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 •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
• 其一,黄河上游地区:马家窑文化、齐家 文化。 • 其二,黄河中下游地区:半坡文化。 • 其三,长江下游地区 :河姆渡文化。 • 其四,太湖、钱塘江地区:菘泽文化 。 • 其五,闽江地区:昙石山文化 。 • 其六,成都平原地区:三星堆文化。 • 其七:辽河流域:红山文化。
二重证据法
• 1925年,由王国维提倡,“吾辈生于今日, 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 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 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 百家不雅训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 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意思 是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 印证, 以考古代历史文化,成了一种公认 科学的学术正流。
中外对化的界定
• 中国:“文”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一引申为 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性符号。 “化”有 改易、生成、造化、变化和化育的意思。 • “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 的《易· 贲卦· 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 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讲授文化史的目的在增加学生各方面的历 史知识,加深对古代社会的认识,辨别古代文 化的精华和糟粕,探索古代文化发展的规律, 使具有综合性特点的文化史所提供的知识,能 联接多种学科,左右逢源,构成知识网络,以 便在纵向和横向联系中开拓比较研究的思路, 为当前的文化建设服务。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ppt课件

中国历史文化常识ppt课件

(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制度的逐渐衰落— —明、清(鸦片战争以前)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7
完整版ppt课件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明太祖朱元璋,在政治上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封建君主 专制统治,全国军政大权集于皇帝一人,并设立特务机构 东厂、西厂,推行八股取士。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 立大顺政权,同年攻占北京,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11
完整版ppt课件
2.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嫔妃
太皇太后:皇帝的祖母。
皇太后:皇帝的母亲。皇后:皇帝的正妻。
嫔妃:皇帝诸妻的通称。有美人、贵人、才人、昭仪、婕 妤、贵妃、贵嫔等称号。
3.皇太子、皇太孙
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也称为“太子”.
皇太孙:由皇帝册封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
隋代在官吏选拔上的突出贡献就是废除九品中正制,创 立了科举制度。
16
完整版ppt课件
此后,科举制度经过唐代的发展,日趋完善,到明清 时期达到鼎盛,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中后期基本的官吏选拔 制度。
二、科举制度及四书五经、三纲五常
(一)科举制度概述
科举,即分科取士之意。
所谓科举制度就是: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 考试,通过公开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唐时期科举考试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两科,考试的种类有常举、制举两种。
1.常举
常举是每年都进行的考试。考试合格者称为“及第”,
进士第一名称“状头”或“状元”。进士及第仅仅是取得
完整版ppt课件
一种做官的身份,经吏部考核合格或先做地方官的幕僚, 经举荐后才能正式授官。
17
2.制举
4.公主、驸马

【历史课件】中国古代文化史(一)

【历史课件】中国古代文化史(一)

叙述东汉末年和三国 时期的政治、军事斗 争
《水浒传》
《西游记》 《红楼梦》
描写北宋末农民起义, 我国第一部以 歌颂农民的斗争精神。 农民起义为题 材的长篇小说
反映了人民蔑视封建 统治和敢于斗争的精 神。
鞭挞了封建礼教和封 建制度的罪恶,揭示 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 的历史真实。 以揭露科举制度腐败 为主。 借写妖狐鬼怪故事批 判封建社会
荀子 王充
时代
战国 东汉
主要观点
自然界变化有一定规律。 人定胜天。 批判了迷信鬼神的思想。 阐述了无神论的思想。 都认为宇宙由物质构成。 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是不依赖 于人的主观意识而独立存在的。
代表著作
《荀子》 《论衡》
范缜
柳宗元 刘禹锡
南朝
唐代
明末清初
《神灭论》
《天说》 《天论》
王夫之
3、其它思想
3、小说
1)唐代传奇:代表作《南柯太守传》《李娃传》 《柳毅传》 2)明清小说:中国小说繁盛时期,产生了许多优 秀的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
书名
《三国演义》
明清小说一览表 作者 成书时 主要内容 间
价值
我国最早的一部 长篇历史小说
罗贯中 元末明初 施耐庵 元末明初
吴承恩 曹雪芹 高 鹗 明朝 清朝 清朝
请听下面几段朗读:说出它们分别是什么时代 的什么诗歌体裁?
1)“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 2)“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4)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5)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6)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7)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中国古代史文化PPT参考课件

中国古代史文化PPT参考课件
——刘桂生《近代学人对“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的误解及其成因》
2021/3/10
授课:XXX
19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为了中央集权寻找
意识形态的支撑。运用政权力量控制意识形态,其实是法
家的发明……秦始皇根据他们的理论,用“焚书坑儒”的
手段控制意识形态,并不成功。汉武帝用功名利禄来引诱
士人——只有精通儒家经学才可以进入仕途,把士人的聪
授课:XXX
16
董仲舒,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 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 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 宰,天子受命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 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从汉武帝时起,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 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 化的主流。
——《汉书·董仲舒传》
2021/3/10
授课:XXX
18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至少并非仅 仅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议;董仲舒要“罢黜”的不过 是那些新来对策得专治杂学的人,并非禁绝儒家以 外的各家;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家在官学与朝廷政 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而不是禁止诸子 百家在社会上流传;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 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如此而已。
2021/3/10
授课:XXX
15
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 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 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 力逐渐恢复和增强。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 统一形势的发展,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 需要。

中国历史文化1

中国历史文化1

舞蹈 • 一、表演性和情节性强 • 二、注重道具 • 三、技艺精湛 • 四、强调人物形象塑造
主题:
•中国思想学术流派
墨家 •Q:为什么学校有墨子像 ?
• • • • • •
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 天志、明鬼 非命 非乐 节用、节葬
• • • • • •
兼爱、非攻 尚贤、尚同 天志、明鬼 非命 非乐 节用、节葬
中 国 历 史 文 化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
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唐太宗
婚礼 • 纳彩、问名、纳吉、纳徵、请 期、亲迎
传 统 民 俗 节 令
• 生活民俗 • →不吉利的话绕着说 • 不许拔白头发
• 节日民俗
• →端午吃粽子 • 重阳赏菊花
岁 时 节 令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儒家
•1、代表 •2、发展 •3、思想
• 积极入世,主张仁政 • 民本思想
• 伦理特色
• 注重修养
道家
• 1、代表 • 2、思想

Hale Waihona Puke 芦 丝笛巴 乌埙
柳琴
近现代音乐
• • • • • • • • • • 30、40年代 代表作:老上海(月圆花好),游击队歌 50、60年代 E.g.槐花几时开,北京的金山上,绣金匾 70、80年代 代表作: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一无所有 90年代 代表作:辣妹子,众人划桨开大船 2000年后 代表作:流行歌曲,网络歌曲
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 节
•年货

•十三上灯,十四试灯,十五 正灯,十八落灯 ”——清代
风 俗
主题: •音乐和舞蹈艺术

中国文化史 (1)

中国文化史 (1)
• (一)宗法社会 • 所谓宗法制,是指一种建立在父系家长制 基础上,宗族内根据血缘的亲疏长幼划分 大小宗,并据此分配权力、财产的制度。 • 1、父系单系世系原则广泛实行 • 2、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 3、“家国同构” • (二)专制政体
四、中国文化所受的外来影响
• (一)南亚次大陆文化的交融
佛教——禅宗(佛教中国化)——宋明理学— —全真道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绘画、音乐、建筑、思想 等
中国文化史
一、关于文化
• 文化的定义至少已有上千种之多。
• 换言之,也就是文化本无可能精确定义。
• 本小节参看秦晖《文化无优劣,制度 有好坏》。
• 中国古代的概念:
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
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
程度提高。
• 三、“因情节文”的礼制文化
• • 传统中国是“礼法社会”。 礼的基本原则是“因情节文”,既要源 于人伦亲情,又要体现、维持上下、长幼、 尊卑、亲疏的等级秩序。它是宗法文化在 行为上的外化。
• 四、崇尚道德的伦理文化
第四节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 一、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 二、认识祖国的名族文化 • 三、传承文化,服务现实,创造未来
• 甲骨文“化”字。,只作人名解。 • “化”,古文献多是改易、生成、造化之 义。 • 《庄子 · 逍遥游》:“ 化而为鸟,其名曰 鹏”。 • 《易。系辞下》: “男女构精.万物化 生”。 • 《黄帝内经· 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 违”。 • 《礼记· 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文”与“化” 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 • 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个整 词。 • 《说苑· 指武》:“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 敷文化以柔远” • 《文选· 补之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

中国文化史第一章中国文化的起源1、人猿之間的臘瑪古猿:臘瑪古猿,曾經被認為是人類的祖先,臘瑪古猿的化石標本最早於1932年在尼泊爾發現。

經過生物化學研究發現,臘瑪古猿並非人類的祖先,而是介於人類與猿類之間的一個物種。

1980及1990年代,相似的化石在中國雲南省元謀縣被發現,顯示類似臘瑪古猿的猿類曾經在中國西南地區生活過。

2、舊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中國的舊石器時代遺址,到目前已發現200多處。

中國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分為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三個階段,以打製石器為生產工具,靠採集和狩獵生活。

中國境內已知最早的舊石器文化是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

藍田人、北京猿人、金牛山人等是直立人的重要發現,而早期智人有大荔人、馬壩人、丁村人等,晚期智人有柳江人、河套人、山頂洞人等。

3、北京猿人:生活在50-20萬年之前的北京猿人,是舊石器時代典型的直立人,懂得取火技術、打製簡單的石器、骨器。

研究顯示,北京猿人男性平均身高約156公分,女性平均身高約144公分。

身體特徵方面,北京猿人嘴部前突,下顎有巨大的牙齒,頸部肌肉發達,骨頭的厚度為現代人的2倍,腦容量小,平均比現代人少300立方公分,因此他們的智力可能不如現代人。

4、河套人:河套人的體質已接近現代人,牙齒的大小也與現代人相似,但頭骨和股骨骨壁則較厚。

河套人生活的時代距今大約5萬至3.7萬年。

是舊石器時代晚期的人類,屬晚期智人。

河套人使用的石器只經過簡單的捶擊法加工,體積極小,這類石器在考古學上被稱為「細石器」,他們的時代已經非常接近新石器時代。

5、新石器時代文明:中國的新石器時代大約始於公元前6000多年,以磨製石器、製陶和紡織以及農業的出現為基本特徵。

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大致可以區分為細石器文化、彩陶文化以及黑陶文化三個部分。

6、從古代傳說看中華文明的形成:在中國古代傳說中,盤古開天闢地之後,繼而起之的是有巢、燧人、伏羲、神農四位聖人。

在傳說中有巢氏的功業是教導人民「構木為巢」,避免遭受蟲蛇猛獸的侵害。

中国文化史 ppt课件

中国文化史 ppt课件
❖ 禅让:尧、舜、禹——家天下
第二章 青铜时代
一 文明的初现
❖ “文明起源”的标志:文字的使用,城市的出现, 青铜器的使用,国家的出现等。
❖ 中华文明起源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中华文明 西来说”,一种是“黄河流域中心论”。(文明发 生的一元论)
❖ 根据李学勤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 研究》,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形成划分为三大 阶段: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含有初步分化和 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都邑国家形态、
三 传说时代
❖ 2、东夷集团,在黄河下游,属大汶口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等分布区。(蚩尤、后羿)
三 传说时代
❖ 3、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今湖北、湖南、江 西一带,即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伏 羲、女娲)
三 传说时代
❖ 三大集团之间矛盾冲突,最后华夏集团取胜。 多民族融合发展。“华夏”成为中华民族的 历史称号,“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祭奠 的人文始祖。
三 传说时代
❖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氏族部 落的不断迁移和相互交往的扩大,各个部落 之间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形成相反的利益, 而在另一些时候和另一些地方又形成了相同 的利益,由此引起了各个部落的分化和组合、 战争和联盟,逐渐形成为不同的民族。
——郭沫若
三 传说时代
❖ 三大文化集团 1、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位于仰韶文 化、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区。内部分为两支: 姬姓的黄帝氏族,姜姓的炎帝氏族。
❖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 化转折时期。这一时期,铁器出现,生产力获得巨 大发展,农业生产跨上新的台阶。
❖ 此时期争霸战争、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政治上的争 权夺利,破坏了周朝的宗法礼仪制度,出现了孔子 感叹的“礼崩乐坏”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变法彻底。法家思想。
第四章 帝国时代的文化大一统
一 大一统的历史观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秦的统一,标志 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初步形成。国家统一,多元文 化整合的速度和力度加强;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 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过来增进政治一 统。经过秦汉四百余年的文化建设,树立了中华文 化共同体的观念核心,早就了全社会强烈的文化认 同心理。统一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是违理的、 反常的,成为中华民族的心理定势。 先秦诸子学说中的大一统观念。(儒家学说,两汉 谶纬学说等等)
传统最多的国家。鲁文化的内容,是以儒家 思想为宗,以礼乐文化为中心,在保存传播 古文化方面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齐国,经 济发达,文化呈现出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特点。 “稷下学宫”。 楚文化:杂糅中原文化和长江南北众多土著 文化而成。道家思想。
四 区域文化
吴越文化、巴蜀文化。
秦文化:吸收了周文化和戎狄文化。尚武。
二 秦汉制度层面的整合举措
汉代文化整合的重要工作是“制礼”。汉代的制礼 活动,主要集中在创制适应于新的封建统一王朝和 政权结构的礼仪。(建封禅、兴太学等。) 汉代礼制的特点:确立了用儒家经典的内容作为衡 量是否合“礼”的标准;确立“三纲五常”作为中 国封建礼制和伦理规范、社会秩序的最高准则;通 过儒家经典“三礼”的整理诠释,进一步将中国礼 制系统化、规范化和细致化。 汉代重建礼制,将“礼”改造成社会各阶层共同遵 守的行为规范。(许多传统节日形成定制,如重阳 节、清明节等)

二 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

学术下移、私学兴起 1 殷商、西周时代,“学在王官”,巫史掌管文 化教育。(P63,有关“巫、史、祝、卜”的介绍) 只有贵族及其子弟才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东周时期,周天子权力旁落,公室衰微,原先 设立的国学及乡学难以为继,“学在王官”的局面 被打破,这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 学术下移成为大势所趋。
一 中国人的起源
2 、父系氏族公社 代表:龙山文化——黄河流域 良渚文化——长江下游 特点:锄耕农业发展,家畜饲养,形成部落 联盟,私有制产生,一夫一妻制。 出现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畜牧 业经济分开)
二 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原始宗教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崇拜
二 初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第二章 青铜时代
一 文明的初现
“文明起源”的标志:文字的使用,城市的出现, 青铜器的使用,国家的出现等。 中华文明起源论: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中华文明 西来说”,一种是“黄河流域中心论”。(文明发 生的一元论) 根据李学勤先生的研究《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 研究》,把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国家形成划分为三大 阶段:大体平等的农耕聚落形态;含有初步分化和 不平等的中心聚落形态;都邑国家形态、
三 文字的早期形态
三 文字的早期形态
三 文字的早期形态
四 三代的天命观念和人文传统
殷商时代,“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
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殷商时 代,据甲骨卜辞和青铜器而言,神巫明显处 于文化的中心地位。“上帝”之称,最早见 于卜辞。殷商的祖先神祭祀,也已相当成熟。 西周继承了殷商的祖先崇拜与上帝观念。出 现了“天”的观念。神本走向了人本。 占卜:殷人笃信龟卜,周人则多用占筮。
二 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

士的崛起 1士的来源:原先贵族的最低等级“士”;一批丧 失了世卿世禄生活得贵族子弟;庶人中的佼佼者。 2统治阶层的“重士”: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 争霸图强的政治环境,突出了人才问题的重要性。 做为拥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士成为王侯公卿竞相招 揽的对象,“蓄士”、“养士”蔚然成风。(如战 国四君子)
置乐浪、玄菟、真番、临屯四郡。—82年, 乐浪并有全部四郡之地。东汉末公孙氏据辽 东,分乐浪南部为带方郡。西晋末年,乐浪、 带方郡于313年左右被高句丽(—37~668,都 国内城,今吉林集安市)攻陷。 日本:徐福东渡;《后汉书·倭传》:建武 中元二年(57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 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
四 中外交流

匈奴 1秦汉时期的发展概况 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建立奴隶制国家。(以阴山 以南和鄂尔多斯草原为中心)控制了东、西往来的 草原之路。 2秦汉帝国对匈奴的措施 ①长城: “御胡”,文化融合的交流线。秦长城, 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汉长城,从敦煌到辽东。
四 中外交流
②和亲与交战: (1)汉初和亲政策 公元前201年冒顿发兵围攻马邑(今朔州),次年攻晋阳。汉高祖亲率30 万大军迫战,被围白登山。后用陈平之计,才得脱险。 汉初,由于多年战乱,国家百废待兴,政权尚未稳固,只好采用“和亲” 政策,缓和匈奴侵扰。 (2)汉武帝反击匈奴战争: 元光二年(前133),“马邑之谋”。虽未成功,但拉开了反对匈奴 的序幕。 元朔二年(前127),解除了匈奴对长安的威胁,设朔方郡、五原郡。 元狩二年(前121),浑邪王投降。置“河西四郡”,武威、酒泉、 张掖、敦煌。 元狩四年(前119)匈奴主力被歼。
三 百家争鸣
春秋末年,儒、墨号称显学,战国时期,则
是诸子并起,百家争鸣。
四 区域文化
周统治时期,王室掌握主流文化,但在更广
大的社会领域内,土著文化各有其传统,并 没有被周文化同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春 秋、战国时期,周王室的统治近乎崩溃,诸 侯国各自为政,文化各异,各具特色。李学 勤综合文献和考古成果,认为春秋、战国时 期带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大致可以划分 为七大文化圈。
五 礼乐制度
宗法制:基本内容是确定继统秩序和家族内部依血 缘关系区分尊卑亲疏,规定各自不同的义务和权利。 礼乐文明:礼起源于原始宗教信仰。礼的产生,即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也是人类由愚昧走向文明 的产物。 周礼:周公“制礼作乐”。周代形成的礼仪制度, 实际是一个囊括了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 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 范的庞大概念。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发祥
一 中国人的起源
旧石器时代
1 、早期:元谋人、北京人——血缘家庭时 期, 使用天然火 2 、中期:大荔人、丁村人——族外群婚, 摩擦生火 3 、后期:山顶洞人——制作工具(石镞、 骨器),原始宗教,母系氏族公社形成
一 中国人的起源

新石器时代 1 、母系氏族公社:(氏族就是一个确定的,内部 不能通婚的血缘亲属集团——恩格斯) 代表:①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马家窑文化、 山东大汶口文化等——黄河中下游 ②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长江流域 特点:出现农业,图腾崇拜,组成部落,实行对偶 婚
二 士阶层的兴起和私学
2 “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士人散落民间,凭借 掌握的六艺知识,或聚徒讲学,或著述立说,学术 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 断。并且文化知识渗透到社会的不同阶层,得到了 更广泛的传播。(如孔子倡导“有教无类”。)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规模已相当可观。(“孔 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 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孟子“后车 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孟子·滕 文公下》)聚徒讲学成为时尚,各家立派建说,终 致百家争鸣之势。

二 青铜器及三代物质文明
二 青铜器及三代物质文明
二 青铜器及三代物质文明
都城、宫殿
政治控制、军事攻防和神圣崇拜,是中国古
代城市的主要功能。
三 文字的早期形态
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
“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 龟甲或牛肩胛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 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是中国 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 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一 文明的初现
一 文明的初现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继承制度和国家发展:
同一发展阶段,大同小异
二 青铜器及三代物质文明
金属器的发明和使用通常被视为文明时代出现的重 要标志,而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器主要是青铜器。 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主要是用于祭祀神灵的礼 器和作战的武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青铜 器具被赋予了政治权力和等级地位的象征意义。 青铜器主要分类:饮食器,酒器和水器,兵器,生 产工具,乐器等
二 秦汉制度层面的整合举措
汉汲取秦亡的教训,实行较为宽松的政治措
施,并加大了文化整合的力度。【汉承秦制, 初年实行“黄老学说”,郡国并行;王朝巩 固后,加强中央集权(分封诸侯-削藩-七国 之乱-推恩令),确立儒家文化的核心地位。 经济改革,实施盐铁专营。军事上,发动对 外战争,开拓疆土。】
二 秦汉制度层面的整合举措
三 传说时代
2、东夷集团,在黄河下游,属大汶口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等分布区。(蚩尤、后羿)
三 传说时代
3、苗蛮集团,主要活动于今湖北、湖南、江
西一带,即大溪文化、河姆渡文化等。(伏 羲、女娲)
三 传说时代
三大集团之间矛盾冲突,最后华夏集团取胜。
多民族融合发展。“华夏”成为中华民族的 历史称号,“黄帝”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祭奠 的人文始祖。 禅让:尧、舜、禹——家天下
三 传说时代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氏族部
落的不断迁移和相互交往的扩大,各个部落 之间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形成相反的利益, 而在另一些时候和另一些地方又形成了相同 的利益,由此引起了各个部落的分化和组合、 战争和联盟,逐渐形成为不同的民族。 ——郭沫若华夏集团,发祥于黄土高原,位于仰韶文 化、河南龙山文化分布区。内部分为两支: 姬姓的黄帝氏族,姜姓的炎帝氏族。
原始文化
文字:符号(半坡遗址刻画符号、象形类符 号)
三 传说时代
世界任何民族最初的历史,总是用“口耳相
传”的方法流传,古文献中保存的古代传说, 都是因当时没有文字而流传下来的史料,用 这种史料所记述的时代,被称作“传说时 代”。 古代的传说,如用现代严密的科学方法去检 验,大都是像梦一样平凡地消逝了。但是奇 怪的是,这种像梦一样的传说,往往是一个 半醒半睡的梦,预示着真实。——赫胥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