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埋桩加固滑坡体模型试验的机制分析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机理及在滑坡整治中的应用的开题报告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机理及在滑坡整治中的应用
的开题报告
1.背景与意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地质灾害频发。
在地质灾害中,滑坡是一种常见的灾害形式,严重威胁地方经济发展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在滑坡整治中,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措施,已经在大量的工程实践中得到应用。
然而,目前对于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机理研究还不够深入,难以准确地评价其加固效果。
2.研究内容和方法
本文将研究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机理,并分析其在滑坡整治中的应用。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文献综述:对国内外关于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总结。
(2)场地调查与数据采集:选取一定规模的滑坡,对滑坡现场进行调查和采集相关数据。
(3)模型试验:通过模型试验,研究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机理和加固效果。
(4)数值模拟:结合实际情况和试验结果,建立数值模型,模拟预应力锚索加固作用机理及效果。
3.预期结果
通过本次研究,预计达到以下结果:
(1)整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预应力抗滑桩的机理研究现状。
(2)分析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在滑坡整治中的应用,总结其施工要点和经验。
(3)通过野外调查、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建立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机理和加固效果。
(4)提出优化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方案,以提高其加固效果和经济效益。
滑坡地段地基加固与稳定性维护技术实践经验总结解析
滑坡地段地基加固与稳定性维护技术实践经验总结解析引言:滑坡地段地基加固与稳定性维护是建筑工程行业中常见但又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通过对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与解析,分享关于滑坡地段地基加固与稳定性维护的专业知识与方法。
一、滑坡地段地基加固的需求分析1.滑坡地段地基的特征与问题滑坡地段地基通常具有不稳定、土壤脆弱易崩塌等特点。
其主要问题包括土体的失稳、坡体的滑动、水分的渗透以及地基承载力的不足等。
2.需求分析与目标确定在进行滑坡地段地基加固之前,我们必须对地基的现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评估,确定加固的目标与需求。
只有全面了解地基的问题与限制,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加固方案。
二、滑坡地段地基加固的方法与技术1.土体巩固技术土体巩固技术是滑坡地段地基加固的关键。
根据不同的土体性质,我们可以采用常见的土工格栅加固、混凝土搅拌桩加固、灌浆加固等技术。
通过增加土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实现地基加固的效果。
2.排水与防渗技术排水与防渗是滑坡地段地基加固中不可忽视的技术环节。
通过合理的排水系统,及时排除地下水和雨水对土体的影响,减小地基的含水量,提高地基的稳定性。
3.局部支护技术对于某些滑坡地段地基,可能只需要进行局部的支护加固。
常见的支护技术包括喷锚支护、钢板桩支护等。
通过设置支护结构来增强地基的稳定性,减少滑坡的发生。
三、滑坡地段地基稳定性维护的方法与技术1.定期巡检与监测滑坡地段地基稳定性维护的关键在于监测与预警,通过对地基进行定期巡检,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
监测方法包括地下水位的监测、监测点的布设等。
2.维护与修复一旦发现地基存在稳定性问题,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维护与修复措施。
维护与修复方法包括补强土体、加固结构、修复排水系统等。
3.科学管理与交流在滑坡地段地基稳定性维护中,科学的管理和良好的交流非常重要。
建立稳定性维护的档案和数据库,及时总结经验,开展行业交流,以进一步提高滑坡地段地基的稳定性维护水平。
结论:滑坡地段地基加固与稳定性维护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任务,需要专业的知识和经验。
抗滑桩加固滑坡体地震反应离心机模型试验及分析
抗滑桩加固滑坡体地震反应离心机模型试验及分析地震滑坡是地震所产生最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严重危害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为能够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地震滑坡的危害,有必要对地震滑坡产生机制和规律进行研究。
抗滑桩因其自身特点已在实际滑坡加固治理中得到广泛应用。
目前国内外对于抗滑桩静力设计方面的研究取得较多成果,然而对地震作用下堆积型滑坡体中抗滑桩的抗震性能研究较少,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
因此,有必要加强堆积型滑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地震反应方面的研究,揭示地震作用下抗滑桩的抗震受力机理,为抗滑桩抗震设计提供重要理论价值和科学意义。
鉴于此,本文以某典型堆积型滑坡作为研究的参考原型,设计完成了4组50倍重力加速度条件下堆积型滑坡及其抗滑桩加固地震反应的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并借助数值模拟和数值分析手段对其进行了相应的拓展。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阐述了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技术以及试验所用设备的基本情况,重点从试验模型、传感器布置、传感器标定、试验模型制备及地震动输入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堆积型滑坡体及抗滑桩加固滑坡体的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设计,可为类似的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方案设计及模型制作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2.完成了1组堆积型滑坡地震反应的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分别从地震反应宏观特征、位移响应特征、滑坡坡面水平向、坡面竖直向、坡体内水平向、基岩处水平向加速度响应特征、地震波类型与地震波峰值对滑坡地震反应的影响以及滑坡坡体对输入地震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系统的分析,给出了不同类型、不同强度地震动作用下堆积型滑坡地震反应的特征与规律。
3.完成了3组抗滑桩加固滑坡体的离心机振动台模型试验,对比分析了静动力条件下堆积型滑坡体中桩侧土压力以及抗滑桩桩身弯矩沿高程分布的异同点。
结果表明,桩间距较大时,桩侧土压力以及桩身弯矩在静动力加载条件下其最大值出现的位置均不同。
比较分析了不同桩间距、不同滑体含水量时抗滑桩加固堆积型滑坡在不同类型、不同强度的地震波作用下动土压力、桩身动弯矩的分布规律,研究了加固滑坡中加速度响应特性和地震波传播规律。
沉埋式双排抗滑桩受力及沉埋深度有限元分析
既可 充分利用桩顸 土体 自身强度 ,减 少桩 长 、降低桩 身 内力 、减 少桩 的 配筋量及 混凝 土 用量 ,又能
保证桩 顶滑坡体稳 定。
关键 词 :堆积体 ;双排抗 滑桩 ;沉埋 深度 ;有 限元 中图分类号 :U 4 1 6 . 1 6 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0 0 3— 8 8 2 5 ( 2 0 1 3 ) 0 5— 0 1 5 2— 0 3
÷
÷
2 3 O O 2 1 O O l 9 0 O
l 70 0
£
l 5 O O
后 排桩 沉 埋 比例
( a) 后 排 桩
后排 桩 沉埋 比例
( b) 前 排 桩
图 1 坡体 压 力 随沉埋 深度 的变 化 曲线 ( 倾角 1 5 . 2 。 )
由表 2和 图 1可 以看 出 :随着沉 埋深 度 的增 加 ,
作者简介 :胡 峰 ( 1 9 8 1一) ,男 ,湖南衡阳人。工程师 ,硕士 ,主 要 从 事 路基 及 高 边 坡 工 程 设 计 研 究 。 E - ma i l : h u f e n g 6 4 3 7
@1 6 3 . t o m。
2 沉埋 式双排抗 滑桩 的受力规律
有 限元 模型 的前 排 桩 长度 不 变 ,后排 桩 沉 埋 比 例 ( 沉埋 深度与 其 全 长 式受 荷 段 桩 长 之 比) 分 别
胡 峰 ,等 :沉埋式双排抗 滑桩受力及沉埋深度有 限元分析
・1 5 3・
沉 埋 比 例
一
…
…
前 排桩
后 排 桩
推 力 之 和
—
—
石
_ 石 鬲 —
嵌岩桩抗滑特性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_祝廷尉
马家沟 吒溪河
2 模型试验设计
2.1 试验原理 为了研究嵌岩桩的抗滑特性及与滑体的协同变 形,本试验依据马家沟滑坡形态制作了框架式滑坡 模型。试验系统由滑坡体模型、抗滑桩模型、加载 系统与监测系统四部分组成,监测主要内容包括土
研究区 归-水公路 0 50 100 m
图 2 马家沟滑坡平面图 Fig.2 Plans of Majiagou landslide
收稿日期:2013-07-18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资助(No.2011CB710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No.41272305)。 第一作者简介:祝廷尉,男,1990 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岩土体稳定性与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工作。E-mail:zhutingwei040@ 通讯作者:胡新丽,女,1968 年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稳定性评价、地质灾害防治科研设计及教学工作。E-mail: huxinli@.cm
压力监测和抗滑桩桩身应变监测。基于滑坡模型试 验相似理论,导出模型试验中不同参数的相似比。 试验以人工配制的相似材料为滑坡介质, 采用 MTS 加载系统在滑坡后缘施加均匀荷载来模拟后部滑体 推力。通过埋置于主滑面方向和各桩前后的土压力 盒,监测模型桩的受力情况,成对粘贴于模型桩各 侧的应变片, 监测模型桩受荷时桩身弯矩分布规律。 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滑坡模型的破坏形式及模型桩 的受力特征和弯矩分布规律,试验模型及监测装置 见图 1。
强度产生挠曲变形,随着挠曲变形的发展,桩侧土 体产生挤压而产生抗力,将阻止桩身挠曲变形的进 一步发展,从而构成复杂的桩土相互作用体系。在 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人们往往偏重于研究桩承受 竖向荷载的工作性能,对于桩承受侧向荷载作用时 工作性能的研究较少。抗滑工程中桩土相互作用研 究方法主要有理论模型推导、模型试验计算及数值 - 分析等[1 5]。 滑坡物理模型试验是一种有效的研究技术方
抗滑桩治理滑坡的作用机理及应用
施 建 平 ,张 平2
( 1 .西南 交通 大学 建 筑勘 察设计 研 究 院 , 四川成 都 6 1 0 0 3 1 ;
2 .中铁 二十 四局 集 团有 限公 司路 桥分 公 司 , 上海 2 0 0 0 7 1 )
【 摘 要】 文章 归纳 了滑坡 ( 或边坡 ) 稳 定分析的若干 方法 , 探 讨 了抗 滑桩与 滑坡 体 的协 同受力机理 和
[ 定稿 日期 ] 2 0 1 5— 0 1 — 0 6
法, 常用的有赤平极 射 投影 图法 、 实体 比例投 影 图法 、 M a r k — l a n d J J 投 影图法等 , 目前 主要用 于岩质滑坡 的稳定性分析 。
( 5 ) S MR方法 。S MR是滑坡 岩体 质量 优劣 的最 终得 分
( 2 ) 工程类 比法 。 目前应用 较 为广泛 , 但 主要基 于 经验
的积累 。
( 3 ) 滑坡稳定性分 析数 据库和专家系统 。利用 良好 的滑
力拱 为桩 间“ 摩擦 型土拱 ” 。随着 桩 间净距 和桩截 面宽度 之
比的加大 , 最大 主应 力拱 的效应逐渐退 化 。最小 主应力 拱为 桩后 “ 端承型土拱 ” ,随着 桩 问净距 和桩 截面 宽度 之 比的加 大, 最小主应力拱 的效应 逐渐被桩后滑 坡推力 所形成 的应力
设计原 则, 介 绍 了抗 滑 桩 治理 滑坡 的 工 程 实例 以及 位 移 监 控 成 果 。
【 关键词 】 滑坡 ; 边坡 ; 抗滑桩 ; 施 工 ; 监测
【 中图分 类号 】 P 6 4 2 . 2 2
滑坡 的发 生是诸 多 内因和 外 因相互作 用 的结果 。 内因 主要是地 质构造 和 岩 土 的物理 力 学性 质 , 如 岩 石 的破 碎 断 层、 节 理发育 、 褶皱倾斜 、 风化易水 性 , 松 软黏 土、 人 工松散堆 积层等 。外 因主要 是积水渗水 、 地 下水 变化 、 人工挖采 、 荷载 冲击 , 以及地震能量等 。 滑坡 ( 或边坡 ) 稳 定性评价方法大致可 以分为两大类 , 即 定性分析 方法 和定量分析方法 。 目前 治理滑坡的 工程措 施 主要有 : 排 水工 程 、 清 除滑 坡
桩锚加固边坡的作用机理和稳定性分析研究
Th n l ss o e h n s n t bi t fso e r i f r e t h e a a y i f m c a im a d sa l y o l p e n o c d wih t e i
p e- r e a l nd a t- l i g P l r —o c d c b e a n isi n ie f pp
C ia; 2 C iaZ o  ̄i Mao r g c n asa c n s n Isi t ,Wu a hn . h n h n e jrB i eRe o n isn ea d Dei n t ue d g t h n,Hu e 3 4 0, bi 60 4
C ia hn )
d s o tn te . d t e fx n n l f c b e i tr n d b h x rm u o h c i c a t・lp i g ic n iui s An h i g a ge o a l s dee mi e y t e e te m ft e a l n isi p n i i ni
h sbe n m a e t e h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o sv a t rca d i t r a it n a ge ∞ o r — x si g p tn ili sa l a e d o g tt e c he ie f co n n e n lf c i n l r o fp e e it o e ta n tb e n
深埋隧道层状岩体破坏失稳机理实验研究
深埋隧道层状岩体破坏失稳机理实验研究1. 本文概述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推进,深埋隧道工程在公路、铁路及水电建设中日益增多。
这些隧道往往穿越复杂的地质环境,尤其是层状岩体区域,其稳定性问题成为工程安全的关键因素。
层状岩体的破坏失稳机理研究对于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经济和高效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实验研究,深入探讨深埋隧道层状岩体的破坏失稳机理,为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通过地质调查和室内外试验,分析层状岩体的物理力学性质运用数值模拟方法,模拟隧道开挖过程中层状岩体的应力应变行为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验证理论模型和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并提出相应的工程措施和建议。
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提高深埋隧道层状岩体稳定性评价的准确性,而且对于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文献综述深埋隧道施工中,岩体的稳定性是工程安全的关键问题。
过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隧道岩体的稳定性分析、破坏机理和支护技术等方面。
文献中常见的分析方法包括有限元法、离散元法、极限平衡法等。
这些方法为隧道岩体稳定性评估提供了理论基础。
层状岩体因其特有的层状结构,其力学特性与均质岩体存在显著差异。
已有文献对层状岩体的力学行为进行了广泛研究,包括层状岩体的本构模型、强度准则和破坏模式等。
这些研究为理解层状岩体的破坏失稳机理提供了重要参考。
隧道施工过程中,岩体的破坏机理一直是研究的重点。
文献中关于岩体破坏机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岩体的裂隙扩展、岩爆、塌方等方面。
这些研究揭示了施工过程中岩体破坏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隧道层状岩体的破坏失稳机理,实验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手段。
现有的实验研究方法包括室内模型试验、现场原位试验和数值模拟等。
这些方法为揭示隧道层状岩体的破坏失稳过程提供了实验依据。
尽管前人在隧道层状岩体稳定性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例如,现有的实验研究多基于简化的模型,与实际工程条件存在差距。
抗滑桩加固坝坡的有限元分析
坝 顶 上游侧 局 部 浆砌 条 石栏 杆 开裂 错位 。水平 位
移 达 2 e 左 右 。上 游 坝坡 桩 号 0 0 5 _ + 1 m 0r a + 6 一 o 15
具 有 一 定 的施 工难 度 ,方案 三投 资较 大 。方 案 一
和方 案 二 只 需放 水 至 6 50 m左 右 .可 以保 证 水 6. 0
【 要 】 以玉 堂震 损 水 库 为 实例 基 础 ,通过 运 用有 限元 法基 本 原 理 ,依 靠 A S S通 用 软 件 平 台 ,建 立钢 筋 混 凝 摘 NY 土 抗 滑 桩 及 蠕 动 区域 的三 维有 限元 模 型 ,计 算 不 同桩 深在 坝坡 蠕 动 压 力 作 用 下 的应 力 场 ,通 过 对 比 。确 定 桩 深 及 桩 体 应 力 分 布 。研 究表 明 ,抗 滑桩 在 土 石 坝 坝 坡加 固 中可 以 缩 短 工 期 、节 省 投 资 。取 得 明显 效 果 。 同时 也 为
段 ,高程 6 1 0 周 围 ,有 明显 的 凹陷 变形 ,水 7. m 0
平 最 大 位 移 约 3 e 左 右 ,垂 直 位 移 约 2 e 左 0m 0m
库 整 治期 间约 有 7 0万 m 左右 的灌 溉 用水 ,挖 孔 0 3 桩 桩 深较 方 案 八浅 ,施 工 难 度较 低 ,均 为 较 为 可 行 的 整治 方案 。 在方 案 一 和方 案 二 的 比较 中 。方案 一 整 治 方 案 成 熟 ,工 程 整 治 较 为 可 靠 ,为 推 荐 的 最 优 方
1 工 程概 况
玉堂水 库 位 于 巴 中市南 江 县 ,是一 座 中型 骨
干 水利 工程 ,于 1 5 9 9年 1 1月动工 兴建 ,1 6 9 7年
滑坡群的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治理施工方案
滑坡群的稳定性分析与加固治理施工方案[摘要]通过采用多种地质勘察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全面剖析了本工程中的滑坡、崩塌现象的诱因及其稳定性分析,并相互验证,最终提出可行、有效、安全的加固、治理办法。
[关键词]滑坡、崩塌地质勘察手段稳定性分析治理方案与施工顺序0前言梅州市梅江区东山村圣人寨“中国.梅州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内,场地南侧由数个山包呈北北东向排列,山坡坡度较陡。
各山体均为剥蚀残丘,分布花岗岩及其风化残、坡积物。
因恰遇暴雨,多处发生滑坡、崩塌现象。
为使其充分得到加固、治理,消除隐患,我们采用了钻探、井探、孔间CT勘探、工程地质测绘等多种地质勘察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全面剖析了本次滑坡、崩塌现象的诱因及其稳定性分析,并取得了各项计算所需的参数及具体的治理办法。
1勘察思路及工作量布置(1)首先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和调查,了解滑坡体的形成、分布形态、范围及可能对工程的不良影响;然后通过勘察手段,揭示场地的地质情况,阐明不良地质作用,并根据获取的岩土参数,经计算与分析,着重提出边坡和滑坡勘察的建设性结论以及防治措施。
(2)勘探点布置本工程基底岩性为混合花岗岩,山坡中上部位残积土覆盖层较薄,坡脚残积土较厚,据此山坡、山顶以物探为主。
由于物探无法取得土体物理力学参数,故配合采用井探以取样及观测滑动面;山脚以钻探为主,配合采用物探、井探,并进行物探与钻探对比试验,以取得场地土层物探划分参数。
本次滑坡勘察共完成46个勘探点,主要沿垂直边坡走向、平行滑坡主轴方向布置勘探孔,钻孔间距30~40m,其中钻探孔23个,孔深一般进入滑动面(或潜在滑动面)以下5~10m,坡脚一般进入中风化岩3~5m以上,井探23个,孔间CT6组,以查明可能存在的松软面或滑动面位置。
2勘察场地的地质条件、稳定性分析与评价[1](1)本次勘察揭示的岩土层除山谷、平地上部的人工素填土外,主要为山坡、坡脚分布的坡积土和由花岗岩风化而成的残积土、强风化、中(微)风化岩,场地不存在大型断裂构造,场地稳定。
抗滑桩加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最优桩位的确定
抗滑桩加固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最优桩位的确定
我们需要对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
边坡的稳定性主要取决于边坡的坡度、土体的性质和滑动面的性质等因素。
我们可以通过使用常见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如平衡法、极限平衡法和有限元法等来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
平衡法是最常用的方法,它假设边坡是一个刚体,通过对边坡的重力和阻力进行平衡计算,确定边坡的稳定性。
而极限平衡法则是在平衡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边坡的破坏准则,通过计算边坡在破坏状态下的平衡条件,确定边坡的极限稳定状态。
有限元法是一种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将边坡划分为许多小元素,根据边坡的力学性质和土体的应力应变关系进行力学计算,确定边坡的稳定性。
确定了边坡的稳定性后,我们可以进行抗滑桩的设计。
抗滑桩是一种将桩体插入土体中,通过桩体的摩擦力和土体的抗剪强度来增加边坡的稳定性的方法。
为了确定最优的桩位,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桩身的摩擦力:桩身与土体之间的摩擦力是桩体抗滑的主要力量。
桩身的摩擦力与桩体的长度、直径、形状和土体的性质等因素有关。
一般情况下,桩身的摩擦力与桩身的侧摩擦力成正比。
2. 土体的抗剪强度:土体的抗剪强度决定了土体的抗滑能力。
抗剪强度高的土体可以提供更大的抗滑力。
在确定最优桩位时,应选择土体抗剪强度较高的地方。
3. 桩的间距和埋深:桩的间距和埋深对边坡的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间距过大会降低桩体的抗滑能力,间距过小则浪费了桩材和增加了成本。
埋深过浅会降低桩体与土体的摩擦力,埋深过大则可能导致施工困难和成本增加。
抗滑桩滑坡推力和桩前滑体抗力分布规律的研究_戴自航
设有一般抛物线函数 q( z ) = az 2 + bz + c
h1 0
6 实例比较
(11) 笔者于 1998 年成功设计和治理了某滑坡[11]。 原设计中滑坡推力和土体抗力分布采用了习惯的矩 形和三角形分布。今考虑采用本文提出的分布函数
因一般情况下,z = 0 时,q(0) = 0,故 c = 0,且有
• 519 •
亦即 bh + 2ch1 = 2 E
2 1
即 (5) 亦即 = kh1 (6) 另有 (7)
2 2ah 3 1 + 3bh 1 = 6 E
另有
a 3 b 2 h1 + h 1 = E 3 2
∫
即
h1 0
(bz + c ) zdz E
h
(13)
1 b 3 c 2 + = kEh1 z z 3 2 0
E 滑动面
图2 Fig.2
梯形分布示意图 Trapezoid distribution
设 q( z ) = bz + c 则 (2)
∫
即
h1 0
(bz + c )dz = E
z0
(3)
b 2 2 z + cz = E 0
h1
(4)
第 21 卷
第4期
戴自航. 抗滑桩滑坡推力和桩前滑体抗力分布规律的研究
7 结
论
(18)
(1) 在我国滑坡治理的工程实践中,通常假定 作用在抗滑桩上的滑坡推力按矩形或平行四边形分 布,桩前土体抗力按三角形分布,合力作用点位置 常与模型试验和实测试桩结果相差较远。试验和实 例计算结果表明,适当降低滑坡推力的合力作用点
阐述抗滑桩在治理堆积体滑坡的应用
阐述抗滑桩在治理堆积体滑坡的应用1堆积体滑坡的特征和基本要素1.1特征分析堆积体滑坡所具备的特征是非常多的(如表1)。
堆积体滑坡部分的主要结构是第四系较为松散的岩石与土壤,其中土壤的组成部分是结构松散、孔隙度较大及透水性较强的堆积物。
而由于堆积体物资所具有的特殊性质与物理力学性质的转变,以及降雨入渗等因素的影响,使得堆积体的滑坡与其他滑坡在滑坡产生条件及滑移规律上面有着明显的差异。
1.2基本要素分析构成堆积体滑坡的基本要素主要有:滑坡体、滑坡床、滑坡面及滑坡周界等。
滑坡体主要是指脱离母体经过滑动的岩土体。
对均匀滑坡来说,滑坡体的特点是滑坡体整体会被移动,但是滑坡体内部的两点因相对位移而没有发生变化,然而由于受到土体的扰动,其会很容易产生裂缝。
滑坡床是指滑坡体下没有滑动的岩土体。
在滑坡过程中,其形体基本上是保持了原有结构,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只是前缘部分会出现少许的挤压裂缝,滑坡壁后缘会产生弧形张裂缝,两侧会有剪裂缝发育现象出现,而且滑坡床的形态会给滑坡产生的强度与范围造成一定的影响。
滑动面是指滑坡体和滑坡床间的分界面。
这个分界面也是滑坡体滑动过程中和滑坡床接触的面。
滑坡周界则是指平面上滑坡体和其周围不动体的分界线,其限制了滑坡发生的范围。
2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特点及其计算方式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使用主要是在桩顶位置附近放置锚索,然后对其施加预应力,以使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受力特点就像在这个地方有个铰性支点。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掩埋深度会比较浅,且其与一般抗滑桩有着本质的区别。
比如由于推力呈矩形分布,因此悬臂杆件的弯矩最大值是在固定端Mmax=1/2ql2。
而假如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是一个简易的支梁,那么其弯矩的最大值是在梁跨中间Mmax=1/8ql2。
当对一端固定与另一端铰支等情况进行考虑的时候,预应力锚索力的大小直接关系着弯矩最大值的大小和部位,然而其和悬臂桩相比,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最大弯矩要低于悬臂桩的弯矩的最大值,但是其位置比悬臂桩要高,而且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内力也会出现转变。
滑坡治理工程中特大断面深埋桩监测方法分析
滑坡治理工程中特大断面深埋桩监测方法分析【摘要】深埋桩的桩径比较大,且承载力高,因此在滑坡治理工程中特大断面得到广泛的运用。
为了确保深埋桩的施工质量,使个个桩的质量完好完缺,一般都必须作百分之百的桩身质量监测。
本文就以滑坡治理工程中特大断面深埋桩的质量监测为例,浅析一下深埋桩的质量监测方法进行研究,以供同仁参考。
【关键词】滑坡;特大截面;监测方法1、工程概况大坪滑坡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境内,滑坡体分为前后两级,前级分为东西两块,整个滑坡宽约365m,垂直线路长480m,合计175200。
大坪滑坡治理设计抗滑桩92根,由2.0m×2.6m、2.2m×3.4m、2.4m×3.6m、3m×4m等4种截面形式组成,桩身开挖深度为42m~71m。
大坪滑坡位于三峡库区长江一级支流梅溪河左岸,距长江交汇处2km,滑坡区域内有许多居民房屋,高压线、通讯线路需在施工前拆除。
2、深埋桩监测方法由于大坪滑坡特殊的地质情况和截面尺寸,最大深度达到71m,在国内外均很少见。
为确保挖孔安全,同时对滑坡进行全面监控,大坪滑坡监控计划分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三个阶段,采用全站仪、测斜仪、收敛仪、混凝土表面应变计四种方法进行监控。
施工前采集滑坡位移起始数据,作为变形的依据;施工中采用测斜仪、收敛仪、混凝土表面计对滑坡体、抗滑桩护壁进行监控,提供变形科学依据;施工后继续采用测斜仪对滑坡体治理效果进行监控。
2.1采用测斜仪对滑坡位移进行深孔监测测斜管一般是位于抗滑桩靠山侧2.0米左右的地方,其深度一般是比挖孔桩1.0米左右。
(1)测斜管的安装一般是按照先钻孔,后清孔,再安装的顺序进行的。
测斜管安装的第一个步骤就是钻孔,钻孔一般是采用直径108厘米的钻头工程钻探机进行的钻孔,此外,钻孔是随着深度的增加其钻孔的深度也随之一般,其一般是每10米就多钻深0.5米,即10米+0.5米=10.5米,20米+1米=21米,以此类推,这主要是为了让管子更好的按照到位。
圆截面组合桩加固滑坡的作用机理与合理嵌固深度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圆截面组合桩加固滑坡的作用机理与合理嵌固深度物理模型试验研究宋成彬;李长冬;王贵华;姚文敏;贺鑫;方堃【期刊名称】《安全与环境工程》【年(卷),期】2024(31)1【摘要】目前在滑坡治理中,大截面人工挖孔桩因存在施工安全隐患大和效率低下等问题已在部分行业领域被限制使用,开展可机械化施工的圆截面组合桩研究已成为新的趋势,但当前对圆截面组合桩变形受力机理与合理嵌固深度的研究尚不够深入。
基于自主研发的圆截面组合桩加固滑坡物理模型试验系统,开展了不同工况下圆截面组合桩加固滑坡的物理模型试验,分析了滑体的变形演化过程,研究了圆截面组合桩加固下滑体与抗滑桩的变形受力特征,并对比分析了不同嵌固深度和桩顶连系梁对圆截面组合桩变形特征的影响,揭示了圆截面组合桩加固滑坡的作用机理。
结果表明:①滑体的变形演化过程可分为压密、匀速变形、加速变形和变形破坏4个阶段;②前后桩均存在反弯点,反弯点会随着试验进程向桩顶移动,且后桩的反弯点更接近于滑动面;③当一排桩的嵌固深度保持不变、另一排桩的嵌固深度改变时,可将36%的桩长作为合理的嵌固深度;④连系梁使后桩的最大桩顶位移减小了15.6%,而对前桩的影响不大;⑤连系梁的存在降低了滑动面处的最大桩身弯矩,从而使得桩身弯矩分布更加合理。
该研究成果有望为圆截面组合桩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总页数】15页(P135-149)【作者】宋成彬;李长冬;王贵华;姚文敏;贺鑫;方堃【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巴东地质灾害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X4;P642.2【相关文献】1.滑坡微型桩单桩加固工程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研究2.圆桩等效嵌固点深度研究3.底端嵌固桩与滑体相互作用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4.桩前溶洞对抗滑桩嵌固端稳定性影响物理模型试验研究5.不同演化模式滑坡抗滑桩加固桩位与嵌固深度的影响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膨胀土滑坡机理与应用分析
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膨胀土滑坡机理与应用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在飞速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的提升。
经济的增长,带来的是各个方面的建设。
经济要想获得良好的发展,基础的建设是必须的;而各方面的建设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的。
可以说,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两者的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的较为迅猛,各种建筑行业相关的施工技术也发展应用的较多,其中很多技术走向成熟。
当建设成功的建筑或者工程出现问题的时候,需要对工程的建筑进行加固工作。
例如怎样提高建筑工程的抗灾害能力,怎样降低对建筑物的损害。
保证建筑工程的建筑物的安全的使用,是建筑工程设计人的员面临的重要的问题。
微型桩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在托换之上。
另外,微型桩在很多工程尤其特有的优势。
本文主要对微型桩加固浅层堆积层膨胀土滑坡机理与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微型桩;加固;应用一、前言当工程或者建筑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之后,会多少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多的是水泥出现问题需要对工程建筑进行加固工作。
在加固工作中,托换技术应用的最为广泛,托换技术运用基础的托换对之前已有的建筑物地基进行相关的处理或者对其基础进行良好的加固,还有的是在原有的建筑物的基础下进行修建地下的工程或邻近的将要建造新的工程从而影响之前已有的建筑物从而而采取的相关安全措施。
对于那些已经在建的和已经建筑成功的建筑物进行托换,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
比如以下因素:施工不达标、勘察数据错误、设计不合理等这些原因会导致地基的承载力严重不足,使得建筑物发生变形。
另外,后期的不恰当的管理或者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导致地基的承载能力大幅度减弱甚至出现其基础损坏的情况。
为了可以适应新的功能和使用的要求,在对工程或者建筑进行合理的改造的时候,可能使得工程建筑的负荷急速增加。
严重的荷载的超出原基础或者地基所承载的能力。
怎样对上述的各类情况的建筑物进行良好的地基的加固,从而提高已有的结构使用寿的命以及提高工程的结构和抵御灾害能力,保证工程建筑安全的使用,这是土木工程中很有意义的研究方向。
国道344青石嘴至固原段公路某段滑坡治理措施
国道344青石嘴至固原段公路某段滑坡治理措施【摘要】国道344线青石嘴至固原段公路在勘察设计时某段已发生牵引式滑坡,滑坡路段位于低山斜坡地貌上,坡脚已被开挖,致使坡脚出现陡坡,坡体堆积为人工填土,地下水在坡面以下以降泉的形式露出地表。
通过工程地质勘察及调绘,根据地质、地形地貌条件和基本特征对其滑坡形成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滑坡稳定性及稳定性等影响因素,主要采用抗滑桩加碎石盲沟等措施综合治理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为今后类似滑坡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滑坡稳定性抗滑桩碎石盲沟1.工程概况国道344线在宁夏境内路线全长423km,起点位于甘宁界(双疙瘩梁),终点位于灵武市。
本项目国道344线青石嘴至固原段公路为其中的一段,位于固原市境内。
原旧路为省道101线,于2005年按山岭重丘区二级公路标准改造,设计速度40km/h,路基宽度12m。
本滑坡位于固原市原州区开城镇以南开城梁段,拟建线路K1834+375~K1834+440段右侧下边坡。
经现场调查,滑坡处于线路右侧下边坡,坡脚存在较陡临空面。
由于近年降水增多,多发持续性降雨,降水沿裂隙下渗,降低了坡体粉质黏土层的强度,导致坡体在重力作用下向坡脚蠕动变形。
滑坡体长约65m,宽近与35m,厚度为6.5~7.5m的“圈椅状”小型浅层土质滑坡。
经勘查验算,目前滑坡体处于欠稳定状态,在后期降水的情况下仍存在向下滑动的趋势,滑坡后缘现已向后延伸至现有公路路基范围,危及现有公路行车安全。
滑坡现状滑坡形态2.滑坡特征(1)滑坡空间形态特征经勘察,该滑坡为牵引式滑坡,整体滑坡体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分布高程2006.84~2026.42m,相对高差20m,沿路线长约65m,宽35m,主滑方向118o。
滑坡整体呈圈椅状,后缘壁呈陡坡状态,中部滑体部分臌胀隆起,前缘凸出,成舌状,滑坡周界明显。
滑坡体分布一系列近垂直于主滑动方向的裂缝。
调查发现,前缘滑坡体共发育8-10条拉张裂缝,裂缝最大宽约1.5m,深1.0m,其余裂缝宽度均10-50cm,深度30~50cm,裂缝向下闭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6卷第7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V ol.26 No.7 2007年7月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July,2007 沉埋桩加固滑坡体模型试验的机制分析雷文杰1,郑颖人2,王恭先3,冯夏庭4,马惠民3(1. 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焦作 454003;2. 后勤工程学院军事建筑工程系,重庆 400041;3.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甘肃兰州 730000;4.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1)摘要:为研究沉埋桩加固滑坡体的作用机制,采用土压力盒和壁面式压力盒等多种测试手段,完成一系列室内大型模型试验。
在外界施加的滑坡推力作用下,测试桩后推力和桩前抗力,分析桩后和桩顶坡体受力状态的变化。
根据监测数据的动态变化,判断坡体出现滑裂面的时间和滑裂面的位置,并分析桩抗滑段长度变化时滑坡体的破坏形式与变化规律,同时计算桩顶以上坡体承担的滑坡推力;判断桩身截面的物理状态,计算坡体出现滑裂面时桩身所受的滑坡推力,分析沉埋桩加固滑坡体的机制、桩长变化桩身所受的滑坡推力及其分布规律与桩顶滑体所承担推力之间的关系,为沉埋桩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边坡工程;土压力盒;滑坡体应力状态;桩顶滑坡推力;桩身推力;沉埋桩;大型模型试验中图分类号:P 64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07)07–1347–09 MECHANISM ANALYSIS OF SLOPE REINFORCEMENT WITH DEEPLYBURIED PILES WITH MODEL TESTLEI Wenjie1,ZHENG Yingren2,WANG Gongxian3,FENG Xiating4,MA Huimin3(1. School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Jiaozuo,Henan454003,China;2.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Logist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PLA,Chongqing400041,China;3. Nor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Corporation,Lanzhou,Gansu730000,China;4. 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Hubei430071,China)Abstract:To study the mechanism of deeply buried piles stabilizing the slope,a series of large-scale model tests are carried out. Several testing tools including rigid load cells are employed to measure the anti-sliding forces initiated by the piles and the sliding force exerted by the piles,especially the earth pressure cells are used to measure the variation of stress condition at the rear of the back of piles and upward to the top of piles as the sliding force impelled by the system of force output. On the basis of the variation process of measured data,the time and the location of slide surface in the slope are identified;and the maximal anti-sliding forces upward to the top of piles are calculated. Then,the failure modes and transformation were analyzed as the anti-sliding length of the piles changed. Physical conditions of the pile cross-section are determined;and the sliding force subjected to the piles was estimated. The mechanism of deeply buried piles for the slope reinforcement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liding forces subjected to the piles and that supplied by the slope upward to the top of piles are analyzed to supply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sign method of the deeply buried piles.Key words:slope engineering;earth pressure cells;stress state of sliding body;sliding force upward to the top of piles;lateral force on the back of piles;deeply buried piles;large-scale model test收稿日期:2006–10–31;修回日期:2007–01–1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2CB412708)作者简介:雷文杰(1974–),男,博士,1998年毕业于焦作工学院采矿工程专业,主要从事地质灾害的防治理论与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
E-mail:• 1348 •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7年1 引言抗滑桩的结构形式多样,如矩形桩、埋入式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变截面抗滑桩、推力桩和微型桩[1~4]等。
为了满足加固效果,而且考虑材料节约、经济,近年来工程实践中发展出新型加固方式——沉埋桩。
沉埋桩与常规的抗滑桩结构形式有所不同,沉埋桩是桩顶以上还有一定厚度的滑坡体没有支挡结构,沉埋桩可以利用滑坡体自身的强度来承担部分滑坡推力。
沉埋桩加固方式也可使滑(边)坡达到足够的稳定性,而且有很好的经济效益。
雷文杰等[5~7]利用有限元极限分析表明:桩长变短,桩身的滑坡推力、桩的最大弯矩与最大剪力均降低,这说明沉埋桩加固滑坡经济合理,是一种有着良好应用前景的边滑坡支挡结构。
然而沉埋桩的推广使用还远远不够,主要因为还没有完整的设计理论,而且缺少大型物理模型试验的有力验证。
国内不少研究机构从事沉埋桩的室内模型试验。
熊治文[8]在介绍沉埋桩相关试验的基础上,说明了沉埋桩的受力分布规律、适用条件以及沉埋桩受到的滑坡推力与桩顶埋深之间的关系,并将试验的模型简化为平面应变模型,因而没有考虑模型在试验过程中的三维空间效应,做出相应的结论值得商榷。
为给实际工程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有关规范[9]为验证沉埋桩简化计算公式是否能合理地反映埋入式抗滑桩的阻滑效果进行沉埋桩的模型试验。
试验结果认为:试验所获得的滑坡推力大于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与设计规范附录推荐的2个平衡条件反算滑坡推力的较小值,说明规范计算的埋入式抗滑桩悬臂段长度能够提供足够的抗滑力;试验有模型桩时滑体的破坏既不是过桩顶产生的被动土压力破裂面滑动,也不是沿过桩顶产生的水平滑裂面滑动,而是介于2种滑动模式之间的破坏。
对于埋入式抗滑桩悬臂段长度增加,滑体破坏模式更接近与沿过桩顶产生的水平滑裂面滑动,因而认为滑体强度较高、桩长合适时可采用埋入式抗滑桩治理滑坡。
为验证沉埋桩加固滑坡体的机制,在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工程检测中心结构模型实验室完成系列大型室内沉埋桩机制模型试验。
主要研究沉埋桩长度变化时滑坡体的破坏形式与变化规律,沉埋桩加固滑坡体的机制、桩长变化桩身所受的滑坡推力及其分布规律与桩顶滑体所承担推力之间的关系,为沉埋桩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2 试验设备与试验模型2.1 试验设备试验设备由加压系统、模型槽以及监测系统组成。
加压系统包括加压设备和加压控制系统,而监测系统包括监测元件和数据采集系统。
2.1.1 加压系统加压系统包括油泵总成、多路稳压器、终端压力输出千斤顶和压力输出控制面板。
滑坡推力外载通过位于推力板上下4个千斤顶施加,下部2个千斤顶型号相同,最大量程为600 kN;上部2个千斤顶型号相同,最大量程为300 kN。
推力板滑坡推力输出千斤顶为双向油路,侧板千斤顶为单向千斤顶。
滑床以上两侧均设有较厚的钢板作为侧板,每相邻侧板之间设有可以自由移动的观察窗,用来观察滑坡体的变形。
侧板千斤顶不输出压力,其作用仅使侧板保持垂直不变形,侧板下部由导轨支撑,侧板可以沿导轨移动。
加压设备与控制面板、侧板千斤顶和主推板千斤顶形状分别见图1~3。
图1 压力输出系统Fig.1 System of force output2.1.2 模型槽试验模型槽见图4,模型槽由推板、侧板和观察窗围成,模型槽的纵向长度为4.00 m,净宽为2.03 m,推力板和侧板高度为2.00 m,滑面以上滑床深度最深达0.80 m。
坡体模型纵向长度为3.50 m,宽度为2.03 m,滑床高度为0.80 m。
设桩位置滑体高度为1.50 m。
每次试验中滑坡体坡面形状不变而桩长发生变化。
控制面板油泵总成第26卷 第7期 雷文杰,等. 沉埋桩加固滑坡体模型试验的机制分析 • 1349 •图2 侧板千斤顶Fig.2 Jacking apparatus of lateral plate图3 主推板千斤顶Fig.3 Jacking apparatus of leading toggle plates图4 试验模型槽示意图Fig.4 Schematic diagram of model pit2.1.3 监测系统试验中使用的监测系统包括位移传感器、百分表、壁面式压力盒、土中应力压力盒和荷重传感器,其中土压力盒在同类模型试验中是首次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测试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