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项目报告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报告总结材料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总结对于这本书的总结,我准备采用分章总结,然后在结合整本书的容进行整合分析;最后,谈谈我对这门学科的认识。
以下容全部由我个人概括总结而写出来的。
第一章电力系统的基本概念第一章主要是给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电力系统这个概念以及构成。
首先,电力系统的基本参量有七个,分别为:(1)总装机容量(Kw、MW、GW);(2)年发电量(MW•h、GW•h、TW•h);(3)最大负荷(Kw、MW、GW);(4)额定频率(我国为50Hz);(5)最高电压等级;(6)地理接线图;(7)电气接线图。
接下来就是讲了电能的生产、输送、消费的特点:(1)电能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关系密切;(2)电能不能大量储存;(3)生产、输送、消费电能各环节所组成的统一整体不可分割;(4)电能生产、输送、消费工况的改变十分迅速;(5)对电能质量的要求颇为严格。
接下来就强调了电力系统要稳定运行的基本要求,分别是:(1)保证可靠地持续供电;(2)保证良好的电能质量;(3)保证系统运行的经济性;(4)保证对环境的保护。
其中将符合分为三类,第一,一级负荷,主要为国家用电负荷。
第二,二级符合,主要为工厂以及企业的用电负荷。
第三,三级负荷,主要为家庭负荷。
然后,就是介绍了接线方式和电压等级。
接线方式分为无备用和有备用接线方式。
无备用接线方式通常有三种:放射式,干线式和链式。
有备用可分为:放射式、干线式、链式、环式以及两端供电网络。
其电压等级与线路传输距离有关。
以上容为第一章的主要容。
第二章电力系统各元件的特性和数学模型对于本章的学习的容主要有:1.发电机组的数学模型;2.变压器的数学模型;3.输电线路的数学模型;4.用电负荷的数学模型。
其四种数学模型就为电力系统的四大组成部分。
发电机的数学模型:对于发电机的数学模型,其主要的量有有功功率和机端电压或者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两种。
其对应的等值电路如下(用proteus软件画的图):有功功率和机端电压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其中与发电机有关的量还有复功率以及视在功率。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实验报告.doc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实验报告.doc
实验一:强化震荡特性的理解
(1)实验目的:
利用Matlab软件对同步电动机单机振荡特性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振荡的特性以及振荡发生的原因,确立振荡的控制方法。
当同步电动机输出电网功率达到一定值时,受控系统将进入跳动状态。
此时,跳动调节系统中的跳动振荡器开始振动,主要受过电压和受电荷影响。
1)利用MATLAB软件模拟跳动可控同步电动机为一振荡系统。
2)搭建跳动系统并得到如下图所示的振动曲线。
2)利用模拟结果对振荡频率和振荡幅值进行观察。
(5)实验结果及分析:
通过实验观察,同步电动机单机振荡特性的真实情况比理论值要复杂得多。
跳动是一种不稳定特性,因此通常要在振荡阈值以下,首先保持电压稳定。
(6)结论:
通过本次实验,可得到同步电动机单机振荡特性的正确认识和深入了解,为控制跳动系统提供微小的措施和一种可能性。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实验报告篇一: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实验指导书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单机-无穷大系统稳态运行方式实验 ................................................ ........................................ 2 1.1 实验目的................................................. ................................................... ........................................... 2 1.2 原理说明................................................. ................................................... ........................................... 2 1.3 实验内容与步骤 ................................................ ................................................... ................................ 3 实验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分析实验 ................................................ ....................................................... 6 2.1 实验目的................................................. ................................................... ........................................... 6 2.2 原理说明................................................. ................................................... ........................................... 6 2.3 实验内容与步骤 ................................................ ................................................... .. (6)I实验一单机-无穷大系统稳态运行方式实验1.1 实验目的1.熟悉远距离输电的线路基本结构和参数的测试方法。
山东交通学院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设报告
山东交通学院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报告书院(部)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____________学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_日至—月—日共—周指导教师(签字) _________院长(签字) ____________年月曰一、设计内容及要求复杂网络牛顿一拉夫逊法潮流分析与计算的设计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中一项最基本的计算,设计内容为复杂网络潮流计算的计算机算法一一牛顿-拉夫逊法。
首先,根据给定的电力系统简图,通过手算完成计算机算法的两次迭代过程,从而加深对牛顿-拉夫逊法的理解,有助于计算机编程的应用。
其次,利用计算机编程对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的各参数进行解析和计算;编程完成复杂网络的节点导纳矩阵的形成;电力系统支路改变、节点增减的程序变化;编程完成各元件的功率损耗、各段网络的电压损耗、各点电压、功率大小和方向的计算。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实验报告篇一:南昌大学电力系统分析实验报告3南昌大学实验报告学生姓名:李开卷学号:6100312199专业班级:电力系统124班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12.19实验成绩:一、实验项目名称电力系统故障分析计算二、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对电力系统故障条件下的网络分析计算的计算机程序的编制和调试,获得进行简单不对称故障的计算机程序,使得在网络故障点已知的条件下,故障端口的电气量计算可以自行完成,即根据已知电力系统元件参数及故障点位置由计算程序运行完成该电力系统的故障分析。
通过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电力系统故障分析概念的理解,学会运用数学模型进行故障分析,掌握电力系统简单不对称故障的计算过程及其特点,熟悉各种常用应用软件,熟悉硬件设备的使用方法,加强编制调试计算机程序的能力,提高工程计算的能力,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问题结合起来。
三、实验器材:计算机、软件(已安装,包括各类编程软件c语言、c++、Vb、Vc等、应用软件mATLAb等)、移动存储设备(学生自备,软盘、u盘等)四、实验步骤:编制调试电力系统故障分析的计算机程序。
程序要求根据已知的电力网的数学模型(元件正、负及零序主抗)及故障点位置,完成该电力系统的不对称故障计算,要求计算出故障点的基准相各序分量及其余项故障电压、电流。
1、熟悉电力系统称故障的计算方法,按照计算方法编制程序。
2、将事先编制好的电力系统故障计算的计算程序原代码由自备移动存储设备导入计算机。
3、在相应的编程环境下对程序进行组织调试。
4、应用计算例题验证程序的计算效果。
5、对调试正确的计算程序进行存储、打印。
6、完成本次实验的实验报告。
六、实验项目:如下图已知网络的正序主抗参数和电源的等值电势,输电线路x(0)=3x(1),变压器T-1和T-2为Yn,d接法,T-3为Y,d接法。
分别分析a点发生(b,c)两相短路接地和线路L-1在节点a侧(a)单相断线故障。
电力系统稳态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稳态潮流计算上机实验报告一、问题如下图所示的电力系统网络,分别用牛顿拉夫逊法、PQ解耦法、高斯赛德尔法、保留非线性法计算该电力系统的潮流。
发电机的参数如下,*表示任意值负荷参数如下,如上图所示的电力系统,可以看出,节点1、2、3是PQ节点,节点4是PV节点,而将节点5作为平衡节点。
根据问题所需,采用牛顿拉夫逊法、PQ解耦法、高斯赛德尔法、保留非线性法,通过对每次修正量的收敛判据的判断,得出整个电力系统的潮流,并分析这四种方法的收敛速度等等。
算法分析1.牛顿拉夫逊法节点5为平衡节点,不参加整个的迭代过程,节点1、2、3为PQ节点,节点4为PV 节点,计算修正方程中各量,进而得到修正量,判断修正量是否收敛,如果不收敛,迭代继续,如果收敛,算出PQ节点的电压幅值以及电压相角,得出PV节点的无功量以及电压相角,得出平衡节点的输出功率。
潮流方程的直角坐标形式,()()∑∑∈∈++-=ij j ij j ij i ij j ij j ij i i e B f G f f B e G e P()()∑∑∈∈+--=ij j ij j ij i ij j ij j ij i i e B f G e f B e G f Q直角坐标形式的修正方程式,11112n n n m n m -----∆⎡⎤⎡⎤∆⎡⎤⎢⎥⎢⎥∆=-⎢⎥⎢⎥⎢⎥∆⎣⎦⎢⎥⎢⎥∆⎣⎦⎣⎦PHN e Q M L f UR S修正方程式中的各量值的计算,()()][∑∑∈∈++--=∆ij j ij j ij i ij j ij j ij i is i e B f G f f B e G e p P()()][∑∑∈∈+---=∆ij j ij j ij i ij j ij j ij i is i e B f G e f B e G f Q Q)(2222i i is i f e U U +-=∆Jacobi 矩阵的元素计算,()()()ij i ij i i ijij j ij j ii i ii i jj iB e G f j i Q M G f B e B e G f j i e ∈-⎧≠∂∆⎪==⎨++-=∂⎪⎩∑()()()ij i ij i i ijij j ij j ii i ii i jj iG e B f j i Q L G e B f G e B f j i f ∈+⎧≠∂∆⎪==⎨--++=∂⎪⎩∑)()(202i j i j e e U R ijij i =≠⎩⎨⎧-=∂∆∂=)()(202i j i j f f U S ijij i =≠⎩⎨⎧-=∂∆∂=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的流程图如下,2.PQ 解耦法如同牛顿拉夫逊法,快速解耦法的前提是,输电线路的阻抗要比电阻大得多,并且输电线路两端的电压相角相差不大,此时可利用PQ 快速解耦法,来计算整个电力系统网络的潮流。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现代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报告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现代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结束后,我对于与本课程相关的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较感兴趣,因而在本课程的报告中将围绕这方面的内容作相应论述。
本报告中主要论述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的研究背景,定义、分类,分析方法这几方面的内容。
1.电压稳定性的研究背景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电力工作者就已经认识到电力系统稳定问题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方面进行研究.近几十年来,世界各地发生了多起由于电力系统失稳导致的电力系统大面积停电事故,这些事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社会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当前电力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的严酷事实。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的研究在整个电力系统稳定性的研究中是发展较慢的一个分支。
上世纪40年代,苏联学者马尔柯维奇等人最早注意到电压稳定问题,并提出了电压稳定判据,但直到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这个问题才开始作为一个专门的课题进行研究。
其原因是当时世界上一些大的电网相继发生了以电压崩溃为特征的电网瓦解重大事故,包括1978年法国电网事故、1983年瑞典电网事故、1987年东京停电事故及1996年美国西部电网的大停电等。
电力系统电压稳定性涉及到发电、输电以及配电在内的整个电力系统。
在90年代以前,电压稳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电压稳定方面,随着对电压失稳问题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电压稳定问题的实质是一个动态问题,它与电力系统稳态以及系统中各元件的动态特性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电压控制、无功补偿与管理、功角(同步)稳定、继电保护和控制中心操作等都将对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
电力系统特别是现代电力系统的电压稳定性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迄今为止,电压稳定性问题从概念到分析方法、从失稳机理解释到相关模型建立还处于发展阶段,各个研究者只是从不同的侧面对电压稳定的定义和分类、分析方法等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
下面将对电力系统电压稳定的定义、分类和分析方法作简要阐述。
2.电压稳定性的定义和分类电力系统稳定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稳定性问题当然也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即从稳定性的观点看,运行中的电力系统只有两种状态,稳定或不稳定,但依据系统的失稳特性、扰动大小和时间框架的不同,系统的失稳可能表现为多种不同的形式。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实验报告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实验报告篇一: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实验指导书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一单机-无穷大系统稳态运行方式实验 ................................................ ........................................ 2 1.1 实验目的................................................. ................................................... ........................................... 2 1.2 原理说明................................................. ................................................... ........................................... 2 1.3 实验内容与步骤 ................................................ ................................................... ................................ 3 实验二电力系统潮流计算分析实验 ................................................ ....................................................... 6 2.1 实验目的................................................. ................................................... ........................................... 6 2.2 原理说明................................................. ................................................... ........................................... 6 2.3 实验内容与步骤 ................................................ ................................................... .. (6)I实验一单机-无穷大系统稳态运行方式实验1.1 实验目的1.熟悉远距离输电的线路基本结构和参数的测试方法。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鉴定材料项目总结报告8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鉴定材料项目总结报告8第一篇:电力系统分析课程鉴定材料项目总结报告81、研究工作概述“《电力系统分析》重点课程”课题于2005年申请并获得批准后,课题组成员经常组织教学研究的讨论和经验交流,如: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听课,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我校特点和实验室条件编写了习题集和实验指导书,并发表了多篇教学改革的论文。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在教务处等许多部门的帮助下,圆满地完成课题所提出的优秀课程中期任务。
经过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01级、02级、03级及专升本ZB03级、ZB05级等多届学生的教学实践,课题研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2、课题研究的意义电力系统分析课程是高等学校电气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它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面较广,在同类课程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该专业是我校新设置专业,目前《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已经达到合格课程标准。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主要介绍了电力系统的基本计算和稳态、暂态分析方法,主要内容有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电压调整、频率调整、短路电流计算、暂态稳定、静态稳定和提高稳定的措施、电力系统的一次系统、二次系统、一次设备的选择。
《电力系统分析》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主干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必考的专业课,也是学习后续专业课《高电压技术》、《发电厂电气部分》、《继电保护》的重要理论基础,同现代电力电子技术、现代控制理论等领域密切相关,因此本课程的内容也随着相关1 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和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3.1、教学队伍建设情况《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组共有教师有5人,人员构成为:查丛梅副教授、李燕斌讲师、徐其迎讲师、裴素萍助教,是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学梯队,其中有的教师具有10年以上讲授《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的经历。
《电力系统分析》课程组统一安排课程的教学、科研以及相关的学生实验、答疑、批改作业等任务。
青年教师均通过岗前培训并有专人指导,传、帮、带效果显著。
课程设计报告书电力系统稳定计算
课程设计报告书电力系统稳定计算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稳定计算成为了电力系统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电力稳定计算的目的是确保电力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同时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经济性。
本次课程设计报告书的目标是通过对电力系统稳定计算的研究和实践,深入了解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能,并掌握计算电力系统的方法和技术。
首先,本课程设计报告书将对电力系统稳定性进行详细的介绍。
电力系统稳定性是指电力系统在各种扰动下,能够维持稳定动态特性的能力。
在电力系统中,电力负荷、电力设备、电力电源等因素都会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因此,本课程设计报告书将通过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分析电力系统的特性和稳定性问题。
接着,本课程设计报告书将介绍电力系统稳定计算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电力系统稳定计算是指通过模拟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来预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能。
本课程设计报告书将介绍电力系统稳定计算的基本方法和技术,包括电力系统模型、仿真计算、稳态分析等方面。
在本报告书的实践部分,我们将通过实例计算,深入了解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计算方法。
最后,本课程设计报告书将结合实际案例,对电力系统稳定计算进行实际应用。
实例分析将基于实际的电力系统数据,以仿真的方式进行电力系统稳定性评估,并探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和发现。
通过实例分析,本课程设计报告书将更好地帮助电力系统设计师和电力系统运营人员了解电力系统稳定性,并为其提供可靠性和安全性评估。
综上所述,本课程设计报告书将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关于电力系统稳定计算的知识和技术,通过实践的方式深入了解电力系统稳定性和计算方法,并帮助电力系统设计师和电力系统运营人员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课程设计报告书电力系统稳定计算
课程设计报告书电力系统稳定计算一、引言电力系统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不仅赋予人们在工农业生产、生活娱乐等方面的便捷性,还推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然而,它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这可以导致电力系统失控,带来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后果。
因此,我在课程设计中选择了“电力系统稳定计算”作为我要研究的主题。
二、研究背景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电力系统在保持正常电压、电流和频率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负荷变化、故障等因素稳定运行的能力。
在电网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电网稳定性的分析和计算是十分复杂和困难的。
所以,有必要进行电力系统稳定计算的研究。
三、研究目的1.分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并采取有力的措施来提高系统稳定性;2.研究电力系统稳定计算方法,提高电网可靠性和安全性;3.提出关于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意见。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本次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 稳定性分析:首先,根据电力系统的稳定性理论,分析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了解稳定性分析中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原理。
其次,针对电力系统的装置、线路等元件进行可靠性分析和稳定性分析,掌握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2. 计算方法研究:根据电力系统的特点和稳定性分析方法,结合计算机模拟技术进行电力系统稳定计算。
设计算法,使用MATLAB等软件,计算并分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
通过模拟电力系统稳定计算中的各种故障情况,考虑各种情况可能带来的影响,以此对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进行分析。
五、预期成果本次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对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有深入的了解,并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2.在MATLAB等软件上,建立电力系统稳定计算模型;3.分析电力系统的稳定性问题,提出改善措施和建议。
六、参考文献[1] 许玉明.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与控制.电力系统自动化,2001,《25》(3):74~86.[2] 洪波,李春江.电力系统稳定控制理论与应用.中国电力出版社,北京,2015.[3] 王振福,吴浔.电力系统稳定分析与控制.机械工业出版社,北京,2006.七、结论电力系统稳定性计算是电力系统运行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其关乎到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项目报告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项目报告学院(系):电气工程学院电力工程系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完成日期: 2015.10.25目录1.问题重述 (2)2.问题求解 (2)2.1 问题一求解 (2)2.2 问题二求解 (2)2.3 问题三求解 (4)2.4 问题四求解 (5)2.5 问题五求解 (6)3.附录 (7)3.1 问题一程序 (7)3.3 问题三程序 (9)3.4 问题四程序 (10)3.5 问题五程序 (10)1.问题重述500kV 架空输电线路,三相导线水平排列,相间距离10m ,采用四根LGJQ-700型组成的分裂导线,分裂间距400mm 。
项目要求:(1)计算线路单位长度的等值电阻、电抗和电纳; (2)线路长度为450km ,分别计算分布参数和集总参数Π等值电路模型参数,并比较其差值大小。
若线路长度从200km 增加到1000km ,每次增量为100km ,比较两种模型差值的变化,并以表格和图形的形式给出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3)计算出线路的波阻抗、传播系数和自然功率,采用Simulink 进行仿真,分析线路输送功率为自然功率时,线路上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和相位随线路长度变化的关系;(4)当线路空载和轻载时,计算线路的电压损耗,分析末端电压的变化规律。
(5)采用Simulink 仿真,分析线路的传输功率极限,线路输送功率与电压有效值和相位之间的关系。
2.问题求解2.1 问题一求解1.1计算每相电阻。
LGJQ-700型每相单位长度的电阻(环境温度20℃) 为:γ1=14x ρs = 31.54X700=0.0113(Ω/km)1.2.1三相导线的几何均距为:D m =√D ab D bc D ca 3=10(m )1.2.2计算导线等值半径为:γeq =√γd 12d 13d 144=184.5mm1.2.3计算等值电抗为:x 1=0.1445lg D m r eq+0.0157nu r = 0.2545(Ω/km)1.3计算等值电纳为:b 1=7.58lg D m r X10−6=4.3716X10−6(S/km)2.2 问题二求解2.1π型等值电路的分布参数为:Z ‘=Z c sinℎrl =4.7095+j110.2810(Ω)Y 2′=1Z c (cosℎrl −1)sinℎrl=8.5819X10−7+j1.0025X10−3(S)2.2计算集总参数:Z=(r1+jx1)l=5.0850+j114.5250(Ω)Y=(g1+jb1)=0+j9.8361X10−4(S)2图一两种模型变化关系图2.3 问题三求解3.1计算波阻抗:z c=√z1y1⁄=241.3407+j-5.3552=241.40014∠-1.271°(Ω) 3.2计算传播系数:γ=√z1y1=2X10−5+j1.0550X10−33.3计算自然功率:P e=U22Z c=1035.3701(MW)3.3.2计算无损线路电感L1=x1ω=0.8101e−3H/km3.3.3计算无损线路电容C1=y1=13.915e−9C/km表二线路上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和相位随线路长度变化的关系表在输出功率为自然功率时,沿线各点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分别相等,同一点的电压和电流都是同相位的,得出:U x=U2(cosβx+jsinβx)=U2e jβxI x=I2(cosβx+jsinβx)=I2e jβx}图二Simulink进行仿真电路2.4 问题四求解4.1线路末端空载时由式U1=U2cos√x1b1l,当始端电压为U N时U2=U cos√x1b1l电压损耗%=U1−U2U NX100%表三末端电压与线路长度关系表图三线路末端空载时末端电压与线路长度关系图4.2线路末端轻载时也会产生末端电压升高的现象。
电力系统暂态分析课程设计报告书
MATLAB is an interactive, 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 language, widely used in industry and academia, mainly for matrix calculation. Using iteration, the amendment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matrix iterative equation to turn, gradually moving towards a true value to calculate the voltage electricity grid, power distribution.
二、设计资料及参数
(一)设计原始资料
1、待设计电气设备பைடு நூலகம்统图
2、电力系统网络各元件参数
3、电力系统电气元件的使用规
4、电力工程电气设计手册
(二)设计参考资料
1、《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珩,中国电力,2007,第三版
2、《电力系统分析》,韩祯祥,大学,2005,第三版
3、《电力系统分析课程实际设计与综合实验》,祝书萍,中国电力,2007,第一版
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分析中的一种最基本的计算,即根据给定电力系统的网络结构和参数,在满足电力系统运行状态参数的边界条件情况下,确定电力系统稳态运行状态的最基本的方法。它的任务是在给定的接线方式和运行条件下,确定系统的运行状态,如各母线上的电压(幅值和相角)、网络中的功率分布及功率损耗等,是电力系统的稳态计算。潮流计算是对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状况的分析和计算,即电力系统中的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即潮流计算;潮流计算方法很多:高斯—塞德尔法、牛顿—拉夫逊法、P-Q分解法、直流潮流法,以及由高斯—塞德尔法、牛顿—拉夫逊法演变的各种潮流计算方法。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项目报告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项目报告学院(系):电气工程学院电力工程系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完成日期: 2015.10.25目录1.问题重述 (2)2.问题求解 (2)2.1 问题一求解 (2)2.2 问题二求解 (2)2.3 问题三求解 (4)2.4 问题四求解 (5)2.5 问题五求解 (6)3.附录 (7)3.1 问题一程序 (7)3.3 问题三程序 (10)3.4 问题四程序 (10)3.5 问题五程序 (11)1.问题重述500kV架空输电线路,三相导线水平排列,相间距离10m,采用四根LGJQ-700型组成的分裂导线,分裂间距400mm。
项目要求:(1)计算线路单位长度的等值电阻、电抗和电纳;(2)线路长度为450km,分别计算分布参数和集总参数Π等值电路模型参数,并比较其差值大小。
若线路长度从200km增加到1000km,每次增量为100km,比较两种模型差值的变化,并以表格和图形的形式给出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3)计算出线路的波阻抗、传播系数和自然功率,采用Simulink进行仿真,分析线路输送功率为自然功率时,线路上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和相位随线路长度变化的关系;(4)当线路空载和轻载时,计算线路的电压损耗,分析末端电压的变化规律。
(5)采用Simulink仿真,分析线路的传输功率极限,线路输送功率与电压有效值和相位之间的关系。
2.问题求解2.1 问题一求解1.1计算每相电阻。
LGJQ-700型每相单位长度的电阻(环境温度20)为:=1.2.1三相导线的几何均距为:)1.2.2计算导线等值半径为:1.2.3计算等值电抗为:=0.25451.3计算等值电纳为:2.2 问题二求解2.1型等值电路的分布参数为:2.2计算集总参数:表一两种模型变化关系表图一两种模型变化关系图2.3 问题三求解3.1计算波阻抗:3.2计算传播系数:3.3计算自然功率:3.3.2计算无损线路电感3.3.3计算无损线路电容表二线路上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和相位随线路长度变化的关系表在输出功率为自然功率时,沿线各点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分别相等,同一点的电压和电流都是同相位的,得出:图二Simulink进行仿真电路2.4 问题四求解4.1线路末端空载时由式,当始端电压为时图三线路末端空载时末端电压与线路长度关系图4.2线路末端轻载时也会产生末端电压升高的现象。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实验内容
为了进行测量,实验台设置了测量系统,以测量各种电量(电流、电压、功 率、频率)。为了测量发电机转子与系统的相对位置角(功率角),在发电机轴 上装设了闪光测角装置。此外,台上还设置了模拟短路故障等控制设备。
通电时的操作,依次合实验台总电源开关、三相电源开关,空载合线路上的 断路器 QF 即图 1 中的单回路时合(系统开关、QF4、QF6、QF2)或(系统开关、 QF3、QF1);双回路时合(系统开关、QF4、QF6、QF2、QF3、QF1)。
发电机组起动、建压、并网、双回线输电;保持系统电压U S = 300V 或 400V
3
邵阳学院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综合实验指导书
可调整旁边的变压器调整无穷大母线电压; 7.合上原动机开关,按“停机/开机”按钮使“开机”灯亮,调速器将手动
或自动启动电动机到额定转速; 8.当机组转速升到 95%以上时,微机励磁调节器自动将发电机电压建压到
与系统电压相等。 9.调整:调整“TGS-04 型微机调速装置”上的“增速”和“减速”按钮来
最小三个条件,即 (U1 − U 2 ) ≈ 0 、 ( f1 − f2 ) ≈ 0 、 Δδ ≈ 0 ,方可并网(手动、自
动)。
三、实验内容和方法
开电源前,调整实验台上的切换开关的位置,确保:三个电压指示为同一 相电压或线电压,发电机运行方式为并网运行,发电机励磁方式为手动励磁(或 自动励磁),励磁电源为他励,并网方式选择手动同期(或自动准同期)。
U F U Z Uα ΔU ΔP ΔQ
0.5
单回路 1
(3)发电机组的解列和停机。调节调速装置和励磁装置,使发电机组有功功 率,发电机无功功率,断开发电机开关;灭磁、断开实验台上的灭磁开关;接下 微机调速装置的停止键,使转速减小到零时,关闭原动机电源。
电力公司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实验目的:1. 了解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方法。
3. 分析不同运行条件下的电力系统稳定性。
实验时间:2023年4月10日实验地点:电力公司实验室实验设备:1. 电力系统仿真软件2. 电力系统稳定器3. 数据采集仪4. 计算机及外围设备实验原理:电力系统稳定性是指电力系统在受到扰动后,能够恢复到稳定运行状态的能力。
电力系统稳定性分析是保障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重要手段。
本实验通过仿真软件对电力系统进行稳定性分析,验证不同运行条件下的系统稳定性。
实验步骤:1. 软件准备:启动电力系统仿真软件,设置仿真参数,包括系统拓扑结构、发电机参数、负荷参数等。
2. 仿真设置:设置仿真场景,包括正常运行、负荷增加、故障等情况。
3. 稳定性分析:运行仿真软件,观察系统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响应,分析系统稳定性。
4. 数据采集:使用数据采集仪采集仿真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如发电机功率、线路电流、电压等。
5. 结果分析:根据采集到的数据,分析系统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稳定性。
实验结果及分析:1. 正常运行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正常运行条件下,系统稳定运行。
仿真结果显示,发电机功率、线路电流、电压等参数均在允许范围内波动,系统稳定性良好。
2. 负荷增加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当负荷增加时,系统稳定性受到一定影响。
仿真结果显示,发电机功率、线路电流、电压等参数波动较大,但均在允许范围内。
通过调整发电机出力、线路容量等措施,可以使系统恢复稳定运行。
3. 故障条件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故障条件下,系统稳定性受到严重影响。
仿真结果显示,发电机功率、线路电流、电压等参数波动较大,部分线路甚至出现过载现象。
为保障系统稳定性,需要迅速切除故障线路,调整发电机出力,提高线路容量等。
4. 系统稳定性改善措施针对系统稳定性问题,提出以下改善措施:(1)优化系统拓扑结构,提高线路容量;(2)加强设备维护,提高设备可靠性;(3)实施故障快速切除策略,降低故障影响;(4)采用先进的控制策略,提高系统调节能力。
综合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的开题报告
综合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迅速发展,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电力领域中,新能源如风能、光能等的发电量也越来越多,但同时也引起了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方面的问题,给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运行带来了挑战。
因此,对于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研究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问题,掌握暂态稳定性分析的基本原理方法,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1.收集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相关文献与数据。
2.研究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理论基础,包括暂态稳定性的定义、稳态和暂态的区别、暂态稳定性的变量和指标等内容。
3.分析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重点研究风电、光电等新能源的接入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
4.基于PSCAD模拟软件,建立一个模拟实验电力系统,并对此系统进行暂态稳定性分析,研究不同状态下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表现和对策。
5.总结暂态稳定性分析的结果,并对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控制提出相关建议。
四、预期成果1.掌握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加深对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问题的认识。
2.通过建立模拟实验电力系统,解决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分析方面的问题。
3.提出有针对性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措施,并为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控制提供相关建议和思路。
五、可行性分析本研究的可行性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有丰富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研究文献和相关数据可供参考。
2.现今电力系统建设已经非常成熟,PSCAD模拟软件等相关工具已经可以对电力系统进行较为精细的分析。
3.通过本次研究,可以提高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水平,为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与控制提供参考依据。
六、研究计划本研究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阶段一:调研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和相关文献,了解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问题和影响因素。
2.阶段二:理论研究电力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基本概念和指标,明确本次研究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课程项目报告学院(系):电气工程学院电力工程系年级专业:学生姓名:完成日期: 2015.10.25目录1.问题重述 (2)2.问题求解 (2)2.1 问题一求解 (2)2.2 问题二求解 (2)2.3 问题三求解 (4)2.4 问题四求解 (5)2.5 问题五求解 (6)3.附录 (7)3.1 问题一程序 (7)3.3 问题三程序 (9)3.4 问题四程序 (10)3.5 问题五程序 (10)1.问题重述500kV架空输电线路,三相导线水平排列,相间距离10m,采用四根LGJQ-700型组成的分裂导线,分裂间距400mm。
项目要求:(1)计算线路单位长度的等值电阻、电抗和电纳;(2)线路长度为450km,分别计算分布参数和集总参数Π等值电路模型参数,并比较其差值大小。
若线路长度从200km增加到1000km,每次增量为100km,比较两种模型差值的变化,并以表格和图形的形式给出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3)计算出线路的波阻抗、传播系数和自然功率,采用Simulink进行仿真,分析线路输送功率为自然功率时,线路上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和相位随线路长度变化的关系;(4)当线路空载和轻载时,计算线路的电压损耗,分析末端电压的变化规律。
(5)采用Simulink仿真,分析线路的传输功率极限,线路输送功率与电压有效值和相位之间的关系。
2.问题求解2.1问题一求解1.1计算每相电阻。
LGJQ-700型每相单位长度的电阻(环境温度20℃)为:γ1=14xρs=31.54X700=0.0113(Ω/km)1.2.1三相导线的几何均距为:D m=D ab D bc D ca3=10(m) 1.2.2计算导线等值半径为:γeq= γd12d13d144=184.5mm 1.2.3计算等值电抗为:x1=0.1445lg D mr eq +0.0157nu r=0.2545(Ω/km)1.3计算等值电纳为:b1=7.58lg D mrX10−6=4.3716X10−6(S/km)2.2问题二求解2.1π型等值电路的分布参数为:Z‘=Z c sinℎrl=4.7095+j110.2810(Ω)Y′=1c(cosℎrl−1)=8.5819X10−7+j1.0025X10−3(S)2.2计算集总参数:Z=r1+j x1l=5.0850+j114.5250(Ω)Y=g1+j b1=0+j9.8361X10−4(S)图一两种模型变化关系图2.3问题三求解3.1计算波阻抗:z c= z1y1=241.3407+j-5.3552=241.40014∠-1.271°(Ω) 3.2计算传播系数:γ=z1y1=2X10−5+j1.0550X10−33.3计算自然功率:P e=U22c=1035.3701(MW)3.3.2计算无损线路电感L1=x1ω=0.8101e−3H/km3.3.3计算无损线路电容C1=y1=13.915e−9C/km表二线路上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和相位随线路长度变化的关系表在输出功率为自然功率时,沿线各点电压和电流的有效值分别相等,同一点的电压和电流都是同相位的,得出:U x=U2cosβx+jsinβx=U2e jβxI x=I2cosβx+jsinβx=I2e jβx图二Simulink进行仿真电路2.4问题四求解4.1线路末端空载时由式U1=U2cos x1b1l,当始端电压为U N时U2=U cos x1b1l电压损耗%=U1−U2U NX100%表三末端电压与线路长度关系表图三线路末端空载时末端电压与线路长度关系图4.2线路末端轻载时也会产生末端电压升高的现象。
2.5问题五求解图四传输极限有功功率图五传输极限无功功率在忽略电阻的情况下,线路的始末端的有功功率相等,线路的传输功率与两端电压的大小及相位查θ之间的关系为:P=U2U1Xsinθ线路传输的极限传输功率为982.32MW3.附录3.1问题一程序clc,clear%导线计算半径LGJQ-700 18.12%计算电阻s = 700; %导线截面积(mm2)d = 4; %分裂根数r1 = 31.5/s/d; %r1 = p/s/d;铝的电阻率p = 31.5%计算电抗Dab = 10; %三相导线相间距离单位(m) Dbc = 10;Dac = 10;r = 18.12;%几何均距Dm = (Dab*Dbc*Dac)^(1/3);%计算导线等值半径(mm)d12 = 400;d13 = 400;d14 = 400;Req = (r*d12*d13*d14)^(1/4);Req = Req/1000; %mm->m%等值电抗X1 = 0.1445*log10(Dm/Req)+0.0157/4;%等值电纳b1 = 7.58*10^-6/log10(Dm/Req);fprintf('\n单位长度线路参数\n');fprintf('R1=%1.4f(Ω/km)\n',r1);fprintf('X1=%1.4f(Ω/km)\n',X1);fprintf('b1=%1.4e(S/km)\n',b1);3.2 问题二程序clear all; %Removes all variables from the workspace close all; %Closes all the open figure windowsclc; %Clears the command window and homes the cursor %线路长度和单位长度线路参数l=450;r1=0.0113;x1=0.2545;b1=4.3716e-6;z1=r1+x1*1i;%极坐标转换为直角坐标函数:Z = R*exp(i*theta) y1=b1*1i;%计算波阻抗和传播系数Zc=sqrt(z1/y1);gama=sqrt(z1*y1);fprintf('\n波阻抗\n');fprintf('Zc=%1.4f+j%1.4f=%1.5f∠%1.3f°(Ω)\n',real(Zc),imag(Zc),abs(Zc),angle(Zc)*180/pi);fprintf('\n传播系数\n');fprintf('γ=%1.e+j%1.4e\n',real(gama),imag(gama));%计算Pi型等值电路参数Z=Zc*sinh(gama*l);Y=(cosh(gama*l)-1)/Zc/sinh(gama*l);%显示参数fprintf('\n分布参数\n');fprintf('Z=%1.4f+j%1.4f(Ω)\n',real(Z),imag(Z));fprintf('Y/2=%1.4e+j%1.4e(S)\n',real(Y),imag(Y));%与集总参数比较fprintf('\n集总参数\n');fprintf('Z=%1.4f+j%1.4f(Ω)\n',real(z1*l),imag(z1*l));fprintf('Y/2=%1.4e+j%1.4e(S)\n',0,b1*l/2);%计算Pi型等值电路中的等值电感和等值电容L=imag(Z)/2/pi/50;C=imag(Y)/2/pi/50;fprintf('\nΠ型等值电路中的等值电感和等值电容')fprintf('\nL=%1.4f(H);C=%1.4e(F)\n',L,C);%集总参数和分布参数电路对比l=200:100:1000;[m,n]=size(l);for i=1:nZ=Zc*sinh(gama*l(i));Y=(cosh(gama*l(i))-1)/Zc/sinh(gama*l(i));deltZ(i)=Z-z1*l(i);deltY(i)=Y-y1*l(i)/2;z(i)=Zc*sinh(gama*l(i));y(i)=(cosh(gama*l(i))-1)/Zc/sinh(gama*l(i));zz(i) = z1*l(i);yy(i) = y1*l(i)/2;endfprintf('\n分布参数和集总参数Π等值电路模型参数差值')deltZdeltYfigure(1); %设定绘图窗口1subplot(2,2,1),plot(l,real(deltZ),'r-*')xlabel('L(km)'); %X坐标名称和单位ylabel('real(Z’)-real(Z)'); %Y坐标名称和单位title('串联阻抗实部差值变化')%添加标题subplot(2,2,2),plot(l,imag(deltZ),'r-*')xlabel('L(km)');ylabel('imag(Z’)-imag(Z)');title('串联阻抗虚部差值变化') subplot(2,2,3),plot(l,real(deltY),'*-')xlabel('L(km)');ylabel('real(Y’)-real(Y)');title('并联导纳实部部差值变化') subplot(2,2,4),plot(l,imag(deltY),'*-')xlabel('L(km)');ylabel('imag(Y’)-imag(Y)');title('并联导纳虚部差值变化') %自然功率Un=500e3;Pe=Un^2/Zc;fprintf('\n自然功率\n');fprintf('Pe=%1.4f(MW)\n',Pe/1e6);3.3问题三程序3.4问题四程序clear all; %Removes all variables from the workspace close all; %Closes all the open figure windowsclc; %Clears the command window and homes the cursorx1=0.2545;b1=4.3716e-6;l = 100:200:1300;for i = 1:7UU(i) = 1/cos(sqrt(x1*b1)*l(i));u(i) = (cos(sqrt(x1*b1)*l(i))-1)/cos(sqrt(x1*b1)*l(i)); endplot(l,UU,'-*b')xlabel('L(km)');ylabel('U2/UN');3.5问题五程序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