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平均数导学案
学习平均数,轻松掌握四年级数学教案8.1
本文将介绍四年级数学教案的第八章第一节——学习平均数。
简单易懂的教案将会帮助学生轻松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一、概念介绍我们常常使用平均数来得到一个集合中所有数值的总体表现。
例如,如果有三个人的年龄分别为8、10和12岁,我们可以计算他们的平均年龄为10岁。
平均数是一种代表性的数值,能够更好的反映数据的总体特征。
二、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计算一个集合的平均数非常简单,只需要将集合中所有数值相加并除以数值的个数即可。
下面我们以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1、已知成绩分别为76、85、92和68,求平均分。
将所有成绩相加,76+85+92+68=321,除以成绩的个数,即4。
这个集合的平均分为321÷4=80.25。
2、计算生产线上5台机器的运行时间的平均值,分别为56、48、42、62和51分钟。
将所有运行时间加起来,56+48+42+62+51=259,除以机器个数,即5。
这个集合的平均运行时间为259÷5=51.8分钟。
三、应用实例让我们看一些实际的应用实例,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1、小明在一个月内去了16次游泳池,每次游泳的时间都不同,他将所有游泳的时间相加得到总时间为36小时,求小明每次去游泳池的平均时间。
我们需要计算小明游泳的平均时间。
我们将总游泳时间除以小明去游泳的次数。
平均游泳时间=总游泳时间÷游泳次数=36小时÷16次=2.25小时。
小明每次去游泳池的平均时间是2.25小时。
2、邮局在一个月内处理了1570封信件,平均每天处理了多少封信件?将总封数除以每月的天数从而得到平均每天的处理封数。
平均每天的邮件处理数量=1570÷30=52.33。
邮局平均每天处理了52封信。
四、教学建议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练习一些简单的计算来提高他们的平均数理解和计算能力。
以下是一些建议。
1、请学生写出下列单词的英文。
平均数:mean集合:set数值:value相加:add除以:divide2、请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认识平均数的教案8.1详解
文章标题:认识平均数的教案-8.1详解一、教学目标1、认识平均数的定义和作用,明确平均数求解方法。
2、学会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掌握场景化思维。
3、提升学生计算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二、教学重点1、平均数的概念。
2、平均数的求解方法。
三、教学难点1、难以用平常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说明平均数的概念。
2、求解平均数需要一定的基本算术知识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收集一些简单的平均数的例子,方便学生理解概念。
2、准备课件或黑板写字板等教具,方便讲解求解方法。
3、班级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运用四则运算。
四、教学步骤1、概念阐释(10分钟)(1)解释平均数的概念。
(2)引用例子。
(3)提升学生兴趣。
2、知识点讲解(30分钟)(1)具体讲解平均数的求解方法。
(2)讲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
3、实例分析(50分钟)(1)老师给出实际题目,学生自行解答求解平均数。
(2)老师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不同的解法。
(3)引导学生通过场景化思维运用平均数解决现实问题。
(4)学生联合进行讨论。
4、课堂互动(20分钟)(1)老师通过互动和提问,引导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复述和总结。
(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提出自己的问题。
五、教学后记在这堂课中,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了解到了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通过学生个人和小组的分析能力和场景化思维,学生们也掌握了如何使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课堂互动,学生们也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始终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展开,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学习概念和技能。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
本节课通过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为背景,让学生在探究中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
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他们从实际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探究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3.案例教学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教学。
2.教学素材:准备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用于教学。
3.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情境,如运动会、聚餐等,引导学生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求平均数的需求。
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含义,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
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批改,给予评价和指导。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个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生活情境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于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应用有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实践和引导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和思考,培养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的性质和局限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和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平均数的求法。
3.交流讨论法:通过小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分享和理解各自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的计算器、练习本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班级同学去公园游玩,一共花费了多少钱,每个人平均花费了多少钱,来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计算每个人的平均花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几个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如班级同学的平均身高、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8.1 平均数》导学案
8.1 平 均 数项目 内 容1. 把2.3千克、2千克30克、0.23吨、230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 )>( )>( )>( )2. 见教材第87页例题。
分析与解答:(1)通过计算可知,甲、乙两组掷圈的总成绩都是( )分,因为两组的人数不相同,单从总成绩来比较,是不可能知道哪组的成绩更好的。
(2)已知甲组8人掷圈的成绩是( )分,则平均每人掷圈的成绩是( )分;乙组7人掷圈的成绩是( )分,则平均每人掷圈的成绩是( )分。
因为( ),所以( )组的成绩更好。
(3)用每组的总成绩除以这个组的人数,得到( ),再进行比较更合适。
3. 通过预习,我知道了:求平均数,用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 )。
4. 预习后我还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5. 夕阳红养老院有6位老人,他们的年龄分别是75岁、82岁、94岁、85岁、77岁、91岁。
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多少岁?6. 把下表填完整。
“新苗杯”儿童歌手大奖赛成绩统计表评分得分选手陈老师王老师李老师平均得分1号89分85分96分2号91分96分86分3号92分95分92分温馨提示知识准备:总数÷份数=平均数。
参考答案1. 0.23吨>2.3千克>2千克30克>230克2. (1)56(2)56 56÷8=7 56 56÷7=88>7 乙(3)平均数3. 个数5. 84岁6. 90分91分93分。
8.1.2平均数导学案
8.1平均数导学案2一.学习目标1.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2.会用它们解决有关实际的问题. 二、知识回顾 1. 算术平均数:x =)x x x (n1n 21+++ ; 加权平均数:kkk f f f f x f x f x x ++++++=212211.2.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的零花钱捐给失学儿童,每人捐款如下(单位:元)10、12、13、21、40、19、20、25、16、30,那么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3.某人打靶,前3次每次中靶环数为9环,后7次每次中靶环数为7环,那么他的射击平均成绩是多少?三、导学过程阅读课本第255页的“议一议”前面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1.某学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察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
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黑板 门窗 桌椅 地面 一班 95 90 90 85 二班 90 95 85 90 三班85909590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交流评价1:小组内交流,互评对错,并帮助改正,分析错误原因,加以总结。
共性的问题全班交流阅读课本第255页的“议一议”---256页的内容,完成下面问题:1.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
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了9%、30%、6%。
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下面有小明和小亮的做法,你认为哪个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的做法:()%15%6%30%931=++ 小亮的做法:%3.97200120036007200%61200%303600%9=++⨯+⨯+⨯2.知识对比: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1)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而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2)由于权的不同,导致平均数结果不同,所以权决定了平均数的结果. 3.八年级一班共有学生46名,学生的平均身高为1.58米,小明身高为1.59米,但小明说他的身高在全班是中等偏下的,班上有25个同学比他高,20个同学比他矮,这可能吗?交流评价2:小组内交流,互评对错,并帮助改正,分析错误原因,加以总结。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1平均数62》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1平均数62》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8.1平均数62》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围绕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展开。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通过实际例题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例题演示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生动的例题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通过练习题和小组合作,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
2.准备多媒体教具,如PPT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几个苹果?让学生猜测答案,从而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教材中的例题,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以一个班级为例,班级里有20个学生,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40cm、145cm、150cm等,求这个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求法,并让学生自己尝试计算。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选择一个例子,求平均数。
可以选择教材中的练习题,也可以自己编写例子。
例如,一组有4个学生,他们的年龄分别是10岁、11岁、12岁,求这组学生的平均年龄。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例如,如果一组学生的年龄分别是10岁、11岁、12岁、13岁,求这组学生的平均年龄是多少?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案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技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够在小组中进行学习和讨论。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提出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什么是平均数?我们为什么要用平均数?”2. 概念讲解(15分钟)•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的总和除以总个数。
•示例:给出一个简单的例子进行讲解,如:小明每天跑步的距离为4公里、2公里、6公里,求这三天的平均距离。
3. 计算方法(2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行分组,每组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向全班汇报答案。
•师生互动:老师与学生讨论各组的解答,引导学生找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和规律。
4. 实际问题解决(20分钟)•组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几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
•展示讨论: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答案,全班进行讨论和补充。
5. 拓展延伸(10分钟)•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进一步巩固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范围。
四、课堂作业1.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题目,练习计算平均数。
2.自主设计一个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运用平均数进行解答。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的方式,加深了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在未来的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巩固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导学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八单元平均数导学案4.8.1 平均数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经历探索平均数的过程,学会寻找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先总后分,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学习过程】一、知识铺垫1.班级图书角的书架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本书。
同学们能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吗? 二、自主探究例:李健和张亮进行投篮比赛,下面是他们每个人每轮投篮(50次)投中的个数统计表。
李健投篮统计表 单位:个张亮投篮统计表 单位:个比一比,谁投得准。
1.想一想:2.算一算:(1)李健平均每轮投中的个数:(2)张亮平均每轮投中的个数:通过比较:投得准。
3.议一议:平均数有哪些作用?怎样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呢?三、课堂达标1.求出下列每组数据的平均数。
(1)13 11 15 12 19(2)125 150 230 3512.学校要举行跳远选拔赛,下面是张兰和李红跳远成绩(单位:厘米)。
你认为应选哪位同学参加比赛?【学习评价】4.8.2 平均数练习课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掌握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过程】一、回顾整理引导学生回想学过的知识。
自己做一个简单的整理。
二、巩固练习(一)基本练习1.判断:(1)小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1厘米,小明所在班级平均身高135厘米,所以小华比小明矮。
()(2)全体同学为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12元,李洁同学可能捐了15元()(3)小明语文、数学、英语三科的平均成绩是93分,小明的语文成绩是93分。
()(4)一条小河平均水深1米,小强身高1.2米,他不会游泳,但他下河玩耍池肯定安全。
()(5)城南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
那么,全校每个同学一定都捐了3 元。
()(6)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李强是学校排球队队员,他的身高不可能是155厘米。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平均数|冀教版(1详细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八章第一节课,主要讲解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一、导入环节(1)通过举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时候需要计算一组数的平均值,平均值是什么呢?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各个数据的算数平均值,即所有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比如说我们计算一周的体温值,数据依次为36.3℃、36.8℃、37.1℃、36.7℃、37.0℃,这5个数的平均值就是(36.3+36.8+37.1+36.7+37.0)÷5=36.98℃,这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通过小练习检测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程度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数字:18、22、24、17、20,让学生分别计算这组数字的平均数,看看谁最先算出结果并且答案正确。
这样可以检测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程度。
二、教学过程(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举一些需要计算平均数的例子,例如:一组数据中有5个数,分别为35、40、45、50、55,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怎么计算呢?答案就是(35+40+45+50+55)÷5=45,也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45。
再给同学们一些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例如:丽丽用7天的时间分别买了5元、6元、7元、8元、5元、9元、6元的东西,这7天里,她平均每天花了多少钱?解:(5+6+7+8+5+9+6)÷7=6元,丽丽平均每天花了6元。
(2)平均数的应用让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学校的班级里要举行运动会,为了保证公平,需要计算出每个人的体育成绩平均值,才能判断谁是优胜者。
如果班里有30个学生,他们的体育成绩分别是80分、85分、90分、92分、85分、90分、95分、100分、85分、80分、75分、85分、90分、88分、90分、95分、96分、93分、91分、85分、80分、75分、85分、90分、92分、88分、90分、95分、96分、93分,每个人的平均成绩怎么计算呢?解:把所有30个学生的成绩加起来,得到总成绩:80+85+90+92+85+90+95+100+85+80+75+85+90+88+90+95+96+93+91+85+ 80+75+85+90+92+88+90+95+96+93=2664。
8.1平均数(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 人教版
8.1平均数(教案)- 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1. 平均数的概念。
2. 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2. 求解平均数时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请学生观察并提问:这组数据的特征是什么?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这组数据的特征是每个数据都相等。
二、探究平均数的概念1. 请学生举例说明在生活中遇到的平均数现象。
2. 学生举例后,教师给出平均数的定义: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平均数的概念。
三、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1. 请学生思考: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就是将这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请学生举例说明如何求平均数。
四、实际应用1. 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请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2. 学生解答后,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五、巩固练习1. 请学生完成教材PXX页的练习题。
2. 学生完成后,教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六、课堂小结1. 请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2. 教师点评并总结。
教学延伸:布置作业:1. 完成教材PXX页的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遇到的平均数现象,下节课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使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在实际应用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平均数的概念讲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重点关注的细节:平均数的概念及求平均数的方法一、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项指标。
平均数可以消除数据之间的差异,使数据更具可比性。
八年级数学上册_第八章8.1平均数(1)导学案_北师大版 2
8.1 平均数(1)一、预习目标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2、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3、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预习过程1、知识回顾(1)已知某班参加运动的五位同学的年龄数分别是15、14、16、15、14,他们的平均年龄是岁;(2)如果一组数据5,x,3,4的平均数是5,那么x=_______.(3)某中学举行歌咏比赛,分是________分.________。
(4)某班一次数学考试的成绩为:100分的3分,90分的13人,80•分的17人,70分的12人,60分的2人,50分的3人,全班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是_______.(结果保留到个位)2、教材预习提示(1)阅读第八章章头文字与图形,并思考本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2)根据课本给出的CBA(中国篮球协会)2000—2001赛季冠亚军的队员的相关资料如何分析两队的实力情况?通常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试分析一下,并把分析的方法与结果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3)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公式是什么?(4)课本想一想中小明计算年龄平均数时采用了什么方法?与直接运用公式相比,有何作用?(5)课本例1给出两种计算考核成绩的办法,他们分别怎样计算的,为什么采用(2)的计算办法?(6)什么是加权平均数?权的大小反映了什么问题?延伸与拓展已知x1,x2,…x n的平均数为3,求(1)3x1,3x2,…,3x n的平均数为。
(2) x1+2,x2+2,…,x n+2的平均数为。
(3)3x1+2,3x2+2,…,3x n+2的平均数为。
(4)ax1+b,ax2+b,…,ax n+b的平均数为。
例2、某校规定:学生期末总评成绩由卷面成绩、研究性学习成绩、平时成绩三部分构成,各部分所占比例为:卷面成绩、研究性学习成绩、平时成绩所占的权重比为60%∶20%∶20%,.小明本学期数学学科三部分成绩分别是90分、80分、85分,则小明的期末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若规定85分为优秀,小明能否得优?三、达标检测1.数据5、3、7、8、12的平均数是_______;2.5个数据的和是400,其中两个数据的和为157,则另外三个数据的平均数为______;3.在一个班40名学生中,14岁的有5人,15岁的有30人,16岁的有5人,则这个班学生的平均年龄为_______岁;4.某班50名学生期中考试,数学平均分为92分,其中女同学24人,平均分为90分,则男同学的平均为_________分(精确到0.1分)1、在一次青年歌手大奖赛上,七位评委为某位歌手打出的分数如下:9.5,9.4,9.6,9.9,9.3,9.7,9.0,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后,所剩数据的平均数是()A、9.2B、9.6C、9.4D、9.52、已知3,7,4,a 四个数的平均数是5,且18,9,7,a ,b 五个数的平均数为10,则a ,b 的值分别为( ) A 、6,10 B 、6,12 C 、5,10 D 、5,113、某学习小组共8人,在一次数学检测中,得100分的1人,得90分的2人,得74分的4人,得64分的1人,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A 、6,10B 、6,12C 、5,10D 、5,11 已知,321,,x x x 的平均数是x ,那么87,87,87321+++x x x 的平均数是__________.1、某班共有学生50人,平均身高为168cm ,其中30名男生平均身高为170cm,•则20名女生的平均身高为________.2、某居民院内月底统计用电情况,其中3户用电45度,5户用电50度,6户用电42度,则平均每户用电()A.41度 B.42度 C.45.5度 D.46度3、甲、乙、丙三种糖果售价分别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将甲种8千克,•乙种10千克,丙种3千克混在一起,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A.6.7元 B.6.8元 C.7.5元 D.8.6元4、某商场四月份随机抽查了6天的营业额,结果分别如下(单位:万元):2.8,•3.2,3.4,3.0,3.1,3.7,试估算该商场四月份的总营业额,大约是______万元.6、小林在八年级第一学期的数学书面测验成绩分别为:平时考试第一单元得84分,第二单元得76分,第三单元得92分;期中考试得82分;期末考试得90分.如果按照平时、期中、期末的权重分别为10%、30%、60%计算,那么小林该学期数学书面测验的总评成绩应为多少分?四.学习小结1、算术平均数:2、加权平均数:3、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于联系:8.1 平均数(2)一、预习目标1、会求加权平均数,并体会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1平均数60》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1平均数60》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8.1平均数60》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围绕着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展开。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学生可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对于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接受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生活情境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的思考。
3.合作交流法: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例题和练习题,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例如:班级里有20个同学,他们的身高分别是130cm、140cm、150cm……160cm,问这个班级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呈现(10分钟)展示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教师的讲解,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合作,解决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例如:一家三口的年龄分别是30岁、25岁、5岁,问这个家庭的平均年龄是多少?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商场搞促销活动,买三件商品的平均价是100元,这件商品的原价可能是多少?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8.1,算术平均数详解
教师姓名:XXX教学班级:四年级X班教学学科:数学教学内容:8.1 算术平均数详解教学目标:1.理解算术平均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能够熟练计算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3.能够将问题转化为求算术平均数。
教学重点:掌握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将问题转化为求算术平均数。
教学方法:讲述法、实验法、探究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知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组数据,如12,15,18,20,22,24等,问学生如何求这组数的平均数。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概念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算术平均数的含义。
二、探究算术平均数计算方法探究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实践来深刻理解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师可以给学生几组数据,让学生自行计算这些数据的平均数。
此时,教师可以给出计算公式:平均数=所有数的和÷数的个数,帮助学生更加规范地计算平均数,并且理解公式的基本形式。
三、练习教师可以给学生分发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
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调整难度,从简单到复杂,帮助学生渐进式地提高。
四、拓展思维在教学的阶段,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关于平均数的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并且将问题转化为求平均数的方式进行解题。
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个成绩单,问学生全班同学的平均分是多少,并且可以适当加大难度,比如只求英语成绩的平均值,或者求某一学科的平均值等。
五、总结教学的阶段,教师可以对所教授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总结,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得心应手。
同时,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简单的评估,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反思算术平均数是四年级数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对于学生的日后学习以及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本次教学,我发现学生们通过实践不仅能够更深刻理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且能够将一些与平均数相关的问题转化为求平均数的方式来解决。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人教版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1 平均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8.1 平均数》这一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内容安排从生活情境入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的特点,最后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平均数的求法。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也接触过一些统计图表,对数据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理解可能会有一些困难,特别是求平均数的方法和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平均数。
3.让学生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计算平均数。
2.难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练习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实物等。
2.学具:笔记本、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小明有一袋糖果,他邀请了几个朋友来家里玩,他想把糖果平均分给朋友们,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例如,给出一个班级的成绩单,让学生计算这个班级的平均分。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是表示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数,它是所有数据加起来除以数据的个数。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可以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计算平均数,也可以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一家超市进了一箱苹果,共有12个,每个重500克,这箱苹果的总重量是多少?”4.巩固(10分钟)通过一些游戏或活动,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平均数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平均数的基本原理。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主要包括:逻辑推理、数据分析、数学建模。
1.逻辑推理: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推理能力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数据分析: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据,运用平均数对数据进行合理的描述和解释,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平均数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平均数的基本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8.1平均数60》人教版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8.1平均数60》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8.1平均数60》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含义、求法及其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会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具有初步的运算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练习来加深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需要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求几个数的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例和练习题目。
2.练习题:准备一些实际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操练。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小物品,用于实例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某班有30名学生,数学考试的成绩分别是70、80、90、…、60,问该班的平均成绩是多少?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求平均数,如:某商店卖出苹果、香蕉、橙子三种水果,分别卖出20、30、40千克,问这三种水果的平均卖出量是多少千克?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平均数的练习题目,如:某班有20名学生,身高分别是140cm、145cm、150cm、…、135cm,问该班的平均身高是多少cm?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进行汇报。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8.1《平均数》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并运用数学方法求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知识,具备了初步的运算能力。
但学生在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平均数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生活实例和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平均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操作教学法: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动手求解平均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问题解决法: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和操作活动。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练习题和实际问题。
3.教学道具: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如小球、尺子等,用于直观展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篮球比赛中的得分、跑步比赛中的用时等,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平均数?为什么需要平均数?2.呈现(10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的操作活动,如测量物体的长度,计算每组的平均长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1平均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
探究1:算数平均数
下表是CBA (中国篮球协会)某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的身高、年龄:
根据以上数据,思考以下问题: 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
2.如果说“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3.哪知球队队员更为年轻?通过计算说明。
算术平均数的概念:
根据预习,独立完这道题的解答:
探究2:加权平均数
某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A B C
创 新 72 85 67 综合知识 50 74 70 语 言 88 45 67
(1) 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决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 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3)另一家公司对这三名候选人进行了重新权衡,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 1∶3∶2 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由上面的结论讲解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 思考:以上三种结果为什么不同?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在哪里?三、当堂检测:
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
小颖的上述三项成绩依次为 92分、80 分、84 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分?
四、课后反思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