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渚州)

合集下载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以陕西省韩城市为例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以陕西省韩城市为例

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以陕西省韩城市为例张海龙【摘要】以陕西省韩城市为例,依据新时期我国农村建设要求,从韩城市农村地区居民点用地特征入手,选取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3个方面的16个相关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利用生态位理论与模糊物元模型,评价其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将韩城市农村可用作居民点的土地依据适宜性划分为4个等级:高适宜居民点用地、一般适宜居民点用地、不适宜居民点用地和禁止居民点用地.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居民点选址提供参考.%Taking Hancheng City of Shaanxi Province as study area,according to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Hancheng city,it selected 16 relevant indicators from ecological,productive and living conditions three aspects,to establish the index system for rural residential land suitability evaluation.With the help of niche and fuzzy matter element model,suitability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was evaluated,suitability of rural residential land in the district was divided into 4 grades:highly suitable residential land,suitable residential land,unsuitable residential land and forbidden residential land.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reference for selection of residential land of vast rural areas in China.【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7(045)021【总页数】4页(P199-202)【关键词】生态位理论;农村居民点;适宜性评价;韩城【作者】张海龙【作者单位】商洛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商洛 72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3居民点是人们集聚形成的定居地点。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GIS技术下的渚洲土地适宜性评价目录摘要一、前言1、问题的提出2、研究现状3、研究内容4、研究流程二、基础理论1、基本概念2、研究技术方法Ⅰ层次分析法ⅡGIS与空间分析(1)地理信息系统(2)空间分析三、研究区域概况四、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与方法1、评价目标的确定2、评价体系的拟定3、评价因子的选取4、评价因子数据获取(1)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2)评价因子专题数据生成.五、评价分析模型与结果分析1、评价分析模型2、评价结果分析(1)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2)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3)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六、结论参考文献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评价模型相结合,以莱西市渚洲地区的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作为评价对象。

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选定了海拔、坡向、坡度、水源灌溉和交通通达性五个评价因子作为农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评价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GIS的叠加分析、栅格数据聚类分析、DEM地形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获取了研究区域的评价因子专题层。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和法与限制性因素法对研究区域的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的评价。

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一、前言1、问题提出土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农业生产同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被当作基地、立足点和空间操作场所而发挥作用,而且被当作极其重要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发挥作用,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
分析具有空间属性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等数据,结合专家
知识和经验,对特定地区的用地进行评价和分析,确定其适宜的用途类型,从而实现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需求、
社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区域内不同用途的用
地适宜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健康
发展。

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数据收集:收集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等数据,包括地
形地貌、水文水资源、气候环境、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人口分布等。

2.数据整理和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插值等,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评价指标选取和权重确定: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的特点,选取
适宜的评价指标,如土地承载力、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环境适应性等,并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反映其对评价结果的相对重要程度。

4.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利用GIS工具,将数据按照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包括空间叠加、缓冲区分析、属性查询等,构建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模拟不同因素对用地适宜性的影响。

5.评价结果分析和展示: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对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用地适宜性等级,同时利用GIS技术将结果以可视化形式展示,包括制作适宜性图、统计图表等。

1.空间分析能力强:GIS可以处理具有空间属性的数据,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关系,从而帮助评价人员更好地理解用地适宜性的空间特征和变化趋势。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建立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综合评价,以确定不同用途土地的适宜程度。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是一种运用计算机和各种专业软件来进行地理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分析以及展示的技术手段。

将土地适宜性评价与GIS相结合,可以更加准确、高效地评价土地适宜性。

下面将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流程以及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土地利用政策与规划。

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土地的功能、质量、生态及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为不同用途土地的选择提供科学的指导。

通过与GIS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全程数字化,以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展示。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权重设置,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并通过相关的权重设置来确定各个指标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程度。

其次是对土地资源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需要收集和整理不同的数据,包括土壤、水文、地形等方面的数据。

然后是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将评价指标与土地资源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得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

最后是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与展示,通过GIS系统进行结果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处理、评价模型建立和结果展示三个方面。

首先,GIS系统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数据的集成和处理,方便对各种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处理。

其次,GIS可以辅助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对评价指标与土地资源数据的建模和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最后,GIS还可以实现对评价结果的展示和分析,通过地图、统计图表等方式展示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和相关统计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GIS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ARCGIS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ARCGIS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

ARCGIS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技术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对土地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其是否适宜进行其中一种特定类型的开发利用。

ARCGIS是一种功能强大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可以帮助人们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

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自然条件评价:包括土地的地形地貌、土质条件、水资源条件、气候条件等方面的评价。

ARCGIS软件可以通过地图叠加和分析功能,对不同自然条件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帮助评价人员更好地理解土地的自然特点。

2.经济条件评价:包括土地的产业基础、市场需求、投资效益等方面的评价。

ARCGIS软件可以通过经济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进行经济条件评价的空间分析和预测,为评价人员提供科学的依据。

3.社会条件评价:包括土地的人口分布、社会服务设施、环境质量等方面的评价。

ARCGIS软件可以通过空间数据的叠加和分析,对土地的社会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空间可视化展示,让评价人员更好地了解土地的社会环境。

4.技术条件评价:包括土地的交通便利程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方面的评价。

ARCGIS软件可以通过交通网络分析和基础设施数据分析,对土地的技术条件进行评价,帮助评价人员决策。

通过ARCGIS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可以带来以下几个优势:2.空间分析能力强:ARCGIS具有空间分析功能,可以通过地图叠加和分析,对不同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帮助评价人员进行科学决策。

3.可视化效果好:ARCGIS可以将数据通过地图展示出来,形成直观的图像效果,让评价人员更好地理解和分析土地的适宜性。

4.模型建立能力强:ARCGIS可以通过模型建立功能,建立适宜性评价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模型分析和优化,为评价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总结起来,ARCGIS软件可以帮助评价人员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提供数据整合、空间分析、可视化展示和模型建立等多种功能,为评价人员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GIS技术在土地评价研究中进展

GIS技术在土地评价研究中进展
总结。
G I S技术在农业用地分等定级评价 中运用广泛 近年来 G I S技术在农 用地评价工作 中得到 了广泛 的运用 ,通 过文献 分析 ,研究 主要侧重于运用 G I S技术农用地的分等定级工作 、农用 地的 适 宜性评价两大方面 ,尤其侧重于农用地 的分等定级的研究。 ( 一) 、G I S 技 术在 到农 用地分等定级工作上的研 究进展 2 0世纪 5 0年代初期 ,我 国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开始开展 ,7 O年代 开始进入 系统 的工作阶段 。农 业用地分等定级 的原因是需要掌握定 级范 围之 内农业用地的质量情况 , 然后依次为依据进行评价 ,划分 出土地 的 级别 ,最终为确定农业用地基 准地价提供依据 ,增加农业用地管理 的科 学性 。农用地定级工作又是一项具有基础性 、公益性和战略性的 土地资 源调查评价工作 ,因此 ,G I S技术在农业用 地分等定级工 作上运用 十 分广泛 。 运用 G I S在农用地评价中分等定级工作的开 展, 目前主要是定性研 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进行 , 有研究者将定性分析的结果 运用于农用地定 级成果的调整和确定工作 中,以此来提高农用地定级成果 的精度 J 。在 农用地分等定级 工作 中,王 中就 G I S 分 等定级 的科学性 进行 了研究 ,并 且给 出了科学了论 证 J 。而在分等定 级是实际工作 中,GI S技 术运用也 越来越多 ,张敏运用 G I S数据库在土地分等定级 的基础 上 ,探索土地估 价 ,以及 土壤的成分 的运算 ,以此来做 了新 浦镇农 用地的估价 案例 J 。 王淑梅等从 G I S农用地定级数据处理上人 手,进行 了详细 的论述 J 。当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作为一个人 口、资源大 国,土地资 源 的评价工作不断开展 和细化 ,土地评价涉及土地的 自然 、经济 、区位 及开发管理等诸多因素 ,主要集 中在土地质量的分等定级上 ,近年来 随 着土地评价工作的不 断深入 ,已经 形成 了一套 比较完 整 的土地评 价系 统 。其 中。地理信息系统 ( G e o g r a p h i c I n f o r m a t i o n S y s t e m ,简称 G I S )技 术作为一门新的技术 手段 ,在 2 O世纪 7 O年 代开始 引入 我 国。G I S在我 国土地评价中的应用起 步较 晚,但发展较快 ,引入后迅速 运用到 了土地 评价工作 中,更是在土地 评价 的各个 领域得 到更为深入 的发展 ,其 中, 陈华” J 、倪绍祥 J 、史 同广 ] 、 邱炳文 等学者都对 G I S 技术在土地评 价 中的应用做过 深入的分析 ,倡导 G I S 与遥感 技术的结合 ,还对 G I S 评 价方法进行 了详尽 的综述总结 。本文就近年来农业用地 、城镇建 设用地 以及工业用地三方 面,G I S 技术在其中的运用 、发展趋 势等做一个 分析

基于GIS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评价指标研究

基于GIS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评价指标研究

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发展需要满足一定的基础,即耕地,随着时代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经济也随之而发展,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矛盾。

如今建设用地规模越来越大,耕地资源变得越来越少,尤其人均耕地面积总量越来越少。

国家积极采取措施,即补充耕地,来弥补耕地数量的不足,如今耕地数量达到平衡状态,美中不足的是耕地的质量越来越低,最终给粮食生产与安全等方面带来影响,所以,本研究首先对耕地保护进行研究,采取必要的技术进行研究,即GIS 技术,基于此更好地研究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的评价指标,使永久基本农田科学划定与保护得以实现。

1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相关背景耕地是人类最为宝贵的资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耕地保护工作。

党的十八大会议召开以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等国家领导对保护耕地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明确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安全的命根子。

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千万不能突破,也不能变相突破。

要将良田沃土、绿色田园永久留给子孙后代。

守住耕地红线和基本农田红线,是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根基和命脉。

2评价指标选取的方法与原则永久性基本农田地块选择评价指标必须对区域的耕地质量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衡量,并且可以比较准确的反映出耕地的质量,本研究在评价指标选取时遵循以下原则:(1)综合性原则。

为了达到对永久基本农田地块质量综合评价的要求,应该尽可能全面客观地选取评价指标,要求评价指标具有足够的涵盖范围,避免遗漏和缺失指标,从而体现对评价对象的整体效益,有利于提高主要指标抽取的准确性。

(2)代表性原则。

基本农田地块质量的优劣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各种指标对地块质量的作用程度、作用效益、及作用方式以及相互作用是不同的,鉴于此需要选择能够直接反映区域地块质量本质特征以及影响其发生变化的指标,使指标具有较强的代表意义,以便简化评价指标的数量,在不失准确度的基础上提高研究的效率。

(3)稳定性原则。

评价指标的选取时应尽量考虑在时间序列上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是能够长期影响耕地生产力的稳定指标,是对耕地地力的最本质与最根本的影响的指标,这样在反映农田的质量时具有比较可靠的性质,可以使评价结果有较长的有效期,能够收到较好的应用效果。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之一_用地适宜性评价_位欣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之一_用地适宜性评价_位欣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之一——用地适宜性评价位 欣摘要 : 本文在分析CAD文件格式与GIS所需建模源文件之间差异性的基础上,介绍了数据的自动转换获取方法,说明了GIS用于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流程,并对GIS在城市规划其他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GIS;用地适宜性评价;DEM1引言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土地合理利用的第一步。

在建设用地的分析选择中,我们需综合考虑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且有些条件并不能具体的量化,由于影响因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传统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分析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使得评价过程中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为了更好地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本文尝试将GIS技术引入城市规划工作中,以期为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一种客观定量的分析方法。

GIS技术不仅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显示功能,能将城市用地的特征进行直观显示;同时还具有评价过程中所需的多种空间分析模型,可对图形进行距离分析、叠加分析等;另外,GIS软件中的专题图制作功能,可根据需要对某属性的分段等级和范围值任意调整,对应的显示图随之变化,这也大大方便了评价因子的等级划分和因子图、结果图的制作[1-2]。

2基于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本文以某地区小块地形数据为实验,对基于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流程进行具体分析:2.1评价因子的选择根据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基本原理,结合地区特征和数据的易获取性选择对城市发展用地具有共性且影响相对较大的独立因子,本次实验性分析选择如下因子:高程、坡度、坡向、水文地质条件、文物保护点、高速公路修建等。

2.2基于GIS技术的评价因子数据获取2.2.1源数据的处理城市规划中的源数据为CAD格式的地形文件,通常,在CAD格式下,高程点与高程注记间相互独立,只是单纯的矢量图形,高程点并没有高程属性值。

而GIS技术建模的基本是高程点与高程属性数据的相互关联。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

中图分 类号 :F 2 .1 332 l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 编号 :10 —06 (0 6 4 26一 4 0 1 08 20 )0 —05 .0
De eo me ta d p ia o fLa d u tb l y Ev l a in cso u p r y tm sd o GI v lp n n Ap l t n o n S i i t au t ci a i o De iin S p o tS se Ba e n S
X A Mi Z ANG Jabo , H iomi3 UU Yo —h o ,Z N h—in I n ,H i a2 Z AO Xa - n , uza E G Z i a g - q
(. 1
o f
M ngm n,N n gi tr nvsy af g 209 , ̄n ; aa eet a gA rl u lUi rt,N nn 105 ( i c a d ei i a
基于 GS I 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
夏 敏 。张佳 宝 。赵小 敏 。刘友 兆 曾志强 。
200 ; 108 (. 1 南京农业 大学 公共 管理 学院 ,江苏 南京 209 ;2 10 5 .中国科 学院 南京土壤 研 究所 ,江 苏 南京
3 江西农业 大学 国土资源与环境 学院 ,江 西 南昌 30 4 ) . 30 5 摘 要 :针对传统的基 于地理信 息 系统的土地适 宜性 评价 系统缺乏对 空间 问题 决策的 支持 能 力的缺点 ,以地理信 息 系统和
se . n i i yea a o e io u p r s t s l hdb sdo ( Sad dc i u p rss m ( s ) o m e pti d — u s A l ds t l v u t nd c i sp t y e i et i e ae n ei o s p t yt D s t n k s i a ua i l i b t sn o sm s a s b In sn o e u h s

GIS的土地适宜性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GIS的土地适宜性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

GIS的土地适宜性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GIS的土地适宜性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摘要:城市规划需要考虑许多问题,其中,土地适宜性直接影响规划的方向。

根据不同的土地类型来建设不同的区域,为区域规划奠定了基础。

通过运用GIS 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影响开发区规划用地生态适宜性的7个因子,并以此对生态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

关键字:土地适宜性GI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一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新兴技术,围绕着这项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形成了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是管理和研究空间数据的技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它可以对空间数据按地理坐标或空间位置进行各种处理、对数据的有效管理、研究各种空间实体及相互关系。

通过对多因素的综合分析,它可以迅速地获取满足应用需要的信息,并能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表示处理的结果。

一、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区域规划的重要作用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区域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土地合理利用的基础性工作。

在建设用地的分析选择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影响。

传统的规划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分析或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使得评价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为了更好地为区域规划提供更科学可靠的评价依据,本研究利用遥感和GIS手段探索了定量评价方法,以重庆市涪陵区为研究区,进行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二、重庆市涪陵区用地适宜性评价1、研究区概况涪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居重庆市及三峡库区腹地,位于乌江与长江汇合处,地处106°56'~107°43'E、29°21'~30°01'N,东西宽74.5 km,南北长70.8km,幅员面积2 941.46 km2。

境内地壳稳定,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以低山丘陵为主,西北部广泛分布碎屑岩,东南部出露大片碳酸盐层,岩溶地貌突出。

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以长江、乌江为主干呈网络分布,长江由西向东横穿全区,乌江由南向北流入区境。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

总报告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汇报人:2024-01-07•引言•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目录•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实践•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优势与挑战•结论与建议01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用地资源日益紧缺,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农用地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GIS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背景通过GIS支持下的农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评估农用地的利用潜力和保护价值,为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农业生产的科学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决策依据。

研究意义研究背景与意义GIS技术简介定义GIS(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空间信息管理系统,它能够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显示地理空间数据。

应用领域GIS技术在土地资源管理、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灾害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技术特点GIS技术具有空间数据的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能够提供多尺度、多维度的地理信息产品,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概述定义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土地对农业生产的适宜程度和潜在限制因素,从而确定土地的农业利用方向和利用程度的评价过程。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的自然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社会经济适宜性评价。

自然适宜性评价主要考虑土地的光照、温度、降水、土壤肥力等自然条件;社会经济适宜性评价则侧重于土地的开发成本、市场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的考虑。

应用价值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02GIS技术在农用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数据收集与处理数据来源收集包括地形、土壤、气候、水文、农业活动等在内的多源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清洗、格式转换、坐标匹配等操作,为后续分析提供统一标准的数据集。

空间叠置分析将不同图层进行叠置,识别农用地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科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技术,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

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利用GIS技术进行的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决策工具,旨在确定最佳用地类型和位置以满足特定的土地利用需求。

GIS技术在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GIS能够集成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气候、土壤等,提供全面的空间数据,并通过数据的叠加和分析,推断出不同土地类型适宜性的空间分布。

其次,GIS能够对土地的各种因素进行量化和空间分析,包括土地覆盖、土地可利用性、土地质量等,通过定义适宜性指标和权重,计算出每个空间单元的用地适宜性得分。

最后,GIS还能够将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帮助决策者理解评价结果,做出明智的用地决策。

在用地适宜性评价中,GIS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获取和预处理: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地形数据、气候数据、土壤数据等多源地理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校正、转换等。

2.用地因子分析:根据评价的要求,选取一系列用地因子,包括土壤类型、坡度、坡向、遥感影像等,通过分析这些因子的空间分布和特征,为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3.适宜性指标定义和权重划分:根据用地目标和对不同因子的重要性,定义适宜性指标,并划分权重。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土壤适宜性指数、地形适宜性指数、气候适宜性指数等,通过专家评判、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权重。

4.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根据适宜性指标和权重,建立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

常见的评价模型包括多层次线性加权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

5.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模型,计算每个空间单元的用地适宜性得分,并根据得分进行空间分布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评价结果可以分为适宜、次适宜、不适宜等几个类别,提供给决策者进行进一步的决策分析。

通过GIS技术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基于arc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arc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层次分析法 将影响土地适宜性的因素按照层 次结构进行分类,通过专家打分 或数学计算确定各因素权重,进 而进行综合评价。
模糊综合评价法 利用模糊数学理论,将定性评价 转化为定量评价,综合考虑多种 因素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流程
数据收集与处理
收集相关数据,包括地形、气 候、土壤、水文等基础数据, 并进行预处理和标准化。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土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评价方法,对土地进行适 宜性评价,得出各评价单元的 适宜性等级。
明确评价目标
确定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和 要求,为后续评价提供指导。
因素权重确定
根据评价目标和实际情况,确 定各因素的权重,为后续评价 提供依据。
结果表达与输出
将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表达, 形成土地适宜性分布图,为决 策提供依据。
在实际应用中,基于Arc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具有操作简便、可视化效果好、精度高等优点 ,得到了广泛应用。
展望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将不断改进 和完善。
未来可以利用更多的数据源和先进的算法,提高评价的精度和可靠性,更 好地服务于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
同时,应加强与其他领域的交叉研究,如生态保护、城市规划等,以拓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范围和价值。
多因素综合评价
将各评价指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权 重赋值、加权求和等方法,确定土地 的适宜性等级。
模型构建的步骤
数据收集与整理
收集相关数据,包括自然和社会经济 指标的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并进行 数据清洗和整理。
评价指标处理
对各评价指标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 数据格式转换、坐标系统一等。
建立评价模型

用ARCGIS做土地适宜性评价

用ARCGIS做土地适宜性评价

用ARCGIS做土地适宜性评价用ARCGIS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土地利用图斑为评价单元,怎么计算评价单元到公共设施的距离,人口密度,商业点密度。

最后做出各个指标的图,乘以权重。

矢量的数据可以做出来吗?我只知道先把矢量转成栅格,用空间分析模块,再用用栅格计算机算,可以做出来。

矢量的不知道能不能直接乘以权重这样来计算。

这个问的很大简直就要别人做课题呢按你说的,你自己的大概框架都没出来的啊第一,要看你手上有没这些数据的,分区的数据情况(gis需要能够图上可以表达的),如人口密度第二,这些东西只有有数据很是蛮简单的无非是个增加列之后用field caculator计算,再加上spatial join连接不同的图层field caculator 在ARCGIS哪个模块里有?你说的我大致明白了,但是有十几万个斑块,那计算起来不是累死了。

要是能像栅格计算器直接计算就好了。

这个累什么么啊,累的是计算机,十几万个板块你点一下计算机就一起帮你解决了。

收集各评价因子,矢量后做叠加分析。

应用ArcGIS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一定类型的土地作为特定使用时的适合性,即将土地质量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土地的适宜度。

这类项目一般都用空间分析来做。

也就是对栅格数据作分析。

使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Analyst)完成评价数据的空间分析过程,该模块提供了一个范围广阔且功能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集,允许用户从GIS数据中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操作,包括距离制图、表面分析、重分类、栅格计算等。

GIS的关键优势在于能够将分析算子应用到原始GIS数据中得到新的信息。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一定类型的土地作为特定使用时的适合性,即将土地质量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土地的适宜度。

这类项目一般都用空间分析来做。

也就是对栅格数据作分析。

使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Analyst)完成评价数据的空间分析过程,该模块提供了一个范围广阔且功能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集,允许用户从GIS数据中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操作,包括距离制图、表面分析、重分类、栅格计算等。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G I S-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按照张媛媛老师的要求,土地适宜性评价至少包括坡度和洪水淹没分析两个生态限制要素。

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再分析一下道路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引导作用。

一、设置分析环境在cad里把规划范围写成一个块“规划范围.dwg”。

导入gis中,双击,选择“polygon”。

右键,数据——导出数据,生成“规划范围”shp。

地理处理——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shp。

Arctoolbox右键,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

二、由等高线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1.将cad文件导入gis中。

双击cad文件名,有5个文件,选择polyline。

点确定。

2.选择高程大于0的polyline,即为等高线,生成shp.打开属性表。

点按属性选择,elevation>0.点图层名,右键,数据——导出数据,图层名“denggaoxian”。

生成的新文件加载到视图中。

3.生成TIN。

3D Analyst 工具——TIN管理——创建TIN。

注意:height field选“elevation”TIN生成了!4.转栅格。

3D Analyst 工具——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

注意:设置栅格大小(cellsize)(栅格大精度小,栅格小精度大)。

三、坡度因素评价1.生成坡度。

3D Analyst 工具——栅格表面——坡度。

输入栅格选dem。

输出栅格slope。

2.对生成的坡度进行适宜性评分。

点slope右键,打开属性表。

点“符号系统”,选“已分类”,类别改为“3”。

点“分类”。

“中断值”:第一个填“10”,第二个填“25”,第三个不改。

点确定。

再点确定。

对分类好的坡度重分类。

3D Analyst 工具——栅格重分类——重分类。

在新值一列,输入评分。

(3分最适宜,2分较适宜,1分不适宜)。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土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报告

适宜性分析是城市规划中经常用到的。

其应用范围基本分为5 大类: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的评价, 二是农业用地的评价, 三是自然保护区或旅游区用地的评价, 四是区域规划和景观规划,五是项目选址以及环境影响评价。

其中,最常用到的是城市建设用的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评价即根据各项土地利用的要求, 分析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适宜性,确定区域开发的制约因素, 从而寻求最佳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合理的规划方案。

合理确定可适宜发展的用地不仅是以后各项专题规划的基础,而且对城市的整体布局、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

在进行适宜性分析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影响因子有很多,生态方面的,经济发展方面的等等都有,不过通常情况下,适宜性分析主要考虑的是生态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如与水源,生态敏感地的距离,坡度高程等因素,所以通常意义上的适宜性评价可以狭义的理解为是生态适宜性评价。

不同尺度下的生态适宜性评价其侧重是不同的,如果是大尺度的评价,可以进行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如果具体到城市内部,可以进行居住用地工业用的适宜性评价。

具体选用什么指标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确定。

需要注意的是,适宜性评价有两种。

一种是在规划前期对区域的适宜性评价,为确定城市布局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是规划的重要依据。

另一种是对规划方案或是现有的情况进行适宜性评价,评价这个方案或是现状是不是适宜的。

显然,第一种意义更大一些。

这两种评价所采用的指标也是不同的,各有侧重。

但目前的很多论文中,经常讲这两者混淆,一般情况下,总规或一些规划的前期分析多用第一种方法,规划的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多用第二种方法。

在方法上,适宜性分析采用的理论方法是数学概念中的多准则多目标评价,可以通俗的理解为多因子权重叠加,此外,对上面提到的第二种情况,多使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其核心是计算单个指标的隶属度。

在技术实现上,适宜性分析采用GIS技术。

GIS具有强大的空间地理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并能对分析结果给予直观显示,为具有空间属性特征的用地评价提供了一种有效工具。

利用GIS进行耕地质量评等定级方法的探讨

利用GIS进行耕地质量评等定级方法的探讨

利用GIS进行耕地质量评等定级方法的探讨发布时间:2021-05-10T10:07:59.69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1期作者:张臻[导读] 摘要:文章主要是分析了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讲解了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最后探讨了耕地质量的相关理论,望能为有关人员提供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土地开发整理建设管理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830002摘要:文章主要是分析了耕地质量评价指标,在此基础上讲解了耕地质量评价方法,最后探讨了耕地质量的相关理论,望能为有关人员提供到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字:空间分析;质量定级;基准地价1、前言在当前人口、资源以及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为能够合理的配置土地资源,适当当前我国社会的发展,相关部门应当制定出政策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来进行城乡的管理,充分发挥出市场积极,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到一定的帮助。

2、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用来描述土地质量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目的是正确评价土地质量,掌握土地质量变化的过程、机制和效果。

冷疏影认为,土地质量指标体系是决策和土地管理的重要依据。

赵春雨等人认为,影响耕地质量的因素很多。

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应全面合理,对最小指标进行合理描述和评价。

国内耕地质量评价大多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的,而相关的质量评价体系主要是从耕地质量的某一方面或某一部分进行的评估。

那里选择时是否有重叠因素指标构建评价指标的主要思路是以差异为基础,以生产为核心,以耕地收入和价值为核心。

按照应力反应状态(PSR)模型的结构和工作原理,结合影响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以及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内在系统规律,该模型提出了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参考资源。

香港向斌等人建立了基于农民土地利用行为的耕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促进耕地质量全面提高,质量产权机制创新,耕地数量增加。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近4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某一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程度如何。

科学地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对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地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新兴学科,将GIS用于土地适宜性评价,增加了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更科学的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GIS;土地适宜性评价;适宜等级Abstract: the land suitable assessment is nearly 40 years of land resources, the one of the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s, land suitable assessment assessment is a land for a certain purpose whether it is appropriate, and how appropriate. Scientific evaluation of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to th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l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h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is geological and computer science cross new subject, will be used to land GIS suitable assessment, increase the accuracy of the evaluation and scientific,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land for providing a more scientific basis, has the vital significance.Keywords: GIS; Land suitable assessment; Appropriate level1 引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一切建设活动的载体,是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根本。

ARCGIS土地适宜性分析报告

ARCGIS土地适宜性分析报告

ARCGIS⼟地适宜性分析报告辽宁⼯程技术⼤学本科⽣综合训练报告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综合训练项⽬三:⼟地适宜性分析教学单位测绘学院专业测绘⼯程班级测绘14-5学⽣姓名康仲林学号 1410070308成绩⽬录1、项⽬名称 (1)2、项⽬⽬的和要求 (1)3、项⽬基本情况 (1)4、项⽬原理 (1)5、项⽬过程 (2)6、项⽬总结 (5)1、项⽬名称⼟地适宜性分析2、项⽬⽬的和要求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应⽤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应⽤模型的建模⽅法;要求学⽣借助GIS软件,独⽴完成⼟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

3、项⽬基本情况完成时间:2016年6⽉17⽇星期五个⼈⼯作情况:在实践期间对所给数据进⾏了⼟地适宜性分析操作,认真了解了ARCMAP 软件的应⽤,熟悉⼟地适宜性分析的全过程。

⽅法和过程:应⽤前期空间分析成果,结合其他相关数据,完成实验区⼟地适宜性分析模型建⽴。

领会地理信息系统应⽤模型构建的思路、⽅法和步骤。

4、项⽬原理⼟地适宜性分析过程是先把⽮量转成栅格,⽤空间分析模块,再将栅格⽤计算机计算。

添加已有的⽤于⼟地分析、评价的数据,如坡度、⽔系、⼟壤等;将各个数据空间化,转为栅格模式,以此作为适宜性评价单元,可以满⾜农业⽤地在微观层⾯上布局的精度要求;建⽴指标体系,计算权重;应⽤SpatialAnalyst进⾏空间分析,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 Analyst)为⽤户提供各种⼯具,执⾏空间分析操作,解决空间问题,主要有:邻域分析、重分类、地图代数等;进⾏适宜度计算,主要采⽤SpatialAnalystraster calculator⼯具;最后以⼟地适宜性评价图为基础,提出建议,上交评定结果5、项⽬过程(1)建⽴TIN⽹加载⾼程点gcd.shp数据通过ArcToolbox⼯具:3D Analyst⼯具->数据管理->TIN->创建TIN,如下图所⽰。

(2)由TIN ⽹⽣成栅格图通过ArcToolbox ⼯具: 3D Analyst ⼯具->转换->由TIN 转出-> TIN 转栅格,⽣成栅格图,如下图所⽰。

基于GIS技术的耕地质量评价——以H27V05区域MODSI数据为例

基于GIS技术的耕地质量评价——以H27V05区域MODSI数据为例

村乡科技XIANGCUN KEJI112XIANGCUN KEJI 2021年10月(下)基于GIS 技术的耕地质量评价——以H27V05区域MODSI 数据为例王清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南京210095)[摘要]运用ArcGIS 等软件,以轨道号H27V05的耕地范围为研究区域,利用MOD09A1遥感影像数据与DEM 数据,提取出研究区域内的耕地坡度、土壤水分指数、土壤退化程度、归一化植被指数、增强植被指数等5个耕地质量评价指标。

之后运用ArcGIS 中的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耕地质量评价,以期为贯彻落实耕地保护战略、促进耕地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耕地质量评价;MODIS ;遥感影像;GIS ;主成分分析[中图分类号]F3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21)30-112-3“民以食为天,食以农为源,农以地为本。

”作为人类生存及社会发展的基本资源,耕地可以为人们提供食物、纤维、生物燃料等,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耕地保护面临着愈加严峻的局面。

一是改革开放以来,耕地流失速度越来越快。

二是中国耕地总体质量偏低,且改善效果不够明显。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评价成果显示,2008年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80等,到了2015年则下降到9.96等(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

三是我国耕地退化现象严重,土地污染、土地沙化与水土流失等直接威胁到生态安全[1-2]。

可见,中国长期坚持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在此背景下,开展耕地质量评价有利于掌握我国耕地质量状况,对我国农业监测、产量估算和粮食安全评估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1文献综述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分析发现,有多种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

传统的耕地质量评价主要是通过人工选择足量的采样点,然后对采样点的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将采样点的集合视为一个平面,从而获取某一区域的耕地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IS 支持下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以渚州为例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摘要:土地适应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性评价,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 20 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评价模型相结合,以渚州的农用地作为评价对象,评价单元选取的是精度为 30m×30m的栅格数据。

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选定了海拔、坡向、坡度、水源灌溉、交通等级和交通通达性六个评价因子作为农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评价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 GIS 的叠加分析、栅格数据聚类分析、DEM 地形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获取了研究区域的评价因子专题层。

利用层次分析法、限制性因素法和加权指数和法模型对研究区域的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的评价。

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目录第一章前言及基础理论1.1问题的提出…………………………………………………………………………1.2国内外研究动态…………………………………………………………………………1.2.1国外研究状况…………………………………………………………………1.2.2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发展…………………………………………………1.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1.3.1评价因子体系的构建及权重的确定………………………………………1.3.2评价方法及模型…………………………………………………………………1.3.3评价单元的划分………………………………………………………………1.3.4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应用………………………………………………………1.4研究内容…………………………………………………………………………………1.5研究技术路线……………………………………………………………………………1.6研究技术方法…………………………………………………………………………1.6.1层次分析法………………………………………………………………………1.6.2GIS 与空间分析……………………………………………………………1.7研究区域概况…………………………………………………………………………第二章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的建立2.1数据搜集………………………………………………………………………………2.2数据建库实现……………………………………………………………………………第三章土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与方法3.1评价目标的确定…………………………………………………………………………3.2评价体系的拟定…………………………………………………………………………3.3评价因子的选取…………………………………………………………………………3.4评价因子数据获取………………………………………………………………………3.4.1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3.4.2评价因子专题数据生成……………………………………………………………第四章评价分析模型与结果分析4.1评价分析模型……………………………………………………………………………4.2评价结果分析……………………………………………………………………………4.2. 1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4.2.2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4.2.3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4.3调整建议…………………………………………………………………………………第五章结论第一章前言及基础理论1.1问题的提出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的不断增多,不同专家学者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定义不尽相同。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利用相关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数据,对土地进行最佳利用的评价,以及特殊目的的评价。

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属性范围来划分,有综合性的评价和单项性的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最普遍和最常用的一种土地评价,是土地潜力评价的进一步发展。

广义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根据某种利用方式的特定要求,确定最适合的土地公利用方式。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某一现状用途或预定用途的适宜程度。

是指某块土地针对这类特定利用方式是否适宜;如果适宜,其程度如何,做出等级的评定(兒绍祥,1999)。

土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农业生产同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

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被当作基地、立足点和空间操作场所而发挥作用,而且被当作极其重要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发挥作用,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陈勇,2004)。

因此,“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在农业生产发展的历史中,很大程度上就是人类利用和改造土地的历史。

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化过程中,农用地的土地利用方式是多样的,但是总体目标是寻求一条符合客观规律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关涛,2002)。

土地资源客观存在的有限性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口规模小,生产活动范围小,强度不大。

人多地少,可谓“地大物博”。

然而,随着人口增加,大工业,大城市的发展,土地的有限性逐渐显露出来,产生了耕地锐减、林地缩小、生态破坏、水土流失问题等土地利用问题。

土地资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将作为不可替代的生产要素趋于市场化。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合理与否取决于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地自然构成要素空间分布的合理程度,即土地利用是否与土地自然要素的客观要求相一致,从这一点上来说,实现土地资源持续利用便是保持土地利用适宜性在时间上的延续(张凤荣等,2003)。

农用地适宜性研究是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需要。

农用地资源是县域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用地资源优化配置在现阶段人地矛盾突出的时期,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单位土地的利用率,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最优化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以适宜性评价结果为依据,将土地资源与其空间分布相结合,从空间适宜性角度深入探讨土地资源地域差异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有较高的精度和效率,代表了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的方向,为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供了有力的参考依据。

土地资源具有自然特性、社会特性和生态特性,并且它们互相交融,这就决定了土地资源系统是一个包含有庞大信息的巨大系统。

农用地作为土地资源二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具有独特的系统特征,用传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技术和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农用地土地利用科学管理的需求,计算机技术与GIS技术等飞速发展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手段和决策辅助工具。

将GIS技术与土地适宜性评价相结合,不仅使得评价流程简单科学化,而且评价结果更加直观化。

1.2国内外研究动态1.2.1国外研究状况早期的土地评价主要用于赋税(见表1)。

1961年,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正式颁布了土地潜力分类系统。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较为全面的土地评价系统。

继美国之后,加拿大(1963)和英国土壤调查局(1969)相继推出了各自的土地潜力分类系统。

澳大利亚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也是从最初的土地调查和土地潜力评价发展而来的。

1959年以来,日本农林部领导完成的标准化土壤调查和评价,是一种以土壤对作物生产的限制作用为依据的、实用性的土地分级。

20世纪60年代末期前苏联国家的土地生产分类:土地类、土地等、土地级和土地种。

实际上它们都属于土地适宜性评价。

这一时期,土地评价都是结合土地清查而进行的,评价考虑的是土地自然属性的变化,未能指出土地对特定作物的适宜性和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

70年代,随着更广泛的资源调查和遥感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土地研究开始从土地清查走向真正的土地评价。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1976年正式颁布的《土地评价纲要》中,从土地的适宜性角度出发,分为纲、类、亚类和单元4级,明天提出了土地评价转向特殊目的的土地评价,评价结果不仅揭示了土地的生产潜力,更重要的是针对某种土地利用方式来进行,反映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和适宜性程度。

80年代,由于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横向移植以及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土地适宜性评价愈加向综合定量化、精确化的方向发展。

加拿大的杜曼斯基和斯图尔特发展了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农业生态区计划方法,用来预测加拿大作物生产潜力并估价土地对各种作物的适宜性。

90年代以后,各国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实际上已形成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结合。

表1国外研究状况1.2.2我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发展我国较系统的土地评价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荒地资源考察研究。

这一时期的土地评价尚处于起步阶段,多为定性分析。

60年代初形成了两套荒地评价分类系统,一个是农垦部荒地勘设计院拟定的全国荒地分类系统,采用区、副区、等、级的4级分类对全国荒地进行了评价和分类;另一个是中科院考会提出的土地类、土地亚类、土地等、土地组的4级分类系统。

这个体系没有社会和经济的分析,只是一种自然评价。

我国综合性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始于70年代后期,为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地评价系统,评价的范围己由荒地发展到了整个农用地。

随着国外评价方法和系统的引入,此时主要形成了两个全国性的土地评价系统。

一个是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所采用的土地评价系统,根据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将全国的土地分为8级,从1级到8级,土地的适宜性逐渐降低,而限制性逐渐增强,在这一评价体系的指导下,完成了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任务;另一个是中科院考会为编制《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而拟定的土地资源分类系统,该体系采用5级分类制,即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土地限制型和土地资源单位。

把全国划分为9个土地潜力区,8个土地适宜类和10个土地限制型。

80年代以后,区域性和单项性的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3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农用地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等。

“GB/T21010-200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中指出,耕地包括灌溉水田、水浇地、旱地,我们小组这次做的就是土地的适宜性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