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
第二章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改
第2章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导学】中药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性质以及特征的集中概括。
目前对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在四气、五味、升降沉浮以及归经。
现代研究将中药四气分为寒凉药、温热药两类分析。
研究提示,寒凉药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具有抑制性效应,使环核苷酸系统的cGMP水平升高,可抑制能量代谢,促进物质合成代谢。
而温热药则具有相反效应。
中药五味主要与其化学成分有关。
辛味药主要含有挥发油,其次为苷类、生物碱等。
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鞣酸。
甘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等为主。
苦味药的化学成分以生物碱、苷类为多。
咸味药主要含有钠、钾、钙、镁等无机盐成分。
中药的升降沉浮是中药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趋势和走向。
中药升降沉浮性能与药物的性味、炮制、质地、配伍等因素关系密切。
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脏腑经络选择性的作用或影响。
目前对中药归经的实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四种:药效分析法;中药有效成分体内分布观察法;微量元素分析法;环核苷酸分析法。
本章学习要求1.掌握现代研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认识。
2.掌握中药归经的概念。
熟悉归经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3.了解中药升降沉浮的研究现状。
【导学】本章介绍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及有毒和无毒的现代研究。
本章的学习重点是:四气对中枢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对物质代谢和环核苷酸系统的影响。
中药五味与所含化学物质及其功效、药理作用的关联。
中药使用不当可产生的毒性作用。
本章学习要求:1.掌握现代研究对中药四气、五味的认识。
2.掌握中药归经的概念。
熟悉归经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
3.了解中药升降沉浮的研究现状。
4.掌握中药产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类型。
熟悉主要有毒中药毒副作用的表现。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学理论的核心以及主要特色。
中药药性理论是对中药作用性质以及特征的集中概括,是几千年来历代劳动人民以及医贤们对中药临床使用经验的高度总结,也是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中药药性理论现代研究概况
药物多种 作用 的 高度概 括[ 。中药药性 理论 包括 中药 的 四 1 ] 气、 五味 、 归经 、 升降浮沉 、 有毒 无毒 、 配伍 规律 、 妊娠 禁忌 、 十
八 反、 十九畏等 , 功能 、 主治也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_ 。 2 随着科学技术 的进 步 , 中药药性研究不断深入 , 围绕中药 药性理论在药性 的化学成分与药性 、 生物热 动力与药性 、 中药 药性多维性等不 同的方面及 角度展 开 了一 系列 的探 讨研究 ,
取 得 了一 定 的进 展 , 就 主要 研 究 内容 及 特 点综 述 如 下 。 现
3 中药药性 多维 性的研究l 7 ] 中药药性的多维性 即中药药性诸 多要素集合决定 中药效
能的特性 , 其特点是从不 同维度上相互补充 , 综合表现 出药物
的效能 , 并决定药物的个性特点 。就某一具体 药味而言 , 药性
云 南 中 医 中 药 杂 志
21 年第 3 现代研究概况
却 翎 ,王 碌 ,祁 燕 ,宋娜 丽 ,唐 志 国 ,包 ・ 日格 图 照
(.云 南 中 医学 院 中药学院 ,云南 昆明 60 0 1.云南省 中医中药研 究 院,云 南 昆 明 602 ) 1 5 502 523 )
化学成分种类较多 , 的含有挥发油 , 有 有的含强烈刺激性 的脂
同决定某 些药味 的主要效 能, 如苦寒 对黄连 、 龙胆草 , 甘寒对 麦冬 、 地黄 , 苦辛温燥对苍术 、 独活 , 甘咸 温润对苁蓉 、 鹿茸等 。
一
肪 油或是含剧毒 的生物碱 ; 寒性 药含苷类 , 以皂苷 、 蒽苷 和苦
能, 另一方面主要影 响因素则 决定 了中药 主要效能 及其运用 取向 。多维药性理 论赋 予了 中药 深刻 的 内涵 , 并成 为中药具 有多功效的内在依据 。 4 中药分子药性 学的研究 中药学发展到 至今 , 同学者从 不同的角度 提出 了“ 不 中药 分子药性学” 的命题 , 李石生等f提 出“ 8 中药 理论 体系一分子药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理学药性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也是中药学的主要特色,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在长期的临床用药过程中用药经验的高度概括,是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
第1节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四性是指寒、热、温、凉是四种不同的药性,实际是药物寒性与热性两种不同的性质。
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是中药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中医治病是利用药性之偏性调整人体这偏性,从而达到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然而四性是否客观存在?是否有客观而有效的差别标准?四性的生理活性及物质基础是什么等问题一直为历代医家所关注,至今仍有很大争议。
中药四性理论的研究是国家基金优先资助的领域之一。
1、四性的药效学研究1.1 60年代侯灿:对72味中药分别通过抗菌、退热、抑制、兴奋作用和是否含有挥发油五个项目进行研究。
结论:寒凉药具抗菌、退热、抑制作用,认为寒凉药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过午剩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温热药具有兴奋、刺激作用,主认为温热药能够最终改善机体热量不足的反应状态或适应这种状态和药物。
1.2 70年代梁月华从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的角度进行研究临床与药理研究。
结论: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寒凉药使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功能活动降低。
两类药通过对植物神经功能的调节,纠正机体寒热不平衡状态。
2、四性对环核苷酸的影响结论:温热药提高cAMP水平寒凉药提高cGMP 水平3、四性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结论:寒证病人和温热证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及神经递质含量等研究也表明四性与中枢神经有关。
寒证模型动物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中枢抑制增强。
中药药理学教材--------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的基本作用;2、熟悉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关系及作用特点;了解中药药性的现代知识。
【教学方法与时数】课堂讲授;3学时中药药性理论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几千年临床用药经验的结晶,是传统医学对中药作用性质和功能的高度概括,是中医治病的用药规律。
研究中药药性的现代科学内涵,将有助于揭示前人用药的现代科学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临床用药水平,还可更加丰富和完善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常指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其核心为“四气五味”。
(一)四性的现代研究1、中医传统认识①概念又称四性(four properties),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药性。
四气中、温一热(大温)、寒—凉(微寒)药性相同而程度不同,故四气也可看作寒(凉)、热(温)二性。
另:平性—药性平和,偏温偏凉之性不很明显,实际上平性药也有偏于温或凉的药物,称为微温或微寒,基本上属四气之内,习惯上仍称四气而不称五气。
②由来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之后所产生的不同反应来概括的:凡能减轻或治疗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减轻或治疗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即所谓“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这也是中医辩证用药的重要原则。
古代医家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所发生的不同反应与临床获得的不同疗效,认为中药有四种药性——“寒、热、温、凉”。
主要是针对证的寒、热而提出的。
寒证:形寒肢冷,面色苍白,恶寒喜热,口淡不渴,喜静,小便清长,大便稀溏,咯痰稀薄,腹痛喜温,关节疼痛,舌淡苔白,脉迟。
热证:面红目赤,畏热喜凉,身热,口渴喜冷饮,烦躁谵妄,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痰黄而粘稠,腹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数。
认为:凡能治疗热证的药物,便认为属寒性或凉性(清热解毒、凉血、滋阴、泻火功能的药物)凡能治疗寒证的药物,便认为属热性或温性药(祛寒、温里、助阳、补气等功能的中药)从现代医学角度怎样认识“四气”,我们认为“四气”乃中药作用于机体后所产生的反应。
中药学 中药药性理论及现代研究
• 没有绝对的无毒 • 中药和西药一样也有不良反应。
毒性的大小
WHO曾推荐将外源性化合物的毒性以动物急性 毒性---半数致死量(LD50)的数值进行分级,大鼠一 次口饲的LD50的值小于1 mg·kg-1 的为剧毒,分别 大于(1.0,50,500,50000)mg·kg-1 的为高毒、 中等毒、低毒和微毒。
▪ 细辛等。
中药药理作用特点及与中药功效关系
▪ 一、中药药理作用特点 ▪ 1、作用的多效性 ▪ 2、量效关系的相对不规则性 ▪ 3、某些作用的双向调节性 ▪ 4、作用相对缓慢、温和
▪ 二、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的关系
▪ 1、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具有相关性 ▪ 2、中药药理作用与功效存在差异性 ▪ 3、中药药理作用研究丰富了对中药功效的认
中药没有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实验。 将有毒中药依据毒力强弱进行合理分级,仍有 困难。
“有毒中药”的传统毒性中药和 现代毒性中药之分
▪ (1)传统有毒中药主要指:川乌、草乌、附子、 马钱子、天南星、苍耳子、黄药子、半夏、砒霜、 雄黄、硫磺、朱砂等本草学著中记载的毒性中药;
▪ (2)现代有毒中药主要是指:根据现代临床监 测到有严重不良反应的中药材、中药复方和中成 药制剂,如马兜铃类药材及其制剂(肾毒性)、鱼 腥草注射液(过敏反应)、大黄蒽苷类(致癌)、 小檗碱(心脏毒性)、何首乌二苯乙烯苷(肝毒 性)等。
野百合碱对多种实验性肿瘤有抑制作用,临床主 要试用于皮肤磷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疗效较好, 对急性白血病、子宫颈癌和阴茎癌也有效。
鸦胆子油乳剂:用于治疗食管癌、贲门癌、肠
癌、宫颈癌、皮肤癌等 。
三尖杉酯碱:三尖杉属植物提出有抗癌作用的 生物酯碱,能抑制真核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使 多聚核糖体解聚,是干扰蛋白质合成功能的抗癌 药物。临床用于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急 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及恶 性淋巴瘤等。
中药药性理论及其现代研究
生白术长于燥湿利水;炒白术长于补气健脾。
• 白术生用,功效重在燥湿利水,益气健脾,内含 较多的挥发油,苍术醇、苍术酮,燥性较大, 若经麸炒后,由于麸多孔,质松而有较好的吸 附作用,可以吸附部分挥发油,加之挥发油受 热挥发散失,可减少29%左右,因而其燥性相 对降低,所以临床多用炒白术。
定 义
• 中药的药性理论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对为数众 多的药物的各种性质及其医疗作用的了解与认 识不断深化,进而加以概括和总结出来的,并 以阴阳、脏腑、经络、治疗法则等医学理论为
其理论基础,创造和逐步发展的中药基本理论。
ksjhfkjhfakjfhjkfhkjhfkajfhkajhfahfkafhakjhfkahfkajfha,kjaka,hfa,jahfa,hf,hj,ah,jfhjafjafhk,fh,
ksjhfkjhfakjfhjkfhkjhfkajfhkajhfahfkafhakjhfkahfkajfha,kjaka,hfa,jahfa,hf,hj,ah,jfhjafjafhk,fh,
中药药性内涵的演变
药性即毒性 “ 医师掌医之政令, 聚毒物以供医事。” ——《周礼》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 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素问》 “ 药勿瞑眩, 厥疾勿廖, ” ——《尚书· 说命篇》 药性即药物适宜于制剂种类的性质 “ 药性有宜丸者, 宜散者, 宜水煮者, 宜酒演者, 宜煎膏 者, 也有一物兼宜者, 亦有不可入汤酒者, 并随药性, 不得 违越。” ——《神农本草经序例》 药性即与疗效有关的药物的性质和性能 到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对药性的概念又作了补充, 他在《本 草经集注序录》中言“ 药性一物, 兼主十余病者,取其偏长 为本。” ksjhfkjhfakjfhjkfhkjhfkajfhkajhfahfkafhakjhfkahfkajfha,kjaka,hfa,jahfa,hf,hj,ah,jfhjafjafhk,fh,
中药药理学——第一单元 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
中药药理学——第一单元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细目一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性理论主要包括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以及有毒和无毒。
要点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含义:中药的四性(四气),即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
能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其药性属于寒性或凉性。
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其药性属于温性或热性。
现代研究内容:主要从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等的影响进行研究。
1.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1)寒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表现为唾液分泌量多、心率减慢、基础体温偏低、血压偏低、呼吸频率减慢。
(2)而热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
(3)寒证或热证病人经分别应用温热药和寒凉性药物为主的方剂治疗后,随着临床症状的好转,其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也逐渐转向正常化。
2.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中药四性可明显影响机体的内分泌系统功能。
A.大多数温热药对内分泌系统功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鹿茸、肉苁蓉、人参等。
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附子、肉桂、紫河车等。
兴奋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附子、肉桂、鹿茸等。
B.寒凉药则对内分泌功能具有抑制。
3.对基础代谢的影响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Na+,K+-ATP酶)活性,而纠正热证(阴虚证)或寒证(阳虚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甲低”阳虚证模型动物体温降低,产热减少,温热药附子、肉桂等具有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作用,可纠正其低体温变化。
“甲亢”阴虚证模型,动物产热增加,出现饮水量增加、尿量减少、血浆黏度增高,能量消耗增加,致使体重减轻。
用寒凉性的滋阴药龟甲能纠正“甲亢”阴虚证大鼠的上述症状,并使血清中升高的T3和T4值明显下降。
4.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寒证和热证模型动物给予电刺激后,寒证大鼠痛阈值和惊厥阈值升高,表明动物中枢处于抑制状态。
中药药理学----总论
七、剂量及煎煮方法
• 大承气汤:经典法—滤液中后下大黄(最多) 混煎法—同时煎煮(大黄酸少14% 总蒽醌少11%) 后下法—药渣中后下大黄(居中)
八、配伍
• 《本经》:“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 者、有相畏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 情,合和视之。” • 关于十八反十九畏 • 动物实验研究结果与十八反、十九畏的看 法很不一致。动物实验结果存在有相互矛盾之 处,难以做出确切判断,有待进一步研究。
乌头碱(LD50=1.8mg/kg) 加热 次乌头碱(LD50=5.8mg/kg)
• 2、增强疗效
延胡索用醋制,生物碱溶出量增加.
• 3、利于贮藏,保持药效稳定
苦杏仁炮制后,抑制酶的活性,苷分解减少.
• 4、加强或突出某一作用
生大黄泻下(结合型蒽醌),炮制后抗菌作用(游离型).
六、制剂及剂型
• 枳实、青皮:水煎口服促进肠蠕动,行气 针剂升高血压,抗休克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酸味药
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单涩 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含有大量的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固, 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泻、止血。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苦味药
化学成份:生物碱、苷类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解热、利胆、泻下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4、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寒凉药或温热药可通过影响垂体—甲 状腺轴功能和细胞膜钠泵活性而纠正热证 或寒证异常的能量代谢。
第二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5、寒凉药的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执业中药师看书顺序
执业中药师看书顺序
作为执业中药师,我们需要掌握熟练的中药基础理论和实践知识。
对于新手来说,学习中药知识是一件不易的事情。
因此,建议学习顺序应该是有序、有系统的。
根据个人的理解和经验,我所整理的学习顺序,分享给大家。
一、中药基础理论
1. 《中医药基础理论》
2. 《中药学基础》
3. 《中药药理学》
4. 《中药质量控制》
5. 《中药药品管理法规与制度》
二、中药学科知识
1. 《中药方剂学》
2. 《中药化学》
3. 《中药药理学》
4. 《中药药效学》
5. 《中药药性》
三、中药学物质知识
1. 《中药炮制学》
2. 《中药标本学》
3. 《中药鉴定》
4. 《中药配伍学》
5. 《中药饮片质量标准》
四、临床实践知识
1. 《中医临床方剂学》
2. 《中医临床诊断学》
3. 《中医妇科学》
4. 《中医儿科学》
5. 《中医创伤科学》
五、中药制剂技术知识
1. 《中药制药技术》
2. 《中药制剂学》
3. 《中药研究方法》
4. 《中药制剂质量标准》
5. 《中药制剂生产规范》
以上是我所整理的执业中药师看书顺序。
这个学习顺序可以让初学者快速学习中药基础理论、掌握中医药基础知识,同时也可以帮助大家深入了解中药学物质知识和临床实践知识。
最后,也可以了解到中药制剂技术,掌握中药的制剂方法和标准。
希望这份资料能对学习中药有所帮助。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计量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方法对文献数 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 中药药性理论的发展趋势 和规律。
知识图谱
利用可视化技术构建中药 药性理论的知识图谱,展 示中药药性理论的结构和 关联关系。
05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
中药药性理论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清热解毒药
用于治疗热性疾病,如感冒、咳嗽、肺炎等,通过清热、解毒的 作用,缓解症状,促进康复。
归经
归经是指药物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变具有特殊的治 疗作用,有助于指导临床用药。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势,是中 药药性理论中指导药物应用的重要原则。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进展
药理研究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中药的药理作用与其中所含的化学 成分密切相关,为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提供了科学依 据。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 引言 • 中药药性理论的历史与发展 • 中药药性理论与现代医学的联系 •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方法 •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成果 • 中药药性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药应用的理论基础。随着现代科 学技术的发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具有重 要意义。
开展中药药性理论的生物学机制研究
02
探讨中药药性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揭示中药药性作
用的生物学机制。
建立中药药性理论的评价体系
03
制定中药药性理论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中药药性理论的评
价体系,为中药药性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推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国际化研究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与国际学术界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进中药药性理论的国际化研 究,提高中药在国际上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中药药理学重点
??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中药药理学研究内容:(药效学、药动学)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性的现代研究(主要复习四气的现代研究)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四气的现代研究:对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主要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等的影响寒凉药的抗感染和抗肿瘤作用特点:温热药兴奋、寒凉药抑制热性:兴奋交感神经、促进内分泌腺的功能、增强物质代谢、强心、正性肌力、正性频率、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提高cAMP含量、增加脑内兴奋性递质Adr、DA、DβH含量。
消旋去甲乌药碱→兴奋β受体。
寒证、热证:与热性相反(解热、镇静、镇痛、抗惊厥… …)。
痛阈值、惊厥阈值,兴奋性神经递质(DA、NA),抑制性神经递质(5-HT)。
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反映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唾液分泌量、心率、体温、呼吸、血压)。
植物神经递质、受体。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小檗碱、黄芩苷、知母皂苷等多种成分五味的现代研究:辛:多含挥发油,其次是苷类与生物碱。
苦:多含生物碱和苷类。
甘:多含氨基酸、糖类、苷类和维生素等营养性成分。
酸:多含鞣质和有机酸。
咸:多含碘和无机盐。
归经的现代研究:中药药效与归经:肝经:抗惊厥;止血。
大肠经:泻下。
中药药动学与归经:3H-川芎嗪:肝、胆囊。
注意分布多有靶器官和中毒器官的不同。
中药微量元素与归经:补肾助阳:Zn、Mn、Fe。
肝经:Zn、Mn、Cu、Fe。
对中药毒性的认识毒副作用(中药毒性的种类):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肝肾的毒副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番木鳖、汉防己、乌头、莪术、斑蝥:生物碱心血管系统:川乌、草乌、雪上一枝蒿、搜山虎:乌头碱。
蟾蜍、罗布麻叶:类似洋地黄中毒(强心苷类)消化系统:决明子、大戟、青木香、苦参、了哥王、鸦胆子、甘遂、芫花、常山、苍耳子、巴豆:胃肠刺激肝肾毒性:桑寄生、姜半夏、蒲黄、苍耳子、川楝子、黄药子、雷公藤、黄丹、铅粉:肝脏。
2012(2009级中药学本科)中药药理(2章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三、存在问题
古今味的记载有许多不同; 古今味的记载有许多不同; 各中药都含多种化学成分, 各中药都含多种化学成分,何成分为味的代 中 表,不能确定; 不能确定; 药 药 理 味实质研究,指标难以确定; 味实质研究,指标难以确定; 如何用味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之间的联系 学 来说明味的实质; 来说明味的实质; 中药的兼味如何体现。 中药的兼味如何体现。
炮制的影响: 炮制的影响:一般认为炮制可以调整或改变 原药的偏性,使其治疗作用发生相应的变化。 原药的偏性,使其治疗作用发生相应的变化。 中 药 药 配伍的影响:认为药物的寒热温凉偏性, 配伍的影响:认为药物的寒热温凉偏性,经复 理 方配伍后,往往随药物在复方中的地位、用量 方配伍后,往往随药物在复方中的地位、 学 比例及所治证的不同等而发生变化。一般说来 比例及所治证的不同等而发生变化。 不同性( 的药物配伍后,以性( ,不同性(气)的药物配伍后,以性(气)占 优势的主药代表复方的偏性。 优势的主药代表复方的偏性。
2.临床研究 .
中 药 药 理 学
专门临床研究报道不多, 专门临床研究报道不多,对“甘温除 热”法机理及“四气”指导临床用药 法机理及“四气” 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的局限性进行了阐述。
3.实验研究 .
中 药 学 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植物神经系统功能、 药 内分泌系统功能、基础代谢、抗感染抗肿瘤 内分泌系统功能、基础代谢、 等等进行了四气的科学实质研究。 理 等等进行了四气的科学实质研究。
(2)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以植物神经递
中 药 药 理 学
质、受体及环核苷酸 水平均有影响 热证→ 热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交感-肾上腺系统 )偏高 寒证→ 寒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交感-肾上腺功能 )偏低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
《中药药理学》课程标准课程编号:适用专业:中药学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课教学时数:54学时(42理论:12实验)总学分数:3学分开设学期:第四学期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一)课程定位1.课程简介中药药理学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药理和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规律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结合中医药现代研究的成果,重点介绍中药药理作用产生的机制及其物质基础,是中药药理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药理学和中药药理学。
药理学是介绍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药理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药理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中药药理功效产生的药理学基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药理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4.课程作用《中药药理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药理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中药药理学专业的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各类常用中药药理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了解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为培养中药药理学科技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
它是沟通中西医、联系中西药、跨越医学和药学、衔接基础与临床的桥梁性课程,对中医药学术创新、临床疗效提高和中药药理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
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中药药理产业化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
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药药理学241463
性质寒凉的中药可对抗之。
2、用寒凉药或温热药饲喂动物造成的寒或 热证模型动物有类似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 症状。
寒症模型动物→(大鼠)心率减慢,尿儿 茶酚胺↓血浆中和肾上腺内多巴胺β-羟化酶 活性↓尿17-羟皮质内固醇↓耗氧量↓
温热药可缓解和改善寒症模型动物的症状
基础体温等
寒凉药、温热药
不同动型动物体内特征
●寒凉药长期饲喂动物(造成阳平阴盛模 型——寒证),此时动物内分泌系统功能 收抑,其肾上腺皮质对ACTH(促肾上腺皮 质激素)反应迟缓。
●注射ACTH后,尿17-OHCS(17-羟皮质内 固醇)峰值时间推迟;
寒凉药或滋阴药:可使细胞内cGMP ↑从而 使cAMP/cGMP值恢复正常(阴平阳秘病 不得生)
“甲亢”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模型动物 (阴虚证模型)表现:脑、肾β受体的最大 结合位点数值↑M受体最大结合位点数值↓
滋阴药:可使阴虚模型动物β受体的最大结 合位点数值↓M受体最大结合位点数值↑
“甲减”模型(阳虚模型)→寒证 表现:副交感神经-M受体-cGMP系统功
2. 长期毒性反应
古人记载 :淫羊藿久服令人无子,久服伤骨 动物毒性实验,病理检查:42.7%中药检出有病理损 害 靶器官:肝脏、胃、肾损害居多
3. 过敏反应
有150余种中药能引起过敏反应(能引起过敏反应的中 药有地龙、五味子等),其发病急,变化快,甚可引起过 敏性休克(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的中药及制剂有鸦胆子、鱼 腥草等)。
HT↑) ◆热性药→可使动物脑内NA ↑ 5-HT ↓,使
中枢神经兴奋。
中药四性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1、寒证或热证病人常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热证病人: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
中药药理学: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认识习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1、寒凉药石膏、知母长期给药,可使下列哪种中枢神经递质含量降低?()A.5-HTB. AchC.GABAD.NA正确答案:D2、温热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是()。
A.痛阈值降低B.心率减慢C.惊厥值升高D.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正确答案:A3、辛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
A.有机酸B.挥发油C.氨基酸D.生物碱正确答案:B4、热性中药中下列哪种元素含量高?()A.锰B.锌C.铁D.钙正确答案:A5、寒性中药中下列哪种元素含量高?()A.铁B.锌C.镁D.钙正确答案:A6、酸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
A.有机酸和鞣质B.生物碱C.皂苷D.挥发油正确答案:A7、苦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
A.挥发油B.有机酸C.蛋白质D.生物碱正确答案:D8、咸味药主要分布在下列哪类药物中?()A.理气药B.温肾壮阳药C.清热药D.温里药正确答案:B9、具有补益功效的中药具有()。
A.苦味B.甘味C.咸味D.辛味正确答案:B10、寒凉药长期给药,可引起动物机体的变化不包括()。
A.体温降低B.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含量降低C.痛阈值降低D.心率减慢正确答案:C二、多选题1、寒凉药成分主要为()。
A.挥发油B.生物碱C.蒽醌类D.卤素及其盐类正确答案:A、B、C、D2、温热药成分主要为()。
A.激素及类似物B.蒽醌类C.某些营养成分D.生物碱正确答案:A、C、D3、长期给药可使中枢NA和DA含量增加的中药是()。
A.干姜B.石膏C.白术D.附子正确答案:A、D三、判断题1、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性,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
()正确答案:√2、在有毒中药的五味中占有比较高比例的味道是酸味。
()正确答案:×3、寒证病人基础代谢偏低,热证病人基础代谢偏高。
()正确答案:√4、咸味药所含的主要成分是无机盐。
()正确答案:√5、通过口尝得到的药物真实滋味即为其药物的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味药
化学成份:辛味药主要含挥发油,其 次 为苷类、生物碱等。
药理作用:发汗、改善微循环、抗 菌、抗病毒、解痉、镇痛
酸味药
化学成份:单酸味药主要含有机酸类成分, 单涩味药主要含鞣质。酸涩药也 含有大量的鞣质。
药理作用:抗菌,抗炎或使组织蛋白沉淀凝 固,在创面形成保护膜,起收敛止 泻、止血。
甘味药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药性
是药物与疗效有关性质和性能的统称 四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
以及有毒和无毒
第一节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药 效 学 研 究
对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的影响
对环核苷酸的影响
四性的物 质基础
对内分泌系 统的影响
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第二节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
五味
药物的五类基本作用
二、对中药安全性的认识
1、药物与毒物只是剂量上的差别
2、中药与化学药物相比,相对安全、低 毒是客观事实
3、中药成份复杂,用之不当,一旦中毒 范围广泛
三、中药不良反应常见的原因
1、药物品种的混乱:木通性肾病 2、剂型、工艺、质量存在问题 3、组方用药不当、忽视禁忌 4、不合理的中西药合用
关于中药不良反应研究现状
化学成份:糖类、蛋白质、氨基酸、苷类。 药理作用:补养机体,能提高人体免疫功能
和抗病毒能力
第五节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药有毒和无毒的现代认识
药物的偏性
药物的毒性反应
毒性
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机体不利的反应
一、与中药“毒”有关的些因 素
1、药物自身所含有的毒性:大毒、小毒
2、不适当的配伍:配伍禁忌
3、特殊的机体状态:妊娠禁忌
2001年12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 理法》第71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药品不良反应 报告制度”。
《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向社会实施网上公布 2 中药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量和涉及药品品数量
明显增多,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问题尤为突出。 5 参加国际间草药安全性技术交流与合作。
其他
中药升降浮沉理论研究现状 中药归经理论研究现状
? 中药的药性理论是如何得出的? 中医的脏腑与现代医学的脏腑能否等同?
药性的现代研究中存在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