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悟与源事件中启发信息的激活
顿悟问题研究综述
顿悟问题研究综述人类历史上的许多重要而伟大的科技发明和科学发现都是通过顿悟解决的,例如阿基米德原理的发现、苯环结构的发现等。
顿悟(insight)是一个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的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如何实现;二是旧的无效的思路如何被抛弃,即打破思维定势(罗劲,2004)。
顿悟的研究始于格式塔心理学,兴起较早,但顿悟脑机制的研究直到近年才起步。
这使得研究者创造性地设计了各类任务和范式来探讨顿悟的内在发生机制。
近年来,研究者们主要从电生理研究和脑成像研究两方面展开,大体定位出了顿悟涉及的脑区。
顿悟研究不仅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促进人类社会以及科技文明的发展和进步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1 顿悟的概念格式塔心理学最早把顿悟定义为:通过观察,对情景的全局或者对达到目标途径的提示有所了解,从而在主体内部确立起相应的目标和手段之间的关系完形的过程。
国内一些学者认为顿悟是在初始尝试失败以后,通过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对事物形成正确判断的过程。
也有学者认为顿悟是以与众不同的方式突然地理解了一个问题,或理解了一条有助于该问题解决的策略。
Mayerl (1992) 把顿悟界定为突然知道如何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
Csikszentmihalyii等学者(1995)认为,当个体面对新信息时,若他能以一个新方式看待老问题以使先前未得到理解的特点得到理解的话,顿悟就产生了。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顿悟、类比迁移、假设检验、创造想象等(张庆林,邱江,曹贵康,2004)。
顿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生,是创造力的形式之一。
纵观国内外学者观点,顿悟更多被理解为一个认知加工的过程并且相应的个体有顿悟能力的差别。
顿悟有一些相对明确、易于区分的特点,如:非连续性、突发性、突至性、重构、令人惊讶(聂其阳,罗劲,2012)。
有学者认为,顿悟是通过重构问题的心理表征,从而超越困境导向解答,并伴随啊哈体验(Kounios & Beeman, 2014)。
顿悟问题解决的认知神经范式综述
顿悟问题解决中的认知神经研究范式综述摘要:评价了几种符合认知神经科学要求的研究范式,包括内隐学习范式、远距离联想范式以及谜语范式,认为这些范式为顿悟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关键词:顿悟;远距离联想;内隐学习;谜语范式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提出了问题解决的“顿悟说”,认为顿悟问题解决不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将整个情境改组成一种新结构的过程,表现为对整个问题情境的顿悟。
[1]人们根据顿悟问题建立了各种理论假说,然而理论假说验证存在一定的难度,而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给顿悟研究带来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它主要利用诸如功能性核磁共振(f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事件相关电位(ERP)等脑成像技术对认知过程进行研究,来验证、修改和发展已有的理论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理论模型。
但是,用这种方法进行顿悟研究有很多特殊要求:首先,脑成像研究要求能对心理事件发生的时间精确定位,顿悟发生的时间是不可控的,有的只用几秒而有的可能要用上数周的时间,即使是顿悟者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发生。
[2]其次,脑成像的数据一般都是采用图像叠加的方法来处理,这就要求有足够数量的、可重复观察的同类心理事件。
针对于此,心理学研究者发展了一些能满足认知神经科学要求的范式,如远距离联想范式、内隐学习范式、谜语范式。
一、远距离联想范式Mednick 发明了远距离联想测验(Remote Associates Test,RAT),测验中给被试呈现三个貌似无关的单词,被试的任务是找到第四个与这三个词都有联系的词。
[3]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同义词,语义上的联系,或者组成一个复合词。
[4]RAT项目有三个特征:对于寻找答案的方法没有指明,且还可能误导被试最初的思路;被试无法报告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5]远距离联想范式的基本程序如下:首先在屏幕上给被试呈现3 个刺激单词,要求被试找到第四个单词与这三个都有联系。
在实验中有三种时间限制(2s,7s,15s),被试要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被试找到答案或者时间到了,都会在屏幕侧面呈现180 毫秒的目标词,被试既不能快速的读出来也不能判断这个目标词是否为正确答案。
顿悟的大脑机制_罗劲
收稿日期:2003-08-11*本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30270464)、FAIPICS 以及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外司留[2002]247号)资助。
顿悟的大脑机制*罗 劲(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摘 要 自从柯勒1917年提出顿悟的概念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吸引着心理学家的关注。
但有关顿悟过程的精确的大脑机制却始终未被触及。
从心理过程上看,顿悟是一个瞬间实现的、问题解决视角的/新旧交替0过程;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新的有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如何实现,二是旧的无效的思路如何被抛弃(即打破思维定势)。
我们以谜语作为材料,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精确记录了人类的大脑在实现顿悟的一瞬间的活动状况。
结果显示顿悟过程激活了包括额叶、颞叶、扣带前回以及海马在内的广泛脑区。
根据各方面的综合证据,该文认为:顿悟过程中,新异而有效的联系的形成依赖于海马,问题表征方式的有效转换依赖于一个/非语言的0视觉空间信息加工网络,而思维定势的打破与转移则依赖于扣带前回与左腹侧额叶。
关键词 顿悟,事件相关fMRI,问题解决。
分类号 B8421 引言:顿悟研究的一般背景顿悟(insight)的研究始于格式塔心理学家柯勒,它挑战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桑代克的/尝试-错误0学习理论,证明问题解决过程可以以/突变0而不是/渐变0的方式发生,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但柯勒关于顿悟的研究的意义却并不止于对于/尝试-错误0理论的反驳,它的意义还在于采用科学心理学的方法界定了一个高级的认知过程)))顿悟,顿悟过程是我们的创造性思维赖以实现的基础。
顿悟式的问题解决含有/突发性0(suddenness)、/直指性0(directness)和/(行为操作的)持续性0(c on -tinuousness of performance)三个特征[1],/突发性0是指顿悟式的问题解决往往在极短的一瞬间突然实现;/直指性0是指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在顿悟状态中直接呈现在眼前,并非经过反复的尝试错误或者复杂的手段-目的分析;/持续性0是指顿悟一旦获得,便很少出现行为上的反复,它很像一种/一学即会0的学习过程。
认知方式对高中学生顿悟问题解决中源事件激活影响的研究
和 形状 都相 同的 四个 部分 。 研究 的 目 问题是将 长 方形 去掉 本 标
四 分之 一的 面积后 剩余 部分 进行 四等 分 决该 问题 的关键 启 。 解 发信 息是三 等 分 、 二等分 和 L型组合 。 后选取 曹贵康 (04 十 然 20 ) 针对 该 问题 设计 的 9 源 问题作 为Hale Waihona Puke 问题 的源 事件 过在 与 个 不
2方法
21实验 材料 .
本研 究 采用 四等 分 问题 是 “ 方形 去掉 四分 之一 的面 积后 长 剩 余部 分” 。与 Me a e 18 ) t l (96 用于 顿悟研 究 的 “ 场 问题 ” cf 农 相
似 , t l ( 9 6 的农场 问题 : 下面的 一 片土 地划 分为大 小 Mec f 1 8 ) ae 将
@
@
…
0 年 第 1期( 第9 期 ) 8 O 总 1
… … … … … … ●
认知方式对高中学生顿悟问题 解决中源事件激活影响的研究
肖 宵 曹贵康 张庆林
西南大学心理 学院,重庆 4 0 1 0 75
摘 要 采用 团体 施测 的方式 , 实验 选用 与 四等分 问题作 为顿 悟 问题研 究的实 验材 料- , 并选 取认 知方 式 图形测验 测量 被
中提取 高质 量启 发信 息 。
因此 , 研 究试 图运 用张 庆林 等提 出的顿悟 问题 解决 的原 本
型 激活 实验 范型 , 顿悟 问题 解 决的 原型激 活理 论进 行进 一步 对
的检验 , 并考 查场独 立— —场 依存 认 知方 式对 高中学 生顿 悟 问 题 解决 中原 型激 活 的影响 。 r
目标 问题 相似 性 ( 正方 形 、 形 、 行 四边形三 种 )编 排顺 序 分 矩 平 、
顿悟的原型启发机制的研究
顿悟的原型启发机制的研究张庆林;朱海雪;邱江;罗俊龙【摘要】简述"原型启发"理论的提出,概述了原型启发认知机制和脑机制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原型启发的未来研究设想.【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1(033)001【总页数】5页(P45-49)【关键词】顿悟;原型激活;认知机制;脑机制【作者】张庆林;朱海雪;邱江;罗俊龙【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4007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2顿悟的概念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Kohler提出。
[1]Kohler认为顿悟问题解决的过程是以“突变”而不是“渐变”的方式发生,是将整个情境改组成一种新结构的过程,表现为对整个问题情境的顿悟。
在格式塔心理学家们看来,顿悟包含着一种特殊的加工过程,不同于常规的、线性信息加工思维。
[2]Wallas提出了创造性思维一般模型——四阶段论。
他认为创造过程主要包括:准备阶段(preparation)、酝酿阶段(incubation)、明朗阶段(illumination)和验证阶段(verification)。
当个体进入明朗阶段后,会突然间被特定情景下的某一个启发信息唤醒,产生新奇的想法和意识,以前的困扰顿时一一化解,问题顺利得到解决。
[3]Simon认为顿悟的特征或操作性定义是:顿悟前常有一段时间的失败,并伴随有挫折感;顿悟中,突然出现的或者是问题解决方案,或者是解决方案即出现的意识;顿悟通常与一种新的问题表征方式有关;有时顿悟前有一段“潜伏期”,在这期间没有有意识地注意到该问题。
[4]近来有关顿悟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探讨顿悟的认知过程。
但到目前为止,有关顿悟认知机制的认识仍然没有达成共识。
总体上来看,当前主要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以Simon和Kaplan为代表的表征转变(representation change)理论;[5]以Ormerod和Chronicle为代表的进程监控(progress monitoring)理论。
朱海雪, 杨春娟, 李文福, 刘鑫, 邱江,张庆林. (2012). 问题解决中顿悟的原型位置效应的fmri研究
心理学报 2012, Vol. 44, No.8, 1025−1037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2.01025收稿日期: 2012-01-02朱海雪与杨春娟为共同第一作者。
* 西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项目(西国重NSKD08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0029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983)资助。
通讯作者: 张庆林, E-mail: zhangql@问题解决中顿悟的原型位置效应的fMRI 研究*朱海雪 杨春娟 李文福 刘 鑫 邱 江 张庆林(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 重庆400715)摘 要 科学发明创造中, 人们往往对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 但在看到某一启发性事物(原型)时, 突然产生顿悟, 继而发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本研究以科学发明创造问题为实验材料, 采取“先呈现问题、后呈现原型”和“先呈现原型、后呈现问题”两种范式, 探讨问题解决中顿悟的原型位置效应, 并采用fMRI 技术记录大脑的BOLD 信号变化。
结果发现:行为结果上, “问题在先”条件下正确率显著高于“原型在先”条件; 大脑激活结果上, 问题先导条件下的原型启发的大脑机制主要表现为左侧颞中回(left middle temporal gyrus)和左侧额中回(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的显著激活, “原型在先”条件下, 主要激活左侧扣带回(left cingulate gyrus)、左侧中央前回(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
关键词 顿悟; 问题先导; 原型启发; 蔡格尼克 分类号 B8421 前言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形式有顿悟、类比迁移、假设检验、创造想象等, 其中顿悟一直以来都是心理学家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Mayer, 1995)。
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顿悟研究的两种取向
40 3 ) 0 0 5
【 摘 要】 解释 顿 悟 问题 解 决机 制 的 理 论 主 要 有 两 种取 向 : 讨 顿 悟 问题 困难 的 原 因取 向与 探 讨 顿 悟 为什 么会 获 得 的 取 向 , 两种 取 向 以 探 这 进程 监 控 理论 和 表 征 转 变理 论 代 表 。 程 监控 理 论 主要 解释 了顿 悟 问题 为什 么 困难 , 进 而表 征 转 换理 论 主要 解释 了顿 悟 是如 何 获 得 的 。 于 两种 基
即不 同 个 体 的 顿悟 潜 由此 顿 悟研 究 可 分 为两 种 取 向 : 种取 向着 重 探 讨 顿 悟 为 什 么 困 方 法 。个 体 在 顿悟 问题 的解 决 中存 在 较 大差 异 , 一 能是 不 一 致 的 。 Ma G eo 等 证 明 了他 们 的 理 论 : 过 操 纵 问题 的 难 度 可 以预 c rg r 通 ( ) 悟 为什 么 能 够获 得 取 向 一 顿
他 该 取 向 着 重探 讨 顿 悟 中新 的 、能 有 效解 决 问题 的 思 路 如 何 实 现 , 见被 试 在 一 些 顿悟 问题 上 的 表现 。九 点 问题 中 , 们 给 被 试 呈 现 已经 给 出一 条 正 确 路径 上 直 线 的标 准 的 九 点 问题 。 以 前 人们 的 设 想不 同 与 其代 表 性 理 论 主要 有 以 下几 种 : 穿 “ 式 塔 的知 觉 场 理 论 ” 为 顿 悟 源 于知 觉 场 的 重 新 组 织 , 问题 却 符 合 他 们 理 论 的是 : 过顶 部 三 点 并 伸 展 到方 框 外 面 的 被 试 组 的成 格 认 在 因为 它 尚 未解 决 之 时 . 觉 场 处 于一 种 紧张 的不 平 衡 状 态 。 一 旦一 种 均衡 绩 比对 角 线 组 要差 。而 以前 人 们 认 为 前 者 更有 助 于 问 题 解 决 , 知 而 但 良好 的知 觉 场 被 形 成 . 问题 就 迎 刃 而 解 了 , 良好 的知 觉 场 的形 成取 打破 了直 线 要 画到 方 框 内 的 限制 , 该 理 论却 预 测 对 角 线 能 更 快促 使 而 被试 寻找 其 它 方 法 .即对 角线 与水 平 线 相 比 更 先使 被 试 到达 标 准 失 决 于 问题 解 决 者超 越 了 对 于事 物 的 表 面 特征 的认 识 . 领 悟 到 事 物之 而 败 间 的 内在 关 系 。 “ 比理 论 ” 为 顿 悟 问题 的 解 决关 键 在 于 . 题 解 决 者 通 过 一个 类 认 问 类 比过 程 . 创造 性 的 方式 将 原 本 不 直接 相关 的思 路 或 者 方 法 应 用 于 以
大脑顿悟机制的原理
大脑顿悟机制的原理
大脑顿悟机制是指在解决问题或思考过程中突然产生的灵感或洞察力。
它的原理尚不完全清楚,但目前有以下几种理论:
1. 隐性思维:顿悟可能是一种隐性思维的结果。
在问题没有解决之前,大脑可能已经在潜意识中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当达到一定的累积时,就能够产生顿悟。
2. 灵感跳跃:顿悟可能是由于大脑中不同区域之间的突然联系形成的。
平时大脑中的各个区域可能独立地处理信息,而顿悟时可能会出现区域之间的突然联系,使得思维能够跳跃地连接起先前没有联系的知识。
3. 反常规思维:顿悟可能是由于大脑突破了常规思维方式而产生的。
在解决问题时,人们常常依赖已有的经验和常识,但顿悟可能是一种超越常规思维的方式,通过突破既有的框架和限制来产生新的解决方案。
虽然目前对于顿悟机制的原理还没有确凿的证据,但研究人员们正在不断探索和解释这一现象,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大脑的工作方式。
竞争与情绪对顿悟的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
心理学报 2012, Vol. 44, No.1, 1−13Acta Psychologica Sinica DOI: 10.3724/SP.J.1041.2012.00001收稿日期: 2011-05-17* 西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项目(西国重NSKD080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00293, 31170983)资助。
通讯作者: 张庆林, E-mail: zhangql@swu. edu. cn竞争与情绪对顿悟的原型启发效应的影响*李亚丹 马文娟 罗俊龙 张庆林(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重庆 400715)(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 重庆 400715)摘 要 以汉字字谜为材料, 采用“原型学习-问题测试”范式, 考察不同竞争水平(高、中、低竞争强度和无竞争)情境下诱发的情绪效价(积极、中性和消极)对顿悟中的原型启发的影响。
结果发现:1)竞争水平对字谜问题解决中的原型启发有显著影响, 低强度竞争水平最有利于靶字谜问题的解决, 中等强度和高强度下效果次之, 无竞争条件下效果最差; 2)诱发情绪对靶字谜问题解决的原型启发也有显著影响, 消极情绪和中性情绪下比积极情绪下靶字谜的正确率更高; 3)有无竞争与情绪效价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 体现了竞争和情绪这两种动力相关因素在原型启发中的动力作用不是独立的。
关键词 顿悟; 原型启发; 汉语字谜; 情绪; 竞争强度 分类号 B8421 问题提出顿悟是创造性思维赖以实现的基础(罗劲, 2004)。
但到目前为止, 有关顿悟认知机制的认识仍然没有达成共识(邱江, 罗跃嘉, 吴真真, 张庆林, 2006)。
我国学者(张庆林, 邱江, 2005; 张庆林, 邱江, 曹贵康, 2004)提出的顿悟的“原型启发”理论认为, 在解决顿悟问题的时候, 如果能够激活对顿悟问题解决具有启发作用的“原型事件”并运用原型中所包含的启发信息限制问题空间的搜索, 那么顿悟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豁然开朗。
顿悟中原型冗余信息对原型激活的干扰作用
传说 , 到“ 瓦特从沸腾 的开水壶上受到启发而发 明 蒸 汽机 ” 的经 典 故 事 , 都说 明“ 原 型启 发 ” 是 科 学 发 明的一种 重要 思 维 方 式 。 因此 , 我 国学 者 张庆 林 等 ( 张庆林 , 邱江 , 曹贵康 , 2 0 0 5 ) 在顿悟 的研究中提 出 了“ 原型启发” 理论 , 并 编制了《 科学发 明实验 问题
两阶段 实验范式 , 通过操 纵原型材料 中的冗余信 息( 无、 少和 多) 、 标识有无 ( 原 型材料 中是 否标 出 特征 性功能语 句) 考察 了原型材料 中的 冗余信 息对原型激 活的影响 , 结果表 明 : ( 1 ) 冗余信 息对原 型的激活有显著性干扰影 响 , 且 随着 冗余信 息的增 加 , 干扰 效应 随之增 加 , 原 型的激 活 率显著 降
C h r o n i c l e , 2 0 0 2; 张庆林 , 肖崇 好 , 1 9 9 6 ) 。但 是 , 这 两 个 理论 也 存 在 重 要 的缺 陷 。“ 表征转换 ” 理 论 没 有
解释当人们在元水平 空间面对众多 可能 的解决 方 式, 怎 么进入 了正 确 问题 空 间。 同样 没有解 释 当 已有手 段 出现 “ 标准 失 败 ” 需 要 正 确 的新 手段 , 怎 么 找 到 的 正 确 的新 手 段 。而 原 型启
张庆林等人 ( 田燕 , 罗俊龙 , 李文福 , 邱江, 张庆
林, 2 0 1 1 ; 张庆林 , 田燕 , 邱江, 2 0 1 2 ; J u n l o n g L u o e t a 1 . , 2 0 1 3 ) 在 最近 的研 究 中 , 运 用科 学 发 明顿 悟 问题 进一 步研 究 了原 型启 发 的认 知 机 制 和脑 机 制 , 发 现
汉语字谜原型激活中的情绪促进效应_陈丽
心 理 学 报 2008,40(2):127~135 A cta Psychologica S in ica127 收稿日期:2006-11-293西南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基础心理学”项目(批准号西国重04001)资助。
通讯作者:张庆林,E 2mail:zhangql@s wu .edu .cn汉语字谜原型激活中的情绪促进效应3陈 丽 张庆林 严 霞 张 颖 廖祥慧 陈 谊(西南大学心理学院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摘 要 采用先学习原型字谜、接着进行正负情绪诱导、然后再进行靶字谜测验的三阶段实验设计,探讨了不同诱发情绪状态对汉语字谜原型激活的影响。
结果发现,在本实验条件下:难度高的靶字谜的测试中没有发现正负诱发情绪状态对汉语字谜原型激活的不同影响;但是,在难度中等的靶字谜的测试中,诱发的正面情绪状态对汉语字谜原型激活有显著促进作用,而诱发的负面情绪状态与控制组相比对汉语字谜原型激活没有显著影响。
性别变量在两种实验条件下都没有显著主效应。
关键词 汉语字谜,顿悟,激活,正面情绪,负面情绪,效应。
分类号 B8421 引言 顿悟问题解决是带有无意识特点的思维活动。
西蒙(1995)对顿悟所下的定义是:“通过理解和洞察了解情景的能力或行为”[1]。
W eisberg (1995)则指出,影响顿悟研究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对顿悟本身没有进行很好的界定[2]。
最近有研究者分析了顿悟的各种定义,认为目前人们界定顿悟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现象学的定义;(2)概念性知识改变的定义;(3)过程定义[3]。
目前,关于顿悟的认知机制主要有4种观点:(1)表征方式转变理论(rep resentati on change hy 2pothesis );(2)限制理论(constraints hypothesis );(3)建构理论(structural hypothesis );(4)选择性加工理论(selective p r ocessing hypothesis )[4]。
创造发明中顿悟的原型启发脑机制
创造发明中顿悟的原型启发脑机制心理科学进展 2019, Vol. 20, No. 4, 504–51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DOI: 10.3724/SP.J.1042.2019.00504·研究构想(Conceptual Framework)·创造发明中顿悟的原型启发脑机制*罗俊龙覃义贵李文福朱海雪田燕邱江张庆林(西南大学心理学院, 认知与人格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400715)摘要科学界关于“原型启发”催化创造发明中顿悟发生的事例十分普遍, 从中国的“鲁班从带齿边的茅草中得到启发而发明锯子”的传说, 到“瓦特从沸腾的开水壶上受到启发而发明蒸汽机”的经典故事, 都说明“原型启发”是创造发明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
然而, 由于创造发明思维过程的复杂性, 国内外关于创造性思维脑机制的研究还停留在非科学问题解决的研究上。
依据科学家运用原型启发而成功发明创造的最新实例, 项目组编制了《创造发明实验问题材料库》, 并计划以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事件相关电位(ERP)作为技术手段系统探讨原型启发催化创造发明中顿悟发生的脑机制, 例如, 原型激活和启发信息利用的脑机制、问题意识下灵感捕捉的脑机制以及原型知识表征、动机与情绪状态、大脑工作状态等因素对原型启发影响的脑机制。
该研究的开展, 对理解人类的创造性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培养和激发人的创造力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创造发明; 顿悟; 原型启发; 脑机制分类号B842potential ERP)以及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技术对顿悟问题进行考察, 这为探索顿悟的脑机制提供了较为直接的方法, 同时也掀起了国内外研究顿悟脑机制的热潮。
1.1 国内顿悟脑机制研究国内, 研究者们基本以fMRI与ERP为技术手段, 而且在实验材料上也表现出了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 采用谜语或与汉字生成有关的任务。
具身诱导对顿悟问题解决影响的眼动研究
具身诱导对顿悟问题解决影响的眼动研究顿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对顿悟现象和心理机制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家们对顿悟问题的解决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取得许多有价值、有启发的成果,岂今为止,关于解释顿悟问题解决较具代表性的认知理论主要有表征转换理论,进程监控理论和原型启发理论。
然而,随着具身认知研究思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身体的感觉、运动和活动状态是如何影响问题表征和心理表征的。
关于问题表征和心理表征如何影响顿悟问题的解决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得到充分的研究和解释,但其研究结果或理论解释都仅局限于传统的认知心理学角度:过于强调大脑内的活动过程,忽视了整个身体的感觉运动体验。
较少有研究者考虑到身体感觉运动体验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及具身效应的机制作用。
本研究采用眼动实验法,通过诱导被试的身体行为或身体活动来研究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进而探讨诱导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具身效应及顿悟问题解决的认知机制。
本研究由两个实验组成。
实验一以火柴棒算式问题为实验材料,探讨具身的行为诱导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考察手势动作在顿悟问题解决中的作用;实验二以肿瘤--激光射线问题为实验材料,实验2a通过注意追捕的诱导形式来探讨影响顿悟问题解决的具身行为及原型提示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实验2b通过注意转移的诱导形式来探讨眼睛运动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具身效应是否一定需要眼睛运动本身的参与,探索眼睛运动影响顿悟问题解决的认知机制。
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手势影响了被试解决火柴棒算式问题的成绩,即顿悟问题解决存在具身效应。
具身的手势更有利于被试激活头脑中对手势动作的感觉运动神经或与手势空间位置相关的表征,即使被试意识不到这些表征的激活,手势动作的激活更有利于被试把火柴棒的移动纳入他们对问题的空间表征中,从而促发顿悟问题的解决。
(2)原型提示的注意追捕更有利于促进被试解决肿瘤—激光射线问题,验证顿悟问题解决的原型启发效应。
字谜顿悟任务中限制解除和组块分解的机制及其原型启发效应
字谜顿悟任务中限制解除和组块分解的机制及其原型启发
效应
字谜顿悟任务是一种用于评估个体的行为活动,可以测量人们在解决复杂问题时的思维能力。
它的机制包括限制解除和组块分解。
限制解除是指个体必须从一系列很难理解的数据中找出真正有效的信息,而不是受到现成信息的影响。
这一机制可以帮助个体从原始数据中找出具有意义的信息,并且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信息解决问题。
组块分解则是指个体根据数据的特征将其分为几个独立的部分,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这一机制有助于个体更好地解决问题,因为它能够帮助个体把原始数据分解成更小的单元,从而更好地理解数据。
字谜顿悟任务中的原型启发效应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会受到原型形式的启发。
通过原型启发,个体可以从已知的情况中推断出未知的结果,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政治课“疑、悟、升”学习指导策略
悟就要实施原型启发 。首先要明确情境问题的“ 原 型事件” 和“ 关键启发信息” 。“ 原型事件 ” , 是指能对 目前的顿悟 问题解决起到启发作用的认知事件 。它
可 能 是 教 学 中教 师 提 供 的 “ 原 型 问题 ” 在 学 生 头 脑 中 的表征 , 也 可能 是 学生 头 脑 中 已有 的相 关 问题 的
所 包 含 的 对 于 解 决 当前 问 题 最 具 决 定 性 和 指 导 性
识上 由点 到面 , 结构化 、 系统化 , 使其 符合 知识逻
辑 。否则 , 课 堂教 学就 会显 得很 混乱 、 无序 、 低效。 高
中政治课程 模块的建构 , 要做到 “ 既保持 以生活主 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又体现内容 目 标的递进层次” 。
习指导策 略研究》 省级重点课题研究。根据研究结 果, 总结 了“ 高中政治 ‘ 疑、 悟、 升’ 学习指导策略” 。
一
设置情境问题 , 情境是载体 , 问题是 中心 。问题 要有整体性 、 障碍性 、 目的性 、 针对性 、 现实性 , 有宽 度、 深度 、 向度 、 精度 、 难度 , 才能引起学生 的认知冲 突 。政治课教学 中情境的创设 , 只是一种提示和启 发, 至 于问题 的答案 , 应该 由学生通过 自主学习去
顿悟 是 一种 复 杂 的直 觉 和 灵感 , 是 一种 创 造 性
的信息( 突然意识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或解决 问题 的 方法 ) 。激活是将关键性启发信息与当前问题形成 联系 , 使得 问题得 以顺利解决 。原型启发包括原型 事件激活和其 中启发信息的控制加工 。
根 据 原 型事 件 激 活理 论 , 政 治 课 要 引 导 学生 顿
息, 直到在问题空间的搜索过程中突然获得关键性 的启发信息 , 最终的顿悟就发生了。
源问题数量与策略提示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
源问题数量与策略提示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邢强【摘要】通过三种源问题数量与两种策略信息提示组合成六种实验条件,探讨了源问题数量与策略提示对顿悟问题解决中关键启发信息激活的影响。
结果表明:源问题数量与关键启发信息激活之间呈现“V”型趋势,中等数量源问题的关键启发信息归纳与提取的难度最大,因而激活效果最差;选择式策略提示不利于关键启发信息激活,这与策略提示的类型有关,后续研究可以进一步考察不同类型的策略提示对顿悟问题解决的影响% The experiment aims to probe into 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base problems and strategic clue on the activation of key heuristic information.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base problem and the activation of key heuristic information tends to be a “V” pattern, wi th the abstraction and summarization of pivotal heuristic information from the base problems of medium number to be the hardest. resulting in the weakest effect of activation. 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selective strategic clue is unfavorable to the activation of pivotal heuristic information, possibly imputing to the type of strategic clue, and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influence of varying strategic clues on the insight problem solving be further studied in the future research.【期刊名称】《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年(卷),期】2012(000)004【总页数】4页(P64-67)【关键词】源问题数量;策略提示;关键启发信息【作者】邢强【作者单位】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42几乎每个个体在解决问题时都会有“啊哈”经验。
顿悟问题解决的原型事件激活理论共87页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31、只有永远躺在泥坑里的人,才不会再掉进坑里。——黑格尔 32、希望的灯一旦熄灭,生活刹那间变成了一片黑暗。——普列姆昌德 33、希望是人生的乳母。——科策布 34、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郭沫若 35、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洛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顿悟研究报告的两种取向
顿悟研究的两种取向.txt有谁会对着自己的裤裆傻笑。
不敢跟他说话却一遍一遍翻开他的资料又关上。
用了心旳感情,真旳能让人懂得很多事。
╮如果有一天,我的签名不再频繁更新,那便证明我过的很好。
科技信息○高校讲坛○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008年第17期顿悟研究的两种取向肖瑶〔XX通信学院地管部教育开展中心中国XX400035〕【摘要】解释顿悟问题解决机制的理论主要有两种取向:探讨顿悟问题困难的原因取向与探讨顿悟为什么会获得的取向,这两种取向以进程监控理论和表征转变理论代表。
进程监控理论主要解释了顿悟问题为什么困难,而表征转换理论主要解释了顿悟是如何获得的。
基于两种理论的缺乏之处,产生了顿悟问题的原型激活和关键启发信息理论假说。
【关键词】顿悟;表征转变;进程监控;原型激活一、引言顿悟问题的表述通常比拟简短,而且只包含少数几个物体及其间的关系,解决的方法也只需要很少的步骤或操作,但解决起来却相当困难。
人们对顿悟现象感兴趣,是因为既然顿悟问题能够解决,那么说明人们具备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和知识,但是既然有这种能力和知识,人们为什么又会陷入困境?陷入困境后人们又是如何跳出困境从而产生顿悟的?二、顿悟研究的两种取向由此顿悟研究可分为两种取向:一种取向着重探讨顿悟为什么困难,另外一种取向着重探讨顿悟为什么能获得[1]。
〔一〕顿悟为什么能够获得取向该取向着重探讨顿悟中新的、能有效解决问题的思路如何实现,其代表性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格式塔的知觉场理论〞认为顿悟源于知觉场的重新组织,在问题尚未解决之时,知觉场处于一种紧X的不平衡状态,而一旦一种均衡良好的知觉场被形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而良好的知觉场的形成取决于问题解决者超越了对于事物的外表特征的认识,而领悟到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2]。
“类比理论〞认为顿悟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问题解决者通过一个类比过程,以创造性的方式将原本不直接相关的思路或者方法应用于当前的问题情境,比方,用骑士进攻城堡的情景来类比放射治疗肿瘤的手段[2]。
大脑是如何获得灵感的来源于什么
大脑是如何获得灵感的来源于什么灵感、顿悟是人们在解决科研和日常生活难题常有的心理感受。
这种感受在我们的大脑中是如何实现的呢这是心理学界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近日,中日两国科学家研究确认:灵感、顿悟发生的最初起源地在大脑额叶的扣带前回(ACC),一个靠近脑门的地方。
这是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罗劲与日本产业综合技术研究所脑神经情报研究部门资深科学家仁木和久的一项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
他们以传统的谜语为材料,诱发并记录了脑内的顿悟过程。
研究发现,顿悟在大脑内的实现过程涉及3个不同的错了话或者在赌博中输钱时,最先活动的也是这个区域。
在顿悟或灵感一现之时,原有的、不正确的思维定势被有效地打破,人们在一瞬间摆脱了不正确的思维方式,找到了正确的思维方式。
这一过程无疑会包含一个认知或情感冲突的顺利解决。
这也可能就是ACC参与顿悟的原因。
除了ACC参与不正确的思维定势的打破之外,左腹侧额叶也参与这一过程,但作用并不一样。
ACC的作用在于调节那些预料之外的、突发性的认知冲突,而左腹侧额叶的作用则在于调节那些预料之内的、常规的认知冲突。
顿悟需要ACC以及左腹侧额叶的共同参与。
进一步研究发现:ACC只有在打破思维定势时才会起作用,如果让猜谜者知道谜语的构成方式,则解谜过程就无需ACC的参与,而只要左腹侧额叶就足够了。
罗劲研究员与中国科学院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主任罗跃嘉研究员以及买小琴、吴建辉等人合作,利用事件相关诱发电位(ERP)技术,精确分析了扣带前回活跃的时间进程。
结果发现:ACC在顿悟过程启动后的380毫秒左右最为活跃。
由于整个顿悟过程从启动到完成需要约2000毫秒左右的时间,因此,ACC的活动应该是发生在顿悟过程启动的初级阶段,在思维定势的打破中起到一个早期预警系统的作用。
研究者认为,顿悟是由ACC发动,而最终由海马以及视觉空间信息加工网络来实现的。
今年,国际著名认知神经科学刊物《海马》杂志第3期发表了他们的研究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顿悟与源事件中启发信息的激活张庆林 邱 江(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重庆市基础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5)摘 要 采用先学习源事件、后进行顿悟问题解决的两阶段实验范型,探讨了大学生解决九点四划问题的成功顿悟与源事件中所包含的启发信息提取之间的内在联系。
结果发现,在顿悟问题解决阶段,只有激活学习阶段所获得的源事件中所包含的启发信息,才能成功解决顿悟问题。
但并非所有激活源事件的被试都能成功解决九点四划问题,这取决于从源事件中所提取的启发信息的质量。
研究结果还表明,内隐学习组与外显学习组正确解决九点问题的人数百分比差异并不显著,证明源事件中所包含的启发信息的激活,可能主要是自动加工的结果。
关键词:顿悟 启发信息 九点问题 源事件1 引言九点四划问题是经典的顿悟问题之一,它要求被试用四条直线把九个点一笔划掉,不许重复(见图1a)。
Weisberg(1981)的研究表明,在给定的尝试时间(10分钟)或是尝试次数(20次)以内,能够找到正确划法的被试都非常少,不超过10%[1]。
已有研究认为[2][3],导致九点问题困难的原因主要在于:形状限制(总在由九点所形成的正方形内寻找答案);方向限制(不易在没有点的地方改变直线的方向);内部交叉限制(不善于在九点所构成的方形内去划交叉直线)。
研究表明,在实验当中,直接为被试提供克服限制的信息,的确能改善被试解决九点问题的成绩。
如Weisberg(1981)等人在研究中,直接告之被试必须把直线延伸到方形以外去才能找到正确划法(言语提示),结果被试解决九点问题的正确率(10次尝试内)为20%;除了言语提示外,再为被试提供一条直线(线条提示,见图1c),那么在10次尝试内正确率会提高到62%[1]。
在Chronicle(2001)等人的研究中,为被试提供一个箭头的形状作为九点问题的背景时(知觉提示,见图1b),其10次尝试内的正确率为30%[3]。
MacGregror等人在研究中使用与九点问题类似的点线问题(如11点问题,见图1d),对被试进行相应的克服限制训练,结果发现被试在10次尝试内解决九点问题的正确率提高到了50%[2]。
图1 九点问题及其研究变式总体而言,这些研究要么是通过学习一个样例来帮助被试克服限制,要么是给予被试直接的提示内容来提高其解决九点问题的正确率。
但这些实验范型似乎都无法深入揭示个体解决九点问题的认知过程与内部机制,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面对一个疑难问题时,主要是通过从头脑中提取与当前问题相关的知识经验(源事件)来帮助其解决问题,但在已有知识经验中肯定还存在着若干其他的知识(干扰事件),是否能够正确提取相关的源事件,并从中获取重要的启发信息才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完善有关顿悟问题解决的实验范式,深入揭示九点问题解决的认知过程与内部机制,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两阶段的实验范型。
第一阶段,让被试 学习 五个点线问题(见图2),其中有三个是具有启发作用的源问题(A、B和C);有两个是干扰问题(D和E)。
第二阶段,进行九点问题的限时解决,以考察被试能否 激活 有关的源事件及其包含的解题规则(启发信息)。
通过该实验范型,主要探讨两个问题:在解决九点问题的过程中,个体是否能够有效地激活源事件,而排斥干扰事件?如果源事件能被顺利激活,个体从这些源事件所获取的启发信息会存在怎样的差异以及它们对于个体解决九点问题会产生怎样的影响?2 研究方法2.1 研究目的 通过两阶段实验范型,考察大学生通讯作者:张庆林。
E-mai l:z hangql@sw 本研究得到西南师范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的资助。
6 心理科学 Psychological S cience 2005,28(1):6-9在解决九点问题的过程中是否会激活先前学习的源事件,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启发信息对个体解决九点问题的作用机制。
2.2 被试 西南师范大学地理系一年级本科新生49名(男19;女30),没有专门学习过心理学或创造性思维课程。
2.3 实验材料 根据已有研究[1]以及对九点问题困难原因的深入思考,选取3个问题(A 、B 和C)作为源问题(源事件);另外设置了2个干扰问题(D 和E),具体情况见图2。
图2 5个点线问题及其解决方法2.4 实验设计与程序本研究采用二阶段的实验范型,进行个别施测。
第一阶段为学习阶段,设置了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两个实验组。
内隐学习组的指导语为:现在请你用规定数目的直线把下面的所有点连接起来。
要求:一旦落笔以后,笔尖就不能再离开纸面;也不能沿着已画好的直线返回。
外显学习组的指导语在内隐组的基础上加上: 请你认真完成这些任务,尽可能找到每一问题的正确答案,并注意每个问题的划法,特别是一些不同寻常之处,它们会有助于你解决接下来的一个类似问题 。
每一问题允许被试学习的时间为5分钟。
采用统一的指导语和实验材料,五个点线问题装在一个大信封内,主试每次随机呈现一个问题给被试学习,记录被试的完成情况。
如果在4分钟内被试不能解决某一问题,则主试把正确划法(见图2),通过演示的方法划给被试看。
第二阶段为问题解决阶段,让被试解决标准的九点问题,指导语同上(规定用四条直线),只不过尝试时间为10分钟(1分钟尝试1次),事先不告诉被试,以免造成被试不必要的紧张。
在每一次尝试的过程中(也就是一分钟内),要求被试先思考,不要动笔;在50秒的时候,主试说 开始 后,要求被试把自己想到的方法(无论是否正确)立刻划出来,只要被试划出第一条直线以后,笔尖就不能再离开纸面,而且必须在10秒钟之内划完四条直线。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被试只要找到正确划法,就立即进行口语报告,具体内容为:首先询问被试以前是否遇到过九点问题以及类似问题,作为剔除被试的标准;然后详细询问被试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是否想到了先前完成的5个问题。
如果被试回答有,继续追问他想到的是哪一个问题,所想到问题的什么信息给了他有用的启发。
除了规定的指导语外,整个过程中主试不给被试任何解决九点问题的提示。
另外,为了考察学习阶段的促进效应,本研究还设置了一对照组,让被试直接解决九点问题,所有要求同实验组。
被试为西南师范大学心理系一年级新生80名(男23;女57),均未学过相关的心理学课程与思维课程。
3 结果分析根据口语报告的内容以及第一阶段的尝试情况,剔除有过九点问题及其类似问题解题经验的被试,得到各实验组的有效被试人数,统计正确解决九点问题的人数比率,详见表1。
表1 不同实验条件下正确解决九点问题的人次情况(%)实验条件总人数有效人数九点问题平均尝试次数外显学习261913(68.4%)3.69内隐学习231610(62.5%) 2.81控制组806712(17.9%)5.33使用SPSS10.0进行独立样本的卡方检验,总体卡方值为23.214,p <0.001,结果表明不同条件下,被试解决九点问题的正确率存在显著差异,进一步计算两两间的卡方值,发现两种学习条件下正确解决九点问题的人次比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高于控制组,结果详见表2。
可见,通过对五个点线问题的学习促进了个体随后对九点问题的解决。
表2 正确解决九点问题人次比的卡方检验提示条件外显学习内隐学习控制组18.10**13.02**外显学习0.131注:**表示p <0.01根据口语报告的内容,对个体在解决九点问题的过程中,是否激活了先前所完成的5个点线问题以及具体激活的是哪一个问题与激活该问题后解决九点问题的正确率作了统计,结果见表3。
表3 九点问题解决中5个点线问题被激活的人次分布状况总人数激活人次A 问题B 问题C 问题D 问题E 问题正确(23)23161600错误(12)821410人数比313(9.7%)7(22.6%)20(64.5%)1(3.2%)0(0%)激活后的正确率3133.3%85.7%80%0%0%从表3可以看出,没有激活学习阶段所获取的张庆林等:顿悟与源事件中启发信息的激活7源事件(5个点线问题)的被试,都不能正确解决九点问题;而正确解决九点问题的被试,分别都想到了A 问题(9.7%)、B问题(22.6%)或C问题(64.5%)。
另外,还可以看出,激活A问题的被试有33.3%能够在10次尝试内正确解决九点问题;激活B问题的被试有85.7%能够在10次尝试内正确解决九点问题;激活C问题的被试有80%能够在10次尝试内正确解决九点问题;而激活D问题的被试不能正确解决九点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同样是激活了A、B或C问题,而有的被试却仍然不能在规定时限内正确解决九点问题呢?为了阐释这一现象,根据已有研究,把个体可能会从点线问题所受到的启发信息类型划分为三类,具体为: 类启发 延长直线、突破由九个点所构成的方形的限制; 类启发 只想到延长直线; 类启发 表面特征相似性及其他(如想到C问题的形状与九点问题相似或者使每条直线划掉的点尽可能多等)。
根据口语报告的内容,采用关键词法,对激活4个点线问题的31名被试所受到的启发信息类型及受到该类启发信息后正确解决九点问题的人数百分比做了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被试所获得的启发类型与人数分布情况启发类型A B C D人数正确人次(%) 延长直线、突破形状限制141101615(93.7%) 只想到延长直线2280127(58.3%)表面特征相似性及其他011131(33.3%) 对三类启发信息类型的正确解决人次比做卡方检验,总体卡方值为7.150,p<0.05,表明三类启发信息之间的差异显著,进一步做配对卡方检验,结果发现 类启发对于解决九点问题的促进效应显著高于 类与 类启发,卡方值分别为4.926和6.570, p<0.05。
4 讨论4.1 学习阶段的促进效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对五个 点线问题 的学习,提高了被试解决九点问题的正确率,两种学习条件(内隐与外显)下被试正确解决九点问题的人数百分比都显著高于控制组。
由于在学习阶段,被试除了完成对3个源问题的学习外,还要解决2个干扰问题,因此学习阶段的促进效应不能简单地用类比迁移的原理来加以解释。
有关图式归纳是自动加工还是控制加工的问题是当前类比迁移研究领域的争论焦点,所谓图式归纳是指在多个类比物之间通过消除不一致的成分而保留一致成分的过程,以形成对类比物之间关系的抽象化表征(图式)[4]。
在本研究的学习阶段,被试完成的五个点线问题并非同一类型,因此被试的认知加工过程远比在同一类型的问题之间寻找相似性(图式归纳)要复杂的多,但是却更符合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的思维特点。
被试通过先前的学习获得了若干源事件(A、B、C问题及其相应的解题特点),在随后对九点问题的解决中,激活与九点问题相关的源事件,排斥干扰事件(D、E问题),并从中获取有用的启发信息(把直线延伸出去,突破由点所构成的图形),最终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正确解决九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