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关系
六经辨证最简单的方法
六经辨证最简单的方法六经辨证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对患者的症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对症下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而六经就是中医理论中的六条经络,分别为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
那么,怎么样才能最简单地进行六经辨证呢?下面是一些方法:一、了解六经的基本功用在进行六经辨证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六经的基本功用。
太阳经具有发散出里,表里通络的作用;阳明经则主要负责肠胃排泄和输布营养;少阳经通其分流,治疗内外束痛;太阴经则润泽脏腑,养血补气;少阴经则与心、肾有关,刺激阳气运行;而厥阴经的主要功效是去湿除热,下行化气,调和阴阳等。
这些六经的功用对于六经辨证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六经的基本功效,才能够更好地进行症状分析。
二、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进行六经辨证,需要综合分析病人的症状。
首先需要了解病人的发病时间、症状的轻重缓急、舌苔的情况、脉搏的情况等。
然后结合六经的基本功用进行症状分析,判断病人属于哪一经,或者哪几经同时受损。
三、学会辨证方法在进行六经辨证之前,需要学会基本的辨证方法。
比如,太阳经辨证主要是察看病人的寒热状况和头痛、身痛等症状,而少阳经辨证则需要注意头晕、眩晕、心烦等症状。
因此,我们需要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进行具体的辨证,这样可以更加准确地确定病人的病情。
四、适时进行调理在确定了病人的病情之后,需要根据六经辨证的结果,进行适时的调理。
比如,对于太阳经辨证,我们可以使用温热药物进行调理,对于阳明经辨证,则需要清热泻火,对于太阴经辨证,则需要滋阴养气等。
调理的方法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总之,六经辨证并不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只要掌握了基本的分析方法和调理方法,我们就可以轻松地进行六经辨证,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伤寒论》六经辩证】
【《伤寒论》六经辩证】六经辨证,始见于《伤寒论》,是东汉医学家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等篇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的传变特点所创立的一种论治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它以六经(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为纲,将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总结归纳为三阳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三阴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六类,分别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进退及其相互传变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
凡是抗病能力强、病势亢盛的,为三阳病证;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
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
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
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六经病证是外邪侵犯人体,作用于六经,致六经所系的脏腑经络及其气化功能失常,从而产生病理变化,出现一系列证候。
经络脏腑是人体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故某一经的病变,很可能影响到另一经,六经之间可以相互传变。
六经病证传变的一般规律是由表入里,由经络而脏腑,由阳经入阴经。
病邪的轻重、体质强弱,以及治疗恰当与否,都是决定传变的主要因素。
如病人体质衰弱,或医治不当,虽阳证亦可转入三阴;反之,如病护理较好,医治适宜,正气得复,虽阴证亦可转出三阳。
因而针对临床上出现的各种证候,运用六经辨证的方法,来确定何经为病,进而明确该病证的病因病机,确立相应的治法,列出一定的方药,这正是六经病证分类的意义所在。
(-)太阳病证太阳病证,是指邪自外入或病由内发,致使太阳经脉及其所属脏腑功能失常所出现的临床证候。
太阳,是阳气旺盛之经,主一身之表,簇摄营卫,为一身之藩篱,包括足太阳膀胱经和手太阳小肠经。
外邪侵袭人体,大多从太阳而入,卫气奋起抗邪,正邪相争,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表出里。
《伤寒论》六经辩证诸多探讨
桂枝汤证 大青龙汤证 麻黄汤证 小青龙汤证 桂枝加附子汤证 葛根汤证 桂枝加葛根汤证 桂枝去芍药汤证 3.症(状) ① 病、证的诊断标准,多是由“症”组 成。如“中风”。 ② 症的辨析,为准确辨病、辨证提供了 基础。如四诊。 ③ 辨症多蕴含在辨病、证之中。
(三)《伤寒论》以症为主要目标的论治法 阳明 1. 三急下证:252、253、254;320、 少阴 321、 322。 2.四逆汤证:323 (四)结论 以上辩证、辨症的诸多标准,均为网目,病(纲领) 与证、症(网目)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疾病诊断和 论治的有机整体。这些经典标准若能掌握、领会、 贯通,临床当可思过半点,我们应继承发扬。
病性 阳
病势 初起
阳
极期 (盛阳+热邪) 后期
阳
阴
初期
阴
危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肝、心包。
复杂 (寒热)
复杂
三、六经传经学说 (一)六经的含义
(二)三阴三阳的含义
(三)三阴三阳在《内经》中的含义
(四)三阴三阳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含义非生理而是病理。
病名 太阳 (病) 阳明 (病) 少阳 (病) 太阴 (病) 少阴 (病) 厥阴 (病)
病经 足太阳经、腑。体表。 根于膀胱、肾。 手、足阳明经。肠胃。涉及症状广。 主要突出足经。 胆经、胆腑、三焦。 (在经恶寒,入腑化热) 脾经、脾脏。 太阴肺的病变见于太阳变证。 心、肾、肾经。
病:病程全过程的根本性 矛盾。 (四)病、证、症 之间 证:疾病某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的关系
症:是病和证的表象,是确诊疾 病、分析证候的依据;也是 判断疗效的依据。
<二>《伤寒论》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 二 《伤寒论》辨病、辨症、 结合的体系 六经辩证:辨病、辨症、辨证论治相结合 的有机体系 (一)从篇名看: 1.理论论述、操作方法等命名:辨脉法、 平脉法、伤寒例等——非以辨病、证、命名。 2.涉及治疗的均以“辨××病脉证并治”命 名。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作者/刘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
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
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
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从六经辨证角度探索经络现象
为了治 标更 加 伤本 。
5 结语
大而 弦 , 病或烦 躁 闷乱 , 四肢 发 热 , 口苦 、 干 、 其 或 或 舌 咽干 。 ( 脾 胃胜 衰论 》 “ 高 而 喘 , 热 而 烦 , 脉 洪 ”《 )气 身 其 大而 头痛 , 或渴 不 止 , 皮 肤不 任 风寒 而 生 寒热 。 “ 其 ” 气
()4 1 :6
论》 在 此理论 指导 下 , 东 垣 创 益 气 、 阳 、 火 法 治 ) 李 升 泻
疗 阴火 。补 中益 气 汤 为 益 气 升 阳 的 代 表 方 剂 , 以参 、 芪、 、 术 草甘 温补 中 , 升麻 、 柴胡 升 阳透表 , 陈皮理 气 , 当 归和血 , 中州 健运 , 使 阳气得 升 , 火 自熄 。升 阳益 胃 阴 汤 、 阳散 火汤 等治疗 阴火 均 是此 理 。若火热 盛 , 升 在补 气升 阳的同时加 用 泻 阴火 的药 物 , 补脾 胃泻 阴 火升 如
始 为热 中论》 “ ) 四肢 发 热 , 热 , 痹 热 , 髓 中热 , 肌 筋 骨 发 困 , 如燎 , 热 扪之烙 手 。 (调 理 脾 胃治验 》 ”《 )
4 阴 火的治 疗
疗 阴火 , 其所立 之方 , 之 临 床 , 效显 著 。阴火 理 论 验 疗 贯 穿于 补 土学说 的理 法 方 药 多个 方 面 , 临 床 应用 具 对
3 阴火 的症状
旺及督 、 、 三脉盛 , 用 黄柏 、 母 酒 洗 讫 , 炒 制 任 冲 则 知 火
加之 。 说 明在 甘温 补 鼓 或加 芩连 清热 燥湿 , 或加 知柏 滋 阴降火 , 脏腑之 火不 依 同, 用药 有别 。除 了提 到知柏 的特 殊炮制 外 , 东垣 还谆 谆告 诫 “ 若分 两则 临病 斟 酌 , 可 久 服 , 助 阴 气 而为 不 恐
六经辩证
有关六经辨证方法之再认识张清苓1姜元安2(北京中医药大学100029)关键词:六经辨证;辨证方法如果“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则《伤寒论》中所论属于狭义之伤寒。
但通过文献研究,已经明确了“伤寒”并无所谓的广义与狭义之分,[1]这对于正确理解仲景为认识伤寒病所创立的六经辨证方法及其临床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谈及《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时,除了公认的六经辨证方法之外,还经常将“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与之相提并论,这主要反映在现行的各种教科书中。
一般认为,八纲辨证是所有各种辨证方法之总纲,而六经辨证则是八纲辨证的具体化,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而由于经脉与脏腑的不可分割性以及经脉根源于脏腑,所以脏腑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基础。
此外,有的学者还将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甚至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均纳入六经辨证体系之中,试图以此来说明六经辨证之全面性和重要性,大有各种辨证方法,唯六经辨证为尊之意。
本文将通过对六经辨证方法与习惯上所称的八纲辨证及脏腑辨证方法之关系的讨论,来讨论六经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
1、在辨病的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一般性原则在讨论六经辨证方法与其他辨证方法之关系之前,有必要重申一下中医辨证论治的一般性原则。
中医之辨证论治体系及临床运用始创于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任应秋先生就是根据张仲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而将“辨证论治”概括为中医学的主要特色。
[2]通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研究,可以清楚地看到,张仲景针对“伤寒病”与“杂病”分别运用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方法来认识其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体系。
二者完全独立而不能被相互取代。
由此而得出的中医辨证论治的一般性原则是:中医之辨证论治体系是在确立针对特殊疾病所用辨证方法的基础上配以相应的治法与方药而形成的。
辨证方法的运用,首先是认识疾病,然后才有可能通过证候去把握疾病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病机变化,从而根据具体的证候确定治则、治法与相应的方药。
中医诊断学(辨证-脏腑)
痰迷心窍证
▪ 概念: 痰蒙心神证是证候。
▪ 临床表现: 面色晦滞,脘闷呕恶,神志模糊,喉中痰鸣,甚则 昏不知人,苔白腻,脉滑。或精神抑郁,表情淡 漠,神志痴呆,自言自语,举止失常。或突然仆 地,不省人事,口吐痰涎,喉中痰鸣,两目上视, 四肢抽搐,口中如猪羊叫声。
精品课件
心火亢盛证
▪ 概念: 心火亢盛证是指心火炽盛所表现的实热证候。
▪ 临床表现: 心烦,失眠,甚则狂躁谵语,或口舌生疮,或吐血衄血, 面色红赤,口渴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尖红赤或 有芒刺,苔黄,脉数有力。
▪ 辨证要点: 1、有外感火热之邪,或情志化火内发、过食辛热之品,以 致心火炽盛的病因病机。 2、具有实热的症状表现:如发热、口渴、面赤、尿赤便秘、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热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 3、有火热内扰心神的特征性症状体征,如心烦失眠,甚或 狂躁谵语。心开窍于舌,火热上炎,则见舌尖红赤,或生 芒刺,或口舌生疮。
▪ 内容: 1、脏腑病证:包括脏证、腑证,按表里关系以脏带腑进行 学习。 2、脏腑兼证:包括两脏(或腑)以上相合的证以及与脏腑 相关的证。
精品课件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 心的病证:有虚有实,虚证多由久病伤正,禀赋 不足,思虑劳神过度等因素,导致心气、心阳、 心血、心阴亏耗;实证多因痰阻、火扰、寒凝、 瘀滞等因素所致。常见症状为:心悸,怔忡,心 烦,心痛,失眠多梦,健忘,神昏,谵语,舌痛, 舌疮等。
│邪正盛衰
精品课件
▪ 意义: 1、诊断杂病的基础 脏腑病辨证主要用于诊断杂病,是临床各科疾病的诊断基 础,是中医辨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八纲辨证的深化。 脏腑辨证能具体地辨认病证所在的脏腑部位及病因病性, 从而使治疗有更强的针对性。 2、与其他辨证方法的关系 脏腑病辨证与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不同,后者主要 是运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但就所辨疾病的病位而言, 也都与一定的脏腑有关,故掌握了脏腑病辨证,更有利于 其他辨证方法的掌握。
中医六经辨证
2020/3/9
26
六经病证的传变
传经: 1、循经传 2、越经传 3、表里传
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太阴经 →少阴经 →厥阴经
2020/3/9
27
六经病证的合病、并病与直中
合病:二经以上同时出现。 并病:一经未罢,另一经又现。 直中:不从阳经,直中阴经。
传变规律主要取于: 受邪之轻重、病体之强弱、调治之失宜.
【表现】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
不欲食,食则吐蛔。
乌梅丸
2020/3/9
24
6.病证传变
传经 直中
循经传 越经传 表里传
合病
并病
2020/3/9
25
Hale Waihona Puke 经:病邪自外侵入,逐渐向里发展,由某
一经病证转变为另一经病证。 1、循经传:就是按六经次序相传。如太阳病不
愈,传人阳明,阳明不愈,传入少阳;三阳不愈, 传入三阴,首传太阴,次传少阻,终传厥阴。一 说有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厥阴--少阴相 传者。
【辨证要点】是以无热恶寒,下利,肢厥脉微等为辨证依据。
2020/3/9
麻黄附子 细辛汤
22
少阴病证·热化证
【概念】是指少阴阴虚阳亢,邪从阳化热所 表现的虚热证候。
【辨证要点】心烦不得眠,口燥咽干,舌尖
红,脉细数。
黄连阿胶汤
2020/3/9
23
厥阴病证
【概念】是伤寒病发展传变的较后阶段,所 现阴阳对峙,寒热交错,厥热胜复等证候的 概括。临床以上热下寒证为其提纲。
2020/3/9
28
2020/3/9
29
2020/3/9
30
2、越经传:是不按上述循经次序,隔一经或隔 两经相传。如太阳病不愈,不传少阳,而传阳明, 或不传少阳、阳明而直传太阴。越经传的原因, 多由病邪旺盛,正气不足所致。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
中医四大经典之《伤寒论》复习试题及答案(二)X型题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B.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内经》的成书年代D.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D.资金与硬件条件的支持E.在中医学的学术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3.《伤寒论》的学术渊源包括:A.《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汤液经》E.《甲乙经》4.《伤寒论》的学术成就有以下哪几个方面:A.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形成了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医学典籍B.继承了前人在针灸方面的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针灸学术的发展C.创立了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为后世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D.系统揭示了外感热病的诊治规律,并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条件E.制定了若干基本治则,保存了许多功效卓著的方剂,并为中药制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影响六经病传变的主要因素有:A.正气的盛衰B.发病的季节C.邪气的轻重D.治疗的当否E.感邪的性质6.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八纲是对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趋势等方面的总的概括B.六经辨证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C.六经辨证来源于八纲辨证D.八纲贯穿于六经辨证之中,六经辨证体现着八纲E.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辅相成,互相补充7.影响伤寒病发病的主要因素有:A.体质因素B.自然因素C.文化因素D.种族因素E.社会因素8.六经病传变的方式有:A.越经传B.循经传C.表里传D.上下传E.手足传9.六经病发病的方式有:A.合病B.并病C.直中D.两感E.晚发10.下列哪几项属于六经病证的基本治则:A.治病求本,本于阴阳B.祛邪扶正,分清主次C.调和阴阳,以平为期D.明确标本,分清缓急E.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诸热之而寒者取之阳二.非选择题(一)名词解释题1.伤寒:2.六经:3.六经病:4.六经辨证:5.传变:6.直中:7.合病:8.并病:9.两感:10.表里传:(二)填空题1.《伤寒杂病论》现已分为和两部著作。
132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统一论管窥
脏腑说、标本中气说、经界说、形层说、八纲说、治法说、正邪相争说、病程阶段说等¨1。
近代以来六经本质的观点更呈多元化,如赞同经络说、赞同脏腑说、脏腑经络气化说、气机
升降说、生理系统说、六病分证说、证治纲领说、症候群说比’91等。
虽然无人能说清楚六经的真正含义,但同一个人身上的六经与脏腑经络必然有密切的关 系,因此,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本身就是息息相关的。
对应有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当桂枝汤证多于麻黄汤证时则对应有桂枝二麻黄一汤证等等。当 一个桂枝汤方不能涵盖整个病理状态时还对应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等加 减示范。这些都是为读者所做的“方随证变”的范例,示意后人可举一反三灵活应用,从而 使经方体系成为一个能够涵盖人体绝大多数病理状态的、灵活的、开放的医学体系。 虽然“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辨方证”构成了经方辨证施治体系的主体,但是 《伤寒杂病论》不仅是一部论述辨证施治的“方书”,她更是一个包涵医学诸多方面的一个 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由于历史原因,后tH=注家多受《内经》理论的影响在三阴三阳六病分 类的理解上出现偏差,以至于发展成了今天对所谓“六经辨证”的各种误读。而所谓“八纲” 本来是经方理论体系对人体病理状态的一种分析方法,后世注家对其所做的归纳总结也非常 贴切,但由于重于形式,以至于很难概括经方体系的所有方证,例如食、水、血致病在“八 纲辨证”中难以恰如其分的予以概括,但是这些因素在辨证施治中的重要性往往超过寒热虚 实。“八纲辨证”也好,“六经辨证”也好,“辨方证”也好,都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 侧面来诠释经方辨证施治体系,但是又都不够全面,只有把这三种方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才 能真正体现经方辨证施治体系的全貌。一个中医辨证施治体系之所以如此难以概括,是因为 它客观地反映了人体和疾病的复杂性。很显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绝不是一本在症状 与方荆之间画一个等号的小册子。她不但科学客观地揭示了人体疾病反应与方药之间的内在 规律。同时还是集生理、病理、医理、药理、治则于一体的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不仅揭示了患病人体客观存在的症状反 应规律,同时还总结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疗原则和适应这些治疗原则的百试百验的特效 方剂。这不仅是中医医学的一个高峰,也是对人类医学的一个伟大贡献。
刘渡舟教授最详尽的“六经辨证”
刘渡舟教授最详尽的“六经辨证”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
《伤寒论》以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它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
不过两者又有所不同,《素问·热论》中的六经,虽以六经作为分证的纲领,但只论述了六经的热证、实证,未具体论述六经的虚证、寒证。
在治疗上也只简单地提及汗、下两法。
而《伤寒论》的六经则概括了脏腑、经络、气血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并根据人体抗病力的强弱,病因的属性,病势的进退缓急等因素,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证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从而讨论病变的部位、证候特点、损及何脏何腑、寒热趋向、邪正消长以及立法处方等问题。
因此,《伤寒论》的六经,既是辨证的纲领,又是论治的准则。
六经辨证,其主要根据则是来源于六经中病证、脉象等各方面,所以《伤寒论》每篇首,载有“辨× ×病脉证并治”。
六经病证,是六经所属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各种证候。
因此,综合病之部位、性质、病机、病势等加以分析、归纳,别为某经病证,这是《伤寒论》的主要内容,也就是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
现就六经病证依次简述于下:太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藩篱。
凡外感风寒之邪,自表而入。
每先入犯太阳,故太阳病对出现于外感疾病的早期阶段即太阳病以“脉浮,头顶强痛而恶寒”为提纲,凡外感初期出现此项脉证的,叫做太阳病。
太阳病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两大类型。
太阳表证,又因病人体质不同,虽然同是感受风寒之邪,却有中风和伤寒两种不同类型:中风的主要脉证:有恶风寒、发热、头项强痛、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
其病机为营卫不和,卫强营弱。
由于具有自汗、脉缓等特征。
故又称为表虚证。
伤寒的主要脉证:有恶寒、发热、头项强痛、周身或骨节疼痛、无汗而喘、呕逆、脉浮紧等。
其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凝滞。
由于具有尤汗、脉紧的特征,故又称为表实证。
太阳里证,有蓄水和蓄血两种证候。
以六经辨证为纲、脏腑辨证为目的诊疗模式
光明中医2021 年2 月第36 卷第 3 期CJGMCM February 2021. Vol 36. 3• 353•以六经辨证为纲、脏腑辨证为目的诊疗模式$梁海1王谨敏2A摘要: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但目前现行的辨证体系较多,针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辨证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及 缺陷。
针对中风病此类起病急、传变迅速的疾病,提出以六经辨证为纲、脏腑辨证为目的诊疗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关键词:六经辨证;脏腑辨证;中风病;辨证体系doi : 10. 3969/j. issn. 1003-8914. 2021.03.013 文章编号:1003-8914(2021) -03-0353-03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ixMeridian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Zang-fu VisceraLIANG Hai1WANG Jinmin2A(1. Grade 2018 G raduate,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C hina;2. Department of E ncephalopathy, the Second P eo p le's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Fujian Province, Fuzhou 350003 , China)Abstract: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 ent is the core of diagnosis and treatm ent of disea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but there are many existing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s. Different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methods have their own uniqu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different diseases. In view of stroke, which starts rapidly and spreads rapidl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ode based on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of the six m eridians and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zang-fu viscera,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 edicine, so as to better serve the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six m eridians;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zang-fu viscera;stro ke;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辨证论治是指以中医理论为依据,通过对病患临床 资料的分析,总结当前阶段的疾病特点,进而指导立法 处方用药。
伤寒论讲稿
《伤寒论》
2009-10-9
1
主讲:
伤寒论讲稿
绪论
第二讲
2009-10-9
2
伤寒论讲稿
七、六经辨证
• (一)六经辨证的概念: 六经辨证就是对《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 的总称,是辨证施治的纲领和准绳。
2009-10-9
3
伤寒论讲稿
七、六经辨证
• (二)、六经辨证源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继承了《素问·热论》
2)六经辨证又是八纲辨证的系统化、具体化。 (六经(三阴三阳)贯穿八纲;各经中有八纲 ;一经中可再分八纲。)
3)六经是八纲的基础,六经能过八纲来实现。
2009-10-9
5
伤寒论讲稿
七、六经辨证
2、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的关系:
1)六经辨证的经络辨证为后世的经络 辨证提供了资料;
2)六经辨证中的脏腑辨证为后世的脏 腑辨证提供了基本资料;
3)但是两者不能完全代替。
2009-10-9
6
伤寒论讲稿
八、六经病
• (一)六经在《伤寒论》中的含义
病
位
病性 病
势
太阳病 足太阳经、腑,体表
阳 证 阳证初起
阳明病 手(大肠)足(胃)阳明经腑 阳 证 阳证的极期
少阳病 胆经腑,三焦
阳 证 阳证后期
太阴病 足太阴脾经、脾脏
阴 证 初期
少阴病 心肾肾经
六经分证方法和汉以前有关平脉辨证,使之更 加系统与完善,更具科学性和实践性。
2009-10-9
4
伤寒论讲稿
七、六经辨证
• (三)六经辨证与其他辨证的关系:
• 1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
六经辨证临床应用现状
六经辨证临床应用现状摘要】六经辨证是《伤寒论》创立的辨证方法,因在书中,其主要论治对象为“伤寒”,故大多数人,认为六经辨证仅适用于外感寒邪所致的热病。
现收集整理近10年来,有关六经辨证应用于临床论治疾病的相关文献,研究其应用现状,为临床运用六经辨证提供依据及思路。
【关键词】六经辨证;临床应用;综述【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1-0099-02普遍认为六经辨证是应用于外感疾病的辨证方法,但《伤寒卒病论集原序》中有言“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见病知源,若能循余所集,思过半矣。
”可见《伤寒杂病论》之著书,六经辨证之立法不单为“伤寒”所立。
正如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所说:“盖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非伤寒所独也”。
柯韵伯也曾在《伤寒来苏集》有类似的说法:“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故而六经辨证可应用之范围应是非常广泛的。
现将其近年的临床应用情况收集整理如下:1.六经辨证的临床应用不局限于外感热病乔模等[1]通过对《金匮要略》中运用的辨证论治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4种疾病,28证次使用六经辨证方法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约占《金匮要略》全书所论疾病的35%。
可见张仲景早已把六经辨证广泛地运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
而脏腑经络辨证为六经辨证的有效补充。
朱毓梅等[2]对丁甘仁医案以及相关论述进行整理,发现其采用伤寒六经辨证与温病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相结合的辨证思维方法、经方时方并用的方法治疗温病。
孔氏[3]分析目前耳科疾病的相关辨证分型,认为这些脏腑辨证分型,与六经辨证的病性、病位、传变规律等均一致。
表明在耳科疾病的诊疗中虽未明确提出六经辨证,但实际临床符合,这对临床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2.以六经辨证为指导,总结疾病的常见证型此类以胡希恕的方证理论为主。
辨证的目的是为了诊疗,因此对于经方出处、条文、病机、治则等内容的掌握就要足够熟悉,才能在临床中准确辨证,有效治疗。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地关系
论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的关系作者/刘渡舟在明、清两代,一些杰出的医家,如张景岳、程钟龄、江笔花等人,他们从六经辨证中抽出阴阳两纲,以统领表里、寒热、虚实的辨证,当时受到医家的重视和欢迎。
后来又加以发展和完善,才成为现在的八纲辨证。
从江氏的《表里虚实寒热辨》之文,还可看出当时的提法,只是阴阳称纲,然表里虚实寒热犹未被提到纲的高度。
江氏说:“凡人之病,不外乎阴阳。
而阴阳之分,总不离乎表里、虚实、寒热六字尽之。
夫里为阴,表为阳,虚为阴,实为阳,寒为阴,热为阳,良医之救人,不过辨此阴阳而已;庸医之杀人,不过错认此阴阳而已。
”他的说法和张景岳的“两纲”、“六变”的主张基本相似。
可以说,这是八纲辨证体系形成前的雏形阶段。
我们今天重温八纲辨证体系的发展和临床运用情况,作为我们的参考和借鉴,也是很有必要的。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八纲辨证的思想源于《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而在《伤寒论》中,六经与八纲则又是紧密相连、密切结合、缺一不可的。
这是因为,六经是物质的,是脏腑经络的概括,辨证必须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所以诸病不能越出六经的范围。
然而六经的证候表现,也不能离开八纲分证的规律,所以两者必须相结合才能完善地用于临床辨证。
现将八纲辨证与六经辨证相结合的具体方法介绍如下:一、阴阳《内经》云:“治病必求于本”,“生之本,本于阴阳。
”故阴阳两纲,既为六经之纲,又是八纲之纲,用以统摄诸证及其发展变化。
1.太阳病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分。
若脉浮发热而恶寒的,则为病发于太阳,叫做阳证。
若脉沉,无热而恶寒的,为病发于少阴,则叫阴证。
2.阳明病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有阴阳之分。
若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的,则为病发于阳明,叫做阳证;若阳明中寒,内转太阴,而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出凉汗,大便初硬后溏,为病发于太阴,则叫做阴证。
3.少阳病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而有阴阳之变。
若其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为病发于少阳,则叫做阳证。
若见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舌苔黑滑,为病发于厥阴,则叫做阴证。
五运六气、六经辨证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一)
五运六气、六经辨证在儿科临床中的运用(一)【摘要】本文通过临床实践说明了中医学治病求本的本与天地、宇宙、自然之本源是相同的,体现了中医学是治病了的人而不是类同西医的治病,并参悟出中医学的内涵是以《黄帝内经》为宗旨,六经辨证为大法,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祖先对自然、宇宙、生命、疾病认识的一门学科。
《黄帝内经》中运气学内容更是指导临床医生应用医圣仲景六经辨证的基础。
临证时正确理解小儿为“纯阳”之体、稚阴稚阳以及“脾常不足,肝常有余”这一生理特点,立足气一元论将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五运六气、六经辨证、十二经脉和脏腑学说贯通,临床中大胆地使用仲景方药治疗儿科疑难重病。
【关键词】五运六气; 六经辨证; 中医儿科学; 中成药中医学的内涵是以《黄帝内经》为宗旨,六经辨证为大法,它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是祖先对自然、宇宙、生命、疾病的一种认识方法。
《黄帝内经》中运气学内容更是指导临床使用医圣仲景六经辨证的基础。
笔者认为五运六气是体,六经辨证是用,二者是体用关系。
不明体,用怎能灵活体现。
尤其在儿科,错误地理解小儿为“纯阳”之体,视姜桂附如天敌,故临床使用三药的医者少之又少。
笔者在二十余年学习中医的过程中,渐悟先天八卦、后天八卦、河图、洛书、五运六气、六经辨证、十二经脉和脏腑学说是可以用一根线贯穿前后的,故在临床中大胆用仲景方药治疗儿科疑难重病,现交流如下。
1 运气学说的建立《内经》中的运气学主要本天文气象而建立,也就是说祖先通过昼参日影,夜考极星,观察日、月、星的运行规律而总结出来的,故五运六气为中医阴阳五行理论提供了客观依据,并指明阴阳五行的运行方法是以五运配十天干,推算年岁运,六气配十二地支推算年岁气。
十天干从地面环境立法,十二地支从天空星体立法,干支相合则表示气运活动的复杂情况。
因为《内经》是盖天派观点,是人站在天内,即站在地平线上观测天象,所以它只能看地平以上的半面,对地平以下的半面则正立而待之,等下半面转到地平以上再观察,所以它的方法是面南而命其位以昼参日影,面北而命其位以夜考极星,盖天家通过以上仰观俯察后,提出了天圆地方学说,天如覆釜,地如平盘,是一种“以静测动”以观察天象的方法。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的关系
《伤寒论》六经辨证与脏腑经络辨证的关系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与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与六经辨证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病证自然也不例外。
一、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以脏腑的病理反映而论,各经病均会累及所系的脏腑。
如太阳统膀胱及其经脉,太阳病虽属表证,但邪气循经入里之时,邪入膀胱,影响气化功能,以致水蓄不行者,是谓蓄水证,它既是六经证候,也是膀胱证候。
阳明乃胃与大肠之通称,如白虎汤证既是六经之阳明热证,但同时也是胃热证候;三承气汤证既是阳明腑实证,也是胃肠燥实证。
胆与三焦皆属少阳之腑,病入少阳则胆火上炎,因而口苦、咽干、目眩,可知少阳病与胆腑关系密切。
脾属太阴,太阴病多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阻,故有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下利等,此证在六经辨证中称太阴病,在脏腑辨证中则属脾阳虚证。
少阴统心肾两脏,少阴寒化证为心肾阳虚,阴寒内盛;少阴热化证为肾阴不足,心火上炎,水火失济。
肝为阴之脏,其为病虽然复杂,但无不与肝之生理与病理特点相关。
如阴提纲证,属寒热错杂,肝邪犯及脾胃;吴茱萸汤证则属肝胃虚寒,浊阴上逆。
二、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的关系从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论,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至足,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痛、身痛、腰疼等症。
阳明经起于鼻两侧凹陷处,络于目而行于面,故阳明病可见面赤、目痛、鼻干等症;少阳经起于目外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入耳中,并从缺盆下行胸胁,故少阳经受邪,可见耳聋、目赤、胸胁苦满等症。
三阴病属里证,其经络所反映的证候虽不像三阳经那样显著,但其表现的某些证候,如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厥阴病的头痛,都与经络的循行部位不无关系概括而言,六经辨证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合原文,请谈谈对脏腑经络辨证与六经辨证关系的认识。
答:东汉年间,伤寒大疫流行,医家张仲景以悲天悯人之心,济危扶厄之志,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伤寒杂病论》一十六卷。
该书在后世流传被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
《伤寒论》书中张仲景运用了三阴三阳的辨证方法,创立了理法方药兼备的辨证论治体系,即后世所称的“六经辨证”。
六经辨证体系是张仲景在五脏阴阳理论基础上,结合伤寒病临床实践而创造的辨证论治典范。
《黄帝内经》所构建的以五脏系统为中心的脏腑经络理论是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基础,五脏是人体功能活动的中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分之间,是通过经络相互联系的。
《金匮要略》首篇名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相当于全书杂病部分的总论,即确立了杂病的治疗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的辨证方法,而《伤寒论》主要为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以六经为纲,这是因为伤寒病具有特殊的发病及传变规律,在脏腑经络辨证的认识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创立六经辨证。
张仲景的著作中处处可见脏腑经络辨证的理论烙印,由此可见,六经辨证是建立于对脏腑经络辨证的认识基础上,不能随意摒弃脏腑经络辨证而空谈六经辨证,正如刘渡舟老先生所说:“脱离了经络学说的三阴三阳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