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上册专题同步课堂练习题25
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上册专题同步课堂练习题
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同步练习(一)一、选择题。
1、目前,海水运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A.潮汐发电B.洋流发电C.海啸发电D.温差发电2、关于海洋能的说法,正确的是()A.埋藏于大陆架浅海底部的煤、石油、天然气是海洋能源资源B.海洋能是可以再生和清洁的能源C.海洋能源量密集,便于开发D.现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且工程投资少3、在海洋能构成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A.温差能B.盐差能C.潮汐能D.洋流能4、海洋能是一种()A.常规能源B.二次能源C.新能源D.对环境污染大5、下列海洋能的开发利用已进入实用阶段的是()A.潮汐能和波浪能B.潮汐能和洋流能C.潮汐能和温差能D.波浪能和盐差能6、海洋能属于可再生资源的原因是()A.总量大B.时空分布均匀C.能源来源于太阳辐射和天体间的万有引力D.能源来源于地壳内部7、世界上第一座潮汐电站建立在()A.英国B.荷兰C.法国D.德国8、关于我国潮汐能开发利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因海岸线曲折,潮汐能丰富B.我国因海岸线漫长,潮汐能丰富C.我国目前还没建成潮汐能电站D.我国能源丰富,不需开发潮汐能9、潮汐能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地势高低起伏产生水位差B.天体引力为使海水产生潮差C.河段弯曲产生的潮汐D.地壳运动产生水位差10、一般而言,波浪能能量最大的季节在()A.秋季B.冬季C.夏季D.春季11、波浪能集中分布在()A.极地季风带B.西风带C.信风带D.赤道附近12、波浪能和风能、太阳能比较其优势是()A.能量大B.利用方便C.投资少D.一年四季都可用13、目前,海洋能作为新能源,但开发不广泛,其原因是()A.蕴藏能量有限B.海洋环境复杂多变,开发的危险性大C.能量大,辐射强,污染大D.能量密度小,需采用特殊的能量转换装置14、能量来自天体引力的海洋能是()A.盐类物质B.海底石油C.潮汐能D.砂、贝壳类建筑材料15、下列关于海洋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海洋能是指海洋中的所有能源的总称B.海洋能为非可再生资源C.海洋能的最大优点是可再生、无污染D.海洋能的总量巨大,单位面积所拥有的能量也大16、我国的下列海域潮汐能最丰富的是()A.辽东湾B.渤海湾C.北部湾D.杭州湾17、在温带地区的冬季海域,可以利用的波浪能能量最大的原因是()A.南北温差大,风力大B.天体的引力冬季大于夏季C.冬季耗费的能源多于夏季D.冬季洋流的势力强18、下列省区中既有核电站又有潮汐能电站的是()A.鲁B.沪C.浙D.粤19、我国沿海某地利用潮汐发电,一天之内能发电()A.一次B.两次C.三次D.四次20、海盐生产需要充足的日照和淤泥质海滩,据此条件我国海盐产量最多的地区是()A.南海、渤海沿岸B.渤海、黄海沿岸C.黄海、南海沿岸D.东海、渤海沿岸二、综合题。
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上册课时综合检测25
产业转移的作用及表现很多鸟类具有沿纬度季节迁移的特性,随着季节变化而南北迁移的鸟类称之为候鸟。
市场经济其实也就是候鸟经济,投资商就是“经济候鸟”,哪个地方“水草丰美”,投资商就飞到哪里。
读某工业“候鸟”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转移的工业可能是()A.钢铁工业B.电子工业C.化学工业D.纺织工业2.20世纪90年代,新疆吸引该类产业转入的主要优势是() A.原料充足,且品质高B.交通便利C.劳动力资源充足D.产业协作条件好解析:第1题,根据该产业的最初形成时间及转移过程,可判断该产业为纺织工业。
第2题,新疆是我国优势棉花生产基地,产量大,品质高,有利于发展纺织工业。
答案:1.D 2.A下图为大连市承接产业技术转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大连市将逐渐形成以英特尔项目为核心的、亚洲重要的、国际一流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和亚洲集成电路集散地。
大连市软件产业长足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科学技术发达B.海陆交通便利C.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D.位于环渤海经济圈4.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的软件开发企业纷纷落户大连市,在此设立跨国公司和工厂。
其主要的自然优势是()A.土地面积广大B.环境条件优越C.水资源丰富D.矿产资源丰富解析:第3题,大连市将成为国际一流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是依托高科技发展起来的,故大连市软件产业长足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科技发达。
第4题,软件开发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料很少,是技术密集型企业。
环境条件优越促使这些国家的软件开发企业纷纷落户大连市。
答案:3.A 4.B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浙江某棉纺织龙头企业投资2.18亿美元在美国东南沿海南卡罗来纳州开设工厂。
读图回答5~6题。
5.影响该集团在美国投资建厂的因素是()A.矿产与技术B.能源与技术C.矿产与交通D.土地与劳动力6.部分纺织产业转出对浙江省可能产生的影响有()①促进产业结构调整②促进产业分工与合作③推动企业战略调整④加剧环境污染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第5题,从图中文字可以看出,影响该集团在美国投资建厂的因素有技术、能源、资金和劳动力。
2018-2019学年高二地理上册课时同步练习6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读下图,完成第1~2题。
1.①③人口增长模式分别是()A.现代型和原始型B.原始型和传统型C.现代型和传统型D.传统型和现代型2.③与①相比,死亡率高的原因是()A.战争B.疾病C.生活水平差D.老年人口多解析:第1题,由图中可知,①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因此应为较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模式;②出生率与死亡率均较高,自然增长率呈负值,为原始型模式;③为现代型模式。
第2题,③为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增长缓慢,老年人口比重大,因此死亡率较高。
答案:1.D 2.D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完成第3~4题。
3.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A.总量呈下降态势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4.按联合国标准,若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或超过10%或≥65岁人口达到或超过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A.1990年以前B.1990~2000年之间C.2000~2004年之间D.2004年以后解析:第3题,从图上看,该省人口出生率一直大于人口死亡率,说明人口总量一直在增长。
第4题,从图中可以判断,该省人口在199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的比例是5.59%,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而2000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的比例达到7.47%,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所以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在1990~2000年之间。
答案:3.B 4.B下表中资料摘自联合国于2000年发布的预测报告,反映了2001~2050年世界移民趋势。
据此完成第5~6题。
5.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A.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B.从北半球向南半球迁移C.从西半球向东半球迁移D.从内陆国家向沿海国家迁移6.移民外迁的主要动因是寻求()A.更高的社会地位B.更多的休闲时间C.更高的收入D.更优美的自然环境解析:从表中数据看出,人口迁出国均为发展中国家,人口迁入国均为发达国家,这说明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即发达国家经济发达,工资收入高,吸引大量的人口迁入。
2018-2019版地理高二同步系列湘教版选修V:第一章第三节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浮习目标]1•举例说明导致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及其后果。
2.了解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说明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3•掌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及其严重后果。
4•了解人类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从而警示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5•注意区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和工程活动导致的自然灾害类型。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1.常见的生态破坏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造成土壤侵蚀、土地沙化、森林枯竭、草原退化,从而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频度和成灾强度。
2 .土壤侵蚀加剧(1) 概念:土壤侵蚀加剧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人为因素的加△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2) 后果:在侵蚀区,耕作层流失后,土层变薄,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易加剧旱情,_暴雨时易形成山洪。
沟谷侵蚀的发展,容易诱发山崩、滑坡、泥石流灾害,在远离侵蚀区的下游,增加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3 .土地荒漠化(1) 人为因素:主要是指由过度放牧、乱砍滥伐、开垦草地等不合理的耕作而造成的植被破坏与地表裸露,从而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的速度。
从世界范围看,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________ 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2) 危害: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1 .随着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其中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导致的损害还是区域性的,而气候变化、臭氧层耗竭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所带来的损害则是全球性的。
2 .全球气候变暖(1) 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温室气体的增加。
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破坏和大气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不断增加。
(2) 后果: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厄尔尼诺”现象一再发生,给各国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下图是甘肃省以某种自然指标划分出来的四大区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这四大区域的划分指标是( )
A.积温的大小
B.年降水量的大小
C.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D.年太阳辐射量的大小
2.有关这四大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区域界线是明确的
B.区域内部整体性突出
C.区域之间差异性突出
D.四大区域是相互联系的
【解析】第1题,干湿区的划分指标为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反之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第2题,主要考查区域的特点,干湿区的界线具有过渡性. 【答案】 1.C 2.A
3.世界博览会中的各个国家的展馆均反映了该国的特征.下列展馆最
能反映其自然环境特征的是( )
A.中国馆 B.巴基斯坦馆
C.尼泊尔馆 D.沙特阿拉伯馆
【解析】沙特阿拉伯馆反映月亮之船承载沙漠中的绿洲,能源新城,与自然环境最为密切;中国馆、巴基斯坦馆和尼泊尔馆分别反映中国文化精神、宗教信仰.
【答案】 D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深远影响.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但两地气候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对农业生产产生显著影响.据此完成4~5题.
4.两地气候差异显著的原因是( )
A.气压带和风带 B.纬度位置和地形
C.距海远近D.沿岸洋流性质
5.由于降水量不同,两地农业生产有显著差异,表现为( ) A.长江三角洲一年两熟,松嫩平原一年一熟
B.长江三角洲商品率低,松嫩平原商品率高
C.长江三角洲机械化水平低,松嫩平原机械化水平高
D.长江三角洲以水田为主,松嫩平原以旱地为主
【解析】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纬度位置差异引起两地气温和热量的显著差异.同时,受长白山的阻挡,松嫩平原降水较少.降水量的多少影响着耕地类型.
【答案】 4.B 5.D
下图为中国农业综合开发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6~8题.
6.造成我国各地农业生产发展差异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水源、土壤B.劳动力、技术
C.气候、地形D.市场、交通
7.与①区相比,③区粮食生产的优势条件是( )
A.机械化水平高 B.土壤肥力高
C.水热资源丰富 D.人均耕地面积大
8.下列地区中,既体现因地制宜,又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农业生产活动是( )
A.②区进行盐碱地改良,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D.③区充分利用光照优势,发展大棚农业
C.④区加速开发热带森林,扩大种植园面积
D.⑥区增加牲畜数量,扩大畜牧业规模
【解析】第6题,农业生产受气候和地形因素影响最大.第7题,与①区相比,③区纬度低,降水多,水热资源丰富.③区人均耕地面积、机械化水平均不如①区.两地土壤均较肥沃.第8题,黄淮海平原多旱涝、盐碱,故应进行盐碱地改良,并采用科学的灌溉方式.长江中游地区冬季气温较高,不必发展大棚农业.华南地区开发应保护热带森林,发展特色林果和旅游业.西部地区增加牲畜数量会造成草场超载,破坏生态环境.
【答案】 6.C 7.C 8.A
我国反映地理知识的诗词、谚语众多,如①“清明时节雨纷纷”、②“黄梅时节家家雨”、③“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⑤“山北黄牛下地,山南水牛犁田”等.据此完成9~10题.
9.①②③④依次反映的是我国哪几个地区的地理特征( ) A.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黄淮海平原西北地区
B.云贵高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青藏高原
C.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
D.江淮地区华北平原西北地区四川盆地
10.属于谚语⑤所示地区南部区域特征的有( )
①地带性土壤肥力较高②河流众多③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④水热条件优越,盛产甜菜、油菜⑤有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A.①②③B.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
【解析】第9题,①②③④⑤分别表示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雨季开始的早)、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华北地区(春早)、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秦岭山脉.第10题,秦岭以南地区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河流众多,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土壤为红壤,肥力较低,有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甜菜喜温凉,是我国北方的作物.
【答案】9.C 10.D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秦汉时期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据此完成11~12题.
11.秦汉时期长江中下游平原的人地关系是( )
A.基本协调B.开始出现明显不协调
C.环境污染严重 D.生态破坏
12.现代社会,长江中下游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是( )
①河网密布,地块小,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②经济发达,农业不受重视③人均耕地少④酸性土壤,单产量低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第11题,由于秦汉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对自然的影响程度较小,人地关系基本协调.第12题,注意题干条件是现代社会,其原因是地块小,不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耕作,还有人口众多,人均耕地较少.
【答案】11.A 12.B
二、综合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8年全国夏粮产量为12 627万吨,比上年增产312万吨,连续八年丰收.我国粮食流通格局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逐渐由南向北、由东向中转移.
材料二我国部分优势商品粮基地分布示意图.
(1)比较甲、乙、丙三个商品粮基地,完成下表.
(2)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的地位在下降,试分析其原因.
(3)简要说明“中粮西运”对西部地区的积极意义.
【解析】第(1)题,主要分析比较影响农业生产的土地资源、气候
条件和水资源等状况.第(2)题,自然原因主要有河流多、地块小、土质黏重;社会原因主要有人多地少,城市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土地,发展经济作物占用大片耕地.第(3)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中粮西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减少粮食种植.
【答案】(1)见下表
(2)自然原因:地块小、土质黏重,河网密布.社会原因:人口稠密,城市化占用土地,农业结构调整.
(3)为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提供粮食保证,减轻西部地区生态压力;缓解粮食紧张的压力,有利于西部地区调整农业结构,发挥地区优势.
14.读黄河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黄河和长江两河流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
(2)比较两三角洲农业生产:
(3)我国目前的四座核电站,一座是长江三角洲的秦山,一座是江苏的田湾核电站,另两座是珠江三角洲的大亚湾和岭澳,而黄河三角洲地区并未建设,试分析其原因.
【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方差异.第(1)题,从水量、含沙量、有无结冰期等方面分析.第(2)题,黄河三角洲是旱地,粮食作物为小麦,油料作物主要为花生.长江三角洲是水田,粮食作物主要为水稻,油料作物为油菜.第(3)题,核电站建设与经济发展需求有关.
【答案】(1)黄河:径流量小,含沙量大,汛期短,有结冰期,部分河段有凌汛现象;长江:径流量大,含沙量小,汛期长,无结冰期.
(2)
(3)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能源资源贫乏,而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核电建设可最大限度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而黄河三角洲及周围地区能源资源丰富,并且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能源供应可基本得到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