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真题答案

合集下载

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模拟试卷一

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模拟试卷一

教师资格证《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题库)模拟试卷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两束单(江南博哥)色光a和b分别沿半径方向射入截面为半圆形的玻璃砖后,都由圆心O点沿OP射出,对于两束单色光来说()。

A.玻璃砖对a光的折射率较小B.C.D.两束单色光从射入玻璃砖到由O点射出的过程,在玻璃砖中传播时间相同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通过光路图可以看出,b光的偏折程度大,则b光的折射率较大,a 光的折射率较小,A项正确。

由光的色散可知,a光的频率小于b光的频率,a 光的波长大于b光的波长,B、C两项错误。

两束单色光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大小不等,所以在玻璃砖中传播的时间也不相同,D项错误。

[单选题]2.一小球装在边长略大于球直径的正方体容器内。

如图所示,当小球和容器一起在空中做竖直上抛运动的过程中,()。

A.球对容器顶有压力B.球对容器底有压力,压力等于球重C.球对容器底有压力,压力小于球重D.球对容器上下底均无压力参考答案:D参考解析:将容器竖直向上抛出后,若不计空气阻力,以整体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知容器加速度为g。

以容器为研究对象,若球与容器间存在压力,则容器的加速度不等于g,与题干不相符。

故本题选D。

[单选题]3.如图4所示为两分子系统的势能E p与两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r大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B.当r小于r1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C.当r等于r2时,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D.在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负功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当r大于r1小于r2时,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A项错误。

r小于r1时,r一定小于r2,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B项错误。

由图可得,r 等于r2是分子之间的平衡位置,所以分子间的作用力为零,C项正确。

在r由r1变到r2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做正功,D项错误。

[单选题]4.初中物理某版本教科书中演示实验栏目安排的内容如图所示。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答案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答案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力试题(初级中学)专家详解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 。

解析: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取下眼镜后,像的位置在光屏的前面。

为了能使像清晰,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应该将蜡烛靠近凸透镜,像才会逐渐远离凸透镜,所以A 错误。

因为像在光屏前,所以应该将光屏靠近透镜,B 正确,C 错误。

如果再加入凸透镜,成像位置更加靠前,所以D 错误,故选B 。

2.【答案】A 。

解析:当滑片向左端滑动时,整个电路电阻减小,根据欧姆定律,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增大,小灯泡的电压增大,故选A 。

3.【答案】B 。

解析:选项A 中原点O 处的电场相当于1/4圆环在原点O 处的电场。

选项B 中的电场既有1/4带正电圆环在原点O 处的电场,又有1/4带负电圆环在原点O 处的电场,且两个电场夹角小于90°,合场强变大。

选项C中两个1/4带正电圆环在原点O 处的电场相互抵消,最终只有1/4带负电圆环在原点O 处的电场,大小与A中的电场相同。

选项 D中两对正电荷和两对负电荷在O 点的电场相互抵消,合场强为0。

对照四个选项,电场强度最大的是选项B。

故选B。

4.【答案】C。

解析:t=0时M 点位于平衡位置,且速度方向向上,N 点位于平衡位置上方的最大位移处.则MN 间最短有34个波长的波形,则MN 两点间距离为3()4k λ+,(k =0,1,2,…),故C 正确。

5.【答案】B 。

解析:对绳子上的结点P 进行受力分析:平衡后设NP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根据几何关系得sin α=。

据平衡条件可得21sin b m F F m α==。

所以12m m =,故答案为B 。

6.【答案】D 。

解析:过理想气体的A 点和B 点,分别做它们的等容变化的p-t 图,可以看出点B 与t 轴上的-273℃连线的斜率大于点A 与t 轴上的-273℃连线的斜率,且体积V ∝1/k ,所以V A >V B 。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题(4)(教师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题(4)(教师版)
7、如图,当电键K断开时,用光子能量为2.5 eV的一束光照射阴极P,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合上电键,调节滑动变阻 器,发现当电压表读数小于0.6 V时。电流表读数仍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0.6 V时,电流表读数为零。由此可知 阴极材料的逸出功为( )。 A、1.9 eV B、0.6 eV C、2.5 eV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由于忽略空气阻力,铅球抛出后只受重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得,其加速度大小为g,方向竖直向下。只有B图符合, 故选8。
2、下列四幅实验装置图,对发电机的发明有直接影响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A实验装置演示的效果是通电直导线在磁场中受力偏转,这是电动机的原理。B实验装置演示的是通电螺线管产生磁
让学生回想坐公交车,当刹车、加速、转弯时的感受,进而引人惯性。以事例联系生活,学生能对惯性的概念有直观的认识, 更容易接受。
(2)从实验现象、观测结果引入 教师演示“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的实验。实验中,用相同的热源将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温度,发现所需要的时 间不同。其中,用电热器当作热源,能准确控制放出热量的多少。实验表明,不同物质的吸热或放热能力不同,进而引入“比 热容”的概念。
5、如图所示,平行金属板A、曰水平正对放置,分别带等量异号电荷。一带电微粒水平射人板问,在重力和电场力共同作用 下运动,轨迹如图中虚线所示,那么( )。 A、若微粒带正电荷,则A板一定带正电荷 B、微粒从M点运动到N点电势能一定增加 C、微粒从M点运动到N点动能一定增加
D、微粒从M点运动到N点机械能一定增加
试卷链接:/t/G2IC YaU.html
2/8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 C、由A到C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先减小后增大 D、由B到D的过程中.两分子间的分子势能一直增加

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真题和答案解析

2015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知识和能力》真题和答案解析

.一、单項选择题 ( 每题 2 分,共 42 分)1.人类的教肓活动与动物的教肓活动存在实质差别 , 这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肓拥有 ( )A.持续性B. 模拟性 C 社会性 D. 永久性答:C2.决定教肓领导权和受教肓权的主要因素 ( )A.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B.社会人口数目和结果C.社会文化传统D.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答: D3.今世教肓家苏霍姆林斯基在他以前担当校长的帕夫雷什中学创办了几十个兴趣小组作为选择 , 这反应了教肓一定适应人身心发展的哪一个特色 ( )A. 次序性B.稳固性C.可变性D.个别差别性答: D4.德国教肓家凯兴斯坦纳曾提出过:“造就合格公民”的教肓目的 , 这类教肓目的论属于 ( )A. 个人本位论B.社会本位论C.集体本位论D.个别差别性答: B5.在学校教肓制度的发展改革中 , 义务教肓制度产生于 ( )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答: D6.课程的文本一般表现为 ( )A.课程计划 , 课程标准 , 教科书B.课程计划 , 课程标准 , 课程实行C.课程目标 , 课程实行 , 课程评论D.课程主题 , 课程任务 , 课程标准答: A7.依据《基础教肓课程改革大纲》的规定,我国初中阶段课程设置主假如 ( )A. 分科课程B.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联合C.综合课程D.活动课程和综合课程联合8.经过检测来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是中学常用的评论方法,在一个测试中 , 权衡能否达到测试目的的程度,即能否测出了所要丈量的东西的指标是( )A.信度B.效度C.难易度E.划分度答: B9. 王老师在历史课上讲到民族英豪岳飞时,从历史事实出发,高度赞誉了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同学们遇到了感染,王老师的教课主要表现了哪一教课原则( )A.科学性和思想性相一致B.直观性原则C.启迪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答;A10.权衡学生思想水平高低的根本标准是 ( ) A.道德认识B.道德意志C.道德感情D.道道德为11.班主任于老师经过拜托任务和组织班级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肓的方法是 ( )A. 楷模示范法B.道德评论法C.实质练习法D.感情陶冶法答: C12.小丹说当她听到小刀刮竹子的声音时,就会感觉很冷,洋身不舒畅,这类感觉现象是 ( )A. 适应B.对照C.联觉D.合—答: C13.小球十分内向,不爱说话,不论是在陌生的环境仍是在家里,都少言寡语,这表示人品拥有( ) 。

初级中学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指导

初级中学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及答案指导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自测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下列物理现象中,不属于电磁感应现象的是:A、发电机的工作原理B、电磁铁的磁性强弱与电流大小有关C、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于变压器D、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于电动机2、下列关于光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会向入射光线靠近C、光从水中进入空气,会发生折射现象,折射光线会向入射光线远离D、光从空气进入水中,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光线会向入射光线靠近3、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是()。

A、U=I/RB、I=U/RC、R=U/ID、P=UI4、根据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在电路的任意节点上,流入和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为零,即()成立。

A、ΣI入=ΣI出B、ΣI入>ΣI出C、ΣI入<ΣI出D、ΣI入=05、下列哪种教学策略不符合启发式教学的特点?()A、教师通过自身经验讲述教学实例B、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C、教师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能力D、教师变换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6、下列关于物理实验的报告撰写,错误的是?()A、实验目的应明确,并简要介绍实验原理B、实验步骤要详细,包括测量数据及计算过程C、实验结果只能以数值形式呈现,文字描述可有可无D、实验结论应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得出7、在下列关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B、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C、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D、光从水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8、下列关于电场线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A、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指向负电荷B、电场线不会相交C、电场线的疏密程度表示电场强度的大小D、电场线是实际存在的物理线二、简答题(本大题有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第一题题目:简述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并举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下列关于物理学史和物理常识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B.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并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C. 库仑发现了电荷守恒定律,并测出了元电荷的电量D. 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D解析:A选项,伽利略通过理想斜面实验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故A错误;B选项,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但万有引力常量是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测出的,故B错误;C 选项,电荷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守恒定律之一,但元电荷的电量是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出的,不是库仑,故C错误;D选项,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揭示了电与磁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发电机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故D正确。

2.关于电场和磁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电场和磁场都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B. 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闭合曲线C. 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用来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强弱及方向的假想曲线D. 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但电场线和磁感线并不存在答案:D解析:电场和磁场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不是假想的,但电场线和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强弱及方向而引入的假想曲线,实际并不存在,故A错误,D正确;电场线从正电荷或无穷远出发,到负电荷或无穷远处终止,不是闭合曲线,而磁感线是闭合曲线,故B错误;电场线和磁感线都是用来描述电场和磁场的强弱及方向的假想曲线,故C正确,但由于C选项的表述容易让人误解电场线也是闭合的,所以在此题中以D为最佳答案。

3.在真空中A、B两点分别放置异种点电荷Q₁和Q₂,已知两点电荷间库仑力为F,电场强度大小为E,若将Q₁的电量与Q₂的电量同时增大为原来的2倍,则它们之间的库仑力F’和A点的电场强度大小E’分别为:A. F’ = 4F,E’= 4EB. F’ = 4F,E’ = 2EC. F’ = 2F,E’ = 4ED. F’ = 2F,E’ = 2E答案:B解析:根据库仑定律,两点电荷间的库仑力与它们电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题(1)(教师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题(1)(教师版)
5、将小球从地面以初速度vo。竖直向上抛出,运动过程中小球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不变.最终小球又落回到地面,以地面为 零势能面,则小球( )。 A.上升时间大于下落时间
C.上升过程中到达最大高度一半时其动能小于重力势能 D.下降过程中到达最大高度一半时其动能等于重力势能 A、上升时间大于下落时间 B、上升过程中到达最大高度一半时其动能小于重力势能 C、下降过程中到达最大高度一半时其动能等于重力势能
生:吊起动滑轮的段数有几段,拉力的大小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师:那么物重包括动滑轮的重力吗?
生:当动滑轮的重力不计时,不用考虑动滑轮的重力。 师:这道题中没有说动滑轮的重力不计,所以我们在计算拉力时要考虑动滑轮的重力。首先要求出动滑轮的重力大小。 生:嗯,利用已知条件就可以求出动滑轮重力了。
12、下面是某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学生绘制的物距、像距、像的性质的表格。
A、A B、B C、C D、D
试卷链接:/t/4HhK20p.html
1/8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 【答案】D
【解析】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气体的温度升高时,分子的热运动变得剧烈,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撞击器壁时对器壁的作用力增大,从而气体的压强一
3/8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
问题:
(1)指出该学生解题步骤中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出错的原因。(10分) (2)设计一个教学片段,帮助学生分析并解答该问题。(10分)
【答案】
【解析】(1)该生的错误在于没有正确掌握绳子移动的距离和重物上升的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计
算拉力时没有考虑动滑轮的重力作用,只考虑了重物的重力作用。出错的可能原因是对动滑轮和定滑轮作用原理没有搞清楚, 有些地方只是记住了定理,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考生版)

2015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真题(考生版)

4/8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 又有1/4带负电圆环在原点D处的电场,且两个电场夹角小于900,合场强变大。选项C中两个1/4带正电圆环在原点O处的电 场相互抵消,最终只有1/4带负电圆环在原点O处的电场,大小与A中的电场相同。选项D中两对正电荷和两对负电荷在O点的 电场相互抵消,合场强为O。对照四个选项,电场强度最大的是选项B。故选B。
②学生体验:空矿泉水瓶漂浮在水面上,用手把空矿泉水瓶向下慢慢压入水中。问题:
a.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b.矿泉水瓶的重力如何变化?受到的浮力如何变化?
c.水面高度有什么变化?
d.通过活动体验和观察,能够得出什么结论?
总结:矿泉水瓶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水的体积就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③浮力大小,理论推导环节如下:
7、【答案】A
【解析】
次,发生β衰变的次数为2×8一(92—82)=6次,选项A正确。
8、【答案】C
【解析】
二、简答题
9、【答案】
【解析】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过程为: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思维加工、建立规律;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
讨论、加深理解;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注意观察钢尺弯曲的程度.
李老师:请大家说说上面的两种放置方法,钢尺受力的大小相同吗?同学们:相同。 李老师:那钢尺弯曲的程度相同吗?同学们:不同。
李老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从实验中看出,同样的物体由于放置的方式不同,其作用效果是不一样的。现在同学们请看.
该物体横放时的面积与竖放时的相比哪个的要大些?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B
【解析】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取下眼镜后,像的位置在光屏的前面。为了能使像清晰,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应该将蜡烛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物理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2015年)

教师资格证考试初中《物理知识与教学能力》考试历年真题及答案(2015年)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图1为初中物理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实验装罝示意图。

罝于马蹄形磁铁中的导体两端用外部绝缘的细导线悬挂起来,且与灵敏电流计、开关串联组成闭合电路。

该实验在教学中用于说明()A.安培力B.电磁感应现象C.电动机原理D.电功和电功率【答案】B。

2.如阁2所示,将一个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2倍焦距以外,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调节光屏位罝,可看到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这个像是()A.正立放大的像B.倒立放大的像C.正立缩小的像D.倒立缩小的像【答案】D。

3.通电矩形导体线框abed与无线长通电直导线AB在同一竖直平面内,电流方向如图3所示,ab与导线AB平行,关于AB的磁场对线框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线框有两条边所受的安培力方向相同B.线框有两条边所受的安培力大小相同C.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合力向下D.线框所受安培力的合力向右【答案】B。

4.如图4所示,粗细均匀的玻璃细管上端封闭,下端开口,竖直插在大而深的水银漕中,管内封闭有一定质量的空气(可视为理想气体),玻璃细管足够长,管内气柱长4.0cm,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为10.0cm,大气压强为76cmHg。

现将玻璃管沿竖直方向缓慢移动,当管内外水银面恰好相平时,管内气柱的长度约为()A.2.0cmB.3.5cmC.4.0cmD.4.5cm【答案】B。

5.如阁5所示,在以0为圆心,半径为R的虚线圆内有垂直纸面向里的均强磁场,磁场应强度B随时间变化关系为B=Bo+kt(为常数)。

在磁场外有一以0为圆心,半径为2R的半圆形导线,则该半圆形导线中的感应电动势大小为()图5A.0B.kπR2C.22R k D.2kπR2【答案】C。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题(5)(教师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题(5)(教师版)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题(5)
(教师版)
试卷题量:14题 试卷总分:150分 试卷限时:150分钟 测评/引用码:olADFiS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一质点受两个力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这两个力在同一段时间内的冲量一定相同 ②一质点受两个力作用且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这两个力在同一段时问内做的功或者都为零.或者大小相等符号相反
之间没有温度差,试管中的水无法继续吸热。因此,试管中的水只能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A选项正确。
(2)教学片段:
教师:同学们,大家刚刚学过汽化和液化以及沸腾的相关知识。那么烧杯中的水通过不断加热能达到沸点吗?
学生: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水温升高,能达到沸点。
教师:正确,继续加热能达到沸腾状态吗?
学生:根据沸腾的条件,应该可以。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电场力对带电粒子做功;电容器
6、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由状态A经过右图中所示过程变到状态B。在此过程中气体的密度( )。 A、一直变小 B、一直变大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答案】A
【解析】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由图可知,理想气体由状态A变到状态B,压强P一直减小,温度r一直升高,结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pV=nRT,得体积y一直增 加。因气体总质量一定,所以气体密度一直变小,A正确。
教师:很好,你来说说沸腾的两个条件。
学生:①水的温度必须达到沸点;②水必须从外界不断吸热。这两个条件都满足,因此烧杯中的水能沸腾。
教师:那么,我们看一下放在烧杯中装水的试管,试管中的水会怎样?

吉林省四平市2015年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初中物理试题word版 含答案

吉林省四平市2015年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初中物理试题word版 含答案

2015年全县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考试初中物理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答题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2.本试卷包括课程标准、课改理论和学科专业知识三部分内容,请把学科专业知识部分的选择题答案填在答题栏内。

得分栏题号课程标准部分课改理论部分学科专业知识部分总分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简答题实验与探究得分课程标准部分(5分)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里画“√”错误的画“×”)(每题1分,共5分)1.课程内容由科学探究和科学内容两部分组成,其中科学内容包括物质、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三个部分。

()2.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应综合反映人类在探索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等过程中的成果。

()3.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宗旨,从课程基础性、实践性、时代性等方面提出了课程基本理念。

()4.通过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学习,学生主要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及个人能力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5.“课程内容”规定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基本学习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课改理论部分(10分)得分评卷人填空题(每空1分,共4分)6. 新课改倡导的自主、 、探究三种学习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7. 新课程“新”在观念创新、 和评价创新。

8.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9.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树立 、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分)10.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应尽可能尊重( )A.教学内容B.教师C.每个学生D.每个人11. 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培养( )A.创新态度B.创新方法C.创新思维D.创新精神12. 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理念是( )A.发展性评价观B.过程性评价观C.结果性评价观D.激励性评价观学科专业知识部分(85分)选择题答题栏 题号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22 23 24 25 26 27 答案选择题,共15题,每题2分,计30分。

初级中学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初级中学物理教师资格考试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测试试题及答案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物理教学中,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设计了一个实验:将一个小球从一定高度自由落下,观察小球撞击地面后的反弹情况。

这个实验主要体现了哪种教学原则?A. 直观性原则B. 启发性原则C. 巩固性原则D.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的应用。

选项A,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模型或通过教师用形象语言描绘教学对象,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题干中教师设计实验让学生观察小球撞击地面后的反弹情况,正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概念,故A项正确。

选项B,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中并未明确体现这一原则,故B项错误。

选项C,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题干中并未涉及巩固知识的内容,故C项错误。

选项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学会、学以致用的目的。

题干中的实验主要是为了直观展示物理现象,而非直接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故D项错误。

2、在教授“浮力”这一概念时,教师首先通过展示船只在水中浮起的图片,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船只会浮在水面上。

这种教学方法主要体现了哪种教学策略?A. 先行组织者策略B. 探究式教学策略C. 合作学习策略D. 发现式教学策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策略的应用。

选项A,先行组织者策略是指在学习任务本身之前先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试卷真题及答案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试卷真题及答案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高级中学)注意事项: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

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李老师用弹簧和物块做成如图1所示的弹簧振子演示振动图象。

课前准备实验时,李老师觉得该弹簧振子振动频率过小,想让振子的频率增大一倍,为此他将()。

A.换一个质量为原质量两倍的物块B.换一个质量为原质量一半的物块C.弹簧长度减去一半D.弹簧长度减去3/42.雨后,太阳光入射到大气中的水滴发生色散而形成彩虹。

设水滴是球形的,图2中的圆代表水滴过球心的截面,入射光线在过此截面的平面内,a、b、c、d代表四条不同颜色的出射光线,则它们可能依次是()。

A.紫光、黄光、蓝光和红光B.紫光、蓝光、黄光和红光C.红光、蓝光、黄光和紫光D.红光、黄光、蓝光和紫光3.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历了了A→B→C变化过程,其压强随温度变化的p-t图如图3所示。

气体在A、B、C三个状态时的体积分别为V A、V B、V C。

则通过图象可以判断()。

A.V A=V B>V C B.V A=V B<V CC.V A<V B<V C D.V A>V B>V C4.一个23892U 原子核衰变为一个20682Pb 原子核发生β衰变的次数为( )。

A .6 次 B .10 次 C .22 次D .32 次5.如图4所示,一个未带电的空腔导体球壳,内半径为R ,在腔内离球心的距离为d 处(d <R ),固定一点电荷+q ,用导线把球壳接地,选无穷远处为电势零点,则球心O 处的电势为( )。

A .0B .04q d πεC .04qR πε-D .011()4qd Rπε- 6.如图5所示,墙上有两点M 和N 分别钉有两铁钉,M 和N 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两者的高度差为l 。

一条不可伸长的轻质细绳一端固定于M 点的铁钉上,另一端跨过N 点的光滑铁钉悬挂一质量为m 1的重物,在绳上距M 点2l的P 点系上一质量为m 2的重物,平衡后绳的MP 段正好水平。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物理试卷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物理试卷与参考答案

教师资格考试初级中学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复习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在下列哪个过程中,物体的内能增加?A、物体从高处下落的过程中B、物体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过程中C、物体被压缩的过程D、物体在真空中自由膨胀的过程2、下列关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B、物体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C、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内,成倒立、放大的实像D、物体在凸透镜的两倍焦距内,成正立、缩小的虚像3、在下列实验中,为了探究“电流做功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下列哪种实验设计是合理的?()A. 在同一电阻上,改变电压,测量电流和电流所做的功B. 在不同电阻上,保持电压不变,测量电流和电流所做的功C. 在同一电阻上,保持电压不变,改变电流,测量电流所做的功D. 在不同电阻上,改变电流,保持电压不变,测量电流所做的功4、在“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实验中,以下哪种操作会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A. 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时,视线与表盘垂直B. 使用不同规格的电流表和电压表,但确保其量程合适C. 电路连接过程中,连接错误,导致电路短路D. 记录电流和电压值时,注意有效数字,避免估读5、以下关于物理学的历史与贡献,说法错误的是()A. 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出的B. 托里拆利实验首先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C. 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说明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D. 阿基米德在《论浮体》一书中总结了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原理,并给出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6、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物体放出热量,内能一定减少,温度一定降低B. 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加,温度一定升高C. 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但不一定是吸收了热量D. 发生热传递时,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7、在光滑水平面上,两个质量分别为m1=2kg和m2=3kg的小球以相同的速度v0向相反方向运动,在某一时刻发生完全弹性碰撞后,两小球的速度大小分别为v1和v2。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题(3)(教师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题(3)(教师版)
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举手,老师故意指着提出金属比较冷的那位坐在角落的同学:你说说看。
学生l:由于金属能传热,当我们的手摸金属时,手的热量传给金属,所以感觉冷,而木块不能传热,所以没有感觉到冷。 教师: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
大多数学生:同意。
老师叫着没有说同意的一个同学的名字:学生2.你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学生2:为什么手的热量会传给铁块呢? 教师:人的正常体温是多少? 学生2:37摄氏度左右。 教师:刚刚做实验时,室温是多少,铁块温度又是多少? 学生2:22摄氏度左右。 教师:那么热量该怎么传递? 学生2:哦,我知道了。
属于知识理解不透彻,公式混淆应用。二是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剪断细绳以后,木块会上浮,但是他们认为水的高度不会发 生变化,所以认为压强没有变化。
(2)针对学生的问题,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应带领学生回顾前面压强公式的应用范围,使学生加深理解。对于第二种情况,教
师在讲台上做一个简单的小实验,通过在容器壁上标上刻度,让学生观察在剪断绳子前后,液面的变化情况。然后再让学生继 续完成。
【答案】C 【解析】亚里士多德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但没有通过“理想实验,,验证,A错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卡 文迪许利用扭秤装置测出了万有引力常量,8错误;C项所述符合史实;密立根利用带电油滴在竖直电场中的平衡,得到了基 本电荷,D错误。故选C。
4、如图所示,分别沿倾角不同的斜面由静止向上拉同一个物体,物体与各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拉力方向与各斜面均保 持平行,物体沿不同斜面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均相同,上升的竖直高度也相同。在此过程中( )。 A、无论沿什么斜面拉,克服摩擦力做的功相同 B、无论沿什么斜面拉,合外力做的功均相同 C、沿倾角较大的斜面拉,克服重力做的功较多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题(2)(教师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题(2)(教师版)

2015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模拟试题(2)(教师版)试卷题量:14题试卷总分:150分试卷限时:150分钟测评/引用码:Z9i8ASB一、单项选择题1、如图所示,四个完全相同的弹簧都处于水平位置,它们的右端受到大小皆为F的拉力作用,而左端的情况各不相同:①中弹簧的左端固定在墙上,②中弹簧的左端受大小也为F的拉力作用,③中弹簧的左端拴一小物块,物块在光滑的桌面上滑动,④中弹簧的左端拴物块,物块在有摩擦的桌面上滑动。

若认为弹簧的质量都为零,以2。

、2:、f,、厶依次表示四个弹簧的伸长量,则有( )。

A、AB、BC、CD、D【答案】D【解析】轻弹簧是指质量可以忽略不计的弹簧,弹簧所受合力为0,故弹簧两侧所受拉力相等。

所以无论弹簧是否一端固定还是与物体相连,弹簧的形变量都相同,即有Ll=L2=L3=L4。

D选项正确。

2、某班同学根据家庭电路的知识设计了如图的四个电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A、AB、BC、CD、D【答案】C【解析】在家庭电路中,保险丝必须安装在火线上才能起到保护作用,并且电路中开关的位置必须处于用电器和火线之间。

综合考虑,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

3、如图所示用自制针孔照相机观察烛焰,有以下四种说法,其中不正确的是( )。

A、薄膜上出现烛焰的像是倒立的B、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C、保持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

因为像距变大,所以烛焰的像变大D、保持内外筒位置不变,小孔远离烛焰,因为像距不变,所以薄膜上烛焰的像的大小将不变【答案】D【解析】当光通过小孔时,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在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A正确;像的大小既与物体到小孑L的距离有关,又与屏幕到小孔的距离有关,因此薄膜上烛焰的像可能是缩小的也可能是放大的,B正确;小孔和烛焰的距离不变,向后拉动内筒,增加筒长,因为像距变大,所以烛焰的像变大,C正确;保持内外筒位置不变,远离烛焰,因为物距变大,所以薄膜上烛焰的像将变小,D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初级中学)参考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答案】B。

解析: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前,取下眼镜后,像的位置在光屏的前面。

为了能使像清晰,根据凸透镜成像原理,应该将蜡烛靠近凸透镜,像才会逐渐远离凸透镜,所以A错误。

因为像在光屏前,所以应该将光屏靠近透镜,B正确,C错误。

如果再加入凸透镜,成像位置更加靠前,所以D错误,故选B。

2.【答案】A。

解析:当滑片向左端滑动时,整个电路电阻减小,根据欧姆定律,通过电流表的电流增大,小灯泡的电压增大,故选A。

3.【答案】B。

解析:选项A中原点O处的电场相当于1/4圆环在原点O处的电场。

选项B中的电场既有1/4带正电圆环在原点O处的电场,又有1/4带负电圆环在原点O处的电场,且两个电场夹角小于90°,合场强变大。

选项C中两个1/4带正电圆环在原点O处的电场相互抵消,最终只有1/4带负电圆环在原点O处的电场,大小与A中的电场相同。

选项D中两对正电荷和两对负电荷在O点的电场相互抵消,合场强为O。

对照四个选项,电场强度最大的是选项B。

故选B。

4.【答案】A。

解析:t=0时M点位于平衡位置,且速度方向向上,M点位于平衡位置上方的最大位移处,则MN间最短有个34个波长的波形,则MN两点间距离为(k+34λ),(k=0,l,2,…),故C正确。

5.【答案】B。

解析:对绳子上的结点P进行受力分析:平衡后设NP 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根据几何关系得sin α=5。

据平衡条件可得sin α=F F b =m 2m 1。

所以m 2m 1=√52,故答案为B 。

6.【答案】D 。

解析:过理想气体的A 点和B 点,分别做它们的等容变化的图,可以看出点B 与t 轴上的﹣273℃连线的斜率大于点A 与t 轴上的﹣273℃连线的斜率,且体积V ∝1/k ,所以V A >V B 。

B 到C 过程,温度相等,压强增加,由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得V B >V C 。

,所以V A >V B >V C 。

7.【答案】A 。

解析:一个U 92238原子核衰变为一个Pb 82206原子核的过程中,发生α衰变的次数为(238-206)÷4=8次,发生β衰变的次数为2×8-(92-82)=6次,选项A 正确。

8.【答案】C 。

解析:根据右手定则,开始时感应电动势的方向为正,因此排除B 、D 。

设经过时间t ,且未脱离右边磁场区域时,导体杆转过的角度为α,则t αω=,导体有效切割长度为2L Rsin t ω=。

212E BL ω=可知,222E BR sin t ωω=,B 、R 、ω不变。

根据数学知识,杆中的电动势在右边磁场区域,从0开始随着时间增大,离开磁场后变为0;进入左边区域后,方向变为负向,电动势从0开始随着时间增大,离开磁场后变为0,可知C 正确,故选C 。

二、简答题9.【参考答案】物理规律教学的基本过程为: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思维加工、建立规律;引导学生对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

(1)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演示实验导入】①将一个瘪的空牙膏管放进一个盛水的容器里;②往瘪的牙膏管中吹气使之鼓起,再放进水里,鼓的牙膏管却浮于水面并未下沉。

【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个牙膏管,瘪的下沉,而鼓的就上浮呢?由此导入新课。

(2)思维加工,建立规律【活动体验】 ①阿基米德故事介绍。

②学生体验:空矿泉水瓶漂浮在水面上,用手把空矿泉水瓶向下慢慢压入水中。

问题:a.你的手有什么感觉?b.矿泉水瓶的重力如何变化?受到的浮力如何变化?c.水面高度有什么变化?d.通过活动体验和观察,能够得出什么结论?总结:矿泉水瓶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水的体积就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

③浮力大小,理论推导环节如下:a.提出问题:物体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这条结论对于一般的物体适用吗?b.探究实验: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

归纳总结:阿基米德原理内容。

(3)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不仅适用于液体,对于气体同样适用。

(4)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习题练习。

10.【参考答案】①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施科学探究中,开始可以设置各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的物理情境与已有知识的冲突所在,从而提出问题,这样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液体压强”一课的教学中,可向学生提出问题:你见过活的带鱼吗?为什么我们见到的带鱼都是死的?②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探究不仅是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在教学中实施科学探究,使学生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③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物理教学中,有的问题需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让学生自己设计并动手进行实验,无疑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②实施科学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科学探究的过程是一个严格的科学过程,要想获得一个正确的探究结果,必须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这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十分有益。

三、案例分析题11.【参考答案】(1)第一问中求电阻的公式推导过程不全面,原因可能是学生只是对公式死记硬背,没有理解定义式和推导式的区別,得出推导公式要写出正确、完整的推导过程。

第二问中对于电路串并联分析错误,误以为正常加热S1、S2都闭合的状态下,电阻R1和R2是串联的,实际上两个电阻是并联状态。

而在求加热煮饭电饭锅消耗的电能时认为只有电阻尺R 2连入电路中,电能求解错误,原因可能是学生对加热煮饭和保温过程的物理原理没有搞清楚,串联和并联电路求电阻的规律混淆。

正确的解答如下:(1)。

)(121040220,2212Ω===∴=∴==P U R P U P R U I UI P Θ (2)加热煮饭状态,R 1、R 2并联接入电路。

)(57242044112101111121总Ω=+=+=R R R 2U P R =Q 225220600 6.8410()242057U W t J R=⋅=⨯=⨯Q 答:R 1的阻值是1210Ω,电饭锅10分钟消耗的电能是6.84×105J 。

(2)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不能全盘否定,应该引导学生意识错误,改正错误。

首先让学生复习电功和电功率的基本公式,结合欧姆定律推导出电功和电功率的变形式,并引导学生学会在简单电路中求用电器的功率和电能。

其次,再让学生分析电饭锅的工作原理,弄清楚加热煮饭和保温状态电路的连接方式,并分别画出电路图,引导学生根据保温状态的电路图挖掘已知条件求出的阻值。

最后,复习串、并联电路的物理规律,并让学生讨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及识別方法对照加热煮饭状态的电路图,结合上面复习的公式让学生自己解决第二个问题。

12.【参考答案】(1)该课堂教学片段在提问技能、教学策略设置方面,能够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的要求,该课堂实录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教学内容不完整。

李老师只是帮助学生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而忽视了和压力大小的关系,严重违背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原则。

②没有体现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没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没有让学生自主探索获取知识并解决问题,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没有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③教学评价原则。

该教师对学生回答的评价内容没有进行全面的、发展的点评,也没有有效的反馈。

学生无从而知自己对于内容的理解是否正确,是否完整。

(2)教学方案如下:一、新课引入出示图片:(1)小姑娘站在雪地里,对雪地有压力,双脚陷入雪里;一大人利用雪橇站在雪地里,对地面也有压力,却几乎没有陷入雪地;(2)用手按皮肤,手指对皮肤有压力,皮肤被按进一些,用的力越大,陷入越深;(3)用手按图钉帽,手对图钉有压力,图钉尖扎进桌面;(4)吊有钩码的细绳对橡皮泥有压力作用,细绳压入橡皮泥。

师:用物理语言描述这些事例,找出这些事例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相同之处,都有压力产生,都产生了作用效果)师:请同学们分析这些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不同之处,压力的作用效果,力的大小、受力面积等不同)师:谁能够根据这些现象提出一个可探究的问题?(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引导提出: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及受力面积的关系1.猜想:师:那么,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哪些因素有关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回答:压力大小,受力面积大小)师: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可能跟这些因素有关,我们要研究跟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生:控制变量法。

2.设计实验;师:如何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现在我给你一把钢尺和几本相同的书本,你如何控制和改变压力、受力面积等变量?(教师边启发边演示完成任务,设计实验要解决三个问题:显示什么,如何显示?控制什么,如何控制?改变什么,如何改变?通过这样的程式化的锻炼,可使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实验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生:用钢尺形变的程度显示压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控制放在钢尺上书本的个数来控制压力;通过书本的横放和倒放控制受力面积。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请同学们说出实验的过程和得到的结论,教师追问:如何控制压力不变和受力面积不变的?5.师总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我们物理学中用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板书:压强: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学设计题13.【参考答案】(1)教材中“改变钢尺长度”实质上是改变钢尺振动频率,设计意图是探索物体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

(2)活动:全班同学齐唱歌星韩红的《青藏高原》,到最后一句学生声音再大也唱不上去。

师:大家为什么唱不上去了呢?(因为声音太高了)师:声音的高低是声音的一个特性,物理上我们叫音调。

大家感觉一下高低不同的声音。

播放不同音调的声音(事先录好的不同音调的声音,声源的频率分別为100Hz,500Hz、2000Hz等)师:大家对不同音调的声音用生活语言来描述一下。

(低沉、刺耳、声音尖等)师:那么声音的音调的高低与什么有关呢?大家看下面这个实验。

演示:把钢尺一端紧压在桌边,保持用相同大小的力拨动钢尺,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比较钢尺振动情况和所听到的声音。

学生听到声音的高低不同,观察钢尺的振动快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