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及循证证据

合集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摘要:目的:主要对早期炎性肠梗阻在手术后的临床中,使用中药汤剂与生长抑素进行治疗的效果展开分析研究。

方法:在本院选择符合早期炎性肠梗阻术后的患者100例,将这100例患者进行随机划分,分别分为两个小组,对照组和实验组,一组各50例患者。

对照组患者禁止饮食,保证患者的电解质平衡,并给予胃肠减压等治疗,再采用6毫克的生长抑素治疗3到7天左右的时间。

实验组的5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再采用自拟的中药汤剂对患者进行治疗,该重要一日一剂,分别服用两次,直到患者的病情有所好转,不再影响正常饮食为止。

再对这两组患者的腹痛、腹胀、排气、肠鸣音等这几项的消失间隔时间进行对比统计,以及患者的胃肠减压情况进行分析对比。

对这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的七天后,在空腹的状态下抽取静脉血液进行检测,主要检测项目为: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血浆内的毒素,和血浆降钙素原等这几项结果。

结果:实验组患者的以上几项症状消失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短,胃肠减压的引流量也明显少很多。

而检查的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血浆内的毒素,和血浆降钙素原几项结果比对照组低。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

结论:在治疗早期炎性肠梗阻手术后的临床症状时,采用自拟中药汤剂和生长抑素的效果比较理想,也有助于帮助患者回复肠胃功能,在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肠梗阻,临床效果引言:一般来讲,在做完腹部相关的手术之后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

因为在手术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因为在腹腔内的创伤,从而导致肠壁周围发生水肿的现象,从而导致肠梗阻症状出现。

众多的调查显示,这种症状一般会在手术完成之后的三个星期之内才会出现,发病率较低,但病死率高达30%,而且会影响到患者自身的健康,造成较大的痛苦体验。

近年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和治疗水平逐渐提升,对早期炎性肠梗阻病情的临床治疗有更加深入地认识,笔者在本文主要对生长抑素和中药汤剂的结合治疗结果展开研究,预后较好,现做如下报道。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性肠梗阻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性肠梗阻

中西医结合治疗单纯性肠梗阻肠梗阻是以肠内容物不能正常顺利通过肠道为特征的疾病,其中,肠内容物通过受阻而无肠管血运障碍的为单纯性肠梗阻。

自1999年5月至2005年3月,笔者用禁食、胃肠减压、补充水、电解质、营养支持、生长抑素及中药等综合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9例单纯性肠梗阻患者,年龄15~72岁,平均43.5岁。

其中21例近期有手术史或腹部创伤史(以下简称手术史患者);18例无手术史,但均属中医“关格”“腹痛”、“肠结”的范畴;病机上属痞结或瘀结型。

1.2 临床表现及体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排气排便停止,即不同程度表现出痛、呕、胀、闭四大症状。

体查均有不同程度压痛、反跳痛,无腹肌紧张。

其中20例为重度腹胀、19例为轻度腹胀。

腹部X线透视可见大小不等的气液平。

CT检查:其中31例表现为不完全性肠梗阻,肠壁水肿、粘连、肠腔积液及肠管炎性渗出。

1.3治疗方法①禁食水与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

同时对体质差、严重营养不良或近期手术后一直不能很好进食者,给营养支持疗法,每天供给热量(167~188)KJ/kg,氮0.2~0.24 g/kg,适量加水溶性维生素或脂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②联合用抗生素。

文献报道:单纯性肠梗阻4 h后可在血和其他器官出现细菌移位[1];③用生长抑素。

如用善得定、思他定等依据药效制用量,视病情用1~2 d;④中药灌肠,用大承气汤,方药:生大黄15 g(后下)、芒硝15 g、厚朴15g、枳实12 g。

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以上3药煎成去渣后约200~300 ml,,溶入芒硝,肛管插入30 cm,采用输液瓶滴入,保留灌肠;⑤胃管给药:经上述处理,患者腹胀、恶心呕吐减轻后,用复方大承气汤加减内服。

方药:大黄15 g、厚朴20 g、枳实15 g、芒硝10 g、桃仁10 g、赤芍15 g、炒莱菔子20 g。

术后体虚者加党参15 g、黄芪15 g、当归12 g益气补血;腹胀者加木香15 g、乌药12 g、延胡索等行气止痛。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摘要】中西医结合治疗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文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理论基础、在炎性肠梗阻中的应用、临床疗效评价、机制探讨和安全性评价的分析,发现该方法在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改善生存质量方面表现优异。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改善微循环等机制发挥作用,且安全性较高。

未来,应加强对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此领域的研究,完善治疗方案和评价体系。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有望成为治疗该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普外科、腹部手术、早期炎性肠梗阻、临床价值、理论基础、临床疗效、机制探讨、安全性评价、临床应用前景、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腹部手术是普外科领域中常见的治疗方式,但是手术后可能会出现并发症,其中炎性肠梗阻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炎性肠梗阻是由于炎性病变导致肠道梗阻,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

对于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和临床应用前景。

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价值,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2 问题意义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普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临床上常常病情危重,治疗难度大。

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不仅延长了住院时间,增加了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部分患者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当前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主要依赖于西医药物治疗和手术干预,但疗效有限,且容易产生药物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医理论强调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有助于调节人体的自我平衡和自愈能力;西医学注重病因学和症状学,能够准确诊断疾病和进行有效治疗。

中西医结合可以充分发挥两种医学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副作用,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这对于解决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治疗难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

评价中西医结合治疗普外科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西医结合已经成为了当前医疗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在传统的医学领域中,中医和西医之间一直存在着相互补充和互相促进的关系。

对于一些疾病的治疗,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疗效。

在普外科领域,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

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能够发挥出显著的临床价值。

一、西医对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指在腹部手术后的一周内出现的炎性肠梗阻,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

在传统的西医治疗中,常见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止痛药、抗炎药等。

通过使用这些药物可以有效地缓解炎性肠梗阻所导致的症状和病情。

2.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炎性肠梗阻,如出现坏死、穿孔等症状,常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包括肠段切除、吻合术等。

手术治疗能够迅速地解决炎性肠梗阻所导致的严重症状和并发症。

尽管西医治疗方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所导致的症状,但是由于其治疗方法单一、无法全面调节人体内环境等不足之处,因此需要结合中医调理,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中医认为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由于人体肠道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所致,因此治疗的重点是通过中药调理肠道功能,消除炎症,促进气血畅通。

常见的中医治疗方法包括针灸、草药疗法、推拿按摩等。

1. 针灸疗法:通过经络的调理,消除体内的气滞、血瘀,促进炎症部位的气血畅通,达到消肿止痛的疗效。

2. 草药疗法:中医药材有很好的抗炎和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可以通过草药的配伍使用来调理肠道功能、抑制炎症。

中医疗法注重的是整体调理,通过整体环境的调理来治疗疾病,因此在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过程中也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可以发挥出非常显著的临床价值。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肠梗阻2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肠梗阻2例

入院后 给予抗感染, 腹腔冲洗等治疗1 周后, 患者腹 痛缓解 , 完全正常进食, 但体温持续不退 , 最高时达 4 .℃。 院3 09 入 周出现 双侧髋 关节疼 痛 , 髋关 节MI 查 R
浙江 中西医结合杂志 2 1 0 1年第 2 1卷第 1 0期
Z ein IC ( o.1 o1 0 hi gJT WM V 1 .02 1 a 2 N 1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 1 年第 2 卷第 1 期 01 1 Q
ag r n r
(0 : l! :
生了误 导 。以下几 点有 助 于 明确诊 断 : 患 者年 龄 ① > 0 有结 核病 史 或结 核接 触 史 、 疫 抑 制病 史 和 4 岁, 免 吸 毒史 、 腕 部 外 伤 或 慢性 劳损 史 、 部 类 固醇 激 手 局 素注射史、 营养 不 良等 可 疑 病 史 。 腱 鞘 径 路 上 触 ②
olea r J .c Oto e ,06 7 6):7 - 8. firt el A t r pB l 20 ,2( t u J a h g 79 7 2 【]Dia jS S a .u ec lu nsn vt f eo 2 w ni R, h hNDT b ruo st oy o iso f xr e i l
停服。 h 2后再 次 给予 2 服 ] 3后肛 门排气 ,h 0mL h 4 后 隐血试验 ( ) 血淀粉酶、 +。 电解质正常。 给予奥美拉 排便 , 腹痛 腹胀 缓解 。 天后 出院。 2 随访 2 年未复 发 。 唑静 滴治 疗。 日患者 再 次呕 吐咖 啡色 液体 lO ; 次 O mL
w i : aeseo bruoi ivle e t j Me rp r tarr i fu ec ls ovm n J . dTo s t t sn l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肠梗阻的诊治探讨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肠梗阻的诊治探讨
【 要 】 目的 探 讨 中西 医结合 治 疗术 后腑梗 阻的 特点 摘 诊断 及 治疗 原则 。 法 回顾近 9 缝 治的米 后脯梗 阻1 0 。 方 年 6 例 病人 均经 禁
食, 胃肠减压 、 炎, 抗 全肠外营养 、 糖皮质激素、 生长抑素和大芒桃 川汤等保守治疗。 结果 完全治愈者1 2 I 侧 症状好转通而不 畅 3 者, 需继续治疗者1例, 8 以后通畅, 无效者l 例, 0 改行手术治疗, 手术证实为柬带压迫及肠管呈锐 角粘连和肠管极度狭 窄 治愈卒8 .% 25 , 有效率 1 .% 无效率 00 % 结 论 中西医结合 大 芒桃 川汤治 疗术后 肠梗 阻临床 疗效果 满意 , 易基层 医院推 广应 用。 13 , .6 。 适
未后粘连性肠梗阻多发生于术后2 个月以上 。 多因腹腔组织 创
伤、 缺血、 炎症刺激 异物存 留等 , 导致 腹膜 、 肠管 、 网膜等腹腔 内
肠鸣音亢进 , 大多听诊可闻及气过水声无金属音 。 腹平片直立位 和斜位见多发气液平 , 全腹C 见广泛肠壁水肿增厚 , T 边界不清, 肠
袢成 团 , 管 大致 均 匀 扩 张 , 明显 局 部 扩 张 肠 管 。 分 病 人有 少 肠 无 部
肠 梗 阻应 积 极 手 术 如 病情 稳定 应 耐 心 观 察 , 续 保守 治 疗 应 不 超 持
过 2 。 旦 出 现 体 温 持 续 上 升 , 痛 、 胀 进 行 性 加 剧 出现 机 械 周 一 腹 腹 性 肠 梗 阻及 腹膜 炎征 象 时 , 则应 及 时 手 术 。
出现 肠 坏 死 症象 , 膜 炎 等应 中转 手 术 。 组 病 例 治 愈 率 8 .%, 腹 本 35
果很好 。 保守治疗过程 中应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 治疗方法的选择

肠梗阻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

肠梗阻中西医结合诊治进展
的首选方 法 ,发病时 x线平 片可见多个液平 面 ,显
液平 面 ;但也可 出现 液体潴 留明显 而积气很少 ,气 液平面不明显 ,此时腹部平 片上难 以显 示 ,而 C T不 受影 响。肠壁增厚 ,肿块形 成 ,肠 袢结构及肠 腔外 组织改 变 ,这 些征象 是诊 断梗 阻 原 因的重要 依据 , 在c T上能够很好地显示 [ 。王栗 [ 等认为在粘 。
哪些需 手术治疗 ,C T所 示的肠 梗阻 的确切部位可作
示有肠 腔内积液 的现象 ,并 可见孤立 、固定 、胀大 的肠 袢 [ u。根据 不 同的 x线 征象 能推测 梗阻 的部 位 ,但对梗阻原 因的判断 较为 困难 。肠 梗 阻时卧位 腹平 片可见肠 管胀气扩 张 ,立位腹 平片则可 见多个 增宽 。小肠梗 阻时可 见扩张肠 管内空肠黏膜 皱襞形 成 的 “ 骨刺 ” 征 ,结肠 梗 阻 时可 见 扩 张 的结肠 鱼 袋 [ 。钡灌 肠 在机械 性肠梗 阻 的诊断 中有重 要意
充满液体 时 ,超 声能作 出明显诊 断 ,x线 平片却难
1 临床诊断 首先根据 其典型 的临床症状 和体征 ,这 是肠梗 阻诊 断的最基 本和最直接 的依据 。肠 梗阻共 有 的病
理变化是肠 内容物在肠 腔 内通过 障碍 ,故其 典型 的
临床症状可概括为 “ 痛、吐 、胀 、闭” ,即腹痛 、呕 吐 、腹胀 、停 止排气排便 。腹部查体 可见腹 胀 、肠
以作 出诊 断 ,超声对肠 袢充满 液体 的肠 梗阻 的诊断 有重要价值 ,它可弥补 x线检查的不足。 随着 C T尤其是螺旋 c T在肠梗阻检查 中的应用 ,
显示其敏感性 要明显 高于腹 部平 片 ,而且 在肠梗 阻 原因诊断上优势 明显 。因此 C T已成为肠梗阻病人诊 断及 术前 检查 的重要 手段 。一般情况 下 ,扩 张肠 管 内多数 出现积气积液 ,C T检查及腹 部平 片上可见气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和循证证据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和循证证据

中西医结合分型
II型(瘀结型) 肠腑因血瘀实结而胀满 脱水明显,腹部中度膨胀, 腹膜刺激征不明显,但可有轻度压痛 多见于轻度血运障碍的肠梗阻
中西医结合分型
III型(疽结型) 肠腑因瘀疽而厥逆 病情恶化、腹膜刺激征明显 全身中毒症状重、休克 多见于明显血运障碍的肠梗阻
中西医结合治疗
而口服中药、中药保留灌肠等可能诱发其发生、 电针镇痛可能掩盖病情的变化而导致误诊,从而 有单纯性肠梗阻发展演变为肠绞窄,出现、内疝、 肠坏死、出血甚至感染、休克等严重表现。
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全身情况和 腹部症状体征变化,必要时结合腹部X线或CT 等检查
实时动态评价肠梗阻的中医药疗效,尤其是 上述严重病情的出现时,应及时停止中医药 保守治疗
痉挛性肠梗阻
肠道功能紊乱 慢性铅中毒
病因和分类(三)
其它
血运障碍 梗阻部位 梗阻程度 发展过程 闭袢性肠梗阻
绞窄性和单纯性 高位性和低位性
完全性和不全性 急性和慢性 肠袢两端完全阻塞:肠扭转
病理生理变化(一)
禁食而失水,呕吐丢失消化液 肠管扩张、肠壁血运受阻--血浆渗出 绞窄性肠梗阻致血浆和全血丢失 肠壁通透性增加,肠内容及细菌外渗
纤维蛋白原转变 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凝固并覆盖在受 损的腹膜表面及附近
5天后形成组织化 的纤维粘连
24~48h,有细胞增生,出现 不同形状的成纤维细胞,逐 渐形成胶原
几小时,形成疏松 粘连
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包括
梗阻原因、 梗阻部位、 梗阻程度、 起病急缓 肠管有无血运障碍等 对病情估计和正确治疗有指导意义
排气后消失的历史;
起病缓,除腹部绞痛外,腹胀明显,
呕吐不 明显

肠梗阻的中西医诊疗规范

肠梗阻的中西医诊疗规范

肠梗阻不同病因导致肠内容物向远端推进受阻称为肠阻,是常见急腹症之一,属中医“关格”“肠结”范畴。

【中医辩证分型】1、气滞型:(早期单纯性机械性梗阻和早期麻痹性肠梗阻)证候:腹痛阵作或持续性胀痛,腹胀,恶心呕吐,无排便及排气,肠鸣音亢进或消失,腹软,苔薄白,或薄腻,脉弦.2、瘀结型:(早期绞窄性肠梗阻和肠管开始有血运障碍的其他肠梗阻)证候:腹剧痛,中度膨胀.可见明显肠型,并有明显定位压痛、反跳痛和轻度肌紧张,常可扪及痛性包块,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或金属声音,伴有胸闷气促,呕吐,无大便,不排气,发热,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洪数。

3、疽结型:(晚期绞窄性肠梗阻,肠坏死伴有弥漫性腹膜炎的其他肠梗阻,以及中毒性肠麻痹)证候:脘腹胀痛痞满,腹胀若鼓,全腹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肠音减弱或消失,呕吐剧烈,呕出或肛门排出血性物,且有发热,烦躁,自汗,四肢厥冷等,茹黄腻,脉弦细而数.【西医诊断要点】1、症状和体征:(1)痛、吐、胀、闭是各种急性肠梗阻的共同特征,可因肠梗阻的原因、部位、是否为绞窄性、发病的急缓而有程度的不同。

(2)腹部体征:腹部膨隆,可见肠型、蠕动波或不对称性腹胀,肠梗阻部位可出现压痛,反跳痛。

叩诊一般为鼓音.机械性肠梗阻的特点是在腹痛发作时有肠鸣音亢进、高调金属音或气过水声.麻痹性肠梗阻则肠鸣间减弱或消失。

直肠指检:直肠肿瘤引起梗阻者常可触及肿块,肠套迭、绞窄性肠梗阻,指套常染有血迹。

2、实验室及器械检查:(1)血液: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压积升高,呈现血液浓缩;肠绞窄伴有腹膜炎时,白细胞及中性细胞升高;血钠、氯、钾及二氧化碳结合力测定,能反映电质、酸碱平衡紊乱情况。

(2)X线检查:腹部立位透视或平片,积气肠袢及多个阶梯状液平面是肠梗阻的X线特征,空肠粘膜呈“鱼骨刺"征,结肠呈袋形影.一般肠梗阻形成后的4-6小时,即可查出肠腔内积气,可疑低位肠梗阻(如回结肠套迭、乙状结肠扭转、结肠肿瘤等),可考虑作钡灌检查。

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探析

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探析

中西医结合法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效果探析目的:探究对肠梗阻的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的效果。

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61例肠梗阻的患者进行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有38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照组23例,采用常规治疗。

结果:实验组治愈28例,有效8例,无效2例;对照组治愈9例,有效5例,无效9例。

结论:对肠梗阻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能够使治疗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标签:肠梗阻;中西医治疗;治疗效果肠梗阻为肠胃道的疾病,该疾病出现的原因为肠道中有阻塞的肠内容物,使患者的消化功能受到影响。

该疾病的病因较为复杂,而且病情的变化较快,如得不到较好的治疗还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将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结合起来,能够对患者进行较好的治疗。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61例肠梗阻的患者进行治疗,分别选择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和常规的方法进行治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收治的61例肠梗阻的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38例,21例男性,17例女性,年龄范围:14-81岁,平均年龄为:40.5岁;疾病分型:粘连性15例,不完全性9例,机械性7例,麻痹性7例。

对照组23例,14例男性,9例女性,年龄范围:16-80岁,平均年龄为:41.3岁;疾病分型:粘连性13例,不完全性4例,机械性3例,麻痹性3例。

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差异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1.2.1实验组方法对患者进行肠胃部的减压,同时补充水,电解质及营养物质,使其保持酸碱和电解质等方面的平衡,使用抗生素药物,避免出现感染的情况,同时采用止痛和解痉的药物缓解患者疼痛,治疗1-2周。

中医方面进行灌肠的治疗,汤药为宽肠理气汤。

具体药材:败酱草、蒲公英、莱菔子各30g,黄芪、广香、川贝、赤芍、松壳、白术、厚朴、太子参、白芍、桃仁各12g,大黄、陈皮、芒硝、甘草各6g,将所有药材与500ml的水进行煎煮,分成2份药汁,通过胃管注入肠道,使患者的肠胃达到减压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疗效观察目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肠梗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治疗方法对病情发展的影响。

不同症状的患者采用不同中药进行治疗,在治疗后对患者病情进行重新检查,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患者病情的影响。

结果患者60例中,非手术治疗42例;经保守治疗24~24h后疗效不明显而中转手术治疗16例,入院后进行急诊手术2例。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患者能够促进肠道功能,抑制肠道内细菌及毒素吸收,有利于减轻肠道炎症,改善病情,对肠梗阻患者的治疗具有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标签:肠梗阻;中西医结合;宽肠理气汤;疗效肠梗阻在临床上属于多种不同病因引发的临床症候群,在外科治疗中属于常见的急腹症。

肠梗阻的发病率次于急性阑尾炎与胆道疾病,属于第三位急发的常见急腹症。

随着医学界对肠梗阻发病机制及病理原因了解越来越多,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行改进,疗效也在不断发展。

但是也有一些患者由于肠梗阻病情严重,加上疗效不明显,常常会加重病情,造成绞窄性肠梗阻引发患者死亡,因此肠梗阻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治疗也有很高的死亡率,因此对肠梗阻治疗也是十分复杂棘手的难题。

在处理肠梗阻患者时,需要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我院结合中西医治疗肠梗阻获得了较为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接受治疗的肠梗阻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0.5~69,平均年龄(413±3.0)岁;病程1~6天,平均病程(2.9±2.5)天。

患者60例中,非手术治疗42例;经保守治疗24h后疗效不明显而中转手术治疗的16例,入院后进行急诊手术2例。

1.2 方法1.2.1 常规治疗对患者实行对症综合治疗,采取禁食方式,使用补液纠正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给予抗生素治疗,预防患者发生感染或并发症,对患者放置胃管用于吸取胃中积气、积液与容物。

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肠梗阻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 ,包 含了 中医通 里攻 下 ,行气 活血 ,荡涤 实热冶疗 ,代表方性休 克 ,应用抗 生素尽量用 三代头孢 菌
素 ,尤以头孢 曲松 钠为佳 ,因其半 衰期长作用持 久 ,配合 甲硝唑 的应
用控 制厌氧菌 。患有阵 发性 腹痛系肠 管克服梗 阻部位蠕动 所致 ,对 症 治疗 时可予 以止 痛 ,尽量 不用解痉 药物 ,以利于 肠 内容物 下行 。同时
中点及右腋 中线连点常规穿刺4r q探查 。脐旁为 lmm 孑,建立C L O 戳 L O 人工气腹 ,气腹压 1 ̄4 m g 0 1m H ,术 中先处理胆囊管 ,术者左手持 抓钳
牵拉胆囊 壶腹 ,右手用分离钳游 离胆囊管 。左手上 下摆动胆囊 ,清晰
暴露C l 三角的前后浆膜层及胆囊管 ,扩 大三角 ,确认三角右侧壁为 at o
84 中8 7 3例 l例顺 利完成L C,手术成 功率 为9 . %,平均手 术时 76 9
间4 mi,术 后平均住 院时问3 。中转 为开 腹手术 l 例 ,手术 中转率 5 n d 7
产生丁深远的影响,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井籽继续随着腔镜技术
的进 步和手术经验的积累 ,L 的适应证范围将不断扩大 ,在保证安全 C
( 中硬满 ,痛而拒按 ,大便不 通) 。中西医关于 肠梗阻的共 性诊断 腹 为临床 协同治疗 提供 了理 论基础 。肠梗阻 的保 守治疗 ,也就是 基础治 疗包括 :① 胃肠 减压。 ②纠正水 电解质紊乱 和酸碱 失衡 。③抗 感染 。 ④其他 治疗 。其 中其他治疗 包括营养 支持治疗 ,通便 ,导泻 ,灌肠治
例 ,死 亡2 ,手术 I 例 ;其 中机械性畅 梗阻4 例 ,占8 %;男性 3 例 6 8 0 0
肠套叠人 院后予 以急诊 手术 。结肠肿 物梗阻保守治疗3 后手术治 d 疗 结肠造瘘 , Ⅱ 期还瘘 。2 自乡镇 医院治疗2 3 不缓解转 到凤城市 例 ~d

中西结合治疗肠梗阻,你要了解这些

中西结合治疗肠梗阻,你要了解这些

中西结合治疗肠梗阻,你要了解这些肠梗阻作为外科急腹症之一,此类疾病的发病原因极为复杂,若患者未能引起重视,可能会引发患者生理紊乱的现象,导致患者生理机能下降,当然最为严重的情况则是威胁到患者的生命。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患者发生的急性腹痛症状,可能有着15%的几率都是肠梗阻引起的。

若患者发生急性肠梗阻,可能会导致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紊乱,严重情况下,将影响到患者的呼吸系统。

现代西医对肠梗阻有着较为深入的研究,而我国传统中医对于肠梗阻同样有着极为深入的研究,指出,肠梗阻属于“肠结”、“腹痛”等范畴的疾病,患病原因多为患者饮食无规律、劳累过度等等,使得体内淤血残留、热邪郁闭,进而引发了患者肠道功能失调。

中西医在治疗肠梗阻方面有着各自的优势,而近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同一疾病的趋势越发明显。

以下将以肠梗阻这一疾病为例,为大家科普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相关知识,希望有更多的肠梗阻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知晓。

1.肠梗阻的症状表现①腹痛:机械性肠梗阻,症状将表现为梗阻部位发生肠道蠕动的现象,且此现象极为剧烈,并引发患者发生腹痛,而随着蠕动越发剧烈,肠管过度疲劳,则会逐渐呈现出暂时性的迟缓状态,最终腹痛感也会慢慢消失。

若患者的腹痛表现为持续性的,疼痛感不断加剧,那么可推断为单纯性肠梗阻的发展成的绞窄性梗阻。

②腹胀:一般情况下,发生肠梗阻后,患者会有着腹胀的感受,甚至于发生持续性的腹胀以及强烈的不适感,此时就需要患者及时就医。

③呕吐:肠梗阻还可能导致患者发生呕吐的现象,若患者有着强烈的呕吐感,呕吐感呈现出反射性,且呕吐出的容物为胃部容物、十二指肠容物等,需要积极就医。

在临床研究中还指出,肠梗阻会导致患者发生血运障碍,进而呕吐出的容物伴随着一定的血液。

2.西医治疗肠梗阻现代西医对于肠梗阻的治疗有着多种途径,依据患者梗阻病症程度,患者身体机能可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

①胃肠减压治疗:即以禁食的方法来减轻患者机体的分泌情况,这样一来可减轻胃部的分泌物情况,降低患者胃部所承受的压力,患者胃部压力降低了,那么也就可以降低患者的腹胀感,而后利用医学手段将患者梗阻内的消化道气体以及液体进行排空,畅通肠道,能够很好地促进肠道内部的血液循环,如此一来,肠道内部的病菌毒素的吸收状况则会得到相应的改善,对于恢复肠道功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50例临床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50例临床效果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50例临床效果观察》2023-10-27•临床资料与方法•治疗效果观察•不良反应与并发症•病例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与不足目•结论与展望录01临床资料与方法临床资料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收治的肠梗阻患者50例,年龄范围在2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5岁,其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

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患者25例。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

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针灸等。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的治愈时间、症状缓解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

评价标准根据治愈时间、症状缓解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指标,综合评估治疗效果。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02治疗效果观察30例,占60%治愈10例,占20%显效5例,占10%有效5例,占10%无效总体治疗效果症状缓解情况腹痛缓解时间:平均2.5天恶心呕吐缓解时间:平均3天排气排便恢复时间:平均4天03睡眠改善10例,占20%生活质量改善情况01食欲改善25例,占50%02体力改善15例,占30%03不良反应与并发症不良反应恶心、呕吐部分患者服用中药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可能与中药的口感、剂量等因素有关。

皮疹、瘙痒部分患者服用中药后可能会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可能与患者的过敏体质有关。

其他不良反应如头痛、心慌、失眠等,可能与中药的成分、剂量等因素有关。

肠坏死由于肠梗阻导致肠管血运障碍,容易引起肠坏死等严重并发症。

其他并发症如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可能与肠梗阻引起的消化液丢失、饮食不当等因素有关。

肠穿孔肠梗阻患者由于肠管扩张、压力增高,容易导致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并发症04病例分析病例1:中西医结合治疗显效患者信息男性,35岁,因腹痛、呕吐、排气排便停止,确诊为肠梗阻。

治疗方法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中药汤剂口服和灌肠治疗。

中西医结合对肠梗阻的治疗效果研究

中西医结合对肠梗阻的治疗效果研究
硝 成分也能刺 激肠蠕动 的增 加 ,促进机体排 便 ,对治疗 患者肠梗 阻具
有较好 的作 用。从实验结 果来看 ,采 用中西 医结合 治疗的实验 组患者
射及芒硝热敷 患者 腹部等辅助性治疗 ,持续治疗2 周左 右。 I . 3疗效评判 肠梗 阻患者 治疗 效 果 分 为3 种 结果 即 治愈 、有 效 及无 效 ,具 体 为 :①治愈 :患者治疗 后腹痛 、腹胀等 临床症状 消失 ,x 线透 视未见
在 的药物动力 代谢研究 结果表 明 ] ,大黄 中的大黄 素可 以改善 患者肠 道 的收缩及分泌功 能 ,使得肠 内容物容易排 出同时宽肠理 气汤 中的芒
2 8 0 ・中 医 中药 ・
A p r i I 2 0 1 3 , V o 1 . 1 1 , N o . 1 0
中西 医结合对肠梗阻的治疗效果研究
洪德 旺
( 玉山县 中医院外一科 ,江西 玉山 3 3 4 7 0 0 )
【 摘 要】 目的 探 讨 分析 中西 医结合 治疗肠梗 阻的 临床疗 效 。方 法 选取 2 0 1 0年 8月至 2 0 1 2年 2月来我 院就诊 治疗 的 6 4例肠梗 阻患者 ,随 机 平 分对 照 组和 实验 组 ,对照 组采 用 常规 治疗 ,实验 组 则 采用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对比 两 组患者 的 疗效 差异 。结果 实验 组 患者 总治疗 有 效
而且 不少患者会 因为 手术创伤等 因素导致淤血 阻滞 经络脏腑 ,使得气
血 运行不畅 、气血不足等从 而发生肠梗 阻,此类患者 临床上可 出现腹 胀、腹痛等表 现。我们对实 验组肠梗 阻患者 使用宽肠理 气汤 ( 主要 成
采用常规疗 法进行治疗 ,具体为 :要求患者禁食 禁水 ,然后对 患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及随访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及随访的临床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及随访的临床观察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和预防其复发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10年12月67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及随访结果的临床资料。

结果67例患者中58例经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而愈,平均随访4.58年,13例患者共发生肠梗阻30人次,且随访时间的延长,复发渐减少。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和预防其复发的疗效确切。

标签:中西医结合;粘连;肠梗阻;中转手术;大承气汤肠梗阻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其中粘连性肠梗阻占很大比例,发生率占肠梗阻总数的30.1~48.0%[1-2]。

粘连性肠梗阻治疗棘手且易复发,给患者造成极大痛苦和负担,亦容易造成医患纠纷。

我院普外科2001年1月~2010年12月的10年共收治粘连性肠梗阻患者67例,经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58例患者好转出院,定期随访,55例患者有完整的临床随访资料,平均随访4.58年,13例患者共复发30人次,疗效确切,复发率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普外科共收治肠梗阻患者213例,其中粘连性肠梗阻67例,构成比为31.5%,此67例患者均有手术史,诊断符合《黄家驷外科学》的诊断标准[3]:有腹部手术史;阵发性腹胀、腹痛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检查腹部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腹壁柔软,轻压痛,肠鸣音亢进,闻及气过水声或金属音;立位腹部X线平片示肠襻扩张和阶梯状液气平面;排除绞窄性肠梗阻和无肠穿孔等并发症。

67例患者中,男35例,女32例,年龄13.5~75岁,平均年龄(43.44±12.06)岁,各年龄段发病情况,见表1;术后至确诊肠梗阻的时间26 d~5年,平均发生时间中位数为(1.02±0.54)年。

所有病例均有手术史:胃切除术后13例,胆道术后10例,胃肠修补术后9例,肠套叠、肠梗阻术后8例,妇科手术后6例,阑尾术后5例,结肠癌术后4例,剖腹探查术4例,肝脾破裂术后3例,腹外疝修补术后3例,胰腺、十二指肠术后2例。

中西结合治疗肠梗阻,你要了解这些

中西结合治疗肠梗阻,你要了解这些

中西结合治疗肠梗阻,你要了解这些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排便不仅仅是人们的正常生理活动之一,更是一种有效排出体内垃圾与毒素的重要措施,一旦人们因为肠梗阻这种疾病的影响而导致无法排便,就很容易导致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巨大的影响。

因此,在人们确认自己患上了肠梗阻这种疾病之后,只有及时前往医院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来治疗自身的肠梗阻,才能更好的避免肠梗阻这种疾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越发严重的影响。

什么是肠梗阻?肠梗阻是一种人体肠道内容物因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出现通过性障碍的肠道急性病症,不仅病情的发展相对较快,而且比较容易导致患者的死亡,是一种相当危险的病症。

根据研究发现,肠梗阻这种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肠道内部因素、肠道外部因素以及肠道壁因素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由于人体运动功能失调导致的动力性肠梗阻以及由于肠道的血管出现血栓影响血液循环,进而使肠道蠕动功能受到了干扰的血栓性肠梗阻。

对于患者而言,肠梗阻这种疾病的发生随时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只有及时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才能更好的帮助患者远离疾病的影响。

肠梗阻的症状表现肠梗阻这种疾病虽然发病原因各不相同,但不论是哪种类型的肠梗阻其症状都能归类到“痛、吐、胀、闭”这四个字当中。

其中,“痛”指的是各种类型的疼痛,其中大部分患者的疼痛属于间歇性疼痛,会随着患者肠道蠕动状况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吐”指的是呕吐,具体的表现随着患者发生肠梗阻的位置不同而存在差异,肠梗阻的部位越高,则肠道中的物体越容易反流,因此呕吐症状也越发明显;“胀”指的是腹胀感,这种感觉的状态与“吐”的症状截然相反,肠梗阻的位置越低,腹胀的症状也就越明显;而最后一个字“闭”则指的是患者肛门的封闭,随着患者肠梗阻的发病程度不同,患者的肛门闭阻的状况也不同,一些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会有少量的排气排便,而那些完全性肠梗阻的患者则会出现肛门排气排便完全停止的现象,只有梗阻部位之下残留的气体与粪便会在发病不久后逐渐排出。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治疗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治疗摘要】目的:探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2年9月就诊于我院外科的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厚朴三物汤加减内服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治疗的临床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效果明显,副作用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肠梗阻厚朴三物汤加减【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2-0247-01肠梗阻是临床外科的常见病[1],发病率很高,是肠内容物由于各种原因发生通过障碍而出现的一系列复杂的临床症候群[2],由于发病的原因不明,疾病的性质、发生部位、严重程度和患者全身情况均具有个体差异性而病情的发展进展很快,死亡率高达5%—10%[3]。

本研究选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本病,临床效果显著,现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3月-2012年9月就诊于我院外科的单纯性机械性肠梗阻患者66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3例,男15例,女18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37±3.27)岁,病程1.5天-6天,平均病程(3.21±1.37)天;对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26-54岁,平均年龄(36±2.64)岁,病程2天-6天,平均病程(3.42±1.21)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疾病严重程度相比均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 诊断要点:(1)腹胀腹痛,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可呕吐;(2)体格检查见腹部压痛、反跳痛,肠鸣音消失或亢进;(3)辅助检查:X片见多个液气平面;CT提示有腹腔积液等1.2.2治疗方法:对照组选用常规西医治疗:(1)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2)胃肠减压(3)常规抗生素消炎杀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厚朴三物汤加减治疗,主方为厚朴15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木香10克,大黄15克(后下),芒硝9克,加水1000ML煮沸15分钟温服,一日两次,一日一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U”字形排列,空、回肠倒置
实用文档
小肠扭转表现
实用文档
乙状结肠扭转的临床表现
男性、老年; 有便秘习惯、多次腹痛发作而经排便、
排气后消失的历史; 起病缓,除腹部绞痛外,腹胀明显,
呕吐不 明显 直肠指检阴性,低压盐水灌肠入量< 500ml 钡灌肠—钡剂在扭转部位受阻,
尖端呈锥型或“实用鸟文档嘴”形;
当然,如能及时诊断、积极治疗大多能逆转病情 的发展,以致治愈。
实用文档
病因和分类(一

机械性肠梗阻
肠腔堵塞 肠管受压 肠壁病变
寄生虫、粪块、大胆石、 异物 粘连带压迫、肠管扭转、 嵌顿疝、肿瘤压迫 先天性肠道闭锁、 炎症性狭窄、肿瘤
实用文档
病因和分类(二)
动力性肠梗阻 麻痹性肠梗阻
急性弥漫性腹膜炎 腹部大手术 腹膜后血肿或感染
蛔虫团肠梗阻
实用文档
肠扭转
发生率:7% 发病的重要因素——扭转轴心:
▲肠系膜过长、系膜根部附着过窄 ▲肠段内重量增加,外力推动,肠管动力异常 ▲带状粘连形成的固定点
实用文档
小肠扭转的临床表现
男性青壮年多发; 突然起病,有剧烈肠绞痛,多有饱食后
弯腰剧烈活动史; 以往无明显急、慢性腹痛史及腹部手术史 机械性肠梗阻的临床体征 不能平卧,常取胸膝,或倦曲侧卧位 X线表现—闭袢型肠梗阻特点,肠管呈倒:
痉挛性肠梗阻
肠道功能紊乱 慢性铅中毒
实用文档
病因和分类(三)
其它
血运障碍 梗阻部位 梗阻程度 发展过程 闭袢性肠梗阻
绞窄性和单纯性 高位性和低位性
完全性和不全性 急性和慢性 肠袢两端完全阻塞:肠扭转
实用文档
病理生理变化(一

禁食而失水,呕吐丢失消化液 肠管扩张、肠壁血运受阻--血浆渗出 绞窄性肠梗阻致血浆和全血丢失 肠壁通透性增加,肠内容及细菌外渗
乙状结肠扭转的表现
实用文档
嵌顿或绞窄性腹外疝
发生率:3% 类型:腹股沟斜疝及 股疝
注意:鉴别是否 肠绞窄
实用文档
绞窄性腹股沟股疝—病案
患者男,42岁,因右下腹包块伴疼痛8小时 于2000年8月10日20点急诊入普外科住院,经全面检 查,诊断为腹股沟股疝。当晚21点急诊行疝修补术。 23点患者出现高热、腹痛,给予物理降温、抗感染及 止痛等对症治疗,症状不缓解。凌晨2点患者出现神 志不清,全腹膜炎,再次急诊手术,术中见肠段缺血 坏死,术后转ICU抢救3天后死亡。
几小时,形成疏松 实用文档 粘连
粘连性肠梗阻的诊断包括
梗阻原因、 梗阻部位、 梗阻程度、 起病急缓 肠管有无血运障碍等 对病情估计和正确治疗有指导意义
实用文档
蛔虫团肠梗阻
发生率:18%, 特点:
儿童多见; 多为不全性肠梗阻; 脐周阵发性腹痛、呕吐 变形、变位的条索状腹 部团块
实用文档
实用文档
病理生理变化(二
) 代谢性酸中毒、 电解质紊乱、混合性缺水 中毒性或低血容量性休克 肠坏死、穿孔、腹膜炎 毒血症明显
实用文档
诊断思路
急腹症
1
是否是肠梗阻?
2 是机械性还是动力性肠梗阻?
3
是单纯性还是绞窄性肠梗阻?
4
是高位性还是低位性肠梗阻?
5
是完全性还是不全性肠梗阻?
6
是急性还是慢性肠梗阻?
实用文档
腹部X线正侧位检查
实用文档
CT检查
实用文档
MRI 检查
实用文档
腹部彩超检查
实用文档
粘连性肠梗阻
定义:粘连性肠梗阻 是由肠粘连或粘连 带所致的梗阻
其它类型
粘连
40%
60%
吴阶平,裘法祖. 黄家驷外科学[M].实用北文京档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151~1153粘连性肠梗阻原因:
实用文档
肠系膜血管栓塞 ——病理生理
后期阶段:
肠管坏死和腹腔感染阶段
特点:体征明显,症状也重
表现:腹膜刺激征明显,肠鸣消失,
血性腹水;
显改变;
体温、血压、脉搏明
实用文档
多发肠系膜血栓案例
腹腔广泛栓塞 死亡
实用文档
中西医结合分型
I型 痞结型
II型 瘀结型
实用文档
III型 疽结型
中西医结合分型
I型(痞结型): 肠腑因气机痞滞而不通 全身情况好; 腹胀不明显,无腹膜刺激征; 多见于无血运障碍的早期机械性肠梗阻 不全性肠梗阻 早期麻痹性肠梗阻
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唐文富
实用文档
概念
任何原因引起的肠内容物在肠道中通 过障碍,称为肠梗阻。
肠梗阻是一个综合症群。
实用文档
为常见急腹症,可因多种因素引起。
起病初梗阻肠段先有解剖和功能性改变, 继则发生体液和电解质的丢失、肠壁循环障碍、
坏死和继发感染, 最后可致毒血症、休克、死亡。
● 先 天 性 粘 连 —— 发 育 异
常、胎粪性腹膜炎
80
● 后 天 性 粘 连 —— 腹 腔 内 70 手 术 、 炎 症 、 创 伤 、 60
出血、异物……
50
40
30
其中手术后80%
20
盆腔或阑尾术后30% 肠道术后22%
10
0
手术
非手术
实用文档
粘连性肠梗阻
发病机理: 纤维蛋白溶解
纤维蛋白沉积
教训??!!
实用文档
教训
术前术中重视不够——手术失误 术后观察不仔细——补救不及时
实用文档
绞窄性肠梗阻与胰腺缺血样改变病例
主要特点 持续疼痛
实用文档
肠套迭
发生率:4%; 发病因素: 肠管解剖特点如盲肠 游动度过大; 病理因素如肠息 肠管功能失调、 蠕动异常
实用文档
肠套迭类型
实用文档
肠套迭类型
实用文档
肠系膜血管栓塞
发生率:少见 原因: 肠系膜动脉栓塞;风心病…...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血栓性静脉炎
和回流障碍……. 肠系膜血管损伤;外伤、手术…..
实用文档
肠系膜血管栓塞 ——病理生理
早期阶段:
肠管缺血和肠管麻痹阶段
特点:症状重,体征轻;
表现:剧烈腹痛,频繁呕吐
血便…...
(暗红色),
7
是什么原因引起肠梗阻?
实用文档
诊断
症状
体征
影像检查
实用文档
症状


典典型型症状状


实用文档
腹部膨隆
肠型
蠕动波
气过水声
高调肠鸣
腹部体征
实用文档
影像检查
X 线 CT MRI B超
敏感性81.5% 敏感性92.3% 敏感性92. 6% 敏感性95%
Matsuoka H,et al. Am J Surg,2002,183(12):614
溶解
沉积
正常浆膜
损伤炎症
实用文档
粘连性肠梗阻
损伤炎症学说
新的毛细血管长入, 机化后形成永久粘连
手术、细菌感染、循环障碍、异 物、缺血//再再灌灌、、温温热热//干干燥燥刺刺激激
5天后形成组织化 的纤维粘连
纤维蛋白原转变 为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凝固并覆盖在受 损的腹膜表面及附近
24~48h,有细胞增生,出现 不同形状的成纤维细胞,逐 渐形成胶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