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30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新人教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新人教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新人教

第二次
辛亥革 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 命前后 了中华民国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带有民主平 等色彩的服饰、称呼、婚丧仪式 逐渐推广
第三次
中华人 民共和 国成立
以后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动, 一些社会丑恶现象被取 缔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风气有 了根本性改变,城市生活有保 障,但农民温饱问题未解决
第四次
改革开 放以后
轻工业是辅助,洋务运动破产 后,重工业发展几乎停滞,轻工
发展重工业
业发展相对较快
•二、近现代以来我国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第建社会,“洋货” 等大量涌入,上海等近 代化大都市崛起
在被迫开放的沿海沿江地区,人 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显 著的变化,特别是城市中的衣、 食、住、行变化尤其明显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高效整合
专题归纳·知识整合 •一、西方近代化与中国近代化
西方
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和新航
发 展 进 程
路开辟开始发展,虽然有来自封 建势力的阻碍,但政府的重商主 义政策还是推动了西方工业化的 进程。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 工业革命的开展更是大大加快了
工业化一开始由地主阶级中的洋 务派领导,民族资产阶级发挥了 重要作用
西方
中国
资金 来源
来源于资本原始积累,具 体通过殖民扩张与掠夺、 圈地运动、不平等贸易等 方式
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族资 本主义缺少资本原始积累,资金 严重不足
洋务企业一开始就发展重工业,
工业化 的次序
工业化先是从轻工业(如棉 纺织业)开始,后转向重点

20高考历史:第八单元 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整合

20高考历史:第八单元 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单元整合

土地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 改革 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农业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 合作 民经济发展需要 化 人民 公社 化运 动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观地认为 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 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 力发展
项目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 制
原因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 下, 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次
由于政府的强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 动,一些社会丑恶 的成立 现象被取缔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 的转移,实施改革 开放的伟大决策, 切实关注民生,调 动了各方面的积极 性
第四次
改革开放以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横向比较 〕
经济 形态
一、近代中国五种经济形态比较 产生条件 发展概况 鸦片战争后自然 经济开始解体, 此后不断受到冲 击,建国后消失 在19世纪70年代 之前,以商品输 出为主;在19世 纪70年代之后, 以资本输出为主 性质地位 虽然在不断解 体之中,但自 然经济一直在 国民经济中占 主导地位 近代,外国资 本主义凭借其 特权和雄厚的 经济实力,在 我国占据优势 地位 历史影响 是我国封建势力在 经济上的表现,阻 碍了中国社会的近 代化 是帝国主义侵略在 经济上的体现,极 大破坏了中国的经 济主权,阻碍了中 国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
入,上海等近代化
大都市崛起
别是城市变化尤其明显
民主观念深入人心,旧的风俗习惯受到
第二次
1912年
推翻了封建帝制,
建立了中华民国
极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
式都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变化
时间
历史背景
表现 物质生活得到改善,社会 风气有了根本性改变,人 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城市生活有保障,但农民 温饱问题未解决 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令世 界瞩目的提高,与发达国 家的差距越来越小,衣食 住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 化,中国正在全面建设小 康社会

历史第一轮复习8近代中国经济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历史第一轮复习8近代中国经济和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单元概览工业的兴起;(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30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1.原因: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

2.表现⎩⎪⎨⎪⎧(1)洋纱输入,取代土纱,造成“纺”与“织”分离。

(2)洋布输入,取代土布,造成“织”与“耕”分离。

(3)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

3.评价⎩⎪⎨⎪⎧(1)在中国大部分农村,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 的发展。

(3)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易错提醒]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

一是从地域上看,中国内地自然经济受外国资本主义冲击有限;二是从经济结构上看,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二、洋务运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王朝陷入内忧外患的窘境。

2.目的: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

3.代表⎩⎪⎨⎪⎧(1)中央:奕 。

(2)地方:曾国藩、李鸿章、 、张之洞等。

4.活动⎩⎪⎪⎪⎪⎨⎪⎪⎪⎪⎧创办军事工业⎩⎪⎨⎪⎧ ①目的:以“自强”为旗号。

②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 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创办的天津 机器制造局。

创办民用工业⎩⎪⎨⎪⎧①目的:以“求富”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 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②企业: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 布局。

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教育: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 留学生出国深造。

5.失败:清军在__________________中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6.影响⎩⎪⎨⎪⎧(1)引进了近代西方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综合提升教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综合提升教学案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综合提升教学案新人教版一、近代中国的五种经济形态经济形态产生条件发展概况历史影响小农经济封建土地制度;封建政治制度鸦片战争后开始解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被改造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在近代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外国资本鸦片战争之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以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为主要表现形式,新中国成立后消亡凭借其政治特权和经济实力,长期占据优势地位,破坏了中国的经济主权,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经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后覆灭是清政府的一次自救运动;只学技术,不变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民族资本中国自然经济逐渐瓦解,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诱导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发展曲折,1953-1956年间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是中国经济近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和动力官僚资本1927年蒋介石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着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而形成,抗战期间迅速膨胀,新中国成立后被人民政府没收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严重压制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相互关系自然经济在其他经济发展中不断走向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项目原因核心内容意义土地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1.1953-1957年(1)工作重心:中共八大提出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所有制结构:通过三大改造建立起单一公有制经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经济体制: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4)经济建设:农业生产上实现合作化,走上集体经济道路;工业建设上开展以工业化为中心的“一五”计划建设,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课件:第八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共40张PPT)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整合课件:第八单元 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共40张PPT)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带有 民主平等色彩的服饰、称呼、 婚丧仪式逐渐得到推广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11-
变化 时间
第三 次
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 立以后
第四 改革开 次 放以后
历史背景 政府颁布了一系列 政策和实施了诸多 措施,一些社会丑恶 现象被取缔
党和国家工作重心 的转移,实施改革开 放的伟大决策,切实 关注民生,调动了各 方面的积极性
的夹缝中生存,具有革命性,同时又具有依赖性和妥协性;外 国资本主义经济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既相互勾结,又相互 争夺
-5-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对点训练11878年,美国商人托马斯·诺克斯写道:“外国人同 中国人这种交往的结果并不是完全有利于外国人的。中国人学会
了外国人无形中教给他的生意经,并且学得很好。现已证明,他是
项正D.确旗。袍在突破创新中诠释崭新的时尚
解析 答案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13-
近代西方与中国工业化的差异
西方工业化
西方工业化随着资本主义萌芽 和新航路的开辟开始发展,虽 发 然有来自封建势力的阻碍,但 展 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推动了西 进 方工业化的进程。资产阶级代 程 议制的确立和工业革命的开展 更是大大加快了西方工业化的 进程
单元整合·探究升华
-2-
纵向梳理 横向比较
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中的主要经济成分
经济 形态
自然 经济
外国 资本 主义 经济
产生条件
封建土地 制度;封 建政治制 度
鸦片战争 之后签订 的不平等 条约
发展概况
历史影响
鸦片战争后开始 解体,新中国成立 后被消灭
在封建社会长期占主导地 位
以商品输出、资 本输出为主要表 现形式,新中国成 立后消亡

[推荐学习]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29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

[推荐学习]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29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

第8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29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发展高考研析新人教版真题典例1.[2015·福建高考]下表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

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 )表'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A. 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答案 A解析题干表格信息反映了美国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强,故A项正确。

1929~1931年中国对英贸易入超额反映了英国对华贸易的优势下降,B项错误;中国对法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无法体现法国对华转嫁经济危机,C项错误;1919~1921年中国对俄国贸易出超额明显下降,说明在此期间俄国对华贸易并非稳步增长,D项错误。

2.[2015·四川高考]1935年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的《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明确了“建设国民经济,必须为全盘之统制”的政策。

该政策( )①受国家干预经济思潮影响'②消除了列强经济压迫'③有利于构建战时经济体制'④遏制了官僚资本势力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答案 A解析国家干预与题干中的“全盘之统制”相符,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经济发展,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控制,由1935年中国的国内、国际形势可判断③正确,②“消除了”的说法太绝对,③中“遏制了”的说法错误,应为“有利于”,故正确选项为A项。

3.[2015·重庆高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

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与教育事业。

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

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

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高三历史专题8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

高三历史专题8 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

高三历史专题8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基础知识梳理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变动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1)表现:(2)影响:(具有双重性)2、表现:(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2)新经济成分——近代企业出现(外资企业、洋务企业、民族企业)3、关于洋务运动4、关于民族工业:(注意各个时期发展的表现)兰地酒之先河。

住①西式建筑最早出现在租界地区;②近代民居最普遍和最典型的是居住大院和里弄;③在大城市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其中独院式的花园洋房最为引人注目交通通讯①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淞沪铁路;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是唐胥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条铁路京X铁路,成为中国铁路史的里程碑。

②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诞生。

③中国航空事业真正起步于1918年。

④1896年,“大清邮政局”宣告成立;此后清政府又设立邮传部,邮政正式脱离海关;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

⑤1877年某某巡抚在某某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

社会习俗①断发:1910年,清政府准许臣民自由剪发;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布《剪辨通令》,结辫陋习至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

②不缠足:开始时间先于断发,维新运动时期康有为正式成立不缠足会。

但是不缠足运动完成较晚。

③礼节: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以及体现森严等级的称呼。

④婚姻: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变革进程,但是晚清婚姻风俗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⑤丧葬:变化最为迟缓。

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大众传媒1、报刊:19世纪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太平天国运动后,民众开始有了新闻观念;1872年创刊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热情空前高涨,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不可或缺的内容。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选择性考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选择性考试

运输方法
运费(吨/公里)
运输方法
运费(吨/公里)
肩挑
34.0
驴车
18.0
公路汽车
30.0
轻便铁路
2.4
独轮车
19.2
铁路
2.0
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
B.中国近代交通民地特征
答案
解析 表格反映出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他运输方法费用低很 多,具有明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故 A 项正确。 B 项停留在对各种运输方法的表面理解,缺乏“对比研究”,排除;各种 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无法体现近代交通“革新的条件”和“殖民地特 征”,C、D 两项错误。
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中国近代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化而 不断加深。
5.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促进社会发展。 6.新中国成立后,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后,与世界联系日 益紧密,逐渐跟上国际潮流。
[例 2] (2019·山东临沂期末)19 世纪 30 年代初,一位中国商人描述了 西人在广州的宴饮场景:他们坐在餐桌旁,吞食着一种流质,接着大嚼鱼 肉,这些鱼肉是生吃的。然后桌子的各个角都放着一盘盘不甚熟的肉,肉 浸泡在浓汁里,需用工具把肉一片片切下来,放在客人面前。我目睹了这 场景才证实了以前常听人们说的是对的:这些番鬼的脾气凶残是因为他们 吃这种原始粗鄙的食物。这折射出当时( )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 (1920 年 4 月 15 日《新妇女》)
[史料解读] 两则史料反映了影响中国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变化的内 外因素。
[精研探究] 以上史料反映出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有哪 些?
答:
提示:由史料一可知受政府政策影响,由史料二中①可知受经济、外 交状态的影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29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29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折

板块一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主干知识 理一理] 一、初步发展 1.时间: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2 . 原 因 : (1) 甲 午 中 日 战 争 后 , 列 强 争 相 向 中 国 输出资本 ,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2)清政府放宽对 民间办厂 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 潮。 (3)“实业救国”思潮和收回利权运动的推动。

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从分布看 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要点提纲
史实阐释
民族工业主要集中在纺织、食品等轻工业,
从结构看 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
体系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 从地位看
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 从发展历
3.表现:(1)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 (2)棉纺织业作为传统工业部门,发展尤为迅速。 (3)由沿海向 内地 扩展。 4.影响:(1)政治上: 民族资产阶级 作为新的政治 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先后领导了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 (2)经济上: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抵 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必考部分
第八单元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 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9讲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曲 折发展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1)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 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2)探讨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 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考纲明示: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2)概况:①时间:1912~1919 年。 ②表现:a.厂矿和资本增加的速度和规模空前。 b. 纺织业、面粉业 等轻工业发展迅速,一些商品打 入国际市场。 c.投资地区由东南沿海向内地拓展。 d.重工业和新兴的民族工业,如 化学 工业,得到一 定程度的发展。 e. 张謇 、荣宗敬、周学熙等实业家涌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资金来 源
工业化的资金来源于资本的原始积累
洋务企业多靠政府投资,民族资本主义则是在 资本主义萌芽被外来侵略截断的情况下出现 的,缺少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资金严重不足
工业化 的次序
工业化先是从轻工业如棉纺织业开始,再发展重工业
洋务企业一开始就发展重工业,轻工业是辅助, 工业结构极不合理
基 础 题 2、4、5、7 拓 展 题 1、3、6、8、9、10、11、12、13、14

辛 列 展 爱亥 经 国强革 济 斗暂命 的 争时的 政放鼓 策松;舞对政;华府“侵倡实略导业;使救民用国国国”政货思府;潮实群的行众影有性响的利;欧 反于洲 帝发(((123)))纺 厂 一织 矿 战业 企 后、 业 萧面 增 条粉多业发展迅速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为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奠定了阶级基础
【答案】D
6.(2015·浙江宁波一模)对下表所示信息解读合理的是( )。
近代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节选)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年份 机器及 原料及建 合计 消费品 直接消 合计
大工具 筑用品
原料 费资料
1893 0.6 7.8
8.4 13.0 78.6 91.6
1910 1.5 16.1 17.6 17.0 65.4 82.4
【答案】B
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阶段
产生
初步 发展
进一步 发展
较快 发展 沉重 打击 陷入 绝境
时间
历史条件
主要史实
特点
19 世纪六七 十年代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商企业的刺激;洋 务运动的诱导
(1)上海的发昌机器厂 (2)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 (3)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XX生活的变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与XX生活的变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近现代经济与生活的变迁29民族的曲折学案含解析1第29讲民族的曲折,基础排查) 理一理一、民族的初步(甲午后)1。

背景(1)甲午后,列强向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的自然经济.(2)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危机,清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2.表现(1)民族资本的总额增加了一倍多。

(2)商办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3)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二、短暂的春天(1912~1919年)1。

原因(1)辛亥了封建帝制,为民族扫除了一些障碍。

(2)府奖励实业。

(3)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4)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的经济侵略。

2.表现(1)**厂矿、资本增加,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

(2)实业家:张謇(**大生纱厂)、周学熙及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等。

3.结局: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迅速萧条。

4。

影响:无产阶级队伍壮大,为新主义的到来奠定了阶级基础。

三、较快(1927~1936年)1.原因(1)国民府成立后,全国基本统一.(2)国民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2.表现:很多部门有较大,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加.3.影响:对列强的侵略起了一定的作用,也为抗战奠定了物质基础。

四、日益萎缩(1937~1945年)1.原因:日军的掠夺;战争的破坏;国民府实施战时;僚资本的压榨.2。

表现(1)沦陷区:民族企业被日军所毁或吞并.(2)国统区:僚阶层压榨民族企业,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五、陷入绝境(1946~1949年)1.原因:出家主权;的经济侵略;僚资本进行经济垄断;国民府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

2.表现:民族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3。

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与,为新主义的胜利作出贡献。

,,JING WEI DIAN BO精微点拨)想一想1.清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是为了吗?:否.清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从主观上说,并不是为了,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危机;只是在客观上促进了。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新人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近现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第20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新人

41
若和世界先进各国相比……中国政府之力尚不能完全控制国境 内的一切交通事业,中国自办的交通机关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效 能……中国尚无能力在交通事业的建设上,作全部分的甚至极小部 分之材料上及机械上的自给,一根电线或一条枕木有时也要向洋人 购得。领域太狭,普及的范围太小。
——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937 年)
26
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 (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 式移植到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 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 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 的近代化。
4
2.表现 (1)衣:鸦片战争以后,“洋布”“洋装”逐渐流行;辛亥革命 后,中山装 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食:鸦片战争后,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3)住:一些中国官员和商人开始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 的豪 宅。
5
(4)社会习俗
时期
变化
特点
“ 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改革传
戊戌变法
11
[素养提升·融会贯通] 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历史沿革
12
►探究 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化 史料一 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 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 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 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番莱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 中国人在此出入。
35
4.(2019·蚌埠三模)张爱玲在《更衣记》中说:“民国初建立, 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 露出一大截玉腕,短袄腰部极为紧小。”该现象说明当时( )

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30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配套K1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8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30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第8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30 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限时特训新人教版时间:25分钟满分: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固基题组]1.[2016·吉林汪清月考]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农户,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

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私营经济之间的斗争时起时伏,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B.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C.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D.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答案 A解析材料反映出了土地改革后出现的贫富分化现象,这给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提出了必要性。

根据所学可知,为此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了公有制。

故A项为正确答案。

2.[2016·安徽联考]阅读下表分析,引起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52年与1957年国民收入比重变化表A.新中国的成立 B.优先发展重工业C.苏联的支援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答案 D解析通过1953~1956年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

相对而言,A、B、C三项不是表格反映的最主要的原因,均可排除。

故选D项。

3.[2016·湖北孝感调研]据统计,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26.4%迅速上升至66.6%,1961~1966年这一比值降至51%。

这一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八字方针”的实施B.“文化大革命”的破坏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推行D.自然灾害的发生答案 A解析结合史实可知1949~1960年中国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迅速上升的原因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政策和“大跃进”运动,但是“大跃进”运动造成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国家开始纠正“大跃进”等“左”倾错误,所以1961~1966年下降的原因应该是“八字方针”提出,故A项正确;B项时间不符;C项不是比值下降的原因;D项主要影响的是农业,故D项错误。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教案:第八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与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1.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3.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动,主要有五种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2)洋务企业尽管存在种种弊端,未能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3)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诞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展中有曲折,最终在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压迫下陷入绝境。

民族资本主义代表了历史前进的一种方向,对近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思想、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4)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

西装、西餐、欧式建筑以及轮船、汽车改变着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电报、电话、报刊、电影也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中。

(5)外来文化的冲击和社会政局的更替,使中国的民俗风情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全国人民创造出丰富的物质文化,人民的衣食住行有了根本改观。

(6)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给精神生活带来新的内涵,社会风尚与民俗风情都在发生着变化。

课题二十三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1)原因商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列强大量收购中国农副土特产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大大提高。

(2)表现①洋纱取代土纱,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织”分离。

②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织”与“耕”分离。

③服务于国际市场,中国农副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

(3)特点解体的速度要快于内地①自然经济的解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而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商品化的程度提高,但是中国经济同时也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

③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2.洋务运动——从手工工场到近代机器工业(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内外交困,内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入侵;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30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习题课件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30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习题课件新

铁路货 250 万吨 410 万吨 474 万吨 481 万吨
运量
第十六页,共27页。
A.大办工业、农业运动的开展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实施 C.邓小平全面整顿政策的推行 D.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政策的落实
第十七页,共27页。
解析 结合所学,“大办工业、农业运动”处于“大跃 进”期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调整、巩固、 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 1960 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不符, 故 B 项错误;1975 年,邓小平主持党和国家的日常工作, 开始全面整顿,国家经济形势出现好转,与表格相符,故 C 项正确;1973 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 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复苏,与材料时间不符,故 D 项错 误。
第二十七页,共27页。
不同点:苏俄经过了先全部国有化,后适当利用发展, 再全部转化为国有的过程;而新中国先是进行合理调整,再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化为公有制经济。苏俄发展国家资本主 义包括了引进外国资本和发展国内私人资本;而新中国发展 国家资本主义主要侧重于对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调整。
第二十五页,共27页。
(2)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人民政府面临恢复发展经济的紧迫任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思 考,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与政策逐渐形成;苏俄社会主义经 济建设的影响。
第十三页,共27页。
7.[2017·湖南益阳模拟]认真阅读下幅《国民生产总值 曲线图》,它反映了当时( )
A.多快好省超英赶美 B.急躁冒进与克难纠“左” C.以阶级斗争为纲 D.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第十四页,共27页。
解析 “多快好省超英赶美”是 20 世纪 50 年代末提出 的口号,题干展示的是 1950~1965 年期间的国民生产总值 变化,故 A 项错误;题干中 1957~1962 年之间体现出急躁 冒进下国民生产总值由上升变为下降,1962~1965 年之间 则体现了克难纠“左”后国民生产总值回升,故 B 项正确; 以阶级斗争为纲是 1966~1976 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口 号,故 C 项错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 1978 年十一届三中 全会上提出的观点,故 D 项错误。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3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限时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八单元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3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限时规

32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限一、选择题1.[2017·广东湛江四校联考]《大公报》1913年6月15日,《粤女学生之怪状》记载“穿着猩红裤袜,脚高不掩颈,后拖长尾辫,招摇过闹市”。

这反映出当时( ) A.追新求异成为时髦之风B.国人思想完全受到西化C.伦理道德已经不复存在D.个性解放思潮占据主流答案 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穿着猩红裤袜,脚高不掩颈,后拖长尾辫,招摇过闹市”可知,当时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追求时髦,故A项正确。

B项中“完全”的说法太绝对,故排除;C项“伦理道德已经不复存在”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 项“个性解放思潮占据主流”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2.[2017·四川广安调研]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1982年为144.6公斤,2002年降至78.5公斤。

这表明( ) A.自然灾害致粮食产量下降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陷入困境C.居民膳食结构日益多样化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答案 C解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没有发生过大面积、持续性的自然灾害,所以城镇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呈持续下降与自然灾害无关,故A项错误;1982年之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成效,粮食产量连年增加,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不断提高,城市居民膳食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样化转变,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之后,这与“改革开放以来”不符,故D项错误。

3.[2017·太原调研]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A.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B.北洋政府加强法制建设C.《大公报》属于政论性报刊D.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答案 D解析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组织人编译《各国律例》,开始介绍西方法律,故A项错误;1929年为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离婚法论》卖书广告”可知,广告内容反映了人们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而并非是说《大公报》属于政论性报刊,故D项正确,C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 年版
思考 1 史料一反映出一五计划会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①优先发展重工业。②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工业发展快。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思考 2 史料二反映出一五计划大型项目在区域分布上呈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主要集中于东北地区。
三 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我国设计的 156 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工业建设。发展部分集体所 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轨道。
——李富春《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思考 3 史料三反映出中国一五计划有何特点?
必考部分
第八单元 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30讲 现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时名片 课标要求:概述 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纲明示: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板块一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4)危害: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出现了建国以 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 年,中国爆发了“文化大革命 ”,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 经济领域 。
[拨云见日 想一想]
1.“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基本实现了工业化吗? 试答
4.1949~1956 年中国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吗? 试答
提示:否。从新中国成立到三大改造完成,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 年底,三大改造 基本完成后,我国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
5.建国初我国为何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试答
提示:(1)从历史原因看,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从现实需要看,我国处于帝国主义的军事包围之中,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 国防实力。 (3)从苏联影响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从行业关系看,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微考点 2 社会主义探索道路出现失误的原因,
点击观看 考点视频来,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最终都没有摆脱苏联模式和斯
大林体制的窠臼。自 1949 年起的 30 年间,中国共产党人由“一五”期间“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到着
8.1975 年邓小平全面整顿的实质是什么? 试答
提示:系统纠正“文革”“左”的错误。
[史论要旨 背一背(先填后背)] (1)1956 年 三大改造 的完成,标志着中国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 在中国建立起来了。 (2)1953 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我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 重工业 ,建设的重点在 东北 地 区。“一五”计划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 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成为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试答
史料解读: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一五”计划的特点 (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优先发展重工业,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 和农业的关系。 (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 (3)“一五”计划以工业化为目标,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 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4)“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立足中国国情,实事求是,具有渐进性与长期性。
6.1960 年农村“八字方针”从根源上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吗? 试答
提示:否。1960 年纠正农村“左”倾错误时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农、轻、重工业之间的比例和国民 经济的发展速度。政治和认识根源上的失误仍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纠正。
7.“文革”和“文革”时期是一回事吗? 试答
提示:否。“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 就是党和人民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4)“文化大革命”给中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使中国丧失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板块二 互动探究·分层突破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点击观看
微考点 1 “一五”计划的特点
考点视频
WEIKAODIAN 一 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
提示:否。“一五”计划完成后,中国只是建立了工业化的基础,工业化并未实现。
2.“三大改造”实质是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对吗? 试答
提示:对。
3.仔细观察下图,说明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关系如何?
试答 提示:(1)工业化是保证社会主义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2)三大改造是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3)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中国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两者是变革生产关系与 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且相互关联,被称为“一体两翼”。
二、探索与失误 1.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2)时间:1956 年。
(4)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 成功探索 。
2.探索失误
(3)“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一大二公”,脱离实 际,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了农村生产力的破坏。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主干知识 理一理]
2.第一个五年计划
(4)重工业发展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 长春 第一汽车制造厂、 沈阳 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 初步基础 。 3.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 年。
(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 。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