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方法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鉴赏方法
动传神。
精选课件
18
4、对以景结情的尾句,要仔细揣摩、感悟其中蕴含 的诗情。 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精选课件
19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 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 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 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精选课件
3
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是“意”和“象”的统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 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换言之,是由一 系列意象构成的物与我、情与景、形 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 达到的艺术境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精选课件
10
第一步,找出景物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断肠人、天涯。 第二步,概括由这些意象构成的画面是一幅什么图或画。
以上这些意象组成的是一幅凄苦悲凉的深秋黄昏行旅图。
第三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透过这幅画面,可以感受诗人漂泊的凄凉心境和浓烈的思
乡之情。
精选课件
11
2、抓住诗中跳跃的意象,用联想和想象,把省略的内容补 充出来,使之形成完整的意境,再去体会诗人感情。
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精选课件
12
第一步,知道省略了什么。
诗中写的是诗人问、童子答的事情,只有童子的三句 回答,却没有具体的问题。原来诗人寓问于答,省略了提 问。
“山崩地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置身诗境_缘景明情
•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
•
此二句,写上鹿门山的山路
上,月光照耀着树林,朦朦胧胧,
美妙无比,诗人陶醉在这景色中,
不禁与大自然化为一体,不知不 觉到了目的地,原来这就是庞德 公的隐居处,这两句表现出隐逸 的情趣和意境。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此二句,写隐居处
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幽长寂寥。 的境况:孤独一人,与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世隔绝,与山林作伴。
世人返家 自去鹿门
同是乘舟,两个方向 潇洒超脱
恬淡自得
殊途异志,两种选择两样心情,
孤高的隐者
抒发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悠然的钟声---山寺的超然和僻静 尘杂的人声---世俗的杂乱和喧嚣 两相对照,唤起联想:诗人在船上闲望沉 思的神情隐然可见。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 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知人论世
字端己,唐末五代诗人,昭宗乾宁元年进士,韦应
物之四世孙。
长篇叙事诗《秦妇吟》反映了唐末动荡的社会面貌,
为其代表作,人称“秦妇吟秀才”。著《浣花集》
花间派代表词人之一,与温庭筠并称“温韦”。 韦庄《菩萨蛮》共五首,是前后相呼应的组词。本 词为第二首。黄巢起义之后,藩镇混战,韦庄避乱江南 长达十年之久。本词就是他避乱江南时期所作(一说早 年浪游江南时所作)。
江南的水澄明碧绿,可与蓝天媲美;躺在 画船上,看江南蒙蒙雨景,听着细细雨声悠悠 入梦。
意境 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 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 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 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苍凉悲壮 清幽明净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淡雅幽远 壮阔苍茫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清冷幽静
(新人教)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2、找出描写景、物、人的词语。起
句:竹——凉,夜月——满庭隅,凉气阵阵袭 入卧室,月光把庭院的角落都洒满了,写出清 秋月夜特有的景致。重露——成涓滴,稀星— —乍有无。点出时间已是深秋;萤——暗飞、 自照,鸟——水宿、相呼,秋夜破晓前的景致, 更衬托孤寂之情。孤栖“卧内”,辗转反侧, 黎明将近还不能眠,为何?原来一直为国事担 忧,因此就得出了问题的答案:①描写了一幅 幽清冷寂的深夜秋月图;②给予了忧国忧民忧 时的感情。“空悲清夜徂”清冷的秋夜就在我 徒然的悲哀中过去,又体现了诗人无限的感慨 和不能为国效力的忧愤。
三要关注特殊词
(叠词、拟声词、颜色词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 感。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请采用意象组合及词眼品读法对颈联这二句诗 进行赏析。
赏析示例
倦
杜 甫
夜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 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 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1、看标题。吴齐贤《论杜》曰: “唐人作诗,于题目不轻下一字, 而杜诗尤严。”诗题“倦夜”,给 我们什么信息?厌倦?疲倦?疲倦 只有在紧张的劳作之后才会产生, 夜间人们休息安眠,怎么会“倦”? 这是一个怎样的夜?诗人为什么会 倦呢?
——2011年12月2日
理解 词义、句义
古 诗 鉴 赏 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鉴赏
把握意境(景 、 事、情) 掌握常识(典故、修辞、 表现手法等)
评价 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 作者的观点态度
诗歌鉴赏方法-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
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
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 浣女,莲动下渔舟”,要置身诗境,就必须展开联想与想象: 天已暝,却有皓月当空,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犹 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竹林里传来了一 阵阵的欢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完衣服笑逐着归 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摇动,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 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多么幽清明
净的自然美啊! 由此,我们可以深刻体会王维作品“诗中有画”
2.借助经验,取得共鸣 在审美想象过程中,我们可以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
审美经验,在想象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
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我们原本都有审美经验,只是这些经验有时是模糊的、潜 在的,偶然读到一首诗,恰好说出了自己想说却说不出的话, 于是便有了置身诗境的快慰。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点击进入相应模块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 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即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意象 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富有某种特 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意境 是诗人要表达的主观情意与诗中所描绘的考的艺术境界。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白沙、归鸟、落木、长江
一些常见意象比较固定的文化内涵
• 杨柳 长亭 孤帆 驿路 浮云 离别、游子 • 大风 长云 寒霜 飞雪 苦雨 凄凉悲愁 • 梅花 翠竹 松柏 幽兰 菊花 高洁隐逸 • 美人 神女 灵修 国君 • 杜鹃 哀怨、凄凉或思归等悲苦、悲愁情感 • 羌笛 竹笛 羌管 寒蛩 蟋蟀 思乡
什么是意境?
•
“意”,作者的感情;“境”,
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景物
(意象)构成。意境就是将作者的
情感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
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中的艺术境界。
常见意境举例
雄浑壮丽 苍凉悲壮 清幽明净 萧疏凄寂 幽僻冷寂 淡雅幽远
壮阔苍茫 闲适恬淡 明丽清新 安谧美好 高远深邃 清冷幽静
登 高 杜甫
想象与联想 意境 明情
品味情景式赏析
•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 的意境?(意境有何特点?)
•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答题时应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三 方面缺一不可。
• 4.答题步骤:
•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描景) •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境) •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指出运用什么手法。
(论法、表情)
阳光普照
日江山
绝句(其一)
杜甫 风 花 草
迟日江山丽
四野青绿
溪水映日
明 丽
春风和畅 阔 百花竟放 远
风送花香
表明 达净 对绚 初丽 春的 景初
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 沙暖睡鸳鸯
融泥 燕子 暖沙 鸳鸯
泥融土湿 衔泥筑巢
沙滩暖和 鸳鸯静睡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正稿
——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二、如何“置身诗境” 2、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 与触觉,尽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唐 白居易《长恨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唐 王昌龄《从军行(其二)》
第一步,总览全诗
缘 景 明 情
全诗共四句,前三句均就乐曲乐声抒情, 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 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个字呈现 “不 尽”之情呢?
第二步,以景语做结句有 奇境否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切 入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 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 象壮阔而悲凉。
意境:壮阔悲凉
第三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止于言情,景语做结。正因为情不可尽, 以不言之景做结,才将征戍者的内心世界 表达得丰富深刻,入木三分。
,
置 身 诗 境 缘 景 明 情
1、借助自己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 2、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与触觉,尽量构想出 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意境 明情
课后作业
读诗歌《春江花月夜》,体会意境和情感。
提示: 1.找意象,关注修饰词; 2.意象组合,描绘画面; 3.体味意境,明白情感。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唐 王维 《使至塞上》
缘 景 明 情
第一步,理解诗句表现的 场景 第二步,赏析表现力强的 字,看它用了什么样的方 法,写出了物象的什么情 味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穷的惆怅,具有哲理美 。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唐】
第二部分:(17-36)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如:
台城(唐·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台城阴雨连绵,青草茂盛。昔日的六 朝已成为一场旧梦,如今只听到凄凉 的鸟鸣。古城的柳树不管它谁兴谁亡, 依然枝繁叶茂,如绿烟笼罩长堤。开 头描写阴雨、江草、鸟鸣,渲染了一 种凄凉的气氛,后两句寓情于景,于 常见的景物中寄寓了无限的惆怅,抒 发了盛衰兴亡的感慨。
比较阅读
夜归鹿门歌 孟浩然 山寺鸣钟昼已昏, 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 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 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 惟有幽人独来去。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景——春江花月夜美景(意境美)
理——宇宙人生的哲理(哲理美) 情——游子思妇的相思(情感美)
意境优美深邃 景、理、情水乳交融
作者介绍: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 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 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 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 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 曾私邀人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 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 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 “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 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 (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 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 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为荆州 长史,招致幕府。不久,辞归家乡。开元二十八 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 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 逝世。著有《孟浩然集》。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诗歌总结:
• 诗人选取“春花秋月,小楼东风, 雕栏玉砌”这些无情之物,和“往 事、故国、朱颜”这些有限的事物 ,来对比宇宙之永恒不变与人生短 暂无常,将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 和忧思难平一一传出。
“小实验”:换组意象,词的情 感表达效果一不一样?
•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 昨夜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 •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 • 缺月残花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 昨夜又东风,故国 不堪回首月明中。 • 冰栏冷阶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问君 能有几多愁,恰似 滚滚江水向东流。
可见,诗歌的意象是 承载诗人感情的载体,读 诗好比看画,意象变了, 情感也会随之改变。
结论
(08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相应题目。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 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wù]地势周围 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 1、“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 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将作者所描 绘的意象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 脑海中。 • 2、“缘景明情”:根据诗中意 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感受意 境,把握诗请。
这种鉴赏方法不陌生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品味《秋思》的意象
置 身 诗 境 缘 景 明 情
回顾第一单元读诗方法 • “以意逆志”就是结合自己的生活
经验,将心比心地去推测诗人在诗歌 中所寄寓的情感。
好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如何更好的赏析诗歌
4:合理想象、联想,巧加串联,扩写成文
例:青翠可掬的山层层叠叠。不远处, 飞瀑从天而降,濛濛细雨落在草木上, 草木愈见葱翠。清碧的山泉在诗人身边 迤逦而行,蜿蜒的山径已依稀难辨。诗 人正感迷惘,拐过一道山崖,前面花明 柳暗,几间茅舍,隐现于花木扶疏之间 ,诗人顿觉豁然开朗。
试用上面方法扩写以下诗句
意象: 一片月色,家家户户捣衣声——浓郁 的秋意,深切的思念。 秋风、玉关——寒衣送给戍守边关的 亲人。
意境:境界阔大。秋风乍起,明月高悬,长安城
笼在浓浓的月色之中。家家户户传出捣衣 之声,那急促而凄凉的声音散布出浓郁的 秋意,这寒衣是送给戍守边关的亲人,声 声寒砧都传递着对于边关的思念。
诗文扩写式赏析
鉴赏诗歌的意境,离不开景,离不开情。 有如下步骤可以借鉴: 1、看诗歌标题、注释,首先获取一个总体 印象。 2、找出诗中写景、物、人的词语,注意修 饰语。 3、借助想象和联想,根据诗歌中的画面, 明确那是怎样一幅图景,即诗歌描绘了什么 或写了什么。 4、根据景物的特点,感受那种情境下给人 带来的感受,也就是说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 境。
高远辽阔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 色
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 相对的二组概念:
苍凉、雄浑、莽苍、辽阔 、高远、壮阔、晦涩、深远 、空寂、幽静、宁谧、朦胧 、萧条、明快、荒凉、冷寂
二、品味情景式赏析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 境?(意境有何特点?)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 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 创造和联缀所构成 的一种充满 诗意的艺术境界。是整体的, 空灵的。它突破和超越了具体 的意象启发读者产生联想和想 象,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 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 即“境生象外”。
高中语文 2.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古代诗歌鉴赏中的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在古代诗歌鉴赏中的运用“置身诗境”是指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象中让自己进入诗人用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有些诗歌写的不是生活中的实物、景色,而是一些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景象,或者本就是存在于诗人想象中的物象和景象,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体验过的。
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取得共鸣。
因为传说也好,诗人的想象也罢,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
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缘景明情”,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我们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具体阅读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
有些作品篇幅短小,出现的都是一些常见的意象,只需将诗中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简约、明净的画面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思。
有些作品意象之间跳跃大,情绪起伏,诗思奇妙,就需要我们抓住其中比较典型的意象,根据它们提供的信息加以想象来补充,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从而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不在于整个诗篇的优美浑成,而是以一联、一句,甚至一字见奇,我们就要对这些出色之处多加赏析,品味出其中的精妙来。
还有些作品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处以景言情的点睛之笔,我们切不可只见其景,不见其情。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写景诗、抒情诗和咏史诗的鉴赏中。
【例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宋]秦观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的意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的意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诗歌的意境古典诗歌,富有诗情画意,意境优美。
在鉴赏古代诗歌时,如果能抓住意象,发挥想象,品味诗歌意境,就可能领会作者在诗歌中寄寓的思想情感。
这也是鉴赏古代诗歌的重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称之为“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就是借助联想和想象,将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自己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之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
换言之,置身诗境,就是将读者自己置身到诗人创设的情境之中,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努力达到与诗人的情感共鸣,正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一样。
那么,如何做到置身诗境呢?1、运用“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用自身的生活体验来揣摩诗人的内心世界,借助联想和想象,实现自身与诗人的情感的交流与沟通。
2、角色互换法:将自己假想成诗人,站在诗人的角度,用自己在某种情境中的内心感受反过来揣摩诗人的内心情感。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只有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也可以说,只有走进诗歌的情境之中,才能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
缘景明情,是鉴赏写景诗、咏物诗的最常用、最重要的鉴赏方法。
缘,就是沿着、顺着,也含有依据、根据的意思。
缘景明情,也就是依据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来探究诗人表达的情感。
一般来说,缘景明情就是指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这种方法运用的基本思路是:抓意象--品意境--探究情景关系--分析思想情感。
而“情景关系”无疑是这一思路中重要的一环。
下面来解说古诗中的情景关系的种类:人在常态下,其感情比较平静,但一旦受到外界特定情境的触发,本来潜藏于胸的某种思想感情就可能会被唤起而释放,从而凝成诗篇。
简单地说,触景生情,就是先有外界的景物,后有思想感情,景在情先,情在景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个“影”字,这才是词中 的“词眼”,是这首词中美学境界的焦点之所在。 春之将去,残花尚且顾影自怜,对这美好的大自然 充满了眷恋之情。这能不引起词人的思考吗?
云层被风吹散,月亮钻了出来,地上的花儿摆弄出各种 各样的影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 以“破”“来”“弄”等词,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 抒发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 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 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春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 动传神。
经典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前两联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首联选取了细草、微风、孤舟(高高的桅杆)三个意 象,写微风习习,吹拂着江岸的细草,一只竖着高高桅杆的 小船,孤独地停泊在江边,描绘出一幅凄凉孤寂的画面。 颔联选取了明星、平野、月、大江四个意象,明星低垂, 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营造了雄浑壮阔的意境。
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是“意”和“象”的统一。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 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换言之,是由一 系列意象构成的物与我、情与景、形 与神、情与理相互交融、相互统一所 达到的艺术境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下列事物是什么意象?
【答案】这首诗主要选取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个意象, 春日江山明丽,春风吹拂,花草飘香,燕子衔融泥,鸳鸯睡暖 沙。构成了一幅明净绚丽的画面。
上联写远景,下联写近景,远近结合,画面色彩明丽。
动态的燕子显出春意繁闹,静态的鸳鸯显得悠闲自在。动静结 合,渲染出浓浓春意。
诗人融情于景,表达了他在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居草
近景 远景
远近结合 以动衬静 视听结合
视觉 静景
听觉 动景
经典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2、颔联是从哪些角度去写景的?
【答案】颔联多角度描写,上句写明星、原野是远景,仰视
天空,是静景;下句写月、大江是近景,俯视大江,月随波
涌是动景,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
【答题思路】结合诗句分析描写角度 (时空、感官、动静、虚实、色彩)
第一步,找出景物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
马、夕阳、断肠人、天涯。 第二步,概括由这些意象构成的画面是一幅什么图或画。
以上这些意象组成的是一幅凄苦悲凉的深秋黄昏行旅图。
第三步,体会作者的感情。 透过这幅画面,可以感受诗人漂泊的凄凉心境和浓烈的思
乡之情。
2、抓住诗中跳跃的意象,用联想和想象,把省略的内容补 充出来,使之形成完整的意境,再去体会诗人感情。
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第一步,知道省略了什么。
诗中写的是诗人问、童子答的事情,只有童子的三句 回答,却没有具体的问题。原来诗人寓问于答,省略了提 问。
第二步,补出省略的内容。
你师父在家吗?到哪里采药去了?我能找到他吗?
放到诗中和原句连缀起来,在眼前就展现出一幅深山 问答图。
赏析写景诗句的方法
• (1)具体描摹诗句表现的场景; • (2)赏析表现力强的字,看它用了什么样的方法写出了对
象的什么特点;
• (3)赏析诗句的表达技巧; • (4)联系上下文赏析。 • (5)结合诗词内容分析,指出诗句在创设意境、表达情感
上的作用,或指出蕴含着怎样的情趣、理趣。
“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4、对以景结情的尾句,要仔细揣摩、感悟其中蕴含 的诗情。 从军行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 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
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 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 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
1.找意象,关注修饰词
空山、明月、清泉、 松、竹、浣女、渔民
2.意象组合,描绘画面
山中秋雨过后,一片清新。暮色苍茫,皎洁的明 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 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 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 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 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 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 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 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 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3.体味意境,明白情感 清幽宁静
【答案】诗人融情于景,首联以凄凉孤寂的哀景正衬哀情,
颔联以雄浑壮阔之景反衬哀情,表达了自己漂泊无依的孤
独伤感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答题思路】指明景情关系,分析诗人情感。 ( 分辨以景衬情是正衬还是反衬)
高考考点及答题思路
提问方式
知识储备
答题思路
1、描绘景物画面, 意象及作用
概括意境
描绘画面
2、分析意象及其作用 意境
3、诗的颔联在写景上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指出其中一种并结合
诗句简要分析。 (广东卷《余杭四月》)
分析写景手法
4、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江西卷《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晴柔》)概括意象内涵、分析情感
经典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37页)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旅夜书怀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置身诗境
什么叫“置身诗境’呢? 指读者借助联想和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
和画面一一再现到自己的脑海中,使整个心灵 沉浸想象的世界中,从而得到审美享受。
区分几个关键词——
• 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 想象:在原有的感性形象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今宵酒向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缘景明情
什么叫“缘景明情”呢? 在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反复诵读,品味作
品中描绘的景或物或人或事,也就是抓住表现 作者感情的关键词句反复品味,体会独特的意 境,领悟作者的感情。
缘景明情的方法
• 1、将诗中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形成一幅画面, 然后,从这幅画中去感受诗人的情思。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堂的安适心情,也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 欣向荣的喜爱之情。
典例练习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开阔苍凉 高远辽阔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怎样才能置身诗境呢?
1、借助自己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 共鸣。 村前弯弯的小河美在哪里?游泳、抓鱼、玩沙 滩游戏,充满了无限欢乐。
2、发挥联想与想象力,调动视觉、听觉与触觉,尽 量构想出诗人所描绘的奇幻世界。 “山崩地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分析】 常见的描写角度有: 时空 (远近、俯仰、早晚、四季等) 感官 (视觉、听觉、嗅觉 、味觉、触觉 ) 动静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静衬动 ) 虚实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 ) 色彩 (色彩鲜明、色彩斑斓 )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第三步,体会诗人感情。 失望——希望——失望惆怅 诗人寻访不遇的失望惆怅之情表达得曲折多致。
3、抓住诗中的写景佳句,品味其中的精妙。
天仙子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 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 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
杨柳
圆月
落叶
春风
大海
流水
古迹
梅花
杨柳—惜别 圆月—思念 落叶—失意 春风—得意 大海—开阔 流水—叹惜 古迹—怀旧 梅花—傲视
审美的习惯:“望月怀远”“见流水则思年华易 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体会下面诗句表现的意境
雄浑壮丽 沉郁孤愁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野旷天底树,江清月近人
和谐静谧
莲动下渔舟。
清幽宁静啊!这就是作者所展现的意境。
随意春芳歇, • 整首诗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
王孙自可留。
的热爱。
高考景物鉴赏题型展示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描绘景物画面,概括意境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分析意象及其作用 (山东卷《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1、 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2、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环境,奠定感情基调。 3、衬托人物的气节、品质、性格。 4、以景衬情 正衬: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
反衬:乐景衬哀情
画面:排列意象,连缀成句,再现画面。 要忠于原诗,力求语言优美。
经典赏析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1、前两联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概括意象内涵、分
析情感
景情关系
4、分析写景手法
描写角度 ……
1、列举意象,分析作用 2、描绘画面(意象连缀、 忠于原诗、语言优美)
3、概括意境(四字短语) 4、分析描写角度(时空、 感官、动静、色彩、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