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国民经济条件综述
内蒙古第三产业经济结构分析
内蒙古第三产业经济结构分析引言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其经济结构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和就业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三产业经济结构进行分析,以揭示其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第三产业的概念及其重要性第三产业是相对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而言的,指的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部门。
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增加,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三产业在过去几十年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目前,内蒙古的第三产业占地区GDP比重已超过50%,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与此同时,内蒙古的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也持续增长,为大量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
内蒙古第三产业经济结构分析然而,尽管内蒙古的第三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结构上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内蒙古的第三产业结构偏向于传统服务业,缺乏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
其次,内蒙古的第三产业发展不够均衡,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明显。
再次,内蒙古的第三产业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竞争力相对较弱。
内蒙古第三产业发展对策为了促进内蒙古的第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 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第三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2. 加强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
3.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内蒙古的第三产业核心竞争力。
4.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培养更多适应第三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5. 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政策,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结论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三产业发展对于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分析内蒙古第三产业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相应的对策,促进内蒙古的第三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地区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稳定支撑。
内蒙古发展的成就
内蒙古发展的成就内蒙古,作为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自20世纪以来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下面是具体的列表:一、经济成就1. GDP连续10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自2001年以来,内蒙古的GDP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率,2006年更是达到了22%的高速增长。
2. 能源产业大幅度提升: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天然气、油田等资源,近年来加大了对能源产业的投资和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3. 农牧业结构调整:内蒙古农牧产业一直是经济的支柱产业,但过度依赖天然草原资源也带来一系列生态问题。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逐渐向优质畜牧业、农产品深加工转型。
4. 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内蒙古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地理环境,针对这些特点,特色产业如饮料、乳制品、皮草、矿产等发展迅速。
二、社会成就1.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内蒙古积极推动扶贫工作,截至2019年底,内蒙古贫困人口已从2012年的40万人减少至27.1万人。
2. 教育水平提高:内蒙古高教发展迅速,截至2019年底,全区985、211高校共有13所,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才。
同时,中小学教育得到大力发展,普及率逐年提高。
3. 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高:内蒙古逐步实施全民医保,医疗卫生服务设施也得到普及和改善。
2019年,内蒙古全区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了6.48%。
三、文化成就1. 民族文化传承: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蒙古族文化和草原文化,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举办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如“草原文化节”等,为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2. 艺术事业发展:内蒙古培养了大量的演员、导演和艺术家,壮大了自己的艺术队伍,涌现出一批批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3. 旅游业繁荣发展:内蒙古的风景资源得天独厚,游客可体验马背草原探险、呼伦贝尔湖泊休闲度假、蒙古族文化体验等多种旅游活动,成为旅游业重要的增长点。
浅谈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文献综述浅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浅谈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摘要:本篇综述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变化,分析了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格局现状,对现阶段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旨在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引言近年来,在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引导下,经过内蒙古人民的共同努力,内蒙古自治区在经济上高速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我国与俄罗斯、蒙古经济贸易合作进一步深化,西部开发进入新阶段,我国东部地区正式纳入国家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范围,国家大力支持民族聚居地区发展,我区区域经济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实现呼包鄂地区率先发展,东部地区崛起,其它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地区间合理分工,塑造“东西互动、内外互动”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在全国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对于提升我国的国家综合实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加大支持西藏、新疆和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力度;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我区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时期。
尽管我区区域发展呈现出协调性不断增强、布局不断改善、合作不断深化的良好态势,但是由于受到地域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内蒙古各个盟市之间经济发展仍存在较大差异。
充分认识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对促进内蒙古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差异现状及分析内蒙古自治区的12个盟市都各有各自的优势,充分认识各地区之间存在的差异,对于实现经济协调发展,优化配置区域要素有着重要意义。
(一)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较好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分析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位于中国北方,面积辽阔,资源丰富。
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是多样的,不同县域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首先,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受到地理条件的影响。
内蒙古地处中国北方,气候寒冷,土地资源较为贫瘠,这对经济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一些偏远的县域由于交通不便、资源缺乏等原因,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但是,内蒙古同时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对于一些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其次,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也受到政策支持的影响。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加大对内蒙古的投资力度,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国家陆续实施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经济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这些政策对于一些经济相对较弱的县域来说,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也受到产业结构的影响。
内蒙古的县域经济主要以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为主导,这也导致了县域经济的差异化。
一些农牧业发达的县域主要以畜牧业和农业为主,发展较快;一些依靠矿产资源开发的县域则主要以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开采和加工为主,经济效益较好。
但同时,这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农业受到气候和水源等限制,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较大。
此外,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也受到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的限制。
由于内蒙古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高技术人才,一些县域的经济发展受到较大限制。
同时,由于内蒙古地处边疆地区,人力资源相对紧缺,这也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内蒙古的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异,农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是主要的特色产业。
政策支持、地理条件、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和人力资源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内蒙古县域经济的发展。
为了促进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牧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和可持续发展性,加强对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形成一个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模式。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精心整理
上涨10.0%,居住价格上涨1.7%,交通和通信上涨1.4%,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2%;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2%。
从工业生产者角度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分别上涨6.3%和10.6%。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4%,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4.4%。
表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表
表4????????????????????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增速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60.2亿元,比上年增长6.9%。
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454.6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0.1%,增长6.6%;乡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705.6亿元,增长9.5%。
表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表
(3)主要耗能工业企业是指年综合能源消费量1万吨标准煤及以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内蒙古自治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十五”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实现重大跨越,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023年的1539.1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3895.6亿元,年均增长17.1%,快于“九五时期7.1个百分点,高于同期全国GDP增长速度7.6个百分点,2023年全区人均GDP已达成16331元,相称于全国人均水平的1.17倍。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快速增长,水、土地、能源等资源约束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十分严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规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资源约束、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规定,是增强公司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是开发运用再生资源、哺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必然选择。
为此,特编制《内蒙古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一、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通过数年的积极探索,我区循环经济在重点产业、重点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为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时,从我区资源禀赋及产业特点看,也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有利条件。
资源综合运用潜力巨大。
我区能源、矿产资源丰富,匹配条件较好,具有发展循环经济的物质载体,但从总体看,资源运用仍处在较低水平,2023年我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6吨标准煤,万元GDP用水量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工业用水反复运用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农业灌溉水运用率低于全国近5个百分点,资源节约和综合运用的空间较大。
循环型产业链初步建立。
通过“十五”时期的建设,能源、重化工产业初具规模,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集群逐渐形成,一些骨干公司技术装备和重要经济、技术指标达成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壮大产业的过程中,从公司、工业集聚地区和典型区域均不同限度地开展了循环经济实践,在不同层面积累了循环经济发展的经验。
围绕煤炭产业,形成了“煤—电—化工—建材”、“煤—电—冶”、“煤—电—粉煤灰—氧化铝等循环经济产业链。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成就辉煌日期:2009-9-2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成就辉煌——新中国成立60年来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十大变化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内蒙古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史征程。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改革开放,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奋勇前进,国民经济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全区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大变化。
一、综合经济实力实现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历史性巨变,经济总量进入全国中列建国之初,内蒙古的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都十分低下。
60年来,全区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水平都大幅度提高,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在全国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明显提高。
全区生产总值由1949年的7.08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58.04亿元,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代,经济总量迅速扩张,2008年超过7000亿元,达到7761.8亿元,年均增长9.7%,1952—2 008年全国平均增长8.1%,而1961—2008年世界年平均增长只有3.6%。
其中,1979—2008年内蒙古年均增长12.1%,分别快于全国和世界经济增速2.3个和9.1个百分点。
如今内蒙古一天创造的财富量,就相当于1949年一年总量的3倍。
1952年,内蒙古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为1.79%,200 8年已提高到2.58%,居各省区市第16位和西部第2位,由全国后列进入中列。
人均生产总值由19 49年的118元上升到1978年317元,迅速提高到2008年的32214元,年均增长7.1%,其中,197 9—2008年年均增长11.1%。
内蒙古的人均生产总值居全国各省区市第8位,按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4638美元。
2020年内蒙古发展环境分析及对策
2020年内蒙古发展环境分析及对策一、内蒙古的发展环境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地处中国北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和草原等。
作为中国重要的资源基地,内蒙古在经济发展上具有巨大的潜力。
在过去的几年里,内蒙古的发展环境却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1.资源依赖型经济内蒙古的经济主要依赖于资源开采和加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占据了内蒙古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
这种资源依赖型经济模式使得内蒙古的经济受到国际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一旦资源价格下跌,就会严重影响内蒙古的经济发展。
2.生态环境问题由于长期以来资源的过度开采和环境破坏,内蒙古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草原退化、水资源短缺、土地沙化等问题威胁着内蒙古的可持续发展。
加之气候变化的影响,内蒙古还面临着干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挑战。
3.区域发展不平衡内蒙古地域辽阔,东部地区相对较为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城乡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这些问题使得内蒙古的区域发展不够均衡,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社会的不稳定。
针对内蒙古的发展环境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以推动内蒙古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1.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内蒙古应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减少对资源的依赖。
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逐步降低对煤炭和石油等传统资源的依赖。
内蒙古还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产业转型,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内蒙古的产业竞争力。
内蒙古需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重点加强草原治理、水资源保护和土地保护。
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保护内蒙古的生态环境。
内蒙古应深化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对西部地区的扶持,推动区域发展的均衡。
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减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促进内蒙古整体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加强国际合作内蒙古地处中国的北部边境,与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接壤,内蒙古应加强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拓展对外合作的渠道,促进产业国际化发展,提高内蒙古的国际竞争力。
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劣势
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劣势内蒙古是中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域之一,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和劣势主要如下:比较优势:1.能源资源丰富:内蒙古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风能等资源。
这些资源能够为内蒙古的工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2.农牧业发达:内蒙古的农业以畜牧业为主,拥有广袤的草原和大量的牧场。
这些资源为养殖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内蒙古在大宗农牧产品生产和加工领域具有竞争力。
3.地理位置优势:内蒙古位于中国北部,与蒙古国、俄罗斯接壤,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
其地理位置使得内蒙古在促进国际贸易和物流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4.旅游资源丰富:内蒙古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族文化,如呼伦贝尔大草原、额尔古纳河、成吉思汗陵等。
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5.政策优势支持: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享受到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
这些政策包括税收减免、优惠贷款和用地政策等,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劣势:1.生态环境脆弱:内蒙古的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干旱、砂漠化等问题严重。
这给农牧业生产和生态保护带来了困难,同时也限制了内蒙古的经济发展。
2.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内蒙古地广人稀,交通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这给内蒙古的交通运输、通信和物流等方面的发展带来了挑战。
3.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内蒙古的经济主要依赖于资源型产业,如煤炭、石化和农牧业等。
这使内蒙古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容易受到资源价格波动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
4.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内蒙古的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教育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
这影响了内蒙古人才的培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对经济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
5.经济结构不合理:内蒙古的经济结构过于依赖资源型产业,缺乏多元化发展。
这使得内蒙古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
为了充分发展比较优势,克服劣势,内蒙古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推进绿色发展。
2020年内蒙古发展环境分析及对策
2020年内蒙古发展环境分析及对策2020年内蒙古自治区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年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都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内蒙古发展环境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经济发展方面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
在2020年,内蒙古的经济发展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主要表现为:一是受新冠疫情影响,内蒙古的商品销售和外贸受到影响;二是受气候影响,部分农牧民收成不好,降雨量不足导致干旱;三是在能源和原材料市场出现波动,由此带来的企业利润下降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1.加强政策引导,支持内蒙古企业转型升级。
对于受疫情影响的企业,可以采取稳岗补贴等方式确保企业员工就业,减轻企业经济压力;对于受气候影响的农牧业,可以加强对农牧民保险的支持,有效保障农民收入,缓解出现的财务压力;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增加附加值,从而增加企业利润。
2.加强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内蒙古经济转型。
随着全球数字经济和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在新一代技术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内蒙古可以加快数字经济发展,积极发展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内蒙古经济转型。
3.加强与周边国家经济合作,拓展内蒙古的经济发展空间。
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等邻国的经济关系密切,应该继续深化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开展贸易、协同创新、人才交流等方式,实现共同发展。
二、生态环境方面内蒙古是我国最为北方的省份,具有独特的生态环境条件和资源优势。
在2020年,内蒙古的环保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主要表现为:一是担心采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是大气污染;三是水环境污染。
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政府可以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标准,限制污染排放,推广清洁能源,在煤炭、钢铁等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加快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通过生态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发展。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摘要:本文从各个角度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格局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和建议,为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提供了有正面意义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对策近年来,在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引导下,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突飞猛进发展,形成了区域发展新格局。
十八大以后,在新的北部丝绸之路规划之下,我国与俄罗斯、蒙古国的经贸关系进一步深化,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在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
内蒙古自治区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坚持“适度收缩、相对集中”的原则,首先实现呼包鄂地区发展,紧接着在国家振兴东北经济的规划下,发展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区,塑造“东西互动、内外结合”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增强了国内经济格局中的竞争力,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地域差异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之间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各有不同优劣势,充分了解各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发展前景有利于内蒙古区域经济的协调和区域要素的优化配置。
1.各地区资源分布不均衡、产业结构存在差异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是我国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以行政区划为基础,分为蒙东、蒙中和蒙西地区。
蒙东地区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锡林郭勒盟、赤峰市;蒙中地区包括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兰察布市;蒙西地区包括巴彦淖尔市、乌海市、阿拉善盟。
近几年,各地区之间的区域经济有了明显的差异,其中经济增长最快的是蒙中地区,相比之下蒙东地区相对慢一些。
由于各地区间自然资源禀赋不同,每个地区都形成了优势特色产业。
比如,蒙中地区的包头市以钢铁产业为主,鄂尔多斯是以煤炭和羊绒产业为特色产业,为本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蒙东地区中呼伦贝尔地区形成了乳制品产业群,通辽、赤峰地区牛羊肉产品加工产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介绍
内蒙古⾃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介绍内蒙古⾃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总体介绍⼀、“⼗⼀五”经济社会发展简要回顾全区上下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振兴东北等⽼⼯业基地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有利时机,有效应对国际⾦融危机冲击,努⼒促进经济社会⼜好⼜快发展。
综合经济实⼒⼤幅提升。
全区经济总量⾸次突破万亿元,地区⽣产总值2 0 1 0年达到11655亿元,“⼗⼀五”年均增长17,6%. 地⽅财政总收⼊达到1.738.1亿元,年均增长29.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972.1亿元,年均增长27. 2%,累计完成近3 万亿元,是“⼗五”时期的4.3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37.3亿元,年均增长19.7%。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进展。
三次产业结构⽐例由2005年15.1:45.4:39.5演进为2010年的9.5:54.6:35.9,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
依托资源优势,重点发展能源、冶⾦、化⼯、农畜产品加⼯,装备制造、⾼新技术六⼤优势特⾊产业,推动实施⼯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三⼤战略,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增强。
区域发展呈现新特点,东部盟市发展加速,呼包鄂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平进⼀步提⾼,城镇化率达到55%。
基础设施和⽣态建设得到加强。
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公路总⾥程达到15.7万公⾥,铁路营业总⾥程达到10789公⾥,机场增加到12个。
⽣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前完成200to的规划⽬标,草原植被盖度继续提⾼。
节能减排扎实推进,单位地区⽣产总值能源消耗如期完成国家下达的控制⽬标,主要污染物减排总量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标任务。
⼈民⽣活⽔平显著提⾼。
城镇居民⼈均可⽀配收⼊2 01 0年达到17698元,年均增长11.2%;农牧民⼈均纯收⼊达到5 5 3 0元,年均增长1 1.2%。
内蒙古近年经济发展概况
内蒙古近年经济发展概况内蒙古自治区,这片广袤而富饶的土地,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而有力的步伐。
过去,内蒙古以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煤炭、稀土等,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理念的更新,内蒙古不再仅仅依赖资源开发,而是走上了多元化、创新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产业结构方面,内蒙古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
传统的农牧业通过现代化技术的引入和创新经营模式的应用,实现了产量和质量的双提升。
现代化的农业设施和科学的养殖方法,让内蒙古的农畜产品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同时,工业领域也在不断转型升级。
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资源开采和初级加工,而是向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拓展。
比如,在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风电设备制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内蒙古的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服务业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
旅游业作为内蒙古的一张亮丽名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
从广袤的草原到壮丽的沙漠,从古老的文化遗址到独特的民俗风情,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旅游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此外,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也在迅速崛起,成为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基础设施建设也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高速公路、铁路的里程不断增加,大大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提高了物流效率,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同时,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升级,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科技创新在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政府加大了对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
众多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中心,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在农牧业、工业等领域,新技术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
内蒙古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
边境贸易日益活跃,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发展,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
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历程及启示内蒙古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产区和能源资源大省,也是中西部地区发展最早、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经济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逐步发展出了一套现代经济体系。
下面将对内蒙古现代经济体系建设的历程进行回顾,并总结其中的启示。
第一阶段:资源驱动型经济体系形成期(1980年代-199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源优势,特别是煤炭、电力和农牧业资源的开发。
在这个时期,内蒙古建设了一大批以煤炭和电力为主导产业的经济园区和工业基地,形成了资源驱动型经济体系。
这个阶段的启示是,资源优势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单一依赖资源开发是不可持续的,需要加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资源开发仍然是内蒙古经济的重要基础,但需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
第二阶段: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期(2000年代)进入21世纪,内蒙古开始加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引进新兴产业和发展战略性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升级。
这个阶段,内蒙古以电力、装备制造、冶金、化工、航空航天等为主导产业,形成了以资源型产业为基础、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的现代经济体系。
这个阶段的启示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关键,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加大技术改造和研发投入。
要培育新兴产业,拓展产业链条,增加产值和就业机会。
进入2010年代,内蒙古开始加大创新驱动型经济体系建设的力度,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发展新兴产业为重点,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变。
在这个阶段,内蒙古建设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科技创新中心,引进了大量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形成了以创新驱动、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的现代经济体系。
这个阶段的启示是,创新驱动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要注重提升创新能力和创新环境,培育和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资源优势是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基础,但要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
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与劣势
绿色农牧业 清洁能源 现代煤化工
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现代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加强农畜产品 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牧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发挥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推进 能源结构优化。
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 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
内蒙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 施了一系列生态工程,取 得了显著成效。
02
内蒙古经济发展比较优势
自然资源优势
煤炭资源丰富
内蒙古煤炭储量巨大,品 质优良,是中国主要的煤 炭产区之一。
稀土资源
内蒙古拥有世界上最丰富 的稀土资源,稀土元素是 许多高科技领域的关键原 材料。
农牧业资源
内蒙古拥有广阔的草原和 丰富的农牧业资源,是中 国重要的农牧业产区。
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
建设创新平台
03
推动创新创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建设
,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
推进绿色发展
加强生态保护
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推进国土绿化行动,提高生 态环境质量。
发展绿色产业
鼓励节能环保、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绿色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 济增长点。
推进绿色生活
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区域协同发展前景
呼包鄂榆城市群
加强呼包鄂榆城市群协同发展,推动产业分 工合作,打造内蒙古经济增长极。
西部经济区
支持西部经济区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 入,提高区域发展建设,加强区域合作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东部生态功能区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宏观经济评价
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宏观经济评价内蒙古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草原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它不仅具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丰富多样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历史遗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此游玩,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因此,宏观经济评价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状况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对当地经济的影响非常显著。
旅游产业是世界上最具潜力和增长速度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当地居民的就业,提高居民收入,还能推动相关行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内蒙古的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蓬勃,为当地的经济增长和就业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据统计,2024年内蒙古旅游业总收入达到4428亿元,旅游业直接就业人数超过15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更是达到了500万人,旅游业对内蒙古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
其次,内蒙古旅游业发展可以带动当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
内蒙古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
这些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探索和了解。
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传承本地的民族文化,通过开展民族文化展示活动、举办民族节庆等方式,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民族文化,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另外,内蒙古旅游业发展还对当地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内蒙古拥有广袤的草原、湖泊、沙漠等自然景观,这些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是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重视环境保护,加强自然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加强生态修复等措施,确保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当地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概述呼伦贝尔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中国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和旅游胜地。
该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呼伦贝尔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综合分析。
二、国民经济状况2.1 主要产业呼伦贝尔市的主要产业包括畜牧业、农业、能源和旅游业等。
畜牧业是呼伦贝尔市的支柱产业,该市拥有广阔的草原资源,适宜牧业发展。
畜牧业产品主要包括肉类、奶制品等,产量居全国前列。
农业以种植小麦、大豆、玉米等为主,同时也发展了蔬菜和水果种植业。
农业在呼伦贝尔市的国民经济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能源产业主要是煤炭和石油开采,呼伦贝尔市拥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资源,对于能源市场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旅游业是近年来呼伦贝尔市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
2.2 经济发展水平呼伦贝尔市的经济发展水平逐年提高,GDP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
截至2021年,该市的GDP已超过500亿元人民币。
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
城市化率也在稳步增长,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三、社会发展情况3.1 教育事业呼伦贝尔市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教育投入。
现有多所高校和学院,为培养各级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基础教育也在稳步推进,学校设施不断改善,教育质量逐年提高。
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师资力量逐渐增强。
3.2 医疗卫生呼伦贝尔市拥有多所医院和医疗机构,为区域内居民提供全方位的医疗服务。
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医疗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
同时,该市注重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工作,积极开展公共卫生宣传和健康促进活动。
3.3 社会保障体系呼伦贝尔市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居民提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多项社会保障福利。
社会救助机构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社会治安形势相对较好,犯罪率持续下降。
公共安全设施也进行了升级,进一步保障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推动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推动内蒙古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摘要】内蒙古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等诸多挑战。
为推动内蒙古经济增长,建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升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优化营商环境,减少行政审批环节,吸引更多投资;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竞争力;推动工业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培育创新驱动发展人才队伍。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推动内蒙古经济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望未来,内蒙古将逐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实力,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内蒙古经济增长、政策建议、基础设施建设、营商环境、现代农业、工业升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经济发展前景。
1. 引言1.1 内蒙古经济现状分析内蒙古是中国的五个自治区之一,地处中国北部,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资源宝库。
内蒙古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同时还具备丰富的农业、畜牧业资源。
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内蒙古经济结构不够多元化,依赖资源型产业较为严重。
由于长期以来过分依赖资源开发,内蒙古经济发展存在一定的脆弱性,一旦资源价格波动,就会对经济造成较大冲击。
内蒙古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提升。
虽然内蒙古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条件不便利,这不利于吸引更多投资和促进经济发展。
内蒙古人才储备不足,缺乏高素质的人才支撑也制约了经济增长。
需要更多的人才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内蒙古经济现状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存在不少挑战和问题亟待解决。
需要制定更合理的政策来推动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2 内蒙古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农业产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一些挑战。
内蒙古经济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能源和重工业,缺乏多元化发展。
这导致了经济增长的不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问题,一旦能源价格波动或需求下降,内蒙古经济就会受到较大影响。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研究》范文
《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增长要素贡献研究》篇一一、引言内蒙古自治区作为我国西北部的重要经济区域,其经济增长已成为全国范围内的重要关注点。
近年来,内蒙古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潜力均显示出强劲的态势。
然而,对于其经济增长的要素贡献尚未得到深入的研究。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增长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贡献程度,为未来的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在过去的文献中,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经济增长的阶段划分以及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等方面。
对于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增长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型产业的贡献以及政策推动的效应等方面。
然而,对于内蒙古经济增长的全面、系统的研究尚显不足。
三、经济增长要素分析(一)资源型产业贡献内蒙古作为我国的重要能源基地,其煤炭、天然气、石油等资源型产业的贡献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这些产业的发展为内蒙古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推动了地区的工业化进程。
(二)政策推动效应政府的政策对于内蒙古的经济增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的实施,都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遇。
(三)人力资本积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力资本的积累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重要。
内蒙古通过提高教育水平、引进人才等方式,提高了人力资本的积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持续的动力。
(四)科技创新推动科技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内蒙古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推动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四、经济增长要素贡献实证研究通过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资源型产业的贡献最为显著,其次是政策的推动效应。
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科技创新的推动也在经济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各要素的贡献程度在不同时期可能会有所变化。
五、政策建议(一)继续发挥资源型产业的优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二)加强政策引导,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的实施,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解内蒙古,认识家乡——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国民经济条件综述经济统计学161104班 20163503674 徐佳宝一、内蒙古人口发展特征人口的特征和变化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水平、民族传统和自然资源等。
因此,人口的特征和变化对于了解一个地区的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蒙古注重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因此,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化水平和人口素质显著提高。
(一)常住人口稳步增加,人口性别比持续下降根据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推算,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常住人口为2520.1万人,与2010年相比,六年常住人口增加47.9万人,年均增加7.99万人。
分性别来看,2016年全区男性人口为1302.5万人,女性人口为1217.6万人,性别比为106.97,与2010年相比,性别比下降1.08个百分点。
2010-2016年内蒙古分性别人口情况单位: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止2016年底,我国男性人口70815万人,女性人口67456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98。
内蒙古自治区的性别比高于国家总体水平,性别比例结构仍处于失衡状态。
因此,促进内蒙古自治区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平衡仍非常重要。
(二)多民族共居,汉族人口为主根据2017年内蒙古统计年鉴公布的公安户籍民族统计数显示,内蒙古自治区是一个以汉族、蒙古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
整个自治区内共有多达49个民族。
其中,民族构成中占比最高的五个民族是:因此,内蒙古自治区应始终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坚持和发扬各民族心连心、手拉手的好传统,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精心做好民族工作。
促进多民族融合,筑牢民族团结之基。
(三)农业与非农业户口退出历史舞台自2016年7月1日起,内蒙古自治区在全区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
内蒙古自治区实行了半个多世纪的“农业”和“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退出历史舞台。
各类涉及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变更的审批一律停止,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中原户口性质已统一转换,保存备查。
(四)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明显提高,文盲率略有提高(1)根据201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推算,全区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21.65%;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37.92%;具有高中(含中专)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7.05%;具有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8.13%。
相比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受高等教育人口比重明显提高。
可以看出,随着全区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逐年增加,人口的总体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2)根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1005102人,同2000年第五次中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1161139人,文盲率由9.12%下降为4.07%,下降5.05个百分点。
但根据201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样本数据,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盲率为4.66%。
因此,加快基础教育事业发展仍是内蒙古自治区面临的一大问题。
(五)老龄化情况仍十分严峻根据2016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样本数,内蒙古自治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2.80%,15-46岁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7.76%,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数的9.44%。
按照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的定义:60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0%或65 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 7%。
2016 年,内蒙古自治区 65 岁以上人口比例为9.44%,远远超过定义比例,已大踏步进入老龄化社会。
(六)城镇人口数逐年增年,城镇化进程加快截止2016年底,内蒙古自治区的年末常住人口数为252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数为1542万人,占2016年末总人口数的61.19%;乡村人口数为978万人,占2016年末总人口数的38.81%。
城镇化水平为61.59%。
内蒙古自治区年末城镇人口比重单位:%(七)人口出生率、死亡率有所提高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出生率9.03‰,死亡率5.69‰,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均低于全国总体水平。
(全国:出生率12.95‰,死亡率7.09‰,人口自然增长率5.86‰)。
2010年-2015年来,内蒙古自治区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呈现“三低”趋势。
但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出生率有了明显的提升。
又由于老年型人口结构的影响,死亡率也有所上升。
(八)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明显上升2017年内蒙古市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5.8岁,较2010年内蒙古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74.44岁提高了1.36岁。
体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
二、劳动力资源发展特征劳动力资源是指,在一定时点或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具有参加社会劳动能力者的总数基于劳动力在社会经济中的实际效能,劳动力资源数量包含了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口和劳动年龄外实际参加劳动的人口。
严格意义的劳动力资源人口数据很难取得,15岁-64岁人口是劳动力资源的主要部分,也是国际通用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标准,一般分析时就将15岁-64岁人口作为劳动力资源人口。
2013年,内蒙古15-64岁人口达到峰值的1948.51万人,之后开始逐年减少。
(一)全社会就业人数增加,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15年末,内蒙古全社会就业人员达到1463.7万人,比2010末的1184.7万人增加了279万人,年均增长4.3%。
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为572.3万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为249.7万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为641.7万人,分别比2010年增加1.3万人、43.5万人和234.2万人。
2015年,全区三次产业就业比重分别为39.1%、17.1%和43.8%,与2010年相比,一产就业人员比重下降了9.1个百分点,二产基本持平,三产提高了9.4个百分点。
从2014年起,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就业人数最多的产业,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强大能力初步显现,就业结构也更趋合理。
补:第一产业主要指生产食材以及其它一些生物材料的产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等直接以自然物为生产对象的产业。
第二产业主要指加工制造产业,利用自然界和第一产业提供的基本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第三产业是指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范围比较广泛,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业、通讯产业、商业、餐饮业、金融业、建筑业、教育产业、公共服务等非物质生产部门。
2010年—2015年内蒙古全社会就业人数及三次产比重情况表(二)城镇就业人员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明显下降至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4.1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30%,相比2010年有显著提升,说明在人口聚集和农牧业人口转移工作方面效果突出。
城镇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比重49.58%,比2010年提升了10.31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也由2010年的3.90%降至3.65%,说明内蒙古自治区新型城镇化程度有所增强,就业人员不断向城镇区域流动,并趋于稳定,促进了新型城镇产业升级和发展。
三、经济发展形势及公共服务体系(一)经济发展形势良好,人均GDP逐年增加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近五年发展形势良好,呈稳步增长态势。
至2015年,人均GDP达到71101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0594元,相比2010年有显著提高。
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5%,比2010年提升了4.4个百分点。
人均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高。
(二)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普及度较高截止2015年,内蒙古自治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65.7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1.30%,基本呈现上升态势,说明内蒙古自治区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取得良好成效。
教育支出比重虽有所下降,但相对稳定,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高达99.10%,说明我区公共文化服务普及度较好。
总体而言,城乡的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制度正在建立。
(三)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略有下降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404.6亿元,比2016年下降6.9%。
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19.3亿元,下降7.0%。
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单位投资6647.5亿元,集体单位投资92.6亿元,个体投资225.5亿元,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7439.0亿元。
从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891.1亿元,增长15.0%;第二产业投资5617.6亿元,下降13.4%;第三产业投资7895.9亿元,增长11.6%。
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3746.6亿元,中央项目完成投资657.9亿元。
分行业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及增速单位:亿元新开工项目17404个,下降11.5%;在建项目投资总规模39027.9亿元,增长5.6%。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额889.7亿元。
商品房待售面积1265.6万平方米,下降8.6%。
(三)全民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7%。
分城乡看,城市上涨1.7%,农村牧区上涨1.6%。
分八大类消费类别看,呈现“七升一降”。
衣着上涨1.3%,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7%,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0%,医疗保健上涨10.0%,居住价格上涨1.7%,交通和通信上涨1.4%,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1.2%;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2%。
从工业生产者角度看,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和出厂价格分别上涨6.3%和10.6%。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3.4%,农产品生产价格下降4.4%。
四、自然资源统计自然资源是指已发现的且可能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自然物质和能量。
初步统计,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99.9万公顷。
其中,人工造林34.2万公顷,飞播造林6.8万公顷,封山育林13.8万公顷,完成中、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1万公顷。
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荒地造林面积3.2万公顷,完成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造林面积5.9万公顷,完成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造林面积8.6万公顷,完成“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造林面积12.6万公顷。
2017年末全区森林面积2487.9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1.03%。
全区确定的自然保护区182个。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0个。
自然保护区面积1267.7万公顷。
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426.2万公顷。
优于城市居住区声环境质量标准的城市比例为16.7%。
初步核算,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 1.6%,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1)增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