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四章当代贸易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当代贸易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
第一节 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一、当代贸易理论的提出
前两章介绍了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它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表现为以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别或技术差别为基础的技术差异论和以各国生产要素禀赋差异为贸易源泉的生产要素禀赋论。传统贸易理论用于分析二战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贸易动机和国际分工模式十分有效。但二战后,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传统贸易理论已不能很好的解释这些现象。
(1)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差异产生贸易,因而国际贸易更易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而现实中多数贸易是在禀赋相似的国家之间进行(如发达国家)。
(2)当代贸易中相当部分是在相同的产业内部进行,即相同类别产品的双向贸易,而传统的理论对此未能给出解释。
(3)传统贸易理论的基础即完全竞争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其排除规模经济的假设也与现实不相符。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不能很好解释以上现实,产业内贸易理论应运而生。
当代贸易理论对H-0模型的假设适当放松,以适应对现实经济的研究分析,也由此作为新贸易理论的切入点。
(1)规模收益不再是不变
(2)市场不再是完全竞争
二、产业内贸易的含义与测量
1、产业内贸易的含义与分类
产业是指:投入要素相近,产品用途可以相互替代;
产品同质性是指:产品完全相同,可以完全相互替代;
产品异质性是指:产品间不能完全替代(尚可替代),要素投入具有相似性。
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类产品既出口又进口的现象,即贸易重叠。
产业内贸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1)相同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同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2)差异产品的产业内贸易(异质产品产业内贸易)
2、产业内贸易指数(IIT )
产业内贸易指数既可以是某一行业的行业内贸易指数,也可以是一国的行业内贸易指数。
IIT =M
X M X +--1 当指数趋近于0时,说明不存在产业内贸易;IIT 指数越大,表示产业内贸易越发达。当指数趋为1时,说明某行业的进口额和出口额相等。
用产业内贸易指数测量产业内贸易最大的缺陷在于指数值将随我们对产业或产品群的定义不同而大不相同。
3、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原因
(1)生产区位差异和运输费用。如大宗原材料的产业贸易,比如中国的南方进口水泥,而北方出口水泥以减轻运费负担。
(2)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产业内贸易。如金融业、保险业走出去引进来。
(3)一些国家从事大量的转口贸易和再出口贸易。
(4)政府干预产生的价格扭曲,使进出口同种产品有力可图。
(5)产出或需求的季节性和其他周期性波动将可能导致相同商品的产业内贸易。
(6)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也会形成产业内贸易。
4、异质产品或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
差异产品表现为:水平差异和垂直差异
水平差异产品指虽然价格相近,但人们可以感觉到一些细微差别的产品,如糖果;
垂直差异产品指有不同的物理特征和不同的价格,如汽车。
异质产品间的产业内贸易可以从供给方面存在着规模经济,从需求方面看存在这需求偏好方面的重叠,从经济环境上存在着不完全竞争等方面进行分析。
5、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参阅教材P126-129)
第二节规模经济和国际贸易
一、规模经济的含义
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产出水平增加的比例高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的生产状况,也就是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机会成本变化有三种情况:机会成本不变、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递减;规模经济实际上就是机会成本递减。规模经济下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是凸向原点的曲线。
规模经济又分为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1、内部规模经济
内部规模经济是指企业自身规模的扩大会使其平均成本下降。内部规模经济来源于固定资本的分摊和专业化分工的利益。较大规模,会使生产能力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使得分摊在每单位产品上的各种研发成本、管理费用、营销成本等降低等。如汽车、飞机、钢铁等大型企业。
2、外部规模经济
外部规模经济又叫外在经济,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生产规模有关,也称行业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常常由于“集聚效应”而产生。如美国电影业集中在好莱坞,汽车业集中在底特律,金融业集中在纽约。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
假设A、B两国在一切方面都是一样的,它们具有相同的要素禀赋、相同的生产函数、相同的需求偏好,即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相同的无差异曲线、且具有相同的生产点和消费点。因此,如果两国贸易发生的话,其原因则与前面所讲的无关。
具有相似禀赋的不同国家,其中若有一国因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它便会因此产生新的比较优势,而在贸易中受益。
图形分析如下(可参阅教材P108页图5-5):
A、B两国具有相同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凸向原点,
意味着具有规模经济,图中A、B两国的分工是完全随意
的。如A国专业化生产X产品,B国专业化生产Y产品,
产量为OA和OB。然后沿着国际价格线AB进行贸易,B
国出口C′D的Y产品,换取BD的X产品,A国出口C′E
的X产品,换取AE的Y产品,无差异曲线从I移至II,
福利水平得到提高,但这种提高源于规模生产,而非资源禀赋等差异。
一国集中生产某种产品,由于规模经济而使成本降低,因而产生了新的比较优势,从而在贸易中受益。
注:实际的专业化格局是不确定的,即具体哪一个国家分工生产哪种产品没有固定的模式,很多情况下,哪个国家生产何类型产品是历史机遇的结果或自然竞争的结果或由一国国内消费者最初的品味和偏好来决定。
第三节不完全竞争与新H-O模型
(参见教材P103-104)
(参见教材P114-115)
第四节需求重叠理论
该理论由瑞典经济学家林德(R.Linder)提出。它是从需求角度探讨产业内贸易发生的机理。差别性产品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各种产品的需求存在结构性的差别。而决定各国需求结构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各国的人均收入水平,收入越高,对同类产品质量要求也越高。因此较高人均收入水平国家的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就位于较低收入水平国家居民的需求结构之上。
右图说明:A、B点是收入水平,OP是价格线,a、
b是在A、B收入水平下消费的典型的加工深度,各国
的消费围绕典型的加工深度进行,实际是一个区域,
即a±和b±,它们之间的交叉区域便是双方都消费的
加工深度,也是贸易的基础。
需求偏好相似是产业内贸易发生的动因。这一理
论认为,国际贸易是国内贸易的伸延,因厂商首先满
足的是国内熟悉的市场;人均收入决定一个国家的需
求结构,收入相似则市场之间的隔阂较小,易于发生
贸易。
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A国可以选择其本国需求
量最大的产品进行专业化生产,B国也选择其需求量最大的产品进行生产,从而两国都获得分工与贸易的好处。
注:高收入国家容易和其他高收入国家发生贸易,因为需求相互重叠的可能性较大;低收入国家容易和低收入国家发生贸易,因为需求相互重叠的可能性较大。不同类型国家的不同消费群体间存在的垂直产品差异和重叠需求有助于解释日益增长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的产业内贸易。
第五节国际贸易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一、国际贸易技术差距论的基本内容与评价
技术差距论认为贸易国之间技术差异的存在是解释某类贸易发生的原因。新产品总是在发达国家首先诞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差距,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进行模仿性生产,在这一段时间内便存在着贸易的机会与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