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高考题型天天练:高考选择题48分标准练9 Word版含解析

合集下载

《红对勾》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高考题型天天练: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1 Word版含解析

《红对勾》高三历史二轮复习【通史版】高考题型天天练: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1   Word版含解析

高考非选择题37分标准练(一)时间:25分钟满分:37分1.(25分)(2018·焦作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所长王建朗表示,“在1937年的时候,中国人不敢想象8年后中国居然成了联合国的常任理事国,世界五强之一。

当时中国人最乐观的估计是,我们能够抵挡住日本的攻击,并且把他们赶走。

……当时的人们想的是,日本屡次侵略中国,在国际组织里中国也没有话语权,虽然国家很大,但是始终是一个小角色。

没想到8年之后,中国不仅赢了,还成了政治上的大国,任谁也不敢想。

”——据《二战时中国战场作用有多大》整理材料二:罗斯福在多种场合表示:“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与繁荣的适当作用。

”他表示,他不是没有认识到中国目前还很弱,但他想到更远的将来,中国毕竟是一个拥有4亿人口的国家,把它当作朋友,总比当作一个潜在的麻烦来源要好一些。

他说:“中国作为世界组织的最高理事会的一个成员,就会使这个组织具有世界性,这就有利于把亚洲号召起来,使其效忠于这个组织。

”由于美国政府的一再坚持,中国进入了“世界警察”集团。

——据《二战时中国获得联合国席位鲜为人知的博弈》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及原因。

(1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支持中国进入“世界警察”集团的原因。

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

(12分)答案:(1)变化:中国在国际组织中从没有话语权到转变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由任人宰制的弱国转变为具有世界大国地位的国家。

原因:中国坚持抗战,符合世界反法西斯潮流;中国战场牵制日军主力,配合了其他战场的作战;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创始国和重要成员;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世界进步力量的支持;南京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

(2)原因:中国是美国牵制日本的盟友;中国具有发展壮大的潜力;中国在亚洲政治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国是美国战后与苏联争夺的主要对象。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科综合题题组专练三

通史版2025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学科综合题题组专练三

学科综合题题组专练(三)1.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

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

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很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

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宠爱,广为流行。

——摘编自《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

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有,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

……自一旦禁之,则利源堵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集。

——《明神宗实录》(1)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学问分析其成因。

(12分)(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学问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缘由。

(6分)(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更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8分)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该督(李鸿章)身膺疆寄数十年,其从前攻粤、捻诸逆,以洋人得功,遂终身以洋人为可师,而不知变更。

……创办海军,糜帑千数百万,而至今不能一战,是李鸿章之贻误大局者一。

材料二倭人于近十年来,一意治兵,专师西法,倾其国帑,购制船械,愈出愈精。

中国限于财力,拘于部议,未能撒手举办,遂觉稍形见绌。

海军快船快炮太少,仅足守口,实难纵令海战。

——引自李鸿章1894年《据实陈奏军情折》材料三1894年11月22日,我(美国驻中国公使田贝)与总署晤谈一次。

我问他们是否还能支持这个斗争。

他们说,他们不能够了。

……我说:“你们有兵士二万五千人在北京没有事做。

”他们答称:“那些兵不能够打仗,中国军队目的不是作战,而只是威吓老百姓。

”我于是说:“假如他们确信再战没有好处的话,他们应当议和。

”他们说:“自然他们希望议和,但是由于不能和日本通信,他们怎能办到呢?”我回答说:“假如他们授权给我,我可以经由我们驻东京公使……进行谈商。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含解析

2023-2024学年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 1.抗战时期,根据地所有政权均以自然村为基础,部分恢复了乡里商议的古风,还创作了一批颂扬正直、勤劳、廉洁等传统美德的文艺作品。

这些举措A.旨在增强民族凝聚力B.缓和了根据地的阶级矛盾C.是对民主的成功探索D.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1946年1月,《申报》登载了一则律师陈庆丰代表余桂林、钱毓娥声明协议离婚的启事:“我俩结婚已逾五载,以双方意志不恰,难偕白首,两方愿协议离婚。

以后男婚女嫁,各听自由,互不干涉,除已立据各执外,再委登报声明等语。

”据此可知,这时的上海A.传统婚姻观念已经消除B.政府保护个人民主权利C.男女社会地位实现平等D.民众自由法治意识增强3.“为了正确地组织国民经济,为了根除银行投机……决定:国家垄断银行事业;现有的一切私人股份银行和银行办事处同国家银行合并;国家银行接收被取消企业的资产和负债;充分保障小额存户的利益。

”此法令颁布于A.统一之后的德意志帝国B.拿破仑统治时代的法国C.十月革命胜利后的苏俄D.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美国4.演讲是时代的见证。

下表的演讲内容反映出当时的主流思潮是A.理性主义B.浪漫主义C.自由主义D.社会主义5.1861年,英国驻华公使馆参赞巴夏礼照会天国政府,以维护英国在华商务利益为由,要求太平军不得进入上海、九江等地一百里之内,对此,天国声明:“我军肩负重任,为上帝光复全国,不能弃寸土于不顾。

河南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题含解析

河南省2025届高三上学期联考(二)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4—2025年度河南省高三年级联考(二)历史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笞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新石器时代遗址来看,辽宁阜新沙拉乡查海村的氏族遗址中心有一条龙,它是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摆塑而成的;湖北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西北部有用不同色彩的河卵石摆塑的巨龙形状;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也出土了陶盘彩绘龙。

这说明新石器时代A.各氏族都出现龙图腾B.龙的形象源于神话传说C.已经产生龙崇拜观念D.区域文化交流活动频繁2.春秋时期,管仲先高价收购鲁、梁、莱、莒之涕(丝织品),促使鲁、梁、莱、莒之人纷纷弃农而织,而后禁齐人穿娣服,鲁、梁、莱、莒之君因缺粮而请服于齐;管仲还高价购进滕、鲁之粟,滕、鲁之粟流归齐国,以致滕、鲁“非岁凶而民饥”。

这反映出当时A.贵族垄断诸侯国间的贸易B.区域贸易兼具政治意义C.齐国称霸以经济手段为主D.商人社会政治地位提升3.录囚制度肇始于西汉,盛行于东汉。

州刺史“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县邑囚徒,皆阅录视,参考辞状,实其情伪,有侵冤者,即时评理”。

东汉光武帝也曾亲录囚徒。

录囚制度建立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君主专制B.强化地方监察C.保障平民权益D.维护社会安定4.唐朝后期,逐步形成朝廷和地方分割赋税的制度,国家税收的一部分上交中央政府,一部分输送给节度使,一部分留作本州用度。

两税钱物有2/3-4/5归地方支配,留使钱物先以辖区的赋税充,剩余的皆输于度支。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春秋战国时期(2024年7月)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春秋战国时期(2024年7月)

2025年高考历史复习热搜题速递之春秋战国时期(2024年7月)一.选择题(共20小题)1.《史记》的“十二本纪”分别记述了五帝、夏、商、周、秦国、秦朝、项羽、刘邦、吕后、汉文帝、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由此构建起了华夏民族的政治统绪。

魏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政权普遍认可《史记》编排的这一政治统绪。

其最主要的原因是()A.强调统治的合法性B.受孝文帝汉化改革的影响C.自觉捍卫华夏道统D.《史记》的记载真实可靠2.鼎本来是古代用以炖煮或盛放肉食的烹饪器具,从夏朝开始被视为国家和王权的象征,各级贵族将鼎作为祭祀或典礼的最常见礼器,周代进一步规定了王侯卿士用鼎的数量。

鼎的功用变化反映出()A.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强化B.青铜铸造业产量日益提高C.华夏文化内涵的不断丰富D.中华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3.春秋时期,曾宣称“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的楚国,在大败晋国主持会盟后,同伍于“中国”;“蛮夷之国”的越国继吴而起,“北渡兵于淮以临齐、晋”,一度“号令中国”。

上述现象表明()A.蛮夷之国成为天下共主B.国家统一基础业已奠定C.诸侯争霸助推华夏认同D.封建制度增强各国实力4.“角力”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活动,它起源于周代的“讲武”习俗,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

到了战国时期,“角力”由单纯的搏击技巧训练变为宣扬武威、展示军事实力的“讲武之礼”,各国多通过两国选手比赛的胜负来达到耀武扬威的目的。

这种变化反映了战国时期()A.周王室权威不断衰微B.礼制观念已延伸至军事领域C.统一战争改变军事训练D.时代需要影响社会价值取向5.如图为中国古代一种生产工具,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工具名为翻车,发明于东汉时期B.该工具的出现缘于农业生产技术理论创新C.该工具推动了农业耕作方式的革新D.该工具摆脱了自然环境的限制6.从隋唐大运河到京杭大运河,河北段线路仅是微调,邢台临西至天津的永济渠,依然是大运河的主线,但河北段大运河的商业地位却得到极大提升。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天天练高考热点练9“一带一路”——互惠发展的新机遇课件

2020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抓分天天练高考热点练9“一带一路”——互惠发展的新机遇课件

6.据古代《东西洋考》记载:“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 自银钱外无他携来。”此局面持续到清初,民间遂多用外国银钱。 这表明清初及前代( )
A.中国外贸在世界居优势地位 B.清朝“海禁”政策限制外贸发展 C.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农业经济 D.东西方之间以货易货交流频繁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夷人悉用银钱易货,故归船自银钱外无他 携来”“民间遂多用外国银钱”可知,在清初及以前,中国在对外 贸易中处于出超的地位,外国商人不断带来白银采购中国商品, 故 A 项正确;材料不能反映中国对外贸易受限的信息,故 B 项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对外贸易的情况,不涉及与农业的关系, 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夷人悉用银钱易货”可知,东西方之间是 以银易货的交流方式,故 D 项错误。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宋元时期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材料表 明,宋元时期政府通过设置市舶司和颁布《市舶则法》对中外贸 易进行严格管理,故 A 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内外贸易的发展情况, 故 B 项错误;C 项错在“开始设立”;材料反映的是对中外贸易的 管理,不是限制,故 D 项错误。
3.考古资料证明,玉米最早是在美洲培育出的。……到 16
高考热点训练9 “一带一路”——互 惠发展的新机遇
知识链接 1.中国古代政治经济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及中外经济、 科技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2.走向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新航路开辟与中国传统丝 绸之路在世界文明中的贡献。 3.农耕文明的封闭性与海洋文明的开拓性探究。 4.中国古代商业——从传统丝绸之路到“一带一路”看影响 中国崛起的背景、表现、启示及其精神特征。
5.当今经济全球化——从历史角度看待“一带一路”下的国 际合作及其风险。
6.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及明 中后期的隆庆开关,白银内流和货币化,赋税制度变革的影响。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福建省福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份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2023~2024 学年福州市高三年级2月份质量检测历 史 试 题(完卷时间 75 分钟;满分 100 分)友情提示:请将所有答案填写到答题卡上! 请不要错位、越界答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3 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近年在湖北屈家岭遗址发现了多组距今5100年至 4900 年的水利系统,包括水坝、蓄水区、灌溉区和溢洪道等;植物考古显示该区域存在史前稻田。

这可以用来说明该地区A. 农业发展优于黄河流域B. 进行史前治水的最早尝试C. 具备早期农业文明特征D. 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2.“平贾”是政府基于市场平均价格所制定的官定价格,涉及公私交易、财政统计等诸多方面。

汉初实行每年“十月平贾”,新莽一季度一修订,东汉则出现了“月平”。

东汉“平贾” 的这一变化A.增强了与市场的契合度B. 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C.避免了物价的涨跌波动D. 妨碍了民间的商业活动3. 489年,北魏派遣蒋少游出使南朝并密令他偷师建康的宫殿设计。

蒋少游之舅、清河士族崔元祖向齐武帝告发此事,并称“岂可令毡乡之鄙,取象天宫?”这反映了A. 魏齐之间使节往来频繁B. 士大夫家族执掌朝政C. 南北方的建筑风格趋同D. 民族矛盾与交流并存4. 唐中叶以后,朝廷为节度使加平章事、侍中、中书令等宰相衔。

带相衔节度使入京朝觐时可在一定限度内履行宰相权责,享受宰相待遇。

这表明当时A. 外重内轻形势转换B. 朝廷探索控驭藩镇方法C. 中枢政务运转紊乱D. 中央改善边疆治理手段5. 元代将部分儒士编为儒户,给予优免部分差役的世袭待遇。

明代废除了儒户的优免资格,但给予国子监及地方各级学校生员优免权。

这一变化A. 引导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 基于对儒学基本态度的不同C. 将理学提升为官方独尊D. 推动了赋役制度的重大变革高三历史 ————1———(共6页)6. 康熙十八年,礼部颁令要求各地刊印《圣谕十六条》作为乡约, “永远遵行”。

2024年天津市历史高考复习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天津市历史高考复习试题及解答参考

2024年天津市历史高考复习试题及解答参考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以下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史实,叙述正确的是:A、秦始皇在位期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国家B、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汉朝,定都长安C、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郡县制,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D、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都城从咸阳迁至洛阳答案:C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确实实行了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36个郡,郡下设县,这样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选项A中的国家顺序错误,选项B中的汉朝建立时间错误,选项D中的都城迁移方向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是C。

2、下列关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描述不正确的是:A、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北方,孙权巩固江东,刘备占据益州B、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关键性战役,奠定了三国的基础C、220年,曹丕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国号魏,标志着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D、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进一步巩固了三国鼎立局面答案:D解析:选项D中的描述不正确。

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这一事件发生在221年,确实是三国鼎立局面的一部分,但并不能说是进一步巩固了三国鼎立局面,因为此时魏、蜀、吴三国已经各自建立了政权,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

选项A、B、C都是关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正确描述。

因此,正确答案是D。

3、题干:以下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A、五四运动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C、三大改造完成D、改革开放答案:C解析:三大改造(即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国民经济开始逐步恢复和发展。

A项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D项改革开放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因此,正确答案是C。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二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二

河北省唐山市玉田县第一中学2025届高三历史下学期5月三轮强化训练试题(二)(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留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春秋战国时期,无论是孔子的“复礼”,还是韩非子的“法治”,都把视线从天上转到了人世。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 民众的学问文化水平普遍提高B. 新兴地主阶级壮大要求变革C. “君权神授”思想遭到质疑D. 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冲击2.西汉时期,关于土地买卖的记载非常常见,达官贵人、豪强地主的土地大多由买卖而来,大商人和民间致富者所增加的土地更是由买卖而来的。

据此可知,西汉时期()A.均田制遭到破坏B.中心集权日益弱化C.自耕农经济衰退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3. 宋代时人说:“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

”张载也说:“朝廷无世臣,且如公卿,一日崛起于贫贱之中,以至公相”此现象表明,在宋代A. 社会变革助推社会阶层流淌B. 贵族政治遭到毁灭性打击C. 从政不问出身成为社会共识D. 科举制成为入仕的唯一途径4.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确立起“催科四法”,要求每年征发赋役之时,每五户或十户为一单位,将每户田亩数、银米数、应完份数和限期,开列其上,一联三票(分交州县存档、差役应比和税户执有),发给甲首,挨次催缴,官吏不得插手,令自封投柜。

“催科四法”的颁行A.增加了基层赋役征收管理的成本 B.有利于遏制民间土地户口隐匿现象C.开户籍管理和赋役征收结合先河 D.规范了基层赋役征收的原则和程序5. 明清之际,在经济发生转向的江南地区,当时的很多历史文献中“绅商”一词运用的频率已经很高,一些地区出现了“儒商”,这表明A. 商人将儒家思想运用于商业经营中B. 传统的社会结构呈现转型的迹象C. 传统的价值观念在发生根本的改变D. 新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出现6.马克思认为:“(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他们没有抱定什么任务。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解析版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2023-2024学年高三历史二轮(专题训练)1.唐代楷书步入盛世,其代表人物有①钟繇①欧阳询①柳公权①颜真卿A.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答案】D【详解】依据所学学问可知,唐代楷书书法家欧阳询创立欧体,柳公权创立柳体,颜真卿创立颜体,而钟繇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书法家,故D选项正确;排解A、B、C选项。

2.《晋书·裴秀传》载:“(裴秀)作《禹贡地域图》十八篇,藏于秘府。

”据历史学者争辩,这种地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

这反映出当时A.主流思想僵化阻碍科技进步B.科技应用听从国家意志C.印刷技术落后影响文化传播D.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答案】B【详解】依据材料可知,《禹贡地域图》只有文臣或者帝王贵族们才有机会阅览,反映科技应用听从国家意志,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思想阻碍科技进展,排解A项;材料没有涉及印刷术是否落后,排解C项;九品中正制的影响是等级制度固化社会阶层,排解D项。

故选B项。

3.唐初,无论扬道抑佛或是抑道扬佛,最终都只是以扬为主。

三教之外,基督教(景教)也在贞观年间传入,摩尼教、袄教及其他民间宗教也格外活跃。

这说明当时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B.儒家正统地位受到严峻冲击C.三教并行政策确立D.文化政策开明促进信仰多元【答案】D【详解】由材料“最终都只是以扬为主……摩尼教、袄教及其他民间宗教也格外活跃”可知,当时政府对待宗教的态度较为开明,这促进了当时社会信仰的多元化,故选D;宗教信仰不能完全和宗教迷信等同起来,A项结论无法得出,排解;材料没有提及儒家的地位问题,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解;材料“无论扬道抑佛或是抑道扬佛”说明政府在对待宗教问题上还是有倾向性的,因此“三教并行政策确立”的结论无法得出,排解C。

4.南朝文风讲究声律词藻、颇为华丽;北朝文风质朴、宜于有用。

北魏中期后,南方文学渐渐在北方传播。

北齐、北周时,北方作家多以南方作家为楷模,消灭了以南方文学为主流的现象。

江苏省历史高考试题及答案指导(2024年)

江苏省历史高考试题及答案指导(2024年)

2024年江苏省历史高考复习试题(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秦始皇通过战争手段统一了六国B.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中央集权制度C.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D.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使用的是秦朝的货币和度量衡2、下列关于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国家政治清明,经济繁荣B. 唐太宗李世民实行科举制度,选拔人才C.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减轻农民负担D.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与邻国友好相处,边疆安定3、题干:以下哪个朝代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期”?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4、题干:下列哪项不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A、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C、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5、我国古代著名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A. 沈括B. 宋应星C. 李时中D. 王祯6、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错误的是:A. 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B. 发动了一场文学革命C. 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D. 旨在反对封建专制7、(1)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A. 商品经济的发展B. 手工业的繁荣C. 农业生产的进步D. 交通运输的改善8、(2)以下关于我国古代科技成就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指南针的应用促进了航海事业的发展B. 印刷术的发明提高了文化传播的速度C. 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形式D. 造纸术的发明提高了人们的书写效率9、题干:以下关于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役,描述错误的是:A. 长平之战:战国时期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场决定性战役,赵国大败。

B. 淝水之战:东晋时期,晋军与苻坚率领的前秦军队之间的一场著名战役,晋军以少胜多。

2023-2024学年湖南长沙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湖南长沙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真题及答案)

2023-2024学年湖南长沙高考专题历史高考模拟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4小题,每题3分,共计42分)1.史载,嘉靖十七年,山东、陕西、湖广等地大旱,南京大饥,灾民“初卖牛畜,继鬻妻女,老弱辗转,少壮流移……父老皆言今非昔比,各官已尝具奏,廷议已下赈恤,但饥民甚多,钱粮绝少……欲汲壶水以灌涸河,徒有虚声,决无实补。

”材料旨在说明()A. 小农经济的脆弱性B. 救灾政策缺乏实效C. 流民问题日趋严重D. 基层治理体系崩溃【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廷议已下赈恤,但饥民甚多,钱粮绝少......欲汲壶水以灌涸河,徒有虚声,决无实补”,可知材料反映了当时灾情严重,救灾政策没有起到足够的作用,故B选项正确。

材料旨在强调灾情严重,救灾政策缺乏实效,未体现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A选项错误。

材料旨在强调灾情严重,救灾政策缺乏实效,而不是旨在说明流民问题日趋严重,故C选项错误。

材料旨在强调灾情严重,救灾政策缺乏实效,而不是旨在说明基层治理体系崩溃,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2.有学者认为,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

下列史实能证明这一论点的是()A. 租佃制经营方式已经推广到全国B. 世界贸易中白银一半以上流入中国C. 制瓷冶铁纺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D. 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答案】D【解析】题中的关键信息是“从经济近代化的角度来看,明清时期已处在‘近代的前夜’”这里近代的前夜指的应是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阶段,从经济角度讲应该指的是资本主义萌芽,所以D项苏州等地丝织行业出现“计日受值”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所以D符合题意。

ABC项均不是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故排除。

故选D。

3.1949年6月,英国商人主办的《字林西报》对解放后的新上海有一些不真实的报道和谣传。

2024高考历史冲刺三轮考前复习训练专项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2024高考历史冲刺三轮考前复习训练专项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2024高考历史冲刺三轮考前复习训练专项03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一、单选题1.宋代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

作者意在强调()A.唐朝地方制度的严重失误B.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动乱频发C.宋初有效解决了割据问题D.宋朝加强集权措施存在弊端2.中国古代铜钱上通常铸有文字。

新铸铜钱上统一铸印当时皇帝的年号,形成惯例开始于()A.西汉B.唐朝C.北宋D.明朝3.西藏接受中央政府管辖始于()A.1247年凉州会谈B.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大元C.宣正院的设立D.1727年清设驻藏大臣4.司马光指出:“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欧阳修也说:“治国如治身,四民犹四体,奈何窒其一”;同时代的李觏指出:“今日之宜,亦莫如一切通商,官勿买卖,听其自为”。

这表明宋代()A.国家推崇重商主义理念B.重农抑商政策趋于瓦解C.商人政治地位不断提高D.传统经济观念受到挑战5.朱熹在教育弟子时说:“方其知之而行未及之,则知尚浅。

既亲历其域,则知之益明,非前日之意味。

”又如“一物悬空中,右抑则左昂,左抑则右昂,其实只是一事。

”朱熹旨在()A.提倡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B.阐述知与行的统一关系C.指出儒家学者的社会责任D.否定道与器的传统观念6.宋代以前,城市中的非农业人口没有单独列为户籍,城乡人口的划分在户籍上没有多大的差别。

宋代,“坊郭户”(城市民户)作为法定户名出现,政府将其单独列籍定等,不仅包括居住在州府城、县城和镇、市的人户,也包括居住在州县城外新的城市居民区草市的人户。

这一转变从侧面说明宋代()A.城乡经济的差距日益扩大B.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重视维护市场秩序的规范D.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7.据统计,元朝时期,仅皇室所掌管的为贵族提供专利和生活用品的手工业部门,就有五十余种之多。

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原创模拟历史试卷【新高考版】(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原创模拟历史试卷【新高考版】(含答案解析)

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备考原创模拟历史试卷【新高考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与传播,向外传播的主要是粟、黍、丝绸、瓷器、造纸术、印刷术等。

古代中国的历代政治疆域基本上都小于文化上中国的范围。

这体现了中华文明()A.侧重经济交流B.崇尚和平交往C.凸显对外开放D.强调多元互鉴2.汉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中有《均输》篇,其中的算题,反映了当时官营运输业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制订详密计划分派运量、调度运力,并且严格规定运输行程的情形。

这体现出数学成就的发展得益于()A.政府的高度重视B.经济计划的制订C.生活的实际需求D.交通运输的发展3.魏晋时期游牧民族大量南迁,建立众多汉化政权,“开庠序之美,弘儒教之风”。

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制作奶酪、油酥的技术,北方汉语中也充斥“胡虏”之音。

据此可知,魏晋时期()A.人口迁移促进南北方文化交流B.民族交融呈现双向互动特征C.政权更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D.丝路贸易丰富中原经济生活4.租庸调是均田制时期的赋税制度,它以身丁为本,是一种以丁口为纳税对象的制度;两税法以资产为本,将土地及其他资产作为纳税对象。

这种变化反映出()A.地主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B.国家财政收入趋于稳定C.百姓的赋税负担更加沉重D.租佃关系的进一步发展5.明朝江南地区有诸多士大夫在家族设置义田,赡族救贫。

士大夫们还制定义田管理条规,将义田的土地册上报户部钤印下发府县确认,以为凭据,以期“家法之永赖国法”。

这些做法的出发点是()A.强化政府的基层治理B.保障宗族救助的落实C.弘扬耕读传家的精神D.营造和睦的宗族关系6.1662年,康熙皇帝钦批将宁古塔昂邦章京升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地方将军”,简称宁古塔将军。

作为东北北部的边疆大吏,宁古塔将军负责管辖本地区的驻防官员、兵丁粮饷、调兵出征、开垦荒地,还兼管朝贡、商贾杂税、刑狱缉拿等事务。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检测卷1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

2025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试题(人教版新高考新教材)检测卷1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

检测卷1中华文明的起源到秦汉统一(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

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A.建筑技术的进步B.人工取火的发明C.饲养水平的提高D.生产工具的改进2.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

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

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

据此可知,当时可能()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形成礼乐制度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出现早期国家“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玉礼器系统”等,可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已出现城市文明和玉器文明,根据题干材料“贵族墓地”,可知出现了权贵阶层,而城市文明和贫富分化的产生说明当时可能出现早期国家,故选D项。

3.《礼记·礼运》把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是()A.禹死后其子启继位B.建立武装C.设置官职D.制定刑法,可知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这是对“天下为公”的破坏,故选A项。

4.西周通过“分土建邦”的方式加强对地方的统治。

秦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A.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B.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C.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D.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与行政区域划分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郡县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而不是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故B 项错误;分封制下地方官员世袭产生,郡县的主要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故C项正确;郡县制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中央集权,而不是保证专制皇权的强化,故D项错误。

5.西周时期,周王授予诸侯管治封域内土著邦族的权力,包括组织城防、分派劳役、划定田亩、贡献土产等具体内容;各邦族大多依旧保有其宗族组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践行周礼。

老高考新教材适用配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素养练4历史理解类

老高考新教材适用配通史版2025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核心素养练4历史理解类

训练4 历史理解类1.(2024湖南永州三模)在中国古代传统中,“君子不党”是士大夫道德和政治上的重要标识。

孔子认为君子应“和而不同”“周而不比”“君子不党”;韩非曾说:“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六国)是也。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孔子基于君子修身道德要求主见阶级调和B.韩非从人性本恶的角度上反对朋党政治C.“君子不党”观念为历朝士大夫普遍接受D.韩非的相识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2.(2024天津滨海新区模拟)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给辽“岁币”;在宋夏关系中,西夏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给西夏“岁赐”;在宋金关系中,南宋向金称臣,南宋每年给金“岁贡”。

对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政府的妥协是政治屈辱B.解决了宋政府的统治危机C.造成宋政府财政濒于崩溃D.有助于缓解宋代的边防压力3.(2024北京朝阳二模)中国历来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的大国,农夫的土地问题自古是个重要问题。

“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

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

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凡男妇,每一人自十六岁以尚(上),受田多逾十五岁以下一半。

”这一土地纲领体现出其追求的是( )A.男女同等B.土地私有C.土地公有D.肯定平均4.(2024山东济宁高三模拟)下表为近代某城市连续十年零售物价指数表。

该城市应是(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北京B.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南京C.抗日斗争时期的重庆D.人民解放斗争时期的上海5.(2024山东济南高三模拟)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是世界古代文明史中三部基于神话传闻而撰写的长篇英雄史诗巨著。

这些著作反映出( )A.古代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特征B.历史认知具有明显的时代性C.古代文明带有明显宗教色调D.各地的沟通推动文化的趋同6.(2024天津滨海新区模拟)在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命运与传闻中的非自然力休戚相关。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复习特训卷课时练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2024版新教材高考历史复习特训卷课时练2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时练2 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狂刷小题·分层练[基础·达标练]1.[2023·长郡十五校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吕氏春秋》说:“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刬,不得休息。

”秦朝应对这一战国后期共识的举措是( )A.统一中国,中央集权 B.建立天子制度C.统一车轨,书同文字 D.规范郡县机构2.[2023·九江市二模]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接受了邹衍的五行学说,认为周属火德,秦代周,应当属克火的水德;因五色中和水相配的是黑色,于是把礼服和旌旗皆用黑色。

据此可知,秦始皇( )A.践行西周礼乐制度 B.寻求立国合法依据C.意图强化中央集权 D.具有历史进化思想3.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

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巩固分封制 B.强化君主专制C.打破世袭特权 D.加强中央集权4.[2023·四川省高三第二次统一监测]《汉书》记述,西汉中后期地方家庭常以土地和资产分给亲戚、贫穷邻居、村民,还建立起对本地名山、神灵祭拜的控制权。

国家对其管理难度也逐渐加大。

据此可知,西汉中后期( )A.自耕小农数量减少 B.地方监察制度缺失C.思想统一进程受阻 D.庄园经济基础动摇5.[2023·湖南省新高考教研联盟高三第二次联考]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具列秦及汉初纪年,其间有张楚年号而无秦二世年号。

《史记》立月表记秦末事,不名曰“秦汉之际月表”,而名曰“秦楚之际月表”。

《汉书》把陈胜、项羽合为一卷,入列传中。

据材料可知( )A.《汉书》对陈胜、项羽定位高于《史记》B.独尊儒术思想一直影响汉代史学观念C.《史记》的记载比《汉书》更可信D.汉初时人们的思想比较自由[高考·适应练]6.[2022·山东卷,2]云梦秦简《日书》对选择善马的标准有严格规定,汉代官府内有专门学习相马理论者,相马术已成为专门技术自设一科,与书数、射御等同。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历史(含答案)

湖南省益阳市安化县第二中学2024届高三模拟考试试题历史(含答案)

2024届高三全真模拟考试试题历史考试时量:75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共16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下图是距今五千余年的良渚遗址示意图,遗址面积100平方公里,遗址多达400余处,其核心良渚古城为三重结构。

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A.黄河流域已进入文明社会B.最早的稻作农业出现C.中华文明历史轴线的延伸D.邦国的神权色彩浓厚2.刘邦立汉以后重建封建制度,陆续分封诸侯王和列侯,然而汉代郡县与封国并行的“双轨体制”只施行于关东地区,在关西地区则采取全面郡县的一元统治体制。

统治者旨在()A.吸取秦朝灭亡的经验教训B.贯彻因俗而治政策C.构建中央优势的区域格局D.健全地方行政体系3.台湾学者毛汉光在其博士论文《唐代统治阶层社会变动》中,将《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所载唐代830名进士,按其社会出身作了统计,得出的结果是:士族子弟约占70.96%,没落士族和低级官员子弟约占13.13%,寒素子弟约占15.9%。

据此可知,唐代()A.选官虽体现一定公平性但仍受制约B.选官呈现多元化特点C.平民取得了与贵族相同入仕的机会D.文官选拔具有怀柔性4.下图是宋元时期明州(今宁波)城市布局示意图。

该图可说明此时期()A.政府重视发展海外贸易B.外贸成为税收主要来源C.城市经济功能占据主导D.外交机构已趋向专业化5.明朝万历年间,宦官冯保“内倚太后,外倚居正”,权势不可谓不重,但在一次神宗御书赐辅臣时,冯保侍侧,“立稍倾敧”,皇帝立以饱墨巨笔“掷其所衣大红衫上,淋淳几满。

冯珰震惧辟易,江陵亦变色失措”。

这可以用来说明明朝()A.宦官与外臣关系错综复杂B.宦官权力极端受制于皇权C.宦官权重易激化社会矛盾D.皇权空前加强并达到顶峰6.如表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文件中常出现涉及西方国家的词汇。

这些词汇的出现是由于()体现中国对外关系基本哲学天下、天朝、天威、中外一体体现中国对西方国家的看法丑类、逆夷、夷性犬羊、夷情叵测、夷祸、狼狈为奸体现中国对西方国家政策查办、秉公办事、恩准、格外施恩、办理夷务、羁縻、驭夷体现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态度仰赖天恩、俯首听命、真心悔过、四夷来服、就抚A.统治阶层尚未认识到西方先进B.中国外交仍固守传统观念C.清政府对外政策日益转向强硬D.清王朝并未受到外界冲击7.下图反映了中国某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据此可知,这一时期()·政府田赋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由25%降至21%·官办企业由年均增长14.5%降至3.81%·政府明确规定各种大礼服、常礼服,大礼帽等“料用本国纺织品”·“今兹共和政体成立,喁喁望治之民,可共此运会,建设我新社会”A.民族企业发展环境改善B.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发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官僚资本阻碍民族工业发展8.1939年《大众日报》筹备期间,筹备组归纳出这份报纸的性质须遵循以下三条:第一,这是个党的报纸,代表山东分局的机关报;第二,这是一个统一战线的报纸,一切消息、言论等都要考虑到有利于统一战线;第三,这是群众性的报纸,要广泛发动群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选择题48分标准练(九)
时间:15分钟分值:每小题4分满分:48分1.(赣州市高三模拟)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

中华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

这表明在传统社会()
A.君权至上意识浓厚B.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C.家国一体观念突出D.尊卑观念根深蒂固
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把孝顺父母和效忠国家融为一体,体现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 符合题意;材料没有突出君主权威的信息,A不正确;材料把孝顺父母和效忠国家相联系,没有特别提及孝顺父母高于忠君或效忠国家,B说法不正确;D说法与材料无关。

2.(淄博市高三模拟)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阿房宫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
B.文献记载各异不足为信
C.杜牧曾游览秦朝宫殿遗址
D.秦营造阿房宫但未建成
答案:D
解析:材料一反映了为实现先帝的意愿,秦二世继续修筑阿房宫,材料二、三、四均未提及,因此说法相对片面,A不正确;四则材料从不同的方面对阿房宫进行了记载,并非都不可信,B错误;杜牧写有《阿房宫赋》,但并不能说明其曾经游览过此地,C不正确;以上四则材料均体现了阿房宫没有完工或建成的基本史实,D符合题意。

3.(榆林市高三模拟)《唐律疏议》规定商人有“行滥短狭者(指假冒伪劣商品)而卖者,杖六十”,“得利赃重者”按盗窃论处;宋代《太平广记》中多有“卖油条者在油中掺杂鱼膏以图厚利,终被暴雷击死,商人背信弃义而家遭火灾”等记载。

这些记载说明唐宋时期() A.严格推行重农抑商B.获取重利遭到严惩
C.注重规范商业行为D.商人笃信因果之说
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中对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的商人的处罚和对卖油条者油中掺假被雷击以及商人背信弃义家遭火灾等信息可以得出,唐宋两代反对商人出售假冒伪劣产品,背信弃义等,说明当时政府比较重视规范商业行为,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抑制商业等,A不正确;B说法不准确,材料强调的是对获得“赃利”多的人的惩罚;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商人的态度,而不是商人自身观念的体现,D不正确。

4.(武汉市高三模拟)明初,每岁各地官粮在运送京城途中会发生
一定“损耗”(因人为、霉变等因素导致的损失),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

朱元璋认为“先印而后书”实乃欺君罔上,罪及数万人,史称“空印案”。

这一事件凸显出()
A.地方吏治腐败严重B.中央集权遭到破坏
C.财经制度严重僵化D.君权至上不容挑战
答案:D
解析:材料“空印案”的缘由在于君主不顾实情,认为官员的做法“欺君罔上”,由此可以得出君权之上不容挑战的结论,D正确;材料所述“损耗”是自然损耗与官员贪污腐败无关,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地方危及中央的信息,B不正确;“故地方官员往往持盖有印章的空白账本抵京后再据实数填写账目”说明当时的财经制度有一定的灵活性,C错误。

5.(泉州市高三模拟)下表为晚清时期全国地方督抚旗汉比例变化表,据此可知()
A.
B.政治形势影响清廷用人政策
C.清廷改革派力量逐渐占上风
D.满汉民族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旗人和汉人充任地方督抚的比例,没有体现
汉人地位高于旗人,A不正确;由表中信息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汉人督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有所下降,武昌起义后汉人督抚比重又有所上升,由此可以得出,动乱时期清政府更重视对汉人的任用,由此可知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督抚是否属于改革派的信息,C不正确;D说法本身不正确。

6.(长沙市高三模拟)据统计,全国职业教育学校在民国十年有719所,民国十一年822所,民国十二年1 194所,民国十三年1 548所,民国十四年1 666所,民国十五年1 695所。

职业教育在当时() A.提高了全体国民文化素养
B.顺应了民族工业发展的需求
C.体现了政府引领教育革新
D.形成了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答案:B
解析:材料所述为1921~1936年的职业教育迅速发展的情况,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结合所处的时代背景可知,该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人才,B符合题意;A“全体国民”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只是列举了职业教育学校数量的变化,没有涉及是否由政府主导修建,C 说法不准确;单就职业教育这一项的发展不能得出国民教育体系的完整的信息,D不正确。

7.(赣州市高三模拟)国民政府于1937年9月设立了国际宣传处,主要负责对外宣传中国抗战意志及日军暴行,管控在华外国记者的报道内容。

整个抗战期间,先后在国外设立12个办事处,分布于欧美各地,并与当地民间团体建立了相当广泛的联系。

该机构的设立() A.有助于获取国际力量的支持
B.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提高了国民政府的国际地位
D.促成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答案:A
解析:材料所述设立国际宣传处或在国外设立办事处以宣传中国的抗战和日军的暴行,有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了解和支持,A符合题意;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形成,B不正确;材料所述与国民政府国际地位的提高无关,C不正确;国际宣传处的设置与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

8.(广州市高三模拟)1958年2月,为“加强田间管理”、保障“粮食放卫星”,中共中央发出《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

麻雀因“偷盗国家粮食”而在“灭四害”运动中被确定为“四害”之一加以捕杀。

当时这一举措()
A.保障了全国各地粮食丰产
B.是运动式经济建设的写照
C.改善了人民公社生活环境
D.是伪科学大行其道的表现
答案:B
解析:由材料“1958年2月,为‘加强田间管理’、保障‘粮食放卫星’”可知,所谓的除四害运动是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B 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为经济建设中的失误,A不正确;材料做法旨在确保粮食指标,而不是着眼于改善公社环境,C不正确;D中“大行其道”说法过于夸张。

9.(洛阳市高三模拟)公元前5世纪前,雅典人将雕刻匠、造船工、战车驭手等具有某种知识技能的人泛称为“智者”。

后来,“智者”
专指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训练并以此获取报酬的教师。

这一变化是雅典()
A.教育完善的反映B.经济发展的结果
C.政治体制的产物D.文化繁荣的原因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对公民的素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出现了材料所述的“对青年进行修辞、论辩和演说等知识技能训练并以此获取报酬的教师”,即智者,旨在训练和提高公民的参政素质等,由此可知,C符合题意;A中“完善”说法不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智者的出现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需求,B不正确;智者旨在培养的是公民的参政素质,不能作为希腊文化繁荣的主要原因,D不正确。

10.(承德市高三模拟)下图是50英镑纸币(版),英国人把詹姆斯·瓦特和马修·博尔顿的头像同时印在纸币背面。

博尔顿不仅为瓦特改良蒸汽机提供了经济保障,而且将蒸汽机推向市场,使其获得广泛应用。

这表明英国人认为()
A.技术创新和推广同样重要
B.发明创造受益于专利制度
C.工业革命是近代历史起点
D.“经营者革命”推动企业发展
答案:A
解析:英国人将蒸汽机的改良者瓦特和蒸汽机的推广者博尔顿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说明其认为技术创新和推广同等重要,A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专利制度问题,B不正确;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C不正确;“经营者革命”是指资本家退居二线,让有能力的人管理企业,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的表现,与材料无关,D不正确。

11.(秦皇岛市高三模拟)上映于1939年的前苏联著名影片《列宁在1918》中有一句经典台词:“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这一台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A.反法西斯战争艰苦卓绝
B.苏联工业化建设蒸蒸日上
C.新生苏俄政权面临困境
D.农业集体化运动逐见成效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时间信息“1918”可知,当时处于内战时期,内忧外患,物资匮乏,新生的苏俄政权面临着重重困难,C正确;A与“1918”的时间信息不符;1918年处于内战时期,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尚未展开,B、D不正确。

12.(亳州市高三模拟)1973年10月,中东战争爆发导致国际原油供应锐减,美国原油进口价格从每吨4美元上涨至12美元。

这一状况()
A.是国家干预经济的具体表现
B.反映了世界经济联系的增强
C.是经济危机发生的社会根源
D.促使世界能源结构发生剧变
答案:B
解析:材料涉及的是中东战争导致原油供应的减少,直接引发了美国油价的上涨,说明当时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B符合题意;A 与材料所述无关;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危机的相关信息,C错误;D说法与史实不符,中东战争的爆发,导致原油价格上涨,但材料没有提及新能源的使用,因此不能得出能源结构的剧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