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抗菌药物的PK-PDppt课件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 P K P 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pt课件

抗菌药物 P K P 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ppt课件
抗菌药物PK/PD理论
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2018
2018.7.31


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 )理论对于指导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不断得 到关注。2016年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美国胸科协会联合发布的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 肺炎(HAP/VAP)指南中,在学术界首次强调医生不应按药品说明书用药,而应根据抗菌药物的 PK/PD用药。
高PB抗菌药物在低蛋白血症时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如头孢曲松、厄他培南、达 托霉素及替考拉宁等在低蛋白血症患者中的Vd可能增加,游离型药物增加,药物 清除也会增加。
药代动 力学
代谢
药物进入机体后,经酶转化变成代谢产物,这个过程称为代谢。肝微 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系统是促进药物生物转化的主要酶。 因遗传多态性和其他影响因素(如年龄、疾病、营养),酶水平或活性 的个体差异较大。该酶系统易受药物的诱导或抑制。
药效学(PD)参数
5.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MSW): 是指细菌MPC与MIC之间的浓度范围,在此范围内,耐药突变菌株更易被选择性富集。 常以选择指数(SI)表示,SI=MPC/MIC,SI越大表示MSW越宽,越易选择出耐药突变 株。当治疗药物浓度高于MPC时,在保证疗效的同时也能防止耐药突变;药物浓度如 果在突变选择窗内,即使抑制了敏感菌生长,临床治疗可能成功,但也可能导致耐 药突变。
药效学(PD)参数
6.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 PAE是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指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细菌受 到非致死性损伤,当药物清除后,细菌恢复生长仍然持续受到抑制的效应。PAE的发生 机制可能与作用在靶位的抗菌药物未解离而持续发挥作用,或是在抗菌药物打击下细菌 生理功能缓慢恢复有关。PAE在不同抗菌药物和不同细菌中差异较大,且受抗菌药物浓 度和作用时间等的影响。对于革兰阳性菌,几乎所有抗菌药物都有一定的PAE;对于革 兰阴性菌,干扰蛋白和核酸合成的抗菌药物都有较长的PAE,这些药物包括氨基糖苷类、 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及利福平等,多数β-内酰胺类对革兰阴性菌表现为短 PAE或无PAE,但碳青霉烯类对革兰阴性菌仍有较长的PAE。

浅谈抗菌药物的PK-PDppt课件

浅谈抗菌药物的PK-PDppt课件

A
• 清除
•多数药物经肾排泄,因此 受肾功能的影响 •与其它竞争肾清除通路的 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D M
• 代谢
•药物化学转化成其他形式 化合物主,要在肝脏进行 •结果:失活、活化或产生 新的毒性
E
Pharmacokinetics
Oral ingestion Extracellular compartment of tissues
ADME过程
除口服或局部应用不吸收者外,任何药物在体内均有ADME过程,抗菌 药物也不例外。
吸收
分布
代谢
清除
这四参数决定了抗菌药物以何种速度、何种浓度到达靶器官,以及 在靶器官中出现和保留时间。
• 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 的过程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 分布
•分布是进入血循环的药物离开血 液进入组织的过程
浅谈抗菌药物的PK-PD
抗菌药物应用之难点
抗菌药物作用的靶点是细菌 但同时需考虑患者的因素
抗菌药物的使用是临床最困难 的用药决策
抗菌药物
RESISTANCE
PHARMACODYNAMICS
PHARMACOKINETICS
ADR
细 菌
INFECTION
人 体
IMMUNITY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作用靶点不是人体的组织器官,而是致病菌,药物-人体-致病菌是 确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PD)是决定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 过去对PK与PD多是分割看待,目前更多关注PK/PD研究工作,抗菌药物PK/PD理论成为临床优化给 药方案的重要依据。
PK/PD结合模型能描述和预测一定剂量方案下药物的效应时间 过程,科学的揭示药物剂量、相应时间与机体的效应关系

抗生素PKPD理论入门必读_图文

抗生素PKPD理论入门必读_图文
达临床细菌学治愈。故应一日多次给药,一般3-4个半衰期给一次药 。 头孢曲松例外,半衰期较长8.5小时,故12-24小时给药一次即可, 而不降低疗效。 碳氢酶烯类中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对繁殖期和静止期细菌均有 强大的杀菌活性,又显示较长的PAE,因此临床可适当延长给药时间
大环内酯类的PD特性与给药方案
PD (pharmacodynamics)
药物效应动力学: 是研究药物剂量
对药效的影响,以及药物 对临床疾病的效果,
研究药物对机体内 致病菌的作用。
Effect
PD
Concen
PK / PD
Concen
PK
time
PD
Concen
Effect
PK/PD time
Effect
如何建立优化治疗的PK/PD目标?
时间依赖且 PAE或T1/2较长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 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 daptomycin、甲硝唑
主要参数 AUC0-24/MIC(AUIC)
Cmax/MIC
多数β-内酰胺类、 林可霉素类
恶唑烷酮类、氟胞嘧啶
主要参数
T>MIC AUC>MIC
链阳霉素、四环素、 碳青霉烯类、糖肽类、 大环内酯类、唑类抗真菌药
抗菌药物PK/PD分类
依据抗菌素抗菌作用与其药物浓度 或时间的相关性,将抗菌素分为三类
•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 时间依赖性且抗菌作用 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PK/PD分类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 度,而与作用时间关系不密切,
即血药峰浓度越高,清除致病菌 的作用越强。
基本属时间依赖性,但差异较大,难用一类参数描述。 红霉素为抑菌剂,对链球菌具有杀菌作用,在小鼠股部感染

抗菌药物的PD PKppt课件

抗菌药物的PD PKppt课件

抗菌药物的PD PK
17
总药量不变通过增加给药次数可增加
TAM%(%T>MIC)可获得更高的细菌学疗效
抗菌药物的PD PK
18
抗菌药物的PD PK
19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
此类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 类和单环类等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T>MIC至少应为给药间歇 时间的40%~50%才能达到最佳的杀菌效果 因此,此类抗菌药物通常需要通过增加给药次数 或延长滴注时间来增加T>MIC,以达到更佳的治疗 效果 但是还需考虑药物的半衰期,如头孢曲松(半衰 期长),每12~24 h给药1次就能够持续维持有效 的血浆药物浓度
抗菌药物的PD PK
12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浓度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与时间有关,且PAE较长
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 取决于峰浓度
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类 甲硝唑等
主要参数 AUC/MIC(AUIC)
Cmax/MIC
抗菌作用与和细菌接触 时间密切相关
多数β-内酰胺类 多数大环内酯类
克林霉素等
主要参数 T>MIC
PK/PD
Cmax/MIC AUC24h/MIC %T>MIC
抗菌药物PK/PD研究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参数合二为一
抗菌药物的PD PK
99
抗菌药物的PK/PD分类
➢ 时间依赖性抗菌素 当血药浓度>致病菌4-5 MIC时,其杀菌效果
便达到饱和程度,继续增加血药浓度,杀菌 效应也不再增加 评价本类抗菌药物的PK/PD相关参数为T>MIC T>MIC大于给药间隔时间的50%,临床疗效 较好
➢ 清除率(CL)
抗菌药物的PD PK

抗菌药物PK-PDppt课件

抗菌药物PK-PDppt课件
4、降低耳毒性
Fishman D N ,Kaye K M. Infect Dis Clin Nirth Am ,2000,14(2):475
精品ppt
20
2、氟喹诺酮类药物PK/PD研究
精品ppt
21
图 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浓度依赖性杀菌曲线
3、β-内酰胺类抗生素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当药物浓度达到较高水平 后,再增加浓度,并不能增加其杀菌作用 。
抗菌药物的PK/PD
海南省人民医院药学部 林慧
2009.4
精品ppt
1
内容简介
一、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 Pharmacokinetics, PK ) 二、抗菌药物的药效学
( Pharmacodynamics, PD ) 三、抗菌药物的PK/PD综合参数 四、PK/PD对不同类抗菌药物给药方案
的指导意义
1234567 时精品间ppt
耐药菌 中敏菌 敏感菌
6
二、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
4、联合药敏指数(FIC) (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
FIC指数=MICA药联用/MICA药单用+MICB药联用/MICB药单用 FIC<0.5 协同效应
FIC>0.5-1 相加效应
精品ppt
2
一、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1.吸收:
吸收半衰期(T1/2α)、生物利用度(F)、 达峰时间(Tmax)、 血药峰浓度(Cmax)等。 2.分布:
表观分布容积(Vd)、血浆蛋白结合率。
3.代谢:
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是药物生物转
化的主要酶系。
4.排泄:
大部分抗菌药物经肾排泄,部分经肝胆系统排

抗菌药物PKPD ppt课件

抗菌药物PKPD ppt课件
然而上述参数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抗菌药物的抗菌 活性,但由于其测定方法是将细菌置于固定的抗菌药物浓 度中测得的,而体内抗菌药物浓度实际上是连续变化的, 因此不能体现抗菌药物杀菌的动态过程。
抗菌药物PK/PD研究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参数 合二为一 。
抗菌药物PKPD
11
浓度依赖性药物
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酮内酯类、两性霉素B等。
SBA或FBA
指给药后可以杀灭99.9%细菌的最大血清或体液 稀释倍数,它与血药浓度成正比,与MBC成反比,是 反映PK/PD的综合参数。
研究表明,对于细菌性心内膜炎、菌血症、中性粒 细胞减少伴发热等严重感染,峰值SBA应大于8,临 床治疗方有效。
FBA可反映给药后脑脊液、胸腹水、胆汁、胰液、 尿液等体液杀菌效价,为控制局部感染设计给药方案 的参考依据。

主要参数为:血浆消除半衰期(T1/2β)
消除抗速菌药率物常PKP数D (Ke)
3
药物清除率(CL)。
二、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学参数
1、MIC、MBC
通常以MIC50、MIC90、MBC50、MBC90来表示 MBC与MIC值较接近时提示该药可能为杀菌剂。
2、累积抑菌百分率
以MIC试验中的药物浓度为横坐标,累积抑菌百分 率为纵坐标描记的量效曲线,可用于比较不同抗菌药 物效价强度。
14
时间依赖性药物
β-内酰胺类、林可霉素类、磺胺类等。 抗菌作用与同细菌接触时间密切相关,而 与峰浓度关系较小,主要评价参数为:
T>MIC AUC>MIC
时间依赖性药物T>MIC大于给药间隔时 间的50%,临床疗效较好。
抗菌药物PKPD
15
时间依赖性且 抗菌活性持续时间较长的抗菌药物

从PK-PD看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ppt课件

从PK-PD看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ppt课件

4
60
2
4
60 2 4
68
Time(h)
抗菌药药效学
抗生素后效应(PAE) ▪ 是指细菌暴露于抗菌药后,在洗去抗菌药的情况下,数量增加十倍 (1log10单位)所需的时间(与对照组的差) ▪ PAE的大小反映抗生素作用后细菌再生长延迟相的长短,亦反映抗菌 药 作 用 于 细 菌 后 的 持 续 抑 制 作 用 , 故 而 又 称 持 续 效 应 ( Persistent effects)
Viable Count (cfu/ml)
10000 1000 100 10 1 0
Antibiotic Induced death
1.6 hours to increase 1 log10
Removal of Antibiotic
Control
1
1 log10 increase 3.1 hours to increase 1 log10

特点
不动及铜绿耐药低 适用于经验治疗 链球菌属作用差
耐药率高,适用于病原治 疗;链球菌属、厌氧菌作 用差,不适用于吸入肺炎
的治疗
耐药率与头孢他啶基本相 仿,对链球菌的作用增强
亚胺培 ++++ ++ 南

++ +++
- 抗菌谱广,VAP经验治疗
需注意不动杆菌耐药性
对于革兰阴性菌:++++, R<10%; +++, R<20%; ++, R<50%; +, R <80%
3+
不动杆菌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用药方案优化ppt课件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与用药方案优化ppt课件
(T1/2β)和清除率。
.
排泄
.
01
目录
05
02 03
04
抗菌药物药动学理论简介 抗菌药物药效学理论简介 抗菌药物PK/PD分类依据 各类抗菌药物PK/PD特点 给药方案优化
.
最低抑菌浓度(MIC):体 外培养基中可抑制细菌生长 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
最低杀菌浓度
(MBC):可杀死
99.9%病原菌所需 的最低药物浓度。
肝微粒体细胞色 素P450酶
(CYP450)系统
因遗传多态性和其他影响因素(如年龄、疾 病、营养),酶水平或活性的个体差异较大。
经其代谢的抗菌药物: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 酮康唑、氟康唑、咪康唑、伊曲康唑、环丙 沙星及异烟肼等。
酶的诱导药物:苯巴比妥、水合氯醛、苯妥 英钠、卡马西平、利福平、螺内酯等
.
多黏菌素
.
01
目录
05
02 03
04
抗菌药物药动学理论简介 抗菌药物药效学理论简介 抗菌药物PK/PD分类依据 各类抗菌药物PK/PD特点 给药方案优化
.
给药方案优化
01 按常见致病菌与耐药特点选择药物 02 选择组织分布浓度较高的抗菌药物 03 根据药物PK/PD特点优化给药方案 04 必要时局部用药增加感染部位浓度
.
.
糖肽类
➢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 ➢ 通过抑制细胞壁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 主要用于革兰阳性菌,尤其是MRSA引起的各种感
染。 ➢ 具有长PAE的时间依赖性杀菌剂,其PK/PD评价指
数为AUC0~24/MIC。 ➢ 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监测是指导剂量调整的最关键
与常用的方法。
.
达托霉素

抗菌药物PKPD给药优化 ppt课件

抗菌药物PKPD给药优化  ppt课件
即MIC与MPC之间的浓度范围
ppt课件
7
评价抗菌药物PK/PD相关参数
AUC/MIC(AUIC):药时曲线下面积与MIC90 之比值
Peak/MIC:血峰浓度与MIC90之比值。 Cmax/MIC:最高血浓度与MIC90之比值
Time>MIC(T>MIC)
(1)time above MIC(h):超过MIC90的浓度维持 时间,用小时表示
增加每次给药量 增加每日给药次数 延长点滴时间 或持续给药
ppt课件
16
A. 增加给药剂量
增加剂量可增加%T>MIC 效果费用比---不是首先推荐的方法
β-内酰胺药的每次给药量加倍
Cmax大幅度提高
但%T>MIC只是随着血药浓度半衰期 的延长而有所增加
ppt课件
17
B,增加每日给药次数
特点:无首次接触效应,当浓度低于MIC时,不能抑制 细菌生长,浓度达到MIC时,可有效地杀灭细菌
ppt课件
12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碳青霉烯类等;天然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
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及林可霉素类
评价本类抗菌药物的PK/PD相关参数为 time>MIC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antimicrobial agents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time dependent antimicrobial agents
ppt课件
10
抗菌药物按PK/PD分类
抗菌药类别
PK/PD参数
药物
时间依赖性 ( 短PKE)
T>MIC%
增加每日给药次数是使%T>MIC最大化的更 高效率的方法。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ppt课件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ppt课件
T>MIC大于给药间隔时间的50%,临床疗效较好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ppt课件
12
浓度依赖性抗菌素 其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
系不密切 评价本类抗菌药物的PK/PD相关参数主要为
Cmax/MIC AUC/MIC(AUIC)等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ppt课件
药物的消除半衰期 (T1/2)
清除率(CL)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ppt课件
8
PD的主要参数
最低抑菌浓度(MIC):是指抑制细菌生长所需要抗菌药物的最低浓度
T>MIC 表示在给药后,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
%T>MIC 表示血药浓度大于MIC维持时间(h)占2次给药间隔时间的百 分比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ppt课件
重视PK/PD理论应用的背景
抗生素使用不合理
全球耐药菌不断增加
后抗生素时代到来
合理应用抗生素
减少和预防耐药菌
优化抗生素治疗策略
以PK/PD理论指导抗生素的应用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ppt课件
3
1
抗菌药物PK/PD 理论相关概念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ppt课件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ppt课件
17
药代动 力学
为吸收。影响药物吸收的 因素包括药物解离度和脂溶性、胃排空时间、肠蠕动功能、血流 量及首过效应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吸收越快、越完全,药物 峰浓度越高,治疗作用越强。与吸收相关的PK参数有生物利用度、 达峰时间(Tmax)和血药峰浓度(Cmax)等。
抗菌药物PKPD理论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ppt课件

PK-PD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ppt课件

PK-PD在抗菌药物中的应用ppt课件

预防耐药菌产生。
31
5. 四环素类
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素。 属于长PAE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疗效相关参数:AUC0~24/MIC
给药方案优化:米诺环素
MRSA 鲍曼不动 多耐药鲍曼
AUC0~24/MIC
200 15~16 /
推荐: 100mg,q12h 100mg,q12h 首剂200mg po,随后50mg q6h
%T>MIC
PAEK/PD分类
分类
特点
评估指标
主要药物
抗菌效应与临床疗效主要
时间依赖性 (短PAE)
与抗菌药物和细菌接触时 间密切相关,当血药浓度 高于MIC的4~5倍以上时,
杀菌效能几乎达到饱和。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
%T>MIC
氨曲南、林可霉素类、 恶唑烷酮类、
部分大环内酯类
常规:500mg q6h 或1g q2h,每次滴注时间60min以上。 重症时:可增加维持剂量 或 持续滴注。
万古霉素血药谷浓度监测是指导剂量调整的关键和常用的方法。
建议谷浓度:15~20mg/L。 过低(<10mg/L)时易诱发耐药。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 及临床应用简介
1
当前随着抗菌药物使用的增加,细菌耐药迅速变迁, 而新的抗菌药物研发严重滞后,为了减少和预防耐 药菌的产生,国家相继出台了多种政策来确保抗菌 药物的合理应用,如何应用现有的抗菌药物对抗感 染性疾病是一个严峻的问题。
PK/PD理论的临床应用是发挥现有抗菌药物治疗潜 力的可靠策略之一。
9
药效动力学(PD)——主要指标
PAE的发生机制:可能与作用在靶位的抗菌药物未解离而持续 发挥作用或是在抗菌药物打击下细菌生理功能恢复缓慢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动物的存活率可达90-100%。
Cralg WA. Dlagn Microbiol Infection Dis 1996,25: 213-217
;.
14
(μg/mL) BC
PK / PD parameters
Cmax
•MIC升高: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T>MIC明显缩短
MIC
Time above MIC ;.
浅谈PK/PD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
1
抗菌药物应用之难点
抗菌药物作用的靶点是细菌 但同时需考虑患者的因素
抗菌药物的使用是临床最困难的用药决策
;.
2
抗菌药物
RESISTANCE 细菌
PHARMACOKINETICS
PHARMACODYNAMICS ADR
INFECTION
IMMUNITY
人体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不同之处在于其作用靶点不是人体的组织器官,而是致病菌,药物-
PK/PD结合模型能描述和预测一定剂量方案下药物的效应时间过程,科学的揭示药物剂量、 相应时间与机体的效应关系
;.
9
PK / PD parameters
(μg/mL) BC
Cmax
Cmax / MIC
MIC
AUC Time above MIC ;.
AUC / MIC
‘hour 10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不同抗生素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 碳青霉烯类
%T>MIC的临界值
临界值不同
抑菌效应
杀菌效应
30%
50%
35-40%
60-70%
20-30%
40-50%
Craig WA. Clin Infect Dis, 1998, 26: 1-12
;.
13
T>MIC与疗效的关系
• 对于β-内酰胺类药物, %T>MIC的时间达到40-50%,细菌的清除率可达85%以上。 • 青霉素或头孢菌素治疗试验性动物肺炎链球菌肺炎, %T>MIC的时间达到40-50%,
‘hour15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 对致病菌的杀菌作用取决于峰浓度,而与作用时间关 系不密切,即血药峰浓度越高,清除致病菌的作用越 强。
• 这类可以通过提高血药峰浓度来提高临床疗效。 • 但在这类药物中对于治疗窗比较狭窄的抗生素如氨基
糖苷类的药物,应注意在治疗中不能使药物浓度超过 最低毒性剂量。
;.
EM
• 代谢
•药物化学转化成其他形式 化合物主,要在肝脏进行
•结果:失活、活化或产生 新的毒性
;.
6
Pharmacokinetics
Extracellular compartment
of tissues
Blood
Oral ingestion
Renal excretion
GI Absorption
;.
人体-致病菌是确定抗菌药物给药方案的三要素,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PD)是决定
三要素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
过去对PK与PD多是分割看待,目前更多关注PK/PD研究工作,抗菌药物PK/PD理论成
为临床优化给药方案的重要依据。
;.
3
;.
4
ADME过程
除口服或局部应用不吸收者外,任何药物在体内均有ADME过程,抗菌药物也不 例外。
Effect
PK/PD
time 16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 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甲硝唑 • 评价本类药物PK/PD相关参数:
AUC/MIC(AUIC)125 喹诺酮类 或
Peak/MIC Cmax/MIC
10-12.5 氨基糖苷类
;.
17
Hale Waihona Puke 喹诺酮类抗生素的AUIC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AUIC
0-124 125-250 250-1000 1000-5541
患者数(n)
19 16 14 15
治疗反应
细菌清除率
临床好转率
29%
42%
81%
88%
78%
71%
87%
80%
;.
18
肺炎链球菌AUC/MIC
400
350
300
AUC/ MIC
250 200
150
100 50
(20–44)
0 环丙
吸收
分布
代谢
清除
这四参数决定了抗菌药物以何种速度、何种浓度到达靶器官,以及在靶器官中出现 和保留时间。
;.
5
• 吸收
• 分布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循环 的过程
•分布是进入血循环的药物离开血 液进入组织的过程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AD
• 清除
•多数药物经肾排泄,因此 受肾功能的影响
•与其它竞争肾清除通路的 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 评价本类抗菌药物的PK/PD相关参数为time>MIC 即:超过MIC90浓度维持时间(h)占给药间隔时间的百分率(% of dose interval)用 time>MIC%表示, %time>MIC若40%-50%可达满意杀菌效果 %time>MIC若60%-70%表示杀菌效果很满意
;.
12
750 mg
(188–377)
(65–212) (24–149)
左氧 500 mg
加替 400 mg
莫西 400 mg
Gr;.ant E., Nicolau DP, Antibiotic for Clinic1i9ans 1999;3(Suppl 1):21-28
MIC对抗生素PD的影响
细菌的耐药性改变明显影响抗菌药物的药效动力 学指标,从而影响抗菌药物疗效。
• 抗菌作用与药物在体内大于对病原菌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相关,与血药峰 浓度关系并不密切。
• 当血药浓度>致病菌4-5 MIC时,其杀菌效果便达到饱和程度,继续增加血药浓度, 杀菌效应也不再增加。
• 对该类药物应提高T>MIC这一指标来增加临床疗效。
;.
11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天然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 糖肽类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及林可霉素类
7
From PK to PD
Pharmacokinetics Concentration vs Time
Pharmacodynamics Effet vs Concentration
Effect Conc.
Time
PK/PD Effect vs Time
Conc.
Effect
Time
;.
8
AUC/MIC(AUIC)、Cmax /MIC、 T > MIC AUC/MIC(AUIC) ------指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图中MIC以上的AUC部分。 Cmax /MIC ------抗菌药物血药峰浓度(Cmax)与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比值。 T > MIC ------表示在给药后,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